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耗血动血”与“凉血散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耗血动血”与“凉血散学”
叶天士在温热病中第一条到第七条中分别论述了温病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病机、临床特点、传变规律及治法。在第八条中,又以高度概括的语言,精炼地对前文加以总结,指出了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大法。他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元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加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对后世治疗温热病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就治疗温热病血分症的治法,“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加以阐释。
“入血”是指温热邪气深入血分,损伤血液的病变,它是温热病的深重阶段,因为心主血,肝藏血,肾藏精,肾精与肝血互相化生,所以血分症与心、肝、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人体的生命活动依赖血液血液循行以供给营养物质,一旦血液受损,就将危及生命,所以叶氏用“就恐耗血动血”六个字强调了血分症的严重性。血分症的临床表现是: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甚则昏狂谵妄,衄血、吐血、便血、尿血、非时经血、发斑,斑色紫黑,或蓄血,舌绛紫,脉数。血分
症的病机,就是叶氏所说的“耗血动血”。耗血,是指温热邪气消耗血中津液。如果血中津液大亏,就使血液浓缩粘滞,越耗越滞,甚至使血液流行不畅而凝聚成瘀。这种瘀血的形成是因热邪耗津所致,可以说是热凝而瘀。临床所见血分症的舌绛紫及斑色紫黑,都是津液耗伤,热凝血瘀的象征。动血,是指温热邪气不仅鼓动血液,迫血妄行,而且灼伤血络,使血不循经,溢出脉外,造成人体各部位出血。如果血溢于上,则可见衄血、吐血、齿衄;如果血溢于下,则可见便血、尿血、或妇女非时经血;如果血溢于肌肤而瘀于皮下,则可见发斑;如果血溢于脉外而瘀于体内,则为蓄血;病情严重的,可以出现各个部位同时出血,就称为“大衄”。由于血热扰心,又兼血中津液亏损而心神失养,所以见躁扰昏狂。身热、脉数,也是由血热而致。所以,血热不除,身热、出血与神志症状都不能解除。血分症既耗血,又动血,而且往往是耗血与动血同时进行,使血液瘀者自瘀而溢者自溢,内瘀外溢,周身失养,所以病情危重。
血分症表现为耗血与动血两个方面。耗血,应该用养阴法治疗;动血,应该用止血药物。然而叶氏并没有提出养阴与止血,而是明确地指出“直须凉血散血”。这不仅强调了血分症的治疗大法,而且提示了治疗血分症应该注意的问题,虽然仅仅六个字,却含义深刻。“直须”二字,是强调血分症病情危重,除凉血散血之外,别无他法,启示后人临
床切勿犹豫,必须当机立断,义无反顾,才能挽狂澜之既倒,救危亡于顷刻。
“凉血”,是指用入血分的寒凉药物清除血分热邪,这对耗血与动血都是“釜底抽薪”的治法。耗血,是热邪消耗血中津液。阴津的消耗。是因热邪炽盛所致,如果单纯用滋阴生津的药物,无异于“扬汤止沸”,不仅热不能清,反而有滋腻恋邪之弊,而用凉血的药物,就可以收到清热保津的功效。而且甘寒凉血的药物,又多兼有养阴生津的作用,如叶氏所列举的药物中,生地就不仅凉血清热,而且能养阴生津。叶氏在这里仅突出凉血而不提养阴,实际上是寓养阴于凉血之中,可以说是寓补于清。动血,是热邪鼓动血液而导致出血,要止其出血,必先清其血热,凉血法才是正本清源的治本之法。如果忽视了凉血而使用大量止血的药物,特别是炭类收涩止血药,实际上是起源塞留,不仅容易导致涩滞留瘀,而且容易敛滞热邪,使邪无出路,反而更加重动血,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鲧湮洪水”之过。因此,叶氏对动血的治疗也仅突出凉血而不提止血,实际上是寓止血于凉血之中。
对于“散血”,一般多理解为“活血”,这种看法虽然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是却难免失于片面。其实,散血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养阴,一方面是指活血。耗血,是热邪伤津导致热凝而瘀,津不复则瘀不能去,欲祛其瘀,必先
复其津液,使血中津液充足而不粘滞,则血流自然通畅而瘀血自然消散。所以说,必须在养阴生津的基础上才能活血散瘀,而不是单纯用活血药物所能奏效。叶氏所列举的四味药中,生地、阿胶滋阴养血生津,丹皮、赤芍凉血活血行瘀,四药配伍,共收拮抗热凝,养阴生津,活血化瘀之功,简而言之就是散血。阿胶既不是凉血药,又不是活血药,而叶氏举它为凉血散血的代表药物,可见是取其养血滋阴的作用以收散血的功效。动血的见症是各部位出血,治疗应该用凉血药以止血。但是投以大剂凉血药物,虽然有止血之长,却因为寒凉太过,也难免有使“血遇寒则凝”的弊端,这种因为使用凉血药物而导致的瘀血,可以说是寒凝而瘀。在用凉血药的同时又加入活血药,有拮抗寒凝,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达到止血而不留瘀的目的。血分症的发斑、蓄血都是血溢出脉外而淤于体内的病变,这种离经瘀血留着在体内,阻滞血行,也可以导致血不循经而溢出脉外,这是因瘀血而又引起出血。对这种离经的瘀血,也必须采用散血法治疗,可以说是通过活血而收止血之功,所以活血药物更是必用之品。总而言之,对血分症中产生的瘀血,必须养阴生津与活血化瘀药物同用,才能达到散血行瘀的目的,二者缺一不可,叶氏之所以强调“散血”而不提活血,用意就在这里。
对血分热盛耗血动血的证候,治疗应该用凉血散血法。凉血止血与散血二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凉血止血,是止其
欲出之血;散血,是散其瘀血,散血既可以抗凝血,也可以收到止血之功。所以,凉血止血与散血并用,使止血而不留瘀,祛瘀而有助于止血,二者同用,有清热、止血、养阴、抗凝、活瘀诸方面的作用,对临床治疗有重大指导意义。在叶氏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后世治疗耗血动血的证候多用犀角地黄汤。这个方剂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药方》,其组成是: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引用该方,改其组成为:干地黄一两生白芍三钱丹皮三钱犀角三钱。吴氏分析方中的药物说:“犀角味咸,入下焦血分以清热;地黄祛积聚而补阴;白芍祛恶血,生新血;丹皮泄血中伏火。”从方中的药物来看,犀角、生地黄、丹皮这三味药,孙、吴二方是相同的。孙氏方中用芍药未分赤、白。吴氏方中用白芍,而却又分析它的功效是:“祛恶血,生新血”,根据药物功效及临床效果来看,“祛恶血,生新血”应该是赤芍而不是白芍。而且在叶氏所列举的凉血散血药物中,也主张用赤芍,所以犀角地黄汤中的芍药应该是赤芍。方中以犀角清热凉血,生地黄凉血养阴,二药配伍,既有凉血止血之功,又有养阴散血之效。吴氏说“地黄去积聚而补阴”,这里所说的“去积聚”,是指生地黄通过养阴生津稀释血液而散血,去除血中积聚的瘀血而言。在吴氏方中生地黄用量达一两之重,也是取其凉血养阴散血的作用。方中丹皮、赤芍凉血活血。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