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哮喘防治指南汇总

合集下载

最新2023年支气管哮喘管理指南

最新2023年支气管哮喘管理指南

最新2023年支气管哮喘管理指南1. 引言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气道。

本指南旨在提供最新的治疗和管理方法,以帮助医疗专业人士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哮喘。

2. 诊断哮喘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史、体检和肺功能测试。

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间歇或持续的呼吸困难、哮鸣、胸闷等症状。

- 症状与遗传因素、环境暴露、感染、运动等因素的关联。

- 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症状的改善。

3. 分型哮喘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因此,对哮喘进行分型是十分重要的。

常用的分型方法包括:- 哮喘的严重程度:轻度、中度或重度。

- 哮喘的控制程度:良好控制、部分控制或未控制。

- 哮喘的表型:过敏性哮喘、非过敏性哮喘、运动诱发性哮喘等。

4. 治疗4.1 药物治疗哮喘的药物治疗是以控制症状和防止急性发作为主。

主要药物包括:- 吸入性皮质激素(ICS):是哮喘长期管理的基础。

- 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通常与ICS合用。

-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用于缓解急性症状。

4.2 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 哮喘教育:提高患者对哮喘的认识,学会自我管理。

- 避免触发因素:如烟草烟雾、宠物毛发、尘螨等。

- 呼吸康复训练:增强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5. 哮喘危重症处理对于哮喘危重症,医疗专业人士需要:- 立即给予高浓度氧气。

- 高剂量吸入或全身应用皮质激素。

- 给予SABA以缓解痉挛。

6. 结语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实用的治疗和管理建议,以改善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我们鼓励医生、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哮喘的管理,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中国哮喘诊疗指南(2024修订版第四版)

中国哮喘诊疗指南(2024修订版第四版)

中国哮喘诊疗指南(2024修订版第四版)中国哮喘诊疗指南(2024修订版第四版)前言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为了提高我国哮喘的诊疗水平,我们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中国哮喘诊疗指南》进行了第四次修订。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哮喘诊断、评估、治疗和管理的全面指导,以促进我国哮喘防治工作的规范化。

1. 哮喘的定义与分类1.1 定义哮喘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气道可逆性痉挛、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为特点,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

1.2 分类哮喘可分为外源性哮喘、内源性哮喘和混合性哮喘。

其中,外源性哮喘主要由过敏原引起,内源性哮喘由感染等非过敏原因素引起,混合性哮喘则同时具有外源性和内源性哮喘的特点。

2. 哮喘的诊断2.1 病史询问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关注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的发作特点、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诱发因素等。

2.2 体格检查重点关注肺功能检查、心率、血压、呼吸音等指标。

2.3 实验室检查1. 血清IgE检测:外源性哮喘患者血清IgE水平通常升高。

2. 肺功能检查:评估气道痉挛程度和气道炎症水平。

3. 呼气道炎症指标:如诱导痰细胞分类和炎症介质检测。

4. 过敏原检测:针对外源性哮喘患者,可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液IgE检测。

2.4 确诊标准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符合以下标准者可诊断为哮喘:1. 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症状。

2. 发作时肺部闻及哮鸣音。

3. 肺功能检查显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呼气峰流速(PEF)降低。

4. 排除其他类似症状的疾病,如心源性哮喘、支气管炎等。

3. 哮喘的评估与分级3.1 评估工具采用全球哮喘防治倡议(GINA)和美国胸科学会(ATS)联合制定的哮喘控制评估工具(CAT)进行评估。

3.2 分级标准根据患者的症状、肺功能指标和炎症水平,将哮喘分为五个等级: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及危重度。

支气管哮喘2023年最新管理与治疗全指南

支气管哮喘2023年最新管理与治疗全指南

支气管哮喘2023年最新管理与治疗全指南简介本文档是关于支气管哮喘2023年最新管理与治疗的全指南。

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

诊断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应基于症状、肺功能检查和过敏原检测等综合评估。

确诊时需排除其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分类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控制程度,支气管哮喘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危重度等不同分类。

分类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管理与治疗策略教育与自我管理患者及其家属应接受支气管哮喘的相关知识教育,学习正确使用吸入器等药物设备,掌握自我管理技巧,并建立个人的哮喘控制计划。

药物治疗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包括控制性治疗和缓解性治疗。

控制性治疗主要包括吸入型类固醇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用于长期控制病情。

缓解性治疗主要包括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药物,用于急性发作时的快速缓解。

过敏原控制对于过敏原引起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应采取措施减少接触过敏原,如使用过滤器、定期清洁环境、避免宠物等。

避免诱因避免与哮喘发作相关的诱因,如烟雾、粉尘、花粉、冷空气等。

心理支持支气管哮喘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随访与评估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应进行定期随访和评估,根据病情调整治疗计划,以达到病情控制和预防急性发作。

总结本指南提供了支气管哮喘2023年最新的管理与治疗全指南,包括诊断、分类、管理与治疗策略、过敏原控制、避免诱因、心理支持和随访与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该指南,医护人员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帮助患者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于治疗期间时,应根据症状控制和肺功能检测结果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见表2.3.急性发作期哮喘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当患者出现急性发作期时,应根据症状和肺功能检测结果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见表3.三、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治疗原则:早期干预,个体化治疗,以控制症状、预防急性发作、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治疗方案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级,采用适当的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措施。

