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低体温与复温

合集下载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管理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管理

THANKS
2.注意覆盖,尽可能减少皮肤暴露。
3.使用加温设备
①保暖棉被服:不施手术部位用保暖性能好的被服或手术巾遮盖,使之与周围的冷空气隔离,尽量避免 弄湿被服,保持手术床的干燥。
②循环水毯:术前将循环水毯铺在手术床上,病人睡在水毯上,通过调节水毯的温度,调节病人体温,水 毯温度可在36℃~41 ℃调节。
③热水袋:袋内灌热水1/3~1/2满,温度50℃,以内,并以多层包裹,置于病人的四肢及输液处,使热 不直接接触肢体。
④呼吸道的加温 热化气体,利用呼吸蒸发器加热吸入氧气,预防呼吸道散热,可减少深部温度继续下降 。在全身麻醉病人中应用湿热交换器(人工鼻) 能保持呼吸道内恒定温度和湿度。
预防措施
1.设定适宜的环境温度:应维持在21~25℃。根据手术不同时段及时调节温度。
注意事项 1.应采用综合保温措施。 2.在使用加温冲洗液前需再次确认温度。 3.应使用安全的加温设备,并按照生产商的书面说明书进行操作,尽量减少对患者造成可
能的损伤。 4.装有加温后液体的静脉输液袋或灌洗瓶不应用于患者皮肤取暖。 5.使用加温毯时,软管末端空气温度极高,容易造成患者热损伤。不能在没有加温毯的情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管理
手术室:孟珺
低体温是外科手术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体温在34 ~36 ℃,即称为轻 度低体温,外科手术术中低体温发病率高达50%~80%,特别是老年患者 及大型手术时更易发生。
在低温下,机体代谢降低,耗氧量减少,对损伤的耐受性增强,这也是为 什么许多移植手术、心脏手术中要将患者的体温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但是,由于低体温加重机体应激,对术后康复及术中各项生理指标稳定 都会产生影响,将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凝血功能降低、麻醉清醒时间延长 、免疫力降低、术后感染风险增加、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等后果。术中 体温过低,还将严重破坏患者的内环境稳定。

