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雄穗碳氮代谢研究

合集下载

调控碳-氮代谢平衡实现绿色低碳农业育种新策略

调控碳-氮代谢平衡实现绿色低碳农业育种新策略

调控碳-氮代谢平衡实现绿色低碳农业育种新策略绿色低碳农业是当今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减少碳排放,调控碳-氮代谢平衡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农业领域,碳和氮是两个关键元素,它们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通过调控碳-氮代谢平衡,可以实现绿色低碳农业的目标。

首先,了解碳-氮代谢平衡的重要性。

碳代谢是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氮代谢是指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氮元素并将其转化为氨基酸等有机氮的过程。

碳-氮代谢平衡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还对土壤肥力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碳-氮代谢平衡对于实现绿色低碳农业至关重要。

其次,理解碳-氮代谢平衡调控的策略。

调控碳-氮代谢平衡有多种途径,包括改变土壤中的碳和氮含量、调节植物中碳和氮的分配以及调控植物中碳和氮代谢的关键酶活性等。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优化施肥方案、合理轮作和间作等措施来调控碳-氮代谢平衡。

此外,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如转基因技术等,也可以针对相关基因进行调控,以实现绿色低碳农业育种新策略。

最后,探讨调控碳-氮代谢平衡在绿色低碳农业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调控碳-氮代谢平衡可以提高植物的营养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同时减少施肥量和农药使用量,从而有效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通过调控碳-氮代谢平衡,还可以改变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等重要性状,从而实现绿色低碳农业育种的目标。

总结起来,调控碳-氮代谢平衡是实现绿色低碳农业育种的重要策略之一。

通过研究碳-氮代谢平衡的调控机制和策略,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减少碳排放的目标。

此外,调控碳-氮代谢平衡还可以改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提高植物的抗逆性等重要性状。

因此,调控碳-氮代谢平衡在绿色低碳农业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自噬在玉米碳饥饿过程中对氨基酸、核苷酸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

自噬在玉米碳饥饿过程中对氨基酸、核苷酸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

自噬在玉米碳饥饿过程中对氨基酸、核苷酸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导读蛋白质、脂质、核酸、碳水化合物和细胞器的自噬回收对于细胞稳态和健康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营养限制的条件下。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种更新如何在营养胁迫下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存活,本文应用多组学方法来研究遭受黑暗诱导的碳饥饿的玉米自噬突变体。

在正常的生长条件下,缺少核心自噬成分ATG12的叶片中存在广泛的代谢变化,而碳饥饿期选择性地出现了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核苷酸相关代谢产物的变化。

通过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分析相结合,本文鉴定了许多自噬反应蛋白,这些蛋白揭示了碳胁迫和潜在自噬细胞内容物中各种代谢变化的基础过程。

令人惊讶的是,在没有自噬的情况下,观察到各种分解代谢过程的上调,包括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增加与淀粉水平的相应下降,游离氨基酸水平的升高以及蛋白质水平的相应降低以及几种富含氮的核苷酸分解代谢物的丰度增加。

总之,本研究发现在不存在自噬的情况下,固定碳饥饿调节呼吸底物的选择从而改变氨基酸、核苷酸和碳水化合物等代谢过程。

该研究揭示了自噬通过代谢调控从而影响植物生理过程的关键作用,为未来利用自噬相关过程调节作物代谢并优化产量和逆境适应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实验设计结果1 碳饥饿影响玉米的代谢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为了更好地了解固碳营养与自噬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遮蔽叶片来激活自噬这种回收营养的过程,其中在长日照(光16小时/8小时)下,使用肥沃的土壤中生长的2周龄玉米植物(W22自交)的第二片叶子的中间部分在光照期6 h后用铝箔部分覆盖2 d(图1A)。

根据叶绿素的保留率和叶绿素荧光的最小(F0)和最大(Fmax)值判断短暂的黑暗处理几乎不能损害光合作用机制(图1B),但是野生型叶片代谢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包括淀粉水平显著下降(>10倍;图1C),405种代谢物中190种代谢物的水平发生了变化(图1D)。

从图1D的热图可以看出,许多代谢物的水平发生改变,包括与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质和核苷酸代谢有关的化合物的显着增加,这意味着回收利用的广泛增加。

玉米碳氮代谢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

玉米碳氮代谢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

4.碳氮代谢相关基因分析6号染色体的bnlg1740-umc1063区间同 时存在灌浆期NR活性特异QTL和灌浆期可溶性蛋白含量的表型贡 献率最高且遗传效应与相应遗传分析结果相似的QTL。根据 MaizeGDB的玉米整合图谱IBM2 2008 Neighbors标注的信息,在 bnlg1740-umc1063 区间共找到14个基因,结合NCBI的注释,发现 其中1个基因(AY104289)编码泛素结合蛋白酶E2,该酶与蛋白质 降解及细胞衰老相关,该基因可能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相关。
单株籽粒产量为多基因模型,多基因遗传率为85.0%。2.QTL定位 通过参考MaizeGDB的IBM2 2008 Neighbors整合图谱绘制沈 3336×沈3265的4、5、6、7、8号染色体的SSR分子标记连锁图 谱。
图谱全长957cM,标记间平均距离24.5cM,可用于初级定位,初步 判断QTL位点。研究结果表明,灌浆期可溶性蛋白含量、大喇叭 口期和灌浆期的NR活性检测到相关QTL。
灌浆期PEPC和SPS活性遗传模型分别为B-1模型(2对加性-显性-2: 位性主基因)和E-1模型(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 性多基因),PEPC活性的主基因遗传率为36.5%,SPS主基因遗传率 为17.7%,多基因遗传率为35.9%。光合速率和叶片全氮含量在灌 浆期与在大喇叭口期一样,都为多基因模型,多基因遗传率分别 为41.3%和91.8%。
玉米碳氮代谢相关性状的遗传分代谢途径,碳氮代谢水平反 应植株生长发育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籽粒的产量和品质。为 探索玉米碳氮代谢遗传规律,为玉米碳氮代谢遗传改良奠定理论 基础,开展了玉米碳氮代谢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研究。
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沈3336(P1)和沈3265(P2)及其F1代和F2:3 代为研究对象,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4世代联合分离 分析方法研究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期碳氮代谢相关性状的遗传特 性,确定各性状的遗传模型及相关参数。应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对 具有主基因的性状进行QTL初级定位。

