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第二课时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跳水》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一、温故知新

师:这一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跳水》(师板书课题)。记得这个故事发生在哪儿吗?

生1:发生在大海上。

师:还能说具体点儿吗?

生2:故事发生在一艘远航归来的大船上。

师:老师从他刚才说的这句话中发现了两个本课的生字,谁能上来写一写?其他同学看他写得对不对,好不好!

(生1上台写字)

师:有什么意见吗?

生2:老师,我发现她两个字都写错了!

师:错在哪儿?

生2:“艘”和“航”两个字的编旁都写错了,舟字旁应该将横改成提,而且不要出头。另外,“艘”字右边上边的竖要穿过“臼”。

师:(问书写错误的学生)你同意吗?

生1:同意!

师:(表扬生2)你真是个细心观察的孩子,学习就应该这样一丝不苟。

【点评:阅读教学中仍重视生字词的教学,即是在体现我们语文的工具性。】

师:故事中出现了哪些角色,能按出场顺序说出来吗?

生:能。水手,猴子,船长的儿子,船长。

师:真好!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能用一个课文中出现过的字分别概括他们之间的联系吗?

生:水手“逗”猴子,猴子“气”孩子,孩子反过来“追”猴子,最后,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

(师根据学生回答,完善板书)

师:概括得真准确。谁能看着板书,把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呢?

生:《跳水》讲了,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水手们逗猴子取乐,猴子放肆起来,摘走船长儿子的帽子,故意气他。孩子因为猴子的挑逗和水手们的哄笑而生气,爬上桅杆顶端的横木去追猴子夺帽子,而陷入险境。最后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了!

师:讲得太好了,请同学们也和自己的同桌说说故事吧!

【点评:整体感知课文意思,符合认知规律,并为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意思打下了基础。】

二:质疑问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或者还想提出什么问题来考考同学们的,站起来说说吧!

生:船长为什么要逼儿子跳水?

生1:船长为什么要叫孩子跳到海里?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2:如果孩子不跳到海里,而是掉在甲板上,孩子会摔死的。

生1:为什么猴子要逗孩子?

生2:老师,我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猴子可能比较喜欢小孩子,它觉得小孩子很好玩。

师:哦,原来猴子也喜欢欺负小孩。你对他的回答满意吗?

生1:满意!

师:继续提问!

生:孩子为什么生气?

生1:猴子为什么要将帽子挂在桅杆(gǎn)顶端的横木上?

师:首先要纠正你一个字的读音,应该读桅杆(gān),而不是(gǎn)。这是个多音字,在表示细长的木头或类似的东西时读(gān),表示比较短小物体的细长部分时读(gǎn)。那么,电线杆是读?

生齐:电线杆(gān)。

师:笔杆呢?

生齐:笔杆(gǎn)。

师:咱们班的同学真是一点就通啊!好,继续!

生2:老师,我觉得猴子可能是觉得把帽子挂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孩子比较难摘到。

师:恩,有道理。

生:从哪里可以看出孩子当时的情况很危险呢?

生:孩子为什么要爬上桅杆去追猴子呢?

师:你的思考很深入!

生1:孩子为什么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而没有掉下去呢?

生2:从站起来到掉下去总有一个过程的嘛!

生1:为什么水手们要等40秒钟才去救孩子,而不马上去救他呢?

师:谁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2:老师,我知道。孩子从那么高的地方跳下来,肯定掉到水里面去了,40秒钟他才能浮上来,水手们才能去救呀!再说,孩子掉下来时肯定溅起了水花,他们必须等水花没了,才看得清孩子!

师:是啊,你们在电视中看到过跳水没有,运动员们从十米跳台跳下来都会沉入水底,溅起水花。

生1:猴子为什么要撕孩子的帽子?

生2:故意气他喽!

生1:为什么船长第一次喊的时候,儿子没听明白爸爸的话?

生2:可能是因为桅杆太高或者是海上的风浪很大,他听不到!

师:我不同意你说的海上风浪太大的理由,为什么?谁能从书上帮老师找到依据?

生3:在课文的第一段,他讲到“这一天风平浪静”,所以不可能是由于风浪太大。

师:你读书读得真认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生4:我觉得一定是当时孩子吓呆了,他根本就没有留意下面出现了谁,更不会去留意他说了什么。

师:有道理吗?

生1:有道理!

生:当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呢?

师:你思想的触角伸得真远!

生:是什么让船长改变了打海鸥的想法?

生:船长为什么不用别的办法来救孩子?

生: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跳水”?

师:是啊,我也在琢磨着,他为什么就不叫“跳海”呢?

生: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

【点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钻到文章之中,去读、去想、去议、去说,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发散,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在运用中得到培养,阅读能力在分享与交流中得到了提高。】

三、师生合作,梳理释疑。

师:古人说“学贵有疑,疑则进也”。今天,咱们班的同学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已经取得了了不起的进步了!但这么多问题,上课也不能一个个去解决呀?怎么办呢?这样吧,老师从你们提的这些问题中找出三个最关键的,我们一起来研究。等研究完后,你看你的问题解决了没有,如果没有,我们再交流,好吗?

生:好!

师(指板书):我们先来看这个问题:孩子为什么要爬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点评:老师认为是最关键的问题,学生可能并不认为是关键的。】

生1:从课文中找答案。

师:怎么找?

生2:我认为要先找到课文写孩子爬桅杆过程的段落,再来研究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