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网络层实验报告材料参考
计算机网络网络层实验报告材料参考
计算机网络网络层实验报告材料参考XX 理工学院实验报告课程计算机网络题目基于Cisco Packet Tracer的网络层实验院系名称计算机学院班级计科班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时间2016.11.14实验二:网络层协议实验实验说明:1.实验中的问题按照自己的方式回答,如文字,图片,表格等形式。
2.实验报告共四份,于期末通知时再统一打包上交。
3.报告文档模板中如有错误,请反映到计算机网络QQ群上。
实验内容目录:实验2.1: IP分析实验2.2: IP地址分配实验实验2.3: ARP分析实验2.4: ICMP分析实验2.5:路由协议分析实验2.6: VPN与NAT协议分析实验2.1:IP分析实验目的:1、熟悉IP的报文格式以及关机字段的含义。
2、掌握IP地址的分配方法。
3、理解路由器转发IP数据报的流程。
实验思考题:1.一个IP分组经路由器转发后,有哪些字段会发生变化?答:TTL字段需要减一,而IP头部的校验和需要重新计算,因此这两个字段会发生变化。
2.为什么任务三中的两个分片的长度分别为1500字节和48字节。
答:原数据长度为1500+8(ICMP报文头长度)=1508字节,超过以太网帧的最大传输能力,因此需要分成两片。
长度分别为1480字节和28字节,封装成IP 后,每片的长度分别为1480+20=1500字节,28+20=48字节。
实验2.2:IP地址分配实验实验目的:1.掌握主机和路由器的IP地址配置。
2.熟悉CIDR的IP地址编址方法。
3.理解CIDR的路由聚合功能。
实验思考题:1.与分类的IP编址方法相比,CIDR编址方案具有什么优点?答:1)CIDR的地址分配更高效,因为CIDR采用可变长掩码,能根据网络的实际大小量身定制主机地址空间。
2)CIDR具有路由聚合功能,能减少路由器的路由表项。
2.路由器的不同接口能否使用相同的网络号?答:不能,路由器的不同接口必须使用不同的网络号。
实验2.3:ARP分析实验目的:1.掌握基本的ARP命令。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6篇)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6篇)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通用6篇)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篇1一、实验目的1、熟悉微机的各个部件;2、掌握将各个部件组装成一台主机的方法和步骤;3、掌握每个部件的安装方法;4、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配置;5、熟悉并掌握DOS操作系统的使用;6、掌握文件、目录、路径等概念;7、掌握常用虚拟机软件的安装和使用;8、熟悉并掌握虚拟机上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方法及使用;9、掌握使用启动U盘的制作和U盘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的方法;10、了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配置和优化方法。
二、实验内容1.将微机的各个部件组装成一台主机;2.调试机器,使其正常工作;3.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配置。
4.安装及使用虚拟机软件;5.安装WINDOWS7操作系统;6.常用DOS命令的使用;7.学会制作启动U盘和使用方法;8.WINDOWS7的基本操作;9.操作系统的基本设置和优化。
三、实验步骤(参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内容,结合实验过程中做的具体内容,完成此项内容的撰写)四、思考与总结(写实验的心得体会等)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篇2windows平台逻辑层数据恢复一、实验目的:通过运用软件R-Studio_5.0和winhe_对误格式化的硬盘或者其他设备进行数据恢复,通过实验了解windows平台逻辑层误格式化数据恢复原理,能够深入理解并掌握数据恢复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这些软件对存储设备设备进行数据恢复。
二、实验要求:运用软件R-Studio_5.0和winhe_对电脑磁盘或者自己的U盘中的删除的数据文件进行恢复,对各种文件进行多次尝试,音频文件、系统文件、文档文件等,对简单删除和格式化的磁盘文件分别恢复,并检查和验证恢复结果,分析两个软件的数据恢复功能差异与优势,进一步熟悉存储介质数据修复和恢复方法及过程,提高自身的对存储介质逻辑层恢复技能。
三、实验环境和设备:(1)Windows _P 或Windows 20__ Professional操作系统。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在IDS上安装并配置相应的检测规则,以便对网络流 量进行实时监测。
根据安全策略对异常流量进行报警和记录。
实验步骤与操作
4. 漏洞扫描
使用漏洞扫描工具对内部网络进行扫描,发现潜在的安全 隐患。
根据扫描结果,评估网络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 施。
实验步骤与操作
5. 数据加密与安全通信 使用加密技术对数据传输进行保护,如SSL/TLS协议等。 配置安全协议,如VPN等,实现安全的远程访问和数据传输。
网络连接(如以太网)
实验步骤与操作
1. 实验准备 • 在计算机上安装Wireshark网络协议分析器。
• 通过网络连接将计算机连接到目标网络中。
实验步骤与操作
2. 数据包捕获
• 打开Wireshark软件,选择捕获数据包的网卡,并开始捕获数据包。
• 在捕获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过滤器来筛选出特定类型的数据包,如 IP、TCP等。
理解并实践各种网络设备的配置和使用 了解和掌握中小型企业网络的日常维护 和管理
实验设备
路由器
用于网络连接和数据 包转发
交换机
用于局域网连接和数 据帧转发
服务器
用于提供网络服务和 资源共享
客户端
用于访问网络服务和 资源共享
网络线
用于连接设备和传输 数据
实验步骤与操作
1. 设计网络拓扑结构,并依据 设计进行设备的选型和连接。
实验设备
计算机(Windows操作系统)
入侵检测系统(IDS) 防火墙
网络交换机 路由器
实验步骤与操作
1. 网络拓扑结构搭建
准备实验设备,将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和IDS按照网络拓扑结构进 行连接。
实验步骤与操作
计算机网络综合实验报告参考5篇
