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转移

合集下载

浅谈世界数学中心的变迁

浅谈世界数学中心的变迁

浅谈世界数学中心的变迁社体1102 2010160149 周付勤数学也是一种文化,要想读懂数学,那先让我们了解数学中心的变迁。

一古希腊曾是最早的数学中心。

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是古代数学的最大成就,他是用公理方法建立起演绎的数学体系的杰出代表。

他把逻辑推理引入了数学,使数学理论构成了严密的体系。

阿波罗纪奥斯著《圆锥曲线论》8卷,探讨了抛物线、椭圆、双曲线的一般性质,已见利用坐标的端倪,为圆锥曲线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阿基米得在几何学上研究一些形状复杂的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接近于积分计算的思想。

这在科学史上有重大的意义,毕达哥拉斯学派为数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中世纪数学中心从希腊转移到中国。

秦九韶的《数学九章》在高次方程的数值揭发和一次同余式组的解法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

李冶的《测圆海镜》和《益古演段》采用文字符号代表未知数,借以列方程(即天元术),为代数学向更高阶段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杨辉的《详解九章算术》则发展了实用数学,对各种问题提出了简捷算法,朱世杰的《算法启蒙》成为当时的一部很好的算学启教科书,他的《四元玉鉴》对解高次方程组,高次等差级数求和以及高次内插法有精辟论述,令我国古代数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它主要成就就是算术和代数学,没有形成公理化的几何体系。

三、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是当之无愧的数学中心。

达·芬奇、伽里略等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科学,分别在力学、天文学和物理学方面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基础,意大利又成为当之无愧的数学中心。

1563年佛罗伦萨建立了设计院,后成为数学研究中心。

意大利塔塔利亚获得了三次方程的代数解法,接着费拉里又获得了四次方程的代数解法。

意大利数学家把三角学作为完整独立的数学分支。

四、17世纪英国成为数学中心--微积分发源地之一662年英国成立了皇家学会,对英国的科学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在皇家学会中云集了一大批科学家,有牛顿、虎克、波义耳,有天文学家哈雷和J·布拉德莱,有数学家约翰·活利斯哈克和马克劳林(等,这样,数学中心由意大利转移到英国。

汤浅现象

汤浅现象

汤浅现象——世界科学中心的大迁徙1962年,日本神户大学的汤浅光朝教授提出了“科学活动中心转移论”。

汤浅是日本科学史家,他认为,如果某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科技成果超过全世界成果总数的四分之一,那么,这个国家就可称为世界科学中心。

他指出,自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世界上曾形成过五次科学活动中心,它们依次是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

美籍华人物理学家、197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把这一现象称为“汤浅现象”。

科学史家们追寻着“汤浅现象”的足迹,发现中国恰恰就在15世纪失去了科学中心的位置,从公元6世纪到15世纪,中国知识的产出量占世界总量的54%,15世纪以后世界上已发生了五次科学中心大迁徙。

1、意大利人文科学的崛起意大利的人文复兴与意大利有美丽的山川、温和的气候、多变的景象、以及意大利人开朗的性格、冒险的精神、探索的欲望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它的本质是对古希腊的理性、拜占庭的艺术、古罗马的雕塑,使意大利形成了前所来有的繁荣。

意大利的复兴是以文艺复兴为代号、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以文学艺术为先锋而开始的。

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之初,意大利出现了文学“三杰”但丁(Dante)的《神曲》,既反映了中世纪的意识形态,颂扬了个性解放,无情地抨击了教皇的权威。

佩特拉克(Petrarch)大呼:“我们是凡人,我们应该过凡人的生活。

”博伽丘(Boccaccio)的《十日谈》,竭力倡导享受人生。

同时又出现了意大利艺术“三杰”:开创米兰画派的达·芬奇(da Vinci Leonardo,1452~1519),罗马画派的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e),威尼斯画派的拉斐尔(Raffael)。

意大利绘画突出对人物的表现,人物本身有着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感情、细腻的内在气质和风格各异的类型。

意大利是古罗马文化的发祥地。

476年,西罗马帝国在“蛮族”的冲击下灭亡后,西欧普遍衰微,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却保持着相对稳定和繁荣。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解读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解读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一、世界科技中心的五次转移(一中国 (以唐宋为例1表现:从秦汉开始,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古代世界的科技中心。

唐宋时期的科技成就发展到顶峰. 如隋唐时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宋代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天文历法的高度成就 (唐僧一行《大衍历》及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沈括与《梦溪笔谈》等。

2.思考:为什么在唐宋时期产生领先于世界的辉煌科技成就 ?经济繁荣、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相对稳定 (如贞观之治等 ; 统治者开明的文化政策; 科学教育的发展;民族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战争的客观促进 (如火药的发明、使用等。

