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排水坡度

合集下载

场地排水坡度(建筑助手)

场地排水坡度(建筑助手)

2.场地排水坡度为了方便场地排水,场地坡度不应小于0.3%,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场地坡度也不应大于8%,各类地面排水的适宜坡度详见表2—41所列:场地排水坡度表2-41地面种类排水坡度地面种类排水坡度黏土砂土轻度冲刷细砂>0.3%<3%<10%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建筑物周围6m范围内>20%,6m以外>5%建筑物周围2.5m范围内>2%场地的雨水排除组织也是竖向设计的重要内容。

实际上,场地各处标高的确定,各部分之间标高关系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场地内的排雨水组织。

场地雨水排除的基本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地表的自然排水方式,这种方式是不设任何排水设施,利用地形坡度及地质和气象上的特点来排除雨水。

地表的自然排水方式一般适用于雨量较小的情况或者是局部小面积的地段。

场地雨水排除的第二种基本方式是采用地下的雨水管道排水,在场地面积较大,地形平坦,不适于采用地表排水时,或者场地对卫生及环境质量要求较高时,或者场地中大部分建筑物屋面采用内排水时,或者场地排水系统要求与城市雨水管道系统相适应时,采用管道式雨水排除方式是较为合适的。

除以上两种基本方式之外,在场地卫生及环境质量要求较低或投资受限,或基地条件有限时,场地中的雨水排除也可采用明沟排水方式。

整个场地范围的雨水排除系统既可以全部采用上述的某一种方式,也可划分成一些小的分区,将上述方式混合使用。

在采用管道式雨水排除方式时,其雨水口的布置,应考虑集水方便,并应与整个管道系统具有良好的连接条件。

一般情况下,雨水口的布置都应避免谊在建筑物的出入口处、分水点以及其他地下管道的上面。

一个雨水口可负担的汇水面积,应根据降雨强度、场地中室外地面的铺砌情况、土壤性质和所采用的雨水口的形式等因素来决定。

在一般情况下,每个雨水口可负担3000~5000m2的汇水面积。

但多雨地区应小一些,干旱地区可适当放大。

另外还应考虑到场地具体的布置形式的影响。

排水坡度规范

排水坡度规范

坡度3% 是指水平距离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下降)3米1%是指水平距离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下降)1米道路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 ≤2 L≤100m步行道≥0.5 ≤8.0 ≤4注:L为坡长(m)。

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8.0.4.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8.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8.0.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8.0.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8.0.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8.0.5.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0.5规定;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8.0.5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 多层3 3 3 2 2 有出入口- 5 2.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 多层2 2 2 1.5 1.5 围墙面向道路1.5 1.5 1.5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

排水坡度规范

排水坡度规范

坡度3% 是指水平距离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下降)3米1%是指水平距离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下降)1米道路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 ≤2 L≤100m步行道≥0.5 ≤8.0 ≤4注:L为坡长(m)。

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8.0.4.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8.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8.0.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8.0.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8.0.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8.0.5.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0.5规定;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8.0.5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 多层3 3 3 2 2 有出入口- 5 2.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 多层2 2 2 1.51.5 围墙面向道路1.5 1.5 1.5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

排水沟坡度

排水沟坡度

排水沟坡度结合我国排水沟坡度施工情况,现阶段,排水沟坡度设置要求情况如下:施工场地排水沟的设置要求排水沟坡度设置要求:施工场地排水沟的主要作用,是将施工期间的雨水、生活用水以及生产用水有组织地排到场外,以保证施工场地范围内没有任何积水。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当在施工现场设置能够满足排水要求的排水沟,因此,需要对排水沟的设置和要求制定如下的原则,以方便工地使用。

(1)排水沟总的设置原则:1) 一般情况下,排水沟应设置在不影响拟建或已建建筑物以及材料堆集、加工运输和人员行走的地方。

2) 排水沟应满足收集、排出现场积水的客观要求。

包含着五层意思:一是排水沟的数量,必须满足场地范围内每个角落积水的排出。

二是确定排水沟的截面,因为只有充足截面积的排水沟,才能把场地积水进行收集,并迅速排出施工现场以外。

三是排水沟应在场地坡向的低处。

四是排水沟本身也应具有一定的坡度。

五是为了防止排水沟受到重载车辆重压或冬季寒冷天气的侵害,埋入地下的排水沟应具有一定的深度。

3) 排水沟应根据现场施工条件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某一种或某几种单独或组合的排水方式,也就是说应当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运用。

