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的分析及防控对策
植物组培污染的原因及防控要求
农家参谋农业研究-54-NONG JIA CAN MOU植物组培污染的原因及防控要求王鑫1闫佳2(1.河南林业职业学院,河南洛阳,471000;2.安阳市农作物良种试验示范站,河南安阳,455000)【摘 要】植物组培技术属于一门新兴技术,在科学研究及生产应用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本文从材料带菌、实验操作和培养环境带来的污染等方面分析了植物组培污染的原因,提出了具体的防控要求。
【关键词】植物组培污染;原因;防控1 植物组培污染的原因植物组培污染,主要指组培的时候,由于培养的温度、湿度及营养条件等刚好符合微生物的生产需求,植物组织材料可能会在这个环节出现培养体系污染问题。
一般来说,植物组培污染都是在材料表面或者附近等部位,污染痕迹各不相同,是影响植物组培种苗是否能够成功的主要因素。
通常情况下,植物组培时,跟霉菌污染相比,细菌污染的比例更高一些,大约占百分之八十。
在细菌污染过程中,情况更为复杂的属于内生细菌污染。
产生污染的污染源比较多,有真菌、病毒,还有植物病原细菌等。
以真菌为例,真菌的来源是空气,当袍子在合适的环境中落下能够迅速的繁殖,从而对组培容器产生污染;以植物病原体细菌为例,一般分布在外植体的表面部门,也有分布在内部的,而病毒基本就是在植物内部,需要有传播载体,其中细菌污染最为严重。
1.1 材料带菌在植物组培污染中,一个不可避免的污染途径就是材料带菌,这跟生长环境及取样时间等都有关系,同时也跟外植体的消灭细菌的方法有一定的关联。
通过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一般来说从一种外植体中分离出来的杂菌种类有数十种,在热带植物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而随着植物材料年龄的增加,其健康度在减小,加剧了组培污染。
就内源菌污染来说,因为其污染的来源是外植体材料内部的微生物,一般的表面消毒是不能被消灭的,是随着材料带入从而产生危害。
1.2 实验操作和培养环境带来的污染这种污染的表现主要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无菌室灭菌操作不到位,还有的是超净工作台滤出来的空气中带有细菌;第二个方面,培养基细菌消灭的不彻底;第三个方面,操作中可能导致的交叉污染;第四个方面,人员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污染类型及防控技术探讨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污染类型及防控技术探讨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高效繁殖技术,在繁殖、育种、种质保存和遗传改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培养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容易受到污染的影响,导致培养物成活率下降,造成大量损失。
为了保证培养物质量和数量,需要进行污染的防控。
本文将重点探讨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的五种污染类型及防控技术。
一、细菌污染细菌是造成植物组织培养污染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为苗期死亡及菌斑出现。
预防细菌污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减少培养物的细菌污染源:例如,使用抗生素灭菌过滤器才能减少污染源。
2、消毒:保持培养室的洁净,经常使用消毒液喷洒培养室、培养器具及操作台面。
3、使用高品质的培养基和试管。
真菌是植物组织培养中最严重的污染问题之一,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培养物死亡。
预防真菌污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保持干燥:真菌喜欢潮湿和氧气环境,保持室内干燥可以减轻真菌污染。
2、培养物用高滤性试管和使用高品质的培养基。
3、使用杀真菌剂:如酚对甲酸、氯氧对二甲苯等。
三、病毒污染病毒污染常常是由外源引进,它们的传染性非常高,可以通过污染源、昆虫媒介传播等方式传播。
预防病毒污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1、使用病毒检测细胞系。
2、消毒培养器、培养室和动植物的传送托架等工具。
3、使用抗病毒剂,如抗生素、抗病毒素和抗氧化剂等。
四、化学污染化学污染包括对培养物的有害物质污染,以及化学剂在培养基中的浓度超标。
为了减少化学污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选择高纯度、良质的培养基及试管。
2、减少化学物品的使用量。
3、妥善处置化学物品,防止随意倾倒。
五、操作者本身的污染操作者本身是植物组织培养中最常见的污染源之一。
因此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操作者的穿戴应干净,操作前洗手消毒。
2、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应避免头发和衣服和培养物接触,并且应该佩戴口罩。
3、在操作过程中应经常更换手套。
总之,为了达到一定的培养效果,降低损失和增加获得率,对植物组织培养的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至关重要。
211160285_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的产生与防控
(培养环境不洁净 潮湿温暖的环境容易 滋生细菌霉菌 一般在多雨或者高温季节如 北方的 ( 月)* 月培养室因环境湿度温度 的升高易产生大范围霉菌污染 若不能及时治 理会对当年的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污染的危害 工厂化育苗时组培瓶苗出 现污染后一般是直接舍弃不能再继续培养一 旦引起大规模污染将会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 轻则继代大量减产导致后续生产计划推进困
关键词 组织培养育苗污染
组培污染是指在组织培养过程中 由于皮 肤衣服和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侵入在培养容 器中大量繁殖 导致培养材料无法正常生长的 现象 污染存在于组培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一 旦污染发生将会对组培生产产生严重影响甚 至成为组培工厂化育苗成败的关键 污染主要 分为真菌和细菌污染 细菌污染是瓶苗或者培 养基上出现黏液状物或不透明水迹 真菌污染 常见的是黑白黄红青等各色霉菌 大多产 生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 控制不当或处理不及 时则会导致污染大面积扩散对生产造成严重 影响 污染的产生与危害 污 染 的 产 生 污 染 由 多 种 因 素 引 起 制 剂接种洗涤等生产过程均会发生消杀不彻 底的生产环境也会滋生细菌霉菌等
&接种操作不规范 接种是培养前最后一 个环节接种时不严格无菌操作接种环境不清 洁工人防护不到位接种切苗装瓶时技术不规 范接种台堆放过多材料等物品挡住气流降低 工作台的清洁效率 都会使瓶苗在培养初期出 现污染
颜 盟 刘 美 香 杨 凌 新 世 界 组 培 有 限 公 司 邮 编 )&!&"" 陕 西
植物组培过程中污染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植物组培过程中污染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1 污染的原因污染是指在培养过程中,培养基或培养材料上滋生真菌、细菌等微生物,使培养材料不能正常生长和发育的现象。
组织培养中污染是经常发生的,常见的污染病原是细菌和真菌两大类。
细菌污染常在接种1-2d后表现,培养基表面出现黏液状菌斑。
真菌污染一般在接种后3d以后才表现,主要症状时培养基上出现绒毛状菌丝,然后形成不同颜色的孢子层。
造成污染的原因也很多,主要有(1) 培养基及各种使用器具灭菌不彻底(2) 外植体消毒不彻底(3) 接种时不严格无菌操作(4) 接种和培养环境不清洁(5) 培养容器原因,包括盖子和封口膜等。
材料带菌或培养基灭菌不彻底会造成成批接种材料被细菌污染,操作人员不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也是造成细菌污染的重要原因。
