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选修教学大纲
(完整版)校本课程教案:有机农业
![(完整版)校本课程教案:有机农业](https://img.taocdn.com/s3/m/38d5d4df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1c.png)
(完整版)校本课程教案:有机农业校本课程教案:有机农业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介绍有机农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践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有机农业对环境和健康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农业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有机农业的基本实践方法和技术;3. 了解有机农产品的优势和市场需求;4.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有机农业的定义和背景介绍;2. 有机农业的原理和核心价值观;3. 有机农业的主要实践技术和方法;4. 有机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5. 有机农业的环境保护意义和社会效益。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有机农业简介1. 引入有机农业的背景和重要性;2. 讲解有机农业的定义和核心价值观;3. 激发学生对有机农业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课时:有机农业的原理和实践方法1. 介绍有机农业的原理和基本实践方法;2. 分析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差异和优势;3. 展示有机农业实践的案例和成功经验。
第三课时:有机农产品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1. 分析有机农产品的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2. 探讨有机农业的发展前景和商机;3. 利用案例研究展示有机农产品的市场潜力。
第四课时:有机农业的环境保护意义和社会效益1. 强调有机农业的环境友好性和生态效益;2. 探讨有机农业对健康和食品安全的影响;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推广和应用有机农业的价值观。
五、教学评估1.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有机农业的理解和看法;2. 设计小组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有机农业推广方案;3. 组织学生进行有机农产品市场调研和展示。
六、教学资源1. 有机农业相关的教材和资料;2. 多媒体设备及互联网资源;3. 有机农作物和产品的样品。
以上为校本课程教案:有机农业的完整版。
此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有机农业的概念、原理和实践方法,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农业课程设置方案
![农业课程设置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4f2d91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a4.png)
农业课程设置方案一、前言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课程的设置也越来越重要。
本次课程设置方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农业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农业相关知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课程设置本次课程的设置分为三个模块: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
1. 基础课程(1)数学主要包括数学基础、统计学基础等知识,为其他专业课程打下数学基础。
(2)物理学主要涉及农业机械与设备、土地利用等物理基础知识。
2. 专业课程(1)农作物学本课程主要涵盖农作物的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的知识,为商业作战生产提供支持。
(2)草学本课程主要学习牛、羊牧草相关知识,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3)畜牧学本课程主要涉及种畜产业的发展、饲养、管理和繁殖等方面的知识。
(4)渔业学本课程主要涵盖渔业的生产、管理、行销等方面的知识,为渔业发展提供支持。
3. 实践课程(1)实验课主要涉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帮助学生加深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结合,并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实际经验。
(2)生产实践主要涵盖农业生产、饲养与管理、以及加工、营销等方面的实践操作和实践经验,真正地锻炼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1. 教学方法本次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课堂讲解、教案讲解、互动式讨论、小组研究和实践操作等。
2. 评估标准本次课程的评估标准主要包括学业成绩、课外活动、综合实践、研究成果等方面的考核。
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成果会占据重要的评估分数。
四、教师队伍的构成和培养农业课程的教师队伍可以由具有相关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专业人员来组成。
教师队伍的培养可以从本校招生、博士后、研究员等不同方面进行,能够帮助农业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知识。
五、总结本次农业课程设置方案主要是为了培养更多懂农业知识的专业人才,为农业生产做出更多的贡献。
相信这个课程设置方案能够帮助农业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和优质。
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学校和机构能够开设类似的农业课程,并为农业科技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农业课程方案
![农业课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94781e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06.png)
农业课程方案一、方案简介本农业课程方案旨在提供全面且系统的农业知识与技能培养,以满足学生对农业行业的需求。
本方案涵盖了农业领域的主要学科和实践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1. 农业基础知识课程本部分课程包括农业概论、农艺学、畜牧学、农业经济等,旨在为学生提供农业行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基础。
2. 农业实践课程该部分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农业实践和动手能力。
包括农田管理、种植技术、畜牧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
学生将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并掌握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操作技巧。
3. 农业技术创新课程这一部分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进行农业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包括农业科技前沿、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机械与自动化等。
学生将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掌握农业技术的新发展和应用。
