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百家争鸣
(3)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
理论来源
①法、术、势三派 ②道家思想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观点主张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发展趋势 作 用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这个孤独的梦不可言说。成为中国人心底里 永远的浪漫。多年后有个叫李商隐的青衣诗人高 唱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 隐的表情无比沧桑
• • •
人和鱼的故事
“鱼们在水里多快乐啊!”庄子穿着自己编的草鞋,站 在水边长长叹息。 “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施问他。 “咦?”庄子严肃地反问,“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 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 庄子的意念穿越了水和时间,和鱼儿合为一体,岸上的 庄子在水里无比开心。游泳是快乐的,岸边的那朵花悄悄绽 放,和蜜蜂热烈地亲吻,它也是快乐的,水上的惠施有些忧 郁,但他也是快乐的。 “更奇怪了,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是快乐的呢?”惠 施生气了。 “我知道,”庄子在水底搂着那条鱼笑道,“我知道, 不要和我辩论,我知道你是快乐的。” 因为知觉。因为感受。世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要它 如此。不要说是对还是错,这是哲学。
人和蝴蝶的故事
• 这是一个让人类头疼了几千年的问题。庄子 有一天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双翼飘举, 游历花丛,他在花瓣和木叶间大声地笑。醒来之 后的庄子如陷浓云:是我作梦变成了蝴蝶呢,还 是蝴蝶作梦变成了我?如果是我变成了蝴蝶,为 什么我会体会到蝴蝶独有的飞翔之乐?如果蝴蝶 作梦变成了庄周,为什么这一切会出现在庄周的 记忆里?
2004年是孔子诞辰2555年,为纪念这位 伟大的先哲,在他的故乡曲阜,举行盛大 的祭祀活动,场面华丽,气势恢弘。而且 孔子的思想飘扬过海,影响深远。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意义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意义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奴隶社会被彻底瓦解,且社会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就体现在教育已经不再是奴隶主贵族单独享,而是普通的平民大众也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
因此随着各阶层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文化思想就越来越多,就形成了百家争鸣文化繁荣盛况。
这种现象也影响着日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现象的原因(一)政治原因当周朝进入中后期阶段,周王室就逐步进入衰落状态,这就在无形中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战争四起,且激发了社会基层的民愤。
当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随着奴隶制度的彻底崩溃与瓦解,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越来越激烈,土地兼并战争也日益频繁。
在这一过程中,各诸侯国霸主为了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就接纳与培养了大量的有志之士。
这些人才不仅拥有较大的抱负,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才干,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出谋划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虽然这些人才大部分都各成一家,但却也有属于自己的精髓思想,并在积极的帮助诸侯各国进行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
由于这些制度的改革为广大的平民谋取了较多的利益,因此得到了各诸侯国以及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且各种思想在各国之间不断的发展与传播,最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且为百家争鸣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二)经济原因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其战争频发,但其经济的发展水平却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新的突破,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文化方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同时,随着地主阶级的不断壮大与发展,井田制的彻底崩溃与瓦解,这就导致土地兼并现象越来越严重。
且土地被大量的集聚起来,从而为粮食生产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环境同时,部分无地而种的游子也凭借着自身的才华,投奔名士贤臣并进行思想研究,这就在无形中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而且,随着我国牛耕与铁具的发明进一步解放了当时的劳动生产力,为思想争鸣局面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百家争鸣的名词解释
百家争鸣的名词解释百家争鸣是一种学术思潮,亦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潮流。
它是指在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和政治的动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
在这个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积极参与各种辩论和思想交锋,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一时期,被称为百家争鸣恰如其名,因为当时各种学术派别繁多,各个派别之间争论不休,各执一词,各执一见。
百家争鸣的背景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局势。
在当时,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频繁,百姓困苦,社会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特点。
在这种背景下,各种思想流派也开始诞生和发展。