(二意大利 (15~17世纪1表现 :近代自然科学的勃兴:哥白尼创立的“太阳中心说”开始了天文学革命,意大利科学家伽俐略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 证实其正确性, 他注重实验和实践, 被视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

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捍卫、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宇宙是无限的” ,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 意大利一度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2.思考:(1为什么意大利会成为世界近代科技的第一个中心 ?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原有的文化基础。

(2为什么“东方的科技成果却造就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 ?(或“这一时期,东西方科技发展有何区别 ? 为什么? ”差异:中国:古典科技的总结。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原因:经济:中国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受阻碍等。

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发展。

政治: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西欧反封建斗争开展 (如宗教改革。

文化思想:中国文化专制、学术沉闷。

西欧思想解放、实验科学的产生。

对外:中国闭关锁国。

西欧积极扩张、积极吸收外来文化 (如中国三大发明。

(三英国 (17~19世纪中1.表现:培根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为科学发展做出了贡献;牛顿独立地建立了微积分学. 奠定了变量数学的基础, 其牛顿力学体系成为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概括和综合;电磁学方面,吉尔伯特发表《论磁学》、法拉第用实验证明电磁感应现象、麦克斯韦建立系统的电磁学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 为开辟人类生活的新时代——电的时代创造了条件; 波义耳把实验方法引入化学. 被称为近代化学的创始人, 道尔顿建立了科学的原子论; 哈维建立了血液循环学说, 奠定了近代生理学的基础, 达尔文确立了进化论。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

世界科学活动中心

科学活动中心将移向何处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经历了由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迁移过程。

而科学中心的迁移周期通常为80年,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活动中心迁移到美国已将近百年,世界活动中心将迁移向何处?我的观点是,短期内不会迁移,如果发生迁移,英国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活动中心。

19世纪,美国成为世界活动中心,主要通过搞技术发明、技术引进等,通过大量引进人才,美国逐渐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同时,美国拥有一套独特的科研体制,通过科学的管理,各方面技术又相互促进,最后使得美国得以成为最强大的经济体,同时经济反哺科技,美国的诺奖、菲尔兹奖等已经将其他国家远远甩在身后,使得美国的世界活动中心的地位短期内无法撼动。

世界各国科技实力排名,大致可以分为五个等级:第一级,极其发达:美国。

第二级,发达:英国、法国、德国、日本。

第三级,较发达:芬兰、俄罗斯、意大利、以色列、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韩国、捷克等中等发达国家。

第四级,一般:中国、印度、墨西哥、南非等发展中国家。

第五级,落后:其余发展中贫穷国家。

如果说活动中心发生迁移,我认为,最有可能逆袭的是英国。

第一,英国拥有者强大的科研能力。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诞生了大批科学家,达芬奇、伽利略等开创了实验科学的传统;英国皇家学会为英国日后成为科学活动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法国创办的欧洲最早一批科学技术专科学校培养了大批的科技人才;德国的基础扎实、训练严格的科技队伍取得的重大突破对科技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几次科学活动中心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拥有着不可多得的人才。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

科学劳动是一项复杂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需要科学家发挥高度的创造力和耗费巨大的精力。

因此,不管什么国家,什么年代,科学人才及科学家队伍才是科学发展速度的决定性因素。

2014泰晤士高等教育的世界大学排名中,英国有11所大学进入了世界百强,其中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更是进入了世界前10强。

世界科技中心的五次大转移

世界科技中心的五次大转移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图书与情报
页码: 9-9页
主题词: 科学技术中心;十六世纪;领先地位;四大文明古国;转移;现代科学技术;科学方法论;古希腊;近现代;高潮期
摘要: <正> 从古代到近现代,世界科学技术已经历了五次大转移,其转移路线和科学高潮期分别为:四大文明古国,特别是古希腊和中国(十六世纪以前)→意大利(1540—1620年)→英国(1660—1750年)→法国(1760—1840年)→德国(1840—1910年)→美国(1920年至今)。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一直保持着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的领先地位。

美国既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首要大本营,又是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新兴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发祥国;作为昭示当代和未来科学发展前景的国家,美国被认为。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转)(2011-12-01 17:57:26)转载▼标签:杂谈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发展史揭示了这样一条基本规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总有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经过大约近一个世纪后转移他国。

科学史家的研究还表明,如果某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以上,这个国家就可以称为“世界科学中心”。

按照这一规律和标准,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世界科学中心先后进行了四次大转移。

16世纪的意大利是第一个世界科学中心。

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文艺复兴运动掀起了欧洲思想解放的高潮,终结了长达近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时代。