4. 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课程该部分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培养学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和分析能力。
包括农村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与管理等。
5. 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置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的内容包括农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市场营销等,以满足学生对特定领域的深入学习需求。
三、教学方法本农业课程方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实验操作、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团队合作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实践教学安排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本方案将包含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实践操作和实地考察,学生将能够熟悉并掌握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与评价考核方式将综合运用课堂测试、实践操作、课程论文、实验报告等形式。
学生应能够全面理解并掌握课程要求,并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六、师资力量本农业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农业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并具备较强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能力。
校本课程教案:有机农业
![校本课程教案:有机农业](https://img.taocdn.com/s3/m/66ef2624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53.png)
校本课程教案:有机农业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有机农业作为一种绿色、健康的农业生产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为了培养学生对有机农业的认识和理解,本教案旨在设计一门校本课程,介绍有机农业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实施方法,以及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农业的概念和原则;2. 掌握有机农业的实施方法和技术;3. 了解有机农业对环境的影响;4. 了解有机农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有机农业概念和原则- 介绍有机农业的定义和基本原则;- 分析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差异;- 探讨有机农业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第二课:有机农业实施方法和技术- 介绍有机肥料、有机农药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探讨有机耕作和有机动物饲养的技术要点;- 引导学生参观有机农场,了解实际的有机农业生产过程。
第三课:有机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分析有机农业对土壤的改良和保护作用;- 探讨有机农业对水环境的影响;- 讨论有机农业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促进。
第四课:有机农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介绍有机食品的优点和营养价值;- 探讨有机农业对人体健康的益处;- 调查和讨论学生对有机食品的认知和消费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达有机农业的相关知识;- 实地参观:组织学生参观有机农场,亲身体验有机农业的生产过程;-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促进对有机农业的深入理解。
五、教学评估- 课堂测验:设计有机农业相关知识的选择题和解答题,检查学生对有机农业的掌握程度;-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有机农业的短文,评估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 有机农业相关书籍和资料;- 有机农场的参观机会;-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七、教学时长本课程共计四节课,每节课50分钟,总时长为200分钟。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大纲范文(3篇)
![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大纲范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11fcf54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5b.png)
第1篇一、课程简介农业专业实践教学是农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本大纲旨在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
二、实践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原理、技术流程和管理方法,加深对农业科学知识的理解。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机械操作、农业试验设计、数据分析等。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三、实践教学内容1. 农业生产技术实践- 农作物栽培技术:包括种子处理、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
- 育种学实践:学习育种材料的收集、田间试验设计、遗传分析等。
- 农业机械化操作:学习各种农业机械的操作方法和维护保养。
2. 农业试验设计与分析- 试验设计原理与方法:学习田间试验设计、统计分析等基本原理。
- 数据分析实践:运用统计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3.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生态农业实践:学习生态农业的原理、技术和模式。
- 环境保护实践:了解农业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技术措施。
4. 农业企业管理与营销- 农业企业管理:学习农业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
- 农产品营销实践:学习农产品市场分析、营销策略、营销渠道等。
5. 农业政策与法规- 农业政策法规学习:了解国家农业政策法规,掌握农业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
- 农业政策案例分析:分析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实践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与讨论:教师结合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 现场教学:组织学生到农业生产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和操作。
3. 实验与实习:在实验室进行基本操作训练,在实习基地进行实际操作。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校本课程教案:有机农业
![校本课程教案:有机农业](https://img.taocdn.com/s3/m/a1dc506e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7f.png)
