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

合集下载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美术家的创作视角,通过欣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认识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美术家的创作视角,提高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3. 增进学生对美术学科的认识,培养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欣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美术家的创作视角,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美术作品图片、画册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美术作品引发学生兴趣,询问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课主题《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2. 欣赏与分析:展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从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认识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3. 实践与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幅作品,分析美术家的创作视角,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4. 创作与展示: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美术创作,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心得。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美术家的创作视角2.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3. 学生的创作展示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选取一幅喜欢的美术作品,分析美术家的创作视角,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答案:略2. 请学生尝试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展示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欣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美术家的创作视角,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指导,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同时,可以结合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实践能力。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博物馆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美术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3.1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3.1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开场白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等五个方面来阐述说明我的教学构思和设计。

说教材《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这一课时选自湘版美术教材选修模块《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一课,该单元主要讲述了美术文化与美术家个人,社会时代,历史文化,民俗风俗,经济科技,地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联系,本课题的教材内容则主要是试图通过比较美术作品的方法,来揭示美术作品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以此来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了解美术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不同角度。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容量和课时安排的需要,我将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我将向各位评委老师阐述说明这个课时的教学设计。

说目标综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2:过程与方法: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和分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展现个人的艺术个性、风格和流派,以及对人生炎凉的态度。

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设计具备可操作性,能达到教学的实效性,有效促进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学法上,我的知道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有。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2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2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设计教学课题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教学模块美术鉴赏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业类型鉴赏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材分析《追寻美术家视线》是湘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通过赏析四组美术作品,使学生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学情分析高中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赏析能力。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无穷的创造力,对生活的激情、自我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过程:创设情景——引导分析——分配研究主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展示学习成果——总结、评价。

方法:创设情景法、情感体验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探究学习法、比较式鉴赏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社会生活,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教学重点理解美术家对相同题材作品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美术家独特的视线”教具准备课本、多媒体课件,平面镜、凹镜、凸镜学具准备收集整理资料、课本、画纸、画笔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程倡导的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为理论指导。

体现新课程強调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強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通过美术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展示视频,创设教学情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家笔下的荷塘月色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经历了无数个夜晚,特别是在月夜下,月亮带给我们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为什么?欣赏: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节选片段)学生听、看,感悟其中的美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景播放背景音乐、欣赏月夜图片。

高中美术鉴赏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高中美术鉴赏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高中美术鉴赏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总1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美术家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教案教学程序:一、提问:大家同学有没有看过电视、电影、照片,还有美术作品吗?导入主题:平时看到的电视、电影、照片、美术作品其实都是通过导演、摄影家、美术家通过他们的表现手法、他们的实现来给我们看到他们所展示的图像。

(补充,这些图像未必是我们日常所见、未必是现实,只是表现者的看法。

)二、提问:我们平常最直观的感官如何感受的(肢体接触、眼看、耳听、嗅觉、嘴尝。

)引出问题:那么在远方的文化,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我们可以如何理解当地?答:(看电视、照片、网站介绍、别人介绍。

)引出问题:那么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东西,在各人眼里都是一样的感觉吗?答:(不一样,我们总会带着各人主观的想法来感受形容外界的事物,而每个人的感觉各异。

)三、导入分析美术作品的情感投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文化的艺术家视觉不一样。

欣赏课例——《手与镜面球》埃舍尔(荷兰),让学生尝试分析作者的视线是否与我们一样。

1、图片导入《月华图》+《星空》提问:画面表现的是什么场景和我们平时感受或者记忆中的夜晚有何不同提问:我们经历这么多个夜晚,为何有一个特殊的夜晚会被我们记住?小结——特定的情绪、情节会影响我们对夜晚的感受。

2、分析对比课例——形式语言的特点(相同点、不同点)小结:艺术家分别处在的环境和生活背景,油画与国画都是传统画种,所以表现语言差异是历史地域差异形成的;分别用自己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和意境。

四、对比同一题材不同表现——相似题材不同表现请学生分析《阿诺芬尼夫妇像》+《高士图》;《草地上的午餐》与《乡间音乐会》;《圣母子》+《小考佩尔圣母》(对于同一题材,即便同一时代只要地域不同,艺术家的着眼点也会不一样,由于艺术家各人特质不同,在表现相似题材时,会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视线在画面中呈现。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是高中美术鉴赏模块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美术家作品的分析和比较,深入理解美术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表现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教材选取了多幅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素材。

