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导学案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合集下载

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2022学年高中部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的建立与巩固单元概览·明要求【时空坐标】【单元特征】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的出现、发展与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与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

(1)政治: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禅让制;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商朝实现内外服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2)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社会的基本模式。

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3)文化: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在文学上,《诗经》和楚辞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文字上,商朝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公元 220 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2)经济: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并有所发展,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3)文化:治国思想出现了法家→道家→儒家的转变,西汉时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第1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目标展示·定方向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 课程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 标准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1.旧石器时代的含义、代表性遗址、生活特点。

(史料实证)2.新石器时代的含义、特点、代表性遗存及各遗存的分布位置、特征。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时)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小组:_________ 【学习目标】1.阅读课本第一、二子目,知道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2.理解并记忆中华文明起源特点---“多元一体”的含义;3.能够运用唯物史观阐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多元一体的含义;难点: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导学流程】一、知识链接原始社会:亦称“原始公社”、“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存在了二三百万年,是截至目前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

生产力极其低下是原始社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从石器技术(生产力)来看,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从社会组织形态(生产关系)来看,可分为原始群(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后期向国家过渡。

二、基础感知知识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社会(一)从石器技术(生产力)角度划分1.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距今约1万年)(1)概念:指以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代表性人类遗址:距今约170万年的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

(3)生产生活方式:从事,过着群居生活,学会。

2.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前进入。

(1)概念:指以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生产生活方式:大量使用,开始从事,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3)代表性文化遗存:阅读课本,并标注出以下文化遗存的分布地区及生产生活特征。

A.距今约7000-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B.距今约5000年(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等。

(二)从社会组织形态(生产关系)角度划分1.原始群:旧石器时代。

群居生活,实行杂乱的婚姻形式。

2.母系氏族社会:出现。

生产力,氏族成员,成果。

3.父系氏族社会:出现。

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历史必修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定位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时期,认识其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位置。

2.史料实证:通过研读古代遗址、文物、文献等史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基于证据的历史认识。

3.历史解释: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及其特征,理解这些因素对中华文明后续发展的影响。

4.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其表现。

•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如夏朝的建立)及其特征。

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并阐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及其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关系。

•如何分析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条件、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材料。

•古代遗址、文物图片及视频资料(如二里头遗址、甲骨文等)。

•相关历史文献摘录(如《史记》中关于夏朝的记载)。

•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动画演示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讨论法:教师系统讲授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深化理解。

•史料分析法:运用史料进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地图教学法:利用地图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地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

•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古代生活场景或决策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远古先民生活的故事,如“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引出远古人类的生活状态和中华文明的萌芽。

•设问引导: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吗?早期国家是如何形成的呢?”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1.中华文明的起源•多元性阐述:介绍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址(如仰韶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展示其独特的陶器、玉器、建筑等,说明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

•环境因素分析:结合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影响(如河流、气候、资源等)。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8.西周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都城?西周实行哪些政治制度来巩固统治?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发
展的表现?
一 文明的起源 多元化 根据生产力的发展,将原始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阅读教材2-3页,思考2个问题 1.新旧石器时代生活的状态是怎样的? 2.文化遗存的分布呈现怎样的特点?
1.1 旧石器时代
.
龟甲兽骨—甲骨文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加强自身统治
商朝
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大量的 西周青铜器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1.2 新石器时代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分布趋势:
从满天星斗趋向于中原中心
1.2 新石器时代
----以良渚考古成果来看社会的变化
✎良渚古城遗址出土部分玉器(含复原嵌玉漆器)
✎良渚莫角山遗址浮选出的碳化稻米
大量的精美玉器和稻米遗迹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产力发展,农业发展,社会分工。为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附属 国
附属 国
2.2 国家的发展
(2)商王朝的统治
商代刻在占卜用过的龟甲、兽骨上的记录文字。商代文 字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近人称之为甲骨文。因 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商统治者非常迷信,大事必 占卜,要将所问事项、占卜日期、吉凶结果等都刻在龟甲或 牛肩胛骨上。在殷墟发现的甲骨卜辞约有10万多片,所及甲骨 文单字总数约有4500字左右,今已确认者约有2000字。是我 国古代最早的一种成熟文字。
有何不同?
5.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的是?尧舜时期统治者更迭的方式是什么?何时被称为“万邦时代”?为
什么说这一时期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学生通过史料分析,了解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和更替,掌握古人类古文化遗存的分布,古代中国从部落到国家的知识和商西周的相关史实。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始终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过渡的过程。