培养环境不清洁、超净工作台的过滤装置失效、培养容器的口径过大以及封口膜破损等主要引起真菌污染。
2 污染的预防措施2.1灭菌要彻底在组培生产中,各种培养基以及接种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器具都要严格灭菌。
首先是培养基的灭菌,耐高温的培养基需要在121-123℃条件下灭菌20-30min。
若出现灭菌时间不足或温度不够,培养一段时间后就会在培养基表面产生细菌性的污染。
一些不耐高温的物质,可采取细菌过滤器除去其中的微生物。
其次,接种用的器具除了经过高温霉菌外,在接种的过程中,每使用1次后,都要蘸酒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灭菌,特别是在不慎接触到污染物时,极易由于器具引起污染。
第三,对于被污染的培养瓶和器皿要单独浸泡,单独清洗,有条件的灭菌后再清洗。
2.2选择适当的外植体要认真地选择外植体,减少外植体上的带菌量。
一般多年生的木本材料比一二年生的草本材料带菌多;老的材料比幼嫩的材料带菌多;田间生长的材料比温室生长的材料带菌多;带泥土的材料比不带泥土的材料带菌多。
用茎尖作外植体时,应在室内或无菌条件下对枝条进行预培养。
将枝条用水冲洗干净后插入无糖的营养液或自来水中,使其发枝。
植物组培过程中污染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植物组培过程中污染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植物组培过程中污染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1 污染的原因污染是指在培养过程中,培养基或培养材料上滋生真菌、细菌等微生物,使培养材料不能正常生长和发育的现象。
组织培养中污染是经常发生的,常见的污染病原是细菌和真菌两大类。
细菌污染常在接种1-2d 后表现,培养基表面出现黏液状菌斑。
真菌污染一般在接种后3d以后才表现,主要症状时培养基上出现绒毛状菌丝,然后形成不同颜色的孢子层。
造成污染的原因也很多,主要有(1) 培养基及各种使用器具灭菌不彻底(2) 外植体消毒不彻底(3) 接种时不严格无菌操作(4) 接种和培养环境不清洁(5) 培养容器原因,包括盖子和封口膜等。
材料带菌或培养基灭菌不彻底会造成成批接种材料被细菌污染,操作人员不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也是造成细菌污染的重要原因。
培养环境不清洁、超净工作台的过滤装置失效、培养容器的口径过大以及封口膜破损等主要引起真菌污染。
2 污染的预防措施2.1灭菌要彻底在组培生产中,各种培养基以及接种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器具都要严格灭菌。
首先是培养基的灭菌,耐高温的培养基需要在121-123℃条件下灭菌20-30min。
若出现灭菌时间不足或温度不够,培养一段时间后就会在培养基表面产生细菌性的污染。
一些不耐高温的物质,可采取细菌过滤器除去其中的微生物。
其次,接种用的器具除了经过高温霉菌外,在接种的过程中,每使用1次后,都要蘸酒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灭菌,特别是在不慎接触到污染物时,极易由于器具引起污染。
第三,对于被污染的培养瓶和器皿要单独浸泡,单独清洗,有条件的灭菌后再清洗。
2.2选择适当的外植体要认真地选择外植体,减少外植体上的带菌量。
一般多年生的木本材料比一二年生的草本材料带菌多;老的材料比幼嫩的材料带菌多;田间生长的材料比温室生长的材料带菌多;带泥土的材料比不带泥土的材料带菌多。
用茎尖作外植体时,应在室内或无菌条件下对枝条进行预培养。
将枝条用水冲洗干净后插入无糖的营养液或自来水中,使其发枝。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污染类型及防控技术探讨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污染类型及防控技术探讨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方法,广泛应用于植物组织生长、植物育种和植物繁殖等领域。
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类型的污染影响,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污染,以及化学物质污染等。
这些污染会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结果,甚至导致实验失败。
对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的污染类型及防控技术进行探讨,对于提高植物组织培养的成功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的污染类型有细菌污染、真菌污染、病毒污染以及化学物质污染等。
这些污染会严重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结果。
1. 细菌污染细菌是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的污染微生物之一。
细菌污染通常表现为植物组织培养物表面或内部出现细菌菌落。
细菌污染会导致植物组织培养物变色、腐烂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结果。
以上所述的污染类型,如不及时发现和控制,都会对植物组织培养产生严重影响,采取有效的防控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二、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防控技术对于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的污染类型,有一些常见的防控技术可供选择,包括无菌技术、消毒技术、分离培养技术、基因工程抗性技术等。
1. 无菌技术无菌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防控技术之一。
通过无菌操作和无菌环境建立,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污染。
无菌技术包括无菌操作技术、无菌工作台和培养室的建立,无菌试剂和器皿的使用等。
2. 消毒技术消毒技术是防控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消毒技术包括热消毒、化学消毒和辐射消毒等。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要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确保除菌效果和对植物组织的安全。
3. 分离培养技术分离培养技术是防控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分离培养,可以将受污染的植物组织分离出来,保护无染的组织,减少污染的扩散。
分离培养技术需要耐心和技巧,但可以有效防控污染。
4. 基因工程抗性技术基因工程抗性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防控污染技术。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3
二、传播途径
(1)户外风传播 菌类细小如尘 随风飘散,由上下落,见湿就长,有风就有 沙,有沙就有尘,有尘就有菌,菌尘混共存 (2)涡流传播 超净工作台上,摆放物品太多,当无菌风吹过时,就会在 物品周围形成涡流群,菌类就会在涡流群中停留。 (3 )接种传播 脏手每只带有细菌4万~40万,干净的手,指甲盖大小也有 3200多个细菌。指甲缝可以窝藏30多种细菌。如果手上带菌 较多,在操作过程中,就难免有菌落入培养基或植物材料上, 而导致污染。
问题及解决办法
门市店长 训练 Flash 网络动画 培 训 绩效 产业现况 分析 大学生 社
1
第一节 组培污染及防治
一、污染来源
1、真菌:种类丰富,分布 广泛,繁殖快速,无处没有, 无处不在。 2、细菌 细菌是无孔不入的微生物, 为避免细菌的侵袭,科学家 曾尝试用抗微生物材料生产 各种用品,但效果不十分理 想,因为这些材料虽然能杀 死细菌,却充满了化学物质。
门市店长 训练 Flash 网络动画 培 训 绩效 产业现况 分析 大学生 社 5
四、污染原因判断及污染苗抢救