1.非药物治疗:包括避免接触变应原、改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增强体质、减轻精神压力、呼吸训练等。

2.药物治疗:包括控制炎症和缓解症状两个方面。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级,采用适当的药物治疗。

见表4.3.教育和管理方案:包括对患者和家属的教育、自我管理、追踪随访等。

见表5.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

这种疾病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增加,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诊断标准包括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除此之外,还需排除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应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最大呼气流量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

符合诊断标准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治疗原则是早期干预、个体化治疗,以控制症状、预防急性发作、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治疗方案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级,采用适当的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措施。

非药物治疗包括避免接触变应原、改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增强体质、减轻精神压力、呼吸训练等。

药物治疗包括控制炎症和缓解症状两个方面。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级,采用适当的药物治疗。

教育和管理方案包括对患者和家属的教育、自我管理、追踪随访等。

支气管哮喘医疗保健指南(2023年版)

支气管哮喘医疗保健指南(2023年版)

支气管哮喘医疗保健指南(2023年版)简介本指南旨在为支气管哮喘患者提供最新的医疗保健建议和指导。

请注意,本指南不涉及法律问题,仅提供简单的策略和医疗保健建议。

诊断-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应基于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肺功能测试结果。

- 必要时,可以进行过敏原检测和其他相关实验室检查以辅助诊断。

治疗-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定制。

- 初诊支气管哮喘患者应首先接受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的急救治疗。

- 对于轻度和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建议使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和吸入型类固醇作为控制治疗。

- 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应考虑添加其他控制药物,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或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教育和自我管理- 患者应接受支气管哮喘的教育和自我管理培训,包括正确使用吸入装置、识别和避免诱因、监测症状和使用峰流量计等。

- 患者应定期复诊,评估治疗效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病情监测- 患者应定期监测峰流量值,以评估支气管哮喘的控制程度。

- 可以使用哮喘日记记录症状、吸入药物使用和峰流量值等信息,以帮助医生评估病情。

急性加重管理- 患者应学会识别哮喘急性加重的症状,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紧急治疗。

- 紧急治疗包括使用急救吸入药物和根据病情考虑口服或静脉药物治疗。

预防措施- 患者应尽量避免与诱发哮喘的因素接触,如烟雾、尘埃、花粉等。

- 预防性使用吸入类固醇可减少哮喘急性加重的发生。

注意事项-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用药,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

- 如有其他并发症或特殊情况,请咨询医生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和管理。

本指南提供了支气管哮喘医疗保健的一般建议,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个体化情况进行调整。

请在使用本指南时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定期进行复诊和评估治疗效果。

2024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终稿

2024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终稿

2024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终稿引言:儿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

及时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对于儿童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提供全面准确的指导和建议。

诊断:1.根据儿童的家族史、症状和体征,结合肺功能检测等方法,综合评估和判断是否患有支气管哮喘。

2.初次发作时应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发作触发因素、症状特点、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

治疗:1.药物治疗:a.必要时使用短效β2-肾上腺素激动剂(SABA)进行急性发作的缓解。

b.持续使用系统性吸入糖皮质激素(ICS)维持哮喘控制。

c.根据病情和治疗反应,适当调整ICS剂量。

d.对于未能控制的重度哮喘患儿可以考虑使用长效β2-肾上腺素激动剂(LABA)。

e.避免滥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

2.教育指导:a.为患儿及家长提供关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预防、早期识别和急救等。

b.指导合理使用药物,正确使用吸入器等器械。

c.促进患儿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预防哮喘发作。

预防:1.避免接触致敏原:a.避免室内空气污染,保持室内空气清洁。

b.避免接触室内外过敏源,如宠物、花粉、尘螨等。

c.避免过度刺激性气味,如烟雾、香水等。

2.注重饮食和营养:a.增加富含维生素C、E的食物摄入,如新鲜水果和蔬菜。

b.避免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和油炸食品。

3.增加体育锻炼:a.每天适量锻炼,增强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

b.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结论:儿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疾病,对患儿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本指南提供了详细的防治指导,包括药物治疗、教育指导和预防措施等。

遵循指南的建议,能够帮助患儿控制病情、减少发作,并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家庭、学校和医疗机构应共同合作,为儿童提供全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服务。

2023年最新支气管哮喘处理指南

2023年最新支气管哮喘处理指南

2023年最新支气管哮喘处理指南1. 引言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全球患病人数约为2.3亿人。

我国哮喘患者人数已超过1亿,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为了提高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降低哮喘患者的死亡率,本指南依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哮喘的诊断、治疗和管理进行了全面更新。

2. 哮喘的诊断2.1 病史详细询问病史是诊断哮喘的关键。

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尤其在夜间和(或)清晨加重;- 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 排除其他引起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的疾病。

