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启蒙课】--暴力与非暴力
人类学视角下的暴力与冲突研究

人类学视角下的暴力与冲突研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暴力和冲突一直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与此同时,人类学家们也一直在努力研究和理解暴力和冲突的起源、原因和应对方法。
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暴力与冲突的研究,并提出一些观点和见解。
一、人类学视角下的暴力和冲突定义暴力和冲突是指在人类社会中出现的一种针对个体或集体的行为,通常与权力、资源分配、地盘争夺等问题相关。
人类学家将暴力和冲突与文化密切相关联,认为暴力和冲突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反映。
通过深入研究人类的社会和文化,人类学家试图揭示暴力和冲突背后的动力和模式。
二、暴力和冲突的起源与原因1.权力和资源分配不均:人类社会存在着资源分配的不平等现象,这导致了权力的形成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
在资源分配不均的环境下,一些群体往往采取暴力手段来争夺稀缺资源,这导致了暴力和冲突的产生。
2.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冲突:不同的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和对立。
当不同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发生冲突时,暴力往往随之而来。
这种冲突可能源于文化认同和利益之间的矛盾,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敌对情绪和暴力行为。
3.社会不稳定和政治动荡:当社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例如政治动荡、社会撕裂、经济危机等,暴力和冲突往往会迅速升级。
这种情况下,个体感受到的不公正和不安全感增加,导致暴力和冲突的发生。
三、人类学视角下的暴力和冲突研究方法1.实地调研和田野调查:人类学家通常通过实地调研和田野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和信息。
他们亲自前往研究对象所在的社区或群体,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和观察,从而深入了解暴力和冲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2.文化分析和比较研究:人类学家通过对不同文化群体的比较研究,揭示暴力和冲突现象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动因。
他们关注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和传统习俗,将暴力和冲突放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
3.个体经验和叙事分析:人类学家也注重个体的经验和叙事,通过深入访谈和个案研究,探索暴力和冲突对个体生活的影响和变化。
关于“非暴力反抗”

关于“非暴力反抗”作者:何怀宏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14年第47期我们现在对马丁·路德·金所领导的“公民抗命权”运动及其所蕴含的根本的非暴力精神已经有了一个概略的印象,下面我们试具体联系相关材料,来对一些可能容易引起误解或混淆的问题作一些说明。
第一,“公民抗命权”是一种特殊的“违法行为”,它是一种出自“善意”“良知”或者说强烈的“正义感”的行为,至少行为者主观上是如此认为,也得到相当多的人的承认。
但即便如此,它又确实仍是一种违法行为,确实违反了当时的法律、法规或政令。
第二,抗议者之所以采取这种违法行为,而不是在守法的框架下寻求问题的解决,常常是因为违法者觉得在法律的框架内已很难解决问题,或者说需要旷日持久的时间和程序,已经让人很难等待。
抗议者希望通过某些相对激烈的行动、通过像我们上面所说的“集体违法”行动来刺激多数,来唤起他们的正义感,而绝不是要把对方消灭。
第三,所以马丁·路德·金及其运动成员确实需要一种很高的精神、意志、理性和训练,其中包括相当重要的一种自我克制力和妥协精神,这并不只是作为一种斗争策略来使用,而是源自一种根本的、对人性的深刻认识,认识到人性的某些基本缺陷,认识到正义的抗议者自身也同样还有阴暗面,因而即便是对罪恶,也主要是“罪其行而不是罪其人”。
第四,从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公民抗命权”运动要取得成功,不仅需要抗议者的相当广泛且有力的组织;需要具有卓越判断力和坚强意志的领袖;需要恰当的斗争策略,还需要具有两个很重要的外在条件:其中一个是立宪体制和法治,这意味着对手接受法律,遵循可以预知的游戏规则。
第五,在某种意义上,这一切都可以在法律的意义上来理解,基本的观念还是法律,或更准确地说,是宪政和法治:抗议者的组织得以存在、发展和壮大有赖于健全的法治;真正合格的领袖得以涌现,群众经过理性的节制和训练而得以成熟,也有赖于健全的法治;而这种运动最终能够取得成功,也同样有赖于健全的法治。
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5课(远离暴力)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第五课远离暴力教案一、教育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公民依法享有生命和健康不受侵犯的权利,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可能受到的暴力影响.能力目标:学习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能受到的暴力影响,从而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奠定思想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社会的复杂性,了解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暴力侵害。
难点:帮助学生形成防范暴力与攻击行为的意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应对暴力侵犯的一般原则、基本方法。
三、教学内容:第一站暴力影响生活第二站学会保护自己四、教学时间:2课时(机动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一站暴力影响生活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存在哪些暴力侵害,培养学生防范暴力侵害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生活是美好的,也是复杂的。
既有温馨的关爱,也有各种形式的暴力侵害的威胁。
我们要有自我保护意识,积极寻求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保护,让暴力不再成为花季中的一道阴影。
想一想:如果你是小明或小刚,你怎样避免这类伤害的发生?小明和小刚由耍闹发展为恶性暴力事件,说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注意保护自己,随时都有可能受到不同种类的暴力威胁。
如:(新闻聚焦)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东部时间9月11日上午(北京时间9月11日晚上)发生在美国本土,通过劫持多架民航飞机冲撞纽约曼哈顿的摩天高楼以及华盛顿五角大楼的自杀式恐怖袭击。
包括美国纽约地标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在内的6座建筑被完全摧毁,其它23座高层建筑遭到破坏,美国国防部总部所在地五角大楼也遭到袭击。
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9月11日早晨8:40,四架美国国内民航航班几乎被同时劫持,其中两架撞击位于纽约曼哈顿的世界贸易中心,一架袭击了首都华盛顿美国国防部所在地五角大楼。
以暴力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以暴力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暴力”(violence)问题在萨特的哲学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直是其研究的关键主题之一。
在《共和的危机:论暴力》中,汉娜·阿伦特对萨特的暴力理论进行了批判,并主张一种工具性的暴力观。
与之相反,萨特表明,暴力作为一种模棱两可的概念,不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而是以任何手段实现目的的有意选择,即一种使用手段的特定方式。
在《共和的危机:论暴力》中,汉娜·阿伦特主张一种工具性的暴力理论,即暴力本质上是一种工具。
同时,她将萨特视为一位暴力的鼓吹者。
在法农的《全世界受苦的人》的序言中,萨特声称,“法农充分指出这种抑制不住的暴力不是一场荒谬的风暴,也不是野蛮天性死灰复燃,甚至也不是一种怨恨的结果:这是人本身的重新组成”,“战士的武器就是他的人道。
因为,造反在最初时,必须杀人:杀死一个欧洲人,这是一举两得,即同时清除一个压迫者和一个被压迫者:剩下一个死人和一个自由人;幸存者第一次感到他脚下植物下面的国土。
在这一时刻……国家和他的自由混合在一起了”。
这些言论受到阿伦特的极力否定,并称其为对暴力的一种美化或赞颂。
在阿伦特看来,暴力的根基和本性需要在区分暴力和权力之中得到澄清,不能将暴力视为权力的最明显的表现形式,进而将暴力和权力视为一回事。
相反,二者之间明显不同,“权力和暴力之间最明显的一个区别是,权力总是需要人数,而暴力到了某种程度甚至无须人数也能施行,因为它依赖的是工具……权力的极端形式是所有人反
对一个人,暴力的极端形式则是一个人反对所有人。
没有工具,后者根本不可能”。
大学语文 小议暴力抗争与非暴力抗争

