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计算教案c90
数据的计算教学设计—2024学年教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数据的计算第2课时1.教材分析本课是信息技术高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节,学生认识电子表格软件,并了解基本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能绘制简单表格。
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力,使用电子表格软件中“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工具进行数据的计算。
通过班级学生运动调查表,使学生掌握用电子表格软件中“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工具组合数据的方法。
教材中以学生身边经常见到的“学生运动兴趣统计表”为载体,引导学生用函数完成各种数据计算和分析操作。
以“加油站、一点通”作为常用函数知识点的补充,以“练一练”作为操作技能的巩固。
以“实践与创新”做为知识的延伸,帮助学生掌握数据计算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以运动会报名参赛为前提,引入电子表格软件。
使用电子表格软件中“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工具进行数据的计算。
(2)学习电子表格软件的操作技能,学会使用SUM、AVERAGE、MAX、MIN、IF、COUNTIF六个常用函数;提高通过计算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自主尝试,体验表格的控制技巧。
(2)学生尝试在电子表格软件中,综合运用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完任务。
(3)在使用电子表格软件中,提升与计算机交互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知识迁移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运用电子表格软件的方法。
(2)体验计算机电子表格软件的优势,激发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3.学习目标确定①.能够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分析数据中所承载的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
(信息意识)②.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计算思维)③.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掌握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④.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能够遵守信息法律法规,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
《数据计算》教案
《数据计算》教案数据计算是现代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设计合理的数据计算教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本文将从数据计算教案的设计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设计原则1.1 确定教学目标:在设计数据计算教案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目标。
1.2 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1.3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在设计教案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验等。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通过数据计算教学,学生能够掌握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和呈现等基本知识。
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2.3 情感目标:通过数据计算教学,激发学生对数据计算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内容3.1 数据采集:介绍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技巧,如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
3.2 数据整理:讲解数据整理的基本步骤和工具,如Excel等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
3.3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如统计分析、图表分析等。
四、教学方法4.1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据计算过程。
4.2 问题导向: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4.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评价方式5.1 考查学生的数据计算能力:通过作业、考试等形式,评价学生对数据计算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
5.2 考察学生的分析思维: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和数据分析等方式,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5.3 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设计一个合理的数据计算教案需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据计算能力和综合素质。
1.2数据的计算第一课时教案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数据的计算一、基本说明1.面向学生:高一年级2.课课名称:《数据的计算》(高中信息技术教科版必修一数据与计算第一章第二节)3.教学时间:45分钟4.课时:1二、教学目标1.通过探讨解决问题的计算方式,了解人工计算、使用Excel计算、编程计算的异同点。
2.通过“鸡兔同笼”问题的计算方式比较,掌握如何运用电子表格软件建表,以及对数据表进行排序、查找、筛选、函数计算等简单操作;能根据任务需求,选用恰当的数据计算方式处理数据。
3.在项目活动中,感受计算机处理数据的优势。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能够针对解决问题的实际需求,灵活运用数据的计算方式。
(二)教学难点能够比较总结出不同计算方式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课题引入】(3min)通过跑男里面的一期节目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鸡兔同笼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如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新知讲授】(10min)1.人工计算鸡兔同笼问题。