体温过低的急救与复苏方法

体温过低的急救与复苏方法

体温过低的急救与复苏方法全身性冷伤亦称凉僵、属冻结性冷伤。

是身体长时间暴露于低温寒冷环境引起的体内热量大量丧失,全身新陈代谢机能降低,正常中心体温无法维持:由于体温过低,最后意识丧失、昏迷.发生冻僵,重者冻亡。

严重低温(体温低于30℃ [86篎])可以引起脑血流及氧需求显著降低、心输出量减少、动脉压下降,由于脑功能明显受抑,低温患者可出现类似临床死亡的表现。

心跳骤停时,低温可对脑和其它器官发挥保护效应。

如果患者在不出现低氧血症的情况下快速降温,氧耗和代谢降低就发生在心跳骤停和器官缺血之前。

尽管这种情况非常罕见,但在低温性心跳骤停发生后获得完整神经系统恢复的复苏是有可能的。

尽管只根据临床表现很难监测患者的脉搏和呼吸强度,但也不排除可以根据临床表现进行救命性治疗。

一旦可能,就尽快转送患者到可监测复温程度的医疗中心。

严重的意外低温是重大的但可以避免的疾患。

严重的意外低温平时不多见,较多发生在气温突然降低,暴风雷袭击,海上或高空失事,堕入冰水中等意外事件。

如在高山雪地作业的勘探队员或侦察员;于寒区遇险的飞行员;高山探险员;在海洋中遭受暴风雷意外袭击落水的海员、渔民等,时有发生。

此外,在寒区野外迷路,机俄,疲劳,酗酒,精神不正常;或着单薄或身体虚弱等情况下也偶可见到冻僵。

在同样的条件(气温、受冻时间等),冻僵轻易发生于低温水,这是由于水的导热性比空气大得多,机体散热量远远超过了产热量,短时间内体温即可迅速降低至冻僵。

在内陆省份,低温与精神疾患、贫穷、吸毒、酗酒等密切相关。

在某些乡村地区,90%以上低温引起的死亡与血中酒精浓度升高有关。

低温的成功治疗需要在每个机构对急救人员进行最佳培训并建立适当的复苏方法。

1.低温的病理生理机体对寒冷反应的病理生理过程,分为机体代偿和机能衰竭两个阶段。

(1)机能代偿阶段主要表观在人体受冻之初,一方面用增强机体代谢,产热量增加,用以维持机体的中心温度,放心跳如快、血压上升,呼吸次数增加,肌肉收缩,出现寒战。

创伤后低体温与复温

创伤后低体温与复温
作一综述。
1 创伤后低体温
1. 1 低体温的概念及其严重程度分级 低体温是指病人的中心温度(Core ta ll】郑 ,Tc )低于35 ℃[3l ,多
测自直肠、食道、膀脱等部位,以直肠测温较方便。低体温可发生 于较严重的创伤之后,也可以发生于创伤面积较大、手术创伤 大、时间长的病人以及某些麻醉后病人。一般分为轻 、中、重三 度。机体Tc<35 ℃且> 34 ℃为轻度,Tc 《34 ℃而) 32 ℃为中度, Tc 《32 ℃则为重度。当Tc 低于32 ℃时,机体将完全丧失体温调 节能力,只能被动地接受热量或丢失热量。Jur kov iCk等l’] 发现Tc 低于32 ℃的创伤病人生存率极低,认为创伤病人的临界生存温度
者一起导致的后果。 机体产热减少的原因: 机体产热减少多是内源性因素造成
的,创伤后低体温与血容量的不足密切相关13) 。创伤后的低血压、 低氧血症和脑缺血等,影响了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抑制了各 种产热活动的发生,而且创伤后的低灌注状态,减少了氧气的供 给,影响了组织对氧气的摄取和利用,使有氧代谢减少,无氧代 谢增加,而无氧代谢产生的能量却仅为有氧代谢的1/ 18,且因酸 性代谢产物的堆积进一步恶化了组织内环境,形成恶性循环。另 外,创伤后病人手术中肌肉松弛剂及麻醉剂的应用也使肌肉麻痹
移1’OJ ,影响氧气的释放,同时,由于低温增加了氧气在血浆中的 溶解度,氧气不易析出,限制了组织从血液中摄取和利用氧的能 力,组织的有氧代谢显著降低。Shi oza ki 等1‘1观察了13 例严重烧 伤病人术后的氧代谢情况,并对体温作了监测,发现体温的上升 速度与氧耗呈强相关性 ,体温恢复慢者氧摄取率低下,恢复快者 氧摄取率则高,恢复最快的病人,其氧耗接近于正常人的三倍,
Be rn al 芜1一AF等la 发现低体温是引起病人术中出血增加的独立因 素。反hnlied 一H等16 发现低体温可增加髓关节成形术病人的术中 出血量及输血量,手术时预防低体温的发生和快速纠正发生的低

科研课题论文:骨科创伤性损伤病人低体温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科研课题论文:骨科创伤性损伤病人低体温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96250 临床医学论文骨科创伤性损伤病人低体温的预防与护理进展低体温常见于骨科创伤性损伤患者中,通常患者受损伤后其中心体温< 35℃。

若患者出现进行性凝血功能失常,其体温< 34℃,加上输血量超过10 单位 RBC,创伤程度评分>25分。

为了减少创伤患者死亡率,本文将探讨积极预防骨科创伤性损伤患者出现低体温,以及护理该类患者的进展,现报道如下。

1 创伤性损伤患者低体温原因分析1.1入院前低体温的原因(1)患者受到创伤性损伤时,天气寒冷保温条件差,患者失血又得不到及时补液,回心血量少导致了低体温,或者内心受到强刺激。

(2)创伤性损伤患者失血后,血压降低、脑缺血后产热受到抑制,肾功能受损也会导致产热低而低体温;现场施救补液和输血受条件因素影响无法加热,进入患者体内使其体热丢失也会产生低体温。

1.2入院后低体温原因(1)入院后患者脱去衣服查体使得体热丢失。

(2)受麻醉手术影响,全麻患者大脑和下丘脑体液调节中枢被阻断;局麻患者血管扩张在区域内被阻滞也使得体热丢失,使其出现低体温。

(3)手术时间延长后患者体内散热加快,例如:消毒术区皮肤使其体热蒸发加快、术中使用冲洗液量次增加、使用了低温敷料等。

(4)手术室需保持< 21℃的室温,空气对流加速加上皮肤暴露面较大等均会引起低体温。

因此,为了降低低体温几率应将手术室室温控制在23℃~25℃之间。

(5)儿童和老年人会因为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或基础代谢率降低因素,使得体温下降。

2 区分低体温等级在创伤性损伤低体温中,轻度低体温:患者体温在36℃~34℃之间;中度低体温:患者体温介于34℃~32℃之间,重度低体温:患者体温低于32℃。

通常患者体温<32℃,体温调节能力丧失,接受热量或丢失热量处于被动状态,当患者体温<32℃,生存几率就降至危险边缘,由此临床认为临界生存体温为32℃。

3 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性3.1 抑制心脏功能低体温会使得耗氧量加增,若中度和重度低体温还会抑制心脏功能发挥正常作用,使得患者出现房颤,若体温低至25℃则出现自发性室颤。

创伤患者围术期低体温及其对策

创伤患者围术期低体温及其对策

创伤患者围术期低体温及其对策作者:吴爱玲李建国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第06期[关键词] 围术期;低体温;对策[中图分类号] R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c)-023-03创伤患者围术期极易出现低体温,是创伤病人并发症之一。