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学生能够了解到美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受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时代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美术知识和鉴赏经验,但对于美术家的创作思路和观察视角的理解还相对较浅。

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但在分析和理解复杂的艺术作品时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美术家观察视角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学会分析美术作品中所体现的美术家的视线和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不同作品的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对艺术的敏感度。

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和艺术个性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美术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表现方式。

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美术家的角度去思考和欣赏作品。

帮助学生突破自身的思维局限,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家的创作意图。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的美术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美术家的视线和表现手法。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第一篇: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刘娇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影响。

3、情感目标理解美术家的思想,学着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1、教学内容分析教材提供了四组可对比的美术作品,四个主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子、聚会。

艾舍尔的《手与球面镜》可以作为一个引子,导入课程。

然后对比四组作品并分组讨论。

2、教学重点理解美术家及其他人眼中的世界,理解不同的视角。

3、教学难点抛下主观因素,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感受他人的想法。

三、现在的高中生一般家里都只有一两个孩子,这样的环境让他们比较自我,很难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去包容,在教学时会着重让学生体会不同背景下的不同思维。

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四、1、用《手与球面镜》这幅作品导入提问:画面与我们平常的室内场景有什么不同?活动:角色扮演一排同学认定自己是画面中的人,另一排同学认定自己是画面外的观察者。

然后进行讨论,同桌之间交流扮演体会。

总结,不同处境不同感受,引导学生认识思维的两面性。

2、四组内容对比分析多媒体展示图片,突出各主题: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子、聚会四人一组讨论画面形式上的区别,然后每组推举以为同学说明其中一个主题两幅画面的差别。

全体进一步讨论总结文化的差异和个人的差异,从材质、构图、笔触、色彩、意境等方面。

3、思考与交流《阿诺芬尼夫妇像》讨论,选择填空,给出答案85713462 与我们的婚礼习俗作对比讨论(全体师生)两幅人体雕塑与黄河母亲进行对比展示,讨论东西方区别和艺术家视线区别。

从题材、形体、表情、动作姿势、人物神情气质。

4、活动:我的摄影师!用手势形成方形、圆形、桃心等观察身边的事物,体会讨论不一样的视角带来的新发现。

五、艺术家由于性格、思维角度、文化差异和历史环境等因素,面对相同的题材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

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教程文件

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教程文件

湘教版高中美术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案例分析【美术鉴赏教学案例】:教学课题: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教学模块:美术鉴赏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业类型:鉴赏与绘画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①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

②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③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④正确理解和分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展现个人的艺术个性、风格和流派,以及对人生炎凉的态度。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教学切入点:用《月华图》和《星月夜》这两件作品的比较切入课题。

教学策略:直观演示、比较、讨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教学对象分析:我校高一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中学,基础比较薄弱,对中西方传统美术作品的了解不是很深,对视觉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不一定有深入把握,所以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作品,尽可能获得多的信息,养成良好的读解美术作品的习惯和形式感悟能力,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理解用较为专业的美术术语表达出来。

教学材料分析:教材提供了四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两件作品处理的是大致相同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

第一、二组作品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

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完美,人物也是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

1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

1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

1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LT课题:追求美术家的视线总课时编号:01课时:1课时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教材分析:这一课的内容试图通过比较美术作品的方法,来揭示美术作品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以此来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了解美术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不同角度。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现出来。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讲授举例启发联系实际生活观察、体验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教学准备:教师:教材、电子图片、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教材、绘画工具和材料教学反思: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情感内涵,并且把这种感情内涵的把握跟形式分析精密联系起来。

形式分析是一种非常理性的行为,面对画面情感内涵的把握却更多的需要依靠直觉。

教师应该把直觉把握放在第一位,逐步引导学生来进行画面的形式分析。

作业:学生对着自己的照片,用简单的线条尝试描绘自己的头像。

美术鉴赏《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优秀教学案例

美术鉴赏《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鉴赏方法,如观察、分析、比较和评价等,从而提高他们对美术作品的解读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美术流派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拓宽他们的美术知识视野。
3.培养学生运用美术术语进行作品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
4.指导学生从美术家的创作视角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实践,提高他们的美术创作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从而实现美术教育的目标。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美术鉴赏的氛围中,教师需巧妙地创设教学情景。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利用多媒体展示美术作品的高清图片,配合音乐、故事等元素,让学生在视觉、听觉和情感上得到全方位的体验。
美术鉴赏《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当今这个视觉文化丰富的时代,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解读美术作品,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更能拓宽其文化视野。《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这一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流派美术家的作品,深入了解美术家的创作视角和艺术追求,从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艺术创新能力。本案例围绕人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美术鉴赏》单元,结合课程主要内容,以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术作品为载体,让学生在感受美术魅力的同时,学会从美术家的视线去观察、理解和创作美术作品,真正实现与艺术的对话。
3.学生分享观察心得,教师适时总结,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美术流派及代表作品,如印象派、立体派、抽象表现主义等,让学生对各类美术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1)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1)

