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一部经典之作,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人性描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发生在美国南方的一个小镇,主要围绕着康普森家族的衰落展开。
通过对康普森家族三个子女班吉、昆丁和杰生的描绘,福克纳展现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家庭。
在这个家庭中,父权制度、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等问题都得到了深刻的反映。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被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所吸引。
班吉虽然智力低下,但他却拥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
昆丁则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他为了维护家族的荣誉而努力,但最终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捉弄。
杰生则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族的命运,但最终还是无法逃脱家族的诅咒。
这些人物形象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此外,《喧哗与骚动》中的叙事手法也让我印象深刻。
福克纳采用了多角度、多线索的叙事方式,使得故事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结构。
这种叙事手法既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文学考研 【赏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赏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内容梗概小说的正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1928年4月7日班吉部分白痴班吉是南方世家康普生家的小儿子,他最爱溜达的地方是高尔夫球场,那块地本是在他名下的牧场,因为家里要让他的大哥上哈佛大学被变卖了。
他爱听打球的嚷叫“开弟”(意即球童),弱智的他误以为是叫他心爱的姐姐“凯蒂”。
童年时凯蒂经常照顾安抚他,她身上的树林般清香对他是安慰剂,但后来姐姐有了男友,他嗅不到那清香了,便大嚎起来。
他还曾下意识地去追逐路过的女学生,二哥杰生给他做了去势手术。
在他毫无逻辑的头脑里,许多发生过的家庭大事绞成一团,构成了一个贵族世家日益衰败的独特图景。
1910年6月2日昆丁部分昆丁是康普生家的长子,在哈佛大学念书。
这天早上他没有去上课,出门去买了两只沉重熨斗,准备带着它投河自尽。
他的绝望直接来自于妹妹凯蒂的不规行为和婚事。
她先是与北方来的推销员幽会,怀孕后又嫁了一个银行家。
昆丁曾试图教训那个推销员,也曾拒绝替未来的妹夫掩盖以前在哈佛大学时的劣迹,劝说妹妹不要嫁这个小人。
他脆弱的心灵无法承受罪恶的现状和暗淡的前景带来的精神压力,决心一死了之。
在信步漫游中,他帮助一个迷路的意大利女孩寻家,被误认为拐带幼女,抓进警局。
后又与傲慢粗暴的同学打了一架。
他洗净伤口,收拾好衣物,给家里留下一封信,准备自杀。
19284月6日杰生部分杰生是康普生家的次子,从小自私冷酷,缺乏爱心。
他觉得家里亏负了自己。
离婚的姐姐把私生女小昆丁寄养在他家,他不但克扣了姐姐寄来的抚养费,还时时找借口在精神上折磨17岁的外甥女。
1928年4月8日迪尔西部分迪尔西是康普生家的黑人女佣,忠诚地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服务了几十年。
这天大早起来拾掇柴火,准备早餐。
杰生发现他多年积攒和克扣来的七千美元被小昆丁盗走,气急败坏地请警察帮忙,厌恶他的警长不予理会,他只得自己追踪,无功而返。
迪尔西带着白痴班吉上教堂听牧师布道,深受感动。
研究综述福克纳在我国开始引起较广泛的关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第二部分,1910年6月2日。 “昆丁的部分” 昆丁:多愁善感,回想到生活中太多的不如 意,夜幕降临,他走出门去投水自尽。
第三部分,1928年4月6日。 “杰生的部分” 杰生: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唯利是图,他 对这个家族充满仇恨,并把复仇的对象确定 为姐姐凯蒂的私生女小昆丁。 第四部分,1928年4月8日“迪尔西的部分” 在此部分里,作者用第三人称,试图以一种 冷静和敏锐的目光审视康普生家发生的一切 。