计算机网络综合实验报告参考5篇计算机网络综合实验报告参考 (1) ××大学校园网解决方案一、需求分析建设一个以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计算机校园文化为核心,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能覆盖全校主要楼宇的校园主干网络,将学校的各种pc机、工作站、终端设备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并与有关广域网相连,在网上宣传自己和获取Internet网上的教育资源。
形成结构合理,内外沟通的校园计算机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满足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需要的软硬件环境,开发各类信息库和应用系统,为学校各类人员提供充分的网络信息服务。
系统总体设计将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体现系统的技术先进性、高度的安全可靠性,同时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冗余性。
本着为学校着想,合理使用建设资金,使系统经济可行。
具体包括下以几个方面:1、内网络能够高速访问FTP服务器现在或上传文件实现资源共享功能,实现对不同类型的用户划分不同的权限,限制不同类型的用户只能访问特定的服务资源。
可以下载和上传资料文件,访问速度可以对指定的用户进行级别的划分。
2、建设Web服务器对外实现信息发布,对内实现教学教务管理。
网站发布学校新闻、通知、学校的活动等相关内容。
实现学生能够在网上进行成绩查询、网上报名、网上评教等功能;以及教师的信息查询、教学数据上传等。
3、建设邮件服务器以满足校园内部之间和内、外网这间的大量邮件传输的需求。
4、实现内网划分多个VLAN,实现校园内不同校区,不同楼宇,不同楼层的多客户接入。
5、内部实现PC间实现高速互访,同时可以访问互联网。
网络内同一IP段内的PC机可以通过网上邻居实现高速互访,传送资料文件等,解决不同楼宇,不同楼层之间通过移动存储设备传送数据费时、费力的问题。
6、内部用户的QoS管理,实现用户的分级管理功能,对用户下载和上传做相应的带宽限制。
对校园网络中的流量实现有效控制,对校园内的重要数据量可靠、稳定的传输如:语音、视频会议等的延迟和阻塞的敏感。
网络层协议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网络层协议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掌握IP协议、ARP协议和RIP协议的基本原理和配置方法;3. 通过实验验证网络层协议在实际网络中的应用。
二、实验环境1. 实验设备:一台安装有Cisco Packet Tracer软件的PC机;2. 实验软件:Cisco Packet Tracer 7.3.1模拟器;3. 实验拓扑:实验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三台路由器(R1、R2、R3)和三台主机(H1、H2、H3)。
图1 实验拓扑结构图三、实验内容1. IP协议分析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IP协议的基本原理和配置方法。
(2)实验步骤:① 在R1、R2、R3上配置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② 在H1、H2、H3上配置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③ 使用Ping命令测试H1与H2、H3之间的连通性;④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IP协议在网络层的作用。
(3)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验证了IP协议在网络层中实现数据包的传输和路由功能。
当H1与H2、H3之间进行通信时,数据包会按照IP地址进行路由,最终到达目标主机。
2. ARP协议分析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ARP协议的基本原理和配置方法。
(2)实验步骤:① 在R1、R2、R3上配置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② 在H1、H2、H3上配置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③ 在H1上配置MAC地址与IP地址的静态映射;④ 使用Ping命令测试H1与H2、H3之间的连通性;⑤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ARP协议在网络层的作用。
(3)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验证了ARP协议在网络层中实现IP地址与MAC地址的映射功能。
当H1与H2、H3之间进行通信时,数据包会通过ARP协议获取目标主机的MAC地址,从而实现数据包的传输。
3. RIP协议分析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RIP协议的基本原理和配置方法。
(2)实验步骤:① 在R1、R2、R3上配置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② 在R1、R2、R3上配置RIP协议,使其相互通告路由信息;③ 在H1、H2、H3上配置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④ 使用Ping命令测试H1与H2、H3之间的连通性;⑤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RIP协议在网络层的作用。
计算机网络实验五网络层协议分析实验报告
南昌航空大学实验报告年月日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实验名称:网络层协议分析班级:学生姓名:邓佳威学号: 2212893107 指导教师评定:签名:一、实验目的分析ARP协议报文首部格式及其解析过程;分析ICMP报文格式和协议内容并了解其应用;分析IP报文格式、IP地址的分类和IP层的路由功能;分析TCP/IP协议中网络层的分片过程。
二、实验内容(一)ARP协议分析1.实验原理(1)ARP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是地址解析协议的简称,在实际通信中,物理网络使用硬件地址进行报文传输,IP地址不能被物理网络所识别。
所以必须建立两种地址的映射关系,这一过程称为地址解析。
用于将IP地址解析成硬件地址的协议就被称为地址解析协议(ARP协议)。
ARP是动态协议,就是说这个过程是自动完成的。
在每台使用ARP的主机中,都保留了一个专用的内存区(称为缓存),存放最近的IP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对应关系。