校本课程教案:有机农业一、教学目的本教学目的旨在:1. 使学生对于有机农业有更全面的了解;2. 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农业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2. 有机农业的原理和技术;3. 有机农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4. 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比较分析;5. 有机农业的实践案例和前景展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有机农业的原理和技术、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比较分析;2. 教学难点:有机农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有机农业的实践案例和前景展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实验教学法;3. 讨论法;4. 研究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有机农业的概念及历史发展1. 课堂讲授(1)有机农业的概念;(2)有机农业的历史发展。
第二课时有机农业的原理和技术1. 课堂讲授(1)有机肥料的类型和应用;(2)生物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2. 实验教学(1)制作有机肥料的方法;(2)生物防治的实验。
第三课时有机农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1. 课堂讲授(1)有机农业对环境的影响;(2)有机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 讨论研究(1)影响环境的因素;(2)合理食用有机食品的方法。
第四课时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比较分析1. 课堂讲授(1)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2)有机农业的优势和不足。
2. 讨论研究(1)如何选择更好的农业方式;(2)未来发展方向。
第五课时有机农业的实践案例和前景展望1. 课堂讲授(1)国内外有机农业的实践案例;(2)有机农业的发展前景。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测验2. 课程设计报告七、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有机农业教程》参考书目:1. 徐稚荣,陆海滨。
有机农业原理与技术。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年。
2. 宋雪辰,翁玉艳。
有机农业现代化。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
3. FAO。
中国有机农业市场发展报告。
2020年。
农业教学大纲
![农业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ffe9f0d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5b.png)
农业教学大纲农业教学大纲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农业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农业教学大纲作为农业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对于培养农业人才、推动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业教学大纲的背景和意义农业教学大纲的制定是为了适应农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和社会的变化。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农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农业教学大纲的制定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规范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农业教学大纲的制定还可以促进农业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
通过明确农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可以使教育与产业需求相匹配,提高农业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农业教学大纲的内容和结构农业教学大纲的内容应该包括农业学科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基础知识包括农业科学、农业经济、农业生态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包括农作物、畜牧、渔业、农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管理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
农业教学大纲的结构应该分为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包括若干个单元。
例如,农业科学模块可以包括农业植物学、农业动物学、农业微生物学等单元;农业经济模块可以包括农业市场、农业政策、农业金融等单元。
每个单元应该明确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以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农业教学大纲的实施和评估农业教学大纲的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教师应该根据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应该按照大纲的要求积极参与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农业教学大纲的评估应该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过程的评价。
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通过考试、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方式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的评价可以通过教学观察、学生反馈、教学反思等方式进行评价。
九年级劳动技术教案:有机农业技术
![九年级劳动技术教案:有机农业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c4715c28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13.png)
九年级劳动技术教案:有机农业技术一、课程背景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境的关注增加,有机农业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节课将介绍有机农业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有机农业的优势和实施方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有机农业技术的定义和原理。
2. 掌握有机农业技术的常见实施方式。
3. 了解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和优势。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有机农业技术的定义和原理(10分钟)- 介绍有机农业技术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 强调有机农业技术的环境友好和健康食品生产的特点。
2. 有机农业技术的实施方式(20分钟)- 介绍常见的有机农业技术实施方式,如自然肥料的应用、有机农药的使用、生物防治等。
- 强调有机农业技术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步骤。
3. 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和优势(15分钟)- 对比有机农业和传统农业的区别,如土壤保护、农药使用、健康食品生产等方面的差异。
- 强调有机农业的优势,如提高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健康食品等。