据报道,如果创伤患者低温持续4 h以上,死亡率可达40%,体温降至32℃以下,死亡率为100%[1]。

因此,通过被动与主动保温措施,防止患者发生低体温,维持恒定的核心体温极为重要。

现就创伤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原因、危害及防治对策等作一综述。

1创伤低体温的概念人体正常体温通过体温调节系统通常保持核心体温在36℃左右。

传统上将低温分为:轻度低温(32~35℃)、中度低温(28~32℃)和重度低温(2低体温发生的原因2.1创伤引起的低温创伤并发低体温有两种假说[5]。

一为“休克代偿假说”:创伤后低血压、低氧血症和脑缺血等会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下移,抑制了寒战等产热耗氧活动,这种对低温的生理性接受被认为是机体对休克的一种保护性机制。

另一为“代谢衰竭假说”:创伤早期为抑制期,氧耗减少,体温降低,随后是反应期,高代谢和产热增加、充分的组织氧合。

如果抑制期后持续体温不升或下降,即创伤后单相反应则意味着复苏失败和非生理性的产热减少。

2.2麻醉对体温的影响全身麻醉可明显抑制正常体温的自身调节功能,使下丘脑调节机制、血管舒缩反应、寒战及其他反射均受到抑制。

区域阻滞麻醉由于阻滞区内肌肉松弛,血管扩张,热量丢失增加,在椎管内注射局麻药或镇痛药可降低脊髓温度调节中枢的作用,末梢温度感受区也被局部或区域阻滞麻醉阻断,因此大多数病人手术中体温会有下降趋势。

2.3环境温度对体温的影响由于医患对室温要求的差异,室温调节不当或不及时,使手术室温度相对降低;手术室转入恢复室的运送途中,室外温度低于室内等因素均可导致体温下降。

2.4输液输血对体温的影响手术中输注大量温度较低的液体,特别是输入大量库血,可明显降低机体体温。

预见性复温护理对预防急诊科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的作用

预见性复温护理对预防急诊科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的作用

预见性复温护理对预防急诊科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的作用作者:鲁奉玲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08期【摘 ;要】目的:探讨预见性复温护理对预防急诊科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的作用。

方法:以我院2018年1月-6月收治的急诊创伤患者46例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救措施;以2018年7月-12月收治的创伤患者54例为观察组,在常规急救措施基础上实施预见性复温护理。

比较两组救治不同时间点体温变化及自发性低体温发生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入急诊科时及入急诊科后的体温均明显要高(P<0.05)。

观察组自发性低体温发生率为27.78%、持续时间为(7.36±0.92)h,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0%、(20.32±2.4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预见性复温护理对预防急诊科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发生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急诊科;创伤;自发性低体温;预见性复温护理【中图分类号】R56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8-0184-01自发性低体温是急诊科创伤患者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0%,是导致患者死亡风险增高的重要原因[1]。

然而,目前临床上对于创伤患者的监测,医护人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实施预见性护理,对患者自发性低体温风险予以早期判断,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减少自发性低血压有重要意义。

研究显示[2],急诊创伤患者自发性低体温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本研究基于相关危险因素,对急诊创伤患者予以预见性复温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以我院2018年1月-6月收治的急诊创伤患者46例为对照组,以2018年7月-12月收治的创伤患者54例为观察组。

纳入标准:(1)120救护车院外收治的急诊创伤患者,均有明确创伤史;(2)院前修正创伤评分(RTS)≤11分。

排除标准:(1)创伤前伴有严重疾病者;(2)发热患者;(3)入院前已发生死亡者。

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二)

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二)

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二)作者:黄凤林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年第11期【关键词】创伤性;休克;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223-02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是由于机体大血管破裂,有效循环血量锐减所造成的,是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

稍有延误即可危及生命。

因此在抢救的过程中,要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分秒必争,迅速制定抢救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全力以赴进行抢救。

我科在2001年12月至2011年3月成功地抢救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共65例,现将抢救过程中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65例患者中,男55例,女10例,年龄10岁~55岁;损伤分类:多发性骨折42例,骨折合并脏器损伤23例。

2 护理方法2.1 立即将病员安置在抢救室给予平卧位,上身抬高10℃~20℃,下肢抬高20℃~30℃。

尽量不要搬动患者。

2.2 呼吸支持彻底清除口腔、呼吸道内的血块、分泌物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口腔内放置口咽通气管。

为防止缺氧引起低氧血症而加重休克,给予鼻导管或面罩氧气吸入,吸入氧浓度需达40%~50%,流量4 L/min~6 L/min,严重呼吸困难、呼吸衰竭者立即行气管内插管或用人工呼吸相辅助呼吸。

2.3 迅速扩充血容量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应分秒必争,迅速建立2条~3条静脉通道,使用16 G~18 G静脉留置针选择健侧上肢大静脉或颈外静脉快速输血输液。