(2)为了施工现场的方便,介绍几种施工现场制作的排水沟断面形式。

排水沟坡度选择技巧:所谓坡度是指坡与地面所成夹角的正切值。

计算公式是:坡度=沟深/[(上宽-下宽)/2]你给的题目中少了沟深,无法计算。

假定沟深1.35米,则:坡度=1.35*2/2.7=1。

俗称1:1的坡。

设沟深1.2米,则:坡度=2.4/2.7=8/9,即:8:9的坡。

场地排水坡度

场地排水坡度

2.场地排水坡度【1】为了方便场地排水,场地坡度不应小于0.3%,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场地坡度也不应大于8%,各类地面排水的适宜坡度详见表2—41所列:场地排水坡度表2-41地面种类排水坡度地面种类排水坡度黏土砂土轻度冲刷细砂>0.3%<3%<10%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建筑物周围6m范围内>20%,6m以外>5%建筑物周围2.5m范围内>2%场地的雨水排除组织也是竖向设计的重要内容。

实际上,场地各处标高的确定,各部分之间标高关系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场地内的排雨水组织。

场地雨水排除的基本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地表的自然排水方式,这种方式是不设任何排水设施,利用地形坡度及地质和气象上的特点来排除雨水。

地表的自然排水方式一般适用于雨量较小的情况或者是局部小面积的地段。

场地雨水排除的第二种基本方式是采用地下的雨水管道排水,在场地面积较大,地形平坦,不适于采用地表排水时,或者场地对卫生及环境质量要求较高时,或者场地中大部分建筑物屋面采用内排水时,或者场地排水系统要求与城市雨水管道系统相适应时,采用管道式雨水排除方式是较为合适的。

除以上两种基本方式之外,在场地卫生及环境质量要求较低或投资受限,或基地条件有限时,场地中的雨水排除也可采用明沟排水方式。

整个场地范围的雨水排除系统既可以全部采用上述的某一种方式,也可划分成一些小的分区,将上述方式混合使用。

在采用管道式雨水排除方式时,其雨水口的布置,应考虑集水方便,并应与整个管道系统具有良好的连接条件。

一般情况下,雨水口的布置都应避免谊在建筑物的出入口处、分水点以及其他地下管道的上面。

一个雨水口可负担的汇水面积,应根据降雨强度、场地中室外地面的铺砌情况、土壤性质和所采用的雨水口的形式等因素来决定。

在一般情况下,每个雨水口可负担3000~5000m2的汇水面积。

但多雨地区应小一些,干旱地区可适当放大。

另外还应考虑到场地具体的布置形式的影响。

场地排水坡度

场地排水坡度

2、场地排水坡度为了方便场地排水,场地坡度不应小于0、3%,综合考虑其她因素,场地坡度也不应大于8%,各类地面排水的适宜坡度详见表2—41所列:场地排水坡度表2-41地面种类排水坡度地面种类排水坡度黏土砂土轻度冲刷细砂>0、3%<3%<10%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建筑物周围6m范围内>20%,6m以外>5%建筑物周围2、5m范围内>2%场地的雨水排除组织也就是竖向设计的重要内容。

实际上,场地各处标高的确定,各部分之间标高关系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就就是为了场地内的排雨水组织。

场地雨水排除的基本方式有两种:第一种就是地表的自然排水方式,这种方式就是不设任何排水设施,利用地形坡度及地质与气象上的特点来排除雨水。

地表的自然排水方式一般适用于雨量较小的情况或者就是局部小面积的地段。

场地雨水排除的第二种基本方式就是采用地下的雨水管道排水,在场地面积较大,地形平坦,不适于采用地表排水时,或者场地对卫生及环境质量要求较高时,或者场地中大部分建筑物屋面采用内排水时,或者场地排水系统要求与城市雨水管道系统相适应时,采用管道式雨水排除方式就是较为合适的。

