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圆明园》影评
纪录片《圆明园》赏析
纪录片《圆明园》赏析第一篇:纪录片《圆明园》赏析《圆明园》创作中的几个特点:1、第一人称角度叙述。
郎世宁为线索,串联起圆明园修建、扩建以及被摧毁的全过程,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时间过度,加之首位雨果文章做旁白,完整的结构保证了影片故事化。
主要线索人物——郎世宁的选择颇具匠心,不同于以往,以记者、主持人,或者字幕的解说,影片中有了主线人物,使得故事的叙述和创作视角更有吸引力,而依据的史料,日记,书信,使得影片更为客观可信。
2、情景再现的表现方式,故事化戏剧化的创作。
纪录片与故事相结合,是电影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历史纪录片《圆明园》在这方面就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包括“他者视角的选择”、人物性格的塑造、真实再现、特技等3、完整的故事构架,生动的细节表现勤奋不是万能的,效率才是最重要。
片中提到雍正皇帝每天休息时间不到4个小时,其他时间都用来批阅奏折,处理国家大事。
他不可谓不是一个勤奋的好皇帝,但这同样体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都需如此劳累,可见其管理制度的落后。
修建“水法”的洋人还提到修建靠的都是人力,效率极为低下。
古代帝王对科学的态度,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对科学是极为感兴趣的,常用西方使者送的望远镜观天象,但官员们确认为这只不过是皇帝又多了一件玩具罢了,然后的雍正皇帝对科学兴趣乏乏,乾隆更是视科学为玩物,从影片中郎世宁提到在“观水法”的机械运水喷泉使用三年后,乾隆就下令将机械弃用,改人工运水,他认为那只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同样令人感到心凉的是英法联军曾在圆明园仓库中发现了但是西方进供的最先进的枪支与大炮,我们去不重视,不利用,自认为我们天朝大国不需要。
这是多么的悲哀,一个曾经发明了震惊世界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的古国却因自满,自傲,忽视科学的力量而最终走向衰败。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可见清王朝最终走向灭亡是历史的必然。
在这样一座旷世园林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大清鼎盛外表下糜烂的本质,制度僵化,政治腐败,闭关锁国忽视科学,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挽回的,曾经那如此繁华美丽,气势庞大的圆明园只剩下一片残岩断壁安安静静的躺在杂草丛中,我们就让它静静的躺着吧,一个民族在惨受凌辱后,需要有一个见证者永远督促后人记住那一断耻辱,鞭策后人努力去洗刷,圆明园的残岩断壁无疑是最好的见证者。
《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观后感《圆明园》这部纪录片以详实的史料、精美的画面和深入的解读,展现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壮丽景象和悲惨命运。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对圆明园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首先,我被圆明园的壮丽景象所震撼。
纪录片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
这座园林集建筑、园林、雕刻、绘画等艺术于一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园中的建筑风格各异,既有中式园林的婉约之美,又有西式建筑的宏伟之姿。
同时,园中还有各种珍稀的植物和动物,让人流连忘返。
然而,这样一座绝美的园林却毁于一旦,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其次,我对于圆明园的毁灭深感痛心。
这座园林的毁灭不仅仅是因为外国侵略者的破坏,更是因为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
在当时,清朝政府对于世界的发展变化毫无认知,固守“天朝上国”的陈旧观念,不思进取,导致国家的科技、文化、经济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正是这种腐败无能导致了圆明园的毁灭,也导致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和落后。
最后,我认为这部纪录片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警醒。
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盛和文化的繁荣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不断学习、创新和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我们也应该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珍惜现在,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圆明园》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它通过详实的史料、精美的画面和深入的解读,展现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壮丽景象和悲惨命运。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让我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今天晚上看了一部记录片《圆明园》,记录片中通过讲述圆明园的建造和毁坏过程也讲述了清朝的历史,我觉得整部片子的节奏感比较好,配乐也很不错,很有震撼力。
圆明园被烧毁,1860年10月18—19日。
一直以来,圆明园遗址都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落后就要挨打的明证,这个是很有道理的。
英法联军入侵,用的是洋枪洋炮,而大清帝国还使用刀枪,认为是铜皮铁骨,片子中有句话给我印象很深刻,说英国当时的司令说清军“这种自杀性的战斗,如果有好的武器,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在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的时候,发现有一个暗室,里面有很多是英国送来的先进的火炮,然而清军的军队都没有用上。