2.2 体格检查- 听诊时可闻及哮鸣音;- 呼吸急促,肺部过度充气;- 合并感染时,可闻及湿啰音。

2.3 实验室检查- 肺功能检查:哮喘患者肺功能检查呈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70%;- 过敏原检测:哮喘患者常伴有过敏体质,可通过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液特异性IgE检测明确过敏原。

3. 哮喘的分类和评估3.1 哮喘分类根据哮喘症状的严重程度和肺功能损害程度,将哮喘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危重症四级。

3.2 哮喘评估- 症状评估:根据患者日常症状和发作频率,评估哮喘的控制程度;- 肺功能评估:通过肺功能检查,评估哮喘患者的气流受限程度;- 过敏原评估:通过过敏原检测,明确哮喘患者的过敏原类型,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4. 哮喘的治疗4.1 药物治疗哮喘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两类: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

- 控制药物: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联合使用,以及口服糖皮质激素(OCS)等;- 缓解药物:包括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短效抗胆碱能药物(SAMA)等。

4.2 非药物治疗- 过敏原回避:明确哮喘患者的过敏原类型,采取相应的回避措施;- 哮喘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哮喘的认识,学会正确使用吸入器和监测病情;- 康复训练:进行呼吸肌训练和运动康复,提高肺功能。

中国哮喘防治指南(2023修订版第三版)

中国哮喘防治指南(2023修订版第三版)

中国哮喘防治指南(2023修订版第三版)引言中国哮喘防治指南旨在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权威的哮喘防治建议,促进对哮喘患者的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和持续管理。

本文档为2023修订版第三版,继续遵循简化策略,不涉及法律复杂事项,提供短小精悍的内容。

诊断1.哮喘诊断应基于病史、症状和肺功能测试。

病史应包括哮喘特征性症状、家族史和过敏史。

2.症状评估应根据日常活动受限程度、夜间症状、急性发作等进行。

3.肺功能测试应包括肺活量和峰流速的测定,以及支气管激发试验。

分级与治疗1.根据哮喘控制水平进行治疗分级:间断型、轻度持续型、中度持续型和重度持续型。

每个分级对应相应的治疗方案。

2.治疗目标为达到哮喘症状控制和肺功能恢复。

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和长效支气管舒张剂。

3.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哮喘自我管理计划,进行合理的日常生活和环境调控。

患者教育和持续管理1.医务人员应重视患者教育,包括哮喘知识普及、用药指导和哮喘自我管理的培训。

2.患者应定期复诊,评估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

3.针对不同年龄和不同群体的哮喘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管理计划。

急性发作和治疗1.急性哮喘发作的识别标志包括呼气性喘鸣、呼吸困难和胸闷等症状。

2.紧急治疗包括使用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快速缓解症状,必要时使用口服或静脉药物。

3.紧急治疗后应及时转归到常规治疗,并进行长期控制和持续管理。

综述和总结本文档为2023修订版第三版的中国哮喘防治指南,主要涵盖了哮喘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强调了患者教育和持续管理的重要性。

医务人员应根据指南提供精准、规范的医疗服务,以便早诊断、早治疗和有效管理哮喘患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注意:以上内容为总结,具体治疗方案和药物使用请参考正式的中国哮喘防治指南(2023修订版第三版)。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1.早期诊断和治疗:早期诊断是预防哮喘急性发作和减少症状加重的关键。

医生应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肺功能测试等。

一旦确诊,早期治疗可以帮助延缓疾病的进展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预防和避免诱发因素: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症状往往会受到一些诱发因素的影响,如冷空气、花粉、灰尘螨、宠物皮屑、烟雾等。

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这些刺激物,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使用空气过滤器或空气净化器等。

3.定期监测和评估:患者应定期进行肺功能测试,以评估哮喘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

这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和预测发病风险。

同时,患者也可以记录症状和峰流速值等指标,以便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疾病。

4.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支气管哮喘防治的基石。

治疗方案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分为控制性治疗和急性发作缓解治疗。

常用的控制性药物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长效支气管舒张剂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

急性发作缓解治疗包括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和类固醇。

患者应按医嘱正确使用药物,避免过度或不足用药。

5.肺功能康复:肺功能康复是通过运动训练、营养指导和心理支持等综合干预手段来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增强肺部功能和提高耐受能力。

6.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防治支气管哮喘至关重要。

患者应戒烟和避免二手烟的接触。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摄入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均衡膳食。

保持适当的体重和规律的睡眠时间。

7.教育和自我管理:患者应接受关于支气管哮喘知识的教育,了解相关疾病的症状、治疗和预防措施。

学会使用吸入器和计量器等医疗器械,并能正确判断和处理哮喘急性发作的情况。

定期与医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指南包括早期诊断和治疗、预防和避免诱发因素、定期监测和评估、药物治疗、肺功能康复、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以及教育和自我管理。

通过综合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控制和管理支气管哮喘,提高生活质量。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国内最新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指导意见。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22年)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近年来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许多研究表明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长期管理对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有重要作用。

本“指南"是在我国2022年修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的基础上,参照2022年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的结果重新修订,为我国的哮喘防治工作提供指导性文件。

