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大学与创新人才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性大学与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内外高校不断追求和探索的永恒主题。如何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不同类型的大学会有不同的回答。做为西部地区最早的综合性大学,西北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百余年的探索。根据我们的初步体会,综合性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构建逻辑严密的学科专业体系、传授特色化的知识和技能、着力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操与品格。
一、构建逻辑严密的学科专业体系
一所综合性大学办得成功不成功,首先要看学校的学科框架是否合理。合理的学科框架对人才的成长具有基本的“塑造”作用。
西北大学的前身——陕西大学堂在成立之初,就提出要培养“博古通今,适于世用”的“庠序通才”。在抗战时期,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办学远景,提出要培养“能治学、治世、治人、创业之通才与专才”。它朴素地表达了西北大学始终立足西部,传承文明,融会新知,培养融会贯通、全面发展,既能治学、又能经世的人才的云水胸襟。
以融汇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更好地培养会通人才作为学科专业建设的宗旨,我校着力构建以人文社会科学、理学为主、以工科为辅的学科专业体系,力求体现学科专业的内在逻辑和学科交叉特色。现有19个学院,设置74个本科专业。有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工商管理硕士(含EMBA)、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等16个专业学位授权。在学校的学科群落中,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学是学校的核心。目前拥有的7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13个国家特色专业、4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绝大部分都归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学。
我校对于学科的建设有自己的独立理解。例如历史学科,它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原来包含历史学专业,设立于1937年,考古学专业,成立于1956年,文物保护技术专业,设立于1989年。其中历史学、考古学招收文科学生,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招收理科学生。目前已经分设历史学院和文化遗产学院两个学院。我们认为,历史学的发展将包括历史、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科学。这种理解与最近颁发的国务院学科目录也不完全相同。新的学科目录将历史学分为中国史、外国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有一定道理,但我们认为,通过历史学、考古学所认识的中国的、外国的文化遗产,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有一个保护问题。而文化遗产的保护,既需要有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也需要专门化的技术手段,还需要有展示和管理规范。为此,我校率先对文化遗产学科进行摸索,建成了文化遗产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文化遗产管理与展示三位一体的文化遗产学科体系。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文化遗产学科拥有的“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已经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西北地区文物系统业务人员中,西北大学毕业生占大多数,在我国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的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和人才培养方面,该学科作出
了重要贡献。
有一定历史的综合性大学一般都是在文理学科方面有比较雄厚的基础,在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性特征与国家和区域发展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的矛盾。而技能型人才培养最迅速的途径是工科。西北大学成建制的工科只有化工学院,是否需要大力发展工科,一度成为学校讨论的热点话题。经过仔细思考,大家认为,与其新建工科,不如在巩固基础学科专业特色的同时,加强专业的交叉融合,突出学科专业的应用性。
例如我校的生物学科,创建于1924年,是我国高校中创建最早的生物学科之一,1937年设立生物学系,2000年组建为生命科学学院。学院最早的专业为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现在设有生物科学、中药学、生物技术3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科学涵盖原有的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增加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新内容。中药学突出学院在植物学方面的积累,注重植物药用价值与功能的开发,将教学内容聚焦到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旨在培养从事中药鉴定、新药开发、生物制药等工作的科学技术人才。生命科学与技术专业更是着眼于现代生物技术的理论和技能、具有创新、创业和经营能力,培养能够灵活应用现代生物工程和技术,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学科专业框架既顾及学院人才培养的传统,同时又着眼学科发展的应用趋势,寓应用于基础,目前发展势头良好。生物科学专业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专业是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院已成为西北地区培养生命科学与技术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综合性大学的工科,也只有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否则难以与行业性高校相抗衡。例如,我校的化工学科,原先偏重精细化工与化学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还是国家特色专业。近年来,针对我国日益突出的能源供需矛盾、极不合理的能源结构、较为低下的能源利用效率、大量化石能源消费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等问题,结合地方区域,尤其是陕北煤油等多种能源开发深加工的需求,我们将学科重点逐渐转向了“能源的高效转化与化工利用”、“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能源转化利用、环境保护相关的新材料开发”等三方面,形成了契合陕西省能源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兴特色学科。2009年6月,陕西省政府依托我校组建了“陕西能源化工研究院”。该学科坚持开门办学,积极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培养实用人才,已成为陕西省在能源转化与化工利用方面不可或缺的智力与技术支持力量。
综合性大学需要具备理性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创新学科专业的能力。在西北大学的办学历史中,石油地质、药用植物、文物保护技术等20多个学科专业,都是针对陕西和西部地区的人才需求,在全国率先设立的。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创新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传授特色化的知识和技能
有了逻辑严密的学科专业框架,也不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还需
要夯实专业基础,凸显专业特色,给学生传授具有特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西北大学特别重视专业教育与科学研究特色相结合,力求给学生传授特色化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我校的经济学科,设有经济学(含数理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专业名字与其他学校的经济学教育没有太大的区别,但紧密联系西部大开发展开经济学专业教育,是我校经济学教育的主要特色。我校的政治经济学是国家重点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院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紧密结合中国经济改革和西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和实践需要,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又如我校的地质学和生命科学的专业教育,紧密联系秦岭山脉的相关研究展开。我校地质学科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致力于秦岭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张国伟教授开发整理了秦岭造山带研究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秦岭大剖面”,深受国内外地学界的关注。我校的生物学科抓住秦岭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特点,长期关注秦岭动植物资源的研究、保护与开发。胡正海教授重点研究西北地区经济植物的发育解剖学和被子植物的比较形态学,在植物的分泌结构、异常机构及药用植物发育解剖领域中取得重大进展。李宝国教授在秦岭腹地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并在金丝猴种群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国内首创的研究成果。由于鲜明的资源特色和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我校地质学科成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植物学成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并建设了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微检测工程技术中心、西部资源生物和现代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等一系列成果与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