清朝的皇帝认为那些只是小玩意,没什么用处,这种自大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片子里面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场面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种狂妄、亢奋,让我不禁想到了心理学的一个术语:集体无意识。
大意说就是说在某些特殊的情景下,团体中的人们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准则,做出一些自己平时根本不可能做出的事情。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集体中自己是匿名的,不用承担风险以及其它一些原因。
看着他们的贪婪,我本应该是很气愤才对,但是我当时却想的是在中国去侵略其它的国家的时候,是不是也这样呢,应该是吧,胜利者的姿态也许都是一样的。
看完片子以后,我跟王超出来谈起侵略以及民族仇恨,他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英法美都跟中国打过仗,但是中国人唯独单单那么恨日本人呢?我真没想过这个问题,不过他问起来,我也就在想,是日本侵略中国距今比较近?是日本在中国本土侵略?但是英法也是啊。
是中国政府的舆论引导,可能有这方面的原因。
或者是中国认为日本跟中国是近邻,日本现在比中国富裕,但是中国却认为其实自己应该可以超过日本。
他显然很赞同这个看法,他进一步说到中国以前是比日本强,但是现在却被以前看不起的小国超过,当然会有一种失落感,而英法美离中国毕竟比较远,所以也就没什么太多的感觉。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看完那部纪录片《圆明园》,心里头真是五味杂陈,跟坐过山车似的,忽上忽下,翻腾个不停。
这片子,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窥见了清朝那会儿,咱们中国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圆明园,到底是怎样一番盛世美景,又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毁灭的。
一开始,画面缓缓展开,那圆明园啊,简直就是人间仙境!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每一砖一瓦都透着精致,每一草一木都显得那么有灵性。
镜头一转,嘿,那大水法喷泉,喷得老高老高的,水花四溅,在阳光下闪着金光,美得让人心醉。
我当时就想,这得是多大的手笔,才能造出这样的奇景啊!可随着故事深入,我心里头的滋味就变了。
看着那些个洋鬼子,带着枪炮,闯进了咱们的圆明园,跟强盗似的,见啥拿啥,拿不走的就砸,砸不烂的就烧。
我的那个心啊,就像被针扎了一样,疼得厉害。
那么美的地方,那么珍贵的宝贝,就这么毁了,没了,真是让人恨得牙痒痒!最让我受不了的,是那些个清朝的皇帝大臣们,平时一个个的,不是自诩为天朝上国,看不起外邦吗?怎么到了关键时刻,就一个个跟软脚虾似的,连个屁都不敢放,眼睁睁地看着自家的宝贝被抢被烧?我真是想不明白,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不过话说回来,这片子也让我看到了咱们中国人的坚韧和不屈。
你看那些个工匠们,为了修复圆明园,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一门心思地想把那些被破坏的东西给恢复原样。
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完全成功,但他们的那份精神,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的。
再想想现在,咱们国家强大了,没人再敢来欺负咱们了。
可咱们也不能忘了历史,忘了那些曾经的伤痛和耻辱。
咱们得珍惜现在的好日子,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咱们的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的来说吧,《圆明园》这部纪录片,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它让我看到了咱们国家曾经的辉煌和苦难,也让我更加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去看看这部片子,让它成为咱们心中的一个警钟,时刻提醒咱们要自强不息,为咱们的祖国争光!。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8篇)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8篇)篇1: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今天,我看了一部关于世界文化史上最大的损失的电影——《火烧圆明园》,每个中国人看了都会为这而感到羞耻。
电影中的英法联军十分蛮横,霸道。
他们在我们中国人的眼皮子底下踏进了中国的土地。
不,这哪里是踏,明明就是闯!当时的中国哪是英法联军的对手——中国用的武器是冷兵器,而英法联军使用的则是*和大炮,这根本不是公平的战争。
但是,俗话说:“弱小就要被强者挨打。
”落后的中国还和敌人硬拼。
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最后老百姓也要受灾。
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烧毁了这座万园之园——圆明园。
最让我气愤的是:在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一江一山被敌人所占为己有,特别是在圆明园被毁于一旦时,皇上却和他的随从们逃避了,他们到好,游山玩水,自己的臣民们却不闻不问,让这么大的`国家被别的国家这样侮辱。
身为国家的领头羊,自己的国家都快丢一了,这样的人,配当皇上吗?看了这部电影,我敢觉受到了千千万万的侮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包括我们小学生,长大后都可以为祖国出一份力,那时,一些英雄好汉英勇杀敌。
可那时国家虽然大,可实力却实在有限。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要珍惜时间,好好读书,掌握很多知识,长大为祖国出一份力,不要让圆明园被烧毁之类的事情悲剧再次发生。
篇2: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今天,老师和我们一起观看了一片电影——《圆明园的毁灭》,看完电影,我的心里有说不尽的仇恨与惋惜。
圆明园内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古代名人的书法名画,也有稀世罕见的青铜礼器。
因为有了它才变得更加令人神往。
