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大学与创新人才培养

合集下载

中医药综合性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评价体系研究

中医药综合性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评价体系研究

化氛 围较浓厚 , 而在文化气 息方面与人文和社会科 学的高校
相 比存在一定的差 距。 中医药综合 性大学 较好 的弥补 了这

不足 , 通过多种校 园文化互 相交融 , 利于激 发大学 生 的 有 三、 中医药综合性大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与评价体

创新思维 、 进其 全面发展。 促
在具 体 进行 综 合评 价 的过程 中, 以采用 德 尔 菲 法 、 可 A HP法 、 神经 网络法 等等 的统计研 究方 法 , 力求 达到严 谨和 客观。文 章 以 A- I I 为 例来 说 明综 合 评价 统 计 方 法 的运 P法 用 。我们 通过专家组队不 同学 生在 二级 指标 ( =1 2 3 i ,,,
研究能力指 输 出 评价 创新表现指

F = F l F :( 2 , 2 ) F = ( 3 , 3 F 3 , 4= 1 l, 2 F 1F 2 , 3 F 1 F2 3 )F
4表 现的比较 和结 果进 行分 析。 )
F:( , 2 F , ) F1F , 3 () 1

果及成效 。而要 准确确定创新 型人才 的成果及成效 , 还 我们
需要进 一步构筑输出成果 的评 价体 系。
学习能力指
而每一个 F ( =12 34 由相应 的三级指标进行 评价 。 / i ,, ,)
的业务理论基础 , 具有较 强 的学 习 和创 新 能力 , 而 能够 又 从 适应 未来 经济和社 会发展。
( ) 育资源 的极 大扩 充为创 新型人 才培 养提供 资 源 二 教
保障。
相比于以往的医药单科院校, 中医药综合性大学教育资
源获得了极 大的扩充 , 合理的配置和有效 的利用这些教 育资 源为医科创新 教育提 供 了强有力 的支撑 。中医药 综合性 大

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培养方案本着学生为本、 德育为先 、 能力为重的教育理 念, 贯彻加强基础、 淡化专业、 因材施教 、 分流培养 、 注重创
新的教学原则, 实施低年级通识基础教育、 高年级宽口径专


J论坛 i i
@ 镶 鸯 @
表 2公 共 平 台 课程 设 置 .
程 编 号 课程名称 擎 学J 啊学时 拳 时 分 总 讲 实 研 数 授 验 讨 3 3
上 , 为 厚 基础 、 口径 、 成 宽 富有 创 新 能 力 的 创新 型人 才 。

经过调查分析 , 在文理实验班教学与管理的工作实践
中, 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 的问题 , 如管理机制需要进
步调整和改革 , 通识教育平台和学生个性发展空间需要
进 一步拓展 , 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需要调整理顺, 开 放 办学与 国际交流 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为此, 学校 实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27 6 (0 2 0 '0 1 2 10 —6 12 1 )30 0 — 0
5. 1 %毕业生考取 中国科学院、 6 中国社科院、 北京 化条件下应树 立新型 的高等教 育人
才观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 结构发生重大调整 的今天, 传 统 的人才 培养观念和模式遇 到了很大挑战, 高校毕业生在 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更多地取决于其对社会 的适应能力和
验班办公室认真 总结前期工作经验 , 围绕建设高水平大学
建设 目标 , 与时俱进, 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 进一步完善
创新型人才 的基本特质表现在思想道德素养高 ; 身心
地方综合性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创新型人才培养 的新模式 , 以示范带动全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依托“三创”教育 探索建立综合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三创”教育 探索建立综合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三创”教育探索建立综合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摘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战略主题,要求高校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武汉大学在本科人才培养中依托“三创”教育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三创”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确立“三创”教育理念,转变大学教育教学思想国家制订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高等教育承担着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重任。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任务。