(1)若污染菌类是零星分散在培养基中,则可确定是人为引 起的污染。若是外植体,菌类从材料培养基以上部分长起,且发 生在5天以后,则说明是材料带的内生菌。若从培养基以下开始长 菌,发生时间较早,且有从里向外的趋势,则说明是切口引起的 污染。 (2)真菌污染后,如果已形成孢子,则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扔 掉。但若是细菌污染,因此只要及时发现,将材料上部未感菌的 部分剪下转接,材料仍可以用。 (3)用抗生素等杀菌药剂的处理,会影响植物材料正常生长。
门市店长 训练 Flash 网络动画 培 训 绩效 产业现况 分析 大学生 社 20
门市店长 训练 Flash 网络动画 培 训 绩效 产业现况 分析 大学生 社一、褐化现象 外植体褐变是指在接种后,其表面开始变褐,有 时甚至会使整个培养基变褐的现象。它的出现是由于 植物组织中的多酚氧化酶被激活,而使细胞的代谢发 变化所致。在褐 变过程中,会产 生醌类物质,它 们多呈棕褐色, 当扩散到培养基 后,就会抑制其 他酶的活性,从 而影响所接种外 门市店长 训练 Flash 网络动画 培 7 训 绩效 产业现况 分析 大学生 社 植体的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污染原因及控制措施
贵州农业科学2004,32(1):61~62Guizhou Agr icultur al Sciences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文章编号]1001-3601(2004)01-0024-0061-02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污染原因及控制措施赵佐敏,艾勇(贵州省安顺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安顺562109)Con tamin ation R eason an d its Control Measu re in Plan t Tissue CultureZHAO Zuo-min,AI Yong(Anshun Agricultural Institute,Anshun,Guizhou562109,China)[关键词]组织培养;控制污染[中图分类号]Q813.12[文献标识码]B根据笔者多年组培工作经验,将组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污染原因及控制措施总结如下。
1污染原因1.1培养材料带菌表现为接种后在外植体周围出现细菌、霉菌污染,可能原因是外植体消毒不彻底或外植体组织内部带有细菌、霉菌等杂菌。
1.2生产器具带菌生产器械、器皿带菌,包括镊子、剪刀、刀片、三角瓶、培养皿、封口膜等,超净台滤布不洁也会造成污染。
1.3培养基污染表现为接种前后培养基出现大量污染。
若菌落只存在于培养基表面且多为真菌时可能是由于瓶塞不严或扎[收稿日期]2003-09-23;2003-11-01修回[作者简介]赵佐敏(1967-),女,农艺师,从事园艺及生物技术研究。
贡献就越小。
结果表明,以双穗率最为重要,其对鲜食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行粒数,其余对产量贡献大小为:空秆率>出籽率>穗行数>株高>穗位高>千粒重。
株高、穗位高、千粒重3性状对产量的关联度虽然较小,但它们的作用发挥是通过其它性状表现的,对产量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2.2不同性状对产量的关联度不同,同一性状在不同品种中与产量的关联系数也不同从表2还可以看出:不同的性状对产量的关联度不同,同一性状在不同的品种中与产量的关联系数也不同。
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的分析及防控对策
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的分析及防控对策生物工程系生物技术及应用1041班邓雨琼学号:200410777指导老师赵军摘要:预防和控制污染是植物组织培养苗工厂化生产中重要的技术环节。
本文从通常污染的防控、内源性污染的防控、继代培养中污染防控、改善培养基的成分等方面,分析了怎样减少组织培养中出现的污染问题。
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植株造成伤害;减少接种源及污染的机率等目的。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污染;预防控制;对策The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Contaminations in Tissue Culture of PlantAbstract: The technical to avoid and control contaminations was important in tissue culture of plants. In this article, the factor was analysis to reduce rates and damages of the contaminations in plant tissue culture. Different measures (i.e. pretreatment of plant materials, surface sterilization and change the composition of culture medium) were used to control contaminations of endogenesis and exogenous origination. As a result, the costs and damages to the plant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Key words:Contamination; Elimina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Plant tissue culture 污染是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和培养材料滋生杂菌,导致培养失败的现象[1]。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工程技术,通过该技术可以获得大量的无菌植物组织和植物体细胞。
在实际操作中,植物组织培养往往会受到内生细菌污染的影响,从而影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从内生细菌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内生细菌的来源内生细菌的来源主要包括原植物体、空气、培养基、操作人员和器皿等方面。
1.原植物体:植物体内生细菌是植物体内固有的微生物群落,它们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与植物体共生。
当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如果植物体不经过充分的无菌处理,就会导致内生细菌的污染。
2.空气: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尤其是在无菌操作环境不严谨的情况下,空气中的内生细菌会成为植物组织培养的一大污染源。
3.培养基:培养基中的原料和添加剂可能含有内生细菌,如果在制备培养基的过程中不严格控制无菌操作,就有可能导致培养基中含有内生细菌。
4.操作人员和器皿:操作人员和器皿是植物组织培养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污染源。
操作人员身上可能携带有内生细菌,而器皿则可能存在细菌残留。
内生细菌对植物组织培养会带来以下危害:1.影响培养的质量:内生细菌的污染会导致培养物生长缓慢、愈伤组织形成受阻,甚至无法正常生长。
2.引发病变:一些内生细菌可能对植物组织产生病原性,导致植物组织发生病变。
3.污染培养基:内生细菌对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进行消耗和改变,降低培养基的营养价值。
4.传播病原体:某些内生细菌可能携带病原体,进而通过培养物传播病害。
为了有效防治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内生细菌污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1.选择健康的原植物材料: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前,对原植物材料进行充分的无菌处理,确保原植物材料是无菌的。
2.严格控制无菌操作环境:在植物组织培养的整个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操作环境,确保操作场所、器皿、培养基、工具等都是无菌的。
