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营养适应症

合集下载

肠外营养的应用3

肠外营养的应用3

监测
(四) 营养评价 包括体重、上臂围、肱三头肌皮 褶厚度、肌酐-身高指数、血浆白蛋白 浓度、血清运铁蛋白浓度、免疫功能 试验(血白细胞计数、皮肤超敏反应) 等,每周测一次
再见

(六)妊娠剧吐与神经性厌 早孕反应所致的严重恶心、妊娠 吐超过5~7天时,应给予肠外营养支 持,以保护孕妇及胎儿。神经性厌食 可以引起严重营养不良,特别是消化 道分泌受抑制所引起的营养不良难以 纠正,应用肠外营养支持。
适应证

(七)神志不清 肺内吸入高度危险倾向。肿瘤放、 化疗引起的胃肠道反应等短期内不能 由肠内获得营养的病人。
并发症
(3)肝脏损害 长期肠外营养可致肝功损害。营 养液用量越大,肝功能异常的发生机 会就越多。富含支链氨基酸的氨基酸 溶液和富含中链甘油三酯的脂肪乳剂 的应用,不但使氨基酸对肝脏的损害 得到控制,而且还能促使肝功能恢复, 改变了以往肝病病人不能输入含氮营 养素的局面。
并发症
(4)酸碱平衡失调 高糖溶液的pH值为3.5~5.5,大量 输入时可影响血液pH值。氨基酸溶液中某 些氨基酸(如精氨酸、组氨酸,赖氨酸及 胱氨酸)的碱基代谢后可产生氢离子,导 致高氯性酸中毒。特别是伴有腹泻的病人, 更易产生代谢性酸中毒。少数伴有先天性 代谢障碍的病人,在输入果糖、山梨醇后 可出现乳酸性酸中毒。
并发症

1. 置管并发症 这类并发症均与中心静脉导管的置入 技术及护理有关。常见有气胸、血胸、血肿, 损伤胸导管、动脉、神经以及空气栓塞等。 此外,护理不当也可造成导管脱出、折断等 并发症,可借X线检查确定深静脉导管放置 部位。在每升肠外营养制剂中加3000U肝素 可减少血栓形成机会。
并发症

2. 感染并发症 在导管置入、营养液配制、输入过程中极易 发生感染。导管性败血症是肠外营养常见的严重 并发症。中心静脉营养突然出现寒战高热,而无 法用其它病因解释时,应考虑导管性败血症。立 即拔除旧管,同时辅以周围静脉营养。 ①置管过程的严格无菌技术 ②在超净工作台内配制营养液 ③采用全封闭式输液系统 ④定期消毒穿刺点皮肤并更换敷料等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规范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规范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规范一、适应症和禁忌症1.适应症:肠功能不全、吸收障碍、消化系统疾病以及无法通过口服摄取足够营养的患者。

2.禁忌症:急性胃肠道出血、高度心衰等严重胃肠道疾病、重度营养不良、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二、选择适当的肠外营养方案1.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肠外营养方案,包括成分选择、剂量、输注速度等。

2.根据患者的能量需求和营养状态调整肠外营养方案,避免过度或不足的营养供给。

三、注意肠外营养过敏反应1.在肠外营养开始前,应仔细询问患者是否对一些成分存在过敏或不耐受反应,并避免使用这些成分。

2.在肠外营养开始后,定期观察患者的生理指标变化,如过敏反应、皮疹、恶心、呕吐等,及时调整方案或停止使用。

四、维持适当的水电解质平衡1.输注肠外营养药物的同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包括血钠、血钾、血钙、血镁等指标。

2.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肠外营养药物中的电解质含量,避免出现电解质紊乱。

五、防止感染并减少并发症1.在输注肠外营养药物前,需进行皮肤消毒,避免细菌感染。

2.定期更换输注管道,避免管道感染。

3.定期监测患者的肠外营养药物使用情况和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时处理并预防相关并发症。

六、监测营养治疗效果1.定期监测患者的体重变化、血液指标、尿液指标等,评估肠外营养治疗的效果。

2.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营养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七、适当的肠外营养药物停用措施1.患者恢复了正常的肠道功能和吞咽功能,能够通过口服途径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时,可以逐渐停用肠外营养药物。

2.在停用肠外营养药物前,需逐渐减少剂量,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变化,以确保患者可以逐步过渡到口服摄入营养物质。

肠外营养药物临床使用规范的制定和贯彻,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及时调整和监测,以达到最佳的营养治疗效果。

同时,也需要注意患者的特殊情况和需求,个体化制定营养方案,以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肠外营养药物使用规范

肠外营养药物使用规范

**县医院肠外营养药物使用指南全肠外营养(TPN)药物是经静脉途径供应患者所需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以抑制分解代谢、促进合成代谢,并维持细胞、器官结构与功能的需要。