一、定义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性细胞和结构细胞(如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cellular elements)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宿主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二、诊断(一)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3)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2023年版支气管哮喘防治手册

2023年版支气管哮喘防治手册

2023年版支气管哮喘防治手册概述本手册旨在提供2023年最新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以帮助医生、患者和相关保健人员更好地管理和控制支气管哮喘症状。

以下是本手册的关键内容。

诊断与评估-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应基于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和肺功能测试结果。

- 症状评估应包括喘息、咳嗽、呼吸困难等表现,以及这些症状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 肺功能测试应包括峰流速测定和肺活量测定等指标。

预防与控制- 避免诱发哮喘发作的触发因素,如烟草烟雾、空气污染和过敏原等。

- 进行合适的药物治疗,包括控制性药物和急性发作缓解药物。

- 定期监测哮喘症状和肺功能,以评估治疗效果并进行调整。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肺功能状态,选择合适的控制性药物,如吸入型类固醇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

- 快速缓解药物(如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可用于急性发作时的即时缓解。

- 对于难控哮喘患者,可考虑加用其他药物,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孤儿药物等。

哮喘管理计划- 制定个性化的哮喘管理计划,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肺功能状态进行调整。

- 定期复查和评估计划的执行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 提供患者教育,包括正确使用吸入器和应对急性发作的应急措施等。

预防哮喘恶化- 注意避免感染和呼吸道疾病的暴露。

- 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避免过度劳累等。

- 定期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急性发作处理- 急性发作时,立即使用快速缓解药物进行缓解。

- 如果症状无法缓解,立即就医或呼叫急救。

结论本手册提供了2023年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的核心内容,旨在帮助医生、患者和相关保健人员更好地管理和控制支气管哮喘症状。

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管理计划,并进行定期的复查和评估。

通过预防、药物治疗和应急处理的综合措施,可以更好地控制支气管哮喘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支气管哮喘医疗保健指南(2023年版)

支气管哮喘医疗保健指南(2023年版)

支气管哮喘医疗保健指南(2023年版)
一、概述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气道的炎症、肌肉痉挛和黏液过多。

受影响的人可能会感到呼吸困难、咳嗽、胸部紧张和喘息。

本指南旨在提供针对支气管哮喘的最新医疗保健建议。

二、诊断
哮喘的诊断通常依赖于病史、体格检查和肺功能测试。

肺功能测试,如峰流速计和肺活量计,可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

三、治疗
1. 药物治疗
哮喘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包括:
- 控制药物: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用于长期控制哮喘症状。

控制药物: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用于长期控制哮喘症状。

- 急救药物:如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用于快速缓解哮喘症状。

急救药物:如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用于快速缓解哮喘症状。

2. 环境控制
避免暴露于可能引发哮喘症状的环境或物质,如烟雾、尘螨、宠物皮屑和霉菌。

3. 呼吸训练
呼吸训练,如深呼吸和腹式呼吸,可以帮助患者学会如何更有效地呼吸,以及如何在哮喘发作时保持镇定。

四、日常管理
哮喘患者需要定期检查,以确保药物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此外,患者也需要研究如何监测自己的症状和峰流速,以便在哮喘症状恶
化时及时调整治疗。

五、总结
哮喘是一种可以控制但不能治愈的疾病。

有效的哮喘管理需要
医生、患者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通过遵循这些指南,我们相信患者
可以更好地控制他们的哮喘,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支气管哮喘管理指南(2023年版)

支气管哮喘管理指南(2023年版)

支气管哮喘管理指南(2023年版)支气管哮喘管理指南(2023年版)目标本指南旨在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有效管理支气管哮喘的策略,以减少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诊断1.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可变的气流阻塞,进行支气管哮喘的诊断。

2. 进行详细的病史调查和体格检查。

3. 根据肺功能测试结果,评估支气管哮喘的严重程度。

治疗策略1. 教育患者和家属关于支气管哮喘的自我管理和触发因素的认知。

2.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3. 推荐使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作为控制性治疗的首选药物。

4. 对于轻度哮喘,推荐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进行急性治疗。

5. 对于中度和重度哮喘,推荐使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和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联合治疗。

6. 根据需要,考虑添加其他药物(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或抗IgE抗体)来增强治疗效果。

7. 定期评估治疗效果,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自我管理1. 教育患者如何正确使用吸入器和其他治疗设备。

2. 教导患者如何监测自己的症状和峰流速。

3. 帮助患者制定个人化的哮喘行动计划,以应对急性发作和控制症状。

4. 强调患者定期复诊,以评估病情和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措施1. 避免与哮喘触发因素接触,如烟草烟雾、空气污染物、过敏原和呼吸道感染。

2. 推荐定期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以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3. 鼓励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充足休息。

急性发作处理1. 教导患者如何应对急性发作,包括正确使用吸入器和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

2. 建议患者随时携带急救药物,并知道如何使用。

参考资料1.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2023 update).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支气管哮喘诊疗指南(2023年版).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判断进行决策。

中国哮喘诊治指南(2023)推荐要点(全文)

中国哮喘诊治指南(2023)推荐要点(全文)