3.培养基的选择和制备:选用高质量的无菌培养基原料,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制备培养基。
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的分析及防控对策
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的分析及防控对策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繁殖、生产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污染问题,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污染会严重影响培养物的生长和发育,降低培养的成功率和品质。
因此,对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的分析及防控对策需要特别重视,以确保培养物的质量和数量。
一、污染的影响1. 生长受阻细菌、真菌和病毒会侵入植物细胞或其周围环境,抑制细胞分裂和生长,导致细胞不能正常地向培养基中分化和生长,进而影响到整个培养物的发育。
2. 变异增多植物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变异,不过这种变异一般是基因层面的,而污染则会导致细胞形态上的变异,甚至是基因造成的异常表达。
3. 腐烂和死亡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而这些有机物也是培养生长的重要因素。
所以,一旦培养基受污染,其成分和含量都会发生变化,导致植物细胞死亡或腐烂。
二、污染的分类分析和识别污染源也是非常必要的一步,这有利于我们在后期的操作中加强管理和控制。
其主要分为三类:1. 真菌或霉菌污染真菌或霉菌污染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污染,往往会导致真菌或霉菌孢子侵入培养物中,产生白色丝状物或橙色孢子团,不利于培养物的清晰观察。
2. 细菌污染细菌污染是植物组织培养中比较常见的类型,它会导致细胞生长受阻,表现为发黄或出现不规则黑斑,甚至在割裂的器官上出现腐烂。
3. 病毒污染病毒污染也是较为常见的,因为病毒经常侵入植物细胞中,与其DNA和RNA交互,导致生长受阻或死亡。
识别病毒污染的方法可以根据病毒所引起的症状进行分析。
三、防控策略针对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问题,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使植物组织培养体系能够有效地保持健康和发育。
1. 无菌操作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必须确保无菌条件。
在操作前,必须对工作台、培养器、器具进行彻底消毒,清洁过程中要注意不污染设备表面,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要求。
2. 选择良好的初始材料在进行组织培养前应选择健康、生长良好的植物组织作为起始物质,这样可避免由于起始材料本身带来的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减少进一步污染的风险。
植物组培中常见污染及其预防措施
植物组培中常见污染及其预防措施1、污染原因污染是指在培养过程中,培养基或培养材料上滋生真菌、细菌等微生物,使培养材料不能正常生长和发育的现象。
组织培养中污染是经常发生的,常见的污染病原是细菌和真菌两大类。
细菌污染常在接种1-2d 后表现,培养基表面出现黏液状菌斑。
真菌污染一般在接种后3d 以后才表现,主要症状时培养基上出现绒毛状菌丝,然后形成不同颜色的孢子层。
造成污染的原因也很多,主要有(1) 培养基及各种使用器具灭菌不彻底(2) 外植体消毒不彻底(3) 接种时不严格无菌操作(4) 接种和培养环境不清洁(5) 培养容器原因,包括盖子和封口膜等。
材料带菌或培养基灭菌不彻底会造成成批接种材料被细菌污染,操作人员不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也是造成细菌污染的重要原因。
培养环境不清洁、超净工作台的过滤装置失效、培养容器的口径过大以及封口膜破损等主要引起真菌污染。
2、污染的预防措施(1)灭菌要彻底在组培生产中,各种培养基以及接种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器具都要严格灭菌。
首先是培养基的灭菌,耐高温的培养基需要在121-123'C条件下灭菌20-30min。
若出现灭菌时间不足或温度不够,培养一段时间后就会在培养基表面产生细菌性的污染。
一些不耐高温的物质,可采取细菌过滤器除去其中的微生物。
其次,接种用的器具除了经过高温霉菌外,在接种的过程中,每使用 1 次后,都要蘸酒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灭菌,特别是在不慎接触到污染物时,极易由于器具引起污染。
第三,对于被污染的培养瓶和器皿要单独浸泡,单独清洗,有条件的灭菌后再清洗。
(2)选择适当的外植体要认真地选择外植体,减少外植体上的带菌量。
一般多年生的木本材料比一二年生的草本材料带菌多;老的材料比幼嫩的材料带菌多;田间生长的材料比温室生长的材料带菌多;带泥土的材料比不带泥土的材料带菌多。
用茎尖作外植体时,应在室内或无菌条件下对枝条进行预培养。
将枝条用水冲洗干净后插入无糖的营养液或自来水中,使其发枝。
植物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植物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部分,植物组织培养已经成为了科学家们研究植物发育、繁殖、基础遗传等领域的重要手段。
但是,在实践中,植物组织培养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影响培养的效率和成功率。
本文将就植物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其对策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污染污染是植物组织培养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此类污染往往源于致污物的不洁、操作人员的不洁以及环境的不洁。
对此,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对器皿、培养基、辅助物质等实验关键点的消毒操作必不可少;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勤洗手、不闲置的原则;尽可能在清洁的环境下工作,如实验室的净化处理等。
二、温度温度是组织培养中的核心因素之一,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组织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
高温下培养,组织分化发育快,营养物质吸收速率增快;低温则能有利于激发细胞分裂。
但如操作者不去细心调节温度,则会造成培养组织养分不充足或异常分化等不良现象。
因此,对于植物组织培养,科学家们应该注意温度的调节,使其在一个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工作,以达到最理想的培养效果。
三、培养基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配制和新鲜度都会影响培养的效果。
无论是配制过量、欠量,还是老化的培养基,都会降低培养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化能力,从而影响分化速率, 使组织无法正常分裂,影响胚胎质量。
要想避免上述情况,科学家应该严格控制培养基的配制方法、投入量,及时更换过期的培养基,以保证最好的培养效果。
四、光照光照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光照将有助于培养出优质植物组织。
而适应不同光照强度的植物,其光合作用速率也不同,从而影响到组织细胞的分裂能力。
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科学家应该给予足够的光照,同时根据植物的特性和需求设置光照强度,并注意避免光照过度或不足,以及光照时间不均等问题,保障植物组织的健康发育。
总之,植物组织培养的成功性一方面取决于实验者的经验与技能,另一方面则取决于齐备的实验设备和极为细致的操作。
浅析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及解决办法
