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型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探讨

合集下载

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的旅游业——城市交通——生态环境实证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的旅游业——城市交通——生态环境实证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的旅游业——城市交通——生态环境实证研究——以济南市为例毕明建;余洁;王明康【期刊名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28)004【摘要】通过构建旅游业—城市交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2-2010年济南市的旅游业、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市的旅游业、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截至2010年已处于“勉强协调”阶段,但协调水平仍然较低,其根本原因在于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耦合协调度进一步提高的主要瓶颈.因此,济南市应该在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及完善城市交通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低碳旅游和绿色交通理念,加强对济南市生态环境的综合防护工作,实现济南市旅游业、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总页数】6页(P117-122)【作者】毕明建;余洁;王明康【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02488,北京;齐鲁师范学院管理系,250013,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250014,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250014,济南【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相关文献】1.基于协整模型的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以贵州省数据为例 [J], 陈慧贤;陈建中;蔡炳育2.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旅游业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 苏建军;黄解宇3.基于耦合模型的区域经济—旅游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新疆14个地州市为例 [J], 菅琳琳;彭利;甘晓成4.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旅游业生态环境效率评价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J], 刘文秀5.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社区恢复性效应实证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J], 马雨桐;魏宗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交旅融合下旅游型服务区建设研究

交旅融合下旅游型服务区建设研究

交旅融合下旅游型服务区建设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化,人们的旅游需求不断增加,旅游业也成为了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旅游服务区往往只注重景区的开发和设施建设,忽略了与城市交通网络的衔接和融合。

交通与旅游的融合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热点话题。

交旅融合是指交通和旅游两大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通过优化交通资源,提高交通效率,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我们发现交旅融合下的旅游型服务区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交通拥堵、旅游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等。

本研究旨在探讨交旅融合下旅游型服务区建设的关键问题,并提出建设模式与路径探讨,以期为提升旅游服务区的质量和品牌效应提供参考。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总结,探讨交旅融合下旅游型服务区建设的启示和发展趋势,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借鉴。

1.2 问题提出交旅融合下旅游型服务区建设是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现有的旅游型服务区通常局限于单一功能,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交通与旅游的结合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障碍,如交通设施不完善、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限制了交旅融合的深度发展。

如何有效整合资源、提升服务品质,也是交旅融合下旅游型服务区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交旅融合下旅游型服务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优化交通服务提供参考。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旅融合下旅游型服务区建设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热点问题,对于促进旅游业与交通运输业的深度融合,优化旅游服务供给结构,提升旅游体验质量,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交旅融合下旅游型服务区建设可以促进旅游业与交通运输业的协同发展。

通过在交通枢纽和旅游景区之间建设便捷的旅游服务区,可以实现交通出行和旅游休闲的无缝衔接,提升游客的出行体验,推动交通运输和旅游业的联动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市郊综合交通提升探讨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市郊综合交通提升探讨

24 城市周刊 CHENGSHIZHOUKAN 2019/21城市交通国省道等交通方式,形成与中心城区的“融杭通道”。

对西部县市广大的乡镇地区,借鉴欧洲模式,发展城乡公交和农村公路,构建多样化的城乡交通支线网络。

2.交通圈展战略。

结合各县市到杭州主城中心区的距离,提出圈层化交通发展战略,以武林广场为核心:30km 圈层为主城核心圈,0km-50km 圈层为市区通勤圈,0km-100km 圈层为市郊拓展圈,100km 以上为市域融合圈。

50km 圈层以内,为满足高强度、同城化的通勤需求,建设网络化的城市交通系统,打造多节点、网络化的“1小时通勤圈”。

50km 圈层以外,打造以主要城镇为枢纽节点的交通走廊,建设“1小时交通廊道”。

四、西部交通提升方案在发展策略的指引下,我们提出西部县市的发展方案,包括:1.引导1+2+3交通格局。

通过交通网络的丰富和拓展,引导形成“1+2+3的交通大格局”:1个老市区带动富阳、临安2个新城区和桐庐、建德和淳安3个县市的融入。

2.打造西向三大交通走廊。

建设“一环六向十二射两连”的高铁网络布局,形成“5主13辅”的铁路客运枢纽,高铁网络覆盖市域西部重点城镇。

新增杭淳开高速通道,在市域西部形成“三射两连”高速公路框架。

提升国省道体系,实现市域省道全覆盖。

依托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黄金水道,打造拥江发展航道主轴,实现水运在西部县市的复兴。

3.强化西部枢纽门户功能。

重点建设建德枢纽,作为西部通道重构后的重要战略节点,起到西向交通组织功能,在跨省域与安徽、江西合作中起到重要的枢纽组织功能。

4.完善乡镇末端交通设施。

按照“四好农村路”的标准,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农村公路,高品质推进3000公里美丽交通经济走廊建设和公路驿站建设,把公路变为富民强省的自然风景线、生态富民线、人文历史线。

五、总结在党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引下,未来杭州应着眼于钱塘江流域更大的范围两岸间的协同发展,统筹考虑市域乃至都市圈的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乡综合交通均衡发展,不断提升城乡交通的一体化融合,才能实现市域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的发展布局,使生态、生产、生活这三生空间和谐共生、和谐发展,打造一个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样本。

生态保护与绿色交通发展考核试卷

生态保护与绿色交通发展考核试卷
12.以下哪些是生态保护的法律依据?()
A.《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3.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导致生态退化?()
A.过度开发资源
B.环境污染
C.气候变化
D.生态工程建设
14.以下哪些是绿色交通发展的挑战?()
A.投资成本高
二、多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下哪些是生态保护的有效措施?()
A.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B.提高环保意识教育
C.严格环境监管执法
D.加大资源开发力度
2.绿色交通系统的特点包括以下哪些?()
A.能源消耗低
B.环境污染小
C.交通拥堵少
A.制定综合交通规划
B.实施绿色交通评价体系
C.加强生态红线管理
D.推广绿色出行文化
18.以下哪些是绿色交通技术的代表?()
A.智能交通系统
B.电动汽车
C.超级电容公交车
D.高速铁路
19.以下哪些是生态保护区的功能?(")
A.生物多样性保护
B.生态修复
C.科学研究
D.生态旅游
20.以下哪些是绿色交通政策的主要内容?()
6.绿色交通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______的共同努力。
答案:_______
7.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通过经济、技术等手段,对生态环境______的活动。
答案:_______
8.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的构建应注重提高公共交通的______和舒适度。
答案:_______