学生写出自己的求解方式,教师总结并反馈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方法。
➢抬脚法:让兔子和鸡同时抬起两只脚,这样笼子里的脚就减少了总头数×2只,由于鸡只有2只脚,所以笼子里只剩下兔子的两只脚,再÷2就是兔子数。
➢假设法:假设这35个头都是兔子,那么腿数就应该是35×4=140。
比94多的腿数是因为把两条腿的鸡看成了四条腿的兔子了。
所以多的腿数÷2就是鸡数。
➢方程法:设有x只鸡,那么兔有(35-x)只,兔的只数×兔的腿数+鸡的只数×鸡的腿数=总腿数➢列表法:把所有可能结果都列一下。
当兔子有1只的时候,鸡就有351=34只,求出脚的个数,与94进行比较,如果不是94我就继续求解兔子有2只的时候,鸡就有352=33只……一直往后求解,知道找出正确答案。
教师:列表法这种人工计算的方法太复杂了,我们是否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去计算呢?——excel,下面我们就来复习一下excel的知识点。
2.excel计算鸡兔同笼问题。
数据的计算教案
数据的计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数据计算的基本概念;2.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数据计算的方法和技巧;3.学生能够实际应用数据计算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
二、教学重点1.数据计算的基本概念;2.数据计算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如何运用数据计算解决实际问题;2.涉及到的数据计算知识点对学生掌握的要求高。
四、教学内容1.数据计算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数据计算?(2)为什么需要数据计算?(3)数据计算的应用领域。
2.数据计算的方法和技巧(1)四则运算。
(2)百分数和比例。
(3)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4)概率。
3.数据计算的应用实例(1)计算面积、体积。
(2)计算交通流量。
(3)计算销售额等经济指标。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
通过讲解数据计算的基本知识点,传授数据计算的方法和技巧,向学生介绍数据计算的应用实例,以此加深学生对数据计算的理解和掌握。
2.实践操作法。
在讲授过程中,设置一些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数据计算,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学习状态和情况,了解学生对数据计算的掌握程度。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了解学生对数据计算应用实例的认识和理解情况。
3.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检验其对数据计算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数据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讲授数据计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加强学生对数据计算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师应该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会数据计算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
1.2数据的计算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教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 数据计算原理: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的计算原理和方法,以及它们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 实践操作技巧:掌握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数据计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分析的操作技巧,如使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
- 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据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通过数据分析提出结论和建议。
- 解答: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如下:平均数 = 5,中位数 = 5,众数 = 无;图表可以使用条形图或折线图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分析结论:数据集的平均水平为5,数据分布较为均匀。
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程结束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首先,我感到满意的是,在导入环节,我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展示一组实际数据,我提出了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这是我教学中的一个亮点,也是我一直以来注重教学导入的结果。
- 解答:平均成绩 = (85+90+88+82+87+92+84+86+83+81+89+91+80+85+88+82+87+92+84+86+83+81+89+91) / 30 ≈ 85.67;中位数 = 85.67(因为数据集有偶数个数,中位数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众数 = 无(因为每个成绩只出现一次)
3. 数据计算应用
- 假设有一个班级有30名学生,他们的成绩如下:[85, 90, 88, 82, 87, 92, 84, 86, 83, 81, 89, 91, 80, 85, 88, 82, 87, 92, 84, 86, 83, 81, 89, 91]
《数据的计算》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能够比较总结出不同计算方式的特点。
5.学习评价设计(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发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通过评价持续促进课堂学习深入,突出诊断性、表现性、激励性。
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课时的学习评价是单元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细化,要适量、适度,评价不应中断学生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6.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草稿纸上绘制y=x^2+x的函数图像教师活动1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绘制y=x^2+x的函数图像,其中x取-5、-4、-3、。
、4、5。
参考下图:师:大致讲解描点法的步骤思考:画函数图像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一步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关键的?思考:在刚刚函数的基础上,如果希望图像更精确,需要怎么做?师:同学们试试如果把间距改为0.1,区间还是-5到5,会取多少个点?100个。