氮素调节玉米幼穗及籽粒发育的生理机制

氮素调节玉米幼穗及籽粒发育的生理机制

氮素调节玉米幼穗及籽粒发育的生理机制米国华;陈范骏;袁力行【摘要】选用高效吸收利用氮素的氮高效品种,是在适当降低施氮量的条件下维持较高产量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内外有关氮高效生理、遗传基础研究方面已经开展了多年的工作,在硝酸盐和铵转运蛋白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氮素调节根系发育、氮素诱导的基因表达谱、氮高效性状QTLs定位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这些研究集中于营养器官,很少涉及到作物产量器官——穗和籽粒.以玉米为例,综述了氮素供应不足对穗、籽粒发育的影响,并重点从氮素代谢相关酶及细胞分裂素信号互作的角度,论述了氮素调节玉米穗和籽粒发育的可能生理机制,提出了一个理论假设.【期刊名称】《土壤与作物》【年(卷),期】2012(001)004【总页数】6页(P193-198)【关键词】氮;穗发育;籽粒发育;细胞分裂素;谷氨酰铵合成酶【作者】米国华;陈范骏;袁力行【作者单位】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43.1玉米是全球最重要的多用途作物之一,广泛应用于粮食、饲料、化工、生物能源等行业,因此国内外需求与价格不断攀升。

我国玉米高产育种已取得了重大成就,超高产记录不断突破。

2005 年,山东李登海育种试范田的夏播玉米产量记录已经达到21.05 t·hm-2。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的高产记录都是高肥高水条件下获得,我国农田氮肥投入量大、氮肥利用率低,是基本公认的事实。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化肥用量持续高速增长,2007 年已超过5 000 万t,占全球消费总量的35%。

每年仅损失的氮肥就在500 万t 以上。

据FAO (2005)的数据,在相近的施肥量条件下我国的平均氮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比美国低15 个百分点。

据闫丽珍等研究结果,我国玉米生产中的可变成本中,化肥费用最高(占总成本的40%~50%),其次分别为种子、动力、排灌、畜力、农家肥等。

玉米多穗现象的发生原因及对策

玉米多穗现象的发生原因及对策
1 天 气 原 因 . 2
拔 节后 玉米 进 入 营 养生 长和 生 殖 生长 旺 盛 期 , 叶 生 茎 长 量 大 , 雄穗 分 化 形成 , 雌 干物 质 积 累较 快 , 果 土壤 肥力 如 较高、 水肥 过 多 , 会造成 碳 、 代谢 不协调 , 氮 过多 的营 养物 质
会 促使 多个 雌 穗 花序 发 育成 熟 而形 成 多穗 。 如果 玉 米播 种 密度 低 , 水条 件好 , 肥 更容 易发 生 。
穗 , 有其 中条件最 好 的 1 只 个穗 子能 发 育成雌穗 。 为在这 因 个穗 子 生长 发 育过 程 中会产 生 激 素 , 进植 株体 内的 养 分 促
向其体 内传输 , 制其他 幼穗 分化和发 育 。 抑
1 多穗 现 象 的 原 因
玉 米受 粗 缩病 危 害 也会 出现 多穗 现 象 。 米 粗缩 病 是 玉
伏 腋芽 开始发 育 , 余 的养分便 向其 他果 穗输送 。 剩 形成 多穗 现 象 , 是基 本 不结 实或 者结实 很少 。 种现 象在 生育 期长 但 这 的品 种上表现 尤 为明显 。
多 穗 的植 株 , 穗 结 实数 大 都在 2 ~ 0粒/ , 至 没 有 结 雌 03 穗 甚 实 , 产非常 严重 , 减 一般 减产 加 %~ 0 严 重的甚至 绝收 。 6 %,
由灰 飞 虱传播 的 一种病 毒性 病害 , 可防 而不可 治 。 这是 因 为
11 遗传 因素 . 不 同品 种腋 芽发 育 进程 不 同 , 有的 品 种在 适 宜 条件 下 多 个腋 芽 同步 分化 发 育易 形成 多穗 。 一 些糯 玉米 及 甜 玉 如
玉 米粗 缩 病病 毒在 玉米 体 内能 产生 激 动 素等 激素 , 打破 玉 米体 内 的激 素平衡 。 导致 第 1 雌穗 的穗 位 优势丧 失 。 形成 很 多小 穗 。 发病 越 早 的病 株 , 多穗现 象 越 明显 。 病株 一 般 节间 缩短 、 化 . 分轻 病 株仅 比正 常株 略矮 , 叶 背通 常可 以 矮 部 其 检 查 到病 害特征 性症 状 “ 白条 ” 蜡 。

玉米研究实验报告总结

玉米研究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背景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

