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十大游戏酒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十大游戏酒令(一)
(2007-02-12 02:52:23)
转载▼
分类:酒令游戏
从古到今,流传着许多游戏形式的酒令。

这些游戏分别都有其相应的令具,都有其具体的玩法、原理和过程,大多数都要利用人的智慧能力和语言、文学功力。

这些游戏酒令的设计使用,使酒席筵前出现了动作和声响,使酒席上非常热闹、活跃。

用作行酒令的这些游戏,是民间游戏的一个方面,这些游戏大量的是专门为行酒令而设计创造的,也有一些是把民间其他方面的游戏形式用于行酒令了。

这些酒令游戏在各地民间存在量很大,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多有出现,择其主要的十大游戏介绍给大家。

五代北人会宴图(局部)
1.射覆
射覆是较早的酒令游戏,据有关史书记载,三国魏管辂、晋郭璞都有射覆事。

唐李商隐《李义山诗集·无题二首》诗有“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句。

清沈复《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有“芸不善饮,强之可三杯,教以射覆为令”句,又有“船头不张灯火,待月快酌,射覆为令”句。

射覆,射者,猜度也;覆者,遮盖隐藏也。

射覆游戏早期的玩法主要是制谜猜谜和用盆盂碗等把某物件事先隐藏遮盖起来,让人猜度。

这两种耍法都是比较直接的。

后来,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一种间接曲折的语言文字形式的射覆游戏,其法是用相连字句隐寓事物,令人猜度,若射者猜不出或猜错以及覆者误判射者的猜度时,都要罚酒。

清俞敦培《酒令丛钞·古令》云:“然今酒座所谓射覆,又名射雕覆者,殊不类此。

法以上一字为雕,下一字为覆,设注意‘酒’字,则言‘春’字、‘浆’字使人射之,盖春酒、酒浆也,射者言某字,彼此会意。

”这基本上说明了射覆酒令游戏的耍法原理。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描写的射覆
酒令即与此同,覆者先用诗文、成语和典故因隐寓某一事物,射者猜度,用隐寓该事物的另一诗文、成语和典故等揭谜底。

比如,宝钗和探春掷骰对了点子后,探春便覆了个“人”字,宝钗说“人”字泛的很,探春又覆了一个“窗”字,两覆一射。

宝钗见席上有鸡,便射着探春用的是“鸡窗”、“鸡人”二典,即覆的“鸡”字,因而射了一个“埘”字。

探春一听,知他射着,用了“鸡栖于埘”的典,二人一笑,相互会意,各饮了一口门杯。

再如,李纨和岫烟对了点后,李纨便覆了一个“瓢”字,概用了“瓢樽空挂壁”的典,即覆的“樽”字,岫烟射着,说了—个“绿”字,概用了诗句“愁向绿樽生”的典。

二人才会意,各饮一口。

2.投壶
投壶也是较早的酒令游戏之一。

其法大概是在酒席上设特制之壶,以壶口为目标,宾主每人持矢四支,依次投入壶中,以投中多少决定胜负,负者饮罚酒。

本博此前有博文《源于射礼的酒令文化·投壶》()已经对投壶有了更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3.猜枚
猜枚酒令游戏,源于射覆。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之三十三娱老即云:“猜枚乃藏阄射覆之遗制。

”其法,宴会饮酒时,取若干小物件,如钱币、棋子、瓜籽、松籽、莲籽和小果粒等,一人先藏手在背,将小物件握于拳中后伸出,供人猜测有无、单双、个数和颜色等,猜中者为胜,不饮,猜不中者为负,饮罚酒。

