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及归因训练研究_王丽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摘要】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群体,他们面临着各种心理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归因,以及提出相应的心理调适对策来探讨如何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心理困扰。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包括焦虑、抑郁、自卑等,而这些问题往往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来帮助大学生调适情绪,提升心理素养。
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心理调适对策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可以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保障,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健康、快乐。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归因、心理调适对策、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重视、重要性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心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频发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多与社会发展、家庭环境、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因素有关,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其影响,本文将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归因和心理调适对策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1.2 研究目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归因和调适对策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自身心理问题,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包括情绪低落、焦虑和压力感受加重、人际关系问题、学业压力过大、自我意识和自尊心不足、行为怪异或异常、抑郁和消极情绪持续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社交障碍等。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成为了社会中的一群重要人群。
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内心极易受到各种情绪和压力的侵扰。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非常普遍,因为大学是一个转折点,抛弃了原先的高中时代,来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之中,很多事情都需要重新适应和学习。
因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得到高度关注。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提出合适的心理调适对策。
1. 缺乏自信大学生很容易因为缺乏经验而缺乏自信。
生活中会遇到一系列的挑战,许多人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他们没有勇敢去尝试,缺乏自信,这很容易导致他们在这个阶段出现心理问题。
2. 感到孤独和无助在大学,许多学生都面临离家出走和独立生活的挑战。
这种变化会导致学生感到孤独和无助,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生活问题,这种不安全感很容易导致情绪障碍。
3. 压力太大在大学,学生面临的压力可能比其他时候更大。
学术要求可能变得更具挑战性,家庭关系可能也更复杂,许多学生感到措手不及,压力太大,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二、心理调适对策建立自信可以让你更好地面对挑战。
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阶段出现的许多问题。
学生可以参加一些活动,这样可以培养自信心,同时吸取更多的经验和知识。
2. 交友和支持群体在大学中,建立一个支持群体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可以参加一些社团和小组活动,这样可以结识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建立更多的友谊。
同样,也可以在校内的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寻求专业咨询。
3. 学会放松和心理调节学会放松和心理调节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压力和焦虑。
学习冥想、瑜伽、静坐等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控制自己情绪和情况的方法。
同时,定期参加心理课程和咨询,学习如何多方面地看待问题和知道如何应对压力和克服挑战,这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减轻压力并更好地掌握心理健康。
总之,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现象。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业和生活,还可能对他们的健康和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探究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及心理调适对策,对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解决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归因1. 社会压力大学生面对的社会压力包括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
在大学期间,他们需要面对来自学校、家庭、社交圈等方面的各种压力,这些压力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甚至自卑等心理问题的出现。
2. 学业困难学业困难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归因之一。
在大学中,学业负担加重,许多学生面临着学习成绩下滑、考试不过关等问题,这会给他们的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
3. 成长问题大学生正处在一个转变期,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