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我国农业科研人员开展了大量的玉米研究实验。

本文将对近期进行的一项玉米研究实验进行总结。

二、实验目的1. 研究玉米雄穗分枝性状的遗传规律;2. 探讨玉米雄穗分枝性状对产量的影响;3. 为玉米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300个自交系玉米,沈阳和丹东两个地点的种植环境。

2. 实验方法:(1)田间试验:在沈阳和丹东两个地点分别种植300个自交系玉米,观察其生长情况,记录雄穗分枝性状。

(2)室内分析:对田间试验获得的玉米雄穗样本进行室内分析,包括雄穗分枝数、雄穗分枝角度等指标。

(3)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玉米雄穗分枝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雄穗分枝性状的遗传规律通过对300个自交系玉米的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发现玉米雄穗分枝性状存在明显的遗传规律。

其中,有不到10%的自交系在雄穗分枝数上表现稳定一致,80%的自交系在雄穗分枝上表现一致性较差,变幅超过5个分枝。

这表明玉米雄穗分枝性状受多基因控制,遗传规律复杂。

2. 雄穗分枝性状对产量的影响通过分析玉米雄穗分枝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发现雄穗分枝数与产量呈正相关。

具体来说,雄穗分枝数较多的玉米品种产量较高,而雄穗分枝数较少的品种产量较低。

这说明雄穗分枝性状对玉米产量具有显著影响。

3. 雄穗分枝性状改良的育种策略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以下雄穗分枝性状改良的育种策略:(1)选择雄穗分枝数稳定的自交系进行育种,提高雄穗分枝性状的遗传稳定性;(2)在育种过程中,注重雄穗分枝性状与产量的协调,选择雄穗分枝数适中且产量较高的品种;(3)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良玉米雄穗分枝性状,提高产量和品质。

五、结论本次玉米研究实验表明,玉米雄穗分枝性状具有明显的遗传规律,对产量具有显著影响。

通过选择合适的育种策略,有望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浅析玉米去雄增产机理与技术

浅析玉米去雄增产机理与技术

浅析玉米去雄增产机理与技术一、玉米的生殖特性玉米是一种单性植物,其雄蕊和雌蕊分别生长在不同的花序上。

雄花序位于玉米穗的上部,而雌花序则生长在穗的下部。

在正常情况下,雄蕊发育成熟后,会释放出大量的花粉,与雌蕊进行授粉,最终形成果实。

在一些情况下,雄蕊发育不良或者提前凋零,导致了玉米的雄性不孕,从而降低了产量。

二、玉米去雄增产的机理为了解决玉米的雄性不孕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此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去雄增产的机理。

主要有以下几点:1. 内源激素调控:内源激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通过调节玉米植株内源激素的含量,可以抑制雄蕊的发育和花粉的释放,从而达到去雄的效果。

这种方法通常通过喷施激素类药剂或者基因工程技术实现。

2. 玉米去雄种质资源筛选:通过对大量现有的玉米种质资源进行筛选,找到雄蕊发育不良或者凋零的突变体,然后利用这些突变体进行育种工作,培育出具有去雄性状的新品种。

这种方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3. 温度和光照调控:温度和光照是影响玉米生殖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科学家们通过调控温度和光照条件,可以影响雄蕊的发育和花粉的释放,从而实现去雄的目的。

这种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比较方便,成本较低。

1. 喷施激素类药剂:通过喷施激素类药剂,来调节玉米植株内源激素的含量,抑制雄蕊的发育和花粉的释放。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但需要注意的是,喷施浓度和频次的控制,以免对植株产生不良影响。

2. 基因工程技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通过转基因方法来调节玉米植株内源激素的合成和代谢,实现雄蕊的发育抑制。

这种方法有望在未来成为玉米去雄增产的主要手段,但目前在实际生产中还存在着一些技术和安全方面的问题。

通过上述的技术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玉米去雄增产的目的。

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生产条件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方法,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玉米去雄增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因及环境对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

基因及环境对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

基因及环境对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张曼丽(沈阳市现代农业研发服务中心沈阳市农业科学院,沈阳110034)摘要:碳氮代谢是玉米的基础代谢途径,碳氮代谢水平能够反映出植株生长发育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籽粒的产量、品质。

综述近年来有关玉米碳代谢和氮代谢的研究,分析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对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以期为实现玉米产量提高和品质提升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玉米;碳氮代谢;基因;环境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61(2019)01-0003-03碳氮代谢是玉米生长发育的基本代谢途径,在玉米籽粒形成过程中不断积累营养。

碳氮的协调作用影响着玉米的产量、品质及抗性等。

目前对玉米碳氮代谢的研究主要是从内因(即基因型)及外因(即环境因素)两方面开展的,通过了解基因及环境与碳氮代谢的关系来探索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形成机理,以实现提高玉米种植效益的目标。

1基因型对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1.1碳代谢与基因型的关系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碳代谢的主要方面,是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因素,光合作用产物占玉米干物质的90%以上。

大量研究表明,不同基因型玉米的光合作用水平有所不同。

丁莉的研究介绍了我国玉米品种的光合效率在品种演变过程中的变化,分析了光合效率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新老品种相比,新品种的光合速率可在开花后保持较高,光合有效期长,可提供更多新的光合产物。

新品种产量能够提高,是因为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及叶绿素的含量较高,保持了较高的PEPC 活性。

刘元芝等人研究了自主选育的沈单16及沈玉21这两个国审品种在不同时期的光合特性,从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可以发现沈玉21在每个时间点的光合速率都高于沈单16,认为高光效是沈玉21产量高于沈单16的重要因素。