浅析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及解决办法植物组织培养指通过无菌无菌操作把植物体的外植体接种于人工配制的培养基,在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去进行离体培养的一套技术和方法。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温度、湿度、营养及培养基的PH等正是微生物生长的最佳条件,因此与褐化、玻璃化相比,污染更易发生,给科研及生产均带来很大危害,分析和防控污染在组织培养中是不容忽视的。
一、污染种类从污染产生的病原来看,主要包括真菌和细菌。
细菌污染的特点为在培养基表面或材料表面出现黏液庄物体、菌落或者是浑浊的水迹状,有时甚至出现泡沫发酵状,一般在接种1-2天即能发现,主要为大肠杆菌、链球菌、芽孢杆菌,主要是由于使用未消毒好的工具及操作者呼吸排出的细菌引起或操作者的手接触材料或器皿边缘所致。
真菌污染的特点是菌斑呈绒毛状、絮状,界限不明显,伴有不同颜色的孢子,一般在接种3-10天后才能发现,主要为霉菌污染,一般是由空气污染和瓶口边缘以及取放封口杨起的灰尘和真菌孢子落入器皿中造成的。
二、污染来源及防控措施一般来说,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来源主要有三类:外植体带菌,接种污染,培养过程污染外植体为组织培养的材料,外植体表面和内部常携带一些微生物,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的主要污染源,为了减少外植体导致的污染,应选取合适的材料,尽可能选择带菌少以及不携带内生菌的外植体。
○1、选取胚和无病害的茎尖等,减少携带内生菌的几率。
○2、不同季节,外植体带菌情况不同,选择合适季节采集外植体。
○3、将有土栽培改为无土栽培,减少植物携带外生菌的几率。
○4、将室外的植株移到清洁的室内栽培,生长一段时间后,再取外植体。
○5、利用种子在无菌条件下培育成无菌苗,然后再将无菌苗的胚轴、培根、子叶等作为外植体。
○6、采用合适消毒方法,对于大多数外植体只需表面消毒即可,但由于某些外植体有内生菌,为达到较好的灭菌效果,还需进行其他处理。
接种时,由于镊子带菌或接种室及操作人员的未消毒干净也易引起污染。
防止组培中污染的方法(实用)
防止组培中污染的方法(一)认真做好外植体的选择和消毒工作,防止外植体带菌对外植体的选择要考虑选择的时间和部位,尽量选取带菌少的材料,在时间上一般在植株的生长旺盛季节如春季和秋季病原微生物数量相对要少些,对于外植体的部位一般以幼嫩的部位较好。
另外要做好外植体的消毒工作,目前外植体消毒常用药剂有:70%~75%的乙醇溶液,0.3%~0.6%的次氯酸钠溶液和0.1%的升汞溶液,选用何种消毒剂和消毒时间要根据外植体的幼嫩程度和部位确定,一般要求既将外植体表面的微生物杀死,又要求尽可能少伤害外植体组织和表层细胞。
在生产实践中防止外植体污染,也可实行多次灭菌和交替灭菌相结合的办法,最终达到消灭杂菌的目的。
(二)改善接种室和培养室的环境条件,保证接种与培养环境清洁无菌与外植体自身带菌所产生的污染相比,操作污染和环境污染是可以克服的。
在组培生产中,真菌的污染一般与环境有关,细菌污染与接种材料及工具有关。
生产中要通过定期做好对接种室与培养室消毒工作,减少环境中的微生物数量,减轻对污染的危害,为此,在接种前接种室要认真做好消毒工作,且超净工作台在接种前,认真擦洗,紫外灯要开20~30min左右。
培养室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0%左右,对每件物品放到超净工作台上,都要用75%酒精认真擦洗一遍,方可放到台面上,只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污染程度。
(三)操作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接种人员在接种操作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要求。
接种人员的工作服、口罩、帽子等布质品要定期进行湿热灭菌,在超净工作台的操作区内,不要放入过多的待用物品,避免气流被挡住产生污染。
定期清洗或更换超净工作台过滤器,接种前15~20min打开风机,风速调整到20~30m/min,并对台面用75%酒精喷雾消毒,工作人员进入操作室前必须对工作服、鞋帽进行消毒处理,进入接种室必须换上消毒过的鞋帽,接种前,接种人员必须认真洗手,还要用70%的乙醇棉球擦拭双手,只有接种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要规范,才可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污染。
植物组培中常见污染及其预防措施
植物组培中常见污染及其预防措施植物组培是一种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的植物培养技术,旨在培养和繁殖植物组织和细胞。
在组培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污染问题,对培养物质的成功率和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了解植物组培中常见的污染问题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常见的污染问题包括细菌污染、真菌污染、酵母污染和病毒污染等。
细菌污染是植物组培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细菌污染会导致培养物质的变色、溶解或堆积等现象。
为了预防细菌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操作人员需要保持手部和操作台面的清洁,并且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如用酒精或消毒液擦拭操作台面和器具。
其次,使用无菌试剂和培养物质,并确保培养环境中的空气得到有效的灭菌处理。
最后,选择对细菌具有抗性的植物种子和材料以进行培养。
真菌污染是另一个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在组培中使用培养基含有较高的葡萄糖浓度时。
真菌污染会导致培养物的变色、形成白色霉菌菌丝等现象。
为了预防真菌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选择具有耐真菌性的杀菌剂,如氯化汞、苯甲酸钠等,并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杀菌剂。
其次,在进行培养前,可以将材料或容器使用酒精或消毒液进行浸泡和消毒处理。
最后,定期监测培养物并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真菌污染。
酵母污染是植物组培中较少见的问题,但仍然需要引起注意。
酵母污染会导致培养物表面的黄色或棕色斑点。
为了预防酵母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操作人员需要保持手部和操作台面的清洁,并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如用酒精或消毒液擦拭操作台面和器具。
其次,在培养环境中添加适量的抗酵母剂,如白三烯、苯顺微篮等。
最后,定期监测培养物并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酵母污染。
病毒污染是组培中最严重的污染问题之一,因为病毒会导致植物死亡和产量下降等现象。
为了预防病毒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选择健康的植物种子和材料,避免使用病毒感染的材料进行培养。
其次,在进行培养前,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以杀灭潜在的病毒。
最后,定期监测培养物并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病毒污染。
植物组培快繁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措施
防止玻璃化发生的措施 随着对玻璃化产生机理研究的深入,某些植物的玻 璃化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且研究发现,玻璃化现象 只是一种表现特征,玻璃化的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恢复为正常苗 在控制玻璃苗发生时,一般可采用如下猜施:①选不 易玻璃化的基因型及部位做外植体.②适当提高光照强 度,改善培养材料的通气状况;固体培养时,增加琼脂 使用浓度,降低培养基中的水势,可以有效地降低玻 璃苗的发生频率.