大家学生活动1绘制图像(引导学生回答函数值的计算,从而引出本课主题主题——数据计算)(引导学生回答取点更多,间距更小)(学生:不愿意)通过比较可以明显知道计算机在处理数据时的优势。
7.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
使用PPT应注意呈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手工绘制函数图像——WPS表格绘制函数图像——python程序绘制函数图像——三种方式比较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设计时关注作业的意图、功能、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
发挥好作业复习巩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面向全体,进行分层设计;检测类作业与探究类、实践类作业有机衔接;分析作业完成情况,作为教学改进和个性化指导与补偿的依据)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数据计算》教案
《数据计算》教案数据计算是现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份,教师需要设计好教案来引导学生学习数据计算的相关知识。
本文将从数据计算教案的设计要点、教学方法、案例引导、课堂实践和评估反馈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数据计算教案的设计要点1.1 确定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包括学生应该掌握的数据计算知识和技能。
1.2 设计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包括数据类型、数据处理方法等。
1.3 确定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资源,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讲授、实践、讨论等。
二、数据计算教案的教学方法2.1 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学习数据计算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2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数据计算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讨论和合作来解决数据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数据计算教案的案例引导3.1 实际数据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真正的数据案例,如销售数据、调查数据等,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2 摹拟数据案例:设计一些摹拟数据案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和分析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多样化案例:设计不同类型的案例,包括图表分析、统计计算等,让学生接触到不同形式的数据计算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数据计算教案的课堂实践4.1 激发学生兴趣: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数据计算的兴趣。
4.2 引导学生思量: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量数据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4.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数据计算,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数据计算教案的评估反馈5.1 定期测验:定期组织测验来检验学生对数据计算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5.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初中数据的计算教案
初中数据的计算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
2. 学会使用基本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
3. 能够运用数据计算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2. 数据的计算方法3. 数据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重要性,例如在科学研究、商业决策、社会调查等领域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收集和整理过数据,并分享彼此的经验。
二、新课(20分钟)1. 讲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如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等。
2. 介绍数据的整理方法,如表格、图表等。
3. 示范使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例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的计算方法。
三、练习(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计算。
2. 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讨论解题过程和结果。
3. 教师进行解答和讲解,指出常见错误和注意事项。
四、应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学到的数据计算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数据计算方法进行解决。
3. 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计算的方法。
2. 强调数据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评价:1. 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计算。
2.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作业中的实际问题解决过程,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计算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1.2数据的计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信息技术教科版必修1
《数据的计算》教学设计方案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事情让我们来做出选择,但有时候选择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这个时候有的人就会像我们刚才视频中看到的一样怎么样?抛硬币,对吗?我想请问大家,抛硬币的结果正面反面它是固定的还是随机的呢?好,有请窗边那位男生,你来回答一下。
它是随机的,很好,请坐。
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件事情发生的可能不发生,也可能发生,我们称它为随机事件。