4. 实践活动:制作有机肥料(25分钟)- 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学生制作有机肥料。
- 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原料和操作步骤,帮助他们理解有机农业技术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评估1. 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有机农业技术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和表现,评估他们对有机农业技术的掌握情况。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有机农业技术的小论文,评估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介绍有机农业技术的定义、原理和实施方式。
2. 实验室设备和原料:用于实践活动中制作有机肥料。
六、教学延伸1. 邀请农业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进一步深入探讨有机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有机农场,让他们亲身体验和了解有机农业的实际情况。
---以上为九年级劳动技术教案:有机农业技术的内容,希望能帮助学生理解有机农业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实施方式,增强他们对环境保护和健康食品的意识。
农学概论学习大纲
![农学概论学习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f85b327bd64783e09122b30.png)
农学概论学习大纲一、课程性质、设置目的和要求农学概论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农业推广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是一门以植物为主体,主要讲述作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课程,为农业推广专业提供理论基础和基本生产技术技能。
本课程的特点是:(1)内容广泛,知识体系涉及到多个学科,如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作物栽培耕作学、遗传育种学、土壤学、气象学、植物保护学等学科。
(2)综合性强,农作物生产实践性很强,理论应用的灵活度大,在学习中强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势制宜。
学习本课程的具体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植物的生理生化特征和生长发育基本理论和知识,灵活掌握作物生产与土壤肥料、作物育种、种植制度和植物保护的关系,解决生产中常见问题,提高综合分析和实际运用能力。
农学概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除应重视基本原理的学习外,还应联系当地生产实际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考虑解决的办法。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农学概论以植物为主体,主要讲述作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包括植物生活、遗传与育种、农业土壤与肥料、植物保护、耕作制度五章。
前两章讲述作物的营养和代谢、生长和繁殖、遗传和变异等生命活动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适应和改变作物的种性,提高其生产力。
第三章主要从作物生长的非生物环境方面说明各生活因素自身变化的规律,及其与作物的关系。
生活因素的改善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其中以土壤因素的改善,显得更为现实和有效。
第四章则是从有害的生物环境方面讲述其对作物的危害,以及病虫害发生的基础知识和防治原理。
第五章主要讲述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及其与之相配合的农田耕作管理措施,充分利用光热水土资源,做到既能充分用地,又能积极养地。
绪言一、农业生产的本质二、农业生产的特点(一)严格的地区性(二)强烈的季节性(三)农业生产的连续性三、农业生产的三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一)植物生产(二)动物生产(三)土壤的培肥管理四、农业生物和环境的统一性五、农学概论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考核要求:掌握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掌握动植物生产和土壤培肥的关系;理解农业生物和环境的统一性。
农业课程设置方案
![农业课程设置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36ef26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0.png)
农业课程设置方案一、课程概述农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农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具备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农业人才。
二、课程设置1. 农业基础课程(1)农业生态学本课程主要介绍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运行规律,包括生态平衡、生态多样性、生态位、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等。
同时,将共同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2)农业资源与环境该课程涵盖了农业资源的概念、种类、分布和开发利用等内容,介绍了农业环境的污染和保护,同时关注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探究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3)农业经济学本课程将通过农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环节的经济分析,全面地介绍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其在农村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
同时,将讨论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的转移和流通与市场的平衡等问题,为学生提供多重思考的视野。
2. 专业课程(1)农艺本课程将介绍作物的种植与栽培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方法,通过以种植管理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帮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从而培养其农业生产问题解决能力。
(2)兽医学该课程主要涵盖了动物体内环境和机能失调的病因、病理和临床症状,以及常见的动物疾病预防、治疗等知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动物疾病防治的方法和技术。
(3)农业机械与设备本课程将着重介绍农业机械的使用和维护,包括农业机械设备的分类、性能和技术参数等内容,以及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修方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技能和操作经验。
3. 实践环节(1)农业实习农业实习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实践经验积累的必要渠道,将为学生提供全面和深入的农业实践教育,包括农业技术实验、农业产业调研、农村社区服务等实践内容。
(2)毕业实验毕业实验是学生毕业考核的重要环节,将通过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进行全面评价,为学生提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实践为主,以探究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能力,教学比重于探究课程和实验课程,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学大纲1培训讲学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学大纲1培训讲学](https://img.taocdn.com/s3/m/1cfc3aeff524ccbff0218428.png)