找寻美术家的视野课题:找寻美术家的视野教科书:湖南美术第一版社一般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班级:高一( 1) 班课种类:赏识课课时: 1 课时教课目标:1.知识与技术目标:认识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应;学会从形式上深入领悟美术作品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比较剖析鉴赏 - —剖析经典 -- 沟通理解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育审美目光和研究创建精神。

教课要点:美术作品对同样题材的不同办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类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课难点:解读美术家察看和表现时间的独到方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笔,笔录本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显现图片《手与秋面镜》,这是画家埃舍尔的铜版画这是一幅很有特点的作品,同学们,你们说究竟是艺术家用作品。

手拿着球面镜仍是镜中的人在观看艺术家呢?生:艺术家用手拿师:很明显我们在赏识着幅作品时,是在找寻着艺术家线,而艺术家则透过他的视野向我们显现了他对事物的见解。

他显现出来的跟我们平常看到的又不同样。

正是因为在察看时都会带有个人的主观要素在里面,因此同一个物象在不同里会体现出不同的相貌。

比方我跟张三看李四,我们两个人的视可是,事物的眼看李四的目光又是不同样的。

我们在赏析一幅美术作品,虽然是在找寻艺术家的视野,实际上是在研究艺术家的个人主观要素,一旦解读到艺术家的个人主观要素,也就找到了艺术家的视野,叩开了赏识美术作品的大门。

因此这节课让我们一同来找寻美术家的视野。

(板书课题)显现图片金农的《月华图》和梵高的《星空》老是在明朗的夜晚照亮了大地,但是在每一个人的眼感觉其实不同样。

这两幅作品分别是清朝画家金农和画家梵高的作品。

此刻请同学们试试下运用我们曾过的形式鉴赏和比较式鉴赏的方法来鉴赏下这两幅明月里,荷兰经学作品。

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而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生:他们共同的地方都是表象夜晚的情景来抒发艺术家的主观感情。

不同的地方是金农的《月华图》是水墨画,构图很空,用色单调。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课件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课件
8 男子举起右手 5 镜中有许多人像 7 蜡烛 1 小狗 3 镜子、水晶项链、妇女衣袖 4 橘子和苹果 6 新娘和新郎均未穿鞋 2 孕妇装 1 忠诚 2 纯洁 3 财富与地位 4 伊甸园的纯洁 5 有证婚人在场 6 地板是神圣的地方 7 耶稣出席了婚礼 8 承诺
《高士图》 (中国画 绢本)(五代)卫贤
《草地上的午餐》却直接表现了尘世环境,把全裸的女子和衣冠楚楚的绅 士画在一起,画法上对传统绘画进行大胆的革新摆脱了传统绘画中精细的笔 触和大量的棕褐色调,代之以鲜艳明亮、对比强烈、近乎平涂的概括的色块, 这一切都使得官方学院派不能忍受。女模取代仙女体现艺术家对主题的创造 性改变;而游离不定的视线取代偶尔而来的视线,这种克制使画面的一位颇 为复杂,更为视觉上突破。
所以金农时常表现出孤独和悲哀的 心境,但是,金农却对现世的种种 围攻、责难,更多的是付之一笑不 计较。
所以我们看到金农用一种独特 的艺术家的视线来表现他自己心目 中的月夜。
《星空》 (油画 布面 1889)凡.高
《星空》 (油画 布面 1889)凡.高
《星空》是在凡·高第三 次精神病发病以前,出于茫 然的不安和对自身悲剧的预 感。夜晚,他看到夜空中有 一个奇特的月亮、许多星星 和幻想的彗星。这些星星和 幻想的彗星是黄色的旋涡, 在天空中旋转着。它们变成 为一束反复游荡的光的扩散, 带动整个深蓝色的天。 凡·高面对这一自然奥秘, 不禁感到战战兢兢,他怀着绝 望恐怖的心境,画下了这幕 完全出于他个人幻觉的夜景, 所以说《星空》是凡·高神 志清醒时幻觉心境的产物。
《乡间音乐会》是乔尔乔内在人文主义时代对人的幸福向往的艺术表现, 它既不像在描绘神话,也不是在谱写人生享乐的乐章,尽管他认为享乐是人 的天赋权利。但是他画的主题非常含蓄,像是在歌颂乡土自然美与女性裸体 美的绘画结合。 其实乔尔乔内笔下的画,绝大多数都是体现着人们对美的享 受的一种梦幻,而且他的色调用得也很得体。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设计《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讲美术与自我、社会;美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从课程目标来看,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以美术与生活的关系作为落脚点。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如何真正让学生懂得——艺术来自生活、生活即是艺术的基础之上。