创伤性休克抢救时,输液部位原则上应尽量选择远离受伤部位的大静脉。

腹部及其以下的损伤,应选用上肢或颈部静脉;胸部以上的损伤宜选下肢静脉。

否则,可能造成废用性输血(输血未发挥作用即被排出),影响复苏效果。

严重休克者宜早期作静脉切开,既可满足快速输液输血的需要,又可测量中心静脉压,指导输液的量和速度。

扩容做到早、快、足,液体首选平衡液,后输入全血或代血浆,二者量比2∶1~3∶1。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
大家好
围手术期低体温病人的护理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复杂手术在临床开展 ,围手 术期 “低体温”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有文献报道,术中低 体温发生率为 50 %~70 %。低体温可影响凝血功能、药 物代谢、 肾脏功能和心肌收缩力,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率 ,对手术病人的危害较大。即使是轻度低体温也可以导 致很多并发症。
复合麻醉同时从中枢和外周抑制体温调节机制,较单纯全麻或单纯硬膜外麻 醉更早出现再分布低体温,线性期体温下降速度也更快。
(二)病人自身的特点
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婴幼儿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 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因此更容易发生围术期低 体温。此外,当病人为创伤、脑损伤、烧伤或伴有严重感 染、甲状腺功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常、过度瘦弱等情况时,更容易出现围 术期低体温。
被子。 施行麻醉及手术时减少暴露面积,覆盖非手术区可减少
30%的热量丢失。 手术部位皮肤用保护膜粘贴。 (2)室温 手术室应具备良好的室温控制设备,洁净手术室温度应
在22℃-25℃但新生儿及早产儿手术室室温保持在2729°C:相对湿度为40%-60%。应预先调节室温在适宜 范围,给患者适当遮盖保暖后再降室温,以使患者感觉舒 适,有利于手术操作,在手术结束前再将室温及时调高。
(四)输入大量室温液体或血液
手术过程中,大量输入室温液体或血液会明显降低机体温 度。有研究显示成人每输入1L室温下的液体或每输入 200ml 4°血液,核心体温会降低约0.25℃。
(五)室温冲洗液
研究发现对于使用大量冲洗液的手术(如腹腔镜、关节镜 手术)来说,室温冲洗液可以将冲洗部位周围的温度降低 10度左右,而局部的低体温能通过血液循环导致机体的核 心体温下降。
(2)遵医嘱给予热量和液体;纠正器官功能紊乱;根据并 发症选用适当抗生素防止感染,给予其他对症处理。

严重创伤患者的体温管理

严重创伤患者的体温管理

复温的安全范围及注意事项
复温过程中体温的安全范围为肛温 37 ~ 38 ℃,其中 37.5 ℃为最佳温度[5] 复温过程要注意不能单纯四肢复温,以免外周血管扩张,发 生复温休克。 复温过程要循序渐进,不可过快。轻度低温患者升温每小时 不超过 0.3 ~ 1.2 ℃
[5]徐艳.体温保护在急诊创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0):104-105.
1
2
减轻弥漫性轴索损 抑制细胞凋亡
3
抑制一氧化氮合酶 (iNOs)的活性减少一 氧化氮(NO)的合成 抑制炎症反映过程
4
亚低温治疗的适应症
重型(GCS6-8分)和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GCS3-5分),广泛性脑 挫裂伤脑水肿 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伤 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 中枢性高热 各种原因所致的脑缺血缺氧病
在全球范围内,严重创伤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首要原因, 每年约有十分之一的人死于严重创伤,在死因排行中位居第 五位.[2]
[2]徐二喜,顾丽嫦,李家婵,等.综合复温管理措施对低体温严重创伤患者的影响研究[J].中国临床护理,2017,9(4):340344.
致死三联征
低体温
凝血功能障碍
酸中毒
目录
Content
严重创伤患者体温管理
ICU
张益红
1
目录
Content
概述
低体温患者管理
急性脑损伤的低体温治疗
总结
目录
Content
概述
低体温患者管理
急性脑损伤的低体温治疗
总结
创伤是指机械因素引起人体组织或器官损伤,常涉及两个或两个 以上解剖位置的多处损伤。[1]
[1]冯筑生,尹 文. 严重创伤失血患者的救治方式 - 损害控制性复苏[J]. 创伤外科杂志,2016,18( 1) : 59 - 62.

急诊复温对创伤患者的临床作用分析

急诊复温对创伤患者的临床作用分析

急诊复温对创伤患者的临床作用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急诊复温对创伤患者的预后影响作用,总结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62例急诊收治的创伤低温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处理,不急于早期复温,观察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采取急诊早期复温处理,观察比较两者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观察组显效16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死亡1例,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死亡6例,两组疗效及死亡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平均补液输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急诊创伤低温患者给予早期复温处理,能够有助于预防及减少“致死三联征”的出现,为临床进一步对症治疗提供良好的条件,对提高疗效和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急诊;复温;创伤;预后【中图分类号】r 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403-02有关研究指出[1],创伤低温患者在创伤患者中所占比例较高,约为10~66%,而临床实践证明,低温与创伤的严重程度有直接联系,并对于创伤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观察分析急诊复温对创伤患者的预后影响作用,总结其临床意义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62例急诊收治的创伤低温患者,男34例,女28例,年龄在10~42岁,平均年龄为28.4±2.3岁,按照其致伤原因可分为:坠落伤13例,摔伤8例,锐器伤5例,车祸伤36例,入院时测量体温均低于36℃,均有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紊乱、贫血、脱水,其中出现休克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处理,不急于早期复温,观察组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采取急诊早期复温处理,观察比较两者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创伤性休克患者术中及术后矫正低体温的重要性及护理措施