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教学大纲1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农业生产机械化课程英文名称: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课程类别:选修课程编号: 09010415au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制定时间:2010 年4月13日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农学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农业机械的发展、类型、一般构造、工作过程及使用等基本知识,要求学生了解有关农业机械的作业性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了解农业机械化生产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不同区域及作物的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熟悉机械化体系的特点和适应性;结合有关的分析、计算方法,初步掌握选择、评价农业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能力。
了解国外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新技术与新机具;熟悉农业机械的信息化与精细农业等科技前沿知识及最新动态。
2.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了解农业机械化生产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不同区域及作物的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熟悉机械化体系的特点和适应性;结合有关的分析、计算方法,初步掌握选择、评价农业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能力。
了解国外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新技术与新机具;熟悉农业机械的运用、农业机械的信息化与精细农业等科技前沿知识及最新动态。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教案适用于农学类专业本科生(农学专科、农业师资专科、农业推广专业等参照执行)。
本课程共开设1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8学时,实验0学时。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与动力机械、土壤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等课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了解柴油机、汽油机、拖拉机和电动机、各种农业机械的主要特点及利用方法,使用新机具、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教材:1、全国统编教材《耕作学》刘撰浩主编2002.92、《南方耕作制度》主编中国农业1994.103、面向21世纪教材《耕作学》曹敏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0参考书:《中国耕作制度》、刘撰浩主编《立体农业概论》、《中国立体农业模式》、《耕作制度研究论文集》、《多熟种植》等。
《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选修教学大纲
![《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选修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fe6c432a32d7375a41780ce.png)
GDOU-B-11-213《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选修)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课程简介:由于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农作物生长激素等农用化学物质,使农产品质量下降,损害人体健康。
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绿色食品及有机产品应运而生。
本课程内容主要阐述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及其生产标准、生产基地环境要求和产品认证的基本程序,使学生对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的生产、管理、认证过程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化肥农药等残留的危害认识越来越清楚,保护环境、保障食品安全的呼声不断提高,生产的无公害化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产和消费绿色食品也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开设本课程主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农作物生产不仅要追求高的经济效益更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把人民身体健康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放在第一位,将“无公害”的意识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明确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标准,掌握开展果蔬无公害生产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技能,熟悉这类产品的认证程序及其营销策略等,为将来更好地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师要有植物科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人体营养与卫生学、现代市场营销学、植物保护学、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果蔬采后处理、农业生产标准化等多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是一门新兴的、正在成长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于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联系当前生产实际,把新内容及时补充进来,及时更新、及时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的生产与科研动态,并就社会与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讨论。
三、面向专业:校公选。
四、先修课程: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与现代市场营销学、植物保护学、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果蔬采后处理、农业生产标准化等课程密切相关,是这些课程的综合应用。
农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农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49b57372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45.png)
农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农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农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为了保证农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制定一份合理的课程教学大纲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农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原则、内容要点以及对学生的影响。