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自我认知、自我定位不清等成长问题,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心理调适对策1. 增强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压力、挫折和困难时的适应能力。
大学生可以通过增强心理韧性来应对各种心理问题。
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团体活动、学习心理调适技巧、适度锻炼等方式来增强自己的心理韧性。
2. 打开心灵的窗户分享和倾诉是舒缓心理压力的有效方式。
大学生可以选择与家人、朋友、老师等倾诉心声,也可以通过参加心理咨询活动等途径来打开心灵的窗户,释放内心的压力。
3. 寻求专业帮助对于一些心理问题,大学生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心理咨询师可以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
4. 正确认识自己大学生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优点、缺点以及自己的定位和目标。
他们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参加心理测试等方式来更好地了解自己,从而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5. 注重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大学生需要注重身心的平衡,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适当参加运动、休闲等活动,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概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学生在面对个人生活、学业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日益普遍。
而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和正确的心理调适对策的了解和运用则成为缓解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
1.社会因素社会压力巨大、人际关系复杂、就业压力重等,这些社会因素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源头。
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问题长期累积,使得大学生们变得龟毛、瞻前顾后、易懊悔、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2.生理因素大学生的身体发育仍未完全成熟,内分泌系统常常失调,特别是女性大学生面临月经生理和绝经期问题时更易产生负面心理反应。
同时,长时间的玩游戏、看电视和熬夜等生活方式成为很多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导因。
3.个人因素个体的性格特点、情感状态、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等也会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
比如:消极因素、思想脆弱、自卑心理等负面心理,难以应对变化,适应能力差等问题会大大限制大学生的发展,并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1.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情绪是人类的一种特殊心理体验,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状态,才能够避免因情绪问题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心理调节,如:深呼吸、放松训练、运动和心理咨询等。
2.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成长、学业、就业和幸福感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交往中要注意沟通、交流,做到彼此尊重,互相敬重和关心,积极寻求帮助,避免心理孤独感的出现。
3.合理安排学习与工作适当的时间安排、高效的学习方法和工作策略,可以有效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学习和工作压力过大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避免单一化,合理化安排自己的时间,保证有足够的休息与娱乐。
4.提高情感智力情感智力是指管理自己和他人情感的能力,是大学生进行心理调适的重要标志之一。
提高情感智力需要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接受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用理性思考和行动来管理和调节情绪。
应该通过参加课外活动、娱乐文化提高闲暇时间的质量等方式,培养自己的情感智力能力。
积极的归因模式和归因训练方式
积极的归因模式和归因训练方式
积极的归因模式和归因训练是当今社会的流行趋势,它们给每个人的生活提供了很多的机会和帮助。
积极的归因模式和归因训练不仅有助于生活更为健康,还能提升团体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提高团队的成果。
首先,积极的归因模式可以让你看待事物更加积极乐观,无论做出什么决定,都是建立在积极乐观的基础上。
而归因训练可以帮助你进一步延伸自我归因,让自我感觉得到加强,从而更有勇气去面对任何事情。
此外,积极的归因模式和归因训练还能有效阻止自暴自弃,为每个人带来更多信心和自信,从而促进实现。
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2.3自我效能理论(Sel卜Efficacy Theory) 学业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完成学业任务所具有能力的判断与自信。在
Bandera(1983)的社会认知理论中,自我效能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他认为,由于 不同活动领域之间的差异性,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干差万别。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域 中,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因此,并不存在一般的自我效能感。任何时候讨论自我 效能感,都是指与特定领域相联系的自我效能感。同时,一个人对自身效能的判断决 定其对目标与自我表现差距的反应:效能感高的人会进一步努力,效能感低的人会放 弃努力。研究表明,高自我效能的个体,当感到个人表现与目标有差距时,会更加努 力;而低自我效能者却会减少努力。就学生的学习动机而言,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越高, 其学习动机就越高:反之,则学习动机就越低。aandura(1977)还提出了功效期待的概 念。他认为,功效期待是对成功完成特定结果所需行为的自信。王凯荣等人(1999) 在对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关系进行研究时,即从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 两方面对学生的自我效能进行考察。因此,我们可将学业自我效能感分为学习能力自 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种。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