结合学校“三生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要求,使我看到本学科教学在学科文化上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美术作为人文性的艺术学科具有天然的文化性。

与科学性的文化知识学科有本质的区别。

科学强调逻辑、规范、统一;掌握的是法则。

而艺术强调个性、情感、是不可能统一性的;艺术是一种修养、陶冶,是使人生活幸福的。

其次,“三生教育”本质上是把人的生存生活生命紧密相连,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的人文性、价值性、德性的教育。

是因人而异、因情而不同的。

故而“三生教育”必须是体验式、互动式、参与式、实践式教学。

与本学科以审美为目的潜移默化式教学不谋而合。

基于以上考虑,通过研究讨论,我把本课的副标题定为——做一个有品味的人。

怎样把“——做一个有品味的人”与“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联系起来也就成为本课的一条主线!也就是把自我(学生)与鉴赏对象(美术家及其作品)联系起来。

学生自然成为课堂的主体!美术家及其作品的解读成为关键。

解读的关键“美术家的视线”。

“品味”是一个内涵过于微妙的词汇(1 尝试滋味;品尝。

2 仔细体会;玩味。

3 品质和风味。

4 格调和趣味)美术家的本质是创造、是独特。

因此教材内容的组织必须突出典型性——独一无二的埃舍尔的理性思考(智慧),天才大师凡·高的情感表现(激情)。

这种品味正是本课所要传达的。

也是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

2.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情感内涵,并且把这种情感内涵的把握与形式分析紧密联系起来,培养良好的阅读美术作品的习惯和形式感悟能力。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设计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设计
色彩:单纯;丰富
意境:孤寂、冷漠;狂躁不安…
学生倾听
讨论分析
完成教学任务
设计评价
根据学生的绘画作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挑选,选出好的作品进行展示。
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并对其他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好作品。
课堂小结
面对同样的主题,美术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方式。这组作品主要强调个人态度和心理感受的不同。
教学课件和网络图片
思考,讨论并画出有自己独特视角表达的作品。
启发引导
2)伙伴
3)协同
4)辩论
5)角色扮演
3、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出主题
导入新课
同学们,屏幕上的两幅作品是中西两位画家所做,他们表现的内心世界有什么不同?如果让你来画一幅以“夜”或“月夜”为题的作品,你打算怎么画?你们从自己的角度去画相同的主题,你们的视角会不会和画家是不一样的呢?
3.问题设计(能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内容的问题)
同学们,屏幕上的两幅作品是中西两位画家所做,他们表现的内心世界有什么不同?如果让你来画一幅以“夜”或“月夜”为题的作品,你打算怎么画?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特点:对于绘画内容兴趣特别浓厚,而且有强烈的表现欲望。
2、学习习惯:通过这一任务让他们的想法表现欲望得到实现
让学生欣赏几个作品,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该作品有什么特点?
2、画面表现的是什么场景?和我们平时感受或记忆中的场景有什么不同?
倾听
欣赏并思考
回答问题
分析美术家对同一题材的不同表达
两幅作品在形式语言上各自有什么特点?
相同点:表现夜晚的景象,透露出艺术家的主观情感

高中美术 第一课《追寻高中美术 家的视线》说课稿

高中美术 第一课《追寻高中美术 家的视线》说课稿

【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美术与自我、社会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目标①.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

②.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

③.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④.正确理解和分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展现个人的艺术个性、风格和流派,以及对人生炎凉的态度。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基点上来。

教学切入点:用《月华图》和《星空》这两件作品的比较切入课题。

教学策略:直观演示、比较、讨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教学对象分析:我校高一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中学,基础比较薄弱,对中西方传统美术作品的了解不是很深,对视觉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不一定有深入把握,所以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作品,尽可能获得多的信息,养成良好的读解美术作品的习惯和形式感悟能力,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理解用较为专业的美术术语表达出来。

教学材料分析教材提供了四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两件作品处理的是大致相同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