一、农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原则制定农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首先,大纲应该符合教学目标和要求。
农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农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因此,教学大纲应该明确课程的目标和要求,以便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其次,大纲应该体现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农学专业的课程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从土壤学、植物学到农业经济学等,因此,大纲应该将这些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最后,大纲应该具有灵活性和可调整性。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生产的变化,农学专业的课程内容也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
因此,教学大纲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
二、农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要点农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要点:1. 课程的基本信息:包括课程名称、学时、学分、教材、参考书等基本信息,以便学生了解课程的基本情况。
2. 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以便学生知道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3. 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详细介绍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以便学生了解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学习进度。
4. 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介绍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便学生了解如何学习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
5. 课程的参考资料和学习资源: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和学习资源,以便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
三、农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影响农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教学大纲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
通过教学大纲,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学习这门课程的目标和要求,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
农学教学大纲
![农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a39140c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f9.png)
农学教学大纲农学教学大纲农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培养农业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农学教学大纲则是农学教育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要求。
本文将从农学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内容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学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农学教学大纲是农学教育的基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农学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目标。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侧重,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农学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内容。
农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繁多,教学大纲的制定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有所侧重,避免教学内容过于零散。
最后,农学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规定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农学教学大纲的内容设置农学教学大纲的内容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农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农学的基本概念、农业生产的基本原理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是农学实践技能的培养。
农学实践技能是农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农学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再次是农学研究方法的学习。
农学研究方法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关键,通过学习研究方法,学生可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为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最后是农学实践环节的设置。
农学实践环节是农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环节,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三、农学教学大纲的教学方法农学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
首先,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农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应相辅相成。
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场地实习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农学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其次,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有机农业基础知识培训讲义教学内容
![有机农业基础知识培训讲义教学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f74bd8a6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73.png)
3. 对有机生产发展的支持和鼓励,主要在省
级层面上不同机制并存 国家层面未向有机农业提供任何专门补助
或支持,但是它仍得到了各个省份不同程度 的支持,或是在某些国家级广域发展项目上 得到资助。
如国家项目为中小企业支付认证费用以协 助其打入国际市场,又譬如上海政府为其偿 还专门投资而提供的大力支持等。