这些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伦理、道德、经济、教育等方面,而各个思想派别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存在着差异和争议。
因此,百家争鸣成为了这个时期的主题。
百家争鸣的核心是学术的辩论和辩证的思维方式。
各个学派的代表通过辩论和交流,试图证明自己的见解正确,推翻对方的观点。
这种思维方式鼓励人们思考、辩证和创新,充分体现出了战国时期智慧的特点。
通过百家争鸣,人们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思维的多样性质疑了传统观念和权威的合理性。
百家争鸣的代表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
这些学派代表了当时各个方面的思想倾向和价值观念。
儒家主张仁爱、和谐、正义,强调礼义观念的重要性;道家主张返璞归真,强调心灵自由和自然;墨家主张兼爱、节约,反对战争;法家主张权威和法律的力量;兵家主张军事思想的发展和战争策略的研究;名家重视言辞的表达和争辩的技巧。
百家争鸣使得思想的辩证运动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得以展开。
这种思潮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促进了人们对于社会、政治和伦理价值的思考和研究,推动了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百家争鸣也为后世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智慧资源和启示。
总而言之,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潮流。
它代表了战国时期多元化的思潮,通过学术的辩论和辩证的思维方式,充分展现了战国时期的智慧和创造力。
百家争鸣(人民版)
(3)奖励耕战 (4)严刑峻法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3、发展
法家的共同点: 奖励耕战,实行严刑峻法,建立中央集权, 实行社会改革。
对法家思想的评价:
法家主张积极进取,反对墨守成规,顺应了历 史发展潮流。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提供了 有效的理论依据。
但法家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 理国家,容易导致暴政,使社会矛盾激化。
孟子 荀子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二、老庄之学
老子:也称老聃, 姓李名耳,春秋时 期楚国人,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的思想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 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 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 其名,字之曰道。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A、提高劳动人民的身份地 (2)具有进步性: 位,促进生产的发展。
B、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 系,促进社会稳定
(3)在当时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诸侯割据争霸,社会秩序混乱,统治者为在战争中取 胜,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孔子 “仁”的主张同样不能满足诸侯国君的需要。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 之田,忽失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
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民本思 想基础)
给农民一定土地,不犯农时,宽刑薄赋
孟子思想的影响: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建立了仁政的政治学说,主张“以德服人”的王道 之治,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民本 思想在今天仍有意义;
百家争鸣
仁
仁政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尽心下》
5、庄子—逍遥的隐士
庄子,战国时 期道家代表人物。
无为 V.S.有为
相濡以沫,不如相 忘于江湖。
——— 《庄子·大宗师 》
主人很爱它,为它做了很多事 (有为),这是真的爱它吗?
6、法家—国家的谋士
韩非,战国时期 韩国人,法家集 大成者。
子对父的爱是?
父对子的爱是?
臣对君的爱是?
君对臣的爱是?
孔子的治世药方2
周礼
尊卑有别,贵贱有序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颜渊篇》
孔子的治世药方3
为政以德
——《论语·为政》
孔子的教育贡献1
首创私学
孔子的教育贡献2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孔子的教育贡献3
因材施教
——《论语·为政》
初级班:射、御、书、数 高级班:《诗》《书》 《礼》《易》《乐》《春秋》
老子…其犹龙邪!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2、老子——长寿的隐士
老子, 姓李 名耳,道家学 派 创始人。
老子的人生智慧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道德经· 二》
老子的人生智慧
柔弱胜刚强。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 《孟子· 离娄》
二、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 斗艳的局面。
1、孔子——伟大的儒士
孔子,名 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 人,儒家学派 创始人。
孔子的治世药方1
子曰∶爱人
——《论语· 颜渊》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介绍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介绍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那么你了解百家争鸣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春秋战国,争霸战争层出不穷,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想争当天下霸主,百姓苦不堪言。
不过政治上的分裂,往往早就文化上的大发展,大繁荣。
由于各国诸侯们都需要人才来辅佐他们实现称霸的梦想,所以对人才尤其是有真才实学的士子都给与很好的礼遇,像齐国的齐桓公就在宰相管仲的建议下设立稷下学宫,专门供各国才子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百家齐鸣的开放局面;燕国的燕昭王专门筑黄金台招揽各国人才,因此才吸引了著名将军乐毅前来投奔。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人员往来很畅通,基本没有什么障碍,那些有才华的各流派的人物终日不辞辛劳,周游列国,寻找欣赏他们能够让他们实现理想抱负的君主,孔子就曾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到处宣传他的儒家思想。