1.2氮代谢与基因型的关系在利用吸收氮元素方面,不同玉米品种的表现也不同。

王艳等人和刘建安等人的研究都显示,氮效率存在基因型差异,不同基因型表现出不同的氮吸收效率、氮利用效率和氮转移效率,尤其是吐丝后的氮吸收效率。

不同碳氮管理措施下春玉米农田土壤N2O排放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不同碳氮管理措施下春玉米农田土壤N2O排放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不同碳氮管理措施下春玉米农田土壤N2O排放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性日益突显,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氧化亚氮(N2O)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其排放对温室效应和臭氧的破坏起着重要作用。

农业活动是N2O排放的重要源头之一,特别是农田土壤中氮素循环过程与化肥施用密切相关。

因此,探究不同碳氮管理措施对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春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氮素的需求较高。

传统的氮肥施用方式通常是将化肥一次性施入土壤,但这种方式容易造成氮素的浪费和土壤安全性的下降。

近年来,人们开始探索采用不同的碳氮管理措施来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一种常见的碳氮管理措施是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改善土壤结构。

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可显著降低春玉米农田土壤N2O排放。

这是因为秸秆还田可以提供更多的碳源,使得土壤中的呈硝化状态的氮素向另一种氮素态转化,从而减少了N2O的产生。

除了秸秆还田,另一种常见的碳氮管理措施是有机肥施用。

有机肥施用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研究发现,有机肥的施用可以减少春玉米农田土壤N2O排放。

这是因为有机肥中的有机质和微生物可以促进土壤中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从而减少N2O的产生。

此外,还有人工湿地的建设等其他碳氮管理措施可以对春玉米农田土壤N2O排放产生影响。

人工湿地可以增加土壤湿度,改善土壤氧化还原环境,从而减少N2O的产生。

除了碳氮管理措施,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能影响春玉米农田土壤N2O排放。

例如土壤pH值、温度、土壤含氧量等。

较高的pH值和温度以及较低的土壤含氧量会促进N2O的产生。

因此,在进行碳氮管理时,还应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

总之,春玉米农田土壤N2O的排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农田管理中,采用不同的碳氮管理措施可以显著减少春玉米农田土壤N2O的排放。

玉米代谢途径中的能量代谢调节机制

玉米代谢途径中的能量代谢调节机制

玉米代谢途径中的能量代谢调节机制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

玉米不仅是人类重要的食用作物,而且还被用作饲料和工业原料。

玉米是一种高能量、高淀粉的作物,其代谢途径涉及到许多复杂的生化过程。

本文将从玉米代谢途径中的能量代谢角度出发,分析玉米代谢途径中的能量代谢调节机制。

1. 玉米代谢途径概述玉米代谢途径包括糖原代谢、异源淀粉合成、糖类伸展、喜好编码和葡萄糖醛酸循环等。

其中,糖原代谢和异源淀粉合成是玉米代谢途径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

2. 糖原代谢糖原是一种由葡萄糖链合成的多聚醣,储存在肝脏和肌肉细胞中,提供能量。

糖原酶可以将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分子,提供能量给身体。

玉米代谢途径中的糖原代谢包括糖原合成和降解两个过程。

在玉米种子中,糖原是一个重要的碳水化物储存形式,糖原的合成和降解是玉米胚芽发育的关键过程。

3. 异源淀粉合成异源淀粉合成是细胞中合成淀粉的过程。

玉米代谢途径中的异源淀粉合成主要由两个基因:shrunken2和brittle2控制。

这两个基因是淀粉粒合成途径上的关键酶的调节因子。

shrunken2调节淀粉合成酶调节蛋白(SRP)的合成和功能,从而调节异源淀粉合成和氮代谢。

4. 糖类伸展糖类伸展是一种将糖分子拼接成聚糖的过程。

糖样伸展不仅在植物细胞中发生,也在其他生物体细胞中发生。

植物细胞中的糖样伸展是由一组酶调节的,其中的关键酶是纤维木质素合成酶(FTS),这个酶控制着多聚糖链的长度。

玉米代谢途径中,糖类伸展是调节玉米淀粉质量和淀粉颗粒大小的重要过程。

5. 喜好编码喜好编码是一种将信息编码进RNA的过程。

喜好编码是细胞中基因表达的基础。

由于RNA分子的某些部位特定的化学性质,因此RNA分子可以被识别并选择性地分解。

玉米代谢途径中的喜好编码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到许多酶的作用和转录因子的作用。

6. 葡萄糖醛酸循环葡萄糖醛酸循环是一系列细胞内代谢过程的循环,包括葡萄糖代谢、糖原代谢、氮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

浅析玉米去雄增产机理与技术

浅析玉米去雄增产机理与技术

浅析玉米去雄增产机理与技术玉米去雄增产是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去雄处理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有效地解决了玉米自交不亲和性、雄性不育系等问题,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收益。

在玉米去雄增产的研究和实践中,涉及到了一系列的技术和机理,本文将从玉米的生殖特性、去雄处理的原理、技术方法、增产机理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玉米的生殖特性玉米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玉米的雌雄异株,即雌雄花位于不同的苞叶上。

玉米的雌穗花序列为以雌穗并列着的两行的单性花序,每个雌穗下面有两个花序,分别是雌穗两侧所对应的。

而雄穗则是在雌穗之上的苞叶上产生的,每一个雄穗上有几十个雄花,这些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内开放。

玉米的雌雄异株特性决定了玉米品种的自交不亲和性,如果雌雄花授粉时间不一致,就会导致玉米自交不亲和,产生自交亲和系增多,而自交亲和系产生的玉米,往往产量低、质量差、散粒率高。