发展有机农业的意义
• 3、有助于提高劳动就业率 有机农业是一种劳动、管理和技术集
约的农业,需要的劳动力比较多,有助 于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42
发展有机农业的意义
• 4、提供优质、美味、营养、安全的食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食品安全的重 视,消费高质量的安全食品是一种必然趋势。 而科学、完善的有机生产体系则能有效地保证 其产品的营养、安全卫生等优良品质。
34
1.2 出口:初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 1999 年前为中国有机生产发展初期,95%以上的中国有 机产品都通过有机贸易商主要出口到日本、欧盟及北美。
• 主要出口作物为大豆、蔬菜、水稻和茶叶。出口量最大 的有机蔬菜中,80%出口至日本;出口量第二的有机大 田作物主要出口至日本和欧盟,而出口量第三的有机茶 则主要出口至欧盟。
发展有机农业的意义
• 5、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面对国外政府设置的非关税壁垒,开
展有机产品的认证、生产将大大提高我 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将 有利于突破“绿色壁垒”的限制。
44
谢谢观看!
结束
• 有机农业强调土壤的可扎根性、通透性,和 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及土壤生命活力。
23
3、保护自然资源
• 有机农业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物质,包括化肥、 农药等。从而减少了生产化肥和农药所消耗的 大量石化能源和矿物资源,起到了保护这些不 可再生性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GDOU-B-11-213《有机农业》(选修)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课程简介:由于人们在农业生产量使用农药、化肥、农作物生长激素等农用化学物质,使农产品质量下降,损害人体健康。
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绿色食品及有机产品应运而生。
本课程容主要阐述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及其生产标准、生产基地环境要求和产品认证的基本程序,使学生对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的生产、管理、认证过程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化肥农药等残留的危害认识越来越清楚,保护环境、保障食品安全的呼声不断提高,生产的无公害化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产和消费绿色食品也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开设本课程主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农作物生产不仅要追求高的经济效益更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把人民身体健康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放在第一位,将“无公害”的意识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明确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标准,掌握开展果蔬无公害生产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技能,熟悉这类产品的认证程序及其营销策略等,为将来更好地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有机农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师要有植物科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人体营养与卫生学、现代市场营销学、植物保护学、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果蔬采后处理、农业生产标准化等多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是一门新兴的、正在成长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于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联系当前生产实际,把新容及时补充进来,及时更新、及时向学生介绍国外的生产与科研动态,并就社会与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讨论。
三、面向专业:园艺。
四、先修课程: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园艺植物保护、园艺植物贮藏加工。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有机农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与现代市场营销学、植物保护学、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果蔬采后处理、农业生产标准化等课程密切相关,是这些课程的综合应用。
六、教学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绪论(3)1 无公害食品兴起的背景(C)1.1 国际背景 1.2 无公害食品事业发展的国背景1.3 绿色食品在我国产生的客观必然2 无公害农产品的概念、标志和特点(A)2.1 无公害农产品的概念 2.2 无公害农产品标志2.3 无公害农产品的特点3 绿色食品概念、标志及特征(A)3.1 绿色食品概念 3.2 绿色食品标志3.3 绿色食品特征4 有机食品概念、标志及特征(A)4.1 有机食品定义 4.2 有机食品标志4.3 有机食品的特征5 发展无公害食品的意义(B)5.1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意义 5.2 发展绿色食品的意义5.3 发展有机农业的意义6 绿色食品发展的特点(C)7 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关系(A)8 发展的现状和前景(C)8.1 绿色食品 8.2 有机农业思考题:1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关系2 我国绿色食品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第一章绿色食品质量标准体系(4)1 标准和标准化概念(B)1.1 标准的含义和作用 1.2 标准化的含义和目的1.3 标准的分级 1.4 标准的分类2 绿色食品标准的概念和构成(C)2.1 绿色食品标准的概念 2.2 绿色食品标准制定的依据和原则2.3 制定绿色食品标准的作用 2.4 绿色食品质量标准体系的构成3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C)3.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概念3.2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概况3.3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的实施4 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B)5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B)6 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准则(B)7 有机产品标准(B)8 绿色食品产品标准(C)9 绿色食品的包装与标签标准(C)思考题:1 绿色食品质量标准体系由哪些容构成?2 绿色食品为什么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3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标准中最需要注意的是什么?