也有时,三射而后以射中多少决定胜负,负者饮罚酒。

唐人诗有云:“城头击鼓传花枝,席上抟拳握松子。

”可见,酒席上猜枚酒令游戏,其史颇久。

《红楼梦》第十九回云:“只顾猜枚行令。

”第七十五回有云:“一溜坐下,猜枚划拳。

”《水浒全传》第一百零二回有云:“当下猜枚行令。

清沈复《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有云:“筵中以猜枚赢吟输饮为令。


猜枚酒令游戏也称猜拳。

元姚文奂《竹枝词》有句云:“剥将莲肉猜拳子,玉手双开各赌空。

”即见。

清翟颢《通俗编》有《俳优·猜拳》篇,所言亦为猜枚事。

猜枚酒令游戏,涉及具物简单随便,又颇小巧有趣,人们对之十分喜爱,世代相沿,所以一直流传至今。

4.拇战
拇战俗称划拳,也是我国酒令游戏中的一种传统方式,颇为古老。

明代王征福有《拇战谱》,专记划拳令辞。

清代江藩《汉学师承记·朱笥河先生》有云:“拇战分曹,杂以谐笑。

”清沈复《浮生六记》有句云:“拇战辄北,大醉而卧”拇战也称作拇阵,概因拇指相搏,互争胜负,有如战阵而得名。

清赵翼诗有:,“老拳轰拇阵,谜语斗阄戏”句。

拇战还称作豁拳、豁指头、猜拳等。

、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载云:“俗饮,以手指屈伸相搏,谓之豁拳,又名豁指头。

盖以目遥觇人为己伸缩之数,隐机斗捷,余颇厌其呶号。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写云:“彼此有了三分酒,便猜拳赢唱小曲儿。

”《水浒全传》第一百零九回云:“猜拳豁指头,大碗价吃酒。

”等等。

广州南越王赵昧墓出土白玉觥
5.击鼓传花
击鼓传花也是我国古老的一种酒令游戏。

唐人诗有“城头击鼓传花枝”。

宋代范成大《上元记吴中节物》诗有“酒垆先迭鼓,灯市早投琼。

”明末抱瓮老人《今古奇观》第十五卷有云:“卢楠正与宾客在花下击鼓催花,豪歌狂饮。

”清代沈复著《浮生六记》卷四浪游记快有云:“始则折桂催花,继则每人一令,二鼓始罢。

”近代王韬著《淞隐漫录》中《李四娘》篇云:“猜拳交杯,击鼓传花。

”可见这个酒令游戏出入诗文,在当时社会上颇有影响,也颇有历史了。

评书《金镯玉环记》中有一段击鼓传花行令的描写,说桂莲和桂梅从对诗答文中发现茶童像是雷宝童,因父母在座不好问知真实。

于是,叫丫环春红在门外击鼓,他们和老爷夫人传花喝酒,私嘱春红舔破窗纸,看见花到老爷夫人手中则住鼓,让老爷夫人喝酒。

结果,一会把老爷夫人哄醉扶回睡了。

二位小姐把茶童
请入座中,对诗答令,终于知道了茶童原来就是遇难流落到贾府的雷宝童。

《红楼梦》中有好几回写到击鼓传花行令。

第五十四回写道“凤姐儿因见贾母十分高兴,便笑道:‘趁着女先儿们在这里,不如叫他们击鼓,咱们传梅,行一个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贾母笑道:‘这是个好令,正对时对景。

’”所谓“春喜上眉梢”是“击鼓传梅”的雅称。

“梅”、“眉”谐音,将“传梅”说成“春喜上眉(梅)梢”是讨吉利的口彩。

写到响鼓后的情景时云:“那女先儿们皆是惯的,或紧或慢,或如残漏之滴,或如迸豆之疾,或如惊马之乱驰,或如疾电之光而忽暗。

其鼓声慢,传梅亦慢,鼓声疾,传梅亦疾。

恰恰至贾母手中,鼓声忽住。

”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击鼓传花之法大势已见。

根据有关记载和描写,可见击鼓传花酒令游戏的玩法是,专门设置一个击鼓,采取一枝花,酒席上随着鼓声和节奏速度,依次循环相传这枝花,鼓声住后,花枝落到谁手里,谁喝罚酒一杯,有的还说些令语。

专设的击鼓之人,一般在旧社会多是用盲艺人和下人,用下人一般要在门外或屏风背后。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击鼓传桂行令,就是“命一媳妇(下人)在屏后击鼓”。

下人就在席前,则要用布条把眼缠住。

总之,击鼓的不能看见见花枝的传送情况,鼓声的快慢、停止都是由他自己随便掌握,住鼓罚酒一般说来是偶然的。

行此令所用之鼓,在古代也多是特制的。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击鼓传梅行令就是用的“一面黑漆铜钉花腔令鼓”。

