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选段阅读训练
期末复习: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比较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孟子三章》比较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一、阅读文言选段,回答相关问题[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 [乙]豫让①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
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②。
何也?观其漆身吞炭③,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谓非忠可乎?及观斩衣三跃④,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
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
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
”谆切恳告,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
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选自方孝孺《豫让论》,有改动) [注释]①豫让:战国时晋国人。
最初投于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门下,因为不得重用而改投智伯门下,智伯对他十分器重。
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曾两次计划为智伯报仇,均未成功。
②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可惜他这样死的方式还存在不忠的成分。
③漆身吞炭:豫让第一次行刺未遂,赵襄子把他释放了,但他继续图谋为智伯报仇。
他将全身涂上漆,吞下火炭,改变自已的容貌声音,准备第二次行刺。
④斩衣三跃:第二次刺杀未遂后,豫让被赵襄子的侍从包围,无奈之下,他请求赵襄子将衣服脱下来让他刺几剑以成全他,刺完后伏剑自杀。
《孟子》选段阅读(梁惠王下)练习及答案
《孟子》选段阅读(梁惠王下)练习及答案《孟子》选段阅读(梁惠王下)(一)2.2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①,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1.请选出下列错误的两项()()A。
孟子通过对比的手法,指出齐宣王想法的错误。
B.齐宣王在国内制定禁令:杀麋鹿的人,将如同犯了杀人罪。
说明齐宣王爱护动物,热爱大自然。
C.文章中孟子主张,到一个国家中,首先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法规,并认真去遵守它。
D.孟子认为,园林的大小不是取决于面积的大小,而是取决于百姓对待君王的态度问题。
2、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②民以为大,不亦宜乎?3、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二)2.4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正宫之外临时居住的宫室)。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三)2.10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①。
孟子文言文选段阅读及答案
孟子文言文选段阅读及答案孟子文言文选段阅读及答案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7——11题。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3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4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5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稊稗。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6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行义,谓之自弃也。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7.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贼其君者也贼:偷窃B.反身而诚反:反过来C.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方:违背D.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暴:突然出现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功成名就②金就砺则利B.①天下恶乎定②非恶其声而然也C.①仁之端也②仁,人之安宅也D.①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②强恕而行9.下列对原文比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泉之始达”比喻仁义礼智的扩大充实。
【初中文言文阅读】阅读《孟子》选段“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附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阅读《孟子》选段“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附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 6 分)洪培欣语文网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利者,跖之徒也。
欲知舜与路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洪培欣语文网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利者,跖之徒也。
欲知舜与路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孟子*尽心上》)16、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地一项是()A.孟子认为如果一味逐利,采取一切手段,不惜铤而走险,那就是“跖之徒”了。
B.“孳孳”同孜孜,是勤勉不懈的意思。
“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意思是孜孜不倦行善的人,是舜的徒弟。
C.本章生动地描绘了为善者和为利者这两类人的形象。
D.在孟子看来,舜和跖之所以相距甚远,究其根源,就在善与利的一念之差。
17、孟子认为舜和盗跖的区别是什么,本段体现了他怎样的观点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16. B,不是徒弟,应是“舜这一类人”。
17.舜追求义,盗跖追求利。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都是善的,善恶不同是因为后天的修为不同的缘故。
如果每天起来都努力行善,久而久之,就跟舜是同类的人。
相反的,每天起来想的都是牟利,不择手段,铤而走险,就会迷失本性,就跟盗跖没有什么分别了。
译文:孟子说:“鸡叫就起身,孜孜不倦地行善,是舜一类的人;鸡叫就起身,一刻不停地求利,是跖一类的人。
要想知道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只在行善和求利的不同罢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文化经典《孟子》阅读及训练
文化经典《孟子》阅读及训练文化经典《孟子》阅读及训练高三语文·文化经典《孟子》阅读及训练(一)(卷一梁惠王上、卷二梁惠王下、卷三公孙丑上、卷三公孙丑下、卷五滕文公上、卷六滕文公下、)1、阅读下面选自《孟子》文段,回答问题。
(6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1)的一项是()(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A、孟子认为不仅要将仁爱之心施与家人,还要将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到他人身上,这样才可以达到自如地统治天下。
B、《诗经》所说的“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的道理与孟子所说的推恩是一样的。
C、孟子用“足以保四海”和“无以保妻子”造成强烈的对比,说明推恩与不推恩其结果是不同的。
D、孟子认为古时候的人大大地超过今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善于推销自己。
(2)“推恩”就是推行仁政,这里孟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导齐宣王?请谈谈你的认识。