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还进一步强调素质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纲要》的上述表述既阐释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也有针对性地阐明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个关键问题:创新人才的主体地位、个性品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由、独立发展;从知识结构来看,创新人才应有宽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素养、应掌握高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有效的创新知识体系;从能力结构来看,创新人才应对社会需求有敏锐的判断能力、有较强的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就个性品质而言,创新人才要有强烈的个人责任感,要有开放意识和合作精神,有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有强健的体魄等。

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核心内涵要求大学教育教学思想,从以教师为中心、规范统一,向确立学生主体、重视发展学生自主性、个性和特长转变;从以学科为中心、创新、创业的精神和能力;全球视野。

四个方面综合起来形成两种能力:自主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

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培养创新型口腔医学人才

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培养创新型口腔医学人才
式 面临前 所 未有 的严 峻考验 。 3 .教 学计划
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 , 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 、 扎实 专 业基 础 、 强烈创 新 意识 、 宽广 国际视野 的创 新型 口
腔 医学 人才 是 口腔 医学 高等教 育 的重要 任务 。
我 国 目前 口腔 医学 人才 培养存 在 的 问题

规 格 的培养 方式 和 读 死 书 的学 习方 式 的 限制 , 按
部就 班地 学 习课程 , 以后 的职 业生 涯缺 乏认识 , 对 对
职业所需 的知识 、 技能 、 素质显得较为盲 目。当面临
就业 时 , 适应 社 会 的 能 力 都 有 限 , 谈 不 上 引 领 社 更
口腔 医学学 生 的学分 高 、 任务重 、 力大 。 因为 压 口腔 医学首 先是 医学 , 然后 才是 口腔 医学 , 求 口腔 要 医学生 具有 扎实 的基 础 和广博 的 多学科 知识 。 口腔 疾 病 与全 身 疾 病 的关 系越 来 越 得 到 科 学 研 究 的 证 实, 口腔 医学人 才 的培 养 必 须 建 立 在 医学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基础 上 , 这也 是 我 国 口腔 医 学 人 才 培养 的特 色 , 不开 课程 及 学 分 作 保证 。 口腔 医 学具 有 很 强 离 的实 践性 , 学生 的操作 能力 要求 很高 , 践环节 占 对 实 总学 时在 5 % 左 右 , 此 , 时数 也 比较 高 。高 学 0 因 学 分 的结果 使学 生缺 乏发 挥 主动性 和创 造性 的空 间 和 时 间 , 于应 付规 定 的 各 种课 程 , 生 自主学 习 、 疲 学 创 新 思维 的培 养极 弱 。如何 既保证 培 养质 量又减 轻 学
校 毕业 生就 业状 况迅 速 变化 的背 景 下 , 何 发 挥 综 如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

用,促进经济发展。
跨学科教育与科研平台建设
建立跨学科教育机制
高校应建立跨学科的教育机制,打破学科壁 垒,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复 合型人才。
建设科研平台
高校应积极建设科研平台,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 资源,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其创新能力。
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高校应积极举办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参 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拓宽学术视野 ,提高学术素养。
02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 主要内容
课程与教学模式改革
跨学科课程
推动跨学科课程的开设,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 养复合型人才。
实践课程
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提 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国际化课程
引进国际优质课程资源,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 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科研与实践能力培养
01
目标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目标是推动高校创新教育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创 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政策背景与重要性
政策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加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创新能力 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 素质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包括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 表达和沟通能力等。
实施效果监测与反馈机制
数据收集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成绩、实习报告、就 业跟踪等方式收集数据。
数据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包括平均 分、百分比、排名等。
结果反馈
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教师, 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

山东大学: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山东大学: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山东大学: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山东大学把“培育民族和社会的中坚”、“培养中国秀的本科生”作为战略选择和长远目标,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国际视野、社会竞争力和创造力、个性与人格健全发展”的目标下,充分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和优势,不断推进综合、研究、开放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努力构建融知识学习与人格培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充分利用综合环境,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山东大学作为一所综合大学,综合优势明显,目前有本科专业116个,涵盖 11个大的学科门类。