第二章绿色食品的认证与管理(2)1 绿色食品管理机构及职能(C)1.1 绿色食品认证管理机构 1.2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机构1.3 绿色食品产品质量监测机构2 绿色食品认证申报与审批程序(B)2.1 绿色食品认证的申报2.1.1 绿色食品认证的申报围 2.1.2 绿色食品认证的申报原则2.1.3 企业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标志的条件 2.1.4 绿色食品认证申报程序2.2 绿色食品的审核(B)2.2.1 考察报告 2.2.2 环境监测与评价2.2.3 种植规程 2.2.4 最终产品监测2.3 签署标志使用许可合同(C)2.4 绿色食品续报程序及标志使用规定(C)3 绿色食品标志的使用与管理(C)3.1 绿色食品标志编号形式 3.2 绿色食品标志使用办法3.3 绿色食品标志防伪标签的使用 3.4 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终止4 绿色食品产品检测与监督管理(B)4.1绿色食品产品检测4.1.1 检测目的 4.1.2 检测机构4.1.3 检测程序 4.1.4 检测容5 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认定推荐管理办法(C)6 绿色食品企业年检办法(C)6.1 总则 6.2 年检方式6.3 年检容7 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认证与管理(C)7.1 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目的 7.2 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标准7.3 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申请程序 7.4 绿色食品基地申报材料7.5 绿色食品基地标志管理思考题:1 阐述绿色食品认证的申报原则和绿色食品认证的申报围?2 如何加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与管理?3 绿色食品申报的审批程序?第三章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检测与评价(2)1 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C)1.1 大气污染 1.2 水体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3 土壤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 绿色食品产地的调查与选择(C)2.1 产地调查与选择意义 2.2 绿色食品产地选择原则2.3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2.4 产地环境质量现状初步分析3 绿色食品产地的环境质量监测(C)3.1 概念及意义 3.2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分类3.3 水环境质量监测 3.4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3.5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4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C)4.1 评价基本工作程序 4.2 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4.3 评价标准 4.4 评价方法4.5评价报告的基本容5 绿色食品产地的污染控制及生态建设(C)5.1 绿色食品生产的污染控制 5.2 绿色食品产地的生态建设思考题:1 阐述绿色食品产地选择的基本原则:2 请设计一个种植业或养殖业产品基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方案?3 如何控制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自身污染?第四章种植业绿色食品生产技术(4)1 绿色食品的无公害栽培技术(B)1.1选育高产优质抗性品种 1.2 绿色食品生产的耕作技术2 绿色食品生产的肥料使用技术(B)2.1 增施有机肥 2.2 科学合理施用化学肥料2.3 推广使用微生物肥料3 绿色食品生产的农药使用技术(B)3.1 农药的公害 3.2 绿色食品生产中减少农药污染的主要途径3.3 合理使用农药 3.4 合理复配混用农药4 绿色食品生产中的病虫草害生态控制技术(B)4.1 生物防治技术 4.2 农业防治技术4.3 物理及机械防治技术思考题:1 在绿色食品生产中,为什么要提倡使用有机肥?2 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3 绿色食品生产中,对病虫草害为什么要提倡生态控制?第五章绿色食品农产品的采收和产后处理(2)1 采收(C)1.1 粮食的收获处理 1.2 绿色食品水果、蔬菜的采收处理1.3 绿色食品山野菜的采收处理2 绿色食品农产品的分级(C)2.1分级的目的和意义 2.2 分级标准2.3 分级方法3 绿色食品包装技术(C)3.1 绿色食品包装容器应具备的条件 3.2 绿色食品包装容器的材料与类型3.3 绿色食品包装的种类和规格4 绿色食品贮藏与保鲜技术(C)4.1 自然冷源贮藏 4.2 绿色食品低温贮藏4.3 绿色食品干燥贮藏 4.4 绿色食品腌渍和烟熏贮藏4.5 绿色食品密封加热贮藏 4.6 绿色食品化学贮藏4.7 绿色食品物理贮藏 4.8利用天然果蔬保鲜剂贮藏5 绿色食品运输技术(C)5.1 绿色食品运输的基本要求 5.2 绿色食品运输的工具和设备思考题:1绿色食品粮食、野菜采收处理是怎样进行的?2 绿色食品包装材料的要求有哪些?运输方式有哪些?第六章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2)1 绿色食品产品质量要求(B)1.1 绿色食品原料要求 1.2 绿色食品感官要求1.3 绿色食品理化要求 1.4 绿色食品微生物学要求2 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检验(B)2.1 绿色食品产品感官检验 2.2 绿色食品产品理化检验2.3 绿色食品产品卫生检测思考题:1 如何衡量绿色食品产品品质?2 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检测主要包括哪些容?3 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检测有哪些主要方法?4 阐述GMP和HACCP的基本原理及相互关系?第七章绿色食品的营销(1)1 营销策略与渠道2 促销策略与手段3 销售方式与方法思考题:1绿色食品市场有何特点?2 阐述绿色营销理论的概念及主要容?3 如何对绿色食品进行合理定价?七、实验名称与类别:八、实验目的、容与要求实验1 有机食品生产销售调查实验目的:了解本地区有机食品种类并作出评价。
实验容:实地调查、观看录像。
实验要求:了解本地区有机食品种类。
实验2 果蔬中NO3-、NO2-含量分析实验目的:掌握分析方法。
实验容:分析大白菜、菠菜等果蔬中NO3-、NO2-含量。
实验要求:掌握果蔬中NO3-、NO2-分析方法。
实验3 果蔬中农药残留分析实验目的:掌握农药残留分析方法。
实验容:分析菜心、豇豆等果蔬中有机磷含量。
实验要求:掌握果蔬农药残留测定方法。
实验4 果蔬中重金属盐分析(选修)实验目的:掌握重金属盐含量分析方法。
实验容:果蔬中汞、硒、镉等含量分析。
实验要求:了解果蔬重金属盐含量分析。
九、教材与参考书:本课程选用教材:杜相革.《有机农业概论》.:中国农业大学,2001本课程推荐参考书:1. 于千.《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与认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2. 叶春海.《绿色食品基本原理及南亚热带水果生产技术》.:中国农业,20053. 秋波.《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中国农业,19984. 火林.《无公害蔬菜水果生产手册》.:中国农业,20035. 虞轶俊.《蔬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中国农业,20036. 晓光.《绿色蔬菜生产》.:中国农业,19977. 汪雅谷.《无污染蔬菜生产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20008. 省农科院植保所等.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与实施.:中国农业,19929. 洪强.《绿色无公害果品生产全编》.:中国农业,200310. 连馥.《绿色食品导论》.:中国农业,199811. 梅洪常.《绿色食品产业化研究》.:中国农业,200512. 中国有机食品标准.200513. OFDC有机食品标准.200514. 中国绿色食品网15. 无公害食品标准汇编.:中国标准,200216. 中国认证人员与培训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编.中国计量:《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检查员培训教材(试用)》,2005.817. 谭济才.《绿色食品生产原理与技术》.:中国农业,2005十、本课程理论课及实验课的考核方式:理论课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