营养支持的适应症、肠外营养剂的选择、营养液的配制及输注方法、途径、护理都会影响患者的恢复治疗,因此,规范化的营养支持模式势在必行,从而避免在营养支持过程中发生不合理现象,最大程度保证为患者提供安全、合理、有效、经济的营养支持。

一、肠外营养的适应证(一)重度营养风险或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经口或经肠道营养素摄入不足,且短期内(10~14天)无法恢复正常进食者。

(二)胃肠功能障碍。

(三)胃肠道梗阻、消化道瘘、短肠综合征。

(四)重症活动期炎症性肠病,无法耐受肠内营养支持。

(五)重症胰腺炎,肠内营养出现不良反应或热量供应不足时,须联合应用肠外营养。

(六)重症胰腺炎,无法耐受肠内营养时。

(七)放射性肠炎。

二、肠外营养的禁忌证(一)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二)休克、器官功能衰竭终末期。

(三)下列情况慎用肠外营养:1、无明确治疗目的或已确定为不可治愈而盲目延长治疗者:如广泛转移的晚期恶性肿瘤伴恶病质的患者,生活质量差、任何治疗方法均无明显改善作用,此时肠外营养也无明显益处,反而会增加患者生理和经济负担。

2、胃肠道功能正常或有肠内营养适应证者:对接受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应注意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时有肠外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

3、患者一般情况良好,预计需要肠外营养少于5天者。

4、原发病需立即进行急诊手术者。

5、预计发生肠外营养并发症的危险性大于其可能带来的益处者。

6、心血管功能紊乱或严重代谢紊乱尚未控制或处于纠正期间。

7、脑死亡或临终或不可逆昏迷。

三、TPN合理配方设计原则(一)静脉营养支持的模式是个体化给药,在配方上应突出个体化的特点。

(二)TPN的配方没有统一的处方,处方设计应全面考虑,包括是否有使用TPN的指证、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或体表面积及病情。

ICU患者肠外营养支持

ICU患者肠外营养支持

ICU患者肠外营养支持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肠外营养支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无法通过口服或肠内途径获得足够营养的患者来说,肠外营养是一种补充营养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ICU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的相关概念、适应症、实施方法以及护理管理等方面内容,以期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应对这一重要挑战。

一、概述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途径输注营养物质,以提供患者所需的营养元素和能量。

它通常适用于无法通过口服或肠内途径获得足够营养的患者,如消化道功能障碍、管路阻塞、严重腹泻等情况。

ICU患者常常处于严重疾病状态,其代谢水平和能量消耗较高,因此肠外营养对于维持其营养平衡和促进康复至关重要。

二、适应症1. 消化道功能障碍:包括肠梗阻、肠瘘、胃肠瘘等情况,患者无法通过口服或肠内途径摄取足够营养的情况下,肠外营养支持是必需的。

2. 重大手术或创伤:手术后的恢复期以及严重创伤后,患者往往需要高能量和高蛋白质的营养支持,肠外营养可以提供充足的营养素。

3. 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在MODS患者中,晚期肠功能障碍常常出现,肠外营养支持可以维持患者营养状态的稳定。

4. 重症胰腺炎:重症胰腺炎患者往往伴有消化道功能紊乱,肠道静脉营养支持可以减轻患者的胰腺负担。

5. 严重腹泻:长时间的严重腹泻导致体液和营养的大量丧失,肠外营养可以提供必需的营养元素。

三、实施方法1. 营养评估:在决定是否使用肠外营养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营养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营养状况以及预测能量和营养需求等方面。

2. 静脉通路插管:在选择静脉通路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插管方式,常见的包括中心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导管。

3. 营养配方选择: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和营养评估结果,选择适宜的营养配方,包括能量、蛋白质、脂肪以及必需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4. 营养输注控制:在开始肠外营养支持之前,需要明确输注的速度、时间和持续时间,以及监控相关的指标,如血糖、电解质、肝功能等,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儿科肠外营养指南意见

儿科肠外营养指南意见

儿科肠外营养指南意见背景:儿科肠外营养是指通过补充胃肠道无法摄取足够营养的患儿提供营养支持的治疗方法。

在儿科临床中,肠外营养使用日益广泛,但目前并没有统一的指南来规范其应用。

为此,我们提出了儿科肠外营养指南意见,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确保肠外营养的安全和有效性。

一、适应症:1.消化道功能不全:包括严重胃肠道出血、肠梗阻、高交感神经活性等致使消化道功能丧失的疾病。

2.肠功能障碍:包括小肠重建术后、肠套叠、肠干梗阻等引起肠功能受损的疾病。

3.脓毒症或重度感染:脓毒症和重度感染患儿往往存在高代谢状态,营养需求增加。

4.非自愿停食:如重症绞车手综合征、食管闭锁、先天性肠闭锁等不适合肠道内营养的疾病患儿。

二、评估方法:1.营养评估:包括营养状况评估和营养需求评估。

常见的评估指标有体重、身高、体重指数、皮脂厚度等。

2.生长发育评估:包括生长发育曲线和骨龄测定等。

3.肠功能评估:通过生化指标(如血浆谷氨酰胺等)、X线、超声波和内镜等方法进行评估。

4.营养支持评估:包括经肠道营养、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的摄入。

三、肠外营养管理:1.肠外营养配置:选择合适的营养配方,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病情以及营养需求来调整剂量和配方类型。