小议暴力与非暴力抗争大学语文5班江楚妍暴力抗争,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使用暴力来反抗的斗争。
这是一种最原始的抗争方法。
而非暴力抗争是指参与社会政治变革、拒绝使用暴力,运用非武力的抗争方式进行反抗与斗争。
暴力抗争自古由来已久,几乎每个政权的建立和变更都离不开暴力抗争,而非暴力抗争则是近代社会才出现的抗争形式。
然而,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非暴力抗争等非武力手段已在世界范围内演变为社会变革主要形式之一,亦成为了备受推崇的政治与社会哲学理念。
如圣雄甘地为争取印度独立而领导的“不合作运动”、美国人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领导的争取非裔美国人公民权利的斗争、1986年菲律宾爆发的人民革命等都是非暴力抗争的典型代表。
近几年西方国家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减缓,失业率居高不下,则出现了 “占领华尔街”、“占领伦敦”等运动。
然而在中国,非暴力抗争的理念虽得到一定的传播,但是很多人只处于仅仅听说过这个概念,实际上并不了解。
而且,近些年来在中国出现的非暴力抗争往往会因为没有很好的组织领导和缺乏纪律约束而演变成暴力抗争,前几年在全国各地多次出现的打砸抢烧群体性暴力事件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中国的民众已经开始越来越懂得利用非暴力的力量来抗争了,尤其是城市居民。
例如之前大连市政府原计划要引入PX项目,后来当地民众自发地举牌静坐以示抗议,最终来自民众的压力迫使大连市政府取消了这个计划。
这就是非暴力抗争的力量,温和而有力!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社会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各种资源分配的不均导致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当底层民众不能通过一般途径维护自身利益,正常诉求得不到解决的时候,便有可能煽动其他有同样情绪的底层民众把个人事件升级为群体性事件。
而事件演变到最后,往往已经脱离了最初目的,变成了一个群体的情绪发泄。
从媒体的报道和一些学者对群体性事件的调研情况来看,近几年来的暴力对抗事件主要集中在强拆、征地、污染、搬迁、劳资分配、治安案件、税收等方面。
马丁·路德·金与非暴力主义