而且,由于是诸侯纷争的分裂时代,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所以对思想学术的禁锢很小,各种不同观点的人都可以自由发表对天下大势的看法,好往往要著书立说,宣传自己。
苏秦张仪这些人靠着一副能说会道的嘴巴就能搅得天下局势的转变,这大大鼓励了民间学术的发展以及一大批思想流派的涌现。
只要能被诸侯赏识采纳,往往就是朝为布衣暮为宰相,荣华富贵就是只争朝夕的事情,这极大的促进了当时先进的地主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
孔子所说的“学而优则仕”,就是对这一局面的客观描述。
百家争鸣的简介百家争鸣虽然是对先秦时期中国出现的各种思想学说的总结,但是这些学派的观点虽然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其实也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的。
比如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曾经拜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为师,孔子曾经专门请教老子如何做学问,并且称赞老子是传说中龙一般的人物,非常高深莫测,非常敬佩老子。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原因)
1、经济:春秋战国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兴起,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
供物质条件
2、政治:社会大变革时期,分封制崩溃,各国纷争形成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3、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盛,造就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
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4、阶级关系:出现地主、农民、工商阶级,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5、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取得较大进步,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
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百家争鸣发生的背景及其代表人物
百家争鸣法师的背景及其代表人物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公元前770 ~公元前476 年) 战国( 公元前475 ~公元前221 年)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背景百家争鸣的阶级基础: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对于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有自已的见解和主张。
百家争鸣的主体:战国时期,官府文化教育的局面打破了,属于知识分子阶层的“士”大量出现,由于出身、政治见解和思想方法的不同,他们分别依附于不同的阶级和社会集团,充当他们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代言人,士构成了百家争鸣的主体。
百家争鸣的社会基础: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政治上不统一,就无法在文化上实行专制,各国的国君及贵族、官僚为壮大自己的势力,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
士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合则留,不合则去”,有相对而言的自由,受政府干涉较少,使得各学派有发展的机会,有发表自己主张的场所。
百家争鸣发启于春秋末年,兴盛于战国。
百家争鸣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首先,社会大变革带来思想大解放。
其次,王室的衰微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
再次,社会交往的频繁、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
最后,讲学风气的盛行,私学的兴起,使文化典籍广为传播,各种学说广为流传,形成了争鸣氛围。
意义:在战国的大变革时期,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和保护新兴地主的中央集权制度,有积极意义。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大变动时期。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运动打破了传统的生活和观念。
过去的一切怎么看?需要人们回答。
现在应该怎样生活?需要人们创造。
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的背景
百家争鸣的背景:一是社会关系方面:奴隶主阶级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士阶层的崛起;二是文化教育方面: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百家争鸣;三是政治方面: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步确立;由分裂到统一,社会的大变革;四是经济方面: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
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
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初中历史
百家争鸣-初中历史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思想家发表各自的主张和见解,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主张有:
(1)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还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具有今天的环境保护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2)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3)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他主张改革,反对儒家的仁政,提倡法治。
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思想来源),著有《韩非子》。
(4)兵家: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
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提出“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百家争鸣知识点整理