其中文史哲、理学、工学和医学具有明显学科优势和特色,在海内外影响较大。

为了发挥综合优势,山东大学近几年连续推出新的培养模式,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

1.实施按学科大类招生,积极推进专业交叉融合和内涵发展。

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宽口径、厚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为学生搭建1年至2年的基础教育平台。

2. 积极推行主辅修、双学位、二次选择专业,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山东大学在已有的英语+法学、英语+政治等双学位班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行机械+管理、信息+X、语言+X、管理+X、环境+X、法学+X等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到2011年,学生中获得双学位或者有主辅修专业的比例将达到20%。

为做好中学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学校举办了预备暑期学校加强班(Preparatory Summer School,简称PRESS),提前招生录取的小语种专业学生可提前半年入学修读经济或法学、政治、英语等专业的学分,为入校后双学位和第二专业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3.开设选修课,加强通识教育。

为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学校采取措施鼓励教师开设选修课,鼓励学生选修更多通选课。

学校要求每个专业至少开设2门以上通选课,同时要求每个学生选修8-12学分专业外的选修课。

最近两年,所有合格毕业生都选修了8个以上的通选课学分,多数同学都修得10个以上通选课学分。

综合性大学农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综合性大学农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4 注重 教 材建 设 .
教材 建 设是 教学 改革 中的 关键 , 是 影响教 学 效 果的 重要 因 素之 一 。 也 我 们积极 选用 国家级规 划教 材和 自编一 些新 开设课 程及 适应农 科 专业培养 目标
和学生特点 的教材 。 核心专业课程已全部选用了教育部2 世纪教材或精品 1 教材 , 如作物栽培学 、作物育种学等 ,同时 , 我们还 主编或参编 了l 余部 0 教材 , 作为课程教材的补充和阅读参考书目。

学 生 全方 位 开 放 , 实验 教 学 中心 与 科研 技 术 平 台 协 同运 转 。

理 论 教 学 体 系
随着 教学 工 作 在 高 校整 体 工作 中的 地位 愈 来 愈高 , 我们 不 断深 化 教 学
改革, 强化质量意识 , 与时俱进 , 更新教学 内容与方法 ,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 习, 培养学生发现 、 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重点开展 了以下工作 :
1 .教 学 内容 的 改 革
制定和完 善所开 设课 程的教 学大 纲 , 更加合 理教 学内容 体系 。 建构 教学大 纲是 教学活 动 的重要 文件 , 对规 范教师 教学 活动 、 建立合 理学 科结 构 、 促进学 生知 识结构 的建 构都 有重 要作用 。 为此 , 06 于20 年至 20年修 订和 完善 了全 部 07 农科 专业课 程教学 大纲 并 已正式投 入使用 , 规 范教学 、 高教学 效果 已经 它对 提 产生 了积极 良好 的作用 。 的教学 大纲 中加 入反 映本学 科最 新发展 的 内容 , 在新 特别 是2 世纪 以来最 重要 的研究 成果 , l 让学 生在 及时 了解 本学科 的前 沿 。 2 .教 学模 式 与 方 法 的 探 索

大学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大学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大学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

在大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评价体系和创新文化六个方面,探讨大学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教育理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树立正确、先进的教育理念。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尝试新事物,勇于挑战传统观念。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

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使学生具备全面的发展潜力。

二、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

首先,要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创新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征的课程,如创新创业课程、跨学科课程等。

其次,要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和优化,使课程内容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满足社会需求。

最后,要注重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建立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展示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首先,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

