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戏曲发展历史演变
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变与创新
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变与创新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戏曲凭借着自身的吸引力和文化底蕴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传统戏曲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走向现代化。
今天,本文将为大家探讨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变和创新之路。
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起源与发展中国传统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战乱频繁,军士们为了排遣寂寞和消除紧张情绪,会在帐篷里唱歌、跳舞来消磨时间。
随后,这种形式被推广到全民范围内,并逐渐演化成戏曲。
汉朝时期,戏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获得了贵族、平民和皇室人士的喜爱,并逐步在民间流传。
唐代,戏曲经历了高度发展,这时已经形成了“青衣”、“花旦”、“黑脸”、“小生”等不同角色类型,而且戏曲也开始受到皇室和贵族的认可,并走向大众化。
在元代,人们开始注重戏曲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戏曲逐渐成为文学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
明清时期,戏曲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很多知名的传统戏曲剧种,如昆曲、越剧、京剧、评剧等等,并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表演风格。
二、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变与创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深入交流,传统戏曲在演变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尤其是在新时代,为了适应人们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和表演形式,戏曲表演者开始探索各种新颖的表演方式和技法,让传统戏曲在现代舞台上焕发新生。
1.戏曲题材的创新传统戏曲常常取材于历史典故和传说故事,但现代戏曲开始把目光投向当代社会和日常生活,以现实生活为主题创作戏曲,将关注焦点和时间切入点放在当代问题上,再现生活中的现实场景和话题,或通过传统戏曲形式,替当代话题去进行社会批判和寓意表达,提高戏曲受众的代入感和切身性。
2.舞台呈现的创新现代戏曲的呈现方式和手段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意,在视觉上,通过灯光、音效和舞美等手段营造出不同的场景氛围,缩小了传统和现代之间的隔阂,提升了品质和感染力;在表演上,现代戏曲更注重多元化表演方式,同时加强了舞蹈、音乐和器乐等方面的表演手段,使得戏曲演出更加多姿多彩。
戏曲的发展历程
戏曲的发展历程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唐代,戏曲开始形成,当时的戏曲形式主要是歌舞和说唱。
到了宋代,戏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杂剧和南戏两种主要形式。
杂剧是一种以歌唱、念白、舞蹈和表演为主要手段的戏曲形式,而南戏则是一种以歌唱和念白为主要手段的戏曲形式。
元代是戏曲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戏曲作家和作品,如关汉卿的《 窦娥冤》、马致远的《 汉宫秋》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是戏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戏曲作家和作品,如汤显祖的《 牡丹亭》、洪昇的《 长生殿》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对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清代是戏曲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戏曲作家和作品,如孔尚任的《 桃花扇》、曹雪芹的《 红楼梦》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对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戏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创新的过程,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中国戏曲发展历史
中国戏曲发展历史 中国戏曲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 萌芽时期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
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
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繁荣时期 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
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延展时期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
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鼎盛时期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
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
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
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元代戏剧 元代的戏剧叫元杂剧。
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还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