2.导管选择:根据患儿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导管,包括胃鼻管、空肠鼻管、经皮内镜胃肠道造口等。

3.导管护理:包括导管插入和管理、导管阻塞和感染的预防和处理等。

4.肠道恢复:肠外营养不能长期使用,应积极促进患儿肠道功能的恢复,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

四、并发症和监测:1.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包括导管感染、导管阻塞、肝功能异常、电解负衡、代谢紊乱等。

2.并发症的监测:通过定期监测血液学、肝功能、电解负衡和营养摄入情况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3.营养支持的监测:包括相关营养指标的监测(如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等)和监测方法的选择。

五、肠外营养的退出:1.肠外营养退出标准:当患儿肠道功能逐渐恢复、能够摄取足够营养、无明显病情改变时,可考虑停止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的名词解释

肠外营养的名词解释

肠外营养的名词解释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非口服途径补充营养成分的一种治疗方法。

在某些疾病或情况下,患者可能因为消化道功能障碍或营养需求增加而无法通过口服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此时需要通过其他途径给予体内所需的营养成分。

肠外营养通常以静脉途径给药,将液体营养制剂经由外周静脉或中央静脉输注到体内,以补充营养物质、维持机体正常代谢。

肠外营养的适应症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消化道功能障碍:消化道疾病、手术后等情况下,如肠梗阻、胃肠瘘等,导致患者无法通过口服途径摄取足够的营养物质。

2. 营养需求增加:在特殊情况下,如肿瘤、严重感染等,患者有较高的代谢消耗和营养需求,口服摄入的营养无法满足需要时,肠外营养可以提供额外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3. 合并营养不良:患者因长期疾病、危重状态或慢性疾病导致营养不良,肠道吸收功能不良或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补充营养时,可以通过肠外途径进行输注。

肠外营养的目的是满足患者对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需求,以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和功能。

肠外营养制剂通常由碳水化合物、脂质、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主要成分组成,通过输注补充体内缺乏的营养物质。

肠外营养的方式包括外周静脉途径和中央静脉途径。

外周静脉途径通常用于短期或轻至中度营养不良的患者,药物通过外周静脉输注到全身,治疗周期通常不超过2周;中央静脉途径则适用于需要长时间营养支持或治疗有严重肠道功能障碍的患者,通过中央静脉腔输注药物到上腔静脉或右心,可提供更大的流量和浓度。

肠外营养的监测非常重要,包括患者的血糖、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的监测,以及营养治疗的效果评估。

如果肠外营养时间过长或过早停止,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肝功能异常、胆汁淤积、感染等。

因此,合理的肠外营养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医生指导和定期随访,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总之,肠外营养是一种通过非口服途径输注营养物质的治疗方法,适用于消化道功能障碍、营养需求增加和合并营养不良的患者。

肠外营养治疗规范标准

肠外营养治疗规范标准

肠外营养治疗规范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能量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

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使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维持生长、发育。

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肠外营养。

全部营养从肠外供给称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tion,TPN)。

肠外营养的途径有周围静脉营养和中心静脉营养。

一、肠外营养治疗适应症:肠外营养是临床营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需要营养治疗,但又不能或不宜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均为肠外营养治疗的适应症。

(一)基本适应症: 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患者1.肠功能衰竭:胃肠道梗阻(贲门癌、幽门梗阻、肠梗阻)、胃肠道吸收面积不足(短肠综合征、肠瘘等)、小肠疾病(Crohn’s病、肠结核、小肠缺血性病变等)、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及顽固性呕吐等;2.重症胰腺炎3.高代谢状态危重病人: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4.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合并脏器功能衰竭、严重感染、某些恶性肿瘤或创伤者5.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6.大剂量化疗、放疗或接受骨髓移植病人;7.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著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50%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8.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①肝功能不全:肝硬化病人因进食量不足易导致营养不良,肝硬化或肝肿瘤围手术期、肝性脑病、肝移植后1~2周,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者不足50%者应给予完全或部分肠外营养。

②肾功能不全:急性分解代谢性疾病(感染、创伤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病人合并营养不良,因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不足时需行肠外营养。

医院肠内肠外营养管理规范

医院肠内肠外营养管理规范

医院肠内肠外营养管理规范一、前言营养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合理的营养摄入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肠内肠外营养作为临床营养支持的主要手段,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进一步规范医院肠内肠外营养管理,提高临床营养支持水平,保障患者安全,制定本规范。