最后,要注重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科研项目、创新创业比赛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实践等环节,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其次,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提高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最后,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同时,学校应该提供充足的实践场地和设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五、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过程评价、结果评价、能力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综合性大学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综合性大学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教学 内容 、 课程体系; 吸收 国内外教学改革与研究
启动了高层次学术访干部挂职锻炼等合作项 目。
目前,第二校园经历” “ 的人才培养模式 已进入规 范化、 程序化 的稳定发展阶段。 山东大学在国内建立了 50 0 余个大学生社会 实践基地 , 所有大学生每年都参 加不同形式的实 践教学活动或科技创新活动。学校连续 l 7次被
大 学非常 紧迫 的战略 任务。山 东大 学作 为一 所 国内 名的综合性 大学, 知 对本科生创 新型人 才培 养模 式进行 了 有效探 索, 渐形成 了一套 完整的创 新型人才培养体 系 , 实践 中完善 和成熟, 逐 并在 以期对我 国的教 育教 学改革
提供可参考 的实践 支持 。
关键词 : 创新型人 才; 培养模式
成果 , 继承和发扬各学科的特色, 大力推进教育创
新, 坚持“ 知识 、 能力 、 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 “ 充分体现整体优化” “ 、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 “ 以学生为中心 , 因材施教” 四个原则 , 着“ 等 本 通
识教育基础上的宽 口径专业教育 ” 具有高度的 和“ 社会责任心和国际视野 , 过硬的社会竞争力和创
( 完善 特 色育人 方案 , 一) 深化教 学内容与课 程体 系的改革 依据学校 的办学 定位和优势 , 山东大学紧紧
高要求 , 一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 二是要推动科技 进步 。这对于我们 高校 的人才培养来说 , 既是新
的机遇 , 也是新 的挑 战。我们 一定要抢抓 建设创 新型国家重大 战略机遇 , 大力 提高创新人才培养 质量和水平 , 切实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 , 为创新型国
中图分类号 :4 -0 2 G0 -1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1 49 20 )3— 39 3 17 —66 (0 60 0 4 —0

高校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高校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高校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高校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现状以及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背景1、国际形势变化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发展,国际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

此时,单一学科已经无法适应世界的发展,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学科交叉融合。

2、国家战略为了适应国家对现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断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高校开展了学科交叉融合。

国家综合性大学设置了交叉学科,建设了交叉科研平台,积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模式。

3、产业需求近年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不同领域的企业需要结合多个学科的技术和知识才能取得成功。

同时,高校也需要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对科技领域人才的需求。

二、现状1、学科交叉融合开始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开始实施交叉学科教学,建设交叉科研平台,发掘学科间的共性以及交叉应用的创新点。

2、学科交叉融合仍需突破瓶颈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高校存在着学科交叉融合不够深入,交叉应用不够广泛等问题。

一些领域也存在着学科交叉应用领域小、转化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三、影响1、拓宽学生视野学科交叉融合可以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开拓学生研究问题的角度和深度,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

2、提高科研水平学科交叉融合可以让学者不受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更有利于学生和教师进行合作研究,进而提高科研水平。

3、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学科交叉融合可以加速培养具有不同领域科技素养的综合型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四、结论学科交叉融合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

学科交叉融合可以丰富学生视野、促进科研水平提高,同时也可以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从长远发展来看,高校应当打破学科边界,不断探索和实践学科交叉融合的模式和机制,不断推动高校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大学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大学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标题:大学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围绕大学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展开讨论,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首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大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大学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其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只注重知识的记忆和模仿,而忽视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1.课程设置改革首先,大学应该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课程设置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际操作中。

同时,应该注重课程的实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其次,大学应该注重跨学科课程的开设。

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跨学科课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自己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方法上,大学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

启发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来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大学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评价体系改革评价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知识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完善地方综合性大学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实验室建设为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服务

完善地方综合性大学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实验室建设为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服务

验 室 是 培 养 创 新 型 高 技 能 人才 的 重 要途 径 。 而 目前 地 方 综 合 性 大 学 的 实 验 室 建 设 中 却 存在 着 很 多 的 问题 , 约 TO 新 型 高 技 能 人 才 的培 养 。 方 综 合 性 然 制 J 地 大 学 应 当 不 断 完 善 实验 室 建 设 , 创 新型 高 技 能 人 才 的 培 养 作 出 应 有 的 贡 献 , 时 实现 自身 的可 持 续 发 展 。 对 同