一旦收到ARP应答,主机就将获得的IP地址和硬件地址的对应关系存到缓存中。
当发送报文时,首先去缓存中查找相应的项,如果找到相应项后,遍将报文直接发送出去;如果找不到,在利用ARP进行解析。
ARP缓存信息在一定时间内有效,过期不更新就会被删除。
(2)同一网段的ARP解析过程处在同一网段或不同网段的主机进行通信时,利用ARP协议进行地址解析的过程不同。
在同一网段内通信时,如果在ARP缓存中查找不到对方主机的硬件地址,则源主机直接发送ARP 请求报文,目的主机对此请求报文作出应答即可。
(3)不同网段的ARP解析过程位于不同网段的主机进行通信时,源主机只需将报文发送给它的默认网关,即只需查找或解析自己的默认网关地址即可。
(二)ICMP协议分析1.实验原理(1)ICMP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是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RFC792]的缩写,是因特网的标准协议。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功能;3.学习使用网络配置工具进行网络的配置和管理;4.掌握网络通信的基本步骤和网络协议的作用;5.通过实验,加深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软件工具:Packet Tracer;3.实验设备: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
三、实验内容1.网络配置实验通过使用Packet Tracer软件,建立一个简单的局域网,包括一台计算机、一台路由器和一台交换机。
使用网络配置工具进行网络的配置和管理,实现计算机与路由器之间的通信以及计算机与交换机之间的通信。
2.网络通信实验通过Ping命令测试计算机与路由器之间的连通性,并观察分组的传输过程。
同时,使用Wireshark抓包工具,捕获网络数据包,并分析数据包的结构和内容。
可以观察到IP地址、MAC地址以及各类协议的使用情况。
四、实验步骤1. 打开Packet Tracer软件,创建一个场景,包括一台计算机、一台路由器和一台交换机。
2.使用网络配置工具,给计算机、路由器和交换机分配IP地址,并设置子网掩码。
3.配置路由器的路由表,将计算机所在的网段加入到路由器的路由表中。
4. 在计算机上通过命令行窗口,使用Ping命令测试与路由器的连通性。
5. 同时,启动Wireshark抓包工具,并对网络通信进行抓包。
6. 观察Ping命令的结果,判断是否与路由器连通。
7. 分析Wireshark抓包结果,观察数据包的结构和内容,了解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网络配置实验通过网络配置工具,成功配置了计算机、路由器和交换机的IP地址,并设置了子网掩码。
通过配置路由器的路由表,实现了计算机与路由器之间的通信以及计算机与交换机之间的通信。
2.网络通信实验Ping命令的结果显示,计算机与路由器之间连通正常。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USTC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USTC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USTC一、实验目的本次计算机网络实验旨在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提高对网络协议、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性能优化等方面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环境实验在USTC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进行,使用了以下硬件和软件设备:1、计算机:若干台配置相同的台式计算机,具备以太网接口和无线网卡。
2、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
3、操作系统:Windows 10 和 Linux(Ubuntu)。
4、网络模拟软件:Packet Tracer、Wireshark 等。
三、实验内容1、网络拓扑结构的搭建与分析使用 Packet Tracer 软件搭建了星型、总线型、环形和树形等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
对不同拓扑结构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包括可靠性、扩展性、传输效率等方面。
通过模拟数据传输,观察了网络拥塞、冲突等现象,并分析了其原因和解决方法。
2、 IP 地址配置与子网划分在 Windows 和 Linux 操作系统中,手动配置了 IP 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和 DNS 服务器。
学习了子网划分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划分不同大小的子网,提高了网络地址的利用率。
使用 Ping 命令和网络扫描工具,测试了网络的连通性和可达性。
3、网络协议分析利用 Wireshark 软件捕获网络数据包,对 TCP、UDP、ICMP 等常见协议的数据包格式和字段进行了分析。
观察了协议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过程,理解了连接建立和释放的机制。
分析了网络中的广播、组播和单播通信方式,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优缺点。
4、网络性能优化调整了网络参数,如缓冲区大小、MTU 值等,观察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实施了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策略,如滑动窗口机制、慢启动算法等,提高了网络的传输效率和稳定性。
对网络中的丢包、延迟和带宽利用率等性能指标进行了监测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
四、实验步骤1、网络拓扑结构搭建打开 Packet Tracer 软件,选择所需的网络设备和线缆。
基本网络组建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网络组建的原理和方法,包括网络拓扑设计、设备配置、IP地址规划、子网划分以及网络测试等。
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网络环境中,提高网络组建和故障排查的能力。
实验环境1. 硬件设备:路由器2台,交换机2台,PC机5台,网络线缆若干。
2. 软件环境:Windows操作系统,Packet Tracer网络模拟软件。
实验内容一、网络拓扑设计1. 拓扑结构:设计一个简单的星型拓扑结构,包括一个核心交换机和5个边缘PC 机。