可是,正是因为圆明园的美丽,一双双贪婪的眼睛盯上了它。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入圆明园,于是,一场激烈的抢夺,就这样开始了。
英法联军开始了他们所谓的“文明”抢夺。
他们把园内的各种奇珍异宝统统掠走,一些瓷器太大,拿不动,侵略者们就无情的把它们砸碎,就在砸的这一瞬间,我的心也仿佛碎了,这些瓷器是花了多少人的心血才造出来的呀!抢走了珍宝,英法联军却还不肯罢休,为了毁灭罪证,他们又派出了三千五百名侵略者在园内放火,大火就像一只可恶的恶魔,疯狂吞噬着美丽的圆明园。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1、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看了历史纪录片《圆明园》,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圆明园的建筑的确是威严,壮观的。
如此宏大,优美的建筑群令我想到了法国的凡尔赛宫以及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东宫。
百年前的帝王们的宫殿都是如此的华丽,如此的奢侈,如此的令人感叹。
然而凡尔赛,东宫都还在,供各国慕名前来的游人赏玩。
而这天的圆明园呢?一片废墟而已。
空空的杂草地上将近一米高的野草随着微风晃动的,后面的白玉砖基无力地诉说着一世的辉煌。
我陷入了深思。
帝王们修建了庞大的宫殿,目的是炫耀他们或文才或武略的不可一世。
大清王朝一统中华,巩固藩属国建立了东亚不可一世的霸权,也起了圆明园。
当年起楼玩乐的人们很快地不再了,而这些建筑倒是目睹了“看他起高楼,看他楼塌了”的一切。
我不禁愕然:历史到底是在叹息,还是在偷笑王朝统治者们的妄自尊大?我经常想象,如果我是当年劫掠圆明园的军人,我会怎样想?一个几乎不可理解的国度的最高宫殿……也罢!可能我们不就应苛求那些军人去理解这古老而优美文化的好处——他们只是些英国和法国的普通士兵罢了。
他们当然没有吟诗作画的闲情逸致,更没有中国文化对帝王权威的顶礼膜拜。
他们看到的,只是之前被清政府背信弃义残忍杀害的本国外交官和士兵,只是圆明园中数不尽的可能意味着自我几年工资的无数珍宝。
英帝国的士兵或许期望能拿到些好东西回去卖个好价钱,来弥补生计……这是多么巨大的误会,这是多么巨大的玩笑。
中国人的一个宏伟建筑被外国的“洋鬼子”们一把火烧掉了。
多少中国人真心热爱的国家的象征?但是当时的中国人又是在以什么样的心态在爱着这个国家?外国人所拍的古老黑白照片里,北京的豪华宫殿总是可怜兮兮地被街头的穷人抢占的风头,这是为什么?这个国家有它如此不可思议的伟大之处,而为什么大家看到的和想看的,却仅是这几千亩好地却连一颗庄稼也没有种的,由破坏性消费所建成的地方?这是圆明园,万园之园,它的被外国人所毁无疑是一出可怜的杯具。
2、纪录片秘密吸引力法则观后感吸引力法则观后感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
圆明园影片观后感
圆明园影片观后感《圆明园》是一部由李安执导的历史电影,讲述了圆明园的兴衰历史。
这部电影带给我很多深刻的触动和思考,以下是我对《圆明园》的观后感。
首先,电影在叙事上的用心令人佩服。
整部电影分为三个时期:乾隆时期的繁盛、咸丰时期的动荡和圆明园的毁灭。
通过这三个时期交替的叙事手法,观众得以全景式地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变迁。
电影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真实的历史背景,展现了圆明园的壮丽景色和人文艺术,同时也展示了封建统治下的腐败和社会动荡。
导演将历史与故事有机结合,不仅令观众沉浸其中,也更好地表达了电影所想要传递的信息。
其次,电影所描绘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从乾隆到咸丰再到英法联军,每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都因为杰出的演技而栩栩如生。
尤其是由陈道明饰演的乾隆皇帝,将乾隆那种智慧、威严和慈爱融为一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从袁世凯到左宗棠再到英法联军的将领们,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特点,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电影所表达的主题也非常深刻。
《圆明园》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兴盛和毁灭,反映了中国历史上权力的游戏和帝国的腐败。
封建统治下的中国社会,官员们的贪污腐化成为普遍现象,几乎没有人顾及百姓的疾苦和幸福。
同时,电影还通过描绘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表达了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愤怒和不满。
电影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和对抗外敌的勇敢精神,令人深思。
此外,电影的摄影和艺术指导也非常出色。
电影中圆明园的重建和毁灭场景都令人瞠目结舌,每一幅画面都仿佛是一幅充满历史感和艺术美的画作。
导演通过精心布置的场景和细腻的光影效果,使得观众仿佛穿越到了那个充满辉煌和悲剧的年代。
同时,电影中还展示了苏州园林的美丽和传统建筑的精湛工艺,为观众呈现了一幅中国传统文化的画卷。
然而,电影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电影的剧情较为繁琐,容易让观众感到压抑和乏味。
尤其是在乾隆时期的描绘上,由于电影时间有限,许多细节和人物关系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和交代,导致观众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圆明园》是一部关于圆明园的纪录片,它以生动的镜头,详实的叙述,展现了这座宏伟的皇家园林的悲壮历史。
观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深感震撼和悲痛,了解到了圆明园的辉煌和灾难,也对历史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常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部纪录片首先从圆明园的建设入手,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现场考古的资料,展现了圆明园作为一座宏伟的皇家园林的设计和建造过程。
从片中可以看到,圆明园的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和西方宫殿建筑的元素,形成了独特而壮观的风貌。
