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 (第一章)
2021年高中哲学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一)
2021年高中哲学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一)1.【题干】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A.理论特征B.理论核心C.理论品质D.理论前提【答案】C【解析】(1)C: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只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
(2)B: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是物质与意识。
(3)A: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D: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前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题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选项】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时间的关系问题D.物质和空间的关系问题【答案】A【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3.【题干】客观实在性是【选项】A.自然物质的个性B.一切物质的共性C.物质的具体形态D.物质的存在形式【答案】B【解析】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体现了个别和一般、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统一。
4.【题干】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选项】A.联系具有复杂多样性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答案】D【解析】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两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联系的观点和孤立观点;(2)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观点。
那么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第三点,因为只有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才能科学的说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坚持发展的观点才能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
5.【题干】“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等说法,都是要在实践中坚持A.适度原则B.辩证否定观C.实事求是D.科学发展观【答案】A【解析】“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等说法,都是要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题库3
三、辨析题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答:错误。
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问题上的观点。
(1)旧哲学往往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没有科学解决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它们的“总和”。
(3)哲学只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能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
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往往以主观的判断代替真实的联系,阻碍具体科学的发展,也阻碍哲学的发展。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答:错误。
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哲学体系本身的逻辑关系决定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哲学就是世界观答:错误。
因为(1)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当这种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没有经过逻辑论证,没有构成系统的理论的时候,还不是哲学。
(2)只有把人们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形成一定思想体系时,才能称为哲学。
(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世界观。
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答:错误。
客观实在性和根本属性是揭示物质的本质和物质的存在方式的两个不同术语,具有不同的意义。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是就物质和意识相比较而言,意识是主观的,物质是客观的,这是物质区别于意识的唯一特性。
{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是就物质的存在方式而言。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因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承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坚持唯物论;承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就是坚持辩证法。
因此,不能把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混同为物质的根本属性。
高考政治对立统一规律考点
高考政治对立统一规律考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为帮助考生们复习好这部分内容,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的关于高考政治》考点:对立统一规律,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考点:对立统一规律(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列宁得出这一论断的理由:(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唯物辩证法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对立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统一。
只有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才能深刻理解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和实质。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以及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3)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斗争的焦点,是它们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4)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二)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诸要素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指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关系。
它具有两种基本含义:a.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b.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a.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b.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不能把它简单理解成政治领域里敌对势力之间的斗争。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它们是对立面之间同时存在的两种相反相成的基本关系。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
2023年成人高等考试《政治》(专升本)考前点题卷二
2023年成人高等考试《政治》(专升本)考前点题卷二[单选题]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事物的普(江南博哥)遍联系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C.事物的发展动力是内部矛盾D.事物的发展经量变过渡到质变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其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单选题]2.在物质和意识关系的问题上,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是()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B.夸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D.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物质和意识关系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是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单选题]4.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普遍性D.矛盾的特殊性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一刀切”就是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单选题]5.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B.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单选题]6.认识客体是指()A.一切客观事物B.自然界C.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对象D.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认识客体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那一部分客观存在。
客体有两个主要特征:客观实在性和对象性。
[单选题]7.国家的实质是()A.阶级调和的机关B.为全民服务的机关C.正义、公正的社会组织D.统治阶级进行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国家的本质属于政治范畴,它是阶段统治和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
论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对立统一
论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对立统一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对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方面,而其统一性却被忽视了.尽管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性在其关系中居于次要地位,但却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本文试图坚持对立统一观点的辩证方法来考察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关键词:形而上学;辩证法;对立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唯物辩证法作为认识方法,最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法,即要求人们正确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的方法.因此,对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的考察,我们需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统一两方面来把握。
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1.是否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看世界。
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就是辩证法,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看世界的就是形而上学。
以自然界为例,辩证法把自然界看作“有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其中各个对象或现象互相有机的联系着,互相依赖着,互相制约着,而形而上学则把它看作“彼此隔离、彼此孤立、彼此不依赖的各个对象或现象的偶然堆积”。
可见,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各自总的观点和方法上是根本对立的。
2.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关于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和斗争,即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
辩证法承认对立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次,对立统一规律贯彻于辩证法的其它规律和范畴。
再次,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总之,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和斗争的焦点,从而对立统一规律也就变成了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试金石。
3.是否承认质量互变。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两种形式或两种状态。
量变即量的变化,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较小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即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根本性的、显著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1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1)哲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3)世界观(4)方法论(5)唯物主义(6)辩证法(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二、单项选择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这是由( B )院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决定的 B.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kaoyantj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决定的D.哲学能够使人认识自身的本质决定的kaoyantj3.任何一种范畴都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物质范畴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那么,物质范畴与物质关系是( A )院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B.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4.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
因此,对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B )院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D)。