百家争鸣知识点整理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极为繁荣的阶段,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一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涌现,相互争鸣,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是多方面的。
首先,社会的大变革是其根本原因。
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治格局动荡不安。
各国为了在竞争中胜出,纷纷寻求治国之道,这就为各种思想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土壤。
其次,经济的发展也是重要因素。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得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新兴的地主阶级崛起,他们对政治权力有了更多的诉求,也推动了思想的创新。
再者,文化教育的逐渐普及也为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
私学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参与到思想的交流和讨论中。
在众多的思想流派中,儒家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强调“仁”的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关心他人。
他还主张“礼”,认为社会应该有一定的等级秩序和行为规范。
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孔子的弟子们将他的言论整理成了《论语》一书。
孟子是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
他主张“仁政”,认为统治者应该关心百姓的疾苦,以民为本。
他还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只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就能够保持善良的本性。
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规范来约束自己。
他强调“礼”的重要性,同时也重视法治。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统治者应该顺应自然,不妄为,让百姓自由发展。
他还提出了“道”的概念,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庄子则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他的思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即要平等地爱所有人,反对战争和侵略。
墨家还重视科学技术,在力学、光学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成果。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等。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严刑峻法,通过严格的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加强君主的权力。
新教材_历史与社会_八上_百家争鸣
孟子
战国时期 “仁政”“民贵”“君轻”
老子、庄子
春秋末期、战国
一切事物有对立面且可互相 转化、“对立”“无为”
墨子
韩非子
孙武(孙子)
战国前期 战国末期
春秋晚期
“非攻”即反对战争
“兼爱”即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 爱
“法与时移”、君主应该凭借权力 和威势,保证政令的贯彻执行, 以巩固君主的地位。
《孙子兵法》
秦王借法家思想 振兴国家,实现 统一大业。
A孔子
a主张“无为”
B孟把子依法治①墨国家与以b知德彼治知已国,紧百战密不结殆 合1、起以德来治国
C老子
②法家
c”墨子 E韩非子 F孙子
③道家 ④儒家 ⑤兵家
d“兼爱”、“非攻” e“法治”、中央集权 f事备而后动 g以德教化人民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
概念呈现
百家争鸣
“百家”主要指儒家、墨家、道家、法家、 兵家等等; “争鸣”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
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 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 鸣
(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1)文士阶层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原来垄 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形成了一个 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
3、平等博爱、 热爱和平
4、依法治国
5、教育公平
G孙膑
h有教无类
6、以人为本
古为今用
韩非子 墨子 孔子 孟子 老子 连连看
3、百家争鸣的影响
(1)在百家争鸣中,各派不仅阐述自己的主 张,还相互论争和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 分,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百家争鸣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避实击虚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孙 膑
著有《孙膑兵法》。 主张“事备而后动”。
角色的扮演
分组讨论:一个少年因国家赋税过
重,家里生活困难,偷盗了邻人的
钱财。假如你是儒家、道家和法家
的代表,面对窃贼,你会怎样评价 这件事?
百家评价 儒家:认为小孩的道德认识水平不高,开始对小孩进
行道德教育,以提高小孩的道德修养,认识到自己行
百家争鸣 争鸣
百
1.百家争鸣发生在什么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2.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背景)
时代背景 (导言)
•
春秋时期,诸侯 争霸,奴隶社会趋向 瓦解;战国时期,互 相兼并,封建制度逐 渐确立。总之,春秋 战国时期是国家由分 裂趋向统一的时期, 是奴隶制走向封建制 的时期,是一个历史 的大变革时代。
学派 时代 代表人物
儒家 春秋 战国 战国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春秋 战国 战国 战国 春秋
主
要
思
想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孙武
“仁” “礼” “德”、教育 思想 “民贵君轻”和“仁政” 唯物主义思想 朴素辩证法思想、“无为”
顺其自然
“非政”、“兼爱” 改革、法治、集权、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孟子
• 孟子有哪些思想
。
孟子的主要思想是?