片中还特别介绍了圆明园中的一些重要建筑,如长春宫,万春园等,这些建筑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展示了皇家园林的奢华和庄严。
随后,纪录片开始叙述了圆明园的兴盛与灾难。
从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圆明园在乾隆、嘉庆、道光等清朝时期的辉煌和繁荣,它成为了清代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也是举行重大庆典和招待外国使节的场所。
片中展示的历史画卷让人感叹大清皇帝的权势和造化,也让人对皇家园林的财富和奢华感到嘎然而止。
然而,这部纪录片的主题并不仅仅是圆明园的辉煌和壮丽,更是园林消失和破坏的悲剧。
纪录片接着叙述了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历史,那一幕幕火海中的景象让人痛心疾首。
不仅园林的建筑被摧毁,更可怕的是,园林内的珍贵文物和文化遗产也被洗劫一空,这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创伤。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深感人类文明的脆弱与无常。
圆明园的建设代表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艺术水平,它的灭亡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严重破坏。
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不禁想起了其他类似的事件,如罗马帝国的崛起与灭亡,苏富比拍卖的文物和艺术品。
所有这些事件都反映了人类历史中的荣光与灾难,它们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部分,也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和珍惜的。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我也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保护提出了一些思考。
圆明园的灭亡并非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反映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某些问题,如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和对自己文化的轻视。
然而,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人类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
纪录片《圆明园》纪录方法影评
纪录片《圆明园》影评纪录片《圆明园》详细讲述了从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皇家园林的演变过程。
从皇家园林的由来到圆明园的兴建再到圆明园经历的一个世纪的扩建直到圆明园最终的毁灭该纪录片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同时,《圆明园》也记录了在园中皇家生活的点点滴滴从侧面记录了整个大清王朝的兴衰历程。
《圆明园》贯以纪录片之名,实际上与传统的纪录片有相当的差异。
对于一个不复存在的建筑群体,人们无法以写实的风格来进行叙述。
为此,影片灵活将剧情片的多种叙事方式与纪录片进行“联姻”。
采用演员演绎宫廷帝王生活与修筑、毁灭圆明园的历史,采用数字技术以虚拟的方式再现历史上“真实的圆明园”,再配以展示绘画、档案文献和圆明园遗址的纪实手法拍摄,讲述了圆明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辉煌到毁灭的整个过程。
在“三朝天子齐聚牡丹台”、“雍正炼服仙丹”等故事桥段加入了趣味、幽默、轻松的情节,增添了影片的观赏性。
这种现实与虚拟、历史与演绎多种表现手法的交叉运用,是对历史纪录片的一种大胆尝试,发展了纪录片的表现方式,可以称之为一部记录历史的故事片。
作为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而言《圆明园》的纪录方法是丰富而又精致的,就如同乾隆年间的建筑奇观圆明园一样挤时间园林之美于一身,却又和谐而典雅。
一、大量3D复原景观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片中大量出现的3D复原的圆明园景观。
没有什么能比复原这些精美绝伦的建筑更能带给我们视觉上的冲击、心灵上的震动。
当这一幕幕动态的美轮美奂的景观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仿佛置身其中充分感受到那被世人称道的圆明园的魅力。
在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西合璧的欧洲式水法,它的规模之大与它的神奇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叹为观止。
并且大清的皇帝还可以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去取悦一个自己喜欢的女子,为她建立它喜欢的草原与建筑。
它的富丽堂皇就不言而喻了。
似乎任何一个建筑都是美的化身。
该片为我们重现了辉煌的建筑,也使我们更加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虽然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的画卷。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从《圆明园》纪录片中,我看到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精髓,也感受到了人们对和平与繁荣的渴望和追求。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圆明园承载了清朝皇家的荣耀和威严,也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辉煌与没落。
在片中,我们看到了圆明园壮丽恢弘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结合了诗、画、雕刻、石雕等传统艺术手法,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卓越才华。
在圆明园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了战争和掠夺的残酷。
这座园林历经了多次破坏和焚烧,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苦难。
但是,中国人民从未放弃对和平与繁荣的追求。