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流行于北方。
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
元代的剧坛,群星璀璨、名作如云。
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契机。
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与演变戏曲艺术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的戏曲剧目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讨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变迁与发展。
一、起源与初期发展戏曲艺术起源于古代的宗教祭祀仪式和民间表演传统。
最早的戏曲形式可追溯至远古时代的祭祀活动,人们通过模仿神灵的动作和表情来祈求风调雨顺、丰收吉祥。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表演逐渐演变为具有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的形式,成为戏曲艺术的雏形。
在中国历史的早期,戏曲艺术开始在宫廷中流行起来。
古代宫廷里的戏曲表演往往以乐舞的形式出现,通过舞蹈、音乐和对白来传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这些表演往往是国家重大的节日庆典或宴会的一部分,以娱乐君主和官僚阶层。
二、兴盛与地方特色的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流动的变化,戏曲艺术开始融合各地的地方风俗和民间传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
在宋元时期,京剧、越剧、评剧等各种戏曲流派相继兴起,并分布于中国的不同地区。
每个地方戏曲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特点和风格,代表着当地文化的演进和发展。
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中最著名的流派之一,它源于明代的皮影戏和京杂剧,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唱腔、表演方式和剧目。
京剧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夸张的动作和严谨的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
而越剧则代表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戏曲文化,它在表演中注重情感的细腻和女性角色的刻画。
评剧以其流畅的念白和激情四溢的表演方式而广受观众喜爱。
三、现代化的转型与挑战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戏曲艺术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在电视、电影等新媒体的冲击下,观众的兴趣逐渐转向了更为现代化和多元化的娱乐形式。
同时,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也相对较低,这给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传统戏曲艺术也在不断革新和探索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出路。
一方面,戏曲演员开始尝试结合现代舞台技术和视觉效果,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与演变戏曲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精髓,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戏曲剧种和演唱风格。
本文将从戏曲的起源,演变发展历程以及对现代戏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戏曲的起源与演变戏曲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秦汉时期,当时的戏曲还处于幼稚的阶段,主要是民间艺人在庙会上演唱民歌、舞蹈等形式演艺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戏曲逐渐成为专业演员的表演艺术,开始形成剧目和剧种,并逐步吸纳了中国古代文学、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戏曲逐渐形成了四大剧种,即京剧、豫剧、越剧和黄梅戏。
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曲艺特色。
京剧被认为是中国最高雅的戏曲形式,以其严谨的唱腔、优美的舞蹈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闻名于世。
而豫剧则以其质朴的唱腔、激烈的刀马旦和激情四溢的表演风格而备受赞誉。
越剧和黄梅戏则分别源自浙江和湖北两个地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二、戏曲的发展与影响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娱乐和文化消遣的机会,也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戏曲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思想的重要承载者。
许多戏曲剧目都以历史事件、传统故事和民间传说为素材,通过歌唱和表演将这些故事传承给后代,起到了宣传历史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
其次,戏曲也对中国文学、音乐和舞蹈产生了巨大影响。
许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都被改编成了戏曲剧目,并通过戏曲的演绎而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同时,戏曲的音乐和舞蹈也对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形成了重要影响,为后来的音乐和舞蹈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启示。
在现代中国,虽然戏曲艺术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但它仍然保持着广泛的受众和影响力。
许多经典的戏曲剧目仍然在舞台上演,吸引了大量观众。
同时,戏曲也通过电视、电影等媒介形式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吸引了一批新的年轻观众。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第一篇:中国戏曲发展历程中国戏曲发展历程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支奇葩。