除以上两种基本方式之外,在场地卫生及环境质量要求较低或投资受限,或基地条件有限时,场地中的雨水排除也可采用明沟排水方式。

整个场地范围的雨水排除系统既可以全部采用上述的某一种方式,也可划分成一些小的分区,将上述方式混合使用。

在采用管道式雨水排除方式时,其雨水口的布置,应考虑集水方便,并应与整个管道系统具有良好的连接条件。

一般情况下,雨水口的布置都应避免谊在建筑物的出入口处、分水点以及其她地下管道的上面。

一个雨水口可负担的汇水面积,应根据降雨强度、场地中室外地面的铺砌情况、土壤性质与所采用的雨水口的形式等因素来决定。

在一般情况下,每个雨水口可负担3000~5000m2的汇水面积。

但多雨地区应小一些,干旱地区可适当放大。

另外还应考虑到场地具体的布置形式的影响。

关于排水坡度的问题

关于排水坡度的问题

广场坡度场地排雨水一、人工排水系统(一)地表雨水排除方式自然排水暗管排水明沟排水(便宜、技术简单)(二)场地排水坡度自然地面、人工地面(详表——摘自《建筑设计资料集》)例:0.3%≤粘土地面≤5%绿地:适宜坡度0.5%~1.0%广场兼停车场:适宜坡度0.2%~0.5%(三)场地排水方案1、建筑物标高和道路标高的协调关系(1)一般道路标高比地坪标高底0.25~0.30m,场地雨水通过道路两侧排除。

(2)建筑物低于道路时,散水处设明沟或暗沟2、绿地部分需要排除的地表水,适宜坡度0.5%~1.0%。

不超过10%的坡道宜于人活动和草皮生长。

3、广场和停车场(1)广场设计坡度——0.3≤平原地区≤1%停车场——最小坡度0.3%。

平行通道方向纵坡≤1%,横坡≤3%(2)与广场相连的道路——0.5~2%,困难时≤7%与停车场相连的道路——0.5~2%,困难时≤7%(3)积雪寒冷地区广场——≤6%(且出入口处设置≤2%的缓坡)(4)广场、停车场,符合下列情况,宜采用划区分散排水方式a、单向尺寸大于或等于150米b、地面纵坡≥2%且单向尺寸大于或等于100米4、体育运动场地(1)体育场a、每分钟排除10.8mm/平米b、三个排水分区——跑道横坡1%、2%,纵坡应≤1%(2)矩形场地排水坡形式:双坡式、横坡式、纵坡式、斜坡式排球场——0.5%羽毛球场——草皮≥2%,混凝土≥0.83%篮球场地——混凝土≥0.83%网球场——非透水型0.83%,透水型0.3~0.4%5、挡土墙二、排水沟(涵洞)设计流量计算三、常见排水设施布置(一)雨水口1、积水点的判断,图4-60交叉口雨水口分布。

2、一个雨水口汇水面积约2500~5000平米3、道路雨水口间距根据不同纵坡的规定(见表——摘自《建筑设计资料集》)例:道路纵坡0.3~0.4时,雨水口间距30~40米(二)排水沟1、梯形沟2、矩形沟(最常用)沟深≥200,沟宽≥400,纵坡≥0.3%四、场地防排洪城市重要程度分类(按人口)5.3 竖向5.3.1 建筑基地地面和道路坡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基地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2%,地面坡度大于8%时宜分成台地,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墙或护坡;2 基地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8%,其坡长不应大于200m,在个别路段可不大于11%,其坡长不应大于80m;在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5%,其坡长不应大于600m;横坡应为1%~2%;3 基地非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3%,其坡长不应大于50m;在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2%,其坡长不应大于1OOm;横坡应为1%~2%;4 基地步行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8%,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4%,横坡应为1%~2%;5 基地内人流活动的主要地段,应设置无障碍人行道。