关于青白江区发展都市型生态旅游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青白江区发展都市型生态旅游的实践与思考
全 省至今 保存最 为完好 的古代县 一级最高 学府绣川 书院和 省级文保 单位 家珍 专祠等 。历史 文化名人众
战略及 建设世 界现代 田园城 市 目标 定位 , 一 主三 以“
支 ” 范线建设 、 示 龙泉 山生 态旅 游 综合功 能 区建设 为 主轴 , 筹谋 划、 统 综合建 设 、 力保 障 , 强 实现 了都市 型 生态旅 游开发 从无 到有 、 由有到优 , 历经 量变到 质变 的涅 架新生 , 出了一条传统 工业老 区的转型发展 之 走 路 , 建设 “ 态优 美 、 业宜 居 、 为 生 创 品质 生活 、 动健 运 康、 平安和谐 ” 的成 都北 部成德 绵经济 走廊 区域 性 中
新 发展 局面 。2 1 年 , 区实现 旅 游总 收入 46 亿 00 全 . 4 元 : 2 1、0 1 仅 0 0 2 1 年两 届樱 花节就 共计接待 游客 6 0 0 余万人次 , 实现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 92 亿元 。 . 2
( ) 一 抓规 划 , 实施整体 开发 。立足 当前 、 着眼长 远, 将全 区旅 游发展规划纳入 区域总体规划和发展 战 略 , 起 点 、 标准 、 水平 谋 划生 态旅 游 的长 远 发 高 高 高
国 家干线铁路 , 形成 了国道 、 省道 、 县道 、 乡村公路及
区紧紧 围绕市委城 乡统筹 、 四位一体 ” “ 科学 发展总体
铁 路 四通 八达 、 布局合理 的综合 交通 网络 。 同时 , 青
白江地处 四川三 国文化旅 游线 中端、 都“ 区两带” 成 一 龙泉 山旅 游带北 端 , 紧邻 广汉三 星堆遗址 , 而落户本 区的西部铁路 物流 中心更带来 了大量商机人气 , 成为 成 都重要旅 游节点的区位 条件 已然具 备。 ( ) 三 深厚的文化底蕴。青 白江 区域历史悠久 , 文 化底蕴深 厚 , 留有东汉三国及唐 、 、 、 、 存 宋 元 明 清等历 代古迹 , 与广汉 三星堆 文化和 成都金沙文化两大古蜀 文 明之源一脉 相承 。既有成 都范围 内集 中分布 的汉 墓群 、 国旱八 阵图古遗址和文庙、 三 武庙等古建筑 , 又 有佛像精 美 的明教寺觉 皇殿 、 川北 最大 的清真古寺 、

浅析“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规划总体思路

浅析“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规划总体思路

浅析“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规划总体思路(南京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南京,210013)本文探讨了“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规划的总体思路,重点分析了规划目标、指导思想、规划原则、规划定位、总体构思等方面内容,突出“慢城”作为新兴旅游规划形式的核心内涵和发展思路。

1 规划概况2010年11月,高淳以桠溪镇“生态之旅”被世界慢城组织正式授予国内首个“国际慢城”的称号。

“慢城”这一称号为生态之旅总体规划拓展了发展新思路,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总体规划正是在上述战略指导下进行的区域规划。

高淳县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位于高淳县东部,桠溪镇西北部,是一处以丘陵地形为特色的狭长型风光带,观光道路全长48公里,规划面积约为25.2平方公里。

目前人口约2万人。

2 规划目标规划主要解决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区发展方向定位、旅游项目布局、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形象确立、旅游市场开拓、经营管理模式等一系列问题。

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功能定位、核心项目策划、特色景观营造、全新形象塑造等为规划的重点。

通过旅游规划和旅游目的地管理手段的有机结合,统筹生态之旅旅游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将其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山地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创建“国际慢城”特色旅游示范点。

3 旅游发展指导思想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旅游发展规划以高淳县桠溪镇生态之旅的区位、生态、文化、农业资源优势为基础,以打造“国际慢城”新概念旅游形象为核心,以凸显鲜明的丘陵地形地貌特色为亮点,以彰显生态自然、和谐宜人的世外田园景观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

坚持观念创新、体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构筑良好的产业平台和服务平台,追求最佳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将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建设成风光独特、功能健全、效益显著、设施齐全、环境良好、技术领先、管理科学的“国际慢城”旅游区和生态田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交通运输的环境影响与管理

交通运输的环境影响与管理

交通运输的环境影响与管理交通运输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在促进区域繁荣与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与此同时,交通运输也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如温室气体排放、空气污染、噪音污染以及城市交通拥堵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研究交通运输的环境影响与管理,对于推动绿色交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交通运输的环境影响1.温室气体排放:交通运输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特别是私家车、卡车、飞机和船舶等,它们使用的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2.空气污染:除了温室气体,交通运输还排放出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有害气体和物质,这些物质会导致雾霾、酸雨等空气污染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

3.噪音污染:交通运输活动,尤其是汽车、飞机和火车的运行,会产生噪音污染,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长期暴露在高分贝环境下,还可能导致听力损失、心理疾病等问题。

4.城市交通拥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私家车数量的激增导致了城市交通拥堵,不仅浪费了人们的时间,还增加了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

5.水资源污染:交通运输中的船舶排放的污水、油污等,容易造成水体污染,对水生生态系统构成威胁。

交通运输的环境管理面对交通运输带来的环境影响,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其负面影响。

1.推广绿色交通:鼓励和支持公共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如自行车)、电动汽车等绿色交通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优化交通结构:通过提高运输效率,减少空驶率,优化货物运输路线等方式,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