马丁·路德·金与非暴力主义
阅读天地
0519 2013
马丁·路德·金与非暴力主义
“非暴力”来源于古代梵文“阿希姆萨”一词。
“阿希姆萨”在古代印度教和佛教的经典中,作为一种宗教戒律或道德准则,通常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不杀生,即戒杀;二是不做伤害他人感情的事情。
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圣雄”甘地就是“非暴力主义”的始祖,他的“非暴力”,基本上承袭了“不杀生”和“不伤害他人感情”的传统意义。
马丁·路德·金曾经到印度游学,因袭了甘地的思想。
金提倡的“非暴力主义”也称“公民抗命权”。
它具有以下六个特征:
一、它并非消极,而仍是反抗,且从根本上说是强者的手段;
二、它不寻求打败或羞侮对手,而是要赢得对手的友谊和理解;
三、它抵抗的目标在指向邪恶本身而非行恶的人;
四、非暴力反抗者愿意接受痛苦而不报复,接受对方的打击而不还击;
五、非暴力抵抗者不仅避免外在的物质暴力,也避免内在的精神暴力,即不是恨,而是爱对方。
这里的爱,不是爱欲,也不是友谊,而是指一种冷静、理解、善意、寻求保存和创造共同体的爱;
六、非暴力反抗者深信世界是站在正义一边的,深信未来。
1963年上半年,马丁·路德·金在伯明翰市组织黑人抵抗白人雇佣及商场设置的种族歧视行为时被捕入狱。
在狱中,他写了《从伯明翰市监狱发出的信》,信中说“我尽力设法站在这两股力量之间,我说我们不必追随满足现状者的无所作为主义,也不必仿效黑人民族主义者的仇恨和绝望。
有一种以博爱和非暴力抗议为手段的更好途径。
我感谢上帝,因为通过黑人教会,非暴力方式进入了我们的斗争。
”。
全面理解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全面理解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世界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准确、全面理解,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解历史的能力。
我们可以从斗争性、策略性和软弱性三个方面来理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一:斗争性、革命性。
从历史背景上看,由于受到英国长期的殖民压榨、剥削,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种种的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和英国殖民统治者之间,印度民族和宗主国英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从西方殖民者踏上印度这块具有悠久文明底蕴的美丽土地起,印度人民就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
领导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国大党及其领袖甘地代表着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利益,虽然印度的民族资产阶级比较弱小,但它所处的地位必然决定了这场运动的强烈的革命性和斗争性。
我们在认识这场运动时应该首先看到这一点,革命性和斗争性是第一位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策略性、现实性。
首先表现在斗争的手段是“非暴力”,面对强大的敌人,甘地提出的惟一斗争武器就是坚持真理与非暴力。
用甘地的话说,真理是神,非暴力则是追求真理、即认识神的手段,甘地认为这是强者的武器。
这种抽象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学说看起来令人费解,但它却包含着重要的政治内容,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因为在印度这样一个种族混杂、宗教信仰多样、种姓隔离和英国实行分而治之政策的殖民地国家,“真理是神”实际上是把印度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众神归一”,把宗教的神与现实中的理想揉和在一起,用人民大众熟悉、了解的语言和形式,唤起人们在真理的旗帜下不分种族、宗教、教派、种姓团结起来。
这无疑是印度资产阶级借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吸引群众参加反英斗争的有效武器。
同时因为它提倡非暴力,不仅适应了英国殖民统治下人民被剥夺了武装的权利,一直受宗教成见麻痹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被披着议会民主制外衣、富于统治经验的殖民者接受;不仅能发动群众,又能始终把群众运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而很适合在“一战”和十月革命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无产阶级世界革命高潮来临的时代条件下,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既希望利用群众的反帝斗争以实现自身的政治经济目标,又要防止工农运动的深入发展危及其自身利益的需要。
暴力革命与非暴力革命

暴力与非暴力革命的不同作用——从中国与印度的革命方式所想到春晖中学高二(12)班张萍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长河中,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革命似乎一直以来都是一种最为直接的办法。
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
每个国家也都有一套和其他国家不同的革命方法,成为自己的一种独一无二的获得自由平等独立的方式。
纵观历史长廊,亚洲一直是个被殖民主义国家所欺凌,被践踏的地方。
一个国家的内外矛盾,也绝大部分取决于殖民主义对他国内的经济进行侵略。
所以,不管孙中山的辛亥革命,还是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且先不论它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对自己国家的发展起到了或多或少的作用。
简单的对革命的划分,可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暴力革命,这种革命方式比较激烈,可以说是一种流血的革命,但是他的成效比较明显,以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为典型;一类是非暴力革命,有一定的妥协性,比较温和,力度较小,成效也不是很明显,以印度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最为典型。
由于两种革命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人们对这两种革命方式持有不同的看法,褒贬不一。
下面将就这一课题进行探究。
任何一次革命,不管大还是小,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都不可能不对当时的社会没有一点影响。
他们都顺应了时代潮流,有人认为暴力革命好,认为暴力革命=作用大,可以有效地改变当时社会的现状;有的人认为非暴力革命好,觉得用一个民族的较高的道德水准去感化敌人,还我民族之平等自由是最伟大的。
其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有不同的观点,看法,但是我们要以客观角度来看待历史,辩证的看待不同的革命。
孙中山的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是社会矛盾激化,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
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面对西方各国的野蛮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中国人从来没有屈服,进行了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的斗争和革命。
辛亥革命则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强烈的行中华的愿望。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领导的更具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革命。
曼德拉的暴力与非暴力

曼德拉的暴力与非暴力,实际上指向的都是自我牺牲曼德拉确曾使用暴力,但背景是当时白人统治者疯狂镇压反抗曼德拉所在的非国大在1912年成立时,本以温和、改良、合法反对派的形象出现,并长期保持这种形象。
但是,南非白人统治者以残酷镇压来对付合法反抗,使温和派的反抗运动屡屡受挫,人们对改良普遍失望。
这之后,非国大才激进化,曼德拉也成为暴力反抗的领袖。
1961年6月,曼德拉创立了非国大军事力量“民族之矛”并担任总司令。
成立一周以后,民族之矛在约翰内斯堡、伊丽莎白港水电站、邮电局、市政办公室制造了一系列爆炸事件。
这样的暴力反抗一直持续多年,曼德拉因此被南非当局和美国列为恐怖分子。
回到当时的情境,如果曼德拉不采取暴力反抗,又能如何呢?1960年,南非黑人发起“反通行证法”运动,结果是不携带通行证的黑人领袖被捕,和平示威被残酷镇压。
在黑人城镇沙佩维尔镇的示威活动中,政府派军队动用催泪弹、飞机驱赶,最后警察向手无寸铁的示威群众开枪,打死69人,打伤180人。
曼德拉看到的,是“种族主义政权的狰狞面目和黑人群众在白人军警的子弹下痛苦呻吟的悲惨场景”,面对此情此景,他有没有除了暴力反抗外更好的手段?正因为曼德拉深知非暴力手段的局限性,所以在多年后依然强调“不能把非暴力看作是一种神圣不可违背的原则,而应当把它看作一种根据形势需要而使用的战略战术”。
在白人愿意和解的阶段,曼德拉又坚决展现出抑制暴力的姿态到了1990年代初,曼德拉看出,虽然局势混乱,但白人确有意和解,在这种情况下选择非暴力,将迎来最终的和平。
于是曼德拉转而成为非暴力的倡导者。
1993年,被视为曼德拉接班人的“民族之矛”前参谋长哈尼在约翰内斯堡郊区的寓所附近被白人枪手暗杀,震惊了南非和全世界。
全南非的黑人愤怒了,超过200万人走上街头,愤怒和仇恨一时间弥漫非洲之角。
在内乱一触即发的紧急时刻,曼德拉却不怕得罪主流民意和自己的支持者,通过国家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向全体公民讲话,要求黑人民众保持平静。
暴力与非暴力革命