场地排水坡度

场地排水坡度

2.场地排水坡度为了方便场地排水,场地坡度不应小于0.3%,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场地坡度也不应大于8%,各类地面排水的适宜坡度详见表2—41所列:场地排水坡度表2-41地面种类排水坡度地面种类排水坡度黏土砂土轻度冲刷细砂>0.3%<3%<10%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建筑物周围6m范围内>20%,6m以外>5%建筑物周围2.5m范围内>2%场地的雨水排除组织也是竖向设计的重要内容。

实际上,场地各处标高的确定,各部分之间标高关系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场地内的排雨水组织。

场地雨水排除的基本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地表的自然排水方式,这种方式是不设任何排水设施,利用地形坡度及地质和气象上的特点来排除雨水。

地表的自然排水方式一般适用于雨量较小的情况或者是局部小面积的地段。

场地雨水排除的第二种基本方式是采用地下的雨水管道排水,在场地面积较大,地形平坦,不适于采用地表排水时,或者场地对卫生及环境质量要求较高时,或者场地中大部分建筑物屋面采用内排水时,或者场地排水系统要求与城市雨水管道系统相适应时,采用管道式雨水排除方式是较为合适的。

除以上两种基本方式之外,在场地卫生及环境质量要求较低或投资受限,或基地条件有限时,场地中的雨水排除也可采用明沟排水方式。

整个场地范围的雨水排除系统既可以全部采用上述的某一种方式,也可划分成一些小的分区,将上述方式混合使用。

在采用管道式雨水排除方式时,其雨水口的布置,应考虑集水方便,并应与整个管道系统具有良好的连接条件。

一般情况下,雨水口的布置都应避免谊在建筑物的出入口处、分水点以及其他地下管道的上面。

一个雨水口可负担的汇水面积,应根据降雨强度、场地中室外地面的铺砌情况、土壤性质和所采用的雨水口的形式等因素来决定。

在一般情况下,每个雨水口可负担3000~5000m2的汇水面积。

但多雨地区应小一些,干旱地区可适当放大。

另外还应考虑到场地具体的布置形式的影响。

排水坡度规范-下水放坡规范

排水坡度规范-下水放坡规范

坡度3% 是指水平距离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下降)3米1%是指水平距离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下降)1米之巴公井开创作道路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 ≤2 L≤100m步行道≥0.5 ≤8.0 ≤4注:L为坡长(m)。

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8.0.4.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插需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分的有关规定。

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该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出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出80m,当建筑物长度超出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8.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捍卫;8.0.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该小于2.5m,纵坡不该大于2.5%;8.0.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8.0.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8.0.5.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取柔性路面;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沿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0.5规定;道路边沿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8.0.5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 多层3 3 3 2 2 有出入口 - 5 2.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 多层2 2 2 1.5 1.5 围墙面向道路 1.5 1.5 1.5注:居住区道路的边沿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沿指路面边线。

排水坡度规范

排水坡度规范

坡度3% 是指水平距离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下降)3米1%是指水平距离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下降)1米道路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 ≤2 L≤100m步行道≥0.5 ≤8.0 ≤4注:L为坡长(m)。

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8.0.4.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8.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8.0.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8.0.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8.0.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8.0.5.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0.5规定;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8.0.5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 多层3 3 3 2 2 有出入口- 5 2.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 多层2 2 2 1.51.5 围墙面向道路1.5 1.5 1.5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

排水坡度

排水坡度

坡度3% 是指水平距离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下降)3米1%是指水平距离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下降)1米道路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 ≤2 L≤100m步行道≥0.5 ≤8.0 ≤4注:L为坡长(m)。

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8.0.4.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8.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8.0.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8.0.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8.0.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8.0.5.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0.5规定;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8.0.5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 多层3 3 3 2 2 有出入口- 5 2.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 多层2 2 2 1.5 1.5 围墙面向道路1.5 1.5 1.5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

篮球场的排水坡度问题

篮球场的排水坡度问题

根据《学校体育运动场地验收办法》篮球场一般坡度为0.2%~0.4%。

屋面做篮球场那么大按结构找坡3%来考虑。

这种情况我没做过,凭经验谈谈自己的处理方法:先确定篮球场的位置(就当平的),篮球场四边按3%的坡度分别坡向屋面四周,倒推篮球场的标高。

或者屋面按正常找坡3%做完,在此基础上把篮球场区域做高一点点,其实做篮球场的屋面都比较大,篮球场就28X15米,就是做平了也没有关系,只要四周排水顺畅也不会积水的(可以考虑四周加大排水坡度)。