3.交通需求管理:通过交通拥堵收费、高峰时段限行等措施,调节交通需求,减少不必要的出行。

4.排放标准与监管: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和检测制度,确保交通工具的排放符合规定。

5.生态补偿与修复:在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对受影响的生态系统进行补偿和修复。

6.公众参与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交通运输环境影响的认识,鼓励大家采取低碳出行方式。

综合交通体系对南京全域旅游建设的影响及融合发展

综合交通体系对南京全域旅游建设的影响及融合发展

综合交通体系对南京全域旅游建设的影响及融合发展□张岳军【内容摘要】以全域旅游时代交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为背景,深入探讨综合交通体系与全域旅游之间的互动机制及作用机理,并选择具有一定典型示范意义的南京作为实证研究对象,科学评价综合交通体系对南京全域旅游建设带来的影响,提出促进综合交通体系与南京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全域旅游;综合交通体系;融合发展【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度江苏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项目(编号:17SYC -01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岳军(1986 ),男,江苏如皋人;南京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一、研究的背景作为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的目标是要通过旅游要素和功能的全域覆盖实现城景一体,不断拓展旅游业的发展空间、旅游者的活动空间和旅游交通的承载空间。

南京是江苏的省会城市,也是国内外知名的优秀旅游城市,其行政管辖内的江宁、秦淮两区成功入选了全国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南京全市也被列入第二批创建名单,这既得益于自身拥有优质独特的旅游资源条件,也得益于它是副省级城市中唯一拥有“空港、海港、高铁”三大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

本文以全域旅游时代交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为背景,深入探讨综合交通体系与全域旅游之间的互动机制及作用机理,并选择具有一定典型示范意义的南京作为实证研究对象,科学评价综合交通体系对南京全域旅游建设带来的影响,提出促进综合交通体系与南京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以优化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努力打造新常态下南京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样板。

二、综合交通体系的概念及内涵(一)综合交通体系的概念。

综合交通体系是各种交通方式在社会化的交通范围内和统一的交通过程中,按照技术经济特点组成的分工协作、有机结合、联结贯通、布局合理的交通体系。

关于综合交通体系的定义,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探讨,但由于各国国情、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主导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至今尚未达成统一共识。

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桂林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

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桂林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

交 出行 比率较 低 , 托 车 出行 率偏 高 。公 交 线 网规 摩 划 不合 理 , 交车 站设 置 不 合理 , 交 准 点 率低 、 公 公 运
*基 金 项 目 : 林 市 科 学 研 究 与 技 术 开 发 计 划项 目( 0 7 4 4 桂 2 00 0 )
成经 济社 会 活 动 的协 和 交 通 运 输 系 统 ” 并 归 纳 出 , “ 通达 、 有序 ; 安全 、 适 ; 能 耗 、 污 染 ” 方 面 统 舒 低 低 三
王静霞 院 长提 出“ 绿色 交通 是为 了减 少交 通拥 挤 、 降 低污染 、 促进 社会 公平 、 省建设 维 护费用 而发 展低 节 污染 的有利 于城 市环境 的多元化 城市 交通 工具 来完
机 动 车尾气 排 放 和 噪 声 污 染 , 大 量 铅 、 氧化 合 含 碳
物 、 氧化合 物 和各 种 烟 尘 的汽 车 尾气 给人 们 的 身 氮 体健 康带来 极 大危 害 。在 各 种 交通 出行 方 式 中 , 公
车、 公共 交通 、 乘 车 , 共 最后 才 是单人 驾驶 的 自用 车 。 在 我 国 , 次 为行人 、 依 非机 动 车( 自行 车 、 电动 车) 公 、 共交 通 ( 电车 、 铁 、 轨 、 共 汽 车 ) 共乘 交通 、 地 轻 公 、 出
租车、 私人 机 动 车 、 车 与 客运 空 运 、 托 车 。对 绿 货 摩
通 事故 、 交通 对城 市生 态环境 的破 坏 、 通对 资源 的 交
湖 泊

消耗 。如何 解决这 些 问题成 为近期 城市 交通 管理 的
重点 , 尤其是 对于 桂林 这 种 视 环境 和 资源 为 生命 线 的生态旅 游城 市 , 解决 交 通 发 展所 带来 的这些 问题

旅游公路设计探讨

旅游公路设计探讨

旅游公路设计探讨发布时间:2022-09-02T02:51:15.575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2年5月9期作者:胡银祥易昕[导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作为随旅游市场而发展起来的旅游公路,胡银祥易昕(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88)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作为随旅游市场而发展起来的旅游公路,近年来在我国得到全面发展。

如何建好旅游公路将是公路建设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设计作为旅游公路建设的前提,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旅游公路设计理念案例探讨1旅游公路的基本内涵旅游公路指景区内连接各景点、相邻景区之间、城市通往景区及城市与城市之间能够满足游客的审美要求并为其提供符合生理、心理需求的服务设施、信息等需求且整体安全、美观、管理有序的公路。

旅游公路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内涵:环境优美—路沿线自然地形地貌,坚持自然性、多样性和乡土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不追求生硬的人工景观与名贵树种,营造疏密相间、封闭与通透相结合的绿化景观,实现“碧水蓝天”与“旅游公路”的有机融合,为出行者提供“车在路上走,人在景中游”良好行车体验。

设施完善—路况舒适安全,同时结合路段,根据需求打造慢行系统,完美地将漫步、骑行、驾车三种出行方式结合在一起,满足自驾游旅客的多元需求。

在风景优美的路边设置临时停车平台,方便游客下车赏景、拍照。

服务到位—高标准建设服务区和驿站,体现地区风格,充分考虑游客需求,合理设置生活服务设施。

积极完善旅游信息更新、挖掘地方文化特色,通过设置旅游商品展示销售区域等方式,为旅客提供更优质的旅游服务。

2旅游公路的设计理念因地制宜:结合公路沿线地形、地貌、地物,因地制宜确定建设方案和技术标准,充分考虑公路建设养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的有机统一。