通过向学生展示大量史料,帮助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通过向学生展示新时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原始人类分布、夏商周的地图,以及周朝形势图,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了解从原始社会过渡到早期国家的历程。

学习重难点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中华文明的特点,夏商周的制度,早期国家的特征难点:生产力、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早期国家的特征时空思维一、基础知识梳理(一)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分布广泛,并逐渐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二)中华文明的特点总体:悠久性,本土性,兼容性,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记忆)①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②中华文明的起源,分布广泛,而后又汇聚于中原黄河流域,并逐渐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③中华文化的发展在不同区域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导致了不同区域间的互补关系,是中华文化产生汇聚和向一体发展的动力因素。

④中华文化是兼容并蓄的,不仅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彼此吸收各自长处,交流日益深入,而且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长久生命力,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三)生产力、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四)早期国家的特征政治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具有军队、司法等国家机器。

②神权、族权、王权(政权)紧密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比较松散。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优秀教学案例
在导入新课后,我会开始讲授新知识。首先,我会介绍中华文明的起源,让学生了解华夏族的形成过程。然后,我会讲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发展、更迭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在讲解过程中,我会结合史料实证,让学生了解历史事实,提高他们的历史实证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如:“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有哪些异同?”“中华文明的起源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等,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学习、交流,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5.教学策略:运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如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使课堂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史料实证能力以及时空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在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时,引导学生对不同地区的文明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在讲述夏商周的更迭时,引导学生利用史料实证来验证历史事实,提高了他们的史料实证能力。
(二)问题导向
我将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我可以提问:“中华文明是如何形成的?”“华夏族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讲述夏商周的更迭时,我可以提问:“夏商周三个朝代为什么会更迭?”“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是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
(四)反思与评价
在课堂的最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让他们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收获。例如,我可以让学生谈谈他们在解决问题、分析历史事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同时,我还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此外,我还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如撰写心得体会、绘制历史时间轴等,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以制作石器的时代①代表性遗址:距今约170 万年的元谋人;距今约70 万—20 万年的北京人。

②生活状况:他们从事,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

(2)新石器时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①代表性遗址:略②生活状况: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

③分布特点:分布广泛,数量众多核心概念:多元一体多元:在中华文明起源时期,就分布着多种文化和多个民族,一体: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为中心的中心文化对周边的文化产生辐射状的影响,最终致使其他文化向黄河的中心文化同化3、原始社会组织和生活特点(1)原始社会组织:原始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生活特点:①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②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与不平等的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二、从部落到国家1、三皇五帝时期(1)三皇五帝:(2)禅让制:尧舜禹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禅让标准是(3)国家的初始形态:宫殿遗址、天文建筑及各种礼器,阶级分化明显2、夏朝:(国家的产生)——第一个奴隶制王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 年(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标志着代替禅让制。