加上球场正中间按验收要求的坡度做成最高点,就更好了。

《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学校体育运动场地验收办法(试行)》学校体育运动场地验收技术要求一、田径场塑胶跑道1、外观:无裂痕或分层现象;防滑层与底胶粘合牢固、均匀;接缝平直、无明显凹凸现象;表面色泽均匀。

2、标志线:标志线应清晰、不反光,无明显虚边,与面层粘合牢固。

各标志线位置距终点线间的距离长度不允许出现负差,其正差应小于1/1000,跑道线宽5厘米;标枪投掷弧线宽7厘米,撑竿跳高插斗前壁顶端的内沿齐平的一条线为1厘米宽。

3、平整度合格率:塑胶跑道平整合格率不小于85%,在任何方向和位置上,在每4米的丈量距离上不能超过6毫米的起伏,在1米的丈量距离上不能有超过3毫米的起伏。

4、厚度:用于比赛的塑胶跑道的厚度不小于13毫米,任何区域的厚度都不少于10毫米,厚度在10—10.5毫米之间的面积不能超过总面积的5%,承受压力的区域(撑竿跳高、掷标枪、三级跳远的助跑道,跳高的起跳区、水池)厚度要达到25毫米,这一区域不能被计算入平均数。

场地用来进行重大比赛的,合成材料表面的厚度任何区域都不能少于10毫米。

5、坡度:塑胶跑道的横向坡度不大于1:100,纵向坡度不大于1:1000。

6、物理机械性能应符合下表中的规定项目指标硬度(邵A),度 45—60拉伸强度,MPa 0.7扯断伸长率,% 90压缩复原率,% 95回弹值,% 20阻燃性,级 1二、足球、篮球、排球、网球、手球、羽毛球塑胶场地等1、外观:场地没有气泡、裂痕或分层现象;面层与基础层粘合牢固、均匀,接缝平直,无明显凹凸现象;表面平坦、色泽均匀。

篮球场的排水坡度问题

篮球场的排水坡度问题

根据学校体育运动场地验收办法篮球场一般坡度为0.2%~0.4%;屋面做篮球场那么大按结构找坡3%来考虑;这种情况我没做过,凭经验谈谈自己的处理方法:先确定篮球场的位置就当平的,篮球场四边按3%的坡度分别坡向屋面四周,倒推篮球场的标高;或者屋面按正常找坡3%做完,在此基础上把篮球场区域做高一点点,其实做篮球场的屋面都比较大,篮球场就28X15米,就是做平了也没有关系,只要四周排水顺畅也不会积水的可以考虑四周加大排水坡度;加上球场正中间7,、;扯断伸长率,% 90压缩复原率,% 95回弹值,% 20阻燃性,级 1二、足球、篮球、排球、网球、手球、羽毛球塑胶场地等1、外观:场地没有气泡、裂痕或分层现象;面层与基础层粘合牢固、均匀,接缝平直,无明显凹凸现象;表面平坦、色泽均匀;2、标志线:标志线清晰、不反光,无明显虚边,与面层粘合牢固;1足球场的所有线宽不超过12厘米,场地长90米—120米,宽45米—90米,国际比赛足球场长为100米—110米,宽64米—75米;2篮球场的所有线宽均为5厘米,国际篮联主要的正式比赛球场尺寸为长28米,宽15米,球场的丈量是从界线的内沿量起;最小场地为14米×26米;篮球场界线外至少2米无障碍;3排球场的所有线宽均为5厘米,比赛区为18米×9米的长方形,其四周至少3米宽的无障碍区;排球场界线从线的外沿计算;4网球场的端线宽10厘米,其余各条线宽为5厘米,单打场地为23.77米×8.23米,双打,边,,场羽毛,防在接缝处要铺垫强力胶带连接,不能直接粘在地基上面;4、厚度:人造运动草坪草苗一般高在10—55毫米之间;草苗应长度一致,以保证草表面平整;5、坡度:人造运动草坪场地倾斜坡度为4/1000—6/1000,要有良好的排水性能;6、平整度:局部地面不应凹凸不平,在3米丈量距离内不超过10毫米,在一个0.5米丈量距离内不超过8毫米;7、排水:下雨停止后20分钟,草坪地面上不应有积水出现;四、天然草足球场1、外观:草坪平坦,草苗密实均匀一致,草苗生长旺盛连成片,没有枯苗,不露黄土;2、厚度:草苗应被保养在最合适的高度3—4厘米,以保证草皮表层最长寿命;足球场如进行投掷项目比赛,必须将草切割到高1.5—2厘米;3、坡度:足球场的地面应是龟背形倾斜,坡度为4/1000—6/1000;4、平整度:局部地面不应该凹凸不平;在3米丈量距离内不超过10毫米,在一个0.5米丈量距离内不超过8毫米;5、排水:下雨停止后20分钟,地面上不应有积水出现;6、给水:均匀喷洒、无盲区;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方便场地排水,场地坡度不应小于%,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场地坡度也不应大于8%,各类地面排水的适宜坡度详见表2—41所列:
场地排水坡度表2-41
地面种类排水坡度地面种类排水坡度
黏土
砂土
轻度冲刷细砂>%
<3%
<10%湿陷性黄土
膨胀土建筑物周围6m范围内>20%,6m以外>5%
建筑物周围范围内>2%
场地的雨水排除组织也是竖向设计的重要内容。