二、去雄处理的原理去雄处理是通过人为干预的方式,去除雄性功能、减少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使得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得到充分的促进,从而增加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去雄处理主要分为化学去雄和生物去雄两类。

1. 化学去雄化学去雄是利用化学药剂对雄性生殖器官进行处理,使得其发育受到抑制或停滞,从而达到减少雄性功能的目的。

目前常用的化学去雄药剂有氯化喜马拉雅酸乙酯(CCC)和双乙液。

这些化学药剂能够抑制雄蕊的发育和伸长,减少花粉量,提高雌穗的传粉率,从而增加玉米的产量。

但化学去雄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使用的药剂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对玉米品质产生不良影响等。

2. 生物去雄生物去雄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对玉米进行去雄处理,常用的方法有杂交利用、基因编辑、激素处理等。

生物去雄的方法更加安全、环保、可持续,对玉米的品质影响更小,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去雄处理的技术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去雄处理可以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法,可以根据种植规模、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技术方法。

低温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开题报告

低温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开题报告

低温胁迫下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碳氮代谢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过程,在低温胁迫下,植物代谢通路会发生调整以应对环境变化。

丛枝菌根真菌是一种生活在植物根部的共生真菌,可以与植物共同促进其生长发育,并影响其生理代谢过程。

然而,丛枝菌根真菌在低温胁迫下对植物碳氮代谢的调节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因此,深入探究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其生理机制和生态学意义,为提高农田生产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本文将以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在正常和低温条件下与或不与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的玉米株系进行以碳氮代谢为主要内容的生理生化分析。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材料准备:选取适宜的玉米品种为实验对象,培养并检查其与丛枝菌根真菌的共生状况;在正常和低温条件下设置不同处理组,收集不同处理组玉米植株的根和叶组织,生化分析其碳氮代谢指标。

2. 碳代谢分析:测定不同处理组玉米植株根和叶的各种碳代谢物含量,如蔗糖、葡萄糖、果糖、淀粉等,并通过生化分析和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碳代谢过程的影响机制。

3. 氮代谢分析:测定不同处理组玉米植株根和叶的各种氮代谢物含量,如氨基酸、蛋白质、硝酸盐等,同时测定植物根系和丛枝菌根真菌的氮吸收速率和效率,研究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氮代谢过程的调节机制。

三、研究意义本文旨在探究丛枝菌根真菌在低温胁迫下对玉米碳氮代谢的影响机制,通过研究玉米与丛枝菌根真菌的共生关系,以期为提高农作物产量、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意义如下:1. 有助于探究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为深入研究植物共生生态机制提供参考。

2. 对于理解植物在低温胁迫下的代谢调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开发新型抗寒农作物提供理论基础。

3. 有助于提高农田土壤质量和减少农药使用量,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不同基因型玉米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干物质积累及碳氮代谢差异研究中期报告

不同基因型玉米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干物质积累及碳氮代谢差异研究中期报告

不同基因型玉米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干物质积累及碳
氮代谢差异研究中期报告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基因型玉米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干物质积累和碳
氮代谢差异,以期为玉米的育种和氮素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为研究
中期报告,主要介绍了研究进展和初步结果。

研究方案包括:选取3个不同基因型的玉米进行不同氮素水平下(0、100、200 kg/ha)的盆栽试验,并进行干物质积累、根系生长、叶绿素
含量及碳氮代谢相关指标的测定。

初步结果显示,不同基因型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和根系生长在不同氮
素水平下表现出差异。

在0 kg/ha氮素水平下,MN基因型玉米的干物质积累较高,而Bt基因型玉米的根系生长较强;在100 kg/ha氮素水平下,Bt基因型玉米的干物质积累最高,MN基因型玉米的根系生长最强;在200 kg/ha氮素水平下,Bt基因型玉米干物质积累和MN基因型玉米的根系生长表现最佳。

叶绿素含量方面,不同基因型玉米在不同氮素水平下表现出不同的
变化趋势,但一般而言,在高氮素水平下叶绿素含量 higher。

另外,碳
氮代谢相关指标的研究正在进行中,预计将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出更为详
细的结论和推论。

总体而言,本次研究初步探究了不同基因型玉米在不同氮素水平下
的生长和代谢差异,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参考,有望为玉
米的育种和氮素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不同生态区和不同品种玉米的源库关系及碳氮代谢