2. 网络设备:核心交换机负责连接所有边缘PC机,边缘PC机通过交换机接入核心交换机。
二、设备配置1. 配置核心交换机:- 配置VLAN,为不同部门划分虚拟局域网。
- 配置端口,为每个端口分配VLAN。
- 配置路由,实现不同VLAN之间的通信。
2. 配置边缘交换机:- 配置端口,将端口连接到对应的PC机。
- 配置VLAN,与核心交换机保持一致。
3. 配置PC机:- 配置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
- 配置DNS服务器地址。
三、IP地址规划与子网划分1. IP地址规划:采用192.168.1.0/24网段进行IP地址规划。
2. 子网划分:将192.168.1.0/24划分为两个子网,分别为192.168.1.0/25和192.168.1.128/25。
四、网络测试1. 测试设备连通性:使用ping命令测试PC机与核心交换机、边缘交换机以及其他PC机的连通性。
2. 测试路由功能:使用traceroute命令测试数据包从PC机到目标PC机的路由路径。
3. 测试VLAN功能:测试不同VLAN之间的通信是否正常。
实验步骤1. 搭建网络拓扑:在Packet Tracer中搭建实验拓扑,连接网络设备。
2. 配置设备:按照实验内容,对网络设备进行配置。
3. 规划IP地址与子网划分:规划IP地址,划分子网。
4. 测试网络:进行网络连通性、路由功能和VLAN功能的测试。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3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3一、实验目的本次计算机网络实验 3 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中的相关技术和概念,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增强对网络通信原理、协议分析以及网络配置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进行,使用的设备包括计算机、网络交换机、路由器等。
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实验中使用的软件工具包括 Wireshark 网络协议分析工具、Cisco Packet Tracer 网络模拟软件等。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网络拓扑结构的搭建使用 Cisco Packet Tracer 软件,构建一个包含多个子网的复杂网络拓扑结构。
在这个拓扑结构中,包括了不同类型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并配置了相应的 IP 地址和子网掩码。
(二)网络协议分析启动 Wireshark 工具,捕获网络中的数据包。
通过对捕获到的数据包进行分析,了解常见的网络协议,如 TCP、IP、UDP 等的格式和工作原理。
观察数据包中的源地址、目的地址、协议类型、端口号等关键信息,并分析它们在网络通信中的作用。
(三)网络配置与管理在实际的网络环境中,对计算机的网络参数进行配置,包括 IP 地址、子网掩码、网关、DNS 服务器等。
通过命令行工具(如 Windows 中的 ipconfig 命令)查看和验证配置的正确性。
(四)网络故障排查与解决设置一些网络故障,如 IP 地址冲突、网络连接中断等,然后通过相关的工具和技术手段进行故障排查和解决。
学习使用 ping 命令、tracert 命令等网络诊断工具,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网络拓扑结构搭建结果成功构建了包含多个子网的网络拓扑结构,各个设备之间能够正常通信。
通过查看设备的状态指示灯和配置信息,验证了网络连接的正确性。
(二)网络协议分析结果通过 Wireshark 捕获到的数据包,清晰地看到了 TCP 三次握手的过程,以及 IP 数据包的分片和重组。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样板)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学院名称:电子信息学院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2013年*月*日实验二组建WINDOWS环境下的对等网并共享资源一、实验目的1、利用网络设备,学生自己组成局域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掌握基本的网络参数的配置,学会使用基本的测试命令来检测网络的配置情况。
3、掌握对等网环境下软硬件共享的设置和使用方法。
4、了解一些安全访问选项的设置和取消操作。
二、实验属性验证性实验。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器材实验要求有若干台安装Windows XP的计算机,每台计算机都要安装网卡。
D-link DES-1024R+交换机两台,直通线、交叉线若干。
四、实验要求1、预习报告中需解决以下问题:(1)掌握TCP/IP的基本配置过程(2)了解交换机的工作特性(3)注意ping命令的使用方法及参数以及结果显示中各参数表示的含义。
(4)掌握对等网环境下软硬件共享的设置和使用方法。
2、试验中正确使用仪器设备,独立操作。
3、试验后按规定要求写出实验报告。
五、实验原理1、网卡的作用计算机与外界局域网的连接是通过主机箱内插入一块网络接口板的。
网络接口板又称为通信适配器(adapter)或网络接口卡NIC (Network Interface Card),或“网卡”。
网卡的重要功能是进行串行/并行转换,对数据进行缓存,实现以太网协议等。
2、交换机的作用交换式集线器常称为以太网交换机(switch)或第二层交换机,它实质上就是一个多端口的网桥,可见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交换机能同时连通许多对的端口,使每一对相互通信的主机都能像独占通信媒体那样,进行无碰撞地传输数据,因此它是独享信道的通信设备。
3、对等网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实现计算机的资源的共享。
文件夹共享名称可与本地文件夹名称相同,也可以不同。
Windows XP提供3种访问权限类型。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内容-
物电学院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一、以太网帧的构成(4学时),拓扑结构一实验二、网际协议IP(4学时),拓扑结构一实验三、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ICMP(2学时),拓扑结构二实验四、域名服务协议DNS(2学时),拓扑结构一实验五、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2学时),拓扑结构一实验六、传输控制协议TCP(4学时),拓扑结构一指导老师:年级班级:学号:姓名:实验一以太网帧的构成一、实验目的1. 掌握以太网的报文格式2. 掌握MAC地址的作用3. 掌握MAC广播地址的作用4. 掌握LLC帧报文格式5. 掌握仿真编辑器和协议分析器的使用方法二、实验原理(一)、两种不同的MAC帧格式常用的以太网MAC帧格式有两种标准,一种是DIX Ethernet V2标准;另一种是IEEE的802.3标准。