创伤性休克患者术中及术后矫正低体温的重要性及护理措施

创伤性休克患者术中及术后矫正低体温的重要性及护理措施目的:分析综合低体温护理干预应用于创伤性休克患者术中与术后的措施与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收治的8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给予常规的抢救护理措施,试验组40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低体温护理干预。

对两组患者的低体温矫正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肛温恢复至正常温度,且两组术中及术后休克指数与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术中及术后给予及时的综合低体温护理干预不仅可以矫正其低体温现象,还能减少不良影响,对休克症状予以有效改善,在临床护理中应普及应用。

标签:创新性休克;综合低体温护理;休克指数;凝血指标由于创新性休克会引起患者严重失液、失血,因此容易出现低体温现象。

休克会引起全身低温,而低温则会加剧休克症状,二者相互影响,对患者造成极大的身体伤害[1-2],严重者会有致死的可能。

本文主要就综合低体温护理干预应用于创伤性休克患者术中与术后的措施与临床效果展开分析讨论,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统计2012年1月-2013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收治的8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资料。

在80例患者中,男53例,女27例;年龄15~56岁,平均(35.4±6.7)岁;其中38例为交通事故创伤,24例为锐器刺伤,15例为机械创伤,3例为爆炸伤害。

创伤部位包括腹部、胸部、脑部与四肢。

所有患者均有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烦躁不安、四肢厥冷等症状,术前测得其肛温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对照组对患者给予常规的抢救护理,记录术前、术中与术后患者的体温情况和凝血指标与休克指数[3]。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予以严密监测,发现紧急情况时,应第一时间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4]。

1.2.2 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术中与术后2 h给予综合低体温护理干预,具体步骤如下:(1)保持适当的室温。

创伤性低体温患者复温的循证实践

创伤性低体温患者复温的循证实践

创伤性低体温患者复温的循证实践创伤性低体温患者复温的循证实践引言:创伤性低体温是指剧烈外伤、行为或自然环境所引起的体温过低的一种病症,它可能导致机体功能障碍、器官损伤甚至死亡。

对创伤性低体温患者进行有效复温至关重要,但如何选择合适的复温方法以及复温时机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实践。

循证实践作为一种以证据为基础的实践方法,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做出更科学、合理和有效的决策。

本文旨在对创伤性低体温患者复温的循证实践进行探讨。

一、复温方法的选择1. 温热流体复温法温热流体复温法是通过给予温热的输液来实现复温的方法。

温热流体可以通过静脉输注、腹腔灌洗等途径进行给予。

该方法具有简单、安全、易操作等优点,但在复温速度和稳定性方面相对较差。

2. 温热气流复温法温热气流复温法是通过将温热的空气或气体送入患者的呼吸道来实现复温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通过鼻导管、面罩等途径进行给予。

温热气流复温法具有快速、均匀的复温效果,但在控制体温和避免感染方面需要严密的监测。

3. 体外温热复温法体外温热复温法是将患者连同包裹温热物体(如加热毯)一起置于体外环境来实现复温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通过包裹加热毯、应用热能传递器等方式进行。

体外温热复温法具有较好的复温效果和稳定性,但需要注意防止烧伤和过热。

二、复温时机的选择复温时机是进行复温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循证实践的结果,复温时机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护人员的判断进行。

1. 早期复温早期复温是指在患者进入院前或转运途中即进行复温的方法。

早期复温可以避免低体温对患者的进一步伤害,并提供更好的预后。

2. 迟期复温迟期复温是指在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稳定并经过全面评估之后再进行复温的方法。

迟期复温可以避免复温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并发症,并减少可能因复温引起的额外伤害。

综上所述,创伤性低体温患者复温的循证实践可以为医护人员提供指导,选择合适的复温方法和时机,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低体温给患者造成的伤害并提高治疗效果。

但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复温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和体温变化等指标,并注意防止复温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体温管理在创伤患者护理中的研究进展

体温管理在创伤患者护理中的研究进展

体温管理在创伤患者护理中的研究进展摘要创伤性出血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可能对受害者造成严重后果,最初身体可以补偿丢失的循环血量,但随着出血加剧,补偿机制失败,患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

低血容量性休克导致的致死三联征,即低体温、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影响。

致死三联征是一种恶性循环,除非阻断三联征,否则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早期对创伤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复温措施,防止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的发生,是目前可用于改善患者预后的切实有效的方法,并且这种方法易于实现。