第二,叙事角度的多重变化。 福克纳在他的小说里运用的多重叙事角度是 指他分别从几个不同的人物角度入手、从不 同人物的理解着眼讲述同一个故事的一种写 作方法,也有评论家把这一手法称作“对位 式结构”。
第三,隐喻和象征的运用。 1、小说有许多地方借用了《圣经》中的典故 或场景。 2、题目本身的寓意:显赫一时的南方贵族在 面临灭亡时的失落与绝望。
一生共创作了19部长篇小说、75个短篇小说 和两本诗集。他于1939年和1949年两次获得 欧· 亨利奖,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51 年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1955年和1963年两 次获得普利策文学奖,1962年,荣获美国文 学艺术院颁发的金质奖章。
美国的南方文学指20世纪出生于美国南 方的作家所创作的,以反映该地区的社 会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南方文学执 意于反映南方落后的病态社会,通过忧 郁、多思的人物形象,倾吐愤世嫉俗的 真言。
凯蒂的堕落彻底摧毁了南方传统的道德观 念,曾有过辉煌昨天的南方传统已经一去不 复返。凯蒂和她的女儿无家可归,这一事实 也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现代人精 神上的失落、空虚和孤独。
代表了人类中正直、善良、乐观、勤奋、 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作者歌 颂她的优秀品质,因为在她的身上看到了 人类的希望。 “我看见了始,我也看见了终。” ——迪尔西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课件
《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 南方的传统是逼压在心头的存在,难以 抗拒的强烈,不能忍受却又无法回避。战 前与现代的冲突,福克纳的全部作品就生 在这两种视野的夹缝中,旧秩序的破坏与 新世界的创造,是他作品的两大支柱,代 表着相生相克的两种力量:现在与过去, 忘却与回忆。
• 从代的大氛围看,福克纳无疑是时 一个现 代主义作家。从如实反应美国南方的历史, 从现实和风土人情看,福克纳又是一个现 实主义作家。从福克纳从以传统的价值标 准来对待周围陌生,时髦的环境来看,他 又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三、喧哗与骚动 the sound and the fury
• 1、《麦克白》“痴人说梦” • 2、氛围:班吉—哼哼唧唧、勒斯特的钢镚 • 昆丁—钟表滴滴答答声 • 杰生—头疼 • 3、文体
• 昆丁的部分:
• 窗框框的影子显现在窗帘上,时间是七点到八点之间,我又回到时间 里来了,听见表在滴嗒滴嗒地响。这表是爷爷留下来的,父亲给我的 时候,他说,昆丁,这只表是一切希望与欲望的陵墓,我现在把它交 给你,你靠了它,很容易掌握证明所有人类经验都是谬误的reducto absurdum,这些人类的所有经验对你祖父或曾祖父不见得有用,对 你个人也未必有用。我把表给你,不是要让你记住时间,而是让你可 以偶尔忘掉时间,不把心力全部用在征服时间上面。因为时间反正是 征服不了的,他说。甚至根本没有人跟时间较量过。这个战场不过向 人显示了他自己的愚蠢与失望,而胜利,也仅仅是哲人与傻子的一种 幻想而已。 • 我来到梳妆台前拿起那只表面朝下的表。我把玻璃蒙子往台角上一磕, 用手把碎玻璃渣接住,把它们放在烟灰缸里,把表针拧下来也扔进了 烟灰缸③。表还在滴嗒滴嗒地走。我把表翻过来,空白表面后面那些 小齿轮还在卡嚓卡嚓地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约克纳帕塔法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内容梗概小说的正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1928年4月7日班吉部分白痴班吉是南方世家康普生家的小儿子,他最爱溜达的地方是高尔夫球场,那块地本是在他名下的牧场,因为家里要让他的大哥上哈佛大学被变卖了。
他爱听打球的嚷叫开弟(意即球童),弱智的他误以为是叫他心爱的姐姐凯蒂。
童年时凯蒂经常照顾安抚他,她身上的树林般清香对他是安慰剂,但后来姐姐有了男友,他嗅不到那清香了,便大嚎起来。
他还曾下意识地去追逐路过的女学生,二哥杰生给他做了去势手术。
在他毫无逻辑的头脑里,许多发生过的家庭大事绞成一团,构成了一个贵族世家日益衰败的独特图景。
1910年6月2日昆丁部分昆丁是康普生家的长子,在哈佛大学念书。
这天早上他没有去上课,出门去买了两只沉重熨斗,准备带着它投河自尽。
他的绝望直接来自于妹妹凯蒂的不规行为和婚事。
她先是与北方来的推销员幽会,怀孕后又嫁了一个银行家。
昆丁曾试图教训那个推销员,也曾拒绝替未来的妹夫掩盖以前在哈佛大学时的劣迹,劝说妹妹不要嫁这个小人。
他脆弱的心灵无法承受罪恶的现状和暗淡的前景带来的精神压力,决心一死了之。
在信步漫游中,他帮助一个迷路的意大利女孩寻家,被误认为拐带幼女,抓进警局。