中国哮喘诊治指南(2023)推荐要点(全文)该指南旨在提供2023年中国哮喘诊治的最新推荐要点,以帮助医生、患者和其他相关人员更好地管理哮喘疾病。

以下是该指南的核心推荐要点:1. 哮喘的诊断- 在哮喘的诊断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肺功能测试结果。

- 注意排除其他潜在的呼吸道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2. 哮喘的分级与治疗- 根据哮喘严重程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 尽量使用短效β2-激动剂(SABA)或快速作用型β2-激动剂(LABA)进行急性哮喘发作的缓解治疗。

- 对于轻度持续性哮喘,推荐使用低剂量吸入性类固醇(ICS)。

- 对于中度和重度持续性哮喘,推荐使用吸入性类固醇与长效β2-激动剂(ICS/LABA)的固定联合治疗。

3. 哮喘的控制评估- 通过评估患者的症状、肺功能和哮喘控制水平,确定治疗的有效性。

- 推荐使用哮喘控制测试(ACT)或儿童版哮喘控制测试(C-ACT)进行哮喘控制的评估。

4. 哮喘的急性发作管理- 快速缓解急性哮喘发作的首选药物是SABA。

- 对于重度急性哮喘发作,应考虑短期使用口服类固醇。

5. 哮喘的长期管理- 长期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哮喘症状的控制和呼吸功能的正常化。

-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ICS、LABA、LTRA等。

6. 哮喘的特殊人群管理- 哮喘患者在妊娠期、儿童期和老年期的管理需根据其特殊情况进行调整。

- 为哮喘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支持。

请注意,以上仅为部分指南要点的简要介绍,详细内容请参考完整的中国哮喘诊治指南(2023)。

2023年哮喘防治指南

2023年哮喘防治指南

2023年哮喘防治指南简介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3亿人患有哮喘。

2023年哮喘防治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最新的防治指导,以帮助管理和控制哮喘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哮喘的定义和症状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其特征为气道炎症、气道过敏、气道痉挛和气道高反应性增强。

哮喘患者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胸闷、咳嗽和气短等症状。

这些症状常在夜间和清晨加重,严重时可导致生命威胁。

哮喘的风险因素和预防措施1. 遗传因素:哮喘有家族聚集的趋势,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哮喘,个体的患病风险会增加。

因此,有家族史的人需加强自我防护,尽量避免与哮喘触发因素接触。

2. 环境因素:空气污染、室内有害气体和二手烟等环境因素是引起哮喘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高污染区域居住的人应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3. 过敏原:常见的哮喘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家居宠物等。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清洁居住环境,避免与过敏原接触等。

哮喘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1. 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怀疑患有哮喘的人,应及早就医进行确诊和治疗。

早期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症状,减少发作次数。

2. 药物治疗:哮喘的主要药物治疗包括舒利迭、布地奈德、激素等。

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3. 支气管扩张剂:可以通过放松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气道,减轻哮喘症状。

常见的支气管扩张剂包括沙丁胺醇、孟鲁司特等。

4. 防止诱因:哮喘患者需注意并避免接触诱发症状的物质,如过敏原、冷空气、剧烈锻炼等。

哮喘的自我管理和注意事项1. 研究病情监测:哮喘患者应研究监测自身病情,掌握各项指标的正常范围,及时发现异常并向医生报告。

2. 使用哮喘控制器:哮喘控制器是哮喘患者日常管理的重要工具,可通过记录症状、用药情况等数据,帮助医生评估病情。

3. 预防感染:哮喘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卫生惯,定期接种疫苗,注意预防感染。

结论2023年哮喘防治指南提供了针对哮喘预防和治疗的最新指导,帮助医务人员和患者更好地管理哮喘病情。

2023年版:最新支气管哮喘管理与防治指南

2023年版:最新支气管哮喘管理与防治指南

2023年版:最新支气管哮喘管理与防治指南前言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全球患病率约为2.3%,我国哮喘患者已超过1亿。

为了提高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我们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编写了本指南。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药师、护士及患者提供关于哮喘管理与防治的专业指导。

1. 哮喘的诊断与评估1.1 诊断标准根据我国哮喘诊断与治疗指南,哮喘的诊断标准如下:1. 典型哮喘症状:包括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发作时可在呼气相听到哮鸣音。

2. 肺功能检查: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70%。

3. 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

1.2 评估方法哮喘评估主要包括症状控制、肺功能、生活质量等方面。

使用哮喘控制测试(ACT)和哮喘生活质量问卷(AQLQ)进行评估。

2. 哮喘的治疗2.1 治疗原则哮喘治疗原则为:长期、持续、规律、个体化。

2.2 治疗方案根据我国哮喘防治指南,哮喘治疗分为四个级别,具体如下:1. 轻度哮喘:使用吸入性皮质激素(ICS)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联合治疗。

2. 中度哮喘:在轻度治疗基础上,加用吸入性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AMA)或长效茶碱制剂。