好,如果是单次观察的随机事件,它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但是当我们进行大量反复的实验后,就会发现其中有着一定的规律,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我们就可以用概率来表示了。
第一步,我们将硬币的正反换做是计算机方便计算的0或1数字。
第二步我们运用到了两个什么函数?
随机函数,求和函数,很好。
最后我们得到了结论,正面朝上的概率是0.5,同学们学得非常不错。
《数据的计算》教学设计
《数据的计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数据与计算(必修1)》第1章第2节的内容。
根据课标(2017年)分析,本部分内容授课时长是1个课时。
本节课在课程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引出编程计算。
基于相同数据的处理,通过使用不同计算方式——人工计算、借助电子表格软件计算、编程计算,感受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计算方式的发展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课堂上所用的问题案例是“鸡兔同笼”,对于解决该问题所采用的三种计算方式中,人工方式是他们通过已有的数学知识可以掌握的,借助电子表格软件计算的相关知识点及操作在七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中已学习,编程计算只需要他们体验和感受,还不需要他们编写程序,所以本部分内容学生是能掌握的。
教学内容数据计算的三种基本方式设计理念人工计算、借助电子表格软件计算、编程计算这三种计算方式,孰优孰劣?并不是绝对的,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使用环境的差异、问题解决的难易,作不同计算方式的选择。
所以,本节课设计的初衷就是体验不同的计算方式,感受计算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计算方式的变化,以及面对实际问题时该如何选择恰当的计算方式。
本节课所用的问题案例是“鸡兔同笼”,依次体验人工计算、借助电子表格软件计算和编程计算,在这个过程中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体验人工计算、借助电子表格软件计算、编程计算这三种计算方式(2)了解不同计算方式的特点(3)学会运行Python程序过程与方法:(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不同的计算方式(2)比较不同的计算方式,总结它们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1)辩证的看待这三种计算方式,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选择(2)思考数据及计算方式的发展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体验人工计算、借助电子表格软件计算、编程计算这三种计算方式教学难点总结三种计算方式的特点教学方法任务驱动、讲授、讨论、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5分钟) 《孙子算经》记载:“今有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请思考该问题的计算方法。
1.2数据的计算(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教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 教学视频:可以在学校图书馆或教育资源平台上寻找与Excel数据处理相关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操作技巧。
- 校内资源:学校计算机房的电脑上预装有Excel等数据处理软件,可供学生课外实践操作。
- **解答**:使用MAX和MIN函数,分别输入公式 `=MAX(D2:D51)` 和 `=MIN(D2:D51)`,其中D2到D51是存放学生英语成绩的单元格区域。
4. **排序题型**:
- **题目**:对某班级学生的物理成绩进行降序排序。
- **解答**:在Excel中选择包含物理成绩的列,点击数据菜单中的“排序”,选择“降序”,或者使用公式 `=SORT(E2:E51, 2, FALSE)`,其中E2到E51是存放学生物理成绩的单元格区域。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知识层面已具备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初步的数据处理知识,但尚缺乏对复杂数据计算和处理方法的深入了解。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和操作电子设备的能力,但对于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素质方面,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但个别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合作意识不强等问题。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小组合作时,有些小组的讨论并不充分,可能是因为组内分工不明确。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在下次课堂上,明确小组合作的要求,比如每个小组成员都需要承担具体的任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和操作中来。
再者,关于课程内容的拓展。虽然我推荐了一些拓展资源,但感觉学生对这些资源的利用并不充分。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计划在课堂上专门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分享他们在课外学习到的数据处理技巧或者遇到的有趣问题,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让他们从同伴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数据的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名称《数据的计算》第 1课时执教者户艳姣课时1 课时所属教材目录河北教育出版社(第一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教材分析《数据的计算》主要包括运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运算。
该课以信息处理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力引导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展示信息,以及协作学习。
数据的统计是学好电子表格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学习数据处理的先决条件。
通过实例操作,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完成相应地任务。
在实际动手操作地过程中,适时地了解有关的概念与思想,掌握相应的操作方法。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此年龄段的学生已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些操作技能,并且也学过了 word软件。
Excel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大难点,与其他教学内容的难点有一点悬殊,学生相对掌握起来有一点吃力。