据某些些载述,行此令也有用锣代鼓的。

击鼓传花酒令的特点是场面大,声响大,宜乎人多,随机性强,住鼓灵活,罚酒偶然,因此令内之人多有提心吊胆之感,促动花枝急急相传,易于活跃场面气氛。

试想,鼓声连响,花枝频传,语笑喧哗,杯盏交错,何等壮观有趣。

6.牙牌令
牙牌令即利用牙牌所行的酒令。

牙牌为民间牌类游戏用具,多用于赌博,耍法颇多,相传为宋代宣和二年设计制造,用象牙制成,所以叫牙牌。

后来也用兽骨制造,于是也叫骨牌。

至明代又用硬纸制造,便叫纸牌。

这种耍牌
长二寸许,宽约半寸,长方形状。

一面刻印着以不同方式排列的不同颜色的点数,一般从一到六,上下两重,每张牌上分别有二到十二个点子,分红绿或红白两种颜色。

每副牌三十二张,每张都根据牌上的点数叫有名称。

上下两重都是—点、二点、三点、四点、五点和六点的牌,分别叫做长幺、长二、长三、长四、长五和长六,统称为长牌。

其中“长幺”牌也叫“地牌”,“长四”牌也叫“人牌”,长六”牌也叫“天牌”。

其他牌都分别按点数有名称,诸如幺六、五六、二五、五点、花九、杂七等不尽列之。

古代这种耍牌除了象牙、兽骨、硬纸制造的外,也有用竹子和乌木制造的。

牙牌参禅图谱
用牙牌行酒令,一般是用两张或三张牙牌的色点配付子,列说牙牌花色。

关于牙牌酒令,现代红学家邓云乡在其所著《红楼识小录·酒令》中言其曾购得过一本关于“牙牌酒令”的书。

书中内容三分之二是牙牌副子,这些牙牌副子三张一副,一副牙牌配一句唐诗,极为形象,颇见慧见。

有几副是:
左边一张“幺五”,中间一张四五“花九”,右面又是一张“幺五”,这样下面一排都是白色五点,上面一排都是朱红点子,右上角题唐诗云:“林花着雨胭脂湿。

”十分神似,颇见匠心。

左边一张“人牌”,中间一张二三“五点”,右边一张“长三”。

“长三”斜看很像一条船,角上题杜诗云:“野航恰受两三人。

”十分巧妙。

并列两张“长三”,再加一张三六“花九”,一共五排斜列着的三点,好像一根链条,边上六点像是坠着一个重物,题诗云:“千寻链索沉江底。

”确是形
象。

中间一张“人牌”,左右两边各一张“锦屏”(此牌上四下六共十点,上红下绿形似彩色屏风,故名曰“锦屏”),上面一排三张都是四个红点,显得很华
丽左右象征两扇屏风,好像是一个贵妇人坐在中间,右上题诗云:“只似人间富贵家。