3. 重度哮喘:在轻度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等。

4. 危重症哮喘:需住院治疗,给予静脉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等。

3. 哮喘的预防与自我管理3.1 预防措施1. 避免过敏原和刺激物:如烟草烟雾、尘螨、宠物毛发等。

2. 控制环境湿度:保持室内湿度在40%-60%。

3. 增强体质:进行适量运动,提高免疫力。

3.2 自我管理1. 了解哮喘知识,掌握正确的药物使用方法。

2. 定期监测肺功能,评估哮喘控制情况。

3. 遵循医嘱,调整治疗方案。

4. 总结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通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积极参与自我管理,多数患者可以达到良好的生活质量。

GINA2024哮喘防治指南更新要点

GINA2024哮喘防治指南更新要点

GINA2024哮喘防治指南更新要点一、哮喘诊断GINA2024修订了哮喘临床实践诊断流程图(图1)。

在全球范围内,很大一部分卫生专业人员在临床实践中无法进行(或无法及时进行)肺活量测定,而呼气峰值流量(PEF)虽不如肺活量测定法可靠,但比仅依据症状评估要好。

本流程图允许根据当地资源选择不同的初始肺功能检查。

此外,还明确了识别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的标准,并提供了有关暂停使用支气管扩张剂的更多内容。

GINA再次审查了美国胸科学会和欧洲呼吸学会技术标准委员会的建议,将支气管扩张剂反应性的标准FEV1从基线增加≥12%或200mL改为预测值的基线增加>10%。

图1哮喘临床诊断流程图(上图提及Box可于指南原文查阅)二、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在临床实践中,CVA可能难以与其他原因的慢性咳嗽区分开来,通常其肺活量测定结果正常,仅能通过支气管激发试验发现存在可变的气流受限。

此外,一些患者随疾病进展可出现喘息和气道高反应。

CVA的治疗方法与一般哮喘相同,如果停止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咳嗽可能会复发。

三、哮喘控制的评估指南指出,哮喘症状控制的评估不应局限于最近4周,除评估症状控制之外,还必须评估患者的病情加重(包括恶化)、肺功能加速下降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虽然ICS能显著减少哮喘加重,并且在未服用ICS的患者中,严重加重与肺功能的更大下降有关,但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吸入性ICS可防止病情发展为持续性气流限制。

四、GINA哮喘治疗目标哮喘治疗的目标是实现个体患者可能的最佳长期哮喘结局,包括长期控制疾病症状和急性加重、肺功能下降和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口服糖皮质激素(OCS)的长期不良反应],实现风险的长期最小化。

此外,患者/照顾者的哮喘治疗目标与医疗目标存在差异,也需了解关注。

五、哮喘的缓解最近,临床和学术研究领域就重症哮喘的生物疗法对哮喘的治疗缓解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目前已发表了若干拟议的定义和实施标准。

2023年版:最新支气管哮喘管理与防治指南

2023年版:最新支气管哮喘管理与防治指南

2023年版:最新支气管哮喘管理与防治
指南
概述
本指南旨在提供2023年最新的支气管哮喘管理和防治指南,旨在帮助医护人员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支气管哮喘。

诊断与评估
1.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应基于患者病史、症状和肺功能测试等综合评估。

2. 评估哮喘的严重程度时,应考虑症状频率、夜间症状、肺功能和急性发作等因素。

常规治疗
1. 急性发作时,应立即使用短效β2受体激动剂进行缓解。

2. 持续治疗中,应根据哮喘的严重程度选择长效控制药物,如吸入型皮质类固醇。

3. 长效控制药物的剂量和种类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教育与自我管理
1. 医护人员应向患者提供关于哮喘的基本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
的教育。

2. 患者应学会正确使用吸入器,并定期进行肺功能测试和症状
监测。

3.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哮喘诱发因素,如烟雾、灰尘
或过敏原。

预防和控制措施
1. 支持公共卫生政策,减少环境污染和烟草暴露。

2. 提倡注重饮食均衡、适量运动和增强体质,以改善免疫功能。

3. 医疗机构应建立规范的支气管哮喘管理流程,提供全面的医
疗服务。

总结
本指南提供了2023年最新的支气管哮喘管理与防治指南,强
调了诊断、治疗、教育与自我管理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的重要性。

医护人员和患者可根据指南的建议,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更好地管
理和控制支气管哮喘。

哮喘并发症预防指南

哮喘并发症预防指南

哮喘并发症预防指南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以导致呼吸道痉挛、呼吸困难以及其他严重的呼吸系统并发症。

为了帮助患有哮喘的人们更好地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合理用药和避免诱发因素等方面。

1. 生活方式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善对于哮喘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 合理饮食:均衡的饮食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降低哮喘发作的可能性。

建议增加摄入新鲜水果、蔬菜、全谷物和富含健康脂肪的食物,同时减少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食品的摄入。

- 增加锻炼: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肺功能,增强呼吸系统的耐受力。

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病情的运动方式,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 投资空气净化器:空气中的污染物对哮喘患者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室内安装空气净化器,可以有效减少空气中的尘螨、花粉等过敏原,预防哮喘病情的恶化。

2. 合理用药哮喘患者通常需要长期用药来维持病情的稳定。

以下是一些用药建议:- 按照医生的嘱咐正确使用吸入式药物:吸入式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肺部,并减少全身性副作用的可能性。