三、商朝:1、建立:建立者:汤;时间:公元前1600年。

2、政治制度:内外服制;3、文化成就:①甲骨文:是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

主要为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②青铜器四、西周1、政治建制: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➊学习目标一、通过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和早期国家的讲述,从时空角度,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从部落到国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二、认识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特点,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三、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学生能分析中华文明的特点,了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时代特征,能掌握原始社会的三个阶段和私有制、阶级分化的出现四、通过各种文献资料的记载,学生能够整体上认识到夏商周的演变过程,了解各朝代的基本情况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➋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石器时代的时代特征;夏商周的演变;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以及社会发展教学难点: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➌知识梳理一、原始社会1、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采集渔猎、寄居洞穴、母系氏族、元谋人、山顶洞人2、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原始农业、阶级分化、私有制、万邦时代、仰韶文化、良渚文化二、奴隶社会/早期国家1、夏朝·部落联盟:禅让制→世袭制、公有制→私有制2、商朝·方国联盟(1)祭祀占卜·甲骨文: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以血缘为纽带维护政治统治·兄终弟即(3)内外服制度3、西周·家国一体的封建王国(1)分封制①对象:王族子弟、功臣、前朝贵族②义务:朝见述职、随从作战、缴纳贡赋③权利:设置官员、组建军队、征派赋税、爵位世袭、再分封(诸侯→卿大夫→士)④特点:姬姓居多、拱卫周室、层层分封、等级森严⑤影响:前期有利于维护统治,开发边疆;后期诸侯势力增强,分封制逐渐瓦解(2)宗法制·血缘①目的:解决贵族内部的权力、财产继承分配矛盾②内容: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关系;祭祀崇拜祖先③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特权;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团结补充知识: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为互为表里,相互依存(3)礼乐制·等级关系(4)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集体劳作、公私并存4、夏商西周共同政治特点:血缘关系为纽带;神权与王权结合;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➍框架梳理(完成以下填空)一、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区别。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武王;厉王;幽王 平王
青铜器时代
铁器时代

西周
东周(春
秋战国)
170万70-20万
生产:采集渔猎 生活:群居;火
距今1 7000-5000年 前2070年前1600年 万年前 前
前1046年
生产:原始农业粟稻丝; 生活:定居陶器玉器
农业:井田制; 手工业:青铜器(何尊)
前841年 前771年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三、商和西周
2、商(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 政治特点:国家机构更加完善。 ➢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 ➢ 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
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王畿以外的臣属地区,商王 间接控制。
三、商和西周
2、商(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今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昬弃 其家国,遗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维四方之多罪逋……今予发维共行天之罚。
——司马迁《史记》
清华简《系年》第十七至十八简讲到:“周成王、周公既迁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 亡由,方(旁)设出宗子以作周厚屏。乃先建卫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余民”。
(1)国家的含义 国——國——或——域
“國,邦也,从口从或” “或,邦也,从口,戈以守其一。一,地也”
——《说文解字》 国:原为执戈以保卫城邑 防御性城址:战争对抗 防洪性城址:治水社会
二、从部落到国家
2.国家——文明起源的标志
(2)国家产生的条件石冢
红山玉龙 蛋壳黑陶杯 良渚玉琮
8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前中期
史料阅读: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他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学习目标】1.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阶段,形成知识框架,培养历史时空观。

2.阅读相关史料,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

3.体会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

【自主学习】主题一古人类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的起源1.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根据课本资料和《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分析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2.经过多次考古挖掘,周口店遗址共出土了200多块属于40多个古人类个体的骨化石、10多万件石器和石片、深厚的灰烬和100多种动物的化石。

这里因其丰富的远古遗存被称为“北京人之家”。

依据材料及所学,分析化石在研究远古历史中的重要作用,用课本中的知识点来说明“深厚的灰烬”。

2.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和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

阅读课本,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在北方和南方的具体表现。

说明当时所处的社会组织阶段及其社会特征。

3.课本中的姜寨聚落遗址,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也差别不大。

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山东大汶口文化的遗址里,墓葬按其墓坑大小随葬品的多寡,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级别。

结合材料及课本知识,指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组织内部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主题二从部落到国家的过渡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

依据材料,指出其中“大人世及以为礼”的政治制度,并说明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过渡,是否是历史的倒退,以及引发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主题三商周国家的管理制度1.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样的往,商以大邑商自居,大约只有商王畿之内的人以此认同。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素养目标】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3、搜集甲骨文、青铜铭文等相关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在研究早期国家起源中的作用。