非暴力革命指20世纪以后,被压迫阶级通过合法的、非暴力的手段来追求民主和平等自由的革命运动。
采用手段非暴力革命一般采取游行、示威、集会和议会选举来进行努力。
群众运动是其直接手段。
这样的运动,是为了避免流血牺牲,希望缓和阶级矛盾而实行的。
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南非的斗争,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以及现当代各国人民的斗争大都采取这一形式。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由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一场影响深远的运动。
其特点就是非暴力和不合作,而在这场运动中印度国民大会党逐渐成为了领导者,并从1947年开始在印度的长期以来的统治。
这场运动一方面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鼓舞人民士气,而另一方面其妥协性也使得取得的成果并不彻底,不利于人民真正的觉醒。
但从这时开始,印度向着独立国家的目标,前进了一大步。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年9月~1922年2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印度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为了巩固殖民统治,英国一方面准备宪政改革,安抚和拉拢印度上层阶级,另一方面颁布罗拉特法(1919年2月),加强镇压。
1919年4月13日,发生阿姆利则惨案,反英斗争迅速高涨。
1920年9月,国大党加尔各答特别会议上通过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
同年12月国大党那格浦尔年会正式批准这个计划。
甘地宣称,斗争的目的是达到自治,“如有可能就实行帝国内部的自治,如有必要就实行脱离帝国的自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年会决定改组国大党机构,在农村、基层设立支部,吸收工农参加。
在甘地号召下,人民举行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团结一致,并肩战斗。
不合作运动与基拉法特运动、锡克教徒阿卡里运动,以及莫普拉农民起义,交织在一起,汇成一股反英洪流。
1922年2月5日,联合省(今北方邦)戈勒克布尔县乔里乔拉村2000农民将22名警察连同警察局一起,付之一炬。
运动超出非暴力斗争范围,甘地闻后急忙制止。
2月12日,国大党通过巴多利决议,谴责群众“越轨”行为,决定无限期地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非暴力与和平哲学的解读

非暴力与和平哲学的解读在当今社会,暴力和冲突问题屡见不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痛苦。
为了追求真正的和平,非暴力和和平哲学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非暴力与和平哲学进行解读,探讨其背后的思想和原则。
一、非暴力的本质与意义非暴力是一种以和平手段解决冲突和问题的理念。
它强调通过对话、合作和理解来解决争端,而不是使用武力或暴力手段。
非暴力的本质在于尊重人类的尊严和价值,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和平和安全的生活。
非暴力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替代暴力的方式,通过理性和智慧来解决问题。
暴力只会带来更多的伤害和痛苦,而非暴力则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非暴力的实践需要人们具备高度的智慧和冷静的思考能力,以便在冲突中保持理性和平和。
二、非暴力与和平哲学的基本原则非暴力与和平哲学有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指导人们实践非暴力的准则。
1. 尊重生命:非暴力的核心原则是尊重生命。
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平等的,无论他们的种族、宗教、性别或国籍如何。
尊重生命意味着不伤害他人,不剥夺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2. 和平解决冲突:非暴力主张通过和平手段来解决冲突。
对话、协商和妥协是解决争端的有效途径。
通过相互理解和包容,人们可以找到共同的利益和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和平。
3. 无暴力抵抗:非暴力主张通过无暴力的方式来抵抗不公正和压迫。
这不意味着被动接受不公平的待遇,而是通过非暴力的抵抗来争取自己的权益和尊严。
无暴力抵抗的目的是改变不公正的现状,而不是制造更多的暴力和冲突。
4. 教育与宣传:非暴力与和平哲学强调教育和宣传的重要性。
只有当人们了解非暴力的原则和实践,并认识到它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和平。
教育和宣传可以帮助人们摒弃暴力思维,培养和平意识和行为。
三、非暴力与和平哲学的实践案例非暴力与和平哲学在历史上有许多成功的实践案例,这些案例证明了非暴力的力量和影响。
1. 马丁·路德·金的民权运动:马丁·路德·金是非暴力与和平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学会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冲突