答: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①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③有肥肉,厩④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⑤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⑥,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上》1)【注】①安:乐意。
②梃:木棒。
③庖:厨房。
④厩:马栏。
⑤恶(wu):疑问副词,何,怎么。
⑥俑: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梃与刃”的譬喻是为了说明“以刃与政”的“不仁”,来引起惠王的警惕,提高他的觉悟。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孟子专练(含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
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
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
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
《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
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
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节选自《孟子·公孙丑》)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B.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C.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D.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11.下列对文中标红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人称“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人恒过(____________)(2)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_____)(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委而去之____________ 委:放弃B.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 池:水池C.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 得道: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中有足乐者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____________ 或异二者之为C.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不知而不愠D.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选自《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的阅读试题及答案
孟子的阅读试题及答案孟子的阅读试题及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①;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
此之谓三有礼焉。
如此,则为之服矣。
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
此之谓寇仇。
寇仇,何服之有?”《离娄篇下》[注]①国人:路人。
②服:穿丧服,守丧。
(l)简要说明孟子理想中的君臣之间应有的关系。
(2分)(2)结合以上语段,请回答孟子是怎样对“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进行分析的。
(4分)参考答案:9、(6分)(1)君对臣真心相待,臣对君才能尽心竭志。
(2分)(2)正反对比分析。
(1分)先提出君对臣若做到“三有礼”,臣就能为旧君“有服”,(1分)再从反面分析君若对臣残暴、使用极端手段,臣则“何服之有”。
(1分)君臣关系的`关键在于君对臣的态度。
(1分)【译文】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强盗仇敌。
”宣王说:“《礼》规定,要为先前侍奉过的君主穿孝服。
君主如何做,臣下才能为他服孝呢?”孟子说:“(臣下)有劝谏被实行,有建议被采纳,恩惠润泽民众;(臣子)因故辞去,君主就派人领他出境,并事先到他所要去的地方做好安排;离去三年不返回,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
这叫做三有礼。
这样,臣下就愿意为他服孝了。
如今做臣下的,有劝谏君主不实行,有建言君主不听,恩惠不能润泽民众;因故离去,君主就要拘捕,又(使他)陷困境于所要去的地方;离开当天,就没收了他的土地和房屋。
这就叫做强盗仇敌。
对强盗、仇敌一样的国君,还怎么为他服孝呢?。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能力训练3(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能力训练3(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延伸阅读(一)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问题。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
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曰:“此非距心(大夫的名字)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
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治理都邑的人),臣知五人焉。
知其罪者,惟孔距心。
”为王诵之。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孟子·公孙丑下》) 1.孟子以放牧牛羊作比,批评孔距心,对孟子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干牧羊之类的事情。
B.如果自己做不好就应当让更有才能的人来做。
C.如果是自己不能自作主张,为什么不辞职。
D.国君有责任,难道你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答案:D2.文章最后说孟子“为王诵之”,“诵”在这里的意思是“陈述”。
根据原文回答:孟子向齐王陈述了什么?他陈述的目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陈述内容:孔距心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凶年饥岁,老百姓无法生存,却没有予以救济,及通过牧羊作比使孔距心及时醒悟。
(意思相近即可)陈述目的:让齐王明白无论是官员还是国君,都要有责任心,不要对百姓的生死不负责任、无动于衷。
仁政爱民,是上至帝王,下至长官都应自觉履行的基本德行。
参考译文:孟子到了平陆,对那里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卫士一天三次擅离职守,开除不开除他呢?”孔距心说:“不必等三次。
”(孟子说:)“那么您失职的地方也够多的了。
荒年饥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骨在山沟的,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的,将近一千人了。
”孔距心说:“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10篇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孟子》选段阅读答案10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
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孟子》选段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孟子》选段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小题1:下列关于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B.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政治局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
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
C.本文用平实的语言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正反两面进行阐述,对齐宣王进行说教,用严密的论证使齐宣王接受自己的观点。
文言百练:孟子8题
文言百练:孟子8题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
”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1】,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