本节课通过生活化情境下的任务驱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步步解决前进中的困难,从中体会到“学有所用”的乐趣!同时信息课堂学习内容与生物学科内容紧密结合,从而符合信息学科与其它学科整合的大趋势。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理解公式、函数、地址引用的含义;2. 学会电子表格软件中的编辑公式,利用函数来统计数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交流的能力;2. 培养自我解决问题、自我发展、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1 .掌握公式和函数的应用;2 .握使用填充手柄的方法。
难点1. 公式和函数的概念与思想;2. 数据范围的选取(包括连续和不连续区域的选取)。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特点,我设计了几个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通过提出任务和问题、假设构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励学生探究新知,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中,指导学生利用了“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意识,从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1.2数据的计算(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教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课堂
1. 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提问可以包括对数据计算概念的理解、算术运算和统计运算的运用等。观察可以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分组讨论的参与度、实验操作的准确性等。测试可以通过课堂小测验或随堂练习的形式进行,以了解学生对数据计算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数据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 互动式教学: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并尝试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运用这种方式。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学生参与度不均: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较高,而有些学生则相对被动。如何提高所有学生的参与度,是我需要面对的问题。
- 平均数
- 中位数
- 众数
- 方差
- 标准差
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数据清洗
- 数据可视化
- 数据挖掘
- 机器学习
4. 实际应用案例
- 销售数据分析
- 社交媒体分析
- 股票市场分析
- 健康数据分析
5. 数据处理软件
- Excel
数据计算教学设计
数据计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数据计算的概念和基本方法。
2.学生能够运用数据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能够分析数据计算的结果,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二、教学内容1.数据计算的概念和基本方法2.数据的收集和整理3.数据的图表展示4.数据计算的实际应用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入数据计算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数据计算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知识点讲解(15分钟)讲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等。
介绍数据的图表展示方法,如条形图、折线图、饼状图等。
解释数据计算的基本方法,如平均值、中位数、众数等。
3.实例分析(20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份实际数据,让他们进行收集和整理。
然后带领学生使用合适的图表展示数据,并运用数据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讨论数据的意义和结论。
4.练习与讨论(3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每组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要求收集相关数据、整理数据、选择合适的图表展示,并用数据计算方法给出解答。
然后让每组进行展示和讨论,让其他组员提出问题并给出合理的解答。
5.总结与拓展(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成果,强调数据计算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据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提出拓展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相关知识。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包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组织小组讨论活动,评价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检查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数据收集、整理、图表展示和数据计算的方法使用。
4.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据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十二课《数据的计算》教学设计
第十二课《数据的计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是excel作为数据处理软件,强大的计算功能是学校、工厂、公司等各种场合被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
掌握公式和函数的用法,对学生的当前和长远来说都是很有益处的。
【设计思路】
通过自制的课件,为学生创造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新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EXCEL中公式和函数的概念。
2、能力目标:掌握数据计算方法。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体验各种计算方法的过程,感受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学生学
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公式与函数(求和sum 、求平均average)的使用。
【教学难点】公式中单元格地址的引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网络教室 excel工作表学习网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后反思】本节课知识点不多,数据的求和和求平均值在平时的学习中都运用,只是在信息技术课上,是利用电子表格来进行对数据使用函数来时行计算,学生掌握起来来算容易,只是掌握住使用的方法就行,但对细节之处需要教师重点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