学会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冲突冲突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以避免的一部分,而解决冲突的方式往往决定了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和解决的效果。
在现代社会中,非暴力解决冲突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到。
本文将探讨学会用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冲突的重要性、具体方法以及案例分析。
一、非暴力解决冲突的重要性非暴力解决冲突指的是通过和平、理性的方式来化解矛盾,而不是使用暴力或强制手段。
这种方式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非暴力解决冲突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暴力解决冲突往往会引发更大的争端和矛盾,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而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冲突,则可以避免社会不必要的动荡与混乱,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非暴力解决冲突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
使用暴力或强制手段解决冲突不仅会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还可能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负面影响。
而通过非暴力的方式进行冲突解决,则可以减少对个人身心的伤害,促进个人的健康成长。
另外,非暴力解决冲突有助于培养和加强人际关系。
通过和平的方式处理冲突,可以促进相互之间的沟通、理解和谅解,从而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团结。
相比之下,使用暴力解决冲突只会破坏关系,加深对立,导致双方关系的疏远。
二、非暴力解决冲突的具体方法非暴力解决冲突有很多具体的方法和技巧,以下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方式。
1. 沟通与倾听:冲突往往源于双方的不理解和沟通不畅。
在解决冲突时,需要双方耐心倾听对方的观点和问题,并试图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意愿。
通过积极的沟通和倾听,可以减少误解和偏见,为解决冲突创造更好的氛围。
2. 寻找共同点:在冲突解决过程中,双方可以试图找到彼此的共同点和利益,从而减少对立与冲突。
通过强调共同目标和合作的意愿,可以找到一个互惠互利的解决方案,达到双赢的局面。
3. 寻求第三方的帮助:有时候,冲突双方难以独自解决问题,这时可以寻求第三方的帮助来进行调解或协助解决。
第三方可以是亲友、专业人士、中立的机构等,他们可以提供客观的观点和建议,帮助双方达成和解。
暴力与和平的哲学思考

暴力与和平的哲学思考暴力和和平,两个截然不同的词汇,常常被用来形容人类社会的状态。
暴力代表着战争、冲突和对抗,而和平则象征着和谐、安定和团结。
然而,这两个概念之间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对立关系。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对暴力和和平进行思考。
首先,暴力作为一种行为方式,背后有着种种动机和目的。
道德哲学家康德曾提出过“不到万不得已”的暴力是合理的观点。
他认为,在某些情况下,通过暴力行为可以保护自身或他人的生命与权益。
例如,在面临暴力侵犯时,人们有权利采取自卫行为,以保护自己的生存权。
康德的观点强调暴力应只作为最后手段被使用,而在正当性的基础上。
然而,暴力的应用往往在实践中难免失控。
伏尔泰说过:“谁也无法预见暴力的下一个目标。
”历史中有太多的例子表明,暴力往往会引发更多的暴力。
冲突和战争的根源往往隐藏在人们对权力、财富、领土等资源的争夺中。
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说:“暴力只能产生暴力,创建痛苦的事物只能导致更多的痛苦。
”在思考和平的哲学意义时,我们可以从康德的“和平联盟论”中得到启示。
康德认为,通过建立国际机构和统一的法律体系,各国可以通过和平合作来解决争端和冲突。
他相信,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人们才能摆脱暴力的恶循环,实现长久的和平。
然而,和平并不仅仅是消除了战争和冲突。
和平是一种人类理想状态,它代表着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的和谐与稳定。
和平需要我们追求公正、平等和互惠的社会关系,需要我们尊重多样性和包容不同的意见。
和平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需要我们从个体层面到国际层面共同努力。
在这个多元化世界中,实现和平并非易事。
但是,我们可以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减少暴力的发生,推动和平的实现。
首先,我们需要重视教育,培养人们的冲突解决能力和和谐共处的意识。
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让人们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需要倡导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
社会不平等是暴力的温床,只有通过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消除贫富差距,才能减少暴力的发生。
人权先锋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示威

人权先锋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示威人权先锋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示威20世纪60年代,美国正面临着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的严重问题。
而在这个不公正的时代,一个美国人民的先锋,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以其非暴力的示威方式,为争取人权和平等而奋斗。
他的行动和言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人权运动的象征之一。
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示威理论源自亨利·戴维·梭罗和印度独立运动领袖甘地的思想。
他相信,非暴力抗议是实现社会变革的最有效方法。
通过和平示威、演讲和公民不服从来表达对不公正法律和制度的抗议,他试图唤醒人们的良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马丁·路德·金通过领导和组织一系列抗议活动,包括著名的1963年华盛顿自由行动,向全美国展示了他的领袖魅力和非暴力行动的力量。
他在这次活动中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呼吁结束种族隔离和实现公民权利。
这个演讲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讲之一,激发了无数人的希望和勇气。
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示威方式不仅是为了改变社会,更是为了呼吁和平和宽容。
他坚信,和平的实现需要从每个个体开始,通过彼此尊重和理解来建立一个包容的社会。
他号召黑人和白人团结起来,共同争取平等和公正的待遇。
他经常强调,对待仇恨不能用仇恨回报,只有通过爱和宽容才能打破种族之间的隔阂,实现和平与和谐。
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示威给予全世界无数人希望,激励着他们对正义和平等的渴望。
他在争取人权的道路上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他的精神和思想永远流传下去。
他的非暴力示威方式已经成为历史上许多社会运动的范本,包括南非的反种族隔离运动和印度的独立运动。
在今天,马丁·路德·金的精神和非暴力示威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我有一个梦想谈谈对非暴力抗争的理解