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不仅产生了像但丁、达·芬奇这样的伟大诗人和艺术家,还出现了一批以哥白尼、伽利略为代表的著名科学家,诞生了《天体运行论》、《星空信使》和天文望远镜等一大批科学名著和科学发明。

这些科学技术成果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开创了崭新的实验科学新时代,近代科学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

但随着1600年布鲁诺被教会送上火刑柱,1642年伽利略的去世,意大利科学中心开始向北欧转移。

17世纪的英国是第二个世界科学中心。

17世纪初,在弗兰西斯·培根科学思想的影响下,英国政府和社会普遍重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成立皇家学会,研究自然科学。

学会周围云集了牛顿、虎克、波义耳、哈雷等一大批科学家,先后诞生了牛顿力学、电磁场理论、进化论等一批科学理论。

特别是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出版,宣告了牛顿力学的诞生,这是近代科学发展中第一件震撼世界的事件,也成为英国科学革命理论的顶峰。

科学上的成就成为了技术革命的先导,瓦特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机,蒸汽机技术和纺织机械技术的完美结合,引起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而改变了整个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

1727年随着牛顿的去世,英国科学技术开始急剧衰落。

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教学内容

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教学内容

三、 英国取代荷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英国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后,靠 着有利的地理位置,并实行一系列的对内政策, 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英国在 实现工业革命后,技术水平大大提高。自由的经 济政策,也促成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英国大力推 动世界贸易,提高了它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最终英国成为世界各国机器设备的供应者、先进 技术的传播者、建设资金的供应者,对世界经济 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英国产业革命的 胜利,标志着人类开始从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 会,从手工生产进入了机器生产。
世界科技和经济中心的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转移
1、古老的中国曾经是古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中心
公元500-1400年间,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方 世界,相当长的时间内在世界独占鳌头。中国的实用科 技先进,中央政权强大,科举制度择优录用,官僚制度 便于施政,社会稳定,行政高效。中国经济得以在数百 年内,居世界上游。
在世界贸易的广泛兴起前,先进技术和稳定、 有效的政府,带动了世界经济大国的出现。
总之,中国有两大优势:与美国互补的有利资源禀 赋、潜在巨大的经济规模。中国改革的深化,有利中 国仿效当年美国和日本,实现经济的起飞,成为亚洲 经济的发动机甚至新的世界经济中心国。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英美分别为前后两个世界经济中心国,这两国 主导世界贸易的时期分别为“英国世纪”和 “美国世纪”。当然,这里所谓的“英国世纪” 和“美国世纪”是经济意义上的。世界经济中 心国往往拥有世界最大、最开放的经济体和市 场。它也是先进技术和雄厚资本的主要来源地, 对后进国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转移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转移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一、世界科技中心的五次转移(一)中国(以唐宋为例)1表现:从秦汉开始,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古代世界的科技中心。

唐宋时期的科技成就发展到顶峰.如隋唐时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宋代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天文历法的高度成就(唐僧一行《大衍历》及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沈括与《梦溪笔谈》等。

2.思考:为什么在唐宋时期产生领先于世界的辉煌科技成就?经济繁荣、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相对稳定(如贞观之治等);统治者开明的文化政策;科学教育的发展;民族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战争的客观促进(如火药的发明、使用)等。

(二)意大利(15~17世纪)1表现:近代自然科学的勃兴:哥白尼创立的“太阳中心说”开始了天文学革命,意大利科学家伽俐略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其正确性,他注重实验和实践,被视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

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捍卫、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宇宙是无限的”,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意大利一度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2.思考:(1)为什么意大利会成为世界近代科技的第一个中心?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原有的文化基础。

(2)为什么“东方的科技成果却造就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或“这一时期,东西方科技发展有何区别?为什么?”)差异:中国:古典科技的总结。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原因:经济:中国重农抑商、资本主义萌芽受阻碍等。

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发展。

政治: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西欧反封建斗争开展(如宗教改革)。

文化思想:中国文化专制、学术沉闷。

西欧思想解放、实验科学的产生。

对外:中国闭关锁国。

西欧积极扩张、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如中国三大发明)。

(三)英国(17~19世纪中)1.表现:培根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为科学发展做出了贡献;牛顿独立地建立了微积分学.奠定了变量数学的基础,其牛顿力学体系成为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概括和综合;电磁学方面,吉尔伯特发表《论磁学》、法拉第用实验证明电磁感应现象、麦克斯韦建立系统的电磁学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为开辟人类生活的新时代——电的时代创造了条件;波义耳把实验方法引入化学.被称为近代化学的创始人,道尔顿建立了科学的原子论;哈维建立了血液循环学说,奠定了近代生理学的基础,达尔文确立了进化论。