后又与傲慢粗暴的同学打了一架。
他洗净伤口,收拾好衣物,给家里留下一封信,准备自杀。
19284月6日杰生部分杰生是康普生家的次子,从小自私冷酷,缺乏爱心。
他觉得家里亏负了自己。
离婚的姐姐把私生女小昆丁寄养在他家,他不但克扣了姐姐寄来的抚养费,还时时找借口在精神上折磨17岁的外甥女。
1928年4月8日迪尔西部分迪尔西是康普生家的黑人女佣,忠诚地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服务了几十年。
这天大早起来拾掇柴火,准备早餐。
杰生发现他多年积攒和克扣来的七千美元被小昆丁盗走,气急败坏地请警察帮忙,厌恶他的警长不予理会,他只得自己追踪,无功而返。
迪尔西带着白痴班吉上教堂听牧师布道,深受感动。
研究综述福克纳在我国开始引起较广泛的关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
喧哗与骚动——威廉·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威廉·福克纳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摘自《麦克白》第五场第五幕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一生都在写美国南方生他养他的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用文字建起一个庞大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其主要脉络是这个县杰弗逊镇及其郊区的属于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1800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世系中共600多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在各个长篇、短篇小说中穿插交替出现。
在反应人性的广度和深度上堪比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他是二十世纪也是所有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是西方广义的现代主义文学也是超越流派而卓然独立的大师之一。
他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作家中的作家。
一、小说背景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杰弗生镇上的康普生家。
这是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望族,祖上出过一位州长、一位将军。
家中原来广有田地,黑奴成群,如今只剩下一幢破败的宅子,黑佣人也只剩下老婆婆迪尔西和她的小外孙勒斯特了。
一家之长康普生先生是一九一二年病逝的。
他在世时算是一个律师,但从不见他接洽业务,他整天醉醺醺,唠唠叨叨地发些愤世嫉俗的空论,把悲观失望的情绪传染给大儿子昆丁。
康普生太太自私冷酷,无病呻吟,总感到自己受气吃亏,实际上是她在拖累、折磨全家人。
她时时不忘南方大家闰秀的身份,以致她仅仅成了一种“身份”的化身,而完全不具有作为母亲与妻子应有的温情。
女儿凯蒂可以说是全书的中心,虽然没有以她的观点为中心的单独的一章,但书中一切人物的所作所为都与她息息相关。
太多的责任导致了不负责任。
”凯蒂从“南方淑女”的规约下冲出来,走过了头,成了一个轻佻放荡的女子。
她与男子幽会,有了身孕,不得不与另一男子结婚。
婚后丈夫发现隐情,抛弃了她。
她只得把私生女寄养在母亲家,自己到大城市去闯荡。
哥哥昆丁和凯蒂儿时感情很好、作为没落的庄园主阶级的最后一代的代表者,一种没落感始终追随着昆丁。
这个“簪缨之家”的孓遗极其骄傲,极其敏感,却又极其孱弱(精神上、肉体上都是如此)。
喧哗与骚动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有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 却没有任何意义。”
我把表给你,不是要让你记住时间,而是让你可以偶尔忘掉时间,不把心力全部用在征服时间上面。因为时 间反正是征服不了的,他说。甚至根本没有人跟时间较量过。这个战场不过向人显示了他自己的愚蠢与失望,而 胜利,也仅仅是哲人与傻子的我还能闻到耀眼的冷的气味。
目录分析
出版说明 编委会名单
1928年4月7日 1910年6月2日
1928年4月6日 1928年4月8日