目前MAC帧最常用的是以太网V2的格式。
下图画出了两种不同的MAC帧格式。
(二)、MAC层的硬件地址1、在局域网中,硬件地址又称物理地址或MAC地址,它是数据帧在MAC层传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识符。
2、网卡从网络上收到一个 MAC 帧后,首先检查其MAC 地址,如果是发往本站的帧就收下;否则就将此帧丢弃。
这里“发往本站的帧”包括以下三种帧:单播(unicast)帧(一对一),即一个站点发送给另一个站点的帧。
广播(broadcast)帧(一对全体),即发送给所有站点的帧(全1地址)。
多播(multicast)帧(一对多),即发送给一部分站点的帧。
三、网络结构四、实验步骤练习一:编辑并发送LLC 帧本练习将主机A 和B 作为一组,主机C 和D 作为一组,主机E 和F 作为一组。
现仅以主机A 和B 为例,说明实验步骤。
1、主机A 启动仿真编辑器,并编写一个LLC 帧。
目的MAC 地址:主机B 的MAC 地址。
源MAC 地址:主机A 的MAC 地址。
协议类型和数据长度:可以填写001F 。
类型和长度:可以填写001F 。
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实验实验地点:6A-409 成绩:网络基础部分实验实验一:传输介质与网线制作一、实验目的1.了解LAN中常用的几种传输介质、连接器的性能及各自特点。
2.学习双绞线、同轴电缆网线的制作和掌握网线制作工具,电缆测试仪的使用。
二、实验任务1.掌握LAN中常用的几种传输介质、连接器的连接方法与实际使用。
2.独立制作一根合格的双绞线或同轴电缆的网线。
三、实验设备实验所需设备有5类双绞线,RJ-45头,细缆,BNC接头,T型头,端接器、同轴电缆、收发器、AUI电缆、双绞线、同轴细缆压线钳,电缆测试仪,剥线钳、剪刀等。
四、相关基本知识1.电子电路,数字逻辑电路。
2.微型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接口技术。
3.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网络传输介质等基础知识。
五、实验内容与步骤(一)实验原理目前计算机网络的有线通信大多采用铜芯线或光纤作为传输介质。
常用的传输介质有同轴粗缆与细缆,无屏蔽双绞线(UTP)、光纤等。
网络中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通过网络终端设备将要传输的信息转化成相关传输介质所需的电信号或光信号,然后通过传输介质、网络设备进行传输。
不同的传输介质具有不同的电气特性、机械特性、和信息传输格式,因此,它们也就具有不同的传输方式、传输速率,传输距离等。
在组建局域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如覆盖范围、应用对象、性能要求、资金情况等)来决定采用何种网络拓扑结构、传输介质及相关的网络连接设备等。
双绞线:双绞线是由两根绝缘金属线互相缠绕而成,这样的一对线作为一条通信链路,由四对双绞线构成双绞线电缆。
双绞线点到点的通信距离一般不超过100米。
目前,计算机网络上用的双绞线有三类(最高传输率为10 Mbps)、五类线(最高传输率为10 0 Mbps)、超五类线和六类线(传输速率至少为250 Mbps)、七类线(传输速率至少为600 Mbps)。
双绞线电缆的连接器一般为RJ-45.(二)实验步骤1.首先用压线钳的剪线刀口剪裁出计划需要使用到的双绞线长度。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报告_2
3.查阅资料说出其他几种网络传输介质?答: 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答: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实验编号】实验二【实验名称】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实验目的】掌握交换机的基本管理特性, 学习交换机配置的基本指令, 配置交换机支持Telent操作的相关指令。
【实验原理】1.交换机的模式(1)交换机有以下几个常见模式:(2)用户模式: 交换机开机直接进入用户模式, 此时交换机在超级终端的标识符: switch>(3)特权模式:在用户模式下输入enable命令后回车, 即进入特权模式。
在此模式下交换机的标识符为:switch#2.配置模式: 在特权模式下输入configure terminal命令即可进入配置模式。
再次模式下交换机的标识符为: Switch(config)#3.进行配置是, 需要注意配置模式的变化, 特定的命令只能在特定的配置模式下进行。
4.交换机的常用帮助(1)在使用命令进行配置的时候, 可以借助交换机提供的帮助功能快速完成命令的查找和配置。
(2)完全帮助:在任何模式下, 输入“?”获取该模式下的所有命令及简单描述。
(3)部分帮助:输入——命令, 后接以空格分隔的“?”, 如果该位置为关键字, 则列出全部关键字及其描述;如果该位置为参数, 则列出有关的参数描述。
在部分帮助里面, 还有其他形式的帮助, 如键入一字符串其后紧接“?”, 交换机将列出所有以该字符串开头的命令;或者键入一命令后接以字符串, 紧接“?”, 列出命令以该交换机型号是2950-24 switch2。
应该是三层请你说出二层交换机和三层交换机之间的区别, 并说出二层交换机和集线器之间的区别。
答:三层交换机, 路由器基于IP。
二层交换机基于MAC。
它们最大的区别就是三层的可以跨网段(比如192.168.1.0 和10.10.10.0网段互通), 二层的不可以答: 三层交换机,路由器基于IP。
二层交换机基于MAC。
它们最大的区别就是三层的可以跨网段(比如192.168.1.0 和10.10.10.0网段互通),二层的不可以答:三层交换机,路由器基于IP。
计算机网络及应用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及应用实验报告计算机网络及应用实验报告一、引言计算机网络是当今信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连接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和设备,使得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将探索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通过实践操作来加深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局域网,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通信原理,并通过应用实践来理解网络应用的实际运行情况。