好每个实验中的每个环节 ,但不要局 限于教师所 要求 的实验方法和手段 , 按 照 实 验 的 要 求 , 阅相 关 文 献 , 用 自 己所 学 到 的理 论 知 识 , 查 运 自行 设 计 出 不同的实验方法和 手段去实施进行实验 , 亲身体验 实验研究过程 , 深刻体 会实验 的重要性, 从而达 到掌握理论和实践知识 的 目标。实验教学为培养 学生 的提 出问题 、 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 的能力 , 为培养他们 的实 际操作 的 动手能力, 为培养他们 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创新实验 室是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课堂 实 验 室 尤 其 是 创 新 实 验 室 不 仅 仅 是 传 道 、 业 、 惑 传 授 知 识 和 开 发 授 解 智力, 理论知识和 实践活动、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 、 抽象思维 和形象思维相 结合的 的教学场所, 是培养学生创造 能力的课堂 , 还 是培养创新 型高技能 人才的重要场所 。创新实验室除了应具有创新 的实验设备和 实验条件外 , 还要还 为学生提供 了一个开放的、 宽松 的、 自由的实验和研 究的环境 。 在这 个 实验 室里 , 生 或 学 生 团 队 完 全 不 受任 何 约 束 , 开 自己想 象 的翅 膀 , 学 展 在

综合性实践创新育人大学论文

综合性实践创新育人大学论文

综合性实践创新育人大学论文摘要:主动服务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地方综合性大学。

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在地方综合性高校的价值定位,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创新育人体系,从课程体系、平台构建、成果孵化三方面探索递进式的三级课堂育人途径,为地方综合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实践创新体系;三级课堂育人途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综合性大学一、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在地方综合性高校教育中的价值定位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双创意识、双创能力不足的问题,与产业、行业要求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学校教学模式单一,学生是多样化、个性化的,“双创”这个主题本身也就是多变和不羁的,两个变动因素用单一的一套教学模式来培养,本身就不合理。

其次是门槛较高,主体活力不足,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项目、师资以及资金等等的问题导致极少部分同学能够有条件参与,导致创新氛围不浓厚。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017年5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国家层面上首次明确提出了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成都大学作为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唯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理应对标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目标,致力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

201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国发[2018]32号),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资源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正随着资源能源负载过重和人口老龄化等原因,其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国家提出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向创新创业驱动力为主的模式转变,打造经济发展“双引擎”模式,因此国家急需创新创业人才,承担着主要为社会培养人才责任的高校就责无旁贷,双创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能够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

发挥学科优势集成创新资源——构建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发挥学科优势集成创新资源——构建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7首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在郑州大学举行片机与电子设计比赛(大二)强化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技能的培养,大三大四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大型赛事强化学生项目开发和创业能力培育。

二是紧盯树人核心,注重分类培养。

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对学生实行分层次培养。

除在试点学院开设“理科基地班”“卢嘉锡英才班”“国学班”“钱三强英才班”“穆青实验班”等各类个性化实验班外,学校自2016年开始,还面向金融学、化学、生物技术等七个专业试点开设国际化班。

国际化班部分专业课程聘请外籍教师任教,使用原版教材,实行双语教学。

学校为国际化班学生配备导师,实行导师制和滚动淘汰制。

国际化班学生进校后有专门课程强化英语口语、听说培训。

在校期间学校优先选拔国际化班优秀学生出国访学。

此外,学校还在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设立国际化人才特区,引入国际通行的理念、规则和文化,进一步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医学科研创新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关注育人实效,设立院系基地。

为完善学院育人功能,充分利用学院教学资源,学校自2016年起,依托重点实验室、教授工作室等,在院系层面建立了16个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苗圃基地,落实实践育人效果。

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实行“三三制”模式,即“一个基地至少有三个创业团队、一个团队至少有来自三个不同院系的学生”。