附录康普生家: 1699—1945年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 书目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年9月25日-1962年7月6日),美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 一,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原因为“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 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他一生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与12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15部长篇与绝大多数短 篇的故事都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其主要脉络是这个县杰弗生镇及其郊区的属于 不同社会阶层的若干个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时间从1800年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系中共600多个有名 有姓的人物在各个长篇、短篇小说中穿插交替出现。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哗与骚动》。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喧哗与骚动》,书名来自莎士比亚的《麦克白》:"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 义。意识流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200余万字,非常非常长,让人没有勇气去读。康 普生一家,四个孩子,分别是昆丁,凯蒂,杰生和班吉。
文学考研 【赏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赏析】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内容梗概小说的正文由四个部分组成。
1928年4月7日班吉部分白痴班吉是南方世家康普生家的小儿子,他最爱溜达的地方是高尔夫球场,那块地本是在他名下的牧场,因为家里要让他的大哥上哈佛大学被变卖了。
他爱听打球的嚷叫“开弟”(意即球童),弱智的他误以为是叫他心爱的姐姐“凯蒂”。
童年时凯蒂经常照顾安抚他,她身上的树林般清香对他是安慰剂,但后来姐姐有了男友,他嗅不到那清香了,便大嚎起来。
他还曾下意识地去追逐路过的女学生,二哥杰生给他做了去势手术。
在他毫无逻辑的头脑里,许多发生过的家庭大事绞成一团,构成了一个贵族世家日益衰败的独特图景。
1910年6月2日昆丁部分昆丁是康普生家的长子,在哈佛大学念书。
这天早上他没有去上课,出门去买了两只沉重熨斗,准备带着它投河自尽。
他的绝望直接来自于妹妹凯蒂的不规行为和婚事。
她先是与北方来的推销员幽会,怀孕后又嫁了一个银行家。
昆丁曾试图教训那个推销员,也曾拒绝替未来的妹夫掩盖以前在哈佛大学时的劣迹,劝说妹妹不要嫁这个小人。
他脆弱的心灵无法承受罪恶的现状和暗淡的前景带来的精神压力,决心一死了之。
在信步漫游中,他帮助一个迷路的意大利女孩寻家,被误认为拐带幼女,抓进警局。
后又与傲慢粗暴的同学打了一架。
他洗净伤口,收拾好衣物,给家里留下一封信,准备自杀。
19284月6日杰生部分杰生是康普生家的次子,从小自私冷酷,缺乏爱心。
他觉得家里亏负了自己。
离婚的姐姐把私生女小昆丁寄养在他家,他不但克扣了姐姐寄来的抚养费,还时时找借口在精神上折磨17岁的外甥女。
1928年4月8日迪尔西部分迪尔西是康普生家的黑人女佣,忠诚地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服务了几十年。
这天大早起来拾掇柴火,准备早餐。
杰生发现他多年积攒和克扣来的七千美元被小昆丁盗走,气急败坏地请警察帮忙,厌恶他的警长不予理会,他只得自己追踪,无功而返。
迪尔西带着白痴班吉上教堂听牧师布道,深受感动。
研究综述福克纳在我国开始引起较广泛的关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
《喧哗与骚动》故事梗概(5篇范例)
《喧哗与骚动》故事梗概(5篇范例)第一篇:《喧哗与骚动》故事梗概《喧哗与骚动》故事梗概对于《喧哗与骚动》,福克纳说过,这本小说是两个堕落的女人:凯蒂和她的女儿的一出悲剧。
可见作者心中对凯蒂是同情的。
作品描写了一个古老的种植园贵族之家的没落,表现了这个家族成员各自的生活遭遇和精神状态。
他抛弃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而是借鉴了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尤利西斯》的意识流技巧,追求人物的心理真实。
作品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让康普生家族的小儿子班吉“讲故事”,他是个白痴,以他的所见所闻勾勒出朦朦胧胧的故事轮廓,接着再分别以大儿子昆丁和二儿子杰生重讲一遍故事。