*③培养基中增加K .P.Fe.Cu.M n、二元素的含
量,降低B含量,增加硝态氮,降低铰态氮.
*④选择适宜的糖源及外源激素种类和浓度,并
注意生长素与分裂素的配合,在未出现重玻璃化 之前,适当降低激素特别是细胞分裂素类激素的 用量,可以减少玻璃苗的出现U3l.
*⑤添加有机物,如添加根皮普,可有效地抑制
玻 璃苗形成.添加植物激素合成前体如ACC等.对防 止芦荟玻璃化有效
透化能力降低,不易成活。因此不宜用 作继代和移栽的材料。
*玻璃化的原因
迄今为止,对于玻璃化的成因尚无定论, 目前认为玻璃苗的形成可能有以下几方而 的原因。
1培养条件的影响
试管苗培养过程中,光照、温度、湿度.pH值均间接影响着玻 璃化的发生91培养时光照远较自然环境下弱,一般仅为 1000^3000)x,培养器皿内相对湿度过高,氧气供应逐日下降, Cot浓度逐渐上升,培养基中各化学成分往往开始浓度过高而后 又供应不足.肖玉兰等5o:究发现,光照度在100 00-20000lx范围 内,随着光照度提高,玻璃化苗显著减少.降低培养温度、相对 湿度,提高pH值也可有效防止玻璃苗发生。
1、植物材料木木植物,单宁含量或色素含量高的 植物容易发生褐变。因为酚类的糖昔化合物是木质 素、单宁或色素合成前体.酚类化合物含量高,木 质素单宁或色素形成就多,而酚类化合物含量高将 导致褐变的发生,因此,木木植物一般比草本植物 容易发生褐变。 幼龄材料一般比成龄材料褐变轻,可能与幼龄 材料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少有关。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及防治措施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污染及防治措施摘要:控制污染是植物组培苗工厂化生产中重要的技术环节。
该文主要污染的原因、外植体的选取与消毒、组织培养过程中各环节操作等方面,讨论了减少污染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污染防治0 引言植物组织培养又称植物克隆,指通过无菌操作把植物的外植体接种于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在人工控制环境下进行离体培养的一套技术。
植物组培苗的工厂化生产在我国发展速度很快,组织培养技术日趋完善,在市场竞争中,如何降低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问题,组织培养中污染率的增加势必引起组培苗成本的提高,经济损失很大。
因此,组织培养中降低污染率是工厂化生产中不可忽视的技术环节。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造成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根据具体情况从不同方面预防解决。
1 污染的原因污染是指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和培养材料滋生杂菌,导致培养失败的现象。
在培养过程中污染是经常发生的。
污染的原因,从病原菌方面来分析主要有细菌及真菌两大类。
真菌性污染主要指霉菌引起的污染。
一般接种后3-10d可在培养基中发现各种颜色的菌斑。
真菌性污染,一般多由接种室内的空气不洁净、超净工作台的过滤效果不理想、操作不慎等原因引起。
细菌性污染的主要症状是材料附近出现黏液状物,或在材料附近的培养基中出现混浊和云雾状痕迹。
一般在接种后1-2 d即可发现。
细菌性污染除外植体带菌或培养基灭菌不彻底外,主要是操作人员的不慎造成。
除要求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程序操作外,外植体带菌引起的污染与外植体的种类、取材季节、部位、预处理方法及消毒方法等密切相关。
【1】2 污染的预防措施2.1 外植体外植体的选取和预处理首先应控制外植体采摘的季节、时间和部位。
外植体一般在材料休眠末期或萌动前期取材较为有利,因为此时材料积累了较丰富的营养和内源激素,其抵抗病菌的能力较强、同时病菌也还未活跃起来。
其次应选取无病毒的外植体,如外植体带有病毒,则应采取预栽管理、促发新枝、黄化处理、热击处理、添加抗生素等措施进行处理,以培养出无病毒的外植体。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植物育种和生物技术手段。
然而,内生细菌污染问题是植
物组织培养中的常见问题。
这些细菌可以附着在植物材料的表面,或在内部组织中生存。
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控制污染,这些细菌会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影响,使植物组织培养
的效果大打折扣。
内生细菌污染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
1.消毒操作
消毒操作是控制内生细菌污染的关键。
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之前,必须对所有的工具
和操作区域进行消毒处理。
常见的消毒方法包括紫外线消毒、酒精消毒和高温消毒。
此外,在取材时也要注意消毒。
2.选择材料
选择无菌材料可以有效地避免内生细菌污染的问题。
无菌材料一般是指经过特殊处理,经检测后证明没有细菌污染的材料。
3.媒体配制
植物组织培养媒体的配制也是控制内生细菌污染的重要环节。
在媒体配制过程中,应
使用高品质的原料,并注意消毒操作。
4.选择抗生素
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可以添加适量的抗生素以防止细菌污染。
常见的抗生素包
括青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
5.定期检测
定期检测也是控制内生细菌污染的重要手段。
通过检测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内生细菌数量,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
总之,针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内生细菌污染问题,应采取综合性措施进行控制。
只有掌
握有效的防护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植物组织培养的成功率和效果。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的问题及防治措施
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的问题及防治措施1微生物污染问题1.1造成污染的原因(1)外植体材料本身带菌;(2)接种过程中接种工具灭菌不彻底或者交叉污染;(3)培养基灭菌不彻底。