世界科技、经济中心的转移及留给我们的思考

世界科技、经济中心的转移及留给我们的思考

世界科技、经济中心的转移及留给我们的思考翻开世界科技成果发现、发明、创造和应用的历史史册,我们可以看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世界的科技中心发生过多次转移,从古代的中国到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直到今天的美国。

对科学中心转移现象进行系统的定量化研究的第一位学者,是日本的科学史家汤浅光朝,他得出的结论是,“从意大利到美国,科学中心已经发生了四次转移,每个国家的平均兴隆时期约为100年”。

“科学兴隆时期比起每一个国家的历史要短得多”,每次科技中心的转移都引起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每一次转移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反映了科教和社会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关系,反映了科技是生产力的论断。

分析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历程,可以看到很多规律性的现象,从中得到十分有益的启示。

也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政治经济条件,有可能使中国成为21世纪世界科技发展的新中心之一,进一步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之一。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摆在我们政府、科教界和企业家面前的一系列的迫切课题。

只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才能使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

一、世界科技和经济中心的五次转移1.古老的中国曾经是古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中心中国、巴比伦、埃及和印度被人们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中国是唯一保持完整文化传统的国家。

如果说奴隶社会的科学文化高峰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那么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高峰则在中国。

由于中国以农业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使得从公元前3世纪,即秦汉开始,古代世界的科教中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在中国;从秦汉直到中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有过一段科教得到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一个顶峰,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中的三大发明是在唐宋。

中国“农、医、天、算”四大实用科学成就为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和中华民族的繁荣发挥了巨大作用。

古代的中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

如研究预报地震、发明地动仪的张衡;研究历法和圆周率的祖冲之;著有,《梦溪笔谈》,对天文、律历和医药部有很多研究的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著有(水经注),研究治水的郦道元和对天文观测和编制新历很有成就的一行和尚。

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转移

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转移

近代科学开始于14—16世纪,伴随着文艺复兴而诞生。

它始于意大利,并扩散到欧洲其他国家。

自此,世界舞台上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科学中心的转移:第一次科学中心在意大利(1504—1610);第二次科学中心在英国(1660—1750);第三次科学中心在法国(1760—1840);第四次科学中心在德国(1875—1920);第五次科学中心在美国(1920年至今)。

1.古老的中国曾经是古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中心中国、巴比伦、埃及和印度被人们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中国是唯一保持完整文化传统的国家。

如果说奴隶社会的科学文化高峰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那么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高峰则在中国。

由于中国以农业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使得从公元前3世纪,即秦汉开始,古代世界的科教中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在中国;从秦汉直到中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有过一段科教得到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一个顶峰,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中的三大发明是在唐宋。

中国“农、医、天、算”四大实用科学成就为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和中华民族的繁荣发挥了巨大作用。

古代的中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

如研究预报地震、发明地动仪的张衡;研究历法和圆周率的祖冲之;著有《梦溪笔谈》,对天文、律历和医药都有很多研究的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著有《水经注》,研究治水的郦道元和对天文观测和编制新历很有成就的一行和尚。

科技的发达,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除了有政治因素外,也有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教水平作为基础,而且政治因素在相当程度上也是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教水平。

唐朝时中国的科学文化和经济繁荣的壮观景象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学者来华,仅留学长安的日本留学生,唐代就多达五六百人,西方望尘莫及。

从元代以来,中国多数封建朝庭对知识和知识分子不重视。

例如,元代流传的说法是人分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知识分子排在第九,只比要饭的高一等。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规律对今天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哪些启示和借鉴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规律对今天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哪些启示和借鉴

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规律对今天中国科技的发展有哪些启示和借鉴?在科技史发展进程中,世界的科技中心发生过五次大的转移,从古代中国到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再到美国。

每次科技中心转移的同时世界经济中心也随之转移,每一次转移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反映了科技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关系,最终反映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古代中国曾经是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中心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高峰在中国,由于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使得从秦汉时期起,古代世界的科技、经济中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在中国。

特别是唐、宋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从统治者到平民十分重视技术的积累与应用,这一时期科技进步迅速,相继产生了火药、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农学、中医、天文、算学等实用科学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在水利、地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张衡发明地动仪、沈括完成《梦溪笔谈》、郦道元写成《水经注》等等。

这一时期突飞猛进的科技带动经济繁荣发展,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当时中国的科学文化和经济繁荣的壮观景象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学者和外国使者前来学习,仅留学长安的日本留学生,唐代就多达五六百人。

同时代的其他国家则发展缓慢,可以说古代中国是当时世界的科技中心,显而易见也是当时的经济中心。

但是自唐朝之后,中国多数封建统治者对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不重视,未给予科技足够的地位,科技工作者一直处于社会的最低层。

而且科举制度的长期实行,让知识分子将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八股和功名上,客观上影响了知识分子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重视,严重的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特别是明清时期一些皇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科技落后、国防薄弱。