三、实验环境1. 实验设备:两台个人计算机、交换机、网线等。
2. 实验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网络配置工具等。
四、实验步骤1. 确定实验拓扑结构:我们选择了星型拓扑结构,其中一台计算机作为主机,另一台计算机作为从机,通过交换机连接在一起。
2. 连接硬件设备:首先,我们将两台计算机分别连接到交换机的两个端口上,确保物理连接正常。
3. 配置网络参数: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我们使用网络配置工具来配置主机和从机的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参数。
确保两台计算机处于同一个局域网中,并且能够相互通信。
4. 进行网络通信测试:通过在主机上运行Ping命令,检查主机和从机之间是否能够正常通信。
如果Ping命令的返回结果显示通信正常,则表示网络配置成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局域网,并通过Ping命令测试了主机和从机之间的通信。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网络配置的正确与否对通信的稳定性和速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实践。
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社会中的重要基础设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并将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
七、实验心得本次实验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实践。
通过亲自搭建和配置网络,我对网络设备和参数的设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明白了网络通信的重要性。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通用19篇)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通用19篇)在生活中,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
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篇1一、实验目的1、掌握文件的复制、移动、删除;2、掌握文件的重命名、属性的设置;3、掌握文件的查找;4、掌握文件夹选项操作。
5、通过控制面板查看和修改主要输入输出设备的设置;6、查看和修改系统基本配置信息。
7、通过用户管理设置,使计算机为多人合用,同时管理员可以根据需要控制其它用户的操作权限;8、通过对计算机的环境设置,优化计算机的性能,加强用户的计算机安全意识,提高计算机病毒应对能力。
二、实验任务1、查找文件“notepad、exe”,在D盘上以自己的学号为名建立一个新的文件夹,在此文件夹内建一名为“记事本”的文件夹,将文件“notepad、exe”复制到“记事本”文件夹下面,属性修改为“只读”,然后在桌面上创建“notepad、exe”文件的快捷方式。
2、显示“我的文档”文件夹下所有文件的扩展名。
3、修改鼠标、显示器、输入法的设置。
4、显示系统硬件配置信息。
5、添加删除程序。
6、添加、删除用户,修改用户信息。
7、修改虚拟内存设置,优化计算机性能三、实验检查内容1、是否在E区建立以自己学号为名的文件夹2、是否在学号文件夹中创建名为“记事本”的文件夹3、是否将“notepad、exe”文件复制到“记事本”文件夹中4、“notepad、exe”文件的属性是否修改为“只读”5、是否在桌面上创建“notepad、exe”文件的快捷方式6、是否显示文件的扩展名7、修改鼠标处于“正常选择”状态的显示图形8、修改显示器的分辨率9、设置CTRL+SHIFT+1为某种中文输入法的热键10、设置Windows系统在“关闭程序”事件时的声音11、查找本机CPU的频率12、写出本机网络适配器的名称13、添加一个以自己学号为名的用户14、将虚拟内存设置到D区,最大值为1GB。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计算机通信网络》实验报告姓名班级实验一网络基本概念及应用【实验目的】1.掌握网络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熟练掌握电子邮件E-mail的使用。
3.了解Internet的发展过程,掌握获取Internet资源的方法。
熟练掌握Internet搜索引擎Google、Y ahoo等的使用。
【实验环境】Windows 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具备Internet环境。
【实验重点及难点】重点学习掌握E-mail的使用以及通过Internet获取资源的方法。
【实验内容】1、记录下局域网结构(1)画出局域网的网络拓扑结构示意图并详细标注各设备类型。
其中的方框代表诸如计算机和打印机之类的部件,并且用直线连接这些部件。
(2)在图表上用字母“S”标记服务器.用字母“W”标记工作站,用字母“P”标记打印机。
如不能确定其中的某个部件,就用字母“O”把它们标记为“其他”。
(3)记录下网络操作系统的类型和版本。
NetWare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2000网络操作系统UNIX网络操作系统Linux网络操作系统(4)记录下网络接口卡的类型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5、记录下网络的协议。
TCP/IP2、在因特网上创建一个免费的E-mail帐号(以雅虎网站为例)(1)打开因特网浏览器(2)登录到,然后主页出现在屏幕上(3)选中“电邮”图标(4)仔细阅读“雅虎服务协议条款”,选定“接受条款并注册”(5)填写用户名、密码及其它用户信息,然后选择“提交”(6)如果出现“注册成功”信息,则表示创建成功,你的E-mail地址即为用户名@。
如果提示错误,则根据提示重新填写信息。
(7)(8)记录下你的电子邮件ID。
现在就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使用你的Y ahoo电子邮件ID来收发由电子邮件服务提供商提供的电子邮件。
lidegao@(9)3、使用因特网百科全书(1)打开因持网浏览器(2)登录到(3)在搜索对话框中,输入Client,然后选中Go!。
则webopedia屏幕显示出client的定义则屏幕显示NIC(网络接口卡)的定义(5)从weboPedia中退出,并且关闭因特网浏览器实验二网络标准和OSI模型的理解【实验目的】1. 了解网络标准化组织。
计算机网络网络层实验报告参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计算机网络网络层实验报告参考网络层是计算机网络中的第三层,主要负责实现数据的路由和转发功能。