相反,他们一直坚持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并不断地修复和完善圆明园,让这座园林重新焕发出辉煌的光彩。
在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的强大和经济上的崛起。
从清朝末期到近现代时期,中国人民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转型。
在这些转变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对独立和发展的追求和坚定不移地走上国际化道路的决心。
总之,《圆明园》这部纪录片是一部令人震撼和感动的影片。
它不仅展示了圆明园的美丽和价值,还向人们传达了对和平、繁荣和国家发展的渴望和追求。
作为中国观众,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与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活,并不断地为实现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圆明园》影评
09新闻四班章艳芳200901110444纪录片《圆明园》影评《圆明园》是一部以史实为题材,真实再现圆明园从无到有,从建造到辉煌,从辉煌到被毁灭的大型纪录片。
该片以故事形式展开,以郎世宁的视角,展示了从圆明园的建造到辉煌再到被毁灭的过程。
纪录片《圆明园》通过非常丰富的、到位的镜头运用,强烈的色彩展现,众多的对比手法,清晰的结构段落,独特的三维动画技术,深刻的主题内涵,为观众呈献上了一场浩大的视听盛宴与强烈的心灵震撼。
影片一开始通过由右至左的移镜头为观众展现出一幅幅具有中国特色的画,一件件雕塑,一个个神像,让观众感受到古代帝国的辉煌与气势。
缓慢的镜头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缓缓推近,随后展现园林的美丽景色。
对房屋进行仰拍,展现宫殿的宏伟壮观,体现出大清国的高度成就。
渐变的镜头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对郎世宁进行仰拍,体现出了他心中对大清帝国充满向往,充满憧憬的心情,从侧面表现了大清帝国的辉煌。
而在大殿上将康熙帝置于正中间的位置,以一个较低的机位仰拍康熙,表现帝王的威严和皇权的至高无上。
影片采用了多角度多景别的拍摄,使观众更加和谐地融入影片之中。
片中采用了远景拍摄,全景拍摄,近景拍摄和中景拍摄。
在拍摄圆明园的整体是采用的是全景;分别拍摄各个宫苑时用的是近景拍摄,远景拍摄和中景拍摄;在最后圆明园被大火包围的时候又采用了远景的拍摄手法。
在拍摄园子的外貌时多采用大远景和远景,直接呈现出圆明园的外貌特征——宏伟壮观。
而在拍摄人物时多采用中景和少量的特写。
例如对圆明园的拍摄使用大全景,表现出旧时园林的宏伟壮观。
对正大光明殿的全景拍摄体现出宫殿的豪华气派。
对皇帝的小全景的拍摄,突出皇帝的位置,体现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用景别的独特运用衬托影片的主题,十分独具匠心。
在拍摄角度上多采用俯拍镜头,这更好地表现了圆明园的雄伟、壮观、规模巨大,生动形象地给观众展现了圆明园貌似“万”字和“田”的特征,使观众更加惊叹于圆明园的美丽与雄伟,如园子里有一座神仙岛,导演在此采用俯拍的角度来突显岛的美丽。
观看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
观看圆明园纪录片观后感前几天,我看了一部关于圆明园的纪录片,看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说起圆明园,那曾经可是个美到让人窒息的地方。
纪录片里展示的那些画面,就像是在我眼前一点点展开了一幅绝美的历史画卷。
那精致的亭台楼阁,那弯弯绕绕的回廊,还有那数不清的奇珍异宝,每一处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我看到那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工匠们的心思简直细腻得不像话。
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柱子,都像是被精心雕琢过的艺术品。
那些楼阁有的高高耸立,仿佛要触摸到天空;有的则小巧玲珑,藏在花丛绿树之间,就像个害羞的小姑娘。
窗户上的雕花,那可真是巧夺天工,一朵朵花、一只只鸟都活灵活现的,感觉它们随时都能从窗户上飞出来似的。
还有那园子里的湖水,清得能看见水底的沙石和游来游去的小鱼。
湖边种满了垂柳,风一吹,柳枝就轻轻摆动起来,就像姑娘的长发在风中飘拂。
湖面上还有一艘艘精美的小船,想象一下,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坐在小船上,欣赏着周围的美景,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圆明园里的宝贝那更是多得让人咋舌。
各种金银珠宝、古玩字画,还有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珍稀玩意儿。
有个镜头让我印象特别深,那是一个用整块翡翠雕刻成的摆件,翠绿翠绿的,在光线下闪着温润的光,上面的纹理细腻得就跟真的树叶一样。
还有那些西洋钟,一个个制作得精美绝伦,不光能准确报时,还有各种有趣的小机关,看得我眼睛都直了。
可是,这么美的一个地方,却遭到了侵略者的无情摧残。
看着那些强盗在园子里肆意掠夺、破坏,我的心都揪起来了。
他们把能拿走的宝贝统统抢走,拿不走的就肆意毁坏,好好的一座园林,被他们糟蹋得面目全非。
大火烧起来的时候,滚滚浓烟直冲云霄,那场景,真的让人痛心疾首。
我在想,那些侵略者怎么能下得去这样的狠手?他们难道没有一点良心吗?这让我不禁联想到了我们国家那段屈辱的历史。
当时的中国太弱小了,所以才会被别人欺负。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再也不会让别人随便欺负了。
历史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历史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以前就知道圆明园是个特牛的地方,可看完片子才真正感受到它到底有多厉害。
那圆明园啊,就像是古代皇帝老儿的一个超级大玩具盒,里面啥宝贝都有。
从片子里看到它的建筑,好家伙,那简直就是梦幻城堡啊。
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的,而且风格多样,既有咱们中国传统建筑的那种大气庄重,又好像融合了好多其他风格的元素,就像一个建筑界的超级大杂烩,但又融合得恰到好处,一点也不突兀。
而且这圆明园里的园子多得数不过来,每个园子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小世界。
什么曲径通幽处啊,感觉在里面走一圈,就像穿越到了仙境一样。
那些花草树木,被修剪得整整齐齐的,就像是一个个听话的小士兵,站在那儿给圆明园增添色彩。
再说说里面的宝贝吧。
各种奇珍异宝,什么金银珠宝啊,古玩字画啊,那可都是价值连城的玩意儿。