戏曲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闪边,其声腔曼妙委婉、韵律动人;其人物形象饱满、鲜明生动;其故事感人至深、脍炙人口。
戏曲纵横古今、博雅通实、韵律无穷,是一门品赏不尽的艺术。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谣。
如果说戏剧史西方的歌谣,那么戏曲则是古老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文明史上的优美歌谣。
然而,中国戏曲这么博大精深的艺术,或许是因为太古老太遥远,竟没人说得清楚它究竟起源何处。
关于戏曲的起源,有一下几类说法:其一,起源于宗教仪式说。
这一说法认为,中国戏曲的形成于原始鬼神崇拜之间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他在《中国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考》一文中认为:“在中国,如同在世界任何地方,宗教仪式在任何时候,包括现代,都可能发展为戏剧,决定戏剧发展的各个因素,不必求诸于遥远的过去,它们在今天仍然还活跃着。
”其二,起源于原始歌舞说。
这是非常主流的一种说法,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
原始时代的歌舞虽具有模仿性质,但它的宗教性质却决定了它并非审美静观之物,不是纯粹的表演,还不能成为“戏曲”。
不过它一初具戏曲的前期形态了,中国戏曲就酝酿于这种原始时代的歌舞中。
其三,起源于古代宫廷优人说。
戏剧只能活在舞台上,没有演员的当众表演,也就不会有戏剧。
上古宫廷的俳优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演员。
他们或笑谑,或歌舞,或弹奏,以供人主之笑乐,所以不少古代学者视之为“优戏之始”。
优可以说是中国戏曲最早的专业演员,他们为中国戏曲的发展积蓄了深厚的底蕴。
其四,起源于傀儡戏说。
早在戏曲正式诞生之前,傀儡戏就已在我国广大地区普遍流行,是深受群众喜爱的表演艺术,因为傀儡戏是以演绎人物故事为职,故被称为戏曲之源。
戏曲的起源决定了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同时也具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
到汉代,“百戏”开始盛行。
解读古代戏曲的历史演变
解读古代戏曲的历史演变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戏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不断演变和创新,形成了多种戏曲剧种。
本文将解读古代戏曲的历史演变,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一、戏曲的起源和初期发展古代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秦汉时期。
最早的戏曲形式是“摇板”,表演形式简单,主要通过念白和舞蹈来表达故事情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戏曲开始融入音乐元素,形成了声腔音乐曲调,进一步丰富了表演形式和艺术内涵。
二、唐宋时期的繁荣到了唐宋时期,戏曲经历了一段相对繁荣的时期。
唐代以“唐代曲”为代表,形成了以音乐为主导的戏曲表演形式。
宋代则是戏曲文化的高峰期,出现了著名的“宋元戏曲四大家”和“单田芳晚年四大传统剧目”。
这一时期,戏曲开始注重情节、人物塑造和故事发展的连贯性,同时音乐元素也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发展。
三、元明清时期的变革元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戏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元代出现了大量创新,融合了不同地区的戏剧形式,形成了元曲。
明代又出现了一系列的京剧曲目,京剧成为了中国戏曲的代表性剧种之一。
清代则以发展和完善京剧为主,并逐渐形成传统剧目体系。
这一时期,戏曲注重舞台表演技巧、服饰造型和音乐配乐的完美结合,极大地丰富了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
四、戏曲在现代的传承与创新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影响,戏曲在面临一定困境的同时,也在努力传承和创新。
戏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不少传统剧种的表演形式和题材得到了新的改编和演绎。
同时,一些新型戏曲剧种也崭露头角,如豫剧、越剧等。
这种传承与创新的努力,使得戏曲在当代文化领域仍能发挥重要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古代戏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简单表演形式到后来的丰富多样,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传承是无可替代的。
戏曲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代,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弘扬古代戏曲,让戏曲艺术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国文化的传统与创新作出贡献。
中国戏曲发展历史演变
脸谱的应用
生
旦
净
丑
脸谱的谱式
脸谱的构图章法, 京剧脸谱在应用和发 展中形成了大约十来种基本谱式,把基 本谱式作为一种程式,为各类人物的勾 法提供了大致样式,从中可演变出无数 个脸谱来。
脸谱的谱式
(1)整脸: (2)三块瓦脸: (3)十字门脸:
关羽
典韦
张飞
在整个面部涂 一种主色,不 勾花纹,而是 在主色上画出 眉、眼、口、 鼻的纹理 。
•
(3)汉代充分发展了这 种表演,其中包括短小的戏 剧演出片断。例如《东海黄 公》。 • (4)这种戏剧装扮表演 长期保持着它的面貌,一直 到了唐朝,发展起来歌舞戏, 其中有一类“参军戏”,就 是以一个正角、一个副角互 相插科调笑的表演形式为主, 如著名的歌舞戏《踏摇娘》, 表现了一位受到丈夫虐待的 妻子的痛苦。
小组总结:
• 本小组通过将近一个月时间的研究,将古今中外 的戏剧的发展史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得出了结 论:中国戏剧的历史悠久,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 淀,终于发展到了现在的国粹——京剧。除此之 外还有其它的一些剧种,如:川剧、闽剧、粤 剧…… • 中国戏剧的发展历史,就好像中国历史上的朝代 更替,起起落落。 • 博大精深的中国戏剧值得后人的不断钻研!