在这样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慢慢地降下来,明清时期科技和经济逐步衰落下来,并且很快被欧洲超过。

世界科技中心的第一次转移——从古代中国到近代意大利从13世纪开始,中国的四大发明陆续传入欧洲,催化了资产阶级的产生。

世界经济中心五次转移

世界经济中心五次转移

一、世界科技和经济中心的五次转移1.古老的中国曾经是古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中心中国、巴比伦、埃及和印度被人们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中国是唯一保持完整文化传统的国家。

如果说奴隶社会的科学文化高峰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那么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高峰则在中国。

由于中国以农业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使得从公元前3世纪,即秦汉开始,古代世界的科教中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在中国;从秦汉直到中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有过一段科教得到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一个顶峰,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中的三大发明是在唐宋。

中国“农、医、天、算”四大实用科学成就为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和中华民族的繁荣发挥了巨大作用。

古代的中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

如研究预报地震、发明地动仪的张衡;研究历法和圆周率的祖冲之;著有《梦溪笔谈》,对天文、律历和医药都有很多研究的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著有《水经注》,研究治水的郦道元和对天文观测和编制新历很有成就的一行和尚。

科技的发达,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除了有政治因素外,也有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教水平作为基础,而且政治因素在相当程度上也是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教水平。

唐朝时中国的科学文化和经济繁荣的壮观景象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学者来华,仅留学长安的日本留学生,唐代就多达五六百人,西方望尘莫及。

从元代以来,中国多数封建朝庭对知识和知识分子不重视。

例如,元代流传的说法是人分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知识分子排在第九,只比要饭的高一等。

历史上的中国封建统治者,从未给予科技足够的重视,从事科技活动的工匠和技师一直处于社会的最低层。

长期实行的科举制度客观上影响了知识分子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重视,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儒家的一些道德观念,如中庸之道,影响人们的探索和创新。

在这样的政治和社会舆论环境下,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慢慢地降下来,明清时期,虽然也出现过徐霞客、李时珍、宋应星等一些科学家,但总体来说科技和经济逐步衰落下来,并且很快被欧洲超过。

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大转移

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大转移

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大转移作者:暂无来源:《华声·观察》 2020年第3期向由/整理从近代科学的诞生之日算起,世界科学中心有过5次大的转移,分别是在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诺贝尔奖成为一种具有指标性意义的奖项,这并不在诺贝尔本人的预想之中。

诺贝尔奖科技类奖项的评选标准,历经多次变革,有的内容甚至违背了诺贝尔本人的意愿。

其意愿是,获奖者是在前一年有所贡献的人。

然而,后来的诺贝尔奖评委会在决定颁奖前,会对获奖者进行长时间的考察。

这就导致了很多遗憾,原因很简单,在诺贝尔奖评委会决定颁奖时,富兰克林已经去世了。

类似的遗憾有很多。

坊间有传言,林语堂、沈从文等人去世得早,是他们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

只此一个变化,就改变了诺贝尔奖的“意义”。

诺贝尔本人的想法是,通过鼓励杰出贡献者,来支持他们的科研事业,所以获奖的时间不宜太迟。

要知道,早期诺贝尔奖的3万美元奖金,可以支持一个科学家无负担地进行20年科研工作。

但在今天,当诺贝尔奖颁发时,大多获奖者早就功成名就了,奖金的支持意义被削弱。

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但这一变化,却让诺贝尔奖有了“终身成就奖”的意义。

而这,是它迈向世界性参考指标的第一步。

科技史还是私人史尽管诺贝尔本人对获奖者获奖时间的规定后来没能贯彻,但它以另一种形式被执行下来。

即在颁奖时,奖项并不针对获奖者本人,而是针对他的某一项成就。

有的科学家名气很大,但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比如霍金。

相反,有的科学家不止一次获奖。

比如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在1903年因发现物质的放射性,和她的丈夫一起获得诺贝尔奖。

1911年,她又因为发现镭元素而再次获得诺贝尔奖。

正是因为这种变动,诺贝尔奖所强调的,是杰出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而不是科学家本人。

所以,它能够标记出科技的创新点在全球版图上的出现和转移。

这也是它能成为一幅“活地图”的条件之一。

科学史家公认的是,世界科学中心有过5次大的转移。

什么叫世界科学中心?这最早是由英国学者贝尔纳提出的概念,他借此描述科学力量的转移现象。

世界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

世界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

世界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曾国屏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2-22近代科学开始于14—16世纪,伴随着文艺复兴而诞生。