第一、二组作品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

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讲究构图的完美,人物也是高度典型化、理想化的。

圣母形象是他最拿手的题材之一。

德国画家丢勒主要是属于北欧的绘画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细节的高度真实。

乔尔乔内和提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画家,他们的《乡间音乐会》表现的是一种浪漫、享乐、诗意的情调。

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

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案

教学切入点:用《月华图》和《星 月夜》这两件作品的比较切入课题。

教学策略:湘教版高中美术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教学案例分析美术 鉴赏教学案例】:教学课题:第三单元 《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追寻美术家 的视线》教材版本:普通高中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湖南 美术出版社出版 教学模块:美术鉴赏教学对象:高一学生课业类型:鉴赏与绘 画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目标:①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 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认识文化背景、艺术 作中的作用以及对美 术家创作的影响。

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②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 美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和事物,并用适当 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 受表达出来。

的手段把自己对某些③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 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 ;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创造精神 。

学会从形式入手深入④正确理解和分析美术 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展现个 人的艺术个性、风格和流派,以及对人生 炎凉的态度。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对相同题材 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这种差异的 文化含义。

教学难点:难点在于图片之间的 比较仅仅是手段,最终需要落实到 美术家的视线 ”这个基点上来。

直观演示、比较、讨论与课堂讲解相结合教学对象分析:我校高一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中学,基础比较薄弱,对中西方传统美术作品的了解不是很深,对视觉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不一定有深入把握,所以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作品,尽可能获得多的信息,养成良好的读解美术作品的习惯和形式感悟能力,并能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理解用较为专业的美术术语表达出来。

教学材料分析:教材提供了四组可供比较的美术作品,每组中的两件作品处理的是大致相同的母题,即夜晚、婚姻和家庭生活、圣母、聚会。

第一、二组作品要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处理相似题材的情况。

其中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和西方,突出的是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说课稿
- 宜昌市一中王鑫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我能向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学习,甚感荣幸!今天,我进行的是课前说课,说课的课题是《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本课选自湖南美术出版社实验教材《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 、“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 、“说学情”、“说教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预期”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美术鉴赏》模块教学是想通过美术鉴赏活动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享受,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情感和态度。


本课是湘版教材《美术鉴赏》模块第三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按照美术作品自身所承载的审美、社会、自然等多类型的独特讯息分类,传达美术作品的魅力及其构建的美术世界;本单元既是第一单元各理论与方法的实际运用,又是第二单元内容的推进和拓展,是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完成。

本课包括了解美术家观察和表现世界的不同方式及认识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作用和对美术家创作的影响。

为了最终落实到“美术家的视线”这个重点,突出美术家的观点和视角,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对本教材内容进行了处理。

即:从中选取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这一节加以拓展梵高的艺术世界,作为本节课的内容。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后印象派艺术巨匠梵高的不同阶段的美术作品勾勒出梵高浓缩的人生,解读梵高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了解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概貌、审美取向和艺术风格。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按照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定位
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
方式;会使用美术术语,以自己的观点分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展现个人的艺术特性、风格、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探索,运用比较、
感悟、讨论等方法初步了解美术家的表达世界的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来
看待世界事物,并且适当的形式把自己对某些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感受表达出来,获得成功体现,增强自信,升华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难点:分析美术家是怎样用美术语言和形式来表现情感,展现独特的个人风格。

三、说学情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些处于青年初期的高中学生,此刻正是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我对高中学生进行了随机提问和抽样调查,了解到学生对西方美术作品的了解不是很深,对视觉艺术作品的特点和内在规律也不一定有深入把握,如何使他们能以科学而正确的态度去认识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描述、分析和评价美术作品有一定难度。

所以教学中首先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作品,尽可能获得多的信息,养成良好的解读美术作品的习惯和形式感悟能力,并能够用专业的美术术语表达出来。

既要尊重学生主观情感体验,又要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情感内涵,并把这种情感内涵的把握跟画面的形式分析紧密联系起来。

形式分析是一种非常理性的行为,而对画面情感内涵的把握更多的需要依靠直觉。

鉴赏中把直觉放在第一位,逐步引导学生来进行画面的形式分析。

四、说教(学)法
说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有效促进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采用直观演示、图文欣赏导入、创设情境加深对美术家的认识,以谈话法和演示法为主,辅之于影片、实物和详实的图片展现美术家的艺术个性和风格。

引导学生用美术语言自主鉴赏(从“看到什么” —“哪些艺术语言(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 “为什么这样画” —“有什么价
值” )。