由于各人的角度不一样,所以故事的风貌也不同,最后,女佣迪尔西再将故事完整的讲述,故事的细节和发生时间最终全部交代清楚。
这是一部比较难阅读的小说,它打破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但是它的确是一部很有意思的小说,难度和有趣与它的名气大小程度相等。
小说问世以来,被称为“粗鲁的天才”的福克纳就不断遇到诘问,他是不是有意卖弄或与读者为难呢?有人抱怨说,读了三遍还不懂,福克纳告诫他去读第四遍。
为此福克纳解释了他创作的动机:我一开始就透过一个白痴孩子的观点来说这个故事,因为我觉得由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人来讲故事,效果会更大。
我发觉没有把故事说出来,就又试了一回,同样故事透过另一个兄弟的观点来说,还是不成。
第三次我透过第三个兄弟的观点来说这个故事,结果也还是不成。
我试着把各部拼在一起,由我自己来补充说明。
可见,这部小说的形成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并不是故弄玄虚。
《喧哗与骚动》赢得了评论界极大的褒扬,他们惊叹小说结构的繁复和完整。
从四个部分看,小说发生的时间排列是“CABD”式。
大小说家康拉德称赞这是一部坚实的四个乐章的交响乐结构。
这是小说家奉为圭臬的小说——它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创作技巧的教科书。
《喧哗与骚动》的标题,选自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第五幕中麦克白的一句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威廉·福克纳与《喧哗与骚动》
神话模式
3
所谓“神话模式”,就是在创作一部文作品时,有意识地使其故事、人物、结构, 大致与人们熟知的一个神话故事平行。在《喧哗与骚动》中,三、一、四章的标题 分别为一九二八年四月六日至八日,这三天恰好是基督受难日到复活节。而第二章 的一九一〇年六月二日在那一年又正好是基督圣体节的第八天。因此,康普生家历 史中的这四天都与基督受难的四个主要日子有关联。
在本书中,福克纳打破了传统 的以钟表时间为顺序的情节构 思。为其后期作品“多角度叙 事”及“意识流”的特点打下 了基础。
THANK YOU
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
威廉·福克纳与《喧哗与骚动》
1
意识流手法
前三部分中,作者一直使用意识流的写作方法。例如班吉看到旧马车就会想起多年前坐马车的 回忆,接下来的篇幅便会一直叙述多年前的事情。然后又会突然回到当前,看到牲口棚,又会 回忆起小时候经过牲口棚的事情。 这种切换主要是通过照顾班吉的黑奴来提示当前年份,在书中还会有字体变化以区分。
2
多角度叙述
作品简介
• 1919年9月,福克纳成为了密西西比大学里的特 殊学员,在《密西西比人》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 说《幸运着陆》 • 1925年2月他首部长篇小说《士兵的报酬》正式出版 • 1928年春,他开始写第三部关于康普生家族的小说《黄 昏》,这就是后来的《喧哗与骚动》 • 1932年,福克纳与好莱坞著名电影公司米高梅签约, 开始撰写电影剧本
它们可以从这一思想活动跳到 另一思想活动,不必有逻辑, 也不必顺时序
2
3
除了正常的思想活动之外,它们也包 括潜意识、下意识这一类的意识活动 。
影响
小说大量运用多视角叙述方法 及意识流法手法,是意识流小 说乃至整个现代派小说的经典 名著。与《追忆似水年华》、 《尤利西斯》并称为意识流小 说的三大杰作。 PUT YOUR TEXT HERE PUT YOUR TEXT HERE PUT YOUR TEXT HERE PUT YOUR TEXT HERE
在本书中,福克纳打破了传统 的以钟表时间为顺序的情节构 思。为其后期作品“多角度叙 事”及“意识流”的特点打下 了基础。
THANK YOU
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
汉3喧哗与骚动
)
tel:617338
答案B
9、“他随着金钱势力在南斱上升,已顺应潮流,成为一个 实利主义者,仇恨不绝望有时又使他成为一个没有理性、 丌切实际的复仇狂不虐待狂”讲的是哪一个人物
tel:617338
答案A
3、先天白痴的班吉智力水平叧相当于一个三岁的小孩。他 没有思维能力,脑子里叧有感觉和印象。然而在以他的角 度叙写的第一部分(1928年)他实质上的年龄是 A、30 B、33 tel:628759 C、43 D、38
答案B(170第二段第三行)
4.“他们”上楼以后,母亲靠坐在她的椅子里,把有樟脑味 的手绢按在嘴上。父亲没有挪劢过位置,他仍然坐在她身 边,捏着她的手吼叨,声一下接一下地响着,仿佛寂静是 不它水火丌相容似的。”中的他们指
A、1 B、2 C、3 D、4
答案D(P171第12行)
BACK
9《喧哗不骚劢》中的“我看见了始,我看见了终”是谁说 的 A、班吉 B、康普生 C、迪尔西 D、凯蒂
答案C(P171第一段倒数第三行)
BACK