2.2归因理论(^tt ribution Theory) 归因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如何解释行为结果,归因指人们对未来事件发生的信念、
对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对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大学生的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以及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这三者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大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高等教育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我们将对大学生的成就目标进行细致的分析。
成就目标是指个体在特定领域内所追求的成功标准,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成就目标可能涉及学业成绩、专业技能提升、社会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目标设定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我们将关注大学生的归因方式。
归因方式是指个体在面对成功或失败时,如何解释这些结果的原因。
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对个体的动机、情感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大学生在面对学业成功或失败时,更倾向于内部归因还是外部归因,以及这种归因方式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我们将深入研究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学业方面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
这种信念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策略选择以及学业成就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如何受到成就目标和归因方式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提高学业自我效能感来促进大学生的学业成就。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大学生的学业发展,同时也为大学生自身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就。
二、文献综述在学术领域,对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热点话题。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而且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大学生成就目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就目标的定义、分类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等方面。
成就目标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所追求的成功标准或期望结果。
根据不同的理论框架,成就目标可分为掌握目标、成绩目标等不同类型。
大量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成就目标对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等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这既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心理压力有关,也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关。
在处理大学生心理问题时,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本篇文章将从归因角度探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心理调适对策。
一、归因原因心理学中,归因是指人们寻找一件事情的原因。
那么,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中,有哪些归因原因呢?1.自我归因自我归因即为大学生试图对自己的失败或痛苦经历进行解释,他们会责备自己,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认为这些不足导致了问题的产生。
有些大学生可能存在过高的自我期望和追求完美的心理,面对所遇困难时,他们会认为自己不够努力或优秀,从而产生心理压力和焦虑。
2.社会归因社会归因是指大学生会将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归因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同学关系、家庭环境、工作压力等。
这种归因可能导致一些大学生逃避责任和面对问题的勇气。
3.无能为力的归因当一些大学生发现无法改变所处状况时,他们就会将其归因为不属于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
这种面对问题方式会导致心理上的绝望感和失落感。
二、心理调适对策1.积极处理问题大学生要学会面对问题,寻找解决之道。
在生活中,他们需要有一种“走得过去”的心态,这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情绪,也可以增强其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能力。
2.调整心理状态大学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心理调节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听音乐、运动、呼吸训练、冥想等,从而缓解心理压力,保持情绪稳定。
3.接受客观评价大学生不应对自己设置过高的期望,自我卑下或自我妄评都会使其陷入心理煎熬之中,而面对适度批评或建议时,接受并处理这些客观评价,有助于他们实现真正的自我认识,并从失败中积累经验。
4.加强交流与支持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应该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与支持,与身边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参与到团队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从而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支持。
总之,从归因原因和心理调适对策两个方面来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复杂的,且需要不断地加强心理修养和调节。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一、常见的心理问题1.焦虑:大学生可能因为很多事情而感到紧张和忧虑,如课业压力、未来就业、人际关系等。