关键词低体温,创伤,护理创伤是我国院前急救的首要病因。

低体温是创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与凝血功能障碍、酸中毒合称为“致死三联征”,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2]。

近一半的创伤患者在到达急诊室时体温过低,这通常是由于急救医务人员无法控制的因素,例如在寒冷条件时外出、长时间的身体暴露、现场的初始复苏等可能进一步降低核心体温。

而临床医护人员对创伤后低体温的认识不足易导致这种进展性发展被忽视,致使病情迁延影响预后,因此早识别、早干预很重要。

1.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的概念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是创伤过程中一种常见并发症[1], 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低体温。

传统的低体温定义是机体核心温度低于35℃,但是严重创伤患者导致的自发性低体温,由于其预后不良,Gentilello等将创伤患者的低体温分为:轻度低温(36—34℃),中度低温(34~32℃),重度低温(低于32℃)。

所以对于体温低于36℃的创伤患者,护理人员应该高度关注患者情况,积极采取相关复温措施。

2.创伤后自发性低体温的发生率Lapostolle 等研究显示在救护车到达现场时未发生低体温的患者中,有4%患者到达医院时发生低体温。

即便入院后,患者依旧可能会出现低体温,Akiten 等研究显示,有13%创伤患者发生低体温,其中7%创伤患者入院时未发生低体温,住院后发展为低体温。

骨科创伤性损伤病人低体温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骨科创伤性损伤病人低体温的预防与护理进展

骨科创伤性损伤病人低体温的预防与护理进展【摘要】骨科创伤性损伤病人低体温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会对患者的恢复造成不利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低体温的危害、发生机制、现有的预防措施以及护理进展。

目前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采取保暖措施和监测体温变化,而护理进展则包括定期检查患者体温、及时调整环境温度等。

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对于预防与护理的重视,并不断完善相关措施。

对于骨科创伤性损伤病人低体温的预防与护理至关重要,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来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

【关键词】骨科创伤性损伤、低体温、预防、护理、进展、危害、发生机制、预防措施、建议、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骨科创伤性损伤病人低体温的预防与护理是骨科护理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的增多,骨科创伤性损伤病人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骨科创伤性损伤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低体温的情况,这不仅会延长患者的康复周期,还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后果。

低体温在骨科创伤性损伤病人中的危害不容忽视,它会影响病人的免疫功能、代谢功能和神经系统功能,增加感染的风险,延缓创伤愈合的过程,甚至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心肺功能衰竭。

如何有效预防和及时干预骨科创伤性损伤病人低体温,成为临床护理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旨在探讨骨科创伤性损伤病人低体温的预防与护理进展,希望通过系统综述现有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为提高骨科创伤性损伤病人的护理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系统总结和归纳相关文献,分析骨科创伤性损伤病人低体温的危害、发生机制以及现有预防措施和护理进展,探讨如何提高对该病人群体温的监测和护理水平,以减少低体温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拟通过本研究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具指导意义的参考,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并为制定更科学合理的预防与护理策略提供指导。

1.3 研究意义骨科创伤性损伤病人低体温的预防与护理是当前临床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新生儿低体温复温原则

新生儿低体温复温原则

新生儿低体温复温原则一、引言新生儿低体温是指新生儿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的情况,这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健康问题。

在生命的最初几天里,新生儿的身体对外界环境非常敏感,尤其是体温的调节功能尚未完全发育。

当新生儿遇到低温环境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复温,以保证其健康和生存。

二、新生儿低体温的原因新生儿低体温的原因有多种,包括以下几点:1. 环境温度不合适:新生儿在出生后,由于外界环境与母体的温暖环境相比存在巨大的温度差异,容易发生散热过多,导致体温下降。

2. 早产儿:由于早产儿的各项生理功能没有完全成熟,包括体温调节功能,使得其易受低温的影响。

3. 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往往代表着婴儿的生长不良和营养不足,这也会间接地影响其体温调节能力。

4. 分娩过程中的受寒:在胎儿分娩过程中,如果没有提供足够的保暖措施,胎儿会遭受寒冷刺激,从而使体温下降。

三、新生儿低体温复温原则针对新生儿低体温的处理,需遵循以下复温原则:1. 温暖环境:将新生儿放在温暖的环境中,可采用保温箱、保温毯或温暖的衣物进行保暖。

环境温度应保持在36.5°C-37.5°C之间,以确保新生儿的体温不会进一步下降。

2. 皮肤接触:新生儿与母亲的皮肤进行密切接触,促进母亲的体温传递给新生儿。

这种皮肤接触不仅可以提供温暖,还有助于建立母亲与婴儿之间的亲子联系。

3. 温暖喂养:及时喂养新生儿,可提供热量和营养,促进新生儿体温的恢复。

母乳或配方奶都可以作为温暖喂养的选择。

4. 睡袋或包裹:使用睡袋或包裹是一种有效的保温方法,可以使新生儿的四肢和躯干都保持温暖,并减少散热。

5. 体温监测:及时监测新生儿的体温,以确保其体温在正常范围内。

温度计可以用于测量体温,并且在必要时可以调整保温措施。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一位写手,我个人对新生儿低体温这一主题有着深刻的理解。