使用时要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

-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复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类型,以保持哮喘的稳定。

-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副作用,患者在用药期间要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反应,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3. 避免诱发因素哮喘发作常常与特定的诱发因素有关。

以下是一些建议:- 注意室内空气质量:居住环境中尘螨、霉菌和宠物皮屑等可能诱发哮喘发作的物质应尽量避免接触。

及时清洁和通风居住区域,使用防尘罩和空气净化器可以有效减少室内过敏原的存在。

- 避免过敏原:对于已知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或宠物皮屑过敏,尽量避免接触或使用过敏原控制措施,如佩戴口罩或使用过敏源防护用品。

- 应对感染性疾病:呼吸道感染是引发哮喘发作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病原体等,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08)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近年来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许多研究表明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长期管理对提高哮喘的控制水平,改善患者生命质量有重要作用。

本"指南"是在我国2003年修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的基础上,参照2006年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的结果重新修订,为我国的哮喘防治工作提供指导性文件。

一、定义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性细胞和结构细胞(如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cellular elements)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宿主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二、诊断(一)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3)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分期根据临床表现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acute exacerbation)、慢性持续期(chronic persistent)和临床缓解期(clinical remission)。

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临床缓解期系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三)分级1、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主要用于治疗前或初始治疗时严重程度的判断,在临床研究中更有其应用价值。

2、控制水平的分级:这种分级方法更容易被临床医师掌握,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以取得更好的哮喘控制。

控制水平的分级。

3、哮喘急性发作时的分级:哮喘急性发作是指喘息、气促、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刺激物或呼吸道感染诱发。

其程度轻重不一,病情加重,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偶尔可在数分钟内即危及生命,故应对病情作出正确评估,以便给予及时有效的紧急治疗。

哮喘急性发作时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

(四)相关诊断试验肺功能测定有助于确诊哮喘,也是评估哮喘控制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于有哮喘症状但肺功能正常的患者,测定气道反应性和PEF日内变异率有助于确诊哮喘。

痰液中嗜酸粒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计数可评估与哮喘相关的气道炎症。

呼出气成分如NO分压(FeNO)也可作为哮喘时气道炎症的无创性标志物。

痰液嗜酸粒细胞和FeNo检查有助于选择最佳哮喘治疗方案。

可通过变应原皮试或血清特异性IgE测定证实哮喘患者的变态反应状态,以帮助了解导致个体哮喘发生和加重的危险因素,也可帮助确定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案。

三、常用药物简介治疗哮喘的药物可以分为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

(1)控制药物:是指需要长期每天使用的药物。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抗炎作用使哮喘维持临床控制,其中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全身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须与吸入激素联合应用)、缓释茶碱、色苷酸钠、抗IgE抗体及其他有助于减少全身激素剂量的药物等;(2)缓解药物:是指按需使用的药物。

这些药物通过迅速解除支气管痉挛从而缓解哮喘症状,其中包括速效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全身用激素、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短效茶碱及短效口服β2-受体激动剂等。

(一)激素激素是最有效的控制气道炎症的药物。

给药途径包括吸入、口服和静脉应用等,吸入为首选途径。

1、吸入给药:吸入激素的局部抗炎作用强;通过吸气过程给药,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所需剂量较小。

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血液药物的大部分被肝脏灭活,因此全身性不良反应较少。

研究结果证明吸入激素可以有效减轻哮喘症状、提高生命质量、改善肺功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控制气道炎症,减少哮喘发作的频率和减轻发作的严重程度,降低病死率。

当使用不同的吸入装置时,可能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

多数成人哮喘患者吸入小剂量激素即可较好的控制哮喘。

过多增加吸入激素剂量对控制哮喘的获益较小而不良反应增加。

由于吸烟可以降低激素的效果,故吸烟患者须戒烟并给予较高剂量的吸入激素。

吸入激素的剂量与预防哮喘严重急性发作的作用之间有非常明确的关系,所以,严重哮喘患者长期大剂量吸入激素是有益的。

吸入激素在口咽部局部的不良反应包括声音嘶哑、咽部不适和念珠菌感染。

吸药后及时用清水含漱口咽部,选用干粉吸入剂或加用储雾器可减少上述不良反应。

吸入激素的全身不良反应的大小与药物剂量、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在肠道的吸收、肝脏首过代谢率及全身吸收药物的半衰期等因素有关。

已上市的吸入激素中丙酸氟替卡松和布地奈德的全身不良反应较少。

目前有证据表明成人哮喘患者每天吸入低至中剂量激素,不会出现明显的全身不良反应。

长期高剂量吸入激素后可能出现的全身不良反应包括皮肤瘀斑、肾上腺功能抑制和骨密度降低等。

已有研究证据表明吸入激素可能与白内障和青光眼的发生有关,但前瞻性研究没有证据表明与后囊下白内障的发生有明确关系。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吸入激素可以增加肺部感染(包括肺结核)的发生率,因此伴有活动性肺结核的哮喘患者可以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给予吸入激素治疗。