崇尚自然:将公路轻轻“放在”山水中,尽量减少公路对环境的影响;注重路域环境整治,使公路与周围环境协调融合。

全域旅游发展下县域农村公路路网规划研究——以山东省邹城市为例

全域旅游发展下县域农村公路路网规划研究——以山东省邹城市为例

第20卷 第9期 中 国 水 运 Vol.20 No.9 2020年 9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September 2020收稿日期:2020-04-15作者简介:王国炜(1978-),男,济南金衢公路勘察设计研究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全域旅游发展下县域农村公路路网规划研究——以山东省邹城市为例王国炜(济南金衢公路勘察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1)摘 要:农村公路网是公路网系统的“毛细血管部分”,其主要的功能是作为干线公路的补充,为乡村振兴发展和改善民生提供设施支撑。

近年来,在全域旅游和交通强国大形势下,做好农村路网规划是深化交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需要,是适应新时代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本文根据邹城市情探索了符合时代发展的农村公路网规划研究。

关键词:全域旅游;交通强国;文旅;新时代发展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20)09-0037-03引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交通运输部编制了《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并经国务院批准后发布。

在此基础上,山东省交通运输厅编制了《普通省道路线调整方案(2015-2030年)》,于2015年8月发布。

国省道的功能和布局发生了重大调整,县乡道的功能和网络形态也将发生较大变化。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加速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深化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专列、旅游风景道、旅游航道、自驾车房车营地、游艇旅游、低空飞行旅游等发展,完善客运枢纽、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

”一、规划布局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布局思路采用分国省道和县乡道两个路网层次考虑布局,其中国省道路线方案采用国家公路网规划、省道网调整规划的成果。

县、乡道网在调减纳入到国省道网中的路线、保留其他县、乡路线的基础上,以单因素补充为主要手段,综合考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分布、旅游开发等诸多因素,合理选择节点和路径,形成干线公路布局的初步方案。

13.旅游区交通规划研究——以无锡大灵山景区为例

13.旅游区交通规划研究——以无锡大灵山景区为例

从客流来源看,现状大灵山景区以外地游客为主,占总客流的比重约为 78%,其中长 三角客流比重达 52%,长三角以外省市的客流也有 26%,旅游区游客向着多元化发展的趋 势可见一斑。
4.2.3 客流交通方式特征
在客流平峰日,本地游客使用小 汽车和公共交通的比例均较高,外地 游客以团体客流为主,旅游大巴的比
图 2 灵山胜境全年日客流分布图
高峰日(全年第 30 位高峰日)1.6 万人次,在春节、五一及十一假期期间客流集中,极端高
峰日客流量达 4 万人次,为日均客流的 4 倍、设计高峰日的 2.5 倍,客流波动性较大。从客
流在一天内的分布来看,上午以抵达客流为主,下午以离开客流为主。
4.2.2 客流空间分布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日渐提高,旅游度假活动 逐步进入家庭。旅游行程中将不可避免地使用城市及景区的交通系统,而交通系统对旅游出 行的支撑力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游客对整个旅游出行的评价。从近年来屡屡出现的黄金周期 间景区交通严重拥堵、人车混杂的现象来看,旅游区的交通系统构建及交通组织必须引起足 够重视。
2.2.3 个体化出行比例提升
随着机动化的发展,短途休闲游与小汽车的普及相符相成,旅游出行逐步从团体转向散 客,散客日趋成为旅游市场的主体。游客散客化和机动车的发展造成旅游交通方式中个体机 动化交通比例提高,但是从景区的角度来看,受景区容量及安全性的限制,个体机动化旅游 方式并不被鼓励,完善的旅游公共交通系统日益受到重视。
2.2.4 小结
从国内既有的旅游区交通组织来看,大多还处在比较粗犷的发展阶段,往往只是简单地 在景区出入口附近划定停车场地,再无更多的交通组织措施。鉴于国内旅游存在节假日客流 扎堆的特点和自驾游的发展趋势,在缺乏有效的景区交通组织的情况下,往往造成客流高峰 日进出景区及景区内部的道路严重拥堵。如何将景区抵达性交通顺利转换为景区内部交通, 是扩大景区客流吸引力同时将景区机动车承载力保持在可接受水平的关键。因此,本文主要 对旅游交通进出景区与景区内部交通的衔接转换、景区内部的交通组织两个部分进行探讨。

海口市绿色生态城市建设路线探讨

海口市绿色生态城市建设路线探讨

文章编号:1009-6825(2012)36-0013-02海口市绿色生态城市建设路线探讨收稿日期:2012-10-25作者简介:张磊(1974-),男,工程师张磊(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030012)摘要:通过对海口市绿色生态城市建设背景的分析,提出了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进而探讨了其建设路线与对策,从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键词: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思路,建设路线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1海口市绿色生态城市建设背景分析1)自然生态条件优越。

海口市地处低纬度热带北缘,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热丰富、湿热同季、雨量充沛、夏长无冬,热带资源呈现多样性,富于海滨自然特色风光景观。

海口市拥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和资源禀赋,境内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植被丰富,空气质量优良率100%,森林覆盖率40%,空气质量和环境状况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自1992年以来,海口跨入“中国城市综合环境实力50强”“中国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行列,被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部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世界健康城市试点,并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十佳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2)国家战略定位要求。

2010年1月4日,我国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

我国计划在2020年将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

建设国际旅游岛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重中之重,力图将海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之路,使海南成为全国人民的四季花园。

2海口市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思路1)海口市建设绿色生态城市SWOT分析。

浅谈如何推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

浅谈如何推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

浅谈如何推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摘要:现阶段,我国交通运输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交通运输方式不断优化,但目前仍存在部分问题。

在对我国交通运输状况进行分析后,提出交通运输地域发展不平衡、衔接不连贯、市内交通运营效率低下和交通运输导致的环境污染等问题,由此,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状况;问题;对策一、我国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自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行业也在不断完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元素交通运输方式保障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交通运输改革下,我国也取得大量成就,如世界上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首条热带环岛高铁-海南环岛高铁以及首条高寒高铁-哈大高铁等等。

但我国总体交通运输体系规模较小,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分布不合理,大量污染等问题带来了社会经济压力。