结合我有一个梦想谈谈对非暴力抗争的理解凡接触过《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演讲的读者,对“非暴力反抗”这个词应该都不会再陌生了,不过有一点大家可能就不是很知道了,即同样是因为这个词,而使三个人都与诺贝尔和平奖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就是196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我有一个梦想》的作者路德、金,1991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还有一个就是首倡了“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印度“圣雄”甘地。
(虽然甘地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但他在1937年到1948年之间获得过五次提名,而在1948年甘地被暗杀那年,诺贝尔和平奖并未颁发,原因是甘地遇刺后,没有了适合的、活着的候选人,所以说甘地最终是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大概也不会有什么争议吧。
)从诺贝尔和平奖对“非暴力反抗”的如此青睐来看,“非暴力反抗”这个政治信念还是得到了相当一部分民众的赞成和拥护的,“非暴力反抗”的行为也是逐渐地为各国政府所容忍甚至欢迎的。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在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强烈的信息:对一个国家的被压迫者来说,恰当进行的“非暴力反抗”,应该是“一种最好的”、也应该是“最后一种诉诸手段”呢?所以我们今后要是对某个政府或者国家有所不满,都应该、也只能够最多采用这种斗争方式呢?如果善良的我们真的如代表代表西方政治理念的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所期望的这样来想、并且这样来做的话,那就真的大错特错,而且简直是处在万劫不复、永世不得翻身的危险边缘了。
因为现在还远不是完全奉行“非暴力反抗”时候,“非暴力反抗”应该慎行,甚至缓行。
二、论“非暴力反抗”的哲学基础的脆弱性“非暴力反抗”哲学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之上的,用甘地的原话来说,就是“相信神的绝对统一,因而也相信人性的绝对统一、尽管我们有许许多多的肉体,但是我们只有一个心灵”,由于神是同一的,因而人性也是同一的。
可问题是,神性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知道,那至高无尚、光辉纯洁的神灵都只不过是我们头脑中的臆想或者理想之物,而且有些神灵的神性甚至比我们人都更贪婪;而人性呢?不必说人类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战争和罪恶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就是反观我们自身,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不都潜藏有或多或少的贪欲和恶念吗?“人性本善”是立不住脚的,但是“人心向善”、“人性终善”这应该还是正确的,因为我们也如马丁、路德、金一样,“深信世界是站在正义一边的,深信未来”,相信人性的最终同一和美好,可这也必将是几百上千年之后的事。
非暴力不是妥协

非暴力不是妥协,而是斗争——谈昂山素季对世界和平的积极贡献昨天,昂山素季被无条件释放,民主世界为之欢呼。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昂山素季的获释表示欢迎,并赞扬昂山素季给全世界人民带来启示。
美国总统奥巴马同样对此表示欢迎。
他形容昂山素季是他心目中的英雄,并称其“是精神源泉”。
很多中国人也为此而欢欣鼓舞。
因为昂山素季代表了一种追求自由的和平力量,也代表了一种人类团结的光明前景。
昂山素季带给全世界人民的启示是:自由必须免除恐惧;团结必须免除暴力。
是的,文明终将战胜野蛮,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所以,任何具有道德良知的人,都会被她所感动。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毕竟还有不少人生活在恐惧之中。
因此,挑战恐惧的斗争并没有因为昂山素季的存在而消亡。
那么,什么是人类最大的恐惧?按照昂山素季的说法,人类最大的恐惧不是对于权力本身的恐惧,而是因为害怕失去权力而产生的恐惧。
因此,昂山素季对这些人说:“要克服恐惧首先要对他人表现出仁慈。
”昂山素季的不平凡之处在于,为别人而活,主动地去承担那些处于恐惧之中的人们应该承担的责任。
“普度众生”,这是一种佛教信仰下的实践。
昂山素季说:“要过一种充实的生活,就必须有勇气去承担他人所需要的责任。
”能够这样做的人,一定是自己首先克服了恐惧的人,因此,昂山素季战胜了世俗的私心杂念。
她说:“对一个个人或者一个国家而言,最了不起的天赋是无畏——不是全然的血气之勇,而是打从心中没有恐惧。
”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非暴力”。
首先,我们应该看清楚什么是“非暴力”。
在现代社会,“圣雄”甘地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第一个发起者。
马丁•路德•金、图图主教、曼德拉、昂山素季都受益于甘地的“非暴力”思想。
“非暴力”是两个方面的结合:一、非暴力就是反暴力,不诉诸暴力而实现和平;二、非暴力不是毫无原则的妥协,而是坚持不懈的斗争。
因此,甘地给了它一个奇怪的名称:“非暴力反抗”。
曼德拉则在“非暴力”的旗帜下,发起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
非暴力抗争的理解

非暴力抗争的理解
非暴力抗争的理解
非暴力抗争是指一种不以暴力的方式来抗争,而是采取以和平、理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它的基本思想是:不要用暴力来解决各种问题,也不要被暴力所压服,而是采取合理的谈判方式,来解决问题。
非暴力抗争的实质是要求和平和理性,而不是暴力性的抗争。
它是一种实现公正、民主、自由、开放、包容、互助的可行的方式,也是一种和利益集团进行抗争的有效途径。
传统上,抗争是以暴力的方式来实现的,但是使用暴力本身就会导致社会动荡,甚至可能引发流血冲突,从而导致更大的伤害和破坏。
非暴力抗争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这也是它的一大优势所在。
非暴力抗争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彼此的观点和想法,从而使抗争变得更有力量。
通过抗争,各方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对方的观点,从而向解决问题迈出一大步。
此外,非暴力抗争还可以帮助人们构建良好的友谊,增强彼此的相互尊重,促进社会和谐。
总之,非暴力抗争是一种有效的抗争方式,它可以帮助不同的群体和平的抗争,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对方,从而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友谊,促进社会和谐。
- 1 -。
培养学生的非暴力解决冲突能力