气雾剂给药:临床上常用的吸入激素有4种,见表4。

包括二丙酸倍氯米松、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等。

一般而言,使用干粉吸入装置比普通定量气雾剂方便,吸入下呼吸道的药物量较多。

溶液给药:布地奈德溶液经以压缩空气为动力的射流装置雾化吸入,对患者吸气配合的要求不高,起效较快,适用于轻中度哮喘急性发作时的治疗。

吸入激素是长期治疗哮喘的首选药物。

国际上推荐的每天吸入激素剂量。

我国哮喘患者所需吸入激素剂量比表4中推荐的剂量要小一些。

2、口服给药:适用于中度哮喘发作、慢性持续哮喘吸入大剂量吸入激素联合治疗无效的患者和作为静脉应用激素治疗后的序贯治疗。

一般使用半衰期较短的激素(如泼尼松、泼尼松龙或甲泼尼龙等)。

对于激素依赖型哮喘,可采用每天或隔天清晨顿服给药的方式,以减少外源性激素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作用。

泼尼松的维持剂量最好每天≤10 mg。

长期口服激素可以引起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糖尿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肥胖症、白内障、青光眼、皮肤菲薄导致皮纹和瘀癍、肌无力。

对于伴有结核病、寄生虫感染、骨质疏松、青光眼、糖尿病、严重忧郁或消化性溃疡的哮喘患者,全身给予激素治疗时应慎重并应密切随访。

长期甚至短期全身使用激素的哮喘患者可感染致命的疱疹病毒应引起重视,尽量避免这些患者暴露于疱疹病毒是必要的。

尽管全身使用激素不是一种经常使用的缓解哮喘症状的方法,但是对于严重的急性哮喘是需要的,因为它可以预防哮喘的恶化、减少因哮喘而急诊或住院的机会、预防早期复发、降低病死率。

推荐剂量:泼尼松龙30~50mg/d,5~10d。

具体使用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当症状缓解或其肺功能已经达到个人最佳值,可以考虑停药或减量。

地塞米松因对垂体-肾上腺的抑制作用大,不推荐长期使用。

3、静脉给药:严重急性哮喘发作时,应经静脉及时给予琥珀酸氢化可的松(400~1000mg/d)或甲泼尼龙(80~160mg/d)。

无激素依赖倾向者,可在短期(3~5d)内停药;有激素依赖倾向者应延长给药时间,控制哮喘症状后改为口服给药,并逐步减少激素用量。

(二)β2-受体激动剂通过对气道平滑肌和肥大细胞等细胞膜表面的β2-受体的作用,舒张气道平滑肌、减少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脱颗粒和介质的释放、降低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气道上皮纤毛的摆动等,缓解哮喘症状。

此类药物较多,可分为短效(作用维持4~6h)和长效(维持12h)β2-受体激动剂。

后者又可分为速效(数分钟起效)和缓慢起效(30min起效)2种,见表5。

1.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简称SABA):常用的药物如沙丁胺醇(salbutamol)和特布他林(terbutalin)等。

吸入给药:可供吸入的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包括气雾剂、干粉剂和溶液等。

这类药物松弛气道平滑肌作用强,通常在数分钟内起效,疗效可维持数小时,是缓解轻至中度急性哮喘症状的首选药物,也可用于运动性哮喘。

如每次吸入100~200μg沙丁胺醇或250~500μg特布他林,必要时每20min重复1次。

1h后疗效不满意者应向医生咨询或去急诊。

这类药物应按需间歇使用,不宜长期、单一使用,也不宜过量应用,否则可引起骨骼肌震颤、低血钾、心律紊乱等不良反应。

压力型定量手控气雾剂(pMDI)和干粉吸入装置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不适用于重度哮喘发作;其溶液(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非诺特罗及其复方制剂)经雾化泵吸入适用于轻至重度哮喘发作。

口服给药: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丙卡特罗片等,通常在服药后15~30min起效,疗效维持4~6h。

如沙丁胺醇2~4mg,特布他林1.25~2.5mg,每天3次;丙卡特罗25~50μg,每天2次。

使用虽较方便,但心悸、骨骼肌震颤等不良反应比吸入给药时明显。

缓释剂型和控释剂型的平喘作用维持时间可达8~12h,特布他林的前体药班布特罗的作用可维持24h,可减少用药次数,适用于夜间哮喘患者的预防和治疗。

长期、单一应用β2-受体激动剂可造成细胞膜β2-受体的向下调节,表现为临床耐药现象,故应予避免。

注射给药:虽然平喘作用较为迅速,但因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国内较少使用。

贴剂给药:为透皮吸收剂型。

现有产品有妥洛特罗(tulobuterol),分为0.5mg、1mg、2mg3种剂量。

由于采用结晶储存系统来控制药物的释放,药物经过皮肤吸收,因此可以减轻全身不良反应,每天只需贴敷1次,效果可维持24h。

对预防晨降有效,使用方法简单。

2.LABA:这类β2-受体激动剂的分子结构中具有较长的侧链,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可维持12h以上。

目前在我国临床使用的吸入型LABA有2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