所以,我国现阶段交通运输事业还有待完善。

二、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现存问题(一)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地域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东中西三个部分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西区相较于东部而言在经济、技术和地理因素上差距较大,这直接导致了西部交通运输体系的不完善,降低了西部地区的工作和生产力效率。

东部地区在机场、水运、海运和铁路网络的建设上较为完善,交通运输效率较高,为东部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较大的动力。

但是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在内陆水运、海运和铁路建设上存在较大的限制,目前交通不方便。

另外,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西部地区的机场建设数量和市内综合运输方式也较不完备。

(二)多种交通方式衔接不连贯一方面,在大部制改革之前,各类交通方式处于各自管理,尚未呈现统一、协调的发展战略布局。

铁路运输和建设由铁道部管理,航空运输由民航总局统一指导建设,水路、公路则由交通运输部门管理协调,各部门的专有化管理导致了各类交通方式尚未形成有效的衔接。

并且,在大部制改革之后,并未有明显的改善,仍待进一步调整优化。

城市综合体

城市综合体

城市综合体一.城市综合体的概念城市综合体”就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

大型城市综合体适合经济发达的大都会和经济发达城市,在功能选择上要根据城市经济特点有所侧重,一般来说,酒店功能或者写字楼跟购物中心功能是最基本的组合。

二.城市综合体的典型特征1. 超大空间尺度城市综合体是与城市规模相匹配,与现代化城市干道相联系的,因此室外空间尺度巨大。

由于建筑规模和尺度的扩张,建筑的室内空间也相对较大,一方面与室外的巨形空间和尺度协调,另一方面则与功能的多样相匹配,成为多功能的聚集焦点。

2. 通道树型交通体系通过地下层、地下夹层、天桥层的有机规划,将建筑群体的地下或地上的交通和公共空间贯穿起来,同时又与城市街道、地铁、停车场、市内交通等设施以及建筑内部的交通系统有机联系,组成一套完善的“通道树型”(Access Tree)体系。

这种交通系统形态打破了传统街道单一层面的概念,形成丰富多变的街道空间。

3.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应用现代城市设计、环境与行为理论进行景观与环境设计是城市综合体的重要特征。

通过标志物、小品、街道家具、植栽、铺装、照明等手段形成丰富的景观与宜人的环境。

4. 高科技集成设施城市综合体既有大众化的一面,同时又是高科技、高智能的集合。

其先进的设施充分反映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这种建筑形式产生的重要因素。

室内交通以垂直高速电梯、步行电梯、自动扶梯、露明电梯为主;通讯由电话、电报、电传、电视、传真联网电脑等组成;安全系统通过电视系统、监听系统、紧急呼叫系统、传呼系统的设置和分区得以保证。

5. 地标式的城市建筑城市综合体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均在所在城市矗立了地标式建筑。

如超高层酒店:济南万达广场180米高超白金五星级酒店;又如高层地标式双塔:无锡万达广场白金五星级酒店及酒店式公寓组成的玻璃雕塑双塔等。

成都龙门山旅游区交通规划

成都龙门山旅游区交通规划

11
11
交通发展目标及策略
2 发展策略
① 强化龙门山功能区与成都市中心城及各主要对外交通
枢纽的直接联系
国 际
依托作为国际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成都市中心城实现便捷的对

外交通联系。
② 快慢结合
构建高效快捷的综合交通体系,保障旅客快速到达龙门山功能区, 实现“快旅” 。在功能区内部构建慢行为主的旅游观光交通系 统保障游客充分领略景区精华,实现“慢游” 。
自身优势 (资源、区位交通、价格等)
机遇再造 (城乡统筹、灾后重建、旅游快速发展

市场需求 (成渝、国内、国际;休闲度假、医疗
养生、运动)
产业化驱动 (休闲度假产业)
未来导向 (创意、创新和引领性)
5大产品体系
大观龙门
(观光游憩型) Miracle Longmen
大爱龙门
(情感体验型)Affectionate Longmen
13
交通发展目标及策略
3 发展策略
① 公交优先
构建覆盖全域、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吸引更多游客采取公共交通方

式出行;
态 ② 协调交通发展与环境保护 化
旅游交通设施的修建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构建良好的绿道
系统,鼓励低碳出行;尽量采用环保材料。
③ 强化景观
片区旅游道路和景区内部道路应结合沿线环境塑造道路景观,显山亮
3. 通达性差
环状道路较少,同一目的地替代道路少, 道路彼此衔接度不够,通达性,互通性较 差。
4. 安全性差
有较多道路路况不良,尤其是部分支路路面老化损毁严重,欠缺维护。
5. 标准不统一
主要道路等级道路建设标准不一,如S106。

风景区旅游交通规划例析

风景区旅游交通规划例析

风景区旅游交通规划例析1 研究背景山峡地貌是西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地貌特征,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具有极高的旅游资源优势。

健全和优化旅游交通服务系统,对于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结合乌江山峡风景区旅游综合交通规划,对山峡地貌大型风景区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步骤和理论方法进行探讨。

2 山峡地貌大型风景区的交通特点分析2.1发展相对滞后,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差以武陵山区为例,区域内人均GDP约为全国水平的2/5,1949年以来区域内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国投资总额的0.51%,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导致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差,断头路多,绕行距离长。

2.2景区规模大、景点分散,交通组织困难乌江山峡风景区范围涉及乌江流域渝、黔两省市内三个自治县,面积约580平方公里,划分为7个景区共110个景点,风景区的职能构成不仅有游赏对象和旅游设施,还有一定规模的居民和社会管理的内容,因此景区难以封闭运行,旅游交通规划需要与居民生产生活出行交通相协调。

2.3 景源地形复杂,交通方式多样受地形交通和游览方式的影响,山峡地貌风景区除公路、水运和铁路等常规交通方式外,往往还包含栈道、漂流、索道等丰富多样的游览和出行交通方式。