感觉全天下最值钱、最漂亮的东西都被搜罗到这儿来了。
这皇帝可真会享受,把全天下的好东西都堆在自己家后院儿,每天看着这些宝贝,心情肯定倍儿爽。
可是呢,这么美好的一个地方,就被那些可恶的侵略者给毁了。
看着片子里圆明园被烧毁、被抢夺的画面,我这气就不打一处来。
那些侵略者就像一群强盗,大摇大摆地走进来,看见啥拿啥,拿不走的就砸就烧。
好好的一座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就被他们弄得满目疮痍。
这哪是人干的事儿啊,简直就是一群没开化的野兽。
我就想啊,当时的清政府也太软弱了吧。
那么大的一个国家,怎么就守不住这么一个园子呢?要是我在那个时候,肯定抄起家伙就跟他们干,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家的宝贝被抢被烧呢。
这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仅是一座园子没了,那是咱们国家的文化遗产啊,是多少代人的心血啊,就这么被毁掉了,真是太可惜了。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啊。
现在咱们国家强大了,可不能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了。
我们得好好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也要努力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这样才能让历史不再重演,让圆明园的悲剧只存在于历史的记忆里。
[纪录片圆明园影评]评析纪录片《圆明园》
[纪录片圆明园影评]评析纪录片《圆明园》篇一: 评析纪录片《圆明园》摘要:2006年当进口大片和国产的商业片几乎占领整个电影界的票房时,著名的记录片导演薛继军拍摄的我国第一部具有史诗风格的数字纪录片《圆明园》隆重上映。
在影片的审查期间,影片的导演金铁木说,他听到最多的是“震撼”2个字。
要什么样的影片才能让这么多专家都有同1个评价“震撼”?《圆明园》将为我们揭开这神秘的面纱。
关键词:纪录片圆明园导演三维技术手法民族圆明园应该是让国人更具民族自豪感的“万园之园”。
圆明园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东方博物馆,其中究竟藏着多少珍宝和文物已经无从知晓。
今天的圆明园已经成为一座遗址公园。
圆明园自1707年建园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他不仅是1个城市的记忆,更是1个国家1个民族的记忆;他不仅仅是1个朝代的象征,更是1个国家1个名族的标志;他不仅仅是清朝皇帝的住所办公之处,更是1个国家1个民族的1个美好的梦。
但是这个记忆却是不完整的,而是残缺的。
著名的纪录片导演薛继军为了能够将这个人类眼中最美的记忆补充完整。
《圆明园》这部纪录片在三维技术手法和影像的效果上创造了多个纪录片的第一。
在影片上映时导演金铁木表示他有信心《圆明园》能够打破以往纪录片的票房,因为有2个原因。
第一是有特效。
影片中的圆明园是用三维技术建造起来的万园之园。
而制作的公司是制作了《指环王》等大片的制片公司。
第二就是具有故事性。
纪录片所具备的“人物、情节、悬念和视觉奇观”都被引入到了这部纪录片中。
怪不得金铁木导演能够在有《夜宴》、《宝贝计划》等大片同期上映时还能还能对《圆明园》拥有这么大的信心。
《圆明园》是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在电影创作方面的一次全新的我尝试,该片历经五年的策划和制作,从1999年着手写剧本以及筹备三维动画制作。
但是由于制作难度极高,内容极其复杂,而且能够借鉴和参考的数据和资料很少,国内存有的资料更是少之又少,这给拍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近期,我观看了一部令人震撼的纪录片《圆明园》。
这部纪录片详细揭示了圆明园的辉煌与衰落,带领观众回顾了这个曾经的宫廷禁地的辉煌岁月和被火焚毁的不可逆历史。
观影过程中,我既感受到了封建帝王豪华生活的博大精深,又深感伟大古国的命运的无奈。
通过纪录片的细腻描绘,我对圆明园这一文化瑰宝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了解。
纪录片以圆明园的现状作为开篇,展示了这座宫廷建筑的破败景象。
原本辉煌绚丽的建筑物被时间蹉跎,被外界的自然环境侵蚀,尽管如此,仍然能从残存的几块遗迹中看出当年的雄风和壮丽。
这种启示式的开篇给予了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触动,也唤起了我们对于历史遗迹的珍惜和保护的责任感。
然后,纪录片通过详尽的历史回顾,将观众带回到圆明园的鼎盛时期。
圆明园作为清代皇家乐园的代表,凝聚了中国优美的园林建筑、艺术和文化精髓。
在片中,我们看到一个个壮丽的建筑和精心打造的湖泊、假山,以及丰富多样的文物和艺术品。
这些奢华的建筑和精美的艺术品无一不彰显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
在纪录片中,我也感觉到圆明园是一座令人陶醉的园林艺术殿堂。
园内的景观、建筑与自然环境形成了完美的融合,给人以温馨舒适的感觉。
其中,昆明湖是圆明园的灵魂之地,湖水碧绿清澈,水天一色,仿佛进入了一幅仙境画卷。
园内各种供人观赏的假山、亭台楼阁等建筑也是独具匠心,无论是远观还是近观,都能带给人浓厚的艺术享受。
纪录片不仅仅是复兴了圆明园昔日的壮丽景观,更向我们揭示了圆明园背后的宫廷文化。
皇家宫殿、神秘的后宫、仪式庄重的朝会等,这一切无一不代表着封建王朝的权势与特权。
纪录片揭示了皇帝与太后的生活,展示了丰富多样的仪式、礼仪和习俗。
无论是金碧辉煌的宫殿还是贴满黄土的房屋,无一不反映了古代封建王朝的富裕和颓废。
然而,正因为其繁华与祥和,圆明园也成为了外敌入侵的目标。
纪录片详细描述了圆明园为何遭受人类文明史上的罕见浩劫——烧毁,这对于每一个爱护文化遗产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纪录片《圆明园》影评
纪录片《圆明园》影评第一篇:纪录片《圆明园》影评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圆明园》是我国第一部票房过千万的纪录片电影。
电影不仅再现了一座遍及繁华的皇家园林,更是再现了一部近代中国盛极而衰的历史。
电影中对圆明园修建的描述是巧妙地通过宫廷画师、意大利人郎士宁的视角进行讲述,展示了清皇室的私密生活,并且微妙地比较出中西方的差异。
本片画面精致华美,战争场面气势磅礴,处处彰显用心。
电影除复原了规模宏大、精艳绝伦的圆明园以外,还通过表现宫廷生活的宫灯、红烛、绿柳、朝云暮色等营造出一种古典的氛围。
细细品位片中的幕幕镜头,你不禁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所折服,真可谓叹为观止。