孔子之去齐,接淅【2】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
”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3】之也。
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
犹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取材于《孟子·万章下》)注释:【1】污君:无道之君。
【2】接淅:形容米淘好了,还没来得及煮,就捧着湿米匆忙离去。
【3】金声而玉振:古代奏乐,开头以金钟起音,末尾以玉磬收韵。
(二)孟子论伯夷、伊尹、柳下惠,皆曰“圣人也”,而又曰:“伯夷隘,柳下惠不恭。
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圣人之名,岂隘与不恭者所得僭哉!盖闻圣人之言行不苟而已,将以为天下法也。
昔者,伊尹制其行于天下,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
”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伊尹之心者,由是多进而寡退,苟得而害义,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
圣人患其弊,于是伯夷出而矫之,制其行于天下,曰:“治则进,乱则退。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伯夷之心者,由是多退而寡进,过廉而复刻,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
圣人又患其弊,于是柳下惠出而矫之,制其行于天下,曰:“不羞污君,不辞小官。
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
”而后世之士多不能求柳下惠之心者,由是多污而寡洁,恶异而尚同,此其流风末世之弊也。
《孟子》阅读答案
《孟子》阅读答案《孟子》阅读答案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子》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孟子》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2题。
(8分,每小题2分)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孟子见蔡桓公》9.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独何与 B.为长者折枝 C.刑于寡妻 D.舆薪之不见10.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有复于王者曰复,禀告 B.以御于家邦御,治理C.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诸,各个D.权,然后知轻重权,秤锤,这里指用秤称重11.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全部相同的一组是()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②今恩足以及禽兽③百姓之不见保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⑤ 以及人之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1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个不同类的一项是:A.夫子之谓也 B.舆薪之不见C.王请度之 D.彼且奚适也?参考答案9.D A与— B枝—肢 C刑—型10.C 诸兼词“之于”11.A 妻子,妻子儿女以及,把这推及到12.C ABD都是宾语前置《孟子》阅读答案2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孟子两章》练习题阅读的答案
《孟子两章》练习题阅读的答案《孟子两章》练习题阅读的答案「篇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孟子是_____时期思想家,《孟子》是_________家经典著作。
(2分)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舜发于畎亩之中()空乏其身()衡于虑()而后喻()小题3:唐代名臣魏徵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
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小题4:《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儆之。
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简单说明。
(3分)小题5: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
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3分)参考答案:小题1、战国.儒家小题2:田间,田地使受贫困之苦通横,梗塞,不顺了解,明白小题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小题4:是下联的意思。
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而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小题5:略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孟子文学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牢记此类知识点。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根据材料意思,把握关键句子即可。
小题4: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根据句子含义回答即可。
小题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联系实际,结合本文,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孟子专题之尽心上下
《孟子》专题训练《尽心》上下1.阅读《孟子》选段,完成文后习题。
13.1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①。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13.4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②而行,求仁莫近焉。
”[注]①心,指本心,即善心;性,指本性。
②恕:指“恕道”,即推已及人。
(1)下列关于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努力扩充善心,就可以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进而可以顺应天道。
B、孟子认为,只要修身养性,就可以之安身立命,确保自身健康长寿。
C、孟子认为万事万物之理都具备在自我的身上,求仁也是如此。
D、努力地推已及人,是求仁的最佳捷径。
(2)请结合上述文段内容,谈谈孟子关于“性善”的理解。
2、阅读《孟子》选段,完成文后习题。
13.6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①,无耻矣。
”13.7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注]①无耻之耻:把没有羞耻心当作是一种耻辱;“之”,提前宾语的标志。
(1)下列关于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如果人没有羞耻心,那么什么违法败德的事都做得出来了。
B、如果能把没有羞耻心当作是最大的耻辱,知耻明耻,改过修弊,自然就不会再有令人羞耻的事了。
C、玩弄权谋、机变之巧的人,权位在手,名利熏心,耻对他是毫无作用的。
D、孟子还认为,连动物都要以自身不像个人而羞耻,更何况真正的人呢?(2)请结合上述语段,谈谈“知耻”的作用。
3.阅读《孟子》选段,完成文后习题。
13.9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
人知之,亦嚣嚣①;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注] ①嚣嚣:自得,不在乎在样子。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八上第22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八上第22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1、阅读孟子《富贵不能淫》,完成下列小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小题1】下面语句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 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B. 必敬必戒戒:告诫C.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命:教导,训诲D. 得志,与民由之由:遵循【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属于通假字的一项()A. 一怒而诸侯惧B.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C.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D. 不得志,独行其道【小题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分析直接严肃,充满讽刺意味。