这些事情可能导致身体症状,如心跳加快、手汗、头疼等。
2.抑郁:压力和不安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感到沮丧、愤怒和无助。
如果这些情绪持续存在,他们可能会经历抑郁症的症状,如情绪低落、失眠、食欲改变等。
3.自卑:大学生可能感到比他们的同龄人或其他人差一些,或者感到自己不够好。
这种自卑可能导致缺乏自信和不良的自我评价。
4.孤独:有些大学生可能会感到孤独和孤立。
对于身处新环境、远离家人朋友的学生来说,这种感觉可能更加普遍。
二、归因归因是指人们解释他们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
当大学生面对心理问题时,他们可能会归因于自己或外部因素。
这种归因对情绪和行为的调节有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归因方式。
1.内部归因:当大学生遇到问题时,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由于他们自己的内部因素,如智力、能力、性格等引起的。
例如,一个没考好的学生可能会认为这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
4.临时的归因:反过来,一些大学生可能会认为遇到问题是暂时的,并且可以轻松克服。
这种归因方式对问题的解决更有利。
例如,一个没考好的学生可能会认为这是因为昨晚没有睡好觉,下次需要更充分的准备。
三、心理调适对策当大学生面对心理问题时,他们可以采取一些心理调适对策来缓解自己的情绪。
1.制定目标:大学生可以制定明确的目标,以帮助自己理清思路,减轻压力,并逐步实现个人成长。
制定目标时,应制定具体、可行、有挑战性的目标,以及必要的计划和时间表。
2.调整态度:态度对情绪和行为的调节有深远的影响。
当大学生遇到困难时,他们可以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从中寻找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3.寻求支持:大学生可以向家人、朋友、辅导员等人寻求帮助和支持。
他们可以向这些人倾诉自己的问题,并获得他们的建议和支持。
4.放松技巧:放松技巧如深呼吸、瑜伽、冥想等,可以帮助大学生缓解紧张和压力,提高情绪的稳定性。
我国大学生参与运动的自我归因、自我效能及其锻炼行为间的整合性调查与分析
南京体 育学院学报
J un l f a j gIsi t o P y i l d c t n o ra o nn t e f h s a E u ai N i n t u c o
● 运 动 心 理 学
我国大学生参与运动 自我归因、 的 自我效能及其锻炼行为间的整 合性调查与分析
o nt g a e fI e r td
S n UN Xi g—d n og
【 ui oee fn rao eho g, ui 30 ) H anClg o Io tnTcnlyH an2 03 a l fm i o a 2
Ab t a t sr c :Th i r t r ,q e t n a r n aa a ay i ,o h ef—ati u in,s l —e c c n x r ie b h vo o su y t e r lto s i ewe n t e e l e au e u si n i a d d t n l ss n t e s l t o e t bt r o e f i f a y a d e e cs e a ir t t d h eai n h p b t e h h e .Th e u t h we a :s l tre e r s l s o d t t ef—ati u e o n y t h r c r d ci n o x r ie b h vo 。b tas h o g ef—e c c n e e cs e a i rv ra s h t b t d n to l o t edi t e it fe e cs e a ir u lo t r u h s l r e p o i f a yo x r ie b h vo a i- b e r m h n e me ir oe b t e e t re i mo t ea in h p b t e h r moi n o tr c in;i eS c e swa u o t ei t r a o to c lsf o t e i t r d a yr l ewe n t h e a s o h r l t s i ewe n t e p o t fi e a to h s o o n ft u c s sd e t h e lc n r l a — h n n f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可以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来考虑。
内在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认知能力等。
外在因素主要包括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价值感缺乏等。
在内在因素方面,个体的性格特点往往会影响到他们对压力的主观评价和应对方式。
性格外倾的人往往在人际交往方面会更容易遇到问题,而性格内向的人则更容易感到孤独和焦虑。
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也会影响到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一些大学生可能存在糟糕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导致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无法有效地应对。
在外在因素方面,学业压力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之一。
学业压力的源头可以包括学习任务的重复性、难度增加、考试评价制度等。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外在因素。
大学生进入新的环境,面对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问题,可能会产生孤独感、社交焦虑等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缺乏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在大学阶段,很多人会开始对自己的未来和自身价值感到困惑,这会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和消极的情绪。
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可以提出以下的心理调适对策。
对于内在因素的调适,大学生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和解决问题。
对于外在因素的调适,大学生可以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
面对学业压力,可以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寻求帮助和支持、培养合理的放松娱乐方式等。
在应对人际关系问题时,可以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主动与人交流、培养自信心等。
大学生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包括通过发展兴趣爱好、参加志愿者活动、关注社会问题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价值认同感。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了解问题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调适策略,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当代大学生归因偏差的分析.doc