学校定期对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扶持资金挂钩。

实践证明,在院系层面建立的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突出。

集成资源,在服务社会中共建合作育人机制学校注重在服务社会过程中集聚创新资源,共建合作育人机制。

通过探索共建产学研合作新型研发平台,构建联合创新、共育人才的长效合作机制,学校打通了政产学研深度融合通道和人才成长通道,结合当地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需求,2017年6月,郑州大学举行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揭牌仪式就业与创业JIUYEYUCHUANGYE2016年1月,郑州大学与许昌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建郑州大学许昌研究院协议2014年4月,郑州大学与中国科学院举行“钱三强英才班”合作协议签订仪式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人才培养、科技企业孵化等领域充分发挥平台聚集效应,促进当地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发展,努力构筑面向企业一线的科技服务平台,推进政企校“三方联动”,实现“多赢”共同发展,进一步提升郑州大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综合性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综合性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手, 分析 了综合性大学在培 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具备 的师资力量雄厚 、 学科 门类 齐全 、 园环境 多元 等优 势, 出 校 提 了在综合性 大学建立 以创新教 师团队为导 向、 以跨 专业联 合培 养为主体 、 以创新 活动为支撑 、 以宽容的学术风
气做后盾 , 突出学生个性发展 的创新型人 才培养模 式。
【 键 词】 关 创新型人才; 才培养; 人 综合性 大学
【 作者简 介】 项子微 (92 , , 18一)女 河北秦皇 岛人 , 河子大学师范学院 高等教育 学在读硕 士研 究生 , 石 主要从 事教
育经济与管理研 究。
[ 中图分类号1 4 G 0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0240(00O 05—2 10—1721)1 020 —

大 学 人 才培 养 “ 型 ” 。是 为 培 养 专 业 基 础 牢 、 新 提 供 生 长 点 。极 其 丰 富 的 教 学 资 源 为 学 生 提 供 更 多 范 日 创 使 兴 能 力 强 、综 合 素 养 高 的 创 新 型 人 才 而 搭 建 的培 养 理 选 择 空 间 , 学 有 余 力 、 趣 广泛 的 学 生 能 充 分 利 用 不 同 的教 育 资源 , 加 阅 历 、 满 知 识 结 构 , 展 知 增 丰 拓 念 、 养 途 径 相 辅 相 承 的平 台 。 培 高 校 作 为 我 国基 础 研 究 和 高 技 术 前 沿 领 域 原 始 识 面 。学 科 交 叉 、渗 透 融 合 促 进 学 生对 他 学 科 的 了 对 人 为培 养 学 生 性 创 新 的 主 力 军 ,在 国 家 自 主创 新 体 系 中担 负 着 知 解 , 大 学 、 类 文 明 发 展 脉 络 的 理 解 , 识 生 产 、 播 和 应 用 的 重 要 职 能 。培 养 创 新 型 人 才 , 创 新 兴 趣 提 供 了 良好 的机 遇 。创 新 成 就 的取 得 常 始 传 而 更 提 高 高 校 原 始 创新 力 ,是 增 强 国 家 自主 创 新 能 力 和 于 一 个 火 花 般 闪 耀 的灵 感 , 灵 感 的激 发 , 多 的 来 方 相 建 设 创 新 型 国家 对 高 校 提 出 的 更 高 要 求 ,也 是 新 时 自 于 不 同 学科 知识 、 法 的相 互 影 响 、 互碰 撞 。 ( ) 园环 境 多元 , 助 于 学生 接 受 创 新 熏 陶 三 校 有 期 高校建 设 的内在要 求 。综合性 大 学具 有师 资 、 学 科 、 程和校 园文化方面 优势 , 适宜培 养创新型人 课 更 环 境 对 受 教 育 者 的 影 响 重大 ,且 是 一 个 潜 移 默 化 的 过程 。深 厚 的校 园 文 化 底 蕴 、 厚 的创 新 文 化 氛 浓 才。 围 , 大学 生 的成 才 至关 重要 。当创 新 成 为一 种 必 备 对 二 、 合 性 大 学 培 养 创 新 型 人 才 的 优 越 条 件 综