二、肠内肠外营养适应症与禁忌症1.肠内营养适应症:(1)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如口腔、咽喉部疾病、食管癌等。

(2)胃肠道功能不全或部分丧失的患者,如重症胰腺炎、胃肠道手术后等。

(3)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恶病质等患者。

(4)需要增加营养摄入的患者,如烧伤、创伤、感染等。

2.肠外营养适应症:(1)严重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恶病质等患者。

(2)胃肠道功能障碍、胃肠道手术后等不能耐受肠内营养的患者。

(3)重症胰腺炎、重症感染等严重疾病患者。

(4)新生儿、早产儿等特殊情况。

3.禁忌症:(1)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

(2)严重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者。

(3)急性胃肠道穿孔、梗阻等。

三、肠内肠外营养管理流程1.营养评估:(1)对新入院患者进行全面营养评估,包括体重、身高、体质指数、营养状况、疾病情况等。

(2)定期对患者进行营养评估,了解营养状况变化。

2.营养治疗计划:(1)根据患者病情、营养状况、胃肠道功能等制定个性化营养治疗计划。

(2)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如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或两者联合。

3.营养制剂选择:(1)根据患者病情、营养需求选择合适的营养制剂。

(2)肠内营养制剂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应根据患者需求调整配方。

(3)肠外营养制剂包括葡萄糖、脂肪乳、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应根据患者需求调整配方。

4.营养支持实施:(1)肠内营养:通过鼻胃管、胃造瘘、空肠造瘘等途径给予营养支持。

(2)肠外营养:通过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给予营养支持。

5.并发症预防与处理:(1)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肠外营养治疗规范指南

肠外营养治疗规范指南

肠外营养治疗规范指南
1. 概述
- 肠外营养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疗法,可应用于无法正常
进食或消化吸收的患者。

- 本指南旨在提供肠外营养治疗的规范操作步骤,以确保治疗
效果和安全性。

2. 适应症
- 严重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瘘、肠梗阻等无法口服的情况。

- 高危手术前和术后的营养支持。

- 重症患者无法摄取足够能量和营养素的情况。

3. 评估和选择
- 在开始肠外营养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 根据患者的诊断和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肠外营养配方,包
括基础液体、营养素比例和添加剂等。

4. 操作步骤
-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肠外营养配方的制备和输注过
程无污染。

- 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和输注途径,确定肠外营养的输注速度
和频率。

- 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况,调整肠外营养配方和输注方案。

5. 风险和并发症
- 输注肠外营养可能导致感染、肝功能异常和电解质紊乱等并
发症。

- 对于高危患者,应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任何并发症。

6. 随访和评估
- 对于接受肠外营养的患者,应定期进行随访和评估,包括营
养摄入量、体重、电解质和肝功能等指标的监测。

7. 结束肠外营养治疗
- 根据患者的病情改善和能够正常进食的情况,逐渐减少并停
止肠外营养治疗。

请仔细阅读并按照本指南的要求操作肠外营养治疗,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肠道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管理规定

肠道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管理规定

肠道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及管理规定1. 引言本文旨在制定肠道外营养治疗的规范和管理规定,以保证医疗机构在进行相关治疗时能够遵守标准操作流程,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肠道外营养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能够为病患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对于不能通过口服摄取食物的患者尤为重要。

2. 规范要求2.1 临床适应症肠道外营养治疗适用于以下病情:- 无法通过口服获得足够营养的患者,如消化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 经口摄食无法提供足够能量的患者,如慢性消瘦等;- 必须暂时或长期禁食的患者,如手术、重症监护等。

2.2 专业人员要求进行肠道外营养治疗的医疗机构应配备合格的专业人员,包括但不限于:- 主治医生: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负责整个治疗过程的设计和监督;- 营养师:负责制定患者个体化的营养方案,并监测治疗效果;- 护理人员:熟悉肠道外营养装置的使用和维护,负责患者的日常护理;- 药师:提供合适的肠道外营养药物,并监督用药过程;2.3 治疗设备要求医疗机构应配备完善的肠道外营养治疗设备,包括但不限于:- 营养泵:能够精确调控营养液的输注速度和剂量;- 输注管路:应使用专用的无菌管路,保证治疗过程的安全性;- 营养袋和瓶:具备良好的密封性和保存效果,避免污染和营养丢失;- 导管: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规范的产品,使用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和过水处理。

3. 管理规定3.1 治疗过程肠道外营养治疗的实施应按照以下过程进行:1. 患者评估: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肠道外营养治疗,评估患者的营养需求和治疗方案;2. 营养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方案,包括能量、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供应;3. 治疗实施:将营养液通过肠道外管路输注给患者,按照医嘱要求进行治疗;4. 治疗监测:定期检测患者的营养指标和康复效果,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5. 治疗终止: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决定是否终止治疗,必要时过渡到口服摄食。