培养学生的非暴力解决冲突能力冲突是人际关系中常见的问题,无论在学校还是社会中,学生常常面临各种挑战和冲突。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和解决冲突,培养他们的非暴力解决冲突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的非暴力解决冲突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方法。
一、非暴力解决冲突能力的重要性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
培养学生的非暴力解决冲突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各种冲突情景,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首先,非暴力解决冲突能力有助于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中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妥善解决冲突则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智慧。
通过培养学生的非暴力解决冲突能力,他们能够更好地倾听和理解他人,有效地解决冲突,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非暴力解决冲突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冲突常常伴随着情绪的激发,如果不能正确管理情绪,冲突可能会升级为暴力行为。
通过培养学生的非暴力解决冲突能力,他们能够学会自我控制情绪,保持冷静,并寻求和平的解决方法,从而避免暴力冲突的发生。
最后,非暴力解决冲突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道德观念。
解决冲突需要各方相互尊重和妥协,而这正是培养学生责任心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
通过培养学生的非暴力解决冲突能力,他们能够明白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从而更加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二、培养学生的非暴力解决冲突能力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非暴力解决冲突能力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方法:1. 建立积极的冲突解决文化。
学校和家庭可以共同打造一个积极的冲突解决文化,鼓励学生在遇到冲突时勇于表达,在遭遇矛盾时寻求对话和妥协的机会,而不是采取暴力或逃避的方式。
2. 提供相关的教育培训。
学校可以组织非暴力解决冲突的培训课程,教授学生冲突解决的技巧和方法。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沟通技巧、情绪管理、倾听与理解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冲突。
暴力与非暴力读后感优秀7篇

暴力与非暴力读后感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个人总结、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应急预案、规章制度、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personal summaries, work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暴力与非暴力读后感优秀7篇写读后感不仅要回顾作品的情节,更要将自己对作品的思考和感受融入其中,读后感是我与作者之间的心灵碰撞,让我更加贴近他们的创作意图,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暴力与非暴力读后感优秀7篇,感谢您的参阅。
谈谈你对非暴力抗争观念看法