《数据的计算》教学设计
《数据的计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计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和技巧进行数据计算;3.培养学生的数据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数据计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数据计算的应用场景和技巧;3.数据计算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难点:1.数据计算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2.数据计算的实际应用。
具体教学安排如下:一、导入(10分钟)1.老师简单介绍数据计算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2.老师提出一个简单的数据计算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理论讲解(30分钟)1.数据的分类和整理方法;2.常见的数据计算方法和公式;3.数据计算的应用案例分析。
三、示范演示(20分钟)1. 老师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Excel等工具进行数据计算;2.老师详细解释每个步骤和操作的含义和目的;3.老师通过实际案例演示数据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四、小组活动(3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数据计算问题;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研究解决方案;3.学生利用工具和技巧进行数据计算,并将结果进行展示。
五、讲评与总结(20分钟)1.学生将自己的数据计算结果进行展示和讲解;2.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和指导;3.老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教学方法:1.情景导入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讲授法:通过讲解数据计算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3.示范演示法:通过实际案例演示数据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4.小组活动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5.讲评与总结法:通过学生展示和讲解,及时评价和指导学生的答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收获。
教学资源准备:1.讲解用的PPT课件;2.数据计算的案例和题目;3. Excel等数据计算工具。
教学评估与反馈:1.在小组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合作情况和问题解决能力;2.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和指导;3.学生提交的小结和反馈。
数据的计算教案高中信息技术
数据的计算教案高中信息技术《数据的计算:走进奇妙的数字世界》嗨,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高中信息技术里超有趣的一个部分——数据的计算。
这可不是那种枯燥的数学计算哦,就像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数字大冒险。
我记得我们上这堂课时,老师一进教室就神秘兮兮的。
老师问我们:“同学们,你们知道咱们每天生活里到处都是数据在计算吗?就像你们玩游戏,那些角色的动作、得分的计算,都是数据在背后悄悄搞鬼呢。
”我们都瞪大了眼睛,感觉好像发现了新大陆。
我就想啊,我平时玩的那些超酷的游戏,原来背后有这么多神奇的数字奥秘。
老师接着说:“咱们先来说说简单的数值计算。
这就像是盖房子打地基,是最基础的东西。
比如说1 + 1等于2,这谁都知道。
可是在计算机里,这简单的加法可有着大作用。
就好比做菜,盐和糖单独看很普通,可加在一起,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
数值计算就像这个,不同的数字加起来、减下去、乘起来或者除起来,就能得到各种各样的结果。
”我当时就在想,这计算机里的数字是不是像一群小士兵,听从命令在那里排列组合呢?然后啊,老师又讲到了字符计算。
这可有点难理解了。
老师就举例子说:“同学们,你们想啊,咱们输入的那些字母、汉字,在计算机里也是可以计算的。
比如说咱们要统计一篇文章里某个字出现的次数,这就是字符计算。
这就像是在一群小动物里找特定的那种小动物,要一个一个去看、去数。
”我同桌就小声嘀咕:“哎呀,那计算机可真聪明,它怎么能分得清这么多字呢?”这时候老师好像听到了他的话,笑着说:“计算机就像是一个超级大脑,它有自己的规则来识别这些字符,就像我们认识不同的小伙伴一样,有自己的方法。
”再后来就是逻辑计算啦。
这个可太有趣了。
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些逻辑题,就像“如果今天是晴天,那么我们就去操场玩球,否则就在教室里看书。
”这在计算机里就是一种逻辑计算。
我就想啊,这计算机是不是像一个很严格的小管家,按照规定的条件来做决定呢?我举手问老师:“老师,那计算机怎么知道什么时候是晴天什么时候不是呢?”老师笑着回答:“这就需要我们给它设定条件啦,就像告诉小管家什么样的天气算是晴天一样。
《数据的计算》教学设计[1]
《数据的计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数据的计算》是河北教育出版社和河北教育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1第三单元第十二课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运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运算等工作。
二、学情分析:过前面的学习,七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电脑基础,同时经过前一阶段excel软件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熟悉了一些常用菜单、掌握了常用操作,但基于他们年龄的特征,他们对理论性强的知识点不易理解,认知较直观,而对具体操作易于接受,因此学生可以完成自学探究部分,从而掌握数据计算的基本操作。
三、学习目标:1.了解函数的格式和种类,理解函数的作用;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交流的能力;3.培养自我解决问题、自我发展、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常用函数的使用方法,函数的格式。
五、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1.认定目标:明确今天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
2.导入新课:给学生讲《棋盘上的麦粒》的故事,提出问题:“管粮食的大臣是不是很聪明?”因为他能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算了同复杂的数据,从而引出课题。
3.讲授新课:(1).使用求和函数SUM()求和把“压岁钱花费统计表”分发给每个学生,给出他们任务,让他们根据书中的步骤算出总数,师演示后巡视指导,简单讲评,让学生从中悟出道理,激发兴趣。