①主张“仁政” ②提出“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 ③提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的道德准则
孟子(约前372~前289) 后人将孔子、孟子合称“孔孟”。
老
子
老子 ,姓李,名耳, 又称老聃,春秋末期人,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高中历史知识点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高中历史知识点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高中历史知识点1、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
明清百家争鸣,是指明清时期众多思想家及争议家们,对时代思潮斗
争出最终共识的新思想观念纷繁而又激烈的一场学术交锋活动。
在明
清时期,百家争鸣以其蓬勃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锋,推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发展,被誉为“百家争鸣致文明”的代表性象征。
百家争鸣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时代文化思潮不断发
展的历史问题。
明清两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思想观念等都在不断发展,百家思潮争论火热又有深度,让不同的思想家纷纷参与其中。
第二,
朝廷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提高,使社会历史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
变化,从而使明清两朝时代的政治思想辩论不断火热起来,百家争鸣
不可避免。
百家争鸣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它不仅体现了明清时期众多思想家及
学者们自由思考和主张观点的精神,而且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政治哲学、哲学观点、文学艺术风格和集体意识思想。
无论是古代书法师胡承元
的敛藏法学还是宗教思想家崔林扬的活佛定理,都深深影响了当时世界,百家争鸣推动了文化繁荣发展。
百家争鸣,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文化上看,都是一段重要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激发了一段时代的思想活动,使当时的文化因思
想的碰撞而不断发展,从而传承和发展了许多富有深度的文化传统,
影响着现代的文化环境和思潮。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一个思想争鸣的年代。
在这个时期,各种不同的学派和思想家都纷纷涌现,形成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些学派和思想家围绕着国家治理、道德伦理、人性善恶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争辩。
本文将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各种学派和思想家的介绍,来探究这一时期思想的多样性和辩证性。
一、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一个割据混战的时期,全国处于一种“分裂割据”的状态。
这个时期国家的弱化和割据导致了社会各界的动荡不安。
然而,正因为这种分裂状态,各个国家都在积极探索治理国家的方法,这也为思想家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它以孔子为代表。
儒家注重人的修养和品德的培养,认为只有通过道德教化,才能达到国家治理的目标。
儒家主张仁爱、忠诚、孝道等传统美德。
孔子教育弟子,强调礼仪之道,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君子之道,致力于塑造完善的人格。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由墨子创立的,认为社会应当强调兼爱和无差别的人道主义。
墨子主张“非攻”,即反对战争和暴力,并主张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墨子还提出了“尚同”和“尚差”之说,主张兼容并蓄,追求和谐的社会关系。
这些思想对后来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是“道”,即宇宙的绝对规律和真理。
道家认为通过顺应自然和宇宙法则,人们可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减少政府的干预,让自然而然地发展。
道家思想的独特性和超然性为后来的哲学思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五、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是以商鞅为代表的一种实用主义思想,强调法律作为治理社会的基础。
法家主张依法治国、重视刑罚,推行严格的法律体系,通过法律的约束来维持社会秩序。
法家思想对后来中国法制和官僚体制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百家争鸣
五、孙膑与兵家
孙膑,其军事思想 被编为《孙膑兵法》一 书。
强调要懂得战争的 规律,要注意利用和创 造有利形势,重视人的 作用。
孙武所著。(春秋时期) •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 欧洲。已翻译成29种文字。包 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 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 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 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其最 高境界为:“不战而驱人之兵” •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美军 陆战队官员人手一本。 •《孙子兵法》可以说是中国阴 谋诡计大全。
三 峡
“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
以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为背景,深度刻画了人类在面对战乱 纷扰时最原始的人性,剧中的主角是来自于墨家的革离,他带领 人民抵抗庞大的军队攻击。
二、墨子和墨家
1、墨子简介:
约前468—前376,名翟。 出身于“贱人”。战国时期思 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 墨家学派组织严密:成员称为 墨者,领导人称为巨子。墨子 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都 绝对服从。相传墨子曾止楚攻 宋,主张兼爱、非攻。主要思 想存于《墨子》。
3.(2011· 福建文综· 16)《唐律疏议》记载: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 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解析】D
“儒政、道哲、法变革”
代表
思想主张
实质
仁.克己复礼.为政 维护奴隶制, 孔子 以德. 性相近. 教育 缓和阶级矛盾 儒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 维护新兴地主 阶级统治 家 本善.舍生取义 礼法并重.君舟民水. 荀子性恶论.制天命而用 维护新兴地 主阶级统治 之 道 老子 无为而治.道.辩
“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主要原因
会风气。当时的士,可以各持一说,在诸侯之间奔走游说,“合 则留,不合则去”,有相对的自由。收徒讲学的风气也非常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只要略为著名的士,差不多没有一个不是“率其群徒,辩其谈说” 的。这就使各个学派有了发展的机会。