•
(5)宋金时期的说唱技艺(说话、诸宫 调、皮影戏、本偶戏等)、小说、诗词、史 传都对戏曲的诞生发生了或大或小,过长久的酝酿,中国戏剧终于在12 世纪发生了重大的蜕变,开始经由宋杂剧 发展为成熟的戏曲形态——南戏和北杂剧。 南戏和北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剧走向成熟 的两个标志。
主要内容
• • • • • • • 一、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二、中国戏曲的几个发展阶段 1.早期南戏和杂剧阶段 2.明清传奇 3.清代花部 三、现代戏剧 四、小组总结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
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
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历史沿革:1、家庭剧泛滥乘革命之浪潮而兴起的文明戏,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逐渐衰落。
辛亥革命的果实为军阀所篡夺窃取,中国社会现实一如既往,黑暗,贫困而虚弱。
为革命所鼓舞的从事新剧的人士,面对残酷的现实;有的从狂热走向消沉;有的则把戏剧作为生存之手段;有的则去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
一些商人见演文明戏有利可图,于是,便一拥而上,一时间新剧团林立而起,所谓新剧目也纷纷出台。
到1914年,按中国旧历为甲寅年,此类家庭戏居然十分兴盛,故被称为“甲寅中兴”。
其实,在这种虚假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重的危机。
看似新剧从业人员增多,表面上壮大了队伍,实际上鱼龙混杂,降低了素质。
只顾赚钱,曲意媚俗,使本来没有站稳脚跟的文明戏艺术质量急剧下降,最终,反倒失去了观众。
后来的家庭戏,一味展示家庭的丑恶,把玩男女私情,如《雌老虎》、《贪色报》、《妻妾争风》之类纷纷登场。
简述中国戏曲的发展过程
简述中国戏曲的发展过程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发展复杂。
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相当完整的形式。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戏曲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汉朝时期,戏曲是以宫廷歌舞和民间快活戏为主的。
其中的"百戏"和"乐府"是这时期戏曲的代表。
演员们通常由乐队伴奏,边跳边唱的表演形式,给人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
随着唐宋时期,"变文"的产生,这种一人多角的表演形式,成为了戏曲的一个重要特色。
宋代的"杂剧",则是整合了唐代戏曲艺术的精华,将歌唱、表情、动作融为一体,使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舞台上得到了生动的展示。
元代的"杂剧",则进一步突出了戏曲的戏剧性,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更加深入。
明朝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剧目和流传至今的经典角色。
清朝时期,太凤凰、满汉全席等大型综合性剧目的出现,使戏曲的舞台艺术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在中国现代社会,中国戏曲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京剧、越剧、豫剧等众多的剧种,每一种剧种都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中国戏曲发展简史
6、中国戏曲的转型期 ——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
这是京剧编演现代戏的 一次成果展示。
15、戏剧梅花奖设立
为表彰戏剧优秀演员而设立的奖项,由中国戏 剧家协会主办。
1983年设立,每年评选一次。是新中国成立 以来最具影响的全国性戏剧演员评奖活动。
16、中国京剧节
1995年11月在天津举行了第一届中国京剧节,设 立金、银、铜三类奖项,推出一批优秀京剧剧目。 其中获奖的剧目有《曹操与杨修》、《狸猫换太 子》、《岳云》、《西施归越》等。
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 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
头》、《代面》、《踏摇娘》等。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 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
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 ——起源于原始歌舞。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
——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 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大的是北杂剧 (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 胜,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 (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 学。北杂剧的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 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
10、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期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10、京剧的第二个鼎盛期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与演变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它融合了音乐、歌唱、舞蹈、戏剧艺术等多个元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表演技艺,成为世界戏剧宝库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戏曲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仪式和宫廷舞蹈。
最早的戏曲形式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弦索歌舞"和"令狐博戏",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戏曲艺术是在唐宋时期形成的。
唐朝的皇宫乐舞以及宋朝的宫廷宴会娱乐是古代戏曲形成的重要背景。
宋朝时的"曲艺"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个协同音乐、舞蹈、戏剧等元素的形式,奠定了戏曲未来发展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逐渐脱离了宫廷和贵族的局限,走进了百姓的生活。
元朝的元杂剧以及明清时期的曲艺士、红戏等,使戏曲逐渐发展为富有民间特色的艺术形式。
民众通过戏曲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呼声,使戏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代戏曲的主要表演形式有昆曲、京剧、黄梅戏、评剧等。
每种戏曲都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
昆曲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它以其细腻的唱腔、悠扬的音调以及讲究舞姿的表演风格闻名。
京剧则以其华丽的服饰、精湛的唱念做打三板斧、武打和高度规范化的表演技巧而吸引了无数观众。
黄梅戏则以其婉约的唱腔和充满江南水乡的风情而闻名,评剧则以其快速的唱腔、语癖和鲜明的人物性格塑造成为戏曲发展过程中的亮点。
戏曲的演变不仅仅包括艺术形式的改变,还有创作内容和题材的丰富。
在古代,传统戏曲主要以经典文学作品为基础,如四大名著、历史故事等。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娱乐需求的改变,戏曲题材开始涵盖更多元化的内容,如现代社会生活、历史记实和当代问题等。
随着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戏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年轻观众对于传统戏曲的兴趣逐渐减少,传统演员也面临退休和接班问题。