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养 目标 ;实践性 教学环 节融合 在两个 平 台和 “ 中 ,学 生选择 不 同的发展 方 向 ,就 必须 修读 相 x”
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以保证 “ 强能力”培养 目标的实现 ;任意选修课规定了必修的学分,体
现 “ 素质 ” 的要求 。 高
二 、坚 持与 时俱 进 ,创 新人才 培养模 式
高等理 科 教育
地方综合 学人才培养 性大 模式的 创新与 实践
地 方 综 合 性 大 学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创 新 与 实 践 ‘
余远 富。 刘 超 贡福 海
( .扬州大学 1 教育教学评估 中心 ,江苏 校长办公室 ,江苏 扬州 2 5 0 ; 20 9 2 .扬州大学 扬 州 2 50 ; 20 9


坚持 以人 为本 。构建 “ 2+X 课程体 系 ”
培养 目 标的确立必须具有适应性。基于这种考虑 ,学校确定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 目 :培养 标
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 “ 厚基础、宽 口径、强能力 、高素质 ” 的应用研究 型高级专门 人才 ;以培养面向不同行业 、不同部门所需要 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同时培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 、

25 —
高 等理科 教育
2 8 第5 ( 0 年 期 总第8 期) 0 1
通修课 程组 合及其 相应 的实 践性 教 学环 节 组 成 ,包 括 “ 课 ” 两 、体 育 、公 共基 础课 ( 大学 英语 、 计算 机 、高等数学 、大学 物理 、大学 化学 、大 学 语 文 等 ) 等 。大 部 分 通 修课 程 能 够 做 到春 秋 学
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和体现学科交叉 、知识综合的复合型人才。 为保证多样化人才培养 目标的实现 ,着力体现人 才培养的共性要求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学校在充 分 调研 论 证 的基 础 上 ,对 原 有 的课 程 结 构 进 行 了 调 整,构建了 “ + ”课程体 系 ( 图 1 。 “ x 2 x 见 ) 2+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性大学与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内外高校不断追求和探索的永恒主题。

如何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不同类型的大学会有不同的回答。

做为西部地区最早的综合性大学,西北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百余年的探索。

根据我们的初步体会,综合性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构建逻辑严密的学科专业体系、传授特色化的知识和技能、着力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操与品格。

一、构建逻辑严密的学科专业体系
一所综合性大学办得成功不成功,首先要看学校的学科框架是否合理。

合理的学科框架对人才的成长具有基本的“塑造”作用。

西北大学的前身——陕西大学堂在成立之初,就提出要培养“博古通今,适于世用”的“庠序通才”。

在抗战时期,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办学远景,提出要培养“能治学、治世、治人、创业之通才与专才”。

它朴素地表达了西北大学始终立足西部,传承文明,融会新知,培养融会贯通、全面发展,既能治学、又能经世的人才的云水胸襟。

以融汇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更好地培养会通人才作为学科专业建设的宗旨,我校着力构建以人文社会科学、理学为主、以工科为辅的学科专业体系,力求体现学科专业的内在逻辑和学科交叉特色。

现有19个学院,设置74个本科专业。

有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工商管理硕士(含EMBA)、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等16个专业学位授权。

在学校的学科群落中,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学是学校的核心。

目前拥有的7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13个国家特色专业、4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绝大部分都归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学。

我校对于学科的建设有自己的独立理解。

例如历史学科,它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

原来包含历史学专业,设立于1937年,考古学专业,成立于1956年,文物保护技术专业,设立于1989年。

其中历史学、考古学招收文科学生,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招收理科学生。

目前已经分设历史学院和文化遗产学院两个学院。

我们认为,历史学的发展将包括历史、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科学。

这种理解与最近颁发的国务院学科目录也不完全相同。

新的学科目录将历史学分为中国史、外国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有一定道理,但我们认为,通过历史学、考古学所认识的中国的、外国的文化遗产,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有一个保护问题。

而文化遗产的保护,既需要有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也需要专门化的技术手段,还需要有展示和管理规范。