谈谈你对非暴力抗争观念看法
我对这个非暴力抗争的理解就是,尽量用平和的抗争方式和对方交流,不进一步的发生情绪动作上的冲突,而且非常的有效。
我之前也试过,如果你能以平和的方式来对待别人,那么你们的事就会很容易的解决,真的是一种非常好解决问题的方法。
暴力抗争其实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以伊拉克为首的那些中东地区就是因为有了暴力抗争,才会动荡不安的。
不同于暴力抗争,非暴力抗争主要讲了,一种方法,可以和平解决很多的问题。
讲了我们要站在两个方面的感受,一个是站在“我”的感受,还有一个是“他人”的感受,我们主要需要站在这两个角度,来实现非暴力抗争。
如果你真的能做到这样来思考的话,我相信你的好朋友一定非常的多,因为你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
这样会很受他人喜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南昌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江西师大附中使用)高三理科数学分析一、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
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
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二、亮点试题分析1.【试卷原题】11.已知,,A B C 是单位圆上互不相同的三点,且满足AB AC →→=,则AB AC →→⋅的最小值为( )A .14-B .12-C .34-D .1-【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是向量与三角的典型综合题。
解法较多,属于较难题,得分率较低。
【易错点】1.不能正确用OA ,OB ,OC 表示其它向量。
2.找不出OB 与OA 的夹角和OB 与OC 的夹角的倍数关系。
【解题思路】1.把向量用OA ,OB ,OC 表示出来。
2.把求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求解。
【解析】设单位圆的圆心为O ,由AB AC →→=得,22()()OB OA OC OA -=-,因为1OA OB OC ===,所以有,OB OA OC OA ⋅=⋅则()()AB AC OB OA OC OA ⋅=-⋅-2OB OC OB OA OA OC OA =⋅-⋅-⋅+ 21OB OC OB OA =⋅-⋅+设OB 与OA 的夹角为α,则OB 与OC 的夹角为2α所以,cos 22cos 1AB AC αα⋅=-+2112(cos )22α=--即,AB AC ⋅的最小值为12-,故选B 。
【举一反三】【相似较难试题】【2015高考天津,理14】在等腰梯形ABCD 中,已知//,2,1,60AB DC AB BC ABC ==∠= ,动点E 和F 分别在线段BC 和DC 上,且,1,,9BE BC DF DC λλ==则AE AF ⋅的最小值为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向量的几何运算、向量的数量积与基本不等式.运用向量的几何运算求,AE AF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再运用向量数量积的定义计算AE AF ⋅,体现了数学定义的运用,再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小值,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是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的综合体现. 【答案】2918【解析】因为1,9DF DC λ=12DC AB =,119199918CF DF DC DC DC DC AB λλλλλ--=-=-==, AE AB BE AB BC λ=+=+,19191818AF AB BC CF AB BC AB AB BC λλλλ-+=++=++=+,()221919191181818AE AF AB BC AB BC AB BC AB BCλλλλλλλλλ+++⎛⎫⎛⎫⋅=+⋅+=+++⋅⋅ ⎪ ⎪⎝⎭⎝⎭19199421cos1201818λλλλ++=⨯++⨯⨯⨯︒2117172992181818λλ=++≥+= 当且仅当2192λλ=即23λ=时AE AF ⋅的最小值为2918. 2.【试卷原题】20. (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抛物线C 的焦点()1,0F ,其准线与x 轴的交点为K ,过点K 的直线l 与C 交于,A B 两点,点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D . (Ⅰ)证明:点F 在直线BD 上; (Ⅱ)设89FA FB →→⋅=,求BDK ∆内切圆M 的方程.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性质,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圆的标准方程,韦达定理,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等知识,考查了解析几何设而不求和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是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属于较难题。
【易错点】1.设直线l 的方程为(1)y m x =+,致使解法不严密。
2.不能正确运用韦达定理,设而不求,使得运算繁琐,最后得不到正确答案。
【解题思路】1.设出点的坐标,列出方程。
2.利用韦达定理,设而不求,简化运算过程。
3.根据圆的性质,巧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解。
【解析】(Ⅰ)由题可知()1,0K -,抛物线的方程为24y x =则可设直线l 的方程为1x my =-,()()()112211,,,,,A x y B x y D x y -,故214x my y x =-⎧⎨=⎩整理得2440y my -+=,故121244y y m y y +=⎧⎨=⎩则直线BD 的方程为()212221y y y y x x x x +-=--即2222144y y y x y y ⎛⎫-=- ⎪-⎝⎭令0y =,得1214y yx ==,所以()1,0F 在直线BD 上.(Ⅱ)由(Ⅰ)可知121244y y m y y +=⎧⎨=⎩,所以()()212121142x x my my m +=-+-=-,()()1211111x x my my =--= 又()111,FA x y →=-,()221,FB x y →=-故()()()21212121211584FA FB x x y y x x x x m →→⋅=--+=-++=-,则28484,93m m -=∴=±,故直线l 的方程为3430x y ++=或3430x y -+=213y y -===±,故直线BD 的方程330x -=或330x -=,又KF 为BKD ∠的平分线,故可设圆心()(),011M t t -<<,(),0M t 到直线l 及BD 的距离分别为3131,54t t +--------------10分 由313154t t +-=得19t =或9t =(舍去).故圆M 的半径为31253t r +== 所以圆M 的方程为221499x y ⎛⎫-+= ⎪⎝⎭【举一反三】【相似较难试题】【2014高考全国,22】 已知抛物线C :y 2=2px(p>0)的焦点为F ,直线y =4与y 轴的交点为P ,与C 的交点为Q ,且|QF|=54|PQ|.(1)求C 的方程;(2)过F 的直线l 与C 相交于A ,B 两点,若AB 的垂直平分线l′与C 相交于M ,N 两点,且A ,M ,B ,N 四点在同一圆上,求l 的方程.【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应用,韦达定理,弦长公式的应用,解法及所涉及的知识和上题基本相同. 【答案】(1)y 2=4x. (2)x -y -1=0或x +y -1=0. 【解析】(1)设Q(x 0,4),代入y 2=2px ,得x 0=8p,所以|PQ|=8p ,|QF|=p 2+x 0=p 2+8p.由题设得p 2+8p =54×8p ,解得p =-2(舍去)或p =2,所以C 的方程为y 2=4x.(2)依题意知l 与坐标轴不垂直,故可设l 的方程为x =my +1(m≠0). 代入y 2=4x ,得y 2-4my -4=0. 设A(x 1,y 1),B(x 2,y 2), 则y 1+y 2=4m ,y 1y 2=-4.故线段的AB 的中点为D(2m 2+1,2m), |AB|=m 2+1|y 1-y 2|=4(m 2+1).又直线l ′的斜率为-m ,所以l ′的方程为x =-1m y +2m 2+3.将上式代入y 2=4x ,并整理得y 2+4m y -4(2m 2+3)=0.设M(x 3,y 3),N(x 4,y 4),则y 3+y 4=-4m,y 3y 4=-4(2m 2+3).故线段MN 的中点为E ⎝ ⎛⎭⎪⎫2m2+2m 2+3,-2m ,|MN|=1+1m 2|y 3-y 4|=4(m 2+1)2m 2+1m 2.由于线段MN 垂直平分线段AB ,故A ,M ,B ,N 四点在同一圆上等价于|AE|=|BE|=12|MN|,从而14|AB|2+|DE|2=14|MN|2,即 4(m 2+1)2+⎝ ⎛⎭⎪⎫2m +2m 2+⎝ ⎛⎭⎪⎫2m 2+22=4(m 2+1)2(2m 2+1)m 4,化简得m 2-1=0,解得m =1或m =-1, 故所求直线l 的方程为x -y -1=0或x +y -1=0.三、考卷比较本试卷新课标全国卷Ⅰ相比较,基本相似,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对学生的考查要求上完全一致。
即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既考查了考生对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考查了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符合考试大纲所提倡的“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的原则. 2. 试题结构形式大体相同,即选择题12个,每题5分,填空题4 个,每题5分,解答题8个(必做题5个),其中第22,23,24题是三选一题。
题型分值完全一样。
选择题、填空题考查了复数、三角函数、简易逻辑、概率、解析几何、向量、框图、二项式定理、线性规划等知识点,大部分属于常规题型,是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常见的类型.解答题中仍涵盖了数列,三角函数,立体何,解析几何,导数等重点内容。
3. 在考查范围上略有不同,如本试卷第3题,是一个积分题,尽管简单,但全国卷已经不考查了。
四、本考试卷考点分析表(考点/知识点,难易程度、分值、解题方式、易错点、是否区分度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