它始于意大利。

并扩散到欧洲其他国家。

自此,世界舞台上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科学中心的转移:第一次科学中心在意大利(1504—1610):第二次科学中心在英国(1660—1750);第三次科学中心在法国(1760—1840);第四次科学中心在德国(1875—1920);第五次科学中心在美国(1920年至今)。

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性、反对神性的思想解放,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像达·芬奇这样跨越艺术、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的“旷世奇才”。

随着“大宇宙”和“小宇宙”信念的兴起,自然科学独立的宣言书向神学发出了挑战书:1543年,哥白尼临终前发表《天体运行论》,提倡日心说、反对地心说。

而维萨里发表《人体结构》则指出,男人的肋骨并不比女人少。

到16—17世纪,意大利成为第一次科学中心。

奠定(地面)近代力学之基础的伽利略,“天空的立法者”开普勒,以及第一个明确从事科学研究的山猫眼研究会相继出现。

研究会由一位贵族支持,伽利略于1611年成为会员。

不过。

此时的大学尚没有发挥作用,教会的力量仍然阻碍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伽利略就因捍卫哥白尼学说而受到宗教审判。

1633年“意大利科学失去了活力”。

在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英国成为了第二次科学中心。

17世纪,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大力倡导将科学应用于社会的思想。

英国皇家学会也于l662年成立,标志着科学活动获得了“政府”承认(不过皇家学会还主要是靠会员费维持运作,并没有得到“政府”的资助)。

皇家学会对于英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创立了种种皇家“科学中心”,1666年创立的《哲学学报》,开创和奠定了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交流传播机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得到迅速发展,实现了以牛顿《原理》(1687)发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学大综合,但科学与技术总体上是互不相干、各自发展的。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法国称雄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法国称雄

法国的称雄 1789-1794年的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狂飓,把法国 科学推入了一个空前光辉的时期.著名数学家蒙日和 物理学家卡诺都积极投身于革命洪流,而且是共和派 政府中的领导成员.他们立即采取了措施来振兴科学, 以适应发展工业和对外战争的需要: 一、建立度量衡委员会,改革计量制度以统一 的“米”制,结束了计量方面的惊人混乱,为科学技 术的起飞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改革教育体制. 为了培养各类急需的人才,法国创立了军事工程学 校、高等师范学院、医学院和多种技术学院等现代类型 的大学,聘请杰出的学者执教.这些大学兼有科技培育 和科研的双重职责、改组科学团体.1794年,法国改皇 家植物园为自然博物馆,在馆内设各种技术讲座。
法国的称雄
伏尔泰为女友夏特莱(G.Chatelet , 1706~1749)夫人把牛顿的《原理》翻译成 法文.他自己于1737年从人类思想史的角度 为该书写了序言,序言中这样写道:“迄今 为止,牛顿的哲学对许多人来说,似乎像古 代人一样的深奥莫测;但是,古希腊的哲学 从其产生以来已暗然无光,而牛顿的哲学, 从离我们极其遥远的光芒之处升起,他已经 发现了很多真理,并把沉溺于深渊中的真理 挖掘出来置之于充分的光明之中”.1759年 牛顿的《原理》首次在法国出版,至此,牛 顿的思想就在法国广泛地传播开来.
法国的称雄
◆―法兰西科学院院士、东征方面军总 司令” ——拿破仑。 ◆罐头的发明者 ◆英国医学家琴纳 ◆衣服袖口上扣子的发明 ◆戴维——英国科学家 ◆意大利科学家伏打经济上困难,他立 即资助6000法郎. ◆拿破仑说:“我不愿为取金蛋杀掉我 的老母鸡.”
法国的称雄
康熙皇帝与西方传教士
法国教士一个叫张诚,一个叫白晋,两人来头不小, 都是法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此时,距路易皇帝第一次 钦封院士(1666年),仅仅过去了22年.从此,两位法 国院士,成了康熙皇帝的私人教师.张诚专门为康熙皇 帝撰写教材,白晋给康熙讲课.白晋被自己学生的扭力 深深吸引,他写了一本《康熙帝传》,献给路易十 四.他描述道:“康熙皇帝是一位与您在许多地方都相 似的君主,就像路易大王您优于基督教诸王一样,他也 同样胜过异教清王.”康熙皇帝乃强国之君,不仅博学, 而且能征善战.1662年即位,1681年平三藩,1683年收 台湾,完成了统一大业.1689年,与俄国签订《中俄尼 布楚条约》,划定了北方边界.踌躇满志之余,他萌生 了一个念头:要看看自己国土究竟有多大,状况又如何? 他要白晋院士来主持这一庞大的工程.