在实验中,我们将学习和掌握网络层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实验来加深对网络层的理解。
本次实验的目标是通过编写网络层的路由器程序,实现数据包的转发功能。
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开发工具:Python3.7.9实验步骤:1. 设计数据包格式:在网络层中,数据包包含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和数据部分,我们需要定义数据包的格式。
2. 实现路由器程序:使用Python编写路由器程序,接收来自网络层的数据包,根据目的IP地址进行路由选择,并将数据包转发到相应的接口。
3. 实现数据包的转发功能:首先需要从数据包中提取目的IP地址,然后根据目的IP地址查询路由表,确定数据包的下一跳地址。
如果路由表中没有匹配的目的IP地址,则将数据包丢弃。
最后,将数据包转发到下一跳地址。
4. 实现数据包的转发:在路由器程序中,我们需要使用套接字来接收数据包和发送数据包。
首先需要创建一个套接字对象,并绑定到一个网络接口上。
接收数据包时,可以使用recvfrom()函数;发送数据包时,可以使用sendto()函数。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 运行和测试:运行路由器程序,并通过发送数据包来测试转发功能。
可以使用Ping命令发送数据包,并观察路由器是否能够正确转发数据包。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实现了网络层的路由器程序,并实现了数据包的转发功能。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发送了多个数据包,并观察到路由器正确地将数据包转发到目的主机。
通过Ping命令,我们发现数据包可以正常到达目的主机,并且返回的响应也可以正常经过路由器返回到源主机。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网络层的基本知识和实现方法。
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习了网络层的路由选择算法和数据包转发机制,并通过自己编写路由器程序来实现这些功能。
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通过不断地调试和学习,最终解决了这些问题。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实验报告材料
word华北电力大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实验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专业班级:网络1202 学生:学号:成绩:RIPv2路由选择协议网络拓扑结构设计1.网络物理拓扑结构设计2.配置路由器IP地址,设置R1命令为例:RSR20>enableRSR20#configure terminalEnter configuration 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TL/Z. RSR20(config)#hostname R1R1(config)#interface gi 0/0R1 (config-if)#ip addressR1(config-if)#no shutdownR1(config-if)#endR1#configureR1(config)#interface S2 0/0R1 (config-if)#ip addressR1(config-if)#no shutdownR1(config-if)#endR1#configureR1(config)#interface S3 0/0R1 (config-if)#ip addressR1(config-if)#no shutdownR1(config-if)#endRIPv2路由选择协议建立局域网间的连接,配置R1命令为例:R1(config)#router ripR1(config-router)#networkR1(config-router)#networkR1(config-router)#networkR1(config-router)#version 2R1(config-router)#exit○1R1#show ip route ○2R2 #show ip route ○3R3#show ip route ○4R4# show ip route○5修改四台PC的本地连接2的IP地址,打开本机命令提示符通过ping命令向另外三台pc机发送数据,进一步验证网络的连接OSPF路由选择协议网络拓扑结构设计1.网络物理拓扑结构设计2.配置路由器IP地址,设置R1命令为例:R1(config)#interface gi 0/1R1 (config-if)#ip addressR1(config-if)#no shutdownR1(config-if)#end3.通过OSPF路由选择协议建立局域网间的连接,配置R1命令为例:R1(config)#router ospfR1(config-router)#networkR1(config-router)#networkR1(config-router)#networkR1(config-router)#networkR1(config-router)#version 2R1(config-router)#exit○1R1#show ip route○2R2 #show ip route ○3R3#show ip route ○4R4# show ip route○5打开本机命令提示符通过ping命令向另外三台pc机发送数据,进一步验证网络的连接网络数据包的监听与分析1.在本机中建立web浏览器,在另外一台pc机上用wireshark捕获帧、报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 理工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计算机网络
题目基于Cisco Packet Tracer的网络层实验
院系名称计算机学院
班级计科班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时间2016.11.14
实验二:网络层协议实验
实验说明:
1.实验中的问题按照自己的方式回答,如文字,图片,表格等形式。
2.实验报告共四份,于期末通知时再统一打包上交。
3.报告文档模板中如有错误,请反映到计算机网络QQ群上。
实验内容目录:
实验2.1: IP分析
实验2.2: IP地址分配实验
实验2.3: ARP分析
实验2.4: ICMP分析
实验2.5:路由协议分析
实验2.6: VPN与NAT协议分析
实验2.1:IP分析
实验目的:
1、熟悉IP的报文格式以及关机字段的含义。
2、掌握IP地址的分配方法。
3、理解路由器转发IP数据报的流程。
实验思考题:
1.一个IP分组经路由器转发后,有哪些字段会发生变化?