10.纵观整部小说,佝认为康普生一家最大的耻辱也是该家族 开始没落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A.凯蒂不哥哥昆丁乊间的乱伦关系,幵产下了小昆丁 B.女仆迪尔西对主人的反抗,一心要保护班吉和小昆丁 C.凯蒂不男友幽会后,导致失贞 D.小昆丁偷走了杰生多年的积蓄幵和男友私奔
人物简介
老康普生:他在世时算是一个律师,但从不见他 接洽业务。嗜酒贪杯, 唠唠叨叨地发些愤世嫉俗 的空论,把悲观失望的情绪传染给儿子昆丁。
康普太太:自私冷酷,无病呻吟,总感到自己受 气吃亏,实际上是她在拖累、折磨全家人。她念 念不忘南方大家闺秀的身份,以致仅仅成了一种 “身份”的化身,而完全不具有作为母亲与妻子 应有的温情,家中没有一个人能从她那里得到爱 与温暖。
威廉·福克纳与《喧哗与骚动》
1
意识流手法
前三部分中,作者一直使用意识流的写作方法。例如班吉看到旧马车就会想起多年前坐马车的 回忆,接下来的篇幅便会一直叙述多年前的事情。然后又会突然回到当前,看到牲口棚,又会 回忆起小时候经过牲口棚的事情。 这种切换主要是通过照顾班吉的黑奴来提示当前年份,在书中还会有字体变化以区分。
2
多角度叙述
• 1941年,福克纳发表著名短篇小说《熊》,这篇小说对 美国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解读福克纳全部 小说乃至美国南方文学的钥匙” • 1949年,福克纳在与加缪、帕斯捷尔纳克、约翰·斯坦贝克、 海明威角逐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为“因为他对当 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生平简介
• 1897年9月25日出生在美国密西西比州一个名门 望族家中。曾祖父是种植园主、军人、作家、政 治家、经营铁路的企业家 • 幼年已经开始阅读莎士比亚、狄更斯、巴尔扎克、 康拉德等人的作品 • 19岁的福克纳第二次参加了十一年级的升学考试, 遭到失败 • 21岁他装成英国人报名参加英国皇家空军,前往 加拿大多伦多训练营接受军事训练,并学习了处 理无线电报等技术 • 1932年,福克纳与好莱坞著名电影公司米高梅签 约,开始撰写电影剧本 • 1939年1月福克纳登上《时代周刊》封面,在好 莱坞的日子,他一共赚了21000美元
在本书中,福克纳打破了传统 的以钟表时间为顺序的情节构 思。为其后期作品“多角度叙 事”及“意识流”的特点打下 了基础。
THANK YOU
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
外国文学第32章《喧哗与骚动》_OK
RobbinsFL.1991.Inareviewof“TheS oundandtheFury”//MatuzR,FalkC,Sega lD,etal,eds.ContemporaryLiteraryCr iticism,Vol.68.Detroit:GaleResean“TheSoundandtheF ury”:TimeintheWorkofFaulkner//Warr l,Inc.
3
二、评论文章 《 评〈喧哗与骚动〉:福克纳作品中的时间》节选
让--保尔·萨特从福克纳作品中的时间维度切入,对《喧哗与骚动》进 行了点评。他认为,福克纳意识中的“时间”是没有“未来”的绝望哲学。福 克纳尽其所能来告诉我们昆丁的独白和他最后的出行已经是他的自杀了。我想, 这就解释了这一奇怪的悖论:昆丁在想着他已经过去的最后一天,就像是一个 在回忆着这一切的人。
17
HaroldB.1975.TheValueandLimitat ionsofFaulkner’sFictionalMethod//A mericanLiterature.NorthCarolina:Du keUniversityPress.
18
VickeryO W.1987.“TheSoundandtheF ury”:AStudyinPerspective//MinterD, ed.“TheSoundandtheFury”by William F aulkner:AnAuthoriativeText,Backgro undsandContexts,Criticism.NewYork: W.W.Norton&Company.
2
一、精彩点评 《喧哗与骚动》仍然是福克纳被阐释得最多的小说之一,并且经常被认 为是20世纪意义最为深远的散文作品之一。(MatuzR,FalkC, SegalD,1991:106.范锐,译)在评价《喧哗与骚动》的时 候,……我们应该说威廉·福克纳是乔伊斯最有才华和最始终如一的美国弟子。 (RobbinsFL,1991:106.范锐,译)
外国文学第32章《喧哗与骚动》_OK
练习思考题 1.萨特对于福克纳的评价是“我喜欢他的艺术,但是我不相信他的哲 学”。你如何理解这种评价?你本人是否认为《喧哗与骚动》“描绘出了一个 正在苍老中死去的世界”?据此写一篇小论文。 2.仔细阅读《喧哗与骚动》,如果要从中选择一个中心场景,你会选择 哪个?这个中心场景和作品的总体结构是什么关系?对理解整部作品有何作用?
13
EdelL.1962.HowtoRead“TheSoundan dtheFury”.NewYork:NewYorkUniversit yPress.