世界科技和经济中心的五次转移

世界科技和经济中心的五次转移

世界科技和经济中心的五次转移1.古老的中国曾经是古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中心中国、巴比伦、埃及和印度被人们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中国是唯一保持完整文化传统的国家。

如果说奴隶社会的科学文化高峰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那么封建时代的科学技术高峰则在中国。

由于中国以农业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使得从公元前3世纪,即秦汉开始,古代世界的科教中心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是在中国;从秦汉直到中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有过一段科教得到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一个顶峰,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中的三大发明是在唐宋。

中国“农、医、天、算”四大实用科学成就为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和中华民族的繁荣发挥了巨大作用。

古代的中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

如研究预报地震、发明地动仪的张衡;研究历法和圆周率的祖冲之;著有《梦溪笔谈》,对天文、律历和医药都有很多研究的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著有《水经注》,研究治水的郦道元和对天文观测和编制新历很有成就的一行和尚。

科技的发达,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除了有政治因素外,也有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教水平作为基础,而且政治因素在相当程度上也是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和科教水平。

唐朝时中国的科学文化和经济繁荣的壮观景象吸引了许多国家的学者来华,仅留学长安的日本留学生,唐代就多达五六百人,西方望尘莫及。

从元代以来,中国多数封建朝庭对知识和知识分子不重视。

例如,元代流传的说法是人分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知识分子排在第九,只比要饭的高一等。

历史上的中国封建统治者,从未给予科技足够的重视,从事科技活动的工匠和技师一直处于社会的最低层。

长期实行的科举制度客观上影响了知识分子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重视,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儒家的一些道德观念,如中庸之道,影响人们的探索和创新。

在这样的政治和社会舆论环境下,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慢慢地降下来,明清时期,虽然也出现过徐霞客、李时珍、宋应星等一些科学家,但总体来说科技和经济逐步衰落下来,并且很快被欧洲超过。

全球五次创新中心的变迁

全球五次创新中心的变迁

全球五次“创新中心”的变迁
无论哪种社会变革和自然科学创新,其先导必然是文化。

创新文化的强弱,将直接导致科技与经济创新的强弱。

近现代涌现出的世界经济与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几次更迭就足以论证了这一结论。

世界第一个“创新中心”诞生在14世纪末至16世纪末的意大利。

由于新兴的资本主义关系在封建制度内部萌芽和发展,促使同这一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文艺复兴便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

文艺复兴首先提倡“人性”以反对神性,提倡“人权”以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号召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为创造世界贡献力量。

文艺复兴成为“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促进了当时意大利在天文、数学、物理学等方面的光辉成就。

第二个“创新中心”落地于从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的英国。

随着英国圈地运动的完成和殖民地的增加,国内外市场迅速扩大,工场手工业越来越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改革生产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增加产品数量,成为社会的迫切要求,这一要求也成为科技发明的强有力杠杆。

牛顿的数学与力学、波义耳的化学、凯伊的飞梭、哈格里夫斯的珍妮机、瓦特的蒸汽机等,为英国社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插上了翅膀。

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取得了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的垄断地位,成为“世界工厂”。

科技与技术的关系

科技与技术的关系

浅析刑法解释与罪刑法定原则1、结合实际,简述您对“科学”与“技术”的概念,及对二者关系的理解。

科学科学”一词是英文“ Scie nee翻译过来的外来名词。

清末,“ Scie nee'曾被译为格致”。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学者把“Science”翻译为科学”。

康有为首先把日文汉字科学”直接引入中文。

严复翻译《天演论》和《原富》两本书时,也把“Scienee”译为科学”,20世纪初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

总体含义1、传统认为,科学是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

2、我们所说的科学”指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技术泛指根据自然科学原理生产实践经验,为某一实际目的而协同组成的各种工具、设备、技术和工艺体系,但不包括与社会科学相应的技术内容。

3、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体,技术提出课题,科学完成课题,科学是发现,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发明,是科学的实际运用。

技术的最原始概念是熟练。

所谓熟能生巧,巧就是技术。

技术远比科学古老。

事实上,技术史与人类史一样源远流长。

广义地讲,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总和。

作为社会生产力的社会总体技术力量,包括工艺技巧、劳动经验、信息知识和实体工具装备,也就是整个社会的技术人才、技术设备和技术资料。

法国科学家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给技术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

”技术的这个定义,基本上指岀了现代技术的主要特点,即目的性、社会性、多元性。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科学与技术在功能和作用上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目的和任务不同、研究内容不同、研究成果的形式和评价标准不同、发展进程不同、生产力属性不同。

技术发明需要科学理论支撑,科学发现是技术发明的理论基础;科学提出发展的可能,技术变可能”为现实”技术发明推动科学进步,科学的成就推动技术进步。

现代科学与技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其内在的统一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大科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科学中心
世界科学中心的确定标准与一般规律
科学发展的研究表明,如果某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以上,这个国家就可以称为“世界科学中心”。

