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的分析及防控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的分析及防控对策
生物工程系生物技术及应用1041班邓雨琼学号:200410777
指导老师赵军
摘要:预防和控制污染是植物组织培养苗工厂化生产中重要的技术环节。本文从通常污染的防控、内源性污染的防控、继代培养中污染防控、改善培养基的成分等方面,分析了怎样减少组织培养中出现的污染问题。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植株造成伤害;减少接种源及污染的机率等目的。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污染;预防控制;对策
The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Contaminations in Tissue Culture of Plant
Abstract: The technical to avoid and control contaminations was important in tissue culture of plants. In this article, the factor was analysis to reduce rates and damages of the contaminations in plant tissue culture. Different measures (i.e. pretreatment of plant materials, surface sterilization and change the composition of culture medium) were used to control contaminations of endogenesis and exogenous origination. As a result, the costs and damages to the plant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Key words:Contamination; Elimina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Plant tissue culture 污染是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和培养材料滋生杂菌,导致培养失败的现象[1]。它是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它通常会导致培养失败造成很大的损失。植物组培苗的工厂化生产在我国发展速度很快,组织培养技术日趋完善,但在组织培养中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如何降低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问题,组织培养中污染率的增加引起组培苗成本的提高,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并对植株造成伤害,增加接种源及污染机率。因此,组织培养中降低污染率是工厂化生产中不可忽视的技术环节。
1 污染的类型及原因
1.1通常污染
主要是外植体消毒不彻底,无菌操作和培养过程中,如:培养基、接种工具、接种室消毒不严格或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污染。
1.1.1症状与来源
在培养过程中,培养材料附近经常出现黏液或混浊的水迹,并有发酵状泡沫。这大多是细菌性污染,主要是由于使用了未消毒好的工具及操作者呼吸时排出的细菌所引起的,或是操作人员的手接触了材料或器皿边缘所致;有时培养基上还会出现黄、白、黑等不同颜色的霉菌,这是真菌性污染,主要是由于接种室空气污染造成的。
1.2内源性污染
内源菌包括真菌和细菌。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由于材料内部的内生菌不能被一般的表面消毒方法所清除,随着材料进入培养过程,引起的污染称为内生性污染或内源性污染。许多植物表面或大气中生存的微生物,可经由植物自然的开口或伤口进入植物内部,而有一些兼性腐生菌或绝对寄生菌,可藉由载体或是拥有一些侵入的机制侵入植物内部,使植物感染病原菌。
1.2.1内源性污染的种类