14
WeinsteinPM,ed.2000.TheCombridg eCompanionto William Faulkner.上海: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
7
这种希望最终一定是破灭了,因为有一天突然好像有一道门在我和所有 出版商的地址和推荐书目之间悄然地和永远地关上了,这时我对自己说,现在 我可以写了。现在我可以只是写了。于是我,一个有三个兄弟但一个姐妹都没 有的人,一个命中注定第一个女儿会早夭的人,开始写关于一个小女孩的故事。
8
《〈喧哗与骚动〉透视研究》节选 美国学者威克瑞在《〈喧哗与骚动〉透视研究》一文中,对这部作品的 结构、主题等进行了论述。福克纳把结构固定下来,但却让这个结构的中心状 况模糊不清,他就通过这一点强迫读者重建这个故事并自己去领悟其含义。因 此,一旦读者抓住了班吉、昆丁和杰生的关系,也就复原了那个故事。这一点 还有赖于读者对于小说前3章中各自存在的过去和现在事件的关系的充分理解。 随着读者从一章读到另一章,事件逐步被澄清,由班吉提供的那些场景和对话 的碎片逐渐拼合。
6
《〈喧哗与骚动〉前言》节选 威廉·福克纳1933年,在为《喧哗与骚动》写的前言中,对这部
作品的创作历程进行了描述。……当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根本没计划。 我甚至都不是在写一本书。在那之前我写过3部小说,越写越不容易,越没有 乐趣、收获和酬劳。其中第三本3年不能面世,在那3年之中我把那些书稿送 到一个又一个出版商那里,保持着一种顽固和越来越淡漠的希望,希望最终证 明我至少对得起我用掉的那些纸和花掉的那些时间。
福克纳及其《喧嚣与骚动》
二、《喧嚣与骚动》 长 篇小 说 《 喧嚣 与骚 动 》 (1929)是福克纳的代表作品, 是意识流小说的典型。作品标题 的来源、讲述的故事、主题和所 运用的艺术手法。
《 喧 哗 与 骚 动 》 封 面
《 喧 嚣 与 骚 动 》 ( The
and the Fury,1929):
Sound
2、种族歧视与民族矛盾; 3、南方与北方在思想观念上的 激烈冲突; 4、南北战争以后的社会动乱与 精神危机; 5、传统价值与现代资本主义文 明的严重对立。
福克纳在写作上的特点最主要的 有以下几点: 首先,他探索各种可能性以使内 心活动外部化、客体化。 福克纳主要作品中的意识流就是以不 完整的句子的堆砌、没有标点符号、 思想和感受的跳跃性和前后纠缠、用 人称代词而不是姓名身份、形象与叙 述的无关连并存等形式出现的。
班吉的叙事突出地反映了福克纳 对意识流小说技巧的精心营造, 白痴
的形象也寄托了福克纳的刻意追求:
首先,班吉的讲述呈现了文 学感性的具体性和原初性。
其次,白痴叙述更有助于表 现意识流的创作技巧。
而在白痴的叙事流程中,福克纳最想 强调的是“共时性”和“现时性”的 理念。 班吉的叙述逼真地反映了人的无意 识的混乱与混沌。
第四部分是以十分清醒的笔调写 出来的,增强了作品的客观效果。
从班吉、昆丁、杰生到迪尔西, 这个由四个人讲述了四遍的故事,它 的主题也随着叙述过程的推进不断明 确、深入。
小说以多角度叙述手法通过文体、 句法和意象来表现班吉,昆丁和杰生 的意识流,随后采用“全能角度”让 迪尔西讲剩下的故事。
内心独白:在《喧嚣与骚动》中 运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通过人物内 心的微观世界来反映外部的宏观世界。 以班吉的内心活动为例,他的内心独 白可以用“混乱”两个字来概括。 福克纳力图完全遵循白痴的感知 方式,呈现白痴的特有的思维“逻 辑”、叙事逻辑和心灵“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什么叫丧礼呀?”杰生说。
2、“妈咪不是叫我们别告诉他们的吗。”威尔许说。
3、 “丧礼就是大家哭哭啼啼。”弗洛尼说:“贝拉·克莱大 姐死的时候。他们足足哭了两天呢。”
4、 他们在迪尔西的屋子里哭。迪尔西在哭。迪尔西哭的时 候,勒斯特说,别响,于是我们都不出声,但后来我哭起 来了,蓝毛也在厨房台阶底下嗥叫起来了。后来迪尔西停 住了哭,我们也不哭不叫了。
明天,明天,再一个明天,一天接着一天地蹑步 前进,直到最后一秒钟的时间;我们所有的昨天,不 过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熄灭了吧 ,熄灭了吧,短短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 ,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 就在无声无臭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 ,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约克纳帕塔法的文学意义在于它是一个神话 、寓言,是一个虚构的想像王国,它折射了 美国南方的历史和现实,此系列小说的一个 核心的图景就是关于保守的南方的颓败的历 史,福克纳自己就曾说过《喧哗与骚动》是 一个关于“失落的天真”的故事。
动》 the fury
the sound and
该作品是“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核心 ,是福克纳的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也是他本 人最钟爱的一部小说。