注:AVERAGE( )、MAX( )、MIN( )分别是求平均值函数、最大值函数和最小值函数的。
练一练:同学们也可以用这些函数,仿上面的步骤来求一下每类花费的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
(2).使用条件函数IF()进行判断将“压岁钱花费统计表”中的“总计”改为“饮食习惯”,用IF()函数根据“食品饮料”类的花费额判断每个同学是否喜欢吃零食,进而对其饮食习惯做出“好”或“不好”的结论。
D3>40师演示后让生根据书上步骤完成任务,师巡视指导后,评价讲解。
4.练一练:同学们可以根据“学习用品”、“娱乐消费”的花费额,在“压岁钱花费统计表”中判断出每位同学的“学习习惯”、“娱乐消费习惯”。
1.2 数据的计算(教案)-高一信息技术同步教材配套教案+课件(教科版2019必修1)
1.2 数据的计算(教案)-高一信息技术同步教材配套教案+课件(教科版2019必修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常见数据类型的表示方法;(2)掌握常见数据类型的运算规则;(3)掌握常见数据类型的类型转换方法;(4)能在程序中使用变量和常量;(5)能运用算术运算符和逻辑运算符进行数据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问题;(2)以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自学自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3)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3.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愉悦地学习信息技术;(2)发扬探究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时数1. 常见数据类型的表示方法(2课时)(1)整型(2)浮点型(3)字符型(4)布尔型2. 常见数据类型的运算规则(2课时)(1)算术运算符(2)赋值运算符(3)逻辑运算符3. 常见数据类型的类型转换方法(2课时)(1)自动类型转换(2)强制类型转换4. 变量、常量及其定义(1课时)5. 实战演练(2课时)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整型、浮点型、字符型、布尔型的运用;2. 算术运算符和逻辑运算符的使用;3. 类型转换的方法和技巧;4. 变量和常量的定义及其用法。
四、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1. 导入新知识(1课时)教师用图表或其他形式,介绍整型、浮点型、字符型、布尔型等数据类型,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数据类型的具体特点及其应用。
2. 自主探究(4课时)要求学生开启电脑,下载软件进行实践操作,自主探究数据类型的表示方法、运算规则、类型转换方法、变量和常量的定义及用法,并解答出现的问题,收集反馈。
3. 解答疑惑(2课时)教师统一解决探究阶段出现的疑难问题,并进行讲解和演示操作,夯实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消除不同程度的迷惑,确保学生透彻理解讲解内容。
4. 实战演练(2课时)通过实战演练,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际案例中,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组教学
明确学法
1.给学生分组:
相邻的同学为一小组,每组是个小集体,本节课的小组成员的表现,比如回答问题、提出问题、上台演示和完成任务情况,都要计入本小组的成绩。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协作完成任务。根据得分要评出本节课“协作之星”小组。
2.提示学生打开“自主学习主页”看学法指导
明确自己所在的小组,怎样为小组做贡献。
②、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函数进行计算,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不拘泥于课堂上现有的方法和函数,在制作过程中多尝试其他函数的使用,并且可以在实际应用中自己搜集数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②提出问题:演示过程中,为什么用单元格地址来表示数据?(提出填充柄的使用)
③总结公式使用法的要领(出示课件3)补充:乘号“*”,除号“/”。
给小组记成绩
学生据提示的学法指导,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最终完成公式计算的任务。小组中完成快的同学帮助后进同学。
演示过程。并尝试改变数据后和的值随之改变。
回答问题;
基本信息
课题
河北教育出版社初中一年级第十三课《数据的计算》
作者及工作单位
姓名:姚永彩工作单位:内丘县第二中学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数据的计算是EXCEL的应用中最重要的章节,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在EXCEL中输入数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如何在Excel中使用公式和函数进行数据计算和统计,使学生对数据处理有更深层次的感性认识。
第二,自主学习,精讲多练。为了方便学生的自主学。本节课我特精心制作了自主学习的网页。学习新知,主要靠学生根据自主学习网页中的提示边操作边学习,在做中学,整节课采用“任务驱动”“分层教学”模式,精讲: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可粗略一些,让学生探究学习;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想办法化难为易,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在明确教学任务后,尽量避免单纯介绍知识,同时尽量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多练:就是让学生多一些实际操作的时间。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本节体现在学习新知过程中的分步骤练习,还有集中练习,巩固提升新知的任务。
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多数人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上课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葫芦画瓢”。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设计上应该不再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在掌握知识过程中重点突出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就本节课而言,我反思如下:
和老师一块总结公式使用法的要领。
通过此任务学生自主尝试学习公式法的使用。
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通过演示,让学生体验成功。
通过总结,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对公式使用要领掌握更条理。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师生互动
小组比赛
自主尝试
学习新知
教学环节
2、再试身手
①通过初显身手,我们已经熟练了公式法了,下边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实力:用公式计算语文学科的总分。