从已有报道看,被鉴定的种类主要有:黄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土壤杆菌属、棒状杆菌属、欧文氏菌属等。真菌主要有霉菌。目前在各种农作物及果树等经济作物中发现的内生细菌已超过129种(隶属于54个属)对于一种植物而言,从中分离到的内生真菌和内生细菌通常为数种至十种,有的还到百种之多,其主要出现在热带植物组织中[2]。
1.2.2内源性污染的症状和危害性
在初代培养中,表面细菌引起的污染通常在2~3d就能在外植体周围或培养基表面形成明显的如水污状、油污状、气泡或干缩的红、黄、乳白等颜色的菌落。而在外植体培养后3~5d内并未发现细菌污染,以后则相继出现明显的或不明显的细菌菌落,就可能是由内生细菌引起的污染。
在某些植物初代培养或前几代的继代培养中存在的污染,并不形成明显的菌落而只在培养基内部形成“丝状物”,“晕状物”,不易被肉眼发现的,如不仔细观察很容易忽视,随着继代培养次数的增加,菌量不断的积累,就会在培养基上表现出来。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利用背光检查法去观察发现它。
内生细菌引起的危害主要包括在早期导致培养失败,增殖效率降低,培养物生长减慢,玻璃化苗增多等。在后期导致试管苗移栽困难或死亡,有时污染也会引起培养物的遗传变异[3]。
2污染所造成对组织培养生产的影响
2.1生产成本的提高如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2.2对植株造成伤害如降低了植株的生命活力;影响其繁殖系数减少增殖倍数;降低商品苗的品质。
2.3增加接种源及污染的机率如真菌污染的灭菌不当会造成空气污染,从而增加接种源污染的机率。
3 通常污染的防控对策
3.1操作污染和环境污染
操作污染和环境污染指真菌污染和细菌污染。真菌污染主要来源于环境,细菌污染主要来源于接种材料及工具。此类污染可通过如下措施加以克服:
3.1.1无菌操作室及培养室的灭菌
每次接种前应对接种室的地面进行清洁卫生工作,并用75%的酒精喷雾使空气中的灰尘沉降,并用紫外灯照射20~30min。接种前工作台面要用新洁尔灭或75%酒精擦洗,使用超净工作台对接种环境污染的控制更有成效。但它应置放在洁净的房间,窗户密封,并定期清洗过滤膜,以延长使用寿命。培养室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0%左右,相对湿度太高可以用抽湿机除湿。接种结束后,应进行地面清洁卫生工作,即先打扫一遍,再用湿布擦过,并定期用甲醛熏蒸接种室。
3.1.2无菌操作和无菌操作技术
3.1.2.1器皿与金属器械的灭菌
玻璃器皿的灭菌:可采用湿热灭菌法,即将玻璃器皿包扎后置入蒸汽灭菌器中进行高温高压灭菌,灭菌时间可长到25~30min。也可采用干热灭菌法,即将玻璃器皿置入电热烘箱中进行灭菌;还可以把玻璃器皿放入水中煮沸灭菌。
金属器械的灭菌:一般用火焰灭菌法,即把金属器械放在95%的酒精中浸一下,然后放在火焰上灼烧灭菌。这一步在无菌操作中有要反复进行。
3.1.2.2 布质制品的灭菌
工作人员使用的工作服、帽子、口罩等,要经常保持干净,并定期进行消毒。采用湿热灭菌法,即将洗净晾干的布质品放人高压灭菌器中在压力0.11~0.12Mpa,温度121℃下灭菌20~30min。
3.1.2.3 操作人员在接种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程序进行
在接种前要剪除指甲,并用肥皂或洗衣粉溶液洗手,最好再在新洁尔灭溶液中浸泡10min,后用75%的酒精擦手,并用75%的酒精擦拭母种瓶表面进行消毒,以防把微生物带进超净工作台。同时要求工作人员在接种时,最好不要感冒咳嗽和说话。操作人员操作动作要熟练、动作快、规范,这样可以缩短操作时间,减少污染。因为有很多组织培养的失败,从材料、培养基条件等方面检查均无问题,只是由于操作技术不熟练,如脱毒培养抽取茎尖很小,操作时间长了就会使茎尖失水变干,或不慎感染杂菌。
3.2 外植体的消毒
3.2.1用茎尖作外植体时,要尽量选取带菌少的材料,如果室外栽培的材料污染太严重,可先将植物样本挖出,改为室内盆栽,喷布杀虫剂和杀菌剂,不便移栽的,可套塑料袋,待长出新枝条后,再行采样接种。
3.2.2对污染严重的外植体,可以在培养基中加入杀菌剂。也可在菌类长入组织内部时,除去韧皮组织,只接种内部的分生组织可防止材料带菌。
3.2.3外植体消毒常用药剂有:70 %~75%的酒精,0.3%~0.6%的次氯酸钠溶液和0.1 %的升汞溶液等。选用何种灭菌剂和灭菌时间根据不同情况及操作者的经验来掌握,既要求将外植体表面的微生物彻底杀死,又要求尽可能少伤害外植体组织和表层细胞。先用75%的酒精棉花擦拭外植体材料再使用消毒药剂常能取得较好的消毒效果[4]。常用消毒剂的消毒效果比较见表1
表1 常用消毒剂的消毒效果比较[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