然而,一些有识之士仍然致力于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他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戏曲融入到电影、电视剧等新兴媒体中,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注意力。
中国戏曲发展史
中国戏曲发展史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萌芽:在原始社会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
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
繁荣: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
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延展: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
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鼎盛: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
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
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
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革新: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从事戏曲艺术改良活动,著名的有汪笑侬、潘月樵、夏月珊等,他们为以后的戏曲改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现代戏曲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段时期,一些有志之士对戏曲进行了改革。
梅兰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邓霞姑》、《一缕麻》等宣传民主思想的时装新戏,周信芳、程砚秋等也都创作了不少的作品。
星宿: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各个剧种都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优秀演员。
京剧有馀叔岩、言菊朋、梅兰芳等,川剧有周慕莲,汉剧有董瑶阶,湘剧有吴绍芝,秦腔有刘毓中,蒲剧有王存才,等等。
争辉: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如京剧《将相和》、《白蛇传》,评剧《秦香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剧《十五贯》等,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还撰写了历史京剧《海瑞罢官》。
中国戏曲的起源
中国戏曲的起源中国戏曲的起源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戏曲的起源是什么?如何发展?我们一起来了解吧~先秦时期(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唐中后期(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宋金时期(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元朝时期(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其中最为杰出的作曲家为关汉卿,他的代表作《窦娥冤》历来被后人称颂。
明清时期(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
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
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
温州是它的发祥地)。
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
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
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
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
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
戏曲的发展史
戏曲的发展史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
最早的戏曲形式是说唱和舞蹈结合的形式,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和宴会娱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艺术表演形式。
在唐代,戏曲开始有了更加系统的剧本和表演形式。
唐代的杂剧、秧歌和弦子曲等形式对后来的戏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宋元时期,戏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元曲和南戏等不同流派。
明清时期,戏曲进一步繁荣发展。
明代的京剧、徽剧、曲剧等成为代表性的戏曲形式,清代的评剧、沪剧、粤剧等也逐渐兴起。
这些不同地区的戏曲形式在剧本创作、表演风格、音乐曲调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色。
20世纪初,戏曲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的戏曲形式遭遇了一定程度的衰落。
然而,在中国的戏曲界,一些人奋起抵抗,推动了戏曲的复兴和创新。
新民主主义时期,戏曲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和发展,一些优秀的戏曲演员和作品涌现出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戏曲进一步发展壮大。
咏春剧、话剧、小剧场剧等新兴形式出现,并与传统戏曲相结合,推动了戏曲的多元发展。
同时,戏曲也走出国门,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欢迎。
总的来说,戏曲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剧种和表演形式。
戏曲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中国戏剧的发展史
中国戏剧的发展史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戏曲作品,而且也积累了丰厚的戏曲理论。
1、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理论形态所谓理论形态,是指理论的表现形态,也就是戏曲批评家们所运用的表述形式。
在中国古代戏曲论史上,戏曲批评家们所运用的批评形式也不拘一格,多种多样,因此,所呈现出来的理论形态也丰富多彩,除规模较大、自成体系的理论专著外,更多的则是曲话、评点、序跋、尺牍、诗词曲等多种类型。
理论专著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主体,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发展史上,产生了一大批曲论著作,从这些曲论著作的内涵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八种类型:记载作家生平事迹,品评其创作特色。
记载演员生平事迹,品评其演唱技艺。
记载戏曲史料,论述戏曲的形成及发展。
记载曲目并加以评述。
系统论述戏曲创作方法。
论述戏曲演唱方法与技巧。
戏曲格律谱与戏曲韵谱。
融史料考证、品评剧作、议论创作方法或表演技巧为一体的各种曲话。
2、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内涵我国古典戏曲理论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其内涵也十分丰富。
综而言之,可分为戏曲史论、戏曲创作论、戏曲表演论等三大理论体系。
第一、戏曲史论。
在这一理论体系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探索戏曲的起源与形成,论述各种戏曲形式、戏曲声腔的艺术特征及其沿革与流变,总结各个历史时期戏曲的兴衰及其原因。
(2)对戏曲史料的记载,或记载剧作家和演员的生平事迹,或记载剧目,或记载曲坛掌故。