3 乌江山峡风景区的旅游交通规划原则3.1 强化景区内外交通衔接的原则建设换乘枢纽,加强旅游服务基地和服务点的辐射力,依托现状和现有规划,实现内外通道便捷转换,使游客可以“进的来”、“出的去”、“散的开”。

3.2重点突出原则在规划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保证重点就是保证全局。

旅游交通规划的重点包含旅游交通枢纽、主导交通方式、内外旅游交通干线。

3.3适度超前原则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使旅游交通保持略高于旅游业的适度超前发展速度,从而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必不可少的交通基础的同时,带动和刺激新的旅游需求的产生。

3.4便于游览原则旅游交通在规划设计上要强化交通工程设施和旅游公路景观设计,提高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生态城市发展模式探讨及评价

生态城市发展模式探讨及评价

【 关键词 】 态城市 ; 生 发展模式 ; 内; 国 国外 1 生 态 城 市 概 要
料 与 产 成 品 相 关 联 的经 济 发 展 方 式 , 企 业 内部 合 理 利 用 资 源 , 行 而 进
清 洁 生产 。循 环 经 济 推动 型城 市 的典 型 代 表 是 日本 , 本 通 产在 19 3 1 97 随着 我 国城 市 规 模 不 断 扩 大 。 如何 处理 城 市 发 展 与 生 态 环 境 相 协 年 提 出 了 生 态城 市 建设 规 划 ,并 建 立 了 一 系 列 循 环 经 济 工 业 园 区 , 这 调 成 为 急 需 解 决 的 问题 。 目前 国 内外 学 者 对 生 态 城 市 尚 未 有 准 确 定 些 工 业 园 区 集 工业 发展 和技 术 研 发 为 一 体 。 先 引 进 较 为 成 熟 的环 保 首 义 , 文 中笔 者 参 照 相 关 文 献 , 生 态 城 市 定 义 为 : 生 态 系 统 承 载 力 企 业 , 通 过 技 术 研 发 , 步 扩 大 生 产 , 成 相 应 的产 业 链 条 , 得 了 本 将 在 再 逐 形 取 范 围 内 , 用 生 态 经 济 学 和 系 统 工 程 方 法 改 变 传 统 经 济 建 设 和 城 市 发 运 很 大 的 发展 。我 国 的循 环 经 济 还 处 于 起 步 阶 段 , 然 理 论 研 究 日趋 完 虽 展 的模式 , 建立的是一个 自然和谐、 社会公平 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 , 善 , 实践 过 程 中仍 面 临着 资 金 和 科 学 技 术 不 足 , 论 与 实 践 脱 节 , 在 理 打 是 具 有 自身 人 文 特 色 的 、 自然 与 人 工 系 统 相 互 协 调 、 与 人 之 间 和 谐 着 循 环经 济 旗 帜发 展 传 统 经 济 等 诸 多 问 题 。 人 共 处 的理 想 人 居 环 境 ,即 生 态 城 市 应 当 获得 生 态 效 益 、 济 效 益 和 社 24 社 区推 动 型 城 市 l l 】 经 . 会 效 益 的 共 赢 。 生 态 城 市 与 我 国早 期摊 大饼 式 的 城 市 发 展 模 式 , 只追 社 区推 动型 城 市 是 以 明确 公 众 的 主 体 性 地 位 , 强 公 众 参 与 为 主 加 求经济利益忽略对环境影 响的城 市工业发展模式 完全 不吼 , 它讲求合 要 的 思 想 . 社 区 的规 划 、 设 和 管 理 过 程 中尽 可 能 由社 区 的 居 民参 在 建 理 有 效 地 利 用 资 源 , 经 济一 会 一 在 社 自然 复 合 共 生 所 形 成 的 城 市 生 态 系 与 , 公 众 发 挥 主体 性 作 用 。社 区 驱 动 型 城 市 最 初 是 由澳 大 利 亚 的阿 使 统 中实 现 城 市产 业 生 态 化 和 高 效 益 ,居 民生 活 质 量 高 的城 市 发 展 模 德 莱 德 生 态 城 规 划 中提 出 的社 区 开 发 程 序 . 极 鼓 励 社 区 居 民 参 与 生 积 式。 态 开 发 的整 个 过 程 中 。 以促 进 城 市 建 设 符 合 社 区 居 民 的 需 求 和 根 本 利

城市群的生态城市协同建设

城市群的生态城市协同建设

城市群的生态城市协同建设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已经进入城市群阶段,城市群内部的生态城市协同建设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目前,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一城市群内部的生态城市协同建设初见成效(一)顶层设计初步形成党和政府对生态城市协同建设高度重视,并就此做出了相关的顶层设计。

国务院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加强城市群建设,并拟定了19个城市群作为重点发展目标。

[1]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城市建设要走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路子,“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2]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专门设置了“中国城镇化的城市群模式”分论坛。

为了配合生态城市协同建设,国务院及国家各部委、各省区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及相关政策。

例如,从2015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准通过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三个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规划。

此外,还相继批复了成渝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哈长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次级城市群,以及淮河生态经济带等中小城市群。

目前,已经基本确立了梯次结构合理、覆盖全国重点区域的城市群架构。

为了促进城市群的发展,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

依照该《意见》标准,《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共识别出上海、杭州、青岛、南京、银川、合肥等34个都市圈。

根据发展程度的不同,《报告》把34个都市圈划分为成熟型都市圈(如南京、杭州、深圳都市圈)、发展型都市圈(如合肥、成都、沈阳都市圈)和培育型都市圈(如重庆、哈尔滨、乌鲁木齐都市圈)三类。

每个都市圈都编制了如《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南京都市圈区域规划》等发展规划。

这些都市圈发展规划,都以“共建、共享、同城化”为目标,重点在城市间一体化、同城化方面下功夫,努力打造30分钟快速通勤圈、1小时生活圈。

(二)政府间合作越来越紧密区域内城市的市长联席会议、合作办公室以及定期召开的会议、高端论坛、研讨会等是当前生态城市协同建设的主要工作方式。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绿色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导读:论生态旅游业与生态城市建设,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之探讨,生态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仿真。