惊世骇俗的设计理念在巧匠们的雕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圆明园》是一部兼具“国产主旋律”和“大场面”拍摄的纪录片,为了获得完美的艺术效果,在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使用三维仿真动画技术,在影片中累计运用达35分多钟,并且第一次创造了将实景和三维动画相合成的艺术氛围。
在特效应用上,显然已经毫无争议地站在了国内纪录片创作的前沿,而且其重新拍摄、演员扮演配合旁白、独白穿插讲述历史的方式,也非常容易被观众接受。
此外,影片在动用各种高级影视设备的同时,还采用了当下比较先进的数字中间片技术,从而创造了非常独特的影象效果,保证了本片一流的制作水准。
影片一开始就给我们再现了清王朝的宫廷画师所作的圆明园设计图,但这些几百年前的设计图纸在我们现代的人看来好像就是一幅山水与建筑现结合的国画。
在这些‘设计图’上的建筑基本上符合当时圆明园的真实建筑物,也就是说古人就是依靠这些‘设计图’来建设圆明园。
在设计图上可以看到这些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很协调,与环境相融合,这也就是古代人追求的一种‘和谐美’,可以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的古典主义美学在美的形态上就主张和谐美,这也与儒道两家思想密切相关,两家思想的融合为共同的和谐美的思想。
三代帝王对圆明园进行规划时就特别注意和谐,圆明园在整体上本身也就是一个帝国版图的缩影,在园中的西北方向,有一座假山就喻为‘昆仑’,还有仿庐山景色的‘小匡庐’等,建筑物再置身其中。
历史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历史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刚看的时候,哇塞,圆明园那叫一个壮观啊!那建筑风格简直是大杂烩,可这杂烩杂得特别妙。
有中式的亭台楼阁,飞檐斗拱,看着就透着一股古雅的韵味。
那园林设计更是绝了,假山假水跟真的似的,花草树木就像被精心打扮过的小姑娘,各有各的美。
再加上西式建筑的那种大气和洋气,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就像是中西文化在那片土地上开了个超级大派对,而且还毫无违和感。
不过呢,越看越不是滋味。
这圆明园就像是一个绝世美女,美得让所有人都垂涎欲滴。
那些外国侵略者啊,就像一群强盗闯进了这个美女的闺房,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好好的一个圆明园,就这么被他们给毁了,那大火烧得我心里直发疼,就好像他们烧的不是园子,是咱老祖宗的心血,是咱中国人的脸面。
看到那些强盗把园子里的奇珍异宝一箱箱搬走的时候,我就想啊,这跟小偷有啥区别?不,这比小偷还可恶,小偷也就是偷偷摸摸拿点东西,他们可是光明正大的抢啊,还把抢不走的就砸了、烧了。
这圆明园的毁灭,不只是一个园子没了,那是多少代人的智慧结晶就这么没了,多少工匠的日夜辛劳化为乌有。
看完这纪录片,我就特别生气。
但生气之余呢,也有深深的反思。
为啥咱当时就这么被欺负呢?还不是因为那时候国家不够强大。
这就告诉咱们啊,落后就得挨打。
咱现在得好好珍惜现在的好日子,好好努力,把咱国家建设得更强大,可不能再让这种悲剧发生了。
圆明园影评
圆明园影评有谁听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华彩的那段乐章?有谁见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宏丽的画卷?有谁亲身游历过那座精艳绝伦的“万园之园”?圆明园的历史不是从1860年开始的!圆明园不仅是一部中华的屈辱史,更是让国人更具民族自豪感的“万园之园”!圆明园在精艳绝伦的建筑背后,有雍正的艺术情操和制国的雄心壮志,有乾隆望为自大和对西方艺术科学的不屑一顾。
也许任凭我们的大脑如何联想,都难在那满目沧遗、断壁残垣中,寻找300年前的伟大,绚丽的华服只有在亲眼目睹后,才会赞叹她的完美,圆明园大型史诗性数字电影,就再现了一件举世珍宝的绚丽多姿。
历史也将在这绚丽的洪流中更加的惊艳!影评(一)“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
”“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
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
仿佛战争得了胜利便可以从事抢劫了……。
在历史的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当维克多雨果倾情写下这样的话时,没有人知道这座代表人类文明的万园之园之毁灭是多么大的遗憾和罪过。
一百年多后,纪录片(不算真的纪录片,涉及了搬演)《圆明园》再次讲那曾经煊赫一时、荣耀世界的圆明园重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从大清帝国的建立到圆明园的竣工,从道光时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的入侵北京,一个老去的帝国在慢慢地倒下去。
最后,圆明园伴随着中华封建王朝的没落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从对遗迹的电脑复原中,可以看到圆明园何其雄伟壮观、幽静深邃。
在一窥冰山一角的同时,我的心中不止一次地发出叹息。
圆明园之毁,谁之过失?真如维克多雨果所说那样,这座只有在《一千零一夜》中才出现的仙境是毁于格兰特将军及其士兵之手?如果引燃炸药的是这些面目可憎、有失文明的侵略者,那么埋藏导火索的就一定是中华大地上的最后一个帝国。
《圆明园》影评
《圆明园》影评——文化与统治者的挽歌前些天上中国近代史课时看了圆明园这片子,看不完的原因很简单,不忍与痛心。
三代帝王用毕生精力去建造的这么一座无与伦比的世界顶级园林,然而却如嗷嗷待哺的婴儿,未曾经世,便被人狠狠地扼杀。
“为了建造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属于全人类所有。
过去的艺术大师、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
伏尔泰亦曾谈到过它。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如果不能亲眼目睹,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
它仿佛在遥远的苍茫暮色中隐约眺见的一件前所未知的惊人杰作,宛如亚洲文明的轮廓崛起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一样……”——雨果“然而,这个奇迹已经不复存在了。
……在历史面前,有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格兰。
”——雨果这部片子是用CG技术模拟了圆明园几乎全部的建筑物,平淡的解说词,演员毫无技艺的参演,却不能将观看该片的观众的心平静下来。
曾经无数次的想象圆明园在没有被毁灭之前,是怎样的,如今看完这片子,除了震撼,没有任何语言可以表达中国古代建筑家,艺术家及统治者的匠心独具。