答:TTL字段需要减一,而IP头部的校验和需要重新计算,因此这两个字段会发生变化。
2.为什么任务三中的两个分片的长度分别为1500字节和48字节。
答:原数据长度为1500+8(ICMP报文头长度)=1508字节,超过以太网帧的最大传输能力,因此需要分成两片。
长度分别为1480字节和28字节,封装成IP 后,每片的长度分别为1480+20=1500字节,28+20=48字节。
实验2.2:IP地址分配实验
实验目的:
1.掌握主机和路由器的IP地址配置。
2.熟悉CIDR的IP地址编址方法。
3.理解CIDR的路由聚合功能。
实验思考题:
1.与分类的IP编址方法相比,CIDR编址方案具有什么优点?
答:1)CIDR的地址分配更高效,因为CIDR采用可变长掩码,能根据网络的实际大小量身定制主机地址空间。
2)CIDR具有路由聚合功能,能减少路由器的路由表项。
2.路由器的不同接口能否使用相同的网络号?
答:不能,路由器的不同接口必须使用不同的网络号。
实验2.3:ARP分析
实验目的:
1.掌握基本的ARP命令。
2.熟悉ARP报文格式和数据封装方式。
3.理解ARP的工作原理。
实验思考题:
1.任务一完成后,哪些PC的ARP缓存拥有PC0的MAC地址记录?哪
些PC新添加了PC1 的MAC地址记录?
答:任务一完成后,PC1和PC2拥有PC0和MAC地址记录,PC0添加了PC1和PC2的MAC地址记录。
2.ARP缓存的作用是什么?缓存中记录的保存时间是否越长越好?
请解释理由。
答:ARP缓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主机重复进行地址查询询问。
缓存时间不是越长越好,因为网络可能经常有设备动态加入或撤出,并且更换设备的网卡或IP地址也会引起主机地址映射发生变化,如果缓存时间过长会造成数据更新过慢,造成地址解析错误。
3.主机使用ARP能查询到其他网络的MAC地址吗?为什么?
答:不能。
因为ARP广播询问包会被路由器阻拦。
4.在任务二的步骤3中,ARP被执行了几次?
答:共执行两次,第一次是PC0查找路由器Fa0/0的MAC地址,第二次是路由器查找PC4的MAC地址。
实验2.4:ICMP分析
实验目的:
1.熟悉ICMP报文格式和数据单元的封装方式。
2.利用ping程序和tracert命令,熟悉ICMP的工作原理。
3.进一步理解ICMP的作用。
实验思考题:
1.在tracert命令中,为什么源主机对于每个TTL值都要重复进
行多次探测?
答:由于IP网络是不可靠的,通过多次重复探测可以避免因个别丢包而造成检测失败。
2.ICMP是否会给Internet带来安全隐患?
答:ICMP是网络层控制协议,不仅可以对网络层设备进行各种探寻,也可能更改主机配置,功能强大,但从另一面讲,这也是一个网络安全隐患,例如死亡Smurf攻击就利用ICMP进行网络攻击,因此许多操作系统的防火墙都拒绝ICMP 包访问本机。
实验2.5:路由协议分析
实验目的:
1.理解网络路由,学习静态路由配置能力。
2.理解RIR动态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
3.理解OSPF动态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
实验思考题
1.如果路由器转发数据报的目标不在路由表中,则会如何处理?答:如果有默认路由,则按默认端口转发,否则丢弃处理。
2.在任务二的步骤2中,环路造成的循环转发过程会不会停止?原
因是什么?
答:当被转发的IP包的TTL字段被降到0时,该循环发的工程将停止。
3.在任务三的步骤3中,Router3几次更新才能获得网络10.1.1.0
的路由信息?
答:需要两个周期。
4.RIP和OSPF协议分别采用哪种通信协议?请解释理由。
答:RIP报文知识在临近节点进行传输,因此采用低开销的UDP来传输,而OSPF 报文需要在网络进行泛洪传输,因此使用IP。
实验2.6:VPN与NAT协议分析
实验目的:
1.理解VPN使用的IP隧道技术的工作原理。
2.理解NAT技术的工作原理。
实验思考题:
1.在任务一中,Router1如何区分Server0返回给不同主机的HTT
P报文。
答:NAT服务器(Router1)通过不同的端口号来识别不同的主机的报文。
2.在任务二中,VPN中采用隧道技术的原因是什么?
答:由于Net1和Net2都是使用私有地址,因此无法直接通过Internet进行通信:采用隧道技术可以方便地将源目地址转换为全局地址,而且到达目标路由器后,也很容易获得真正目标主机的IP地址。
1网络和Net2网络的IP地址能否编在同一段?
答:不行,这样容易造成两个网段间主机的IP地址发生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