实际上,场地各处标高的确定,各部分之间标高关系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场地内的排雨水组织。

场地雨水排除的基本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地表的自然排水方式,这种方式是不设任何排水设施,利用地形坡度及地质和气象上的特点来排除雨水。

地表的自然排水方式一般
适用于雨量较小的情况或者是局部小面积的地段。

场地雨水排除的第二种基本方式是采用地下的雨水管道排水,在场地面积较大,地形平坦,不适于采用地表排水时,或者场地对卫生及环境质量要求较高时,或者场地中大部分建筑物屋面采用内排水时,或者场地排水系统要求与城市雨水管道系统相适应时,采用管道式雨水排除方式是较为合适的。

除以上两种基本方式之外,在场地卫生及环境质量要求较低或投资受限,或基地条件有限时,场地中的雨水排除也可采用明沟排水方式。

整个场地范围的雨水排除系统既可以全部采用上述的某一种方式,也可划分成一些小的分区,将上述方式混合使用。

在采用管道式雨水排除方式时,其雨水口的布置,应考虑集水方便,并应与整个管道系统具有良好的连接条件。

一般情况下,雨水口的布置都应避免谊在建筑物的出入口处、分水点以及其他地下管道的上面。

一个雨水口可负担的汇水面积,应根据降雨强度、场地中室外地面的铺砌情况、土壤性质和所采用的雨水口的形式等因素来决定。

在一般情况下,每个雨水口可负担3000~5000m2的汇水面积。

但多雨地区应小一些,干旱地区可适当放大。

另外还应考虑到场地具体的布置形式的影响。

为保证雨水排除顺畅,避免积水,场地地表应保证一定的排水坡度,其坡度值的大小视降雨强度及地面的构造形式、材料不同而
定,一般情况下宜采用%~2%的坡度,在有困难的局部区域坡度可更缓一些,但最低不应小于%。

反过来看,场地地面坡度也不宜过大,那样虽然利于排水,但却会影响使用,所以坡度的确定要综合考虑。

场地内地面坡度的上限一般为8%。

在表2-42中给出了广场、游戏场、绿地等的适用坡度。

建筑物至周围地面、道路等的排水坡度可在%~6%之间选取,最佳值是1%~3%。

因为一般建筑物的地坪标高会高于周围的室外地面,所以建筑物周围的雨水排除一般是使雨水向四边自然排除,再汇入场地主要的排水路线。

如果场地的具体地形难以满足上述组织方式时,那么则应在建筑物的四周形成局部的高差,井采取其他一些辅助设施,引导雨水自建筑物周围排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