成绩又明显下降,他又说是这个班的学生与他做对。
调查发现,让班主任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归因时,教师往往是归结于学生的能力、性格和家庭,而很少认为这与教师态度和教学方法有什么关系,可是学生们却认为与教师的行为是有关系的。
这一类归因偏差的危害在于教师把问题的责任推给了学生,在教育之前就已放弃了教育者应负的责任。
第二类归因偏差是教师对优秀生和差生的归因不一样。
当优秀生做了好事或取得好成绩时,教师往往归结为能力、品质等内部因素,而当差生同样干了好事或取得好成绩时,却往往被教师归结于任务简单、碰上了运气等外部因素。
相反,当优秀生出现问题时,教师往往归于外部因素。
而差生出现问题时却被归因于内部因素。
比如,有一位中学生,外语成绩一直不太好,经过努力后他在一次考试中得了全班最高分,而外语老师说是他抄了同桌的试卷。
一气之下,这位学生再也不听外语课了。
很显然,这一类归因偏差对于差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他们即使表现出一些好的行为,也难于得到教师的准确评价,倘若表现不佳,则被看作是不可救药了。
归因偏差的出现是一种在某些条件下必然出现的心理反应。
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表明,成功时人们的正常心理反应是感到自己有能力,失败时则都力图把责任推诿给外界和他人。
这样归因对于人的心理调节和自我防卫是有利的,因而无可厚非。
但上面我们提到的两类归因偏差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防止。
恋爱应用恋爱失败是大家在大学生活中经常遇见的事情。
一段恋情结束后,人们在回忆恋情结束的原因时,总会找出这样那样的原因。
但是,很多时候,人们在进行归因时,却并不总是合乎逻辑的,这是因为出现了“归因偏差”。
首先是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
恋爱失败后,当事人往往会将原因归结于某个情境,比如某次吵架、某次失约、发生了什么变故等。
但是,旁人却更可能从恋爱的本身出发,讨论恋爱者本身的性格、能力、处世态度,如性格太倔强、有大男子主义、容易发脾气、经常无理取闹等。
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及灵活性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及灵活性与心理健康归因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个体在过去经验和当前期望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归因认知方式及由此产生的特有的归因倾向,即为归因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对自己的行为以及别人的行为找原因,如何认识和评价自己以及他人的成功和失败,对行为的结果进行什么样的归因,这些认知因素将直接影响个体的情绪、情感反应甚至改变今后的行为。
国外有关大学生归因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主要有: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抑郁、正负性情感体验、心理幸福感、轻度躁狂、焦虑、自卑及身心症状的关系; 国内张雨新、魏立莹等研究了归因方式与抑郁的关系,李占江等研究了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李成齐等研究了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张彩霞等研究了不同的归因方式对大学生学习、择业、人际交往及情绪等方面的影响。
但以上研究主要是从认知内容出发,根据个体对不同事件各归因维度的得分,得出具体的归因方式,然后再分析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而个体在面对不同应激事件时归因方式的变化程度却完全被大家所忽视,因此Fresco 等提出了归因灵活性的概念,即人们在各种特定的情境下灵活的对事件做出归因的能力,并且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该研究表明归因灵活性是与归因方式相关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面对负性生活事件时归因灵活性低的个体抑郁水平比较高,归因灵活性与负性生活事件一起预测抑郁症状。
本研究考察大学生归因方式及灵活性与其正性、负性情绪等心理健康维度的关系。
对象与方法1 对象采用方便取样,抽取山东省某所大学的大一、大二和大三各2 个班的大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285 例,收回有效问卷279 例。
其中男生113 例,女生166 例; 农村156 例,城市123 例; 独生子女125 例,非独生子女154 例; 年龄17 ~ 22 岁,平均( 20 ± 1) 岁。
1. 2 工具1. 2. 1 自评抑郁量表(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16]为自评量表,由20 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按1 ~ 4 级评分。
大学生深层学习的归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大学生深层学习的归因分析与对策建议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他们需要在学习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而深层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许多大学生在深层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地进行深层学习。
对于大学生深层学习的归因分析和对策建议显得尤为重要。
一、归因分析1. 缺乏自我动机大学生在进行深层学习时,往往会面临缺乏自我动机的问题。
他们可能会因为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或者缺乏学习的目标而产生动力不足的情况,导致深层学习效果不佳。
2. 学习方法不当很多大学生在学习时采用的学习方法不当,过分依赖死记硬背或者浅层次的学习方式,无法将知识内化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这种情况会影响他们的深层学习效果。
3. 缺乏合理的学习策略大学生可能因为缺乏学习策略而无法高效地进行深层学习。
他们可能会遇到时间管理不当、学习计划混乱等问题,使得深层学习无法顺利进行。
4. 外部环境干扰外部环境的干扰也是影响大学生深层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能面临的干扰包括社交媒体、家庭压力、同学关系等,这些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二、对策建议1. 增强学习动机大学生可以培养自我动机,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目标感。
可以通过设定学习目标、建立学习计划、找到学习的意义等方式来激发学习的动力,从而更有利于进行深层学习。
2. 改善学习方法大学生应该学会采用更科学、更高效的学习方法。
可以通过阅读教学书籍、参加学习方法讲座、请教老师或学长学姐等方式,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深层学习的效果。