在教法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突出自主、探究、合作,实现
有效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整合。

说学法:我的指导思想是放手让学生自主的谈主观感受,要让学生感觉自己是美术鉴赏的主人,尽量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比较、讨论、感悟、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了解美术家的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现手法,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和风格特征,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获得审美感受。

五、说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过程大致设计为四大环节,分别是第一环节:导入,第二环节:授新。

第三环节:小结,第四环节:拓展。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重点向各位专家说第二环节,授新。

对于授新这个环节我主要设计成二块内容。

第一块:初识。

播放视频(梵高作品《雏菊与罂粟花》在2014 年11 月纽约艺术品拍得3.77 亿元)请学生说说看为什么梵高的作品如此受追捧价值连城,说说你眼中的梵高。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补充,使学生对美术家有初步的了解。

主要了解两个问题:一是梵高作品的价值。

二是对梵高进行简单的介绍。

第二块:解读本块是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我采取了多样的教学方式,通过直观演示、图文欣赏导入、创设情境、谈话法、演示法,辅之于影片、实物和详实的图片等等。

巧妙的设计了4 个自主探究活动,最终引导学生用美术语言自主鉴赏。

1、展示梵高不同阶段的作品,简述梵高有关的传记材料。

我设计的教学
活动为:让学生进行归类练习。

重点引导学生比较鉴赏梵高不
同画风的作品(1、探索时期2、顶峰时期3、画出告别)
2、分小组完成自主探究一:探索时期(梵高自画像系列)我设计的教学活动:欣赏梵高自画像,各组通过角色扮演再现梵高的形象。

并思考:1、画家的“自我形象”和“自我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画家想通过自画像表达什么?重点启发学生体验式鉴赏。

探究结束后教师小结:从明暗对照效果强烈的伦勃朗风格,到颜色清淡、笔触轻盈的印象派风格,以及采用补色的图案装饰手段的新印象派风格,这些自画像可谓囊括了从荷兰的现实主义到印象主义等等各种各样的变化。

透过这些自画
像我们能看到一个穷困、孤独却依然勤奋热爱艺术不断探索前行的苦行僧。

3、分组完成自主探究二:顶峰时期(向日葵系列)我设计的教学活动:鉴赏下面几幅向日葵作品,找出梵高真迹。

展示梵高系列向日葵作品,让学生谈主观感受。

1、为什么梵高偏爱向日葵?2、梵高笔下的向日葵有什么特点?3、你比较喜欢哪一副作品?
探究结束后教师小结:这些向日葵不仅将梵高的技法展现的淋漓尽致,也是极具象征意义的作品,它们是活的像梵高的向日葵,他用简练的笔法表现出植物形貌,充满了律动感及生命力,纯粹的明黄,那是最丰富,最透亮的阳光!他用厚厚的油画颜料推积出的明快火热的色彩,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向日葵般永远面对着阳光—渴望生活。

4、自主探究三:顶峰时期(夜空系列)
我设计的教学活动:1、播放《星月夜》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对作品进行形式上分析,分组讨论(1、画面表现的是什么场景?和我们平时感受或记忆中的场景有什么不同?2、分析此画的魅力与艺
术价值)2、展示梵高其他描绘夜晚的作品《罗纳河畔的星夜》、《阿尔的夜间咖啡馆》、《夜晚的俱乐部》,思考夜晚在梵高眼中是什么印象?
鼓励学生表达主观感受
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小结:《星夜》是梵高在艺术成熟期的一幅代表作,是他灵魂深处对宇宙、世界的感受。

混沌的夜空中飞溅运动的笔触如炙热之火焰,橘黄色与深蓝色相互对比,暗示着画家繁而不安,彷徨紧张的精神状况。

透过这一系列的作品我们好似看见入夜后,梵高支起画架把一圈蜡烛固定在帽沿上,借烛光描绘星空,他漫步在树中街巷捕捉夜的景色。

5、自主探究:画出告别(麦田系列)我设计的教学活动为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鉴赏作品《麦田上的云雀》和《群鸦乱飞的麦田》,思考:这两幅均以麦田为题材的作品,画家的表现有何不同?画家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情感内涵。

以上的教学活动设计,我主要用图文欣赏导入,人文与审美综合、审美探索、尝试表现、多元评价对本课进行深入研究。

在过程设计中充分体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体现了综合性、多样性、自主性、探索性”
六、说教学预期
请结合教学目标的设定,说教学预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