”真是再形象不过了。

行令列说这些牙牌花色副子时,一般是令官配好付子后,分张举说,最后合而言之,道出副子名称,令席上宾客依次即兴接口比上一句令语。

其令语大部分是根据牌上色点所说的象形性的,也有的是根据牌名和副子名称谐音凑韵的。

试析几例看之。

《红楼梦》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时,鸳鸯道:“有了一副了。

左边是张‘天’”,贾母道:“头上有青天。

”这便是凑韵而已。

鸳鸯道:“当中是个‘五与六’。

”贾母道:“六桥梅花香彻骨。

”这张牌上五下六共十一点,一头的五点像一朵梅花,一头的六点用六桥代之,这句即属象形。

鸳鸯道:“剩得一张‘六与幺’。

”贾母道:“一轮红日出云霄。

”这张“幺六”,牌,上下共七点,“一轮红日”指红色的幺点,“云霄”指代绿色的六点,这句也是象形。

最后鸳鸯道:“凑成便是个‘蓬头鬼’。

”贾母道:“这鬼抱住钟旭腿。

”“蓬头鬼”是长六、五六和幺六这副牌的名称。

贾母所说的这句属借事发挥凑韵而已。

其他再如鸳鸯说:“有了一副。

左边是个‘大长五’”,薛姨妈道:“梅花朵朵风前舞。

”这句也是象形,因为这张“七五”牌,上下由两个梅花形的五点组成,所以说“梅花朵朵”。

再如鸳鸯说:“左边一个‘天’。

”黛玉说:“良辰美景奈何天。

”这便纯属即兴凑韵了。

另外,鸳鸯把一副三张合起来说的牙牌副子名称,也大部分是象形之语。

如与湘云说的左边“长幺”,右边“长幺”,中间“幺四”的这副牌,鸳鸯说:“凑成一个‘樱桃九熟’。

”因为全副三张牌九点皆红色,所以用九颗熟透的樱桃作比,颇为形象。

再如与薛姨妈说的长五、二五、长五这副牌,鸳鸯道:“凑成‘二郎游五岳’。

”这里二郎代指其中的一个二点,五岳代指其中的五个五点,借用神话传说,也很形象恰当。

牙牌酒令在古代时颇为普遍,因其比较繁琐,又难度较大,所以早巳湮没不传了。

7.骰(tóu)子令
骰子令即利用骰子所行的酒令。

骰子,也叫色(shǎi)子。

骰子为一种民间游戏用具。

立体方块形状,大如杏核。

相传为三国·魏曹植所造,本只有二,用于游戏投掷,故名为投子。

其用玉石做成,故又谓之琼。

唐时加至六个,改以骨制,始有骰子之名。

其六面分别刻着一、二、三、四、五、六点,点着有色,故也称色子。

其点色一般有红绿、红黑或白黑两种,各面点色交错变化,掷之以决胜负。

骰子在古代主要用于赌博,又其上刻有点子,所以古时也称为博齿。

骰子除了用玉和骨制造以外,古代也有用木头制造的。

各种式样
的骰子
古代掷骰行令,其法颇多。

《聊斋志异·狐谐》云:“酒数行,众掷骰为瓜蔓之令,便是一种,其法不详。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宝玉要行令,麝月笑道:“拿骰子咱们抢红罢。

”所谓抢红,即是掷骰为戏,以所得红点多少定胜负,负者罚饮,故名曰抢红。

《红楼梦》第一百零八回描写的掷骰行令,是用四个骰子掷,按掷出的点色叫有名称,并确定喝酒人数、杯数,还要根据骰子点色说个曲牌名,下家再接一句《千家诗》。

比如,薛姨妈掷了四个幺,鸳鸯道:“这是有名的,叫做‘商山四皓’。

有年纪的喝一杯。

”“商山四皓”概指骰子的四个幺点。

于是贾母、王夫人等年老的各喝了一杯,薛姨妈说了个“临老人花丛”,下家是贾母,接了一句:“将闻偷闲学少年”。

又如,每人用六个骰子依次掷三次,第一掷无幺,第二掷无二,第三掷无三,则都要受罚酒。

再如用一个骰子掷下,是几点,则按点数从下家开始数起,数至某谁,谁喝罚酒。

还有其他方法,这里不一一列举。

骰子在古代行令中,还有很多辅助用处。

比如,射覆行令时,依次掷骰,对了点的二人交手射覆。

再如,摇抽签筹行令时,轮流掷骰,按点数数至某谁则谁摇抽签筹,另外,还用掷骰子确定由谁起令、谁作令官等,不再赘述。

有不少古诗人还把骰子度入音律,唐白居易《长庆集·就花枝》诗云:“醉翻衫袖抛小令,笑值骰盘呼大采。

”唐代温庭筠诗亦有云:“玲珑骰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等等。

价值540万欧元的《苑西凯宴图》至今流落海外
南宋·春宴图(局部)
8.流觞
流觞亦称为流杯、传杯等,这个酒令游戏源远流长,非常古老,起源于我国古代迷信习俗修禊活动。

觞为古代酒器,多为木制,底部有托,易于漂浮。

当时也有陶杯,两边有耳,称为羽觞,体质较重,流杯时一般放在荷叶上,使其能够漂浮。

目前,中外文坛诸家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多有到绍兴兰亭聚会者,泼墨挥毫,咏诗论文,纪念王羲之等人,并进行曲水流觞游戏。

此地还保留有古代“流觞亭”,亭前有曲水,亭中陈列着一张明永乐十七年仿刻的曲水流觞场面石刻图,生动地再现了古代这一风俗游戏活动的真实情景。

更有趣的是,我国古代曲水流觞活动,还传入日本。

早在公元958年,日本福冈县太宰府天满宫,就仿效我国的曲水流觞活动,举办了“曲水宴”。

曲水宴仪式十分隆重,与会者穿上仿古服装,进行修祓礼仪,跳起巫女神乐舞,随后进行了曲水流觞活动。

这种活动,在日本一直流传至今。

1983年清明前,福冈县书法美术振兴会、西日本电视台太宰府天满宫联合组织了“兰亭曲水之宴访华团”,专程到兰亭与绍兴市书画家一起举行曲水流觞活动,并进行艺术交流。

可见我国古代这一风俗活动和会稽遗风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本博此前有博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盛宴·曲水流觞》()已经对这种游戏作了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了。