4、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政治特点。

【重点难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课前预习】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文化遗址(1)旧石器时代:元谋人、 ________人。

(2)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________文化、_______文化、龙山文化、________文化、良渚文化等。

2.社会组织(1)原始人群。

(2)母系氏族社会。

(3)父系氏族社会①氏族→部落→部落联盟。

②________产生→阶级分化。

二、从部落到国家1.华夏始祖——_______部落联盟。

2.尧、舜、禹时期的“禅让”。

3.夏朝建立(1)建立:前2070年,_____建立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制度:启以世袭制代替了_______。

(3)夏文化遗址:_______遗址。

三、商和西周1.政权与政局(1)商朝建立:前1600年,汤。

(2)商朝迁都:殷朝。

(3)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前1046年,周武王,定都镐京。

(4)西周灭亡:前841年,“国人暴动”。

共和行政。

前771年,______灭西周。

2.政治制度(1)商朝:_______制。

(2)西周①分封制②宗法制:血缘关系、______继承制、大宗和小宗、政权与_____结合。

③礼乐制:有关分封制、宗法制的规则制度。

3.商周经济(1)农业①井田制:土地不能______。

②_______农具极少。

(2)手工业:青铜铸造。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梳理】1.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特征?①渔猎采集②学会用火③群居生活2.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特征?①使用陶器②从事原始农业③饲养家畜④修建村落⑤定居生活3.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文化?①黄河流域早期:仰韶文化(河南,彩绘陶器,粟)、大汶口文化(山东);晚期:龙山文化(山东,蛋壳陶)②长江流域早期: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水稻、养蚕缫丝);晚期:良渚文化(浙江,玉器、祭坛、神庙)③辽河流域:红山文化(内蒙古,玉器、祭坛、神庙)4.新石器晚期,父系氏族社会,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5.中华文明起源特征?分布广泛、多元一体;发展趋势:多元一体。

6.王位世袭制确立的标志?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者禹,夏启继承王位,标志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7.商朝的国家管理制度?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8.分封制的目的?对象?①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西周统治。

②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古帝王后代。

9.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10.宗法制与分封制的作用?①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分配与继承方面的冲突和矛盾③扩大统治范围,促进文化传播④消极:随着生产力发展,尤其是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诸侯势力增强,引起地方割据,促使西周灭亡。

1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带有神秘色彩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家国同构③最高行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12.商周经济概况?①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②土地经营方式:井田制③农业工具:木石骨蚌,青铜极少。

④手工业:青铜铸造【巩固提升】1.西周中后期,周宣王不顾大臣的反对立鲁武公次子戏为储君。

鲁武公死后,遂即位为鲁懿公,后来鲁人杀懿公而立武公长子括之子伯御。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及早期国家的特征。

2.难点: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时空定位】【基础知识梳理】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分区一)原始社会组织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使用方法制造石器,从事渔猎采集,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原始人群晚期:氏族社会(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方法制造石器,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等;)早期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种植粟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文化种植水稻,养蚕缫丝技术晚期黄河流域龙山文化黑陶—蛋壳陶晚期:氏族社会(出现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长江下游文化精美玉器,出现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辽河上游红山文化总结:1、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2、原始社会按生产力水平,分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按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3、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私有制,阶级分化明显。

部落权贵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进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二、从部落到国家——中华文明的形成(分区二)1.部落联盟(1)三皇时代: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时代①黄河中上游一带的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②根据推举和考察,实行制③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国家建立——夏朝(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1)建立者: 禹2)时间: 公元前2070年3)政治:①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代替了禅让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历史纲要》(上)导学案
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习目标】
1、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存在的时间、分布的空间、分布的特点,从而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认识石器时代中国的文化遗存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3、运用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对早期国家的特征等史实进行历史解释。