新生儿低体温是一个既常见又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婴儿的健康和生存。

创伤性休克患者术中术后矫正低体温的重要性及护理措施

创伤性休克患者术中术后矫正低体温的重要性及护理措施

创伤性休克患者术中术后矫正低体温的重要性及护理措施目的改变创伤性休克合并低体温带来的不良后果,提高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的几率。

方法选择创伤性休克患者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手术中及手术后2 h对患者进行综合低体温干预,对照组患者未进行综合低体温护理,其余抢救措施相同,分别记录肛温、凝血指标、休克指数,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肛温回升到34~36℃,凝血指标及休克指数均好于对照组。

结论及时矫正低体温,从而改善低体温给机体带来的不良影响,能有效地改善休克症状。

标签:创伤性休克;低体温;术中及术后护理措施;凝血指标创伤性休克患者由于失血、失液、严重创伤及快速输血输液等原因,导致低体温,全身低温不仅是休克发展的结果,还能加重休克。

为了改变创伤性休克合并低体温带来的不良因素,必须采取一系列升温措施。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6月~2010年6月创伤性休克患者90例,男62例,女28例。

其中,交通事故伤40例,锐器刺伤26例,爆炸伤6例,机器伤18例。

受伤部位涉及脑、胸、腹及四肢等部位。

患者均表现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烦躁不安、面部表情冷淡等临床表现,术前测肛温均低于34℃,休克情况以休克指数S为标准,用脉搏(P)除以收缩压(SBP),得出休克指数S,即S = P (/min)/SBP(KPa),据统计,当S = 0.5时血容量正常或接近正常;当S = 1时丢失液量约占总血容量的20%~30%(约1 000~1 500 mL);当S > 1~2时丢失量约占总血容量的30%~50%(即1 500~2 500 mL)[1]。

以上病例术前休克指数S均>0.5。

1.2 护理方法把以上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休克程度、肛温、以及凝血功能进行综合评估,观察组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2 h积极抗休克的同时进行综合性低体温护理,分析体温变化对血压、凝血功能及休克的影响。

创伤麻醉中的体温监测

创伤麻醉中的体温监测

创伤麻醉中的体温监测人的生存需要恒定的体温,通过体温调节系统使产热及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从而维持人体中心温度在37℃±0.4℃。

围麻醉期中,因麻醉的影响,病人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高低而改变。

低温体外循环心内宜视手术以及心肺肋复苏时体温监测的重要性已众所局知.其他因素如病情的变化,大量输液或库存低温血液、环境温度的升高或降低等因素均可能导致体温的明显改变并影响到各脏器系统的生理功能。

因此,了解体温的生理调节,加强围麻醉期的体温监测,对预防和处理与体温变化相关的各种井发症非常重要。

一、生理基础慨要体温是重要的基础生命体征之一。

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动态平衡的。

当这一平衡紊乱时,就会产生体温上升和下降,偏离正常体温越远,对生理的干扰就越大,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威胁就越大。

机体产热是细胞代谢的结果。

影响的因素包括基础代谢率、肌肉的活动、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激素的分泌增加、过多接受外来热量等。

散热过程则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四种方式,并受外周血管舒缩状况、环境温度、湿度及空气对流状况等因紊的影响。