不同生态区和不同品种玉米的源库关系及碳氮代谢

不同生态区和不同品种玉米的源库关系及碳氮代谢戴明宏;赵久然;杨国航;王荣焕;陈国平【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44)008【摘要】[目的]阐明不同生态区及品种条件下玉米源库协调性、碳氮代谢的差异表现及其与产量的关系.[方法]在东北(吉林省农安)、京津唐(北京昌平)和黄淮海(河南省浚县)3个生态区各设一个试验点,以6个高产、稳产的优良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稀植条件下(密度45 000株/hm<'2>)比较不同生态区和不同品种玉米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叶面积指数(LAI)和粒叶比、干物质和氮素分配转运、可溶性糖和C/N等指标.[结果]3个试验点的产量表现为农安>浚县>昌平;6个品种中产量最高的是先玉335,最低的是京单28,其它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在不同生态区和品种条件下,玉米产量与穗粒数的相关性明显大于千粒重;吐丝期最大LAI与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而粒叶比则与产量成正相关;吐丝后干物质生产量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低产生态条件下,茎鞘内富集了大量的可溶性糖,反映了源-库-流的不协调.在不同生态条件下,C/N与产量呈负相关.根据籽粒氮素的来源可将不同品种归为3类:(1)对后期吸氮(61.0%-68.4%)的依赖高于器官转运氮(39.7%-46.0%);(2)后期吸氮量与器官转运氮量相当;(3)后期吸氮(42.5%-45.3%)低于器官转运氮(57.2%-61.7%).[结论]适宜生态条件下,玉米源库关系更加协调,表现在粒叶比高、收获指数(包括氮素收获指数)大、灌浆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大、茎鞘可溶性糖含量适宜、C/N值相对较低.而粒叶比高、籽粒灌浆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大也是高产品种的重要特点.【总页数】11页(P1585-1595)【作者】戴明宏;赵久然;杨国航;王荣焕;陈国平【作者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北京,100097;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北京,100097;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北京,100097;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北京,100097;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北京,100097【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灌浆期碳氮代谢特点及其与源库的关系 [J], 王文静;高松洁;梁月丽;王国杰2.不同粳稻品种源库关系的研究Ⅳ.不同源库特性品种齐穗期适宜LAI.单位面积最适颖花量及产量的比较 [J], 张俊国3.不同粳稻品种源库关系的研究Ⅲ.不同源库特性水稻品种的物质生产特点 [J], 张俊国4.不同粳稻品种源库关系的研究Ⅱ.不同栽培条件下品种源库关系的变化 [J], 张俊国5.不同粳稻品种源库关系的研究Ⅰ.不同粳稻品种的源库特征及类型划分 [J], 张俊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玉米雄穗分化发育研究进展

玉米雄穗分化发育研究进展

玉米雄穗分化发育研究进展丁帅涛;孙琴;罗红兵【摘要】玉米雄穗分化发育状况及其性状特征与产量关系密切。

在总结和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玉米雄穗分化发育与外部器官同伸关系、影响玉米雄穗分化发育的因素、雄穗分化发育过程中生理活性物质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简要综述,阐述了利用玉米叶龄指数预报雄穗分化发育进程的方法,为指标化管理玉米生产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雄穗分化发育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并提出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assel and its characters related closely to the yield of maize. Based on the relevant home and abroad research, the synchronous 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assel of maize and external organism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assel of maize, the dynamic changes of physiologically active substances in process of differen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assel of maize had been briefly reviewed, the method of applying the leaf number index of maize to forecast the process of differen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assel had been explained, which provided some theoretical basis for indexing management of production of maize.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earch on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assel was prospected, and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were put forward.【期刊名称】《作物研究》【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6页(P97-102)【关键词】玉米;雄穗;分化发育【作者】丁帅涛;孙琴;罗红兵【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3.01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饲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产量的高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Nature中科院、上海师范大学研究团队揭示玉米蛋白含量和氮利用效率的重要遗传基础

Nature中科院、上海师范大学研究团队揭示玉米蛋白含量和氮利用效率的重要遗传基础

Nature中科院、上海师范大学研究团队揭示玉米蛋白含量和氮利用效率的重要遗传基础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是畜牧业、养殖业等重要饲料来源,同时也是医疗卫生、化工业、轻工业等原材料。

玉米中的蛋白质有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等。

研究表明,现代栽培玉米品质蛋白质含量仅为5–10%,而玉米野生祖先大刍草(teosinte) 蛋白含量高达20-30%(Flint-Garcia et al., Theor. Appl. Genet., 2009),但两者之间蛋白质含量差异背后的遗传基础尚不清楚。

2022年11月17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巫永睿团队与上海师范大学王文琴团队合作在Nature发表了题为THP9 enhances seed protein content and nitrogen-use efficiency in maize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一个影响玉米蛋白质含量和氮利用效率的数量性状位点——THP9(TEOSINTE HIGH PROTEIN 9)。

研究结果将为玉米蛋白品质调控和遗传改良提供理论支撑和重要基因资源。

该研究发现,大刍草中的蛋白含量约为30%,而所测定的现代栽培种平均蛋白含量仅为11.5%。

进一步,利用图位克隆鉴定到影响蛋白质含量的一个主要数量性状位点THP9。

研究发现,THP9编码一个天冬酰胺合成酶(asparagine synthetase 4, ASN4)。

ASN4在氨基酸的积累中发挥关键作用。

大刍草和现代栽培种中蛋白质含量进一步研究发现,THP9-T(THP9-teosinte)在大刍草叶片中高表达,而在玉米B73自交系中THP9-B(THP9-B73)的第10个内含子有48-bp的缺失,影响了内含子的剪切,导致ASN4酶的缺失。

在B73中表达THP9-T,可显著提高玉米籽粒的蛋白质含量。

将THP9-T 导入到现代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中可以提高根、茎、叶以及籽粒中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含量,同时也可以显著提高这些玉米株系的氮利用效率。

高氮钾营养水平对玉米叶片碳氮代谢影响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氮钾营养水平对玉米叶片碳氮代谢影响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氮钾营养水平对玉米叶片碳氮代谢影响的研究的开题报

一、研究背景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与品质受土壤养分水平的制约。

氮、磷、钾被认为是玉米生长所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其中,氮和钾的提高能够明显提高玉米
的产量和品质。

高氮钾营养水平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的吸收利用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玉米叶片的碳氮代谢。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高氮钾营养水平对玉米叶片碳氮代谢的影响,具体包括叶片中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含量及其代谢途径的变化。

三、研究方法
1.实验材料
选择生长健壮的玉米(Zea mays L.)品种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两组:高氮钾组和普通组。