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定义】全胃肠外营养( total parenteral nutrion,TPN,以下称肠外营养)系指通过非消化道(静脉)途径提供完整和充足的营养素,包括水、碳水化物、氨基酸、脂肪、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以达到维持机体代谢的目的。

【适应症】(-)医院内肠外营养1、因疾病或治疗需要不能经消化道补充营养者胃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消化道梗阻、重症胰腺炎、短肠综合征、腹膜炎、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不宜手术的小肠缺血性疾病、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胶原血管病等。

2、不宜经消化道补充营养时急性胰腺炎,消化道瘘,肠道炎性疾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出血性肠炎),肝、肾功能衰竭,难治性腹泻,咽部瘘,消化道出血等。

3、不易经消化道摄食时神经性厌食、妊娠呕吐或其他顽固性呕吐、肿瘤放疗或化疗出现消化道反应、骨髓移植、严重口腔溃疡或损伤。

4、经消化道摄食可能产生并发症时昏迷、脑血管意外、吞咽反射差、气管食管瘘、破伤风、辅助呼吸。

5、较大的手术前后:预计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或术后5~7d内不能恢复正常饮食者、腹腔残余脓肿和伤口裂开等。

6、中、重度应激者:创伤、灼伤、神经系统损伤、严重感染和高分解代谢状态。

7、肿瘤辅助治疗。

8、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

9、致婴幼儿营养不良的疾病:低体重儿或不能正常摄食的早产儿、重度营养不良、难治性腹泻、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先天性胃肠道畸形、破伤风(其余参照成人适应证)。

(二)家庭肠外营养:病情稳定但需长期肠外营养支持者:包括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短肠综合征、肠道炎性疾病、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不完全性肠梗阻、部分肿瘤患者。

【营养支持的基本需要量】(一)营养支持的基本需要量1、热量每日105~125kJ(25~30kcal)/kg.也可自Harris和Benedict公式计算基础热能消耗(BEE)来估计基本需要量,所得千卡(kcal)×4.18=千焦耳(kJ).长期禁食状态下能量消耗将减少10%~15%.当存在发热、应激、活动等因素时,热量需要增加,称之为实际总热量消耗。

有关肠外营养治疗的规定

有关肠外营养治疗的规定

有关肠外营养治疗的规定目前在医保检查反馈中发现,肠外营养药物在临床上使用存在对适应症不了解,医保用药把关不严等问题,为此作如下规定:一、严格掌握肠外营养的适应症:凡不能或不宜经口摄食超过5-7天的病人,都是胃肠外营养的适应症。

(一)消化系统疾病(1)消化道瘘、气管食管瘘,高位小肠瘘等。

(2)炎症性肠病, 如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

(3)广泛小肠切除后的短肠综合征。

(4)急性胰腺炎的非手术治疗或手术前后的营养支持。

(5)胃肠梗阻,如贲门癌、幽门梗阻、高位肠梗阻、新生儿胃肠闭锁等。

(6)严重营养不良伴胃肠功能障碍者。

(二)、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破伤风、大范围的手术等患者处于强烈的应激状态,存在严重的分解代谢状态(5-7天内胃肠道无法利用者)。

(三)、严重感染与败血症。

(四)、中度以上营养不良患者必须进行重大手术,尤其是消化道重建手术的病人,应给予手术前后的营养支持。

建议术前营养治疗7~10d。

(五)、急性肾功能衰竭。

(六)、妊娠剧吐与神经性厌食。

早孕反应所致的严重恶心、妊娠呕吐超过5~7天。

(七)昏迷病人。

(八)晚期肿瘤病人化疗和放疗引起的胃肠管反应等短期内不能由肠内获得营养的患者。

(九)无肠外营养的禁忌症:如严重循环、呼吸功能衰竭,严重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肝、肾功能衰竭等;胃肠功能正常、适应肠内营养或5天内可恢复胃肠功能者;不可治愈、无存活希望、临终或不可逆昏迷病人;需急诊手术、术前不可能实施营养支持者。

二、医疗保险对肠外营养药及配合肠外营养药有明确分类及限定要求。

肠外营养药指氨基酸类,脂肪乳剂类;配合肠外营养药有水溶性、脂溶性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丙氨酰谷氨酰胺;且只能在肠外营养时使用,不能单独应用。