这两方面的内容是紧密相关的,戏曲理论家们对戏曲起源及发展问题的探讨,建立在史料的记载之上的。
第二、戏曲创作论。
这是一理论体系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对戏曲创作中的一些规律问题的探讨。
如对戏曲功能问题、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的论述。
(2)对戏曲创作技巧的探讨。
曲论家们围绕音律、语言、情陈,结构等戏曲创作技巧分支,如音律论、语言论、当行论、本色论、情节论、结构论等。
第三、戏曲表演论。
戏曲不仅是一种文学,而且也是一种舞台艺术因此,戏曲表演理论也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中国戏曲的历史变迁与经典剧目
中国戏曲的历史变迁与经典剧目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戏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剧种和经典剧目。
本文将从历史变迁和经典剧目两个方面来介绍中国戏曲。
一、历史变迁中国戏曲的历史变迁是一个充满坎坷和风波的历程。
中国戏曲最初起源于宗教仪式和民间娱乐活动,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形式和内容上的戏曲。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曲文化逐渐繁荣兴盛,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元代(13世纪),中原文化与蒙古族文化的融合,特别是明代(14世纪)以后,“南戏北移”,使得南方的戏曲表现形式得以在北方传播,逐渐形成了京剧、豫剧、评剧等剧种。
这些剧种在剧本、音乐、唱腔、表演等方面都有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20世纪初期,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对外国文化的接触,中国戏曲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许多戏曲演员走上了电影和电视等媒介表演,同时,又出现了中西合璧的话剧和音乐剧等新的艺术形式。
一度受到冲击的戏曲在抵御因流行文化和现代娱乐的影响而几乎消失的危机时刻,戏曲演员和传承人开始了自我反省和寻求创新的努力,取得了新的发展。
二、经典剧目经典剧目是中国戏曲的精华所在。
中国戏曲的经典剧目分为京剧、豫剧、黄梅戏、越剧、评剧、湘剧、粤剧等,每种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经典剧目。
下面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剧目。
1.《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也是京剧、豫剧、越剧、昆曲等多种剧种的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
这部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为主角,爱情、亲情、友情等人生大事为中心,通过反映封建社会的生活和文化,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探索。
2.《长恨歌》《长恨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黄梅戏的经典剧目。
它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折射出了唐朝盛衰兴衰的历史画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 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
不屈的窦娥
《蝴蝶梦》和《鲁斋郎》 把矛头直接指向元代社会 的特权阶层——皇亲国戚, 权豪势要,这些人杀人如 同房檐上揭片瓦,平民百 姓无论到那个衙门去告也 不会有人理睬;而且这些 人抢人财物,夺人妻女, 弄得平民百姓妻离子散, 家破人亡。尽管包公敢于 为民伸冤,他也只能玩弄 花招,“智斩”这类得到 皇权庇护的恶棍。
3.关汉卿的剧作 关汉卿的剧作
(1)作品存佚及现存作品的思想内容 ) 关汉卿一生创作甚丰,已知剧作66种 关汉卿一生创作甚丰,已知剧作 种, 今存18种 今存18部剧作可以分为社会问题 今存 种。今存 部剧作可以分为社会问题 爱情婚姻剧和历史剧三类。 剧、爱情婚姻剧和历史剧三类。 1)社会问题剧有《窦娥冤》、《蝴蝶 )社会问题剧有《窦娥冤》 鲁斋郎》 梦》和《鲁斋郎》。
反抗的窦娥
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 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 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 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 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 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 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 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 就越发显出其冤屈, 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 发令人同情。因此, 发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 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 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 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2)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 )扮演的角色有末、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 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 )、外末 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 老年男子)、小末(少年) )、小末 女配角有副旦、 (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 小旦等。 旦、小旦等。 俗称“大花脸” 大都扮演性格、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 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俗称“小花脸” 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 老头儿)、卜儿( )、卜儿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 妇人)、 )、孤 官员)、徕儿(小厮)。 )、徕儿 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 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 )、曲牌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 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 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 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 蹈。 白是“宾白” 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是元杂 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 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 对白:人物对话; 对白:人物对话; 独白:人物自叙; 独白:人物自叙; 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 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 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一、 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1)从尧舜时代到北宋末期, 是戏曲的孕育期。 (2)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宫廷 中出现十分活跃的优戏活动,这是 专职的艺人所从事的简单戏剧表演。