②通过小组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小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完成任务,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通过我是小小理财家的统计计算,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和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公式适合于各种计算,而Excel中函数众多,求和是最常用,也是最基础的,怎样更好地掌握求和函数的运用是本节课的关键,函数又对后续课程有很大帮助,所以我把教学重点定为:
打开自主学习主页,明确这节课的多种学习方法。
通过分组,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小组集体主义精神。
通过学法指导,明确本节课的多种自主学习方法,为后继的学习做好准备,提高效率。
师生互动
小组比赛
自主尝试
学习新知
教学环节
1、初显身手
①提示学生打开“任务探究”网页,自主完成任务一:使用公式计算成绩单中每位同学的总分。教师巡回指导,同时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及时指导评价。
演示操作过程并随时讲解。
思考并尝试(Ctrl键)是否可用。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相互协作的能力,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知识的迁移:用以前学过的不连续的选择方法,迁移到参数的选择。提高学习能力。
实践巩固
总结评价
终极PK
布置比赛任务和规则,
完成成绩统计表中所有数据的统计计算。第一个同学准确完成后,PK结束。
评出“计算之星”和
“协作之星”小组
总结本节课主要知识点。(出示课件)提示小试身手中的多位数加法现在看来简单多了。
根据刚刚学过的知识,来争先恐后的计算成绩表中的统计计算。
为获胜的同学和小组祝贺
自评
和老师一块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学以致用,巩固新知,并和开始的教学情境呼应,评出“计算之星”“协作之星”
体现评价多元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自评互评中提高自己
4、课时安排
本节课《数据的计算》为Excel单元的第二课时,学时安排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激趣导入
情景:今天,老师是带着一个任务来的,什么任务呢?我们刚刚进行了这个学期的第一次阶段考试,对于考试的成绩都要进行计算分析,班主任就委托我评出咱们班的“计算之星”来做为他的得力小助手,来帮助老师更好的完成这项计算分析成绩的任务。
引出函数的概念及常用函数(出示课件7、8)强调数据区域的具体表示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加入学生的学习中,及时发现问题。
给小组记成绩
1试用自动求和按钮 。找到快捷的计算方法。
②看课件或网页,了解函数及常用函数。
③自主学习,参照“函数使用”演示,尝试函数法的使用,同组同学之间相互协作完成任务。
④个别学生演示计算过程并讲解。
第一,任务驱动,激发兴趣。导入本课用的是一些有创造性和思想性的图片作品,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情景”可激发学生学习的源泉,“身临其境”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课始,我设置了班主任老师委托评出小助手的情景,此任务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里特征,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便于接受老师教授的新知识。
小组间有竞争有协作,并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师生互动
小组比赛
自主尝试
学习新知
5、小小挑战
布置任务:尝试计算语文、数学、信息技术的平均分。
提示注意事项:首先是函数的变化,(求和变为平均值)其次是数据区域的选择。
提示学生看自主学习网页中的操作提示。
第三,采用“分组合作”“分组比赛”的教学模式,这样既可以减轻大班教学中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学案、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本课的资源。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课堂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课堂学习氛围即活跃又充满竞争性,让学生自主操作,重在突出方法的多样性和便捷性。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乐趣、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一个科学的、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
拓展探究
综合应用
提升目标
本节课我们学会了Excel中数据的计算。下面我们就来学以致用。打开课件中“能力拓展”。
巡回指导,看学生们的操作情况,并给予指导
没完成的任务留作课下作业。
没完成pk中任务的继续计算,其他看网页中的“综合应用”根据自己实际知识掌握的情况选择任务。
程度好的完成块的同学尝试拓展提高。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补充学生讲解不足之处,同时表扬鼓励演示学生的优点。
提问:在以前学过选择不连续的文件时,用什么方法,可不可以用在函数参数数据区域的选择上?
学生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法指导中的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完成分配的任务。
及时发现不连续区域操作和连续区域的不同,并自主解决问题。
①自主探究法:结合已掌握的知识和自主学习网页,建构自己行的知识体系;
②实践练习法:实践演练,在做中学;
③分组合作法:小组交流互助,学习他人优点,促进自我改进;
④讨论交流法:针对共性问题通过讨论加以解决;
⑤评价竞争法:采取小组间鼓励机制和竞争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3、教学流程
设置学习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布置分组,明确比赛规则和学习方法小组比赛,任务探究,自主尝试,学习新知,对学生进行指导过程性评价总结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评比出“计算之星”“协作小组”拓展探究,综合应用,提升目标自我评价——提出希望,结束本课。
学生通过尝试学习自动求和,提高学习能力,感受自学的成功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自主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演示讲解过程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协作通关
除了刚才同学演示的方法,有没有其他的函数计算方法呢?问题导入下个任务:尝试用多种函数计算方法计算语文课程总分。
分两大组分别用常用工具栏和数据编辑栏来计算结果。
此环节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开放性,学生自主选择任务,,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学生学以致用,明确学习的目的,提高能力。
板书设计
数据的计算
1、公式法
2、函数法常用函数SUM AVERAGE MIN MAX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评价项目
不格
合格
良好
优秀
学习效果
完成2任务
完成4个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