3、使用上述二类药物时,在病历上应有使用理由的记载。

4、凡医保病人有适应症需要使用时需电脑审批。

5、不符合使用肠外营养治疗适应症使用上述二类药时,应按自费处理,并做好患者或家属的知情同意并签字。

6、自通知下发之日起,若仍有不符合用药规定的,医保剔除费用(放大比例后)全额由科室承担。

肠道外营养疗法的指南

肠道外营养疗法的指南

肠道外养分疗法的指南一.顺应证(一)肠功效障碍:如短肠分解征.轻微小肠疾病.放射性肠炎.轻微腹泻及固执性吐逆胃肠梗阻.肠外瘘等;(二)重症胰腺炎;(三)高代谢状况危重患者:如大手术围手术期.大面积烧伤.多发性创伤等;(四)轻微养分缺少肿瘤患者;(五)重要器官功效不全患者:如肝.肾.肺.心功效不全或衰竭等;(六)大剂量化疗.放疗或接收骨髓移植患者.二.禁忌证(一)胃肠功效正常,能获得足量养分者;(二)需急诊手术者,术前不宜强求肠外养分;(三)临终或不成逆晕厥患者.三.并发症(一)导管相干并发症1.机械性并发症:均与放置中间静脉导管有关.罕有的有气胸.血胸.动脉毁伤.神经毁伤.胸导管毁伤.空气或导管栓塞.静脉血栓形成等.产生后需铲除导管,治疗并发症,从其他静脉另行置管.2.沾染性并发症:主如果导管性败血症,是PN时最罕有.最轻微的并发症. 可因穿刺时未严厉履行无菌技巧.导管护理不当.养分液细菌污染.导管放置时光过长或患者存有沾染病灶引起.产生后应立刻铲除导管,作血造就和导管头造就,改用四周静脉养分.若血造就阳性,则应依据药敏实验选用抗生素.预防的措施为严厉履行无菌穿刺插管技巧.穿刺导管经 15cm 的皮下地道引出皮肤.在超净台内配制养分液.应用 3L 袋以构成全关闭式输液体系.保持导管出口处皮肤湿润.准时天天消毒穿刺导管四周皮肤.防止导管采血或输血.留意改换输液体系时的无菌操纵等.3.中间静脉导管铲除不测分解征:该并发症重要累及心.肺及中枢神经体系,消失难以说明的轻微临床症状.预防的措施有在拔管前留意使患者取仰卧位或垂头仰卧位,当患者有脱水症时应防止拔管,导管拔出时嘱患者屏住呼吸,同时留意夹闭导管腔或用手指压在拔管的皮肤瘦语上,但要防止过度按压或用力摩擦颈动脉,瘦语处涂抗生素软膏,并嘱患者静卧 30 分钟.(二)代谢性并发症1.糖代谢杂乱:1)高血糖和高渗性晕厥:因快速大量输入葡萄糖所致.预防措施是在输注 4h 后亲密监测血糖程度 . 如产生高渗性晕厥,应立刻停滞葡萄糖输入,用低渗盐水(O.45)以950ml/h 的速度输入以降低血渗入渗出压,同时正规胰岛素以1O~20U/h经静脉滴入.在改正进程中要防止血糖降低太快而导致脑细胞水肿.2)低血糖:忽然中断PN液的输入,而血胰岛素仍处于较高程度,就极易产生低血糖,故 PN 液输入忽然中断应视为禁忌.不该应用统一静脉门路输血或输注其他不含糖类液体而停滞 PN .对有糖代谢平常者,可用等渗葡萄糖液500ml作为过渡,然后完整停用PN .2.氨基酸代谢杂乱:以水解蛋白为重要氮源时,易产生高血氨症或氮质血症.今朝广泛应用结晶氨基酸液作为氮源,已很少产生;3.脂肪代谢杂乱:接收PN治疗3~6周以上,若PN液中不含脂肪,则可能产生必须脂肪酸缺少症. 预防的最好办法是天天填补脂肪乳剂,每周至少输注脂肪乳剂2次;4.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缺少:实行PN时,电解质须要量增长,不留意实时填补时极易产生电解质缺少症,低钾.低磷.低钙和低镁血症均可消失.微量元素最罕有的是锌缺少,其次为铜缺少和铬缺少.凡是长期行PN治疗者,应天天填补微量元素.(三)肝胆体系并发症PN 时易引起胆汁淤积性肝功效不全,其原因许多,个中长期能量过高.肠内长期没有含脂肪食物经由过程是重要原因.可经由过程调剂养分液用量和配方使其改正.(四)胃肠并发症长期禁食及应用不含谷氨酰胺PN液,可损坏肠粘膜正常构造和功效,导致肠粘膜上皮绒毛萎缩.变稀,皱折变平,肠壁变薄,影响肠樊篱功效,导致肠细菌易位,引起肠源性沾染.在PN养分液中参加谷氨酰胺能有显著呵护肠道粘膜樊篱的感化.四.留意事项(一)养分液配制1.在专门无菌配液室内进行,配液前配液室的台.面应紫外线照耀60min ;2.配液体进程中应严厉按照无菌技巧操纵;3.严厉履行“三查七对”轨制,加药时要留意各类药物参加次序,设计最佳操纵程序;4.配液完毕后用温水清洗配制台内.外,割断电源.(二)养分液输注1.导管皮肤进口处伤口天天换药 1 次,检讨局部有无红.肿.热.压痛及渗出等炎症沾染现象.检讨留置导管体外段的长度,以早期发明有无导管脱出;2.养分输液时应勤作巡查,实时调节好输液速度,使养分液能恒速输入;3.输液管道天天改换,改换输液管时要夹闭静脉导管,防止空气进入管内;4.输注养分液的中间静脉导管不该作抽血.输血.暂时给药及测量中间静脉压等其他用处;5.经四周静脉作肠外养分治疗时,宜选用较粗血管 ,天天改换应用不合的静脉,削减静脉炎的产生.五.质量监控对接收肠外养分治疗患者进行体系.周全.中断的质量监控,实时发明有关并发症,尽早处理,防止产生轻微后果.经由过程质量监控可懂得肠外养分治疗后果,并可实时调剂肠外养分配方,进一步进步肠外养分治疗后果.(一)通例监测指标1.记载出入量:精确记载天天液体的出入量;2.不雅察性命体征:留意不雅察体温.脉率及呼吸的变更,并作记载;3.尿糖和血糖:尿糖天天测定2 ~4次.血糖在开端应用肠外养分治疗前3d,应天天测1次,待测定值稳固后可改为1周1~2次;4.血清电解质浓度:包含血清钾.钠.氯.钙.镁.磷浓度.在开端应用肠外养分治疗前3d,应天天测1次,待测定值稳固后可改为1周1~2次;5.血液通例检讨:每周查1~2次.如疑惑并有沾染时,应随时急查血细胞计数和分类;6.肝.肾功效和血清蛋白质浓度:每周查1~2次;7.血脂浓度:每周或每2周查1次 .(二)特别监测指标1.血清渗入渗出压:疑有血液高渗情形,应实时用冰点渗入渗出测定仪测血清渗入渗出压,无渗入渗出压测定仪,可按下列公式估算.血清渗入渗出压(mmol/L)=2[ 血清钠(mmol/L)+ 血清钾 (mmol/L)]+ 血糖 (mmol/L)+ 血清尿素氮(mmol/L);2.24 h 尿钠.尿钾定量:危重患者有显著钠.钾代谢杂乱时,需天天测定 1 次 24 h 尿钠和尿钾的排出总量.应留意留尿样是将24 h尿混匀后,再留取尿样lOml送检;3.胆囊B型超声波检讨:接收PN治疗超出2周的患者,宜每1~2周用B型超声波探测胆囊容积.胆汁稠度等情形,联合肝功效检讨成果分解评定肝胆体系是否受损和有无淤胆的情形.(三)养监测指标1.体重:体重转变可直接反应成人的养分状况,可每周测量1~2次;2.人体测量:测量上臂围,即测量上臂中点周径,可反应全身骨骼肌蛋白含量的变更,测量三头肌皮褶厚度,可反应全身脂肪储量变更,每周测定1次;3.氮均衡:可天天测算,并盘算某段中断时光内累积氮平权衡;4.肌酐/身高指数:收集患者24h尿液,测定肌酐排出量,除以幻想肌酐值,可求出数值.如小于0.8提醒有养分不良.可每2周测定1次;5.血清氨基酸谱剖析:可每周测定1次,以指点调剂肠外养分配方;6.血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浓度:疑惑患者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少时可作测定;7.尿3- 甲基组氨酸含量:尿中3 一甲基组氨酸含量能反应肌肉蛋白质的分化程度,其排出量增长是蛋白分化代谢加重的靠得住指标. 可动态不雅察患者尿中 3- 甲基组氨酸含量的变更.。