这是最伟大的园林艺术,把中国,世界那个时代的几乎所有的园林艺术搬入这园子中,5000亩的园林,足足600个足球场大小,一个世纪的建造,集合了几万工匠,几千设计者的心血,居然被两个强盗,一把火给毁灭在人类历史之中。
片子中,详细描述了建园的过程,以及当时园中帝王的生活。
但我想说的是,毁灭的原因——传统文化与统治者思想。
中国的文明源远流长,能工巧匠层出不穷,那时的中国,占据了世界1/3的人口,粮食和工业产值也是世界1/3,泱泱大国导致了统治者的目光狭隘,以及自负。
因而,不管文化的积淀是多么的深厚,没有统治者清晰的思维,一切,必然会被更为强大的因素消灭,或是修改。
康熙,雍正,乾隆,无一不是当时科学艺术中的巅峰人物,作为中国历史上,文化修养最高的朝代,清朝的正统成员从小所受的教育是极为广博和精湛的,因此他们在继承中国文化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是我国第一部票房过千万的纪录片电影。
电影不仅再现了一座遍及繁华的皇家园林,更是再现了一部近代中国盛极而衰的历史。
电影中对圆明园修建的描述是巧妙地通过宫廷画师、意大利人郎士宁的视角进行讲述,展示了清皇室的私密生活,并且微妙地比较出中西方的差异。
本片画面精致华美,战争场面气势磅礴,处处彰显用心。
电影除复原了规模宏大、精艳绝伦的圆明园以外,还通过表现宫廷生活的宫灯、红烛、绿柳、朝云暮色等营造出一种古典的氛围。
细细品位片中的幕幕镜头,你不禁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所折服,真可谓叹为观止。
惊世骇俗的设计理念在巧匠们的雕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圆明园》是一部兼具“国产主旋律”和“大场面”拍摄的纪录片,为了获得完美的艺术效果,在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使用三维仿真动画技术,在影片中累计运用达35分多钟,并且第一次创造了将实景和三维动画相合成的艺术氛围。
在特效应用上,显然已经毫无争议地站在了国内纪录片创作的前沿,而且其重新拍摄、演员扮演配合旁白、独白穿插讲述历史的方式,也非常容易被观众接受。
此外,影片在动用各种高级影视设备的同时,还采用了当下比较先进的数字中间片技术,从而创造了非常独特的影象效果,保证了本片一流的制作水准。
影片一开始就给我们再现了清王朝的宫廷画师所作的圆明园设计图,但这些几百年前的设计图纸在我们现代的人看来好像就是一幅山水与建筑现结合的国画。
在这些‘设计图’上的建筑基本上符合当时圆明园的真实建筑物,也就是说古人就是依靠这些‘设计图’来建设圆明园。
在设计图上可以看到这些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很协调,与环境相融合,这也就是古代人追求的一种‘和谐美’,可以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的古典主义美学在美的形态上就主张和谐美,这也与儒道两家思想密切相关,两家思想的融合为共同的和谐美的思想。
三代帝王对圆明园进行规划时就特别注意和谐,圆明园在整体上本身也就是一个帝国版图的缩影,在园中的西北方向,有一座假山就喻为‘昆仑’,还有仿庐山景色的‘小匡庐’等,建筑物再置身其中。
在影片中也讲到这种和谐性直到乾隆帝时才慢慢消失。
影片巧妙地通过两个情节的凸显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也为圆明园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
西方传教士郎世宁来到东方这个文明古国后,想进入清朝皇家画院,就以西方绘画技法画了一幅小孩的肖像,以博得皇帝的欢心,结果失败了。
原因很简单,就是皇帝不喜欢他的绘画技法。
另一个就是皇帝想要建一个西方水法,而在当时就只有传教士郎世宁懂得西方的建筑,于是郎世宁成为了设计师。
由于皇帝的极度关注,郎世宁的设计都要由皇帝过目后才能行。
这位东方的主宰看到郎世宁的设计的水法后一度在改,他认为‘裸身的人’不能出现在他的‘视线’内。
更进一步的看,这些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当时的东方审美追求的是‘神’,神似而形不似。
西方审美追求的则是‘写实’,真实的写照。
难怪皇帝会说小孩的脸上怎么能有阴影呢!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在清朝又达到了历史鼎盛时期,未出嫁的女子足不出户是当时所谓的道德规定,更别说会出现‘裸体的人’了。
而在西方人们的思想则是较开放的,他们更喜欢去追求为当时不知的一些东西。
在影片中我们也看到了中国人与西方人对待科学不同的态度,西方人对科学是执着的追求,而在当时的中国人眼里更本就没有科学这个概念,清朝的统治者也认为学习西方的技艺就是玩物丧志。
我想文化也是影响一个民族进程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正是这些文化的差异,导致了火烧圆明园的悲剧。
圆明园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当我们在缅怀圆明园的时候,纪录片拍摄者在利用现代技术还原圆明园那美轮美奂、恍如人间仙境的景观的时候,恐怕难免都会对“古代人民的智慧”充满敬意和叹服。
我们似乎早就形成了一种审美习惯与思维惯性,就是历史上那些存留至今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自豪与骄傲,我们应该因为这些惊人的艺术品而凭生所谓的民族自豪感。
尽管如此,但我们在赞叹它的美好的同时一定要铭记住这美好的代价,它是当时统治君主的意志体现,是他们私欲的实质化,这些美好的代价是无数人民流尽的血汗,以及无数血汗汇集成的税银。
在看纪录片的时候,对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控诉印象极为深刻,尤其是最后那句充满正义感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做英吉利,一个叫做法兰西”,足可以令我们对雨果凭生敬意。
雨果在这一历史场景中的表现之所以为
人称道,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他所表现出的仗义执言的正义感,更在于他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自己的祖国。
也就是说,尽管他同样是一名法兰西公民,却在法国军队犯下恶行的时候丝毫没有护短之意,反而旗帜鲜明地指责自己那些犯罪的同胞。
我想我们不能不深究雨果此举能够带给我们的思索。
如今,圆明园已是一片焦土废墟,但它曾经的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不会被人们忘记,更不会被历史忘记。
最后,在各大论坛上看到很多的观后感,眼光大多锁定在“不能固步自封”,“落后就要挨打”之上,更有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气人物。
能得到这样的影响,恐怕足以说明《圆明园》这部纪录片的目的是达到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