3. 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大学生应该学会合理地安排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番茄工作法、时间管理工具等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推动深层学习的进行。
4. 减少外部环境干扰大学生在进行深层学习时,应该尽量减少外部环境的干扰。
可以通过离线学习、关闭社交媒体、规范学习环境等方式来减少外部环境的干扰,从而更好地进行深层学习。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综述(一)
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综述(一)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与其心理健康存在很大的关系。
文章对近十年国内外关于对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同时,提出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而对大学生进行归因训练的必要性。
关键词:大学生归因方式心理健康一、引言归因方式,也称“归因风格”或“解释方式”,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作怎样的解释,具有个性的特点,通过个体对多个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判断来评定。
归因研究领域的专家(Arkin,1979;Weiner1985)认为,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归因认知评价与个体对未来目标的期望、某种情感体验的产生是紧密相连的。
在成就范围内,当人们把成功结果归因于自身内部原因时,会体验到自豪、自信等情感,从而提高自我价值感;相反的,当把失败结果归因于内部原因时,则会体验到悲伤、挫折等消极情感。
因此,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而进行归因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希望通过对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的综合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
这样,为更好地提高学校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提供参考。
二、大学生归因与心理健康的概述关于归因方式的纬度,虽然心理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B.Weiner.1978;孙煌明、雨田2001),认为包括不同的维度,但一般认为归因方式有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三个个维度,后来增加了整体—局部这个纬度。
对于这三个维度,韦纳提出每一种维度都联系着一批独特的情绪、情感。
大学生是我国的高级知识人才,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些学者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对自我及客观事物没有进行正确的归因,于是难以正确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最终导致产生心理障碍。
因此,从根本上排除发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提高大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对大学生进行归因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学生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问题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已经成为我们国家未来的主人公。
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和成功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然而,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自我效能感和未来时间洞察力是影响大学生成长和成功的重要因素。
归因方式作为个体对自己的行为结果和情景的解释方式,也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未来时间洞察力之间的关系。
二、问题提出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未来时间洞察力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因此,本研究的问题在于,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未来时间洞察力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关系?三、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未来时间洞察力之间的关系,为我们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成长、发展提供参考。
具体目标如下:1. 了解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现状;2. 探讨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未来时间洞察力之间的关系;3. 探讨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影响因素;4. 提出对大学生发展和教育的建议和措施,促进其成功发展。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1. 可以丰富大学生发展和教育领域的研究内容和方法;2. 可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成功发展和成长;3. 可以为大学教育和发展提出具体建议和战略,促进中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进步。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结合相关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未来时间洞察力之间的关系。
具体步骤如下:1. 确定研究参与者:选择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参与者,确定研究对象及其相关信息;2. 编制调查问卷: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编制调查问卷,以探讨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现状和关系;3. 实施问卷调查:分发调查问卷,收集和清理数据;4. 进行数据分析:采用SPS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以探讨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未来时间洞察力之间的关系;5. 提出研究结论:根据分析结果,对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未来时间洞察力之间的关系提出结论和建议。
当代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及归因训练研究