主要原因: ① 从政治方面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 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 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 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② 从经济方面看,战国时代,由于封建的生产关系代替了奴 隶制的生产关系,大部分直接生产者从奴隶制的栓桔下解放出来, 劳动兴趣和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促使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 到了极大的发展,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这使得有些人成 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③ 从文化方面看,孔子时就推广私人讲学,打破了“学在官 府”、贵族垄断教育的历史,使得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即 文化下移,这也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出现。 ④ 从科技的发展看,战国时的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 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 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 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主要原因 战国时期,政治经济领域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文化领域 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派别,如儒、墨、法、名、兵、农、阴阳等 家,人们统称为“诸子百家”。各家各派都创立学说,聚徒讲学, 议论时政,相互诘难,人们把思想战线上出现的这种局面称为“百 家争鸣”。 社会背景: ① 一是阶级基础: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各种社会 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与文化繁荣,对各个阶级、 阶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对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 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主张、愿望和要求。这是产生“百家争鸣” 的阶级基础。 ② 二是“士”构成了“百家争鸣”的主体:战国时代的“士”, 是当时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一部分是从奴隶社会的“士”转化 而来的,一部分是从地主和平民中涌现出来的。他们虽然不是一 个阶级,但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阶级。他们走公室、跑私门,希 望得到统治者的任用。由于他们所投靠的对象不同,或出身经历 不同,成了各阶级在思想上的代言人。因此“士”构成了“百家 争鸣”的主体。 ③ 三是社会基础:在诸侯割据纷争的时期,统治者还不可能 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所谓“诸侯并争,厚招游学”,诸侯国的国 君和大贵族,都招揽大批知识分子为自己服务,礼贤下士成为社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知识分子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各个思想学派和哲学家涌现出来,为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以及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影响。
一、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漫长而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不稳定,各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和斗争。
这种动荡的局面为思想家和学者提供了一个充满思想交流和争鸣的环境,也成为不同学派和思想的滋生地。
二、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1.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自孔子创立以来,一直以影响广泛而闻名。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不仁者败人”的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的弟子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形成了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的儒家学派。
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等。
2. 道家学派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提倡“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老子的《道德经》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此之外,庄子也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3. 墨家学派墨家学派由墨子创立,提倡“兼爱”、“非攻”等思想。
墨子强调爱与和平,在当时的战乱时期提出了重要的理念,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 名家学派名家学派由名实学创始人申不害所创立,名家学派的核心理念是“名实合一”。
他们强调言辞的准确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并对辞章之法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5. 法家学派法家学派由商鞅等人创立,强调法治和重视实际运用。
法家学派的主要思想为“法治”,即通过制度和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6. 兵家学派兵家学派主要由孙子等人创立,强调兵法的运用和实践。
他们的著作《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后来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丰富的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3)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4)文化:私学兴起
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因: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内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措施:
影响:积极:对当时:①有助于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
②推动了教育和儒学思想的发展;
对后世:儒学独尊,逐步成为封建统治思想,对中国的历史文化
影响深远
消极:儒学独尊扼制了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束缚了人民的思想
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百家争鸣”的意义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宋明理学的影响: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意义
造纸术: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使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火器进步也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发达并领先于世界?
(1)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较早确立封建制度
(2)经济: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3)对外:清朝以前,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4)文化:教育的发展,培养大批人才
(5)中华民族富于智慧和创新精神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1、甲骨文——殷商时代
2、金文——殷商时代
3、小篆——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4、隶书——始于秦朝,通行于汉魏)
5、楷书(真书、正书)——形成于汉末(字形方正,规矩严正)
6、草书——奔放跃动
7、行书——盛行于晋代(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1、秦代篆书家——李斯
2、东晋“书圣”——王羲之(擅草书、行书)
3、唐代:欧职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怀素和张旭之的狂草
4、北宋四大书法家
5、元代赵孟頫(赵体)
6、明代:文征明、董其昌
概述唐朝到清朝中国古代文学主流形式的演变,并归纳其日趋世俗化的表现和原因。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世俗化的表现:
柳永的词大量吸收俚俗口语,多写城市的繁荣和男女的悲欢离合;
宋代民间兴起了散曲,其庄谐杂出,可雅可俗;
明清时期在宋代话本的基础上小说达到繁荣阶段,适应了广大民众和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
原因:
商业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