9.摇抽令签
摇抽令签也是古代非常流行的一种酒令花样。

大概是用象牙、兽骨、竹、木等,专门制作一种行令用的签子,叫作令签,插放于相应的签筒内,行令时在座宾客依次轮流摇抽一支,按签上标注的饮酒方式、方法、人数、杯数及要求所说令词等,组织说令行酒。

在古代,这种行令方法曾颇为流行普遍,令签多是当时多才好事之人为之,其设计制作的多有别出心裁、耐人寻味者。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姑娘们行令,用的那副“象牙花名签子”就非常精制有趣。

这副签子是每支签上画一支花,题着签子名称,还镌刻一句唐诗,标明了饮酒方式、人员、杯数和所说令词等。

其中最先宝钗抽的一支是画着一枝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镌一句唐诗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又注着:“在席共贺一杯,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则以侑酒。

”于是大家共贺了一杯,宝钗叫芳官唱曲,芳官唱了一曲《赏花时》。

最有趣的一签是探春所抽的那支,上面画一枝杏花,题写“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

”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

”无怪乎探春抽出来一瞧就羞得红了脸,掷在地下。

最热闹的一签是最后袭人抽的那支,画着一枝桃花,题着“武陵别景”四字,诗云:“桃红又是一年春。

”注云:“杏花陪一盏,坐中同庚者陪一盏,同辰者陪一盏,同姓者陪一盏。

”结果算来,香菱、晴雯、宝钗三人与他同庚,黛玉与她同辰,芳官与他同姓,杏花是探春,六七人共饮一杯。

摇抽令签酒令本来非常别致有趣,可惜也已不传了。

10.摇抽酒筹
说起酒筹,颇觉耳熟,在古代酒令史上这个概念非常有影响。

晋稽含《南方草木状》有云:“越王竹……南人爱其青色,用为酒筹。

”唐《王建诗·书赠旧浑二曹长》云:“替饮觥筹知户小,助成书屋见家贫。

”筹即酒令筹。

唐白居易《长庆集·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诗亦云:“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

”宋欧阳修《文忠集·醉翁亭记》写云:“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也说及酒筹。

《水浒全传》第一百零一回亦写云:“觥筹交错,灯烛辉煌。

”等等。

1982年,在江苏省丹徒县出土了一副唐代涂金银质酒令筹,这副筹也颇为文雅别致。

这套令具计有令筹五十支,令旗一面,龟负筹筒一个。

筹筒上刻有“力士”字样,据专家考证,这套令具可能是当时地方官吏准备送给太监高力士的,或者是高力士订做的。

筒身正面镌有双勾“论语玉烛”四字,概为这套令具之题名。

五十支令筹每支上都刻有令辞,言明了饮与不饮、张饮李饮、饮多饮少等情况,兹举几例看:一云:’“食不厌精,劝主人五分。

”—云:“驷不及舌,多语处五分。

”一云:“匹夫不可夺志也,自饮十分。

”一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律事五分。

”一云:“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觥录事五分。

”原来,这些令词均出自《论语》,无怪乎题名曰“论语玉烛”。

唐· 论语玉烛酒筹(南京博物院藏品)
古代著作诗文中所说及的酒筹,其实有两种。

一种是用骨、竹、木等制成的小片或小棍,行令时用以计数,名曰酒筹。

唐元稹《长庆集·河满子歌》有句云:“何如有熊一曲终,牙筹记令红螺杯。

”牙筹即指用象牙所制的酒筹,这就明白地说出这种酒筹是用于行令计数的。

再一种就是摇抽酒筹行令花样所用的酒筹。

这种酒筹其设计、原理及耍法和前面介绍过的令签基本一样,不同在于它是用硬纸印制的。

从流传下来的一些酒筹叶子看出,这些酒筹设计印制非常精美,其上描绘有历史故事图画,看去富丽堂皇,文雅别致。

上面也注明了饮酒的方式、方法、人员和杯数等,多标有“敬宾客”、“敬老年”字样,反映出中国古代的文明风貌。

清·《紫光阁赐宴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