肠外营养临床与案例分析(两篇)

肠外营养临床与案例分析(两篇)

引言概述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途径输注的营养补充剂,用于替代或补充口服或肠道摄入的营养素。

在某些疾病或手术后的康复阶段,肠道功能受损无法正常吸收营养时,肠外营养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

本文将探讨肠外营养的临床应用以及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肠外营养在不同疾病或手术后患者中的实际应用和效果。

正文内容一、肠外营养的适应症与患者评估1.消化系统疾病:肠梗阻、严重炎症性肠病等导致肠功能丧失的疾病。

2.高度消耗性疾病:如烧伤、感染等导致机体大量能量损失的疾病。

3.手术后康复:肠道功能术后难以恢复、不适合正常饮食的患者。

4.肠道营养吸收障碍综合征:如短肠综合征、肠道血供不足等患者。

二、肠外营养的配制和应用方式1.营养成分:肠外营养液通常包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合理配比。

2.应用方式:常见的肠外营养应用方式有持续静脉注射和肠外营养泵,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途径和方法。

三、肠外营养的监测与调整1.营养监测指标:包括血液生化指标、体重变化、营养相关并发症等,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肠外营养的效果。

2.营养调整:根据监测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整肠外营养成分的配比和输注速度,以保证患者的营养供给与需求平衡。

四、肠外营养的并发症与预防1.感染:肠外营养管路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需要严格的消毒和穿刺操作,定期更换营养管路。