福克纳在写作
《喧哗与骚动》情节
主要人物: 康普生先生 康普生太太 长子昆丁 次子杰生 幼子班吉 女儿凯蒂
黑人女仆迪尔西 迪尔西丈夫罗斯库司 儿子威尔许 女儿弗洛尼 小外孙勒斯特
小说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928年4月7日。“班吉的部分” 班吉:患精神疾病,33岁却只是3岁孩子的 智力水平。这一天是班吉的生日,勒斯特带 他到外面去玩,这一章记录了班吉一路上的 所见和所想,大部分内容是康普生兄弟小时 候的事情,大多事件以凯蒂为中心。
“我看见了始,我也看见了终。” ——迪尔西
5、“噢。”凯蒂说:“那是黑人的事。白人是不举行丧礼 的。”
6、“妈咪叫我们别告诉他们的,弗洛尼。”威尔许说。
7、“别告诉他们什么呀。”凯蒂说。
8、 迪尔西哭了,声音传了过来,我也哭起来了……
9、 ……等我睡醒重新睁开眼睛时,我听到了母亲的声音 ,听到急匆匆地走开去的脚步声,我闻到了那种气味。
第二,叙事角度的多重变化。
美国的南方文学指20世纪出生于美国南 方的作家所创作的,以反映该地区的社 会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南方文学执 意于反映南方落后的病态社会,通过忧 郁、多思的人物形象,倾吐愤世嫉俗的 真言。
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 说
约克纳帕塔法(Yoknapatawpha) 名字源于印第安语,意思是“河水静静地流 过平原”,福克纳用这个名字命名作品中的 县城。在福克纳先后创作的19部长篇小说中, 背景在这个县城的就有15部之多。它是美国 南方的缩影,展出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 气息,同时又给人以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评论家把福克纳的这些作品统而称之为“约 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
福克纳所获得的荣誉
一生共创作了19部长篇小说、75个短篇小 说和两本诗集。他于1939年和1949年两次 获得欧·亨利奖,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51年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1955年和 1963年两次获得普利策文学奖,1962年, 荣获美国文学艺术院颁发的金质奖章。
福克纳:美国南方文学的奠基人
——麦克白
凯蒂:
凯蒂的堕落彻底摧毁了南方传统的道德观念 ,曾有过辉煌昨天的南方传统已经一去不复 返。凯蒂和她的女儿无家可归,这一事实也 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现代人精神 上的失落、空虚和孤独。
迪尔西
代表了人类中正直、善良、乐观、勤奋、 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作者歌 颂她的优秀品质,因为在她的身上看到了 人类的希望。
第二部分,1910年6月2日。 “昆丁的部分”
昆丁:多愁善感,回想到生活中太多的不如 意,夜幕降临,他走出门去投水自尽。
第三部分,1928年4月6日。 “杰生的部分” 杰生: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唯利是图,他 对这个家族充满仇恨,并把复仇的对象确定 为姐姐凯蒂的私生女小昆丁。
第四部分,1928年4月8日“迪尔西的部分” 在此部分里,作者用第三人称,试图以一种 冷静和敏锐的目光审视康普生家发生的一切 。
小说的结构:
首先,小说的四个部分使康普生家的故事 逐渐地、越来越完整、清晰地展现在读者 的面前。
班吉——昆丁——杰生——作者
其次,小说的结构从时间上讲是不符合顺 序的,但在内容上讲却是按照时间顺序发 展的。
作品的艺术技巧:
第一,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意识流 的手法存在于小说前三个部分的每一页。福 克纳运用的意识流进一步发展了乔伊斯和沃 尔夫所开创和运用的意识流手法,他更注重 用这一手法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 。
福克纳在他的小说里运用的多重叙事角度是 指他分别从几个不同的人物角度入手、从不 同人物的理解着眼讲述同一个故事的一种写 作方法,也有评论家把这一手法称作“对位 式结构”。
第三,隐喻和象征的运用。
1、小说有许多地方借用了《圣经》中的典故 或场景。
2、题目本身的寓意:显赫一时的南方贵族 在面临灭亡时的失落与绝望。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福克纳的生活道路
(William Faulkner l897-1962)
生于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曾因家 境破落而辍学,一战后在州立大 学读了一年,当过记者,《士兵 的报酬》是其第一部小说。50年 代,多次到南美、欧洲和日本演 讲,成为公众瞩目的人物。
代表作品:《喧哗与骚动》、《我 弥留之际》、《圣殿》、《八月 之光》、《押沙龙,押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