中国学术期刊文辑(2013)目录一、理论篇美丽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与公民责任 1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综合交通发展战略构想 4浅谈生态城市规划及城市环境保护 9浅谈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新构想 10浅析我国生态城市建设 11浅析中国生态城市建设 12浅议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 14山东省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问题及对策 16生态城市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21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 25生态城市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分析肖潇 27生态城市环境补偿的法律思考 29生态城市基本问题研究 33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38二、发展篇生态城市建设系统结构协调作用机理探析 44生态城市建设与市民生活方式的生态化 48生态城市实践重于理念本刊 53生态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仿真 57生态城市四元主体模型的构建 63生态城市体现绿色文明 67生态城市与人居环境的改善 71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生态城市与生态美学的融合 72试论生态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76谈生态城市理念在工业园区规划中的运用 77通往生态文明之路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与绿色发展 79我国低碳生态城市政策的国际借鉴与政策建议 84营造多彩花境建设美丽生态城市韩雅瑄 87园林绿化管理在构建生态城市进程中的作用及对策分析 89 原生态城市景观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90圆梦生态城市全方位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92612013/3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综合交通发展战略构想□ 向爱兵 汤晓炜 张桂春本文所涉鄱阳湖生态城市群指以鄱阳湖为中心的生态经济区域,涵盖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新余、宜春、萍乡8市全部辖区和抚州市市区、东乡县、金溪县、崇仁县以及吉安市新干县、峡江县、安福县,共65个县(市、区),国土面积9.3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旅游型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探讨——以武义县为例贺晓琴 高昂【摘要】本文通过研究生态旅游型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及发展模式的特征,剖析该类型城市的交通特征,并以浙江省武义县为例,提出了推进一体化交通系统建设,强化多方式交通运输的合理衔接;构建“内外双环”环路系统,加强组团联系,分离过境交通以及建设特色公交环线,旅游交通融入旅游等适合武义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措施,借此为类似城市的综合交通体系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生态旅游型城市;多组团结构;点状跳跃式;一体化1前言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发展着的空间实体,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又是其主要载体。

而城市的土地利用则是指城市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表现,同时也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的载体。

城市土地利用是交通产生的根源,生态旅游型城市丰富的生态资源使得其既要面临城市化和机动化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同时也受到了环境、土地资源的双重制约。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生态旅游型城市交通与用地规划布局的相互关系,剖析该类型城市的交通特征;并以浙江省武义县为例,探讨如何构建适合武义县生态旅游特色的综合交通体系,为类似城市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生态旅游型城市的城市特征2.1 城市建设用地分散,总体布局呈多组团格局,空间扩展模式呈点状跳跃式随着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城市规划期内甚至更长时段社会发展关注的焦点。

同时,《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当将基本农田保护作为规划的一项内容,明确基本农田保护的布局安排、数量指标和质量要求[1],土地资源成为各类城市发展的重要约束。

”生态旅游型城市往往处于山水环抱的环境中,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地面临着风景区、农田、水域以及生态林地等各类敏感资源的关系处理问题。

复杂的山水环境以及严格的土地利用指标使得生态旅游型城市用地资源条件非常有限,且开发成本高,城市规模扩张时不能连片有序的圈层扩张,而是结合自然环境分块布置建设用地,从而形成了多组团的城市格局。

而自1984年中国在沿海地区大城市设立个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以来,在全国范围大规模的开发区建设相继展开,成为城市产业转移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种以开发区建设为导向的多平台开发模式逐渐孕育或已经形成,体现出城市多中心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城市区域理性蔓延的一种全新模式[2]。

生态旅游型城市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开发区作为城市扩展的主要载体,发展初期往往以多个分散于中心区外围的“孤岛”或“飞地”的形式存在,城市空间扩展上呈现“点状跳跃式”的发展模式。

然而,虽然城市在空间上实现了扩展,但点状跳跃模式下形成的开发区相互连接部位都处于城区核心的辐射末端,且中心区的城市影响力尚未实现,不但没有发挥对外围组团的带动作用,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能力不够,而且自身不能得到有序发展;此外,由于开发区各组团处于一种松散联合的状态,且功能单一,多以工业为主导,使得这些区域仍然不能脱离中心区而独立存在,中心城区缺乏凝聚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互动不足,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得不到良好的衔接,造成了中心城区与其他组团联系的薄弱。

2.2 高能级的交通设施远离旅游区,接驳交通压力大为保障城市基本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连续性,防止城市建设无序蔓延,我国制定了生态控制线的范围和相应的活动限制要求。

其中,生态控制线的范围包括[3]:1)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级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及其他风景旅游度假区;2)坡度大于25%的山地、林地以及海拔超过50米的高地;3)主干河流、水库、湿地及具有生态保护价值的海滨陆域;4)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生态廊道和隔离绿地;5)岛屿和具有生态保护价值的海滨陆域;6)其他需要进行生态控制的区域。

以上区域内禁止进行“除重大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旅游设施以及公园以外的建设活动”。

而前款所列建设项目应作为环境影响重大项目依法进行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及规划选址论证[3]。

因此,与非自然资源型旅游城市不同,生态旅游型城市在建设项目选址阶段就要求高速公路、铁路等重大道路交通设施尽量避开旅游区,从而高能级的交通设施与风景旅游区之间形成了实质性的隔离。

这一方面对城市接驳交通提出了高的要求以实现景区的可达性,另一方面由于高能级交通设施往往直接服务于城区,外部旅游交通到达交通枢纽后需经城区穿越到达景区,过境交通干扰了城区居民日常的出行,尤其是节假日大量个体机动化旅游交通出行对风景区交通和城市交通造成巨大的压力。

图1 生态旅游型城市景、城、高能级交通设施空间关系图2 非生态旅游型城市景、城、高能级 交通设施空间关系3 生态旅游型城市交通发展对策研究——以武义县为例3.1 城市概况武义县位于浙江省中部,东邻永康市、缙云县,西接遂昌县、松阳县,北靠义乌市、金东区、婺城区,南界丽水市。