(3)汉代充分发展了这 种表演,其中包括短小的戏 剧演出片断。例如《东海黄 公》。 (4)这种戏剧装扮表演 长期保持着它的面貌,一直 到了唐朝,发展起来歌舞戏, 其中有一类“参军戏”,就 是以一个正角、一个副角互 相插科调笑的表演形式为主, 如著名的歌舞戏《踏摇娘》, 表现了一位受到丈夫虐待的 妻子的痛苦。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 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 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 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 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 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 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 她觉醒过来了。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 前,她觉醒过来了。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 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 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 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 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 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 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2.关汉卿其人 关汉卿其人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 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 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 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的阶级矛盾和 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 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 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 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8 60多部 18部 窦娥冤》 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8部。《窦娥冤》 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 》《望江亭》《单刀会 《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 人之列。 我是蒸不烂、煮不熟、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人之列。“我是蒸不烂、煮不熟、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关汉卿此语反映了他的个性。 关汉卿此语反映了他的个性。
(5)宋金时期的说唱技艺(说话、诸宫 调、皮影戏、本偶戏等)、小说、诗词、史 传都对戏曲的诞生发生了或大或小,或间 接或直接的影响。
经过长久的酝酿,中国戏剧终于在12 世纪发生了重大的蜕变,开始经由宋杂剧 发展为成熟的戏曲形态——南戏和北杂剧。 南戏和北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剧走向成熟 的两个标志。
2) 爱情婚姻剧《救风尘》、《诈妮子》和《望江亭》 爱情婚姻剧《救风尘》 诈妮子》 望江亭》
从题材上看, 从题材上看,关汉卿的剧作以爱情婚姻剧 为最多,从主人公的性别和社会地位上看, 为最多,从主人公的性别和社会地位上看,关 汉卿是描写下层妇女形象的大手笔, 汉卿是描写下层妇女形象的大手笔,婚姻爱情 剧的主人公大多都是被侮辱、被损害或受压迫、 剧的主人公大多都是被侮辱、被损害或受压迫、 受摧残的下层妇女,其中又以妓女为最多。 受摧残的下层妇女,其中又以妓女为最多。在 关汉卿现存的18种杂剧当中,其中有4 18种杂剧当中 关汉卿现存的18种杂剧当中,其中有4种是以 妓女为主要描写对象的, 救风尘》 妓女为主要描写对象的,《救风尘》是其中成 就最高的,它也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 就最高的,它也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
中国戏曲历史发展演变
主要内容
一、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二、中国戏曲的几个发展阶段 1.早期南戏和杂剧阶段 早期南戏和杂剧阶段 2.明清传奇 明清传奇 3.清代花部 3.清代花部 三、 关汉卿与元杂剧 1.元杂剧简介 元杂剧简介 2.关汉卿其人 关汉卿其人 3.关汉卿的剧作 关汉卿的剧作 (1) 作品存佚及现存作品的思想内容 (2) 关汉卿的叶,在杂剧衰落的时期,南戏却得 明代初叶,在杂剧衰落的时期, 到了迅速的发展, 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吸收了北曲杂剧的某些优 秀成分,逐渐演进到了传奇的阶段, 秀成分,逐渐演进到了传奇的阶段,我们将这一 时期的戏剧称为“传奇” 时期的戏剧称为“传奇”。传奇保持了南戏原有 的一些基本体制和格律, 的一些基本体制和格律,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 提高。传奇从明初兴起到清代中叶衰落。 提高。传奇从明初兴起到清代中叶衰落。代表作 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 清代孔尚任的《 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 花扇》和洪昇的《长生殿》 花扇》和洪昇的《长生殿》。
二、中国戏曲的几个发展阶段
1.早期南戏和杂剧阶段 早期南戏和杂剧阶段
1)宋元南戏 2)元杂剧
1)宋 元 南 戏
南戏,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 南戏,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元 末在南方盛行。剧本一般为长篇, 末在南方盛行。剧本一般为长篇,一场戏为一出 一本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 。一本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十 南戏的演唱方式较自由, 出。南戏的演唱方式较自由,不仅上场角色皆可 而且还可独唱、接唱或合唱。剧本上凡需角 唱,而且还可独唱、接唱或合唱。剧本上凡需角 色作某一特定的动作的地方,都注有“某某介” 色作某一特定的动作的地方,都注有“某某介” 南戏的角 通常为生、 。南戏的角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 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其他角 、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其他角色皆为 配角。 配角。南戏为明清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代表作是元人高则诚(高明) 琵琶记》 。代表作是元人高则诚(高明)的《琵琶记》。
三、关汉卿与元杂剧
1.元杂剧简介 1.元杂剧简介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 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 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 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 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 说白),分别称为“末本” ),分别称为 旦本” 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元 代 杂 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