1.2防治措施(1)外植体灭菌要彻底。
首先可以选择组织内部无菌材料;其次根据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的消毒剂和消毒时间;第三外植体消毒要细心,比如茎段消毒,经过消毒处理后,要把两端切去约0.5cm,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污染的概率。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操作人员在进入接种室前一定要洗手,然后换上接种服,带上口罩,操作之前先用75%的酒精擦拭双手,接种工具要经常灼烧一保证不会带菌或者交叉污染。
(3)加抗生素。
在培养基中适当的加入抗生素可以有效防止污染。
(4)无菌培养环境。
培养室内要定期进行灭菌,可在室内装紫外灯,或者用高锰酸钾和甲醛熏蒸,或者利用其它的熏蒸剂进行灭菌。
(5)控制外植体的接种数量。
每个培养瓶中尽量接种少量的外植体。
(6)及时继代培养。
定期检查组培苗的生长情况,发现有污染苗头的组培苗及时转接到新鲜培养基上。
2褐变问题2.1影响褐变的因素(1)外植体材料的基因型;(2)外植体的生理状态;(3)培养基成分。
2.2防治措施(1)选择适当的外植体。
选择处于旺盛生长状态的外植体,对于容易褐变的植物注意对其不同品系的基因型进行筛选,选择褐变率较低的材料作为外植体。
(2)在培养基中加入还原性物质或者吸附剂。
在培养基中加入偏二亚硫酸钠、抗坏血酸、柠檬酸等抗氧化剂;或者加入0.1-1%的活性炭吸附培养物在生长过程中分泌的酚类、醌类物质,但是要注意活性炭也可以吸收培养基中的激素使之浓度降低。
(3)对培养材料进行预处理。
用抗氧化剂溶液进行预处理或者在接种前用无菌水洗净切口渗出的酚类物质。
(4)适当的培养条件。
在培养初期保持较低温度(15-20℃),可以降低PPO活性,防止酚类物质氧化,减轻褐变。
(5)其他措施,培养初期进行连续转接。
3玻璃化问题3.1影响玻璃化的因素(1)外植体材料;(2)培养的环境条件;(3)培养基成分,琼脂的浓度、碳源的种类及含量等;(5)封口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的分析及防控对策生物工程系生物技术及应用1041班邓雨琼学号:200410777指导老师赵军摘要:预防和控制污染是植物组织培养苗工厂化生产中重要的技术环节。
本文从通常污染的防控、内源性污染的防控、继代培养中污染防控、改善培养基的成分等方面,分析了怎样减少组织培养中出现的污染问题。
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植株造成伤害;减少接种源及污染的机率等目的。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污染;预防控制;对策The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Contaminations in Tissue Culture of PlantAbstract: The technical to avoid and control contaminations was important in tissue culture of plants. In this article, the factor was analysis to reduce rates and damages of the contaminations in plant tissue culture. Different measures (i.e. pretreatment of plant materials, surface sterilization and change the composition of culture medium) were used to control contaminations of endogenesis and exogenous origination. As a result, the costs and damages to the plant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Key words:Contamination; Elimina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Plant tissue culture 污染是在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和培养材料滋生杂菌,导致培养失败的现象[1]。
它是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它通常会导致培养失败造成很大的损失。
植物组培苗的工厂化生产在我国发展速度很快,组织培养技术日趋完善,但在组织培养中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如何降低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首要问题,组织培养中污染率的增加引起组培苗成本的提高,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并对植株造成伤害,增加接种源及污染机率。
因此,组织培养中降低污染率是工厂化生产中不可忽视的技术环节。
1 污染的类型及原因1.1通常污染主要是外植体消毒不彻底,无菌操作和培养过程中,如:培养基、接种工具、接种室消毒不严格或操作不规范而导致的污染。
1.1.1症状与来源在培养过程中,培养材料附近经常出现黏液或混浊的水迹,并有发酵状泡沫。
这大多是细菌性污染,主要是由于使用了未消毒好的工具及操作者呼吸时排出的细菌所引起的,或是操作人员的手接触了材料或器皿边缘所致;有时培养基上还会出现黄、白、黑等不同颜色的霉菌,这是真菌性污染,主要是由于接种室空气污染造成的。
1.2内源性污染内源菌包括真菌和细菌。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由于材料内部的内生菌不能被一般的表面消毒方法所清除,随着材料进入培养过程,引起的污染称为内生性污染或内源性污染。
许多植物表面或大气中生存的微生物,可经由植物自然的开口或伤口进入植物内部,而有一些兼性腐生菌或绝对寄生菌,可藉由载体或是拥有一些侵入的机制侵入植物内部,使植物感染病原菌。
1.2.1内源性污染的种类从已有报道看,被鉴定的种类主要有:黄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土壤杆菌属、棒状杆菌属、欧文氏菌属等。
真菌主要有霉菌。
目前在各种农作物及果树等经济作物中发现的内生细菌已超过129种(隶属于54个属)对于一种植物而言,从中分离到的内生真菌和内生细菌通常为数种至十种,有的还到百种之多,其主要出现在热带植物组织中[2]。
1.2.2内源性污染的症状和危害性在初代培养中,表面细菌引起的污染通常在2~3d就能在外植体周围或培养基表面形成明显的如水污状、油污状、气泡或干缩的红、黄、乳白等颜色的菌落。