B. 本文义正词严地驳斥了景春的谬论后,紧接着便对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做了明确的说明和界定。
C. 本文运用了排比,不仅增强文章语言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有以天下为家的博大胸怀,要有为天下而立大志的思想和觉悟,做一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公道主义者。
[知识点]孟子(前372-前289)[答案]【小题1】B【小题2】C【小题3】A[解析]【小题1】B项,“戒”意思是“谨慎”。
故选B。
【小题2】C项,“女”通“汝”。
故选C。
【小题3】A项,“分析直接严肃”错误,孟子善于用类比来说理,此处就是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
孟子善于用类比来说理,此处就是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
故选A。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文言文选段阅读题附答案
《孟子》文言文选段阅读题附答案文言文选段,完成16~19题。
(共12分)(一)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①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诗云:‘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此之谓也。
”(二)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注释】①待:须要。
②赡:充足。
16.解释下列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以力假仁者霸()(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亲戚畔之()(4)天下顺之()17.(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此之谓也”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B.马之千里者C.属予作文以记之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以德行仁者王18.翻译选文(一)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来译文:19.(1)从以上两段选文中,我们可知孟子的治国策略是。
(1分)(2)两段选文主要运用进行论证。
(1分)16.【答案】(1)暴力/ 武力/ 力量(2)限制(3)通“叛”,背叛/ 叛乱(4)归顺/ 顺从【评分标准】①每小题1分,共4分。
②第(3)小题答出“通‘叛’”才得分。
17.【答案】(1)D(2分)(2)以德/ 行仁者/ 王【评分标准】①共2分。
②断对一处得1分。
③多断不得分。
18.【答案要点】凭借德行使人信服,(百姓)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弟子信服孔子一样。
/ 凭借德行征服(百姓),(百姓)心悦诚服,就像孔子的七十弟子信服孔子一样。
【评分标准】①共2分。
②“以”译为“用/凭借”,“如”译为“像……一样”全译对得1分③“心悦诚服”可不译。
④意思对流畅得1分。
⑤出现错别字扣1分。
19.【答案】(1)以德服人/ 以德治国/ 仁政/ 得道者多助/ 行仁道/ 得道(2)正反对比/ 对比【评分标准】①每小题1分,共2分。
《孟子》阅读答案
《孟子》阅读答案《孟子》阅读答案在各领域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孟子》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孟子》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注】厚:重,与“薄”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2分)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4分)答案:1、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
)(2分)(意思对即可)2、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
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4分)(意思对即可)答案解析:《孟子》阅读答案2《孟子少时诵》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出处:选自《韩诗外传》。
此为原名,现在民间广为流传,也称“孟母戒子”。
1.解释:(1)失______(2)引______(3)方______(4)辍然______2.翻译:(1)何为中止?_______________.(2)此织断,能复续乎?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1)孟母为何要割断她的织物?(2)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参考答案:1.(1)忘记,记不得(2)拿起(3)正要(4)突然停止的样子2.(1)为什么中间停顿了?(1)这个织物割断了,还能再接上去吗?3.(1)因为她要以此来警告孟子,做事一定要专心致志。
(2)她是一个教导有方,严爱有加的好母亲。
附加注释1.喧(xuān):通“谖”,忘记。
《孟子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孟子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孟子(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孟子》选段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②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③,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九)
[注] ①或:同“惑”,怪。
②王:有的研究者认为是齐宣王。
③数:技艺。
(1)对文段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大王资质虽然不够聪明,但这不足以让人感到奇怪。
B.文段用“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和“弈秋诲棋”两个比喻来论证问题。
C.由于大王穷奢极欲,荒废国事,,因此必须规劝他闭门思过。
D.孟子认为后一个学棋者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棋艺远不如前一个。
(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韧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和上面选段孟子说的是同样的道理,请结合上面选段孟子的'话,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孟子强调学习除了要有恒心外,还要专心致志。
他更看重“持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专心、恒心是修养者达到修养目的的关键所在。
(意对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选段阅读训练
孟子选段阅读
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史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幽鹿攸伏。
幽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於轫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上》下列选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话用了周文王和夏桀两个例子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B.文中所谈到的“乐”其实是一个物质问题,只要物质条件和环境达到就可以了。
C.孟子认为真正的贤者,是要等到天下太平,大家都享受到安乐的生活之后,才会去享受这种园林的乐趣。
D.从上面一段话可以看出孟子推行的仁政之道是比较委婉的。
在上面选段中,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主张,请结合孟子的仁政思想谈谈你对这个主张的理解。
答案:
B。
乐的问题本来就不是一个物质的问题,而是一个精神的问题。
虽然物质条件和环境的好坏可以影响精神和心理,但它毕竟不是决定的因素。
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虽有台池鸟兽,其能独乐哉?”
与民同乐,其实就是孟子“民贵君轻”观念的延伸,也是其“仁政”思想的核心。
统治者应该保持对民众疾苦的热切关怀,保护人民,与民同乐,而不是把自己的享乐建筑在广大群众的痛苦之上。
只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因而必定能够一统天下,即“仁者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