高氮钾组玉米会在生长过程中施用高氮钾肥料,普通组玉米则会按照惯
例施用肥料。

2.实验设计
采用随机分组设计,每组10个玉米苗,分别在相同的生长环境中进行培养。


进行高氮钾肥料处理的同时,对玉米叶片进行采样和化学分析,包括叶片中碳水化合
物和氨基酸的含量测定,以及代谢途径的研究。

3.数据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高氮钾组和普通组玉米叶片碳氮代谢差异。

四、研究意义
该研究有助于了解高氮钾营养水平对玉米叶片碳氮代谢的影响机理,为玉米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为农业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雄穗碳氮代谢研究摘要:大田条件下,以农大364和郑单958为材料,对两种基因型玉米各生育时期雄穗可溶性糖、蔗糖以及可溶性蛋白质积累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生育进程的推进,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散粉期达最高值,说明抽雄期至散粉期是一个碳水化合物积累的过程。可溶性蛋白质呈现不断下降的变化规律,成熟期降至最低值。关键词:玉米;雄穗;可溶性糖;蔗糖;可溶性蛋白质Study on Carbon and Nitrogen Metabolism of Tassel in MaizeAbstract: Nongda 364 and Zhengdan 958 were adopted for testing the contents of soluble sugar, sucrose, and soluble protein in tassel of maize(Zea mays L.) under field condi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ntents of soluble sugar and sucrose in tassel of two genotypes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and reached the peak values at dispersal period, which suggested that it was a process of accumulation of carbohydrate from tasselling to dispersal period. The contents of soluble protein in tassel were in the trend of reduction along with the growing of maize, and attained lowest at mature period.Key words: maize(Zea mays L.); tassel; soluble sugar; sucrose; soluble protein植物碳氮代谢是农业研究的重要问题[1],碳水化合物和含氮有机物分别是构成作物产量、品质的物质基础,其变化动态直接影响着植物光合产物的形成、转化以及矿质营养的吸收、蛋白质的合成等[2]。碳氮代谢强度和协调程度对作物生长发育、各类化学成分的形成与转化具有重要影响,直接或间接关系到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形成与提高[3]。关于玉米(Zea mays L.)碳氮代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养器官上[4,5],而在生殖器官方面尚缺乏系统性研究[6,7]。雄穗是玉米生殖器官之一,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从植物生理的“源、流、库”学说来看,雄穗既是光合产物供应的重要“库”之一,又由于穗颈富含叶绿体且处在良好的光合环境下,可视为光合产物的“源”及输送养分的“流”,发达的雄穗可为个体繁衍后代提供稳定的条件及竞争能力。因此了解其代谢生理特点对玉米高产育种以及生殖生长发育调控研究具有现实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供试材料为目前在东北主推品种中叶片形态差异较大的两个品种郑单958和农大364。郑单958属于紧凑型中早熟玉米杂交种,农大364属于平展型中晚熟品种。试验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德惠农业示范试验基地(东经125°33′,北纬44°12′)进行。试验地共分为两个小区,每一品种为一个小区,每小区面积为1 500 m2,南北行向种植。磷肥、钾肥和部分氮肥作基肥(每小区施入含N 、P2O5、K2O分别为15%、15%、15%的玉米专用复合肥90 kg),其余氮肥于拔节前作追肥(每小区施入NH4NO3 60 kg),管理措施同大田。1.2 测定项目及方法1.2.1 上清液的提取精确称取样品0.05 g于离心管中,加入5 mL水,研磨匀浆,100 ℃水浴加热30 min,4 0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上清液于50 mL容量瓶中,沉淀中再加水混匀后离心,3次重复,将上清液定容至50 mL。1.2.2 可溶性糖的测定蒽酮试剂:0.15 g蒽酮溶于76 mL浓硫酸加入30 mL 水中。测定步骤:抽取1 mL样品液于试管中,于冷水浴中加入5 mL蒽酮试剂后混匀,于90 ℃水浴中加热15 min,取出后水浴中冷却,于620 nm处测定吸光度。1.2.3 蔗糖的测定蒽酮试剂:0.40 g蒽酮溶于100 mL 88%的硫酸中溶解后冷却备用。测定步骤:精确吸取样品液10 mL,加入2 mol/L的氢氧化钾溶液2 mL,沸水浴中煮沸10 min。取出迅速冷却至室温,加水稀释至50 mL,摇匀。精确吸取稀释液2 mL于干净试管中,加蒽酮试剂6 mL。摇匀并立即置于沸水浴中加热5 min,取出立即在冷水中冷却(不断摇动),在640 nm处测定吸光度。1.2.4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称取0.50 g玉米子粒放入研钵中,加5 mL pH 7.8的磷酸缓冲液,冰浴研磨,匀浆倒入离心管中,冷冻离心20 min,转速为4 000 r/min,上清液倒入试管中在0~4 ℃下保存待用。称取100 mg G-250,溶于50 mL 95%的乙醇中,加入85%的正磷酸100 mL(血红色),最后加去离子水定容至1 000 mL(褐色)。取上清液0.5 mL,加入5 mL G-250蛋白质试剂混匀,5 min后在595 nm处测定吸光度。2 结果与分析2.1 玉米雄穗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作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大约占干物质总量的90%~95%,碳水化合物能够互相转化和再利用的主要是可溶性糖[8]。可溶性糖是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暂时贮藏的主要形式,所以在植物代谢中占有重要位置。花粉的发育和形态建成需要正常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供应,光合产物运输到花药后,尤其在花药的药室内壁和中层细胞中有大量的淀粉积累。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下转化为可溶性糖,供花粉发育所需[9]。由测试结果(图1)可知,两个玉米品种的雄穗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趋势相仿。在散粉期含量最高,农大364和郑单958可溶性糖含量分别达到47.94和53.50 μg/g,之后随着雄穗的发育逐渐降低,到成熟期均最低。2.2 玉米雄穗蔗糖含量的变化蔗糖是光合作用形成的第一个碳水化合物,它是叶片光合产物的暂存形式。蔗糖的合成趋向于随光合产物输出情况的改变而改变[10]。由图2可知,随着玉米生育进程的推进,雄穗中蔗糖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现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抽雄期至散粉期,蔗糖含量逐渐增高,且在散粉期达到最高值,农大364和郑单958雄穗蔗糖含量分别达到12.65和12.p 可溶性蛋白质是植物所有蛋白质组分中最活跃的部分,包括各种酶原、酶分子和代谢调节物,在花粉发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雄蕊和雌蕊正常的生长发育及整个有性生殖过程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13]。