而在外植体培养后3~5d内并未发现细菌污染,以后则相继出现明显的或不明显的细菌菌落,就可能是由内生细菌引起的污染。
在某些植物初代培养或前几代的继代培养中存在的污染,并不形成明显的菌落而只在培养基内部形成“丝状物”,“晕状物”,不易被肉眼发现的,如不仔细观察很容易忽视,随着继代培养次数的增加,菌量不断的积累,就会在培养基上表现出来。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利用背光检查法去观察发现它。
内生细菌引起的危害主要包括在早期导致培养失败,增殖效率降低,培养物生长减慢,玻璃化苗增多等。
在后期导致试管苗移栽困难或死亡,有时污染也会引起培养物的遗传变异[3]。
2污染所造成对组织培养生产的影响2.1生产成本的提高如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2.2对植株造成伤害如降低了植株的生命活力;影响其繁殖系数减少增殖倍数;降低商品苗的品质。
2.3增加接种源及污染的机率如真菌污染的灭菌不当会造成空气污染,从而增加接种源污染的机率。
3 通常污染的防控对策3.1操作污染和环境污染操作污染和环境污染指真菌污染和细菌污染。
真菌污染主要来源于环境,细菌污染主要来源于接种材料及工具。
此类污染可通过如下措施加以克服:3.1.1无菌操作室及培养室的灭菌每次接种前应对接种室的地面进行清洁卫生工作,并用75%的酒精喷雾使空气中的灰尘沉降,并用紫外灯照射20~30min。
接种前工作台面要用新洁尔灭或75%酒精擦洗,使用超净工作台对接种环境污染的控制更有成效。
但它应置放在洁净的房间,窗户密封,并定期清洗过滤膜,以延长使用寿命。
培养室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0%左右,相对湿度太高可以用抽湿机除湿。
接种结束后,应进行地面清洁卫生工作,即先打扫一遍,再用湿布擦过,并定期用甲醛熏蒸接种室。
3.1.2无菌操作和无菌操作技术3.1.2.1器皿与金属器械的灭菌玻璃器皿的灭菌:可采用湿热灭菌法,即将玻璃器皿包扎后置入蒸汽灭菌器中进行高温高压灭菌,灭菌时间可长到25~30min。
也可采用干热灭菌法,即将玻璃器皿置入电热烘箱中进行灭菌;还可以把玻璃器皿放入水中煮沸灭菌。
金属器械的灭菌:一般用火焰灭菌法,即把金属器械放在95%的酒精中浸一下,然后放在火焰上灼烧灭菌。
这一步在无菌操作中有要反复进行。
3.1.2.2 布质制品的灭菌工作人员使用的工作服、帽子、口罩等,要经常保持干净,并定期进行消毒。
采用湿热灭菌法,即将洗净晾干的布质品放人高压灭菌器中在压力0.11~0.12Mpa,温度121℃下灭菌20~30min。
3.1.2.3 操作人员在接种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程序进行在接种前要剪除指甲,并用肥皂或洗衣粉溶液洗手,最好再在新洁尔灭溶液中浸泡10min,后用75%的酒精擦手,并用75%的酒精擦拭母种瓶表面进行消毒,以防把微生物带进超净工作台。
同时要求工作人员在接种时,最好不要感冒咳嗽和说话。
操作人员操作动作要熟练、动作快、规范,这样可以缩短操作时间,减少污染。
因为有很多组织培养的失败,从材料、培养基条件等方面检查均无问题,只是由于操作技术不熟练,如脱毒培养抽取茎尖很小,操作时间长了就会使茎尖失水变干,或不慎感染杂菌。
3.2 外植体的消毒3.2.1用茎尖作外植体时,要尽量选取带菌少的材料,如果室外栽培的材料污染太严重,可先将植物样本挖出,改为室内盆栽,喷布杀虫剂和杀菌剂,不便移栽的,可套塑料袋,待长出新枝条后,再行采样接种。
3.2.2对污染严重的外植体,可以在培养基中加入杀菌剂。
也可在菌类长入组织内部时,除去韧皮组织,只接种内部的分生组织可防止材料带菌。
3.2.3外植体消毒常用药剂有:70 %~75%的酒精,0.3%~0.6%的次氯酸钠溶液和0.1 %的升汞溶液等。
选用何种灭菌剂和灭菌时间根据不同情况及操作者的经验来掌握,既要求将外植体表面的微生物彻底杀死,又要求尽可能少伤害外植体组织和表层细胞。
先用75%的酒精棉花擦拭外植体材料再使用消毒药剂常能取得较好的消毒效果[4]。
常用消毒剂的消毒效果比较见表1表1 常用消毒剂的消毒效果比较[5]消毒剂使用浓度(%)去除难易消毒时间(min)效果次氯酸钙9~10 易5~30 很好次氯酸钠 2 易5~30 很好漂白粉饱和溶液易5~30 很好过氧化氢10~12 最易5~15 好升汞0.1~1 较难2~10 最好酒精70~75 易几秒至几分钟好抗菌素4~5(mg/L) 中30~60 较好3.3 检查培养容器是否存在问题培养容器封口多用塑料盖、胶塞、棉塞、薄膜等,塑料盖用久了易老化,密封性差,也会造成污染。
同时,培养瓶在使用之前要洗净,灭好菌的培养瓶不要放在空气中太久,一般出锅后1~2d内接完种最好,以减少培养瓶表面的微生物引起的污染。
3.4 经常检查高压灭菌锅的灭菌质量消毒锅的压力表降到零后不能马上出锅。
因冷热空气作用的负压效应,使外界环境的冷空气倒吸入已灭菌好的培养瓶内引起真菌污染,为避免该现象的发生,消毒后培养瓶应留在锅里,等冷却后才出锅。
如果出现培养基造成的污染,就要及时地检查灭菌锅的性能或其他的问题[6]。
4 内源性污染的防控对策4.1外植体的消毒4.1.1预栽管理一般来说,温室内盆栽的植株比室外栽培的植株含菌少,为了能更好的降低污染率,可把室外栽培变为室内盆栽。
要求:盆栽用土应使用不含有机质及经消毒的清洁土壤,尤其是要采集地下材料时,须用经过消毒蛭石等作栽培基质;施用无机肥,并对植物喷洒杀虫剂和杀菌剂。
不便移栽的,可套塑料袋,待长出新枝条后,再采样接种。
4.1.2外植体预处理4.1.2.1促发新枝将田间采集的枝条用水冲洗干净后插入无糖的培养液或自来水中,使其发枝,后以这种新抽的嫩枝作为外植体,可大大减少内源菌的污染。
4.1.2.2黄化处理在无菌条件下,对采自田间的枝条进行暗培养,待抽出徒长的黄化枝条时取材,也可减少污染。
这方法曾用于成年栗树的枝条和仙客来实生苗[7],减少了内生细菌的污染。
4.1.2.3热疗法及冷疗法这种方法对对病毒较有效,但时间花费长。
如热疗法处理时需6~12个星期温度在30~40℃。
4.1.2.4用抗生素进行处理抗生素处理是目前常用的方法,如相思树的茎段灭菌时,用皂液刷洗和75%酒精杀菌后,转入不同的抗生素溶液中,在摇床上振荡过夜,再用75%酒精和0.1%升汞分别杀菌1min 和15min,灭菌效果以抑制剂ANB1和ANB2的抑制效果较好,未污染的分别为63.3%和76.7%;成活率分别为60.0%和50.0%。
见表2不同抗生素预处理对相思树茎段的影响表2 不同抗生素预处理对相思树茎段的影响[8]处理接种茎段数茎段数(未污染)比例(%)茎段数(成活)比例(%)ANB130 19 63.3 18 60.0 ANB230 23 76.7 15 50.0 头孢拉定30 0 0.0 0 0.0 林肯霉素30 7 23.2 5 16.7 庆大霉素30 15 50.0 8 26.7 对照CK 30 2 6.7 1 3.34.1.3改进灭菌方法4.1.3.1真空减压灭菌它是利用真空减压抽走植物组织中的空气,使消毒剂容易侵入,从而增强杀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