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发展史揭示了这样一条基本规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总有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经过大约近一个世纪后转移他国。

按照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
首先,人们的思想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科学发展具备浓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法国的启蒙运动等;
其次,要有促使本国人才迅速成长的教育制度和吸引他国人才最优的科研环境;
第三,要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发展;
第四,要制定独创的科学发展战略和鼓励原始创新的科技政策,大力倡导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

世界科学中心的五次大转移
按照世界科学中心的确定标准与一般规律,从16世纪的意大利到20世纪的美国,世界科学中心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转移。

16世纪的意大利是第一个世界科学中心
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文艺复兴运动掀起了欧洲思想解放的高潮,终结了长达近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时代。

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不仅产生了像但丁、达·芬奇这样的伟大诗人和艺术家,还出现了一批以伽利略为代表的著名科学家,诞生了星空信使》和天文望远镜等一大批科学名著和科学发明。

这些科学技术成果的诞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开创了崭新的实验科学新时代,近代科学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形成。

但随着1600年布鲁诺被教会送上火刑柱,1642年伽利略的去世,意大利科学中心开始向北欧转移。

17世纪的英国是第二个世界科学中心
17世纪初,在弗兰西斯·培根科学思想的影响下,英国政府和社会普遍重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成立皇家学会,研究自然科学。

学会周围云集了牛顿、虎克、波义耳、哈雷等一大批科学家,先后诞生了牛顿力学、电磁场理论、进化论等一批科学理论。

特别是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出版,宣告了牛顿力学的诞生,这是近代科学发展中第一件震撼世界的事件,也成为英国科学革命理论的顶峰。

科学上的成就成为了技术革命的先导,瓦特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完善了高效蒸汽机,蒸汽机技术和纺织机械技术的完美结合,引起了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而改变了整个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面貌。

1727年随着牛顿的去世,英国科学技术开始急剧衰落。

18世纪的法国是第三个世界科学中心
18世纪初,法国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大革命,以狄德罗为代表的一批启蒙运动哲学家形成了法国百科全书派。

他们竭力提倡科学和民主,进行了一次以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解放运动。

同时,在牛顿科学理论的影响下,出现了以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瓦
锡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卓越的科学家,取得了《分析力学》、《概率论的解析理论》和《化学纲要》等一批重要科学著作,使法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到19世纪初进入高峰。

但法国过分学院式的科研方式以及不重视科学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日益动摇了法国世界科学中心的地位。

19世纪的德国成为第四个世界科学中心
德国科学的兴起始于19世纪初,首先进行了大学改革,把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创立导师制的国家。

德国全新的科研教育体制,吸引了许多世界最优秀的科学人才,成为科学研究的乐园,德国科学家不仅创立了细胞学说、相对论、量子力学等重大科学理论和学说,还为世界贡献了爱因斯坦、玻尔、欧姆、高斯、李比希、霍夫曼等一大批顶尖科学家。

德国还特别注重科技成果的应用,使德国在19世纪7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德国先进的电气工业和光学工业,为德国科学家提供了世界最先进的科学仪器,使德国科学家在电磁学领域做出一连串惊人的发现。

但两次世界大战使德国经济受到重创,人才和资金大量流失,德国科学从此走向衰落。

20世纪的美国是第五个世界科学中心
美国科学的兴起一开始就站在了欧洲科学“巨人的肩膀上”,不但继承了英国科学的传统和德国科学的体制,而且特别重视科学人才的引进。

在优越的科研环境下,造就了发明家贝尔、爱迪生,二次大战后又吸引了爱因斯坦、费米、弗兰克、威格纳、西拉德等一大批世界顶尖科学家,为美国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世界各国优秀科学家的云集,使美国在整个20世纪引领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包括原子能、计算机、空间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等,使近70%的诺贝尔奖被美国科学家领走,至今仍保持着世界科学界领袖的地位。

21世纪的中国能否成为第六个世界科学中心
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科学中心话语权还执掌在欧美国家之中。

科学发展永无止境,科学理论不可能穷尽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真理,科学中心也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某一个国家。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存在越来越大的惯性,目前还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世界科学中心将转移出美国,并转向哪一个国家,但随着新兴国家和地区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势头,世界科学中心可能呈现多中心的局面。

因此,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应按照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制定积极的应对政策,站在全球科学“巨人的肩膀上”,凭借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培养高度的中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期待在21世纪或者更长远的未来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

第六个世界科学中心能否到中国,就看以整体观、系统性思维的中国精神及其文化是否能影响21世纪世界整体生产力,影响21世纪世界整体生活方式,具体在以下四大方面科学领域是否有所突破。

1、智能科学领域。

2、再生能源科学领域。

3、太空科学领域。

4、人体健康科学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