2.酸碱平衡紊乱:肠外营养输注过程中,可能导致酸碱平衡紊乱,需定期监测和适当调整。

3.肝功能损害:脂肪沉积和胆汁淤积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注意脂肪的配制和肠外营养的应用方式。

4.营养不良与过度营养:合理评估患者的营养需求,避免营养不良或过度营养的发生。

五、肠外营养的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探讨肠外营养在不同疾病或手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和效果。

具体案例包括肠梗阻术后康复、烧伤患者的肠外营养支持、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外营养应用等。

总结肠外营养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在消化系统疾病、高度消耗性疾病、手术后康复以及肠道营养吸收障碍综合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外营养
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

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肠外营养。

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

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肠外营养的适应证】
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者,也包括需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者。

(一)肠外营养疗效显著的强适应证
1.胃肠道梗阻
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①短肠综合征:广泛小肠切除>70%~80%;②小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肠缺血、多发肠瘘;③放射性肠炎,④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

3.重症胰腺炎:先输液抢救休克或MODS,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若肠麻痹未消除、无法完全耐受肠内营养,则属肠外营养适应证。

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

外科病人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见表4-2-1。

(二)肠外营养支持有效的适应证
1.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著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充足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

2.肠外瘘:在控制感染、充分和恰当的引流情况下,营养支持已能使过半数的肠外瘘自愈,确定性手术成为最后一种治疗手段。

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胃肠液分泌及瘘的流量,有利于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3.炎性肠道疾病:Crohn氏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病人处于病变活动期,或并发腹腔脓肿、肠瘘、肠道梗阻及出血等,肠外营养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可缓解症状、改善营养,使肠道休息,利于肠粘膜修复。

4.严重营养不良的肿瘤病人:对于体重丢失≥10%(平时体重)的病人,应于术前7~10天进行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直至术后改用肠内营养或恢复进食为止。

5.重要脏器功能不全:①肝功能不全:肝硬化病人因进食量不足致营养负平衡,肝硬化或肝肿瘤围手术期、肝性脑病、肝移植后1~2周,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者应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表4-2-1)。

②肾功能不全:急性分解代谢性疾病(感染、创伤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合并急性肾衰竭(表4-2-2)、慢性肾衰透析病人合并营养不良,因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而需肠外营养支持(表4-2-3)。

慢性肾衰透析期间可由静脉回输血时输注肠外营养混合液。

③心、肺功能不全:常合并蛋白质-能量混合型营养不良。

肠内营养能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临床状况和胃肠功能,可能有利于心衰病人(尚缺乏证据)。

COPD病人理想的葡萄糖与脂肪比例尚未定论,但应提高脂肪比例、控制葡萄糖总量及输注速率、提供蛋白质或氨基酸(至少lg/kg·d),对于危重肺病病人应用足量谷氨酰胺,有利于保护肺泡内皮及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减少肺部并发症。

④炎性粘连性肠梗阻: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4~6周,有利于肠道功能恢复、缓解梗阻。

【肠外营养的禁忌证】
1.胃肠功能正常、适应肠内营养或5天内可恢复胃肠功能者。

2.不可治愈、
无存活希望、临终或不可逆昏迷病人。

3.需急诊手术、术前不可能实施营养支持者。

4.心血管功能或严重代谢紊乱需要控制者。

【肠外营养输注途径】
选择合适的肠外营养输注途径取决于病人的血管穿刺史、静脉解剖条件、凝血状态、预期使用肠外营养的时间、护理的环境(住院与否)以及原发疾病的性质等因素。

住院病人最常选择短暂的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穿刺插管;非住院环境的长期治疗病人,以经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置管,或植入皮下的输液盒最为常用。

1.经外周静脉的肠外营养途径
适应证:①短期肠外营养(<2周)、营养液渗透压低于1200mOsm/LH2O者;②中心静脉置管禁忌或不可行者;③导管感染或有脓毒症者。

优缺点:该方法简便易行,可避免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机械、感染),且容易早期发现静脉炎的发生。

缺点是输液渗透压不能过高,需反复穿刺,易发生静脉炎。

故不宜长期使用。

2.经中心静脉的肠外营养途径
(1)适应证:肠外营养超过2周、营养液渗透压高于1200mOsm/LH2O者。

(2)置管途径: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上肢的外周静脉达上腔静脉。

优缺点:经锁骨下静脉置管易于活动和护理,主要并发症是气胸。

经颈内静脉置管使转颈活动和贴敷料稍受限,局部血肿、动脉损伤及置管感染并发症稍多。

经外周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PICC):贵要静脉较头静脉宽、易置入,可避免气胸等严重并发症,但增加了血栓性静脉炎和插管错位发生率及操作难度。

不宜采用的肠外营养途径为颈外静脉及股静脉,前者的置管错位率高,后者的感染性并发症高。

3.经中心静脉置管皮下埋置导管输液(Catherter-Por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