四种散热方式分别占60%(辐射)、3%(传导)、12%(对流)、25%(蒸发)。

机体内有体温调节系统,很多组织包括下丘脑、脊髓、深部中心组织、皮肤等均参与体温的调节。

体温调节的信息包括传入温度感觉、中枢调节以及传出反应。

当平均体温低于对寒冷反应的阈值时引起外周血管收缩,非寒战性产热以及寒战产热;而平均体温超过高温闽值时产生血管收缩与出汗。

平均体温在两者之间时,无体温调节反应。

由于温度输人信号大都来自深部组织如腹腔、胸腔、脊髓及脑,且无朗一种组织能称作“标准温度”。

但中心温度很少超过0.2℃的误差,故常可从鼓膜、食管、直肠及肺动脉温度而估计,并注重动态变化过程。

生理情况下体温调节的敏感性以冷反应(血管收缩)和热反应(出汗)之间的距离表示,两者之间的阈值范围保持在0.4℃。

在超过一定的阈值后,即可触发体温调节反应。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体表复温法 多适用于中心体温在30—32℃的患者
温水浴复温法 电热毯复温法 射频பைடு நூலகம்温法 电磁射频复温背心 热敷法 循环水毯
温水浴复温法
• 复温速度最快,甚至可达5℃/h, • 方法设备简单,其方法是:将患者躯干置于40一44℃水中,四肢露
于水外。为避免皮肤剧痛,开始复温时水温控制在35℃左右,10 min内逐渐升至40—44℃。
无脉搏、呼吸:
心肺复苏 注意事项: 核心温度30℃以下,只尝试一次电除颤,最多三次。
30℃以上,可多次尝试电除颤。 核心温度30℃以下,不给予静脉内药物治疗(肾 上腺素、利多卡因、胺碘酮等),30℃以上才可以应用,但比标准的 时间间距要有较大的延长,防止复温后药物蓄积。
无脉搏、呼吸
• 复苏终止:
复温方法
• 体外复温法 (适用于中心体温在30℃以上的患者) • 体内复温法 (中心体温在30℃以下、病情严重的患者)
体外复温法
适用于中心体温在30℃以上的患者
• 自然复温法 适用于中心体温在32℃以上的患者 保暖物棉被服:单层覆盖物即能有效降低散热30 % 温暖环境
体外复温法
适用于中心体温在30℃以上的患者
• 但此法也有许多缺点和危险性,如复温之初心脏温度下降较甚,容
易引起心室纤颤和血压过低,无法施行有效的呼吸和心脏的急救措 施,病情监测指标测定困难等。
循环水毯
• 通过调节水毯的温度,调
节病人体温,水毯温度可 在30 ℃~41 ℃调节
后降
• 体外复温刚开始时,中心体温可继续下降,8—12 min后将降至最低
饱和的气体。
• 优点是对心、肺等器官有优先复温的
作用,复温速率约1℃/h。
• 如通过气管插管进行呼吸道加温,则
效果更好
心肺旁路或体外循环血液加温法
• 重症患者若心跳已停止较长时间,其他体内复温已无效时,有条件
者可采用肺旁路或体外循环血液加温,甚至开胸用温水灌淋心脏及 直接按摩。
复温综合治疗
创伤 低体温与复温
体温的生理
恒温动物 与变温动物区别在于体核温度
• 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食道、鼓膜、直肠 • 体表温度(shell temperature): 皮肤
外冷内热
低体温
又称冻僵或体温过低
• 过低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中心温度低于35℃的病症 • 危害极大,病死率可达60%一80%
1、抢救到核心温度>35℃未恢复自主心跳、呼吸 2、复苏成功
无脉搏、呼吸
• 在现场不进行基本生命支持术、高级心脏生命支持术程序的特殊情况: • 1 致命伤势。 • 2 环境危险。 • 3 身体冻结无法进行胸部按压。 • 4 口鼻都被冰块冻住。
谢谢
体温过低症的治疗是海上救护技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大量输液输血
• 每输入4 个单位的库存血或4 L 低温环境下的
液体,中心温度可下降1 ℃。
外科操作
使用挥发 性消毒液
消毒
长时间、 大面积的
暴露
未加温的 冲洗液
术中体液 的大量交

自身因素
老人 小孩 体型 情绪
低温的程度
• 浅(轻)低温: 35~32℃
创伤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低温环境(海水、降雪、冰封等) 大量输液输血 外科操作致体表散热增加 自身因素
原发性低体温 继发性低体温
低温环境
美国
海岸警卫队的调查显示: 在海上的伤亡人员中,约30%的伤亡源自坠海导致的低体温症。
我国
研究显示当落水人员处于低于20℃水温的海水中时,预计生存时间不超过7 h, 当落水人员处于0.3℃水温的海水中时,预计生存时间不超过45 min
点,然后才能复升,这种现象称为后降。后降易导致心室颤动,
体内复温法
中心体温在30℃以下、病情严重的患者
输入加温的液体 43℃ 呼吸道加温法 体腔灌流复温法 心肺旁路或体外循环血液加温法
输入加温的液体
体腔灌流复温法
• 如温水灌胃、灌结肠或膀胱、腹膜透析等
呼吸道加温法
• 该方法是吸入40一45℃富含氧且湿度
低温的影响
• 体温20℃ 最低的心脏机电活动,脉搏是正常的20%。 • 体温19℃ 脑电波停止。 • 体温18℃ 心搏静止。 • 体温15℃ 婴儿意外性低温幸存最低温度。 • 体温13.7℃ 成人意外性低温幸存最低温度。 • 体温9℃ 治疗性低温幸存最低温度。
复温处理是治疗体温过低症最有效的方法
• 中低温:
32~28℃
• 深(重)低温: < 28℃
• 超深低温:
< 20℃
34℃ 33~32℃
32~31℃ 29℃ 27℃
26~25℃ 20~18℃
体温和意识的关系
神志清,记忆力减弱或消失 开始嗜睡,对简单命令有反应 能随意运动,但表达能力减退 开始有麻醉作用,随意运动失调 对命令仍有反应,但随意运动丧失 反应迟钝,命令无反应,不能说话 瞳孔对光反射、呕吐反射全消失 意识完全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