为此,我校率先对文化遗产学科进行摸索,建成了文化遗产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文化遗产管理与展示三位一体的文化遗产学科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文化遗产学科拥有的“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已经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

西北地区文物系统业务人员中,西北大学毕业生占大多数,在我国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的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和人才培养方面,该学科作出
了重要贡献。

有一定历史的综合性大学一般都是在文理学科方面有比较雄厚的基础,在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性特征与国家和区域发展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的矛盾。

而技能型人才培养最迅速的途径是工科。

西北大学成建制的工科只有化工学院,是否需要大力发展工科,一度成为学校讨论的热点话题。

经过仔细思考,大家认为,与其新建工科,不如在巩固基础学科专业特色的同时,加强专业的交叉融合,突出学科专业的应用性。

例如我校的生物学科,创建于1924年,是我国高校中创建最早的生物学科之一,1937年设立生物学系,2000年组建为生命科学学院。

学院最早的专业为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

现在设有生物科学、中药学、生物技术3个本科专业。

其中生物科学涵盖原有的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增加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新内容。

中药学突出学院在植物学方面的积累,注重植物药用价值与功能的开发,将教学内容聚焦到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旨在培养从事中药鉴定、新药开发、生物制药等工作的科学技术人才。

生命科学与技术专业更是着眼于现代生物技术的理论和技能、具有创新、创业和经营能力,培养能够灵活应用现代生物工程和技术,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这样的学科专业框架既顾及学院人才培养的传统,同时又着眼学科发展的应用趋势,寓应用于基础,目前发展势头良好。

生物科学专业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专业是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学院已成为西北地区培养生命科学与技术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综合性大学的工科,也只有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否则难以与行业性高校相抗衡。

例如,我校的化工学科,原先偏重精细化工与化学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还是国家特色专业。

近年来,针对我国日益突出的能源供需矛盾、极不合理的能源结构、较为低下的能源利用效率、大量化石能源消费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等问题,结合地方区域,尤其是陕北煤油等多种能源开发深加工的需求,我们将学科重点逐渐转向了“能源的高效转化与化工利用”、“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能源转化利用、环境保护相关的新材料开发”等三方面,形成了契合陕西省能源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兴特色学科。

2009年6月,陕西省政府依托我校组建了“陕西能源化工研究院”。

该学科坚持开门办学,积极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培养实用人才,已成为陕西省在能源转化与化工利用方面不可或缺的智力与技术支持力量。

综合性大学需要具备理性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创新学科专业的能力。

在西北大学的办学历史中,石油地质、药用植物、文物保护技术等20多个学科专业,都是针对陕西和西部地区的人才需求,在全国率先设立的。

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创新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传授特色化的知识和技能
有了逻辑严密的学科专业框架,也不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还需
要夯实专业基础,凸显专业特色,给学生传授具有特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西北大学特别重视专业教育与科学研究特色相结合,力求给学生传授特色化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我校的经济学科,设有经济学(含数理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专业名字与其他学校的经济学教育没有太大的区别,但紧密联系西部大开发展开经济学专业教育,是我校经济学教育的主要特色。

我校的政治经济学是国家重点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学院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紧密结合中国经济改革和西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和实践需要,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又如我校的地质学和生命科学的专业教育,紧密联系秦岭山脉的相关研究展开。

我校地质学科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致力于秦岭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等方面的研究。

张国伟教授开发整理了秦岭造山带研究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秦岭大剖面”,深受国内外地学界的关注。

我校的生物学科抓住秦岭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特点,长期关注秦岭动植物资源的研究、保护与开发。

胡正海教授重点研究西北地区经济植物的发育解剖学和被子植物的比较形态学,在植物的分泌结构、异常机构及药用植物发育解剖领域中取得重大进展。

李宝国教授在秦岭腹地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并在金丝猴种群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国内首创的研究成果。

由于鲜明的资源特色和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我校地质学科成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植物学成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并建设了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微检测工程技术中心、西部资源生物和现代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等一系列成果与荣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