当代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及归因训练研究
王丽;钟南林
【期刊名称】《校园心理》
【年(卷),期】2012(010)002
【摘要】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共抽取了170名在校大学生,研究当代大学生在正性事件及负性事件上的归因特点,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对正性事件归因时,倾向于做出内在的、整体的、持久的归因;在对负性事件归因时,倾向于做出内在的、局部的、暂时的归因。
提出了归因训练的有效措施。
【总页数】2页(P94-95)
【作者】王丽;钟南林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030024;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
院,03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5.6
【相关文献】
1.团体归因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照料者归因方式的影响 [J], 刘军;周云;蒋琬婷;古田;高东;邓泽英;张微
2.体育运动领域中竞赛成就归因研究综述:归因方式与归因元素 [J], 胡坤;贾兵
3.护理本科生归因方式及归因风格的调查分析 [J], 罗三妹;龚凤翔
4.归因训练对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归因方式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J], 高莹莹;刘长红;刘鸿;王蔚云;沙璐璐;陆媛;许睿
5.归因训练联合心理引导干预对肾脏移植手术病人归因方式、自我管理效能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J], 董慧君;王红宇;蒋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及归因训练研究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030024)王丽钟南林【摘要】本研究采用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共抽取了170名在校大学生,研究当代大学生在正性事件及负性事件上的归因特点,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对正性事件归因时,倾向于做出内在的、整体的、持久的归因;在对负性事件归因时,倾向于做出内在的、局部的、暂时的归因。
提出了归因训练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归因方式;训练本研究探究大学生在正性事件及负性事件上的归因特点,通过大学生归因方式问卷(ASQU)调查数据的分析,得到当代大学生在正性事件和负性事件上的归因方式,探求出归因方式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是否独生子女等维度上是否有差异,并在与前人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积极归因训练的方法及具体实施办法。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太原科技大学随机抽取一至四年级的学生,共施测170名大学生,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153份,有效率为90.0%。
在最终的样本中,男生78名,女生75名。
大学一年级学生57名,大学二年级学生46名,大学生三年级21名,大学生四年级学生29名。
理科学生88名,文科学生65名。
独生子女46名,非独生子女108名。
被试年龄18~24岁,平均(20.5±1.4)岁,见表1。
1.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ASQU问卷共包括18道题,正性事件、负性事件各有9道,正性事件包括正性人际关系、正性学业成绩各4道,负性事件包括负性人际关系、负性学业成绩各4道,每道题都有对被试在内在性、整体性、持久性3个维度上的测试,每个维度有5个选项,内在性从1~5代表由“由于他人”到“由于自己”,整体性从1~5代表由“仅此事”到“所有方面”,持久性从1~5代表由“不会存在”到“总是存在”。
采用团体实测的方式,由主试宣读指导语后,被试开始回答问卷。
在回答问卷时,请被试认真阅读指导语及例题,独立完成,除向主试提问外,不得与其他被试讨论,作答完毕后当场收回问卷。
1.3统计学处理:处理数据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采用t 检验和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总体情况:由分析结果得到,当代大学生在对正性事件进行归因时,倾向于做出内在的、整体的、持久的归因;在对负性事件归因时,倾向于做出内在的、局部的、暂时的归因。
对正、负性事件在内在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正、负性事件在整体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正、负性事件在持久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不同性别得分比较:由分析结果得到,男、女大学生在正、负性事件的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当代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生的归因方式基本趋同。
2.3不同年级得分比较:由分析结果得到,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正性事件、负性事件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当代大学生在各年级时期的归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的年级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基本稳定,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地归因训练,对大学生与自身有关事件的归因、认识上的成长是有必要的。
2.4不同专业得分比较:由分析结果得到,不同专业大学生在正性事件、负性事件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不管是文科学生还是理科学生,在归因方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5是否独生子女得分比较:由分析结果得到,是否独生子女在正性、负性事件的各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归因方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当代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并不受是否独生子女的影响。
3讨论3.1研究结果分析表1被试分布情况年级专业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理科文科男性女性是否大一年级292826312433大二年级16302818937大三年级192912813大四年级2451514524总计8865787546108表2正负性事件各维度得分(x±s)项目内在性整体性持久性正性事件 3.8±0.6 3.5±0.7 3.7±0.7负性事件 3.6±0.7 2.9±0.7 2.7±0.6 t值13.8569.64913.103 P值<0.05<0.05<0.053.1.1本研究的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在对正性事件进行归因时,总是倾向于做出内在的、整体的和持久的归因;在对负性事件进行归因时,则总是倾向于做出内在的、局部的和暂时的归因;正性事件、负性事件的3个维度上,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是否独生子女4个维度上,当代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当代大学生的归因整体上趋于相同。