雄穗发育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的亏损必然会影响花粉的正常发育。从图3可以看出,两个玉米品种不同生育时期雄穗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随着玉米的发育均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从抽雄期到成熟期,农大364和郑单958雄穗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降低了41.21%和42.69%,可见两个玉米品种间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降幅比较接近,且不同生育时期的数值相差亦不显著。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花粉形成过程中组织需要大量的能量和物质供应使得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另一方面氮素用于结构蛋白质的比例较大也是导致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的主要原因。3 讨论碳氮代谢的强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形成将产生重大影响[14],合理调控碳氮营养与否,关系到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优劣。尤其是在玉米生育后期,氮代谢有利于小花原基分化,促进小花发育,因此保证充足的碳氮营养有利于玉米雌、雄穗的分化发育,为高产奠定物质基础。试验结果表明,郑单958和农大364雄穗中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均在玉米散粉期达到最高值,从而保证了玉米花粉形成所需的营养条件。雄穗发育过程中碳氮代谢失调可能导致其分化速度减慢,甚至衰亡。因此,在生产实践中,通过适当的栽培管理措施调控,可促进碳氮物质生产与转运,实现玉米高产。作物的源、库可因其部位和所起作用的不同而发生动态变化。源、库关系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起着限制性作用[15],在玉米栽培上,通过调节体内碳氮代谢,促使源、库关系协调发展,在保证一定雄穗数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体生产潜力,提高花粉量,从而实现超高产栽培的目标;在育种中进行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时,则应特别注重雄穗碳氮代谢协调能力较强的品种。目前对玉米碳氮代谢的研究多针对某个特定的生理代谢过程,对碳氮代谢协调性研究甚少,而玉米的产量却往往是二者共同协调作用的结果,因此有必要确定一个指标来衡量二者的协调程度。开展雄穗碳氮代谢协调方面的研究不仅可以从营养生理的角度为玉米高产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可以很好地解释农业生产中因碳氮代谢不协调所导致的产量不理想现象。测定玉米雄穗糖类和蛋白质的丰缺程度,一方面有望从营养生理的角度为协调碳氮代谢提供准确信息,进而通过农艺措施改善和调控碳氮代谢来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另一方面,也为玉米的源、库动态和养分吸收转移的定量化研究提供参考。参考文献:[1] 刘化冰,杨铁钊,张小全,等.不同耐氮肥烤烟品种质外体NH4+浓度差异和有关生理指标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4):3036-3043.[2] 葛体达,黄丹枫,芦波,等.无机氮和有机氮对水培番茄幼苗碳水化合物积累及氮素吸收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8,14(5):601-604.[3] 云菲,刘国顺,史宏志,等.光氮互作对烤烟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5):932-941.[4] POMMEL B, GALLAIS A, COQUE M, et al. Carbon and nitrogen allocation and grain filling in three maize hybrids differing in leaf senescence[J]. 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2006,24(3):203-211.[5] KIM H, WOLOSHUK C P. Role of AREA, a regulator of nitrogen metabolism, during colonization of maize kernels and fumonisin biosynthesis in Fusarium verticillioides[J]. Fungal Genetics and Biology,2008,45(6):947-953.[6] XU H W, SONG F B, ZHU X C, et al. Photosynthesis,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nd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 changes in husk leaves of maize in black soils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J].Af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0,5(9):785-791. [7] 徐洪文,宋凤斌,童淑媛,等.两种基因型玉米苞叶的衰老生理特性[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17(3):28-32.[8] 李潮海,刘奎,连艳鲜.玉米碳氮代谢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34(4):318-323.[9] 李正理.棉花形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10] 夏淑芬.玉米叶片淀粉和蔗糖的昼夜变化与光合产物的输出[J].植物生理学报,1982,8(2):141-148.[11] 沈玉英.兔眼越桔花粉的超微结构和营养成分与其育性关系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8,28(8):1601-1609.[12] 唐锡华,黄庆榴,茅剑蕾.粳型光敏核不育水稻7001S的光温反应特性与花粉育性转换及其过程中花药蛋白质的变化[J].作物学报,1994,20(2):156-160. [13] 孙谷畴,林植芳,林桂珠,等.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幼穗和花粉发育期的蛋白酶活性变化[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7,5(4):45-51.[14] MARX M, BUEGGER F, GATTINGER A, et al. Determination of the fate of 13C labelled maize and wheat rhizodeposit-C in two agricultural soils in a greenhouse experiment under 13C-CO2-enriched atmosphere[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07,39(2):3043-3055.[15] 赵营,同延安,赵护兵.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平衡的影响[J].土壤肥料,2006(2):30-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