【教材研读】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3、生产关系的变化 ⑴原始社会分期
⑵生产关系的变化
•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说明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从而也推动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原始社会分期
按组织形式划分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按石器制作技术划分
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母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父系氏族社会
二、从部落到国家
部落
(居于五帝之首的黄帝,大约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阶段(特征)代表人物制度
三皇时代(名称众说
不一,神话色彩浓厚)
伏羲氏、燧人氏、神
农氏
尧年老时,根据各部
落首领的推举和考
察,由舜继承其位。

这种称为“禅让制”。

五帝时代(五帝后期
和龙山文化时代,史
称“万邦时代”)
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帝
尧、帝舜。

国家
(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夏(约公元前2070
年—约公元前1600
年;我国最早的奴隶
的制国家)
禹建立(禅让方式—
公天下)
启继位(父死子继—
家天下)
桀亡国(约公元前
1600年)
王位世袭制;
夏王(最高统治
者),中央设有行政机
构、军事机构、司法
机构、宗教机构;
对夏部落实行直
接统治,其它部落间
接统治。

三、商和西周
1、商朝
纣亡国(约
公元前
1046年)商朝
时间人物制度势力范围重要成就
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年汤建立(约
公元前
1600年)
内外服制
东到大海,
西及陇山,
南跨江汉,
北及燕山。

甲骨文、青
铜器等
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也称殷朝。

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商代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2、西周
3、商周经济
西周
时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概况
武王伐纣(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国人暴动(前841年,周厉王出逃,周公和召公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西周灭亡(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族攻破稿京,杀周幽王,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制度
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前朝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是核心,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是大宗和小宗关系)
井田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度,三大制度的基础)
商周经济
历史地位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
期。

农业地位
主要生产部门
土地制度
井田制
生产工具
木、石、骨、蚌等,青铜农具极少。

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夏商周史称为“青铜时代”。

【自主检测】
1.早期人类制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自己熟悉的区域拣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

按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划分,这个时期应当是(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仰韶文化时期
D.氏族公社时期
2.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远古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

该遗址的主要成就是( )
A.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B.最早培植了水稻
C.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D.制造精美的玉器
3.夏朝缺乏确切的文献记载和其他可信的史料,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 )
A.姜寨遗址
B.良渚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殷墟遗址
4.山东常被世人称为“齐鲁大地”,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5.夏朝和商朝是中国早期国家中两个重要的代表。

下列关于两个朝代统治相同点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都有确切的史料记载
B.都采取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相结合的方式
C.都灭亡于自己所统治的某一个部族
D.都创制出了成熟的文字
6.西周时诸侯国的国君相对于卿大夫来说应是( )
A.大宗
B.小宗
C.关系是相对的
D.不确定
7.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

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8.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殷墟遗址,遗址出土大批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

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这一材料反映了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D.统治者的政治活动由商人负责记录
【合作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宗法制的核心及内容,说一说为什么宗法制是家国一体的制度?
2、阅读材料: 中国人就已驯化了当地生长的植物,并已有了3000年栽培史。

中国人栽培出的植物包括中国西南地区的水稻和茶叶,以及中国北部地区的粟、高粱和大豆。

其中最有中国特色的要算是桑树,……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种植水稻、粟和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分别是什么时候的哪些远古文化发现和发明?
【构建体系】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或到图书馆查询相关史料的形式,理解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国家的内在关系。

生产力的进步。

例如,原始农业、
饲养家畜、定居等。

氏族部落的劳动产品有了剩余。

氏族部落首领或家族长利用手中权力把一些集体财富占为己有,私有制产生。

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战争中的俘虏和还不起债务的人沦为奴隶,阶级形成。

掠夺财富和奴隶的战争频发,社会进一步分化,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这些人成了统治当统治阶级和奴隶矛盾日趋激烈的时候,就需要一个维护它们利益的的机构,国家便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