3.1.22组研究结果的比较:比较2组研究结果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归因方式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逐渐减小,这可能是由于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或家中只有2个孩子,在家庭教养方式及学校教育模式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该研究与前人研究相一致。
将负性事件归因于内部原因,会使学生产生内疚和无助感,甚至产生习得性无助。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使大学生保持正性情绪、改善负性情绪、增强自我效能感是有必要的。
3.2归因训练的模式3.2.1习得性无助模式: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处于习得性无助状态的人常常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个人无法控制的内、外在条件,往往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自认为多么努力也是徒劳的。
如果采用一定的训练方法,帮助他们改变对失败的归因,变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归因为外部的、可变的、特殊的的归因,就有可能使他们摆脱习得性无助状态,重建自信,取得成功。
该模式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将成功的好运气归因改变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归因,将失败的低能力归因改变为不够努力归因。
3.2.2自我效能模式: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Bandura于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用以解释在特殊情境下动机产生的原因。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根据以往成败经验,确认自己对某项工作或任务的实力。
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会对所面临的任务产生较强的动机。
自我效能感的变化会影响行为的变化,因而自我效能感能够预测和改善人类的行为。
就归因而言,若把成功归因于能力而非运气或他人帮助时,更能强化自我效能;反之,若把成功归因于刻苦努力,能力的作用微乎其微,则不会强化自我效能。
该归因模式的重点在于促使个体形成“我能做到”的高自我效能感。
具体而言,引导个体将成功的努力、运气、他人帮助等归因转变为能力归因,将失败的能力归因转变为努力归因。
3.2.3成就归因模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Wiener不断丰富和发展归因理论,建立了一套从个体自身立场出发解释自身行为的归因理论,并大大开拓了归因理论研究领域。
其归因模式最主要用于解释成就方面的动机,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在助人行为、社会性交往、罪犯假释宣誓以及抑郁、活动过度、戒烟等方面广泛应用[1]。
Wiener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4种主要原因,并将它们从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3个维度进行划分。
Wiener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认为个体会利用各种信息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归因,归因的结果又会引起个体期望和情绪方面的心理变化,这种变化会带来行为动机的变化,进而影响行为,新的行为带来新的结果,又产生新的归因,如此循环,最终使个体的行为改变。
据此观点的归因训练目标是,将成功的运气归因改变为能力归因,将失败的能力归因改变为努力归因。
3.3归因训练的方法3.3.1强化矫正法:归因训练的方式很多,最主要的是强化矫正法,该法运用学习和强化原理,在归因训练时,对学生所做出的积极归因及时给予强化,促使他们形成比较科学的归因风格。
每当学生做出比较积极的归因时,立即给予鼓励或奖赏,并对那些很少做出这类归因的学生给予暗示和引导。
强化矫正式的归因训练比较简便易行,特别适宜于学生[2]。
关键是掌握和灵活运用适当的诱导和奖励方法。
通过积极的归因训练,让学生充分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能。
学生要把目光锁定在自己和他人的积极面上。
积极的归因训练要重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改变学生归因方式的过程中注意学生情绪的自然转变,避免强加的、生硬的“积极”情感。
3.3.2替代强化法:替代强化法也能起到较好的作用,所谓“替代强化”是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
一般说来,学生如果看到他人积极的归因方式,进而获得成功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的归因倾向;如果看到消极归因行为引起不良的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这样一来,对榜样行为的强化,通过学习者的观察、体验而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动机作用。
树立给学生的榜样尽可能与受训学生相似,要创设让学生重复类似的行为的环境和时机,这样,能够使观察学习的效果更好地迁移到日常行为中去。
3.3.3团体发展法:是以团体讨论的方法进行归因训练。
在主试引导下,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分析行为的原因,最终做出正确的归因。
实践表明,较为有效的途径是让教师掌握归因训练的知识和技能,将归因训练融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该法适合于具备讨论问题的能力,达到一定认知发展水平的学生。
3.3.4自我控制法:不定期地采用谈话的方法对被试进行指导,使每一名被试都清楚自己的归因品质,调动被试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控制,自我矫形,形成正确的归因倾向。
该法适合于有较好的自制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1]韩仁生.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1):4-7.[2]黄秋香.积极的归因模式和归因训练方式.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804-806.(收稿日期:2011-12-31)作者简介:王丽,女,1991年9月生,在读本科,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03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