县人民政府驻壶山街道,距金华城区28.5 公里。

市域总面积1577 k ㎡。

武义县辖3 个街道、8 个乡镇、7 个乡。

其中,武义中心城区辖3 个街道:白洋街道、熟溪街道、壶山街道,建设用地面积1995.83 公顷。

目前,境内有金温铁路由武义西北部入境,沿武义江向东进入永康市。

金温铁路扩能改造工作已经开工,位于中心城区最北端的开发区,距离温泉度假区约18公里。

武义境内高等级公路主要有:金丽温高速、330 国道、44 省道和43 省道。

其中,高速公路位于中心城区北,距离温泉度假区也有约10公里[4]。

旅游方面,武义县拥有着“浙江第一、华东一流、全国著名”的温泉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著名的山水文化温泉名城;2013年,武义县实现旅游总收入38.45亿元,增长20.5%;景点门票收入1.12亿元,增长5.6%。

3.2综合交通发展对策3.2.1 推进一体化交通系统建设,强化多方式交通运输的合理衔接(1)内外交通一体化 中心城区 旅游区 高速公路、高铁等高能级设施 风景旅游区 中心城区图3 武义县区位图通过城市公共交通与服务于区域的高能级客运系统对接,实现内外客运交通一体化。

一方面,抓住金温老铁路永康城区段外迁的契机、结合浙中城市群轨道(金华-武义段)的建设时序,规划将现状位于城区内部的老金温铁路外迁至高速公路外,并将老铁路线改造为城市群轨道,接轨区域快速交通,依托金(金华)武(武义)永(永康)城际轨道为主骨干,覆盖城市主要客运走廊。

另一方面,通过“一纵一横”快速骨干公交系统连接市级服务中心和副中心,覆盖城市发展轴和重要客运走廊,连接区域交通枢纽与旅游度假区,提高内外客运交通的转换效率。

尤其是加强高能级交通设施与旅游区的直接联系,实现景点交通的高效及可达性。

(2)换乘设施一体化合理调整交通枢纽以及交通换乘站点的布局,通过城市客运换乘枢纽建设构筑各种交通方式合理衔接的设施基础,衔接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客运网络,实现换乘设施一体化。

首先,调整和完善高速公路枢纽的布局。

高速公路系统与城市主干路系统的衔接主要依靠互通枢纽来实现,通过预留新增高速公路的互通,并对现有互通进行优化,实现全方位、高可达性的对外接口,打造武义联系金华、永康、义乌以及丽水等各个方向的高速公路网系统。

其次,针对武义客运枢纽现状用地规模不足、客运中心站位于核心地段、整合力度不足等问题,采用外迁客运中心区、分级规划、多点布局等措施,实现场站设施的多片区分布,并方便与高速公路枢纽进行衔接。

最后,在城市轴向发展的模式下,以公路、铁路客运等大型对外交通设施为主体,配套快速公交车站、旅游度假区公交枢纽站、社会停车场库、出租汽车营业站等市内交通设施,组织多方式交通系统的衔接集散,形成服务于市内外、温泉度假区的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换乘枢纽体系,提高公共交通整体运输效率。

3.3 构建“内外双环”环路系统,加强组团联系,分离过境交通武义县中心城用地结构为“一廊、双心、双环、五组团”的形态,为避免外围组团间联系交通以及前往温泉度假区的旅游交通对核心区的穿越,构建核心区外围路网保护壳要求较高;另一方面,各组团之间的联系通道需快速、便捷。

此外,从货运交通和过境交通组织看,外围工业片区与对外交通出入口、主要工业区、货运枢纽和对外交通节点均有较强的联系需求,规划建设外环线也是必要的[5]。

图4 武义县骨干公交线网规划图综上所述,规划提出构建城区“内外双环”。

其中内环线由核心区周边的干路形成保护壳,围合了中心城区主要的城市级公建集中区,以区域服务性集散交通为主,通过性交通在环路及其外围组织,截流过境交通和旅游交通,避免城区交通受到过境交通冲击,改善城区交通环境,同时提高温泉度假区的可达性;外环则联系开发区工业片区、牛背金工业片区、深塘工业以及东南工业片区等分散在城区外围的主要工业片区,组织区域性货运交通,有效分离货运交通。

3.4 建设特色公交环线,旅游交通融入旅游未来旅游的发展趋势是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持续发展,以温泉度假为主打特色的武义县,其交通需求也呈迅猛增长,旅游交通供给呈现异常紧张的状态。

“进得去、散得开、出得来”仅仅是城市旅游交通要实现的一个最基本目标,要使城市旅游业产生后效性,就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将旅游交通融入旅游,不应让游客感觉途中的交通只是一种手段,而应该作为一种游览、体验,使游客在乘坐城市旅游交通工具的过程中,能够欣赏城市的道路景观、建筑景观、风俗人情等,激发其旅游的兴趣和热情。

具体可以从改造道路景观、增加新型旅游交通工具两个方面实现。

特色交通系统是交通融入旅游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温泉度假区内部交通的有效途径。

武义可充分利用温泉度假区独有的自然风光资源,建设度假区内部特色公交环线,采用高架单轨电车的形式,解决温泉度假区内部交通联系,兼顾观光功能。

单轨电车在澳大利亚的应用比较多,1988 年澳大利亚世博会的主题是“科技时代的休闲生活”,在这一背景下,悉尼、黄金海岸等城市新建了单轨交通,其形式美观,运量较低,在城市交通里面起补充作用,形成独特的旅游风景线。

图6 黄金海岸单轨电车 图7悉尼单轨电车4 结语城市化和机动化的进程加快对交通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土地资源的紧张以及生态环境图5 武义县城区内环双环环路系统保护意识的强化对交通系统的可持续性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构建生态旅游型城市与其城市特征相适应的综合交通体系有助于可持续交通系统的形成。

本文通过分析生态旅游型城市的空间结构以及交通系统的特征和成因,并以浙江省武义县为例,提出了“公交主导、多方式一体化协作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环线串联城市组团同时分离过境交通、特色公交环线融交通于旅游”等有力措施,希望能对类似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1]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998年12月27日国务院令第257号发布[2] 孙永海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