A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B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D理论联系实际E急用先学,立竿见影6.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C )院A.坚决地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系的错误观点B.坚决地以阶级分析方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C.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D.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统一的多样性7.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B )院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8.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D)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9.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A)A德国古典哲学B古希腊哲学C中国古代哲学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10.不可知论的代表人物有(A)A康德与休谟B马克思与恩格斯C尼采与叔本华D黑格尔与费尔巴哈11.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B)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12.“唯心论是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大树上开出的不结果实的花”的观点是(A)A辩证唯物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论的观点C客观唯心论的观点D朴素唯物论的观点13.之所以说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无实花”,强调“无实”是因为(A )336 26 A.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做出了贡献B.唯心主义否认意识的能动性C.唯心主义不可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D.唯心主义否认世界的可知性14.“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观点属于(C)A朴素唯物论 B朴素辩证法 C形而上学 D唯心论15.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A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B心外无理,心外无事C生死由命,富贵在天D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6.被誉为辩证法大师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A)A黑格尔B费尔巴哈C亚里士多德D狄德罗17.水是万物本原的观点属于( D )院济A.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18.“劳动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是( C )院同济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正门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宿命论观点112室1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20.世界的统一性在于(C )A可知性 B主观性 C物质性 D存在性2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B )院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辩证法9、辩证法 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教案射阳县陈洋中学一、考点: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二、知识梳理: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和根本观点【重点分析】1、正确理解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而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根本分歧,这主要是因为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首先,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其次,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
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或者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因而看不到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总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究其根本原因,关键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2、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1)要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要特别注意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
(3)正确对待个人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4)正确观察和分析形势,学习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3、为什么说坚持辩证法和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1) 它们研究的对象是统一的,即客观世界。
只不过两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唯物论要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要进一步回答世界的状况“怎么样”。
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2)唯物论离不开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唯物论,它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解决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同时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习题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习题与答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练习测试题1.名词解释(1)哲学(2)世界观(3)唯物主义(4)辩证法(5)马克思主义哲学(6)方法论(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2.不定项选择(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③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基本内核”④英国18世纪唯物主义(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④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
①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③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④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4)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④唯物辩证法(5)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
①朴素辩证法②唯心主义辩证法③唯物辩证法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6)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是()。
①历史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③主观唯心主义④先验唯心主义(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①科学之科学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③具体科学的综合④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⑤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8)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是()。
①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要求②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④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⑤真理多元化的表现(9)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①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②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④理论联系实际⑤急用先学,立竿见影(10)当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有()。
①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②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③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④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⑤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11)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到了20世纪已经不适用了。
高中政治-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精品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四个方面,1.即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4.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二者的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这四点分歧并不是并列的,其中关于事物发展原因问题上的分歧是它们的根本分歧,这主要是因为:首先,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任何事物都包含了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就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克服片面性,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其次,矛盾的观点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则主张用孤立点看问题.第三,矛盾的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斗争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也就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则主张用静止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看不到事物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把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从而可见,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种种分歧,究其根本原因,关键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分歧从根本上决定了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也决定了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最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中译名,后转为哲学名词。
从黑格尔开始,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辨法的同义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形而上学的特点是同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否认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
福师《哲学原理原著》在线作业一
福师《哲学原理原著》在线作业一福师《哲学原理原著》在线作业一二试卷13春总分:100 测试时间:--单选题多选题14 、单选题秋(共 40 道试题,共 80 分。
)1.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 事物的普遍联系B.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C.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D. 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满分:2 分2.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A.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B. 向社会实践学习C. 理论联系实际D. 向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家学习满分:2 分3. 原子是“宇宙之砖”的观点属于()A. 主观唯心主义B. 客观唯心主义C. 庸俗唯物主义D. 机械唯物主义满分:2 分4. 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A. 社会性劳动B. 直立行走C. 人脑的形成D. 语言的产生满分:2 分5.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A. 反映论的观点B. 主体性的观点C. 客观实在性的观点D. 实践的观点满分:2 分6. 经济基础是()A. 一个社会中各种生产力的总和B. 一个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 一个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D. 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满分:2 分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A. 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B. 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C. 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D.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满分:2 分8. 在世界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上,根本对立的观点有()A. 一元论与二元论B. 唯物论和唯心论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 唯理论和经验论满分:2 分9. 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益;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有害.这说明()A.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B.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绝对的C. 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有条件的D.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满分:2 分10. 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态度是A. 绝对信仰B. 根本怀疑C. 坚持和发展D. 一切照办满分:2 分11. 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 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 共产主义道德和理想C.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 先进的指导思想满分:2 分12. 从认识的全过程来看,认识的起点是()A. 实践B. 概念C. 经验D. 感觉满分:2 分13. 把世界历史看作是一部在地球上建功立业的伟人的历史,认为伟人的活动是“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原文与讲解)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原文与讲解)《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著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参拉萨尔所著《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一书第三篇(《论认识》)开头所引用的斐洛关于赫拉克利特的二段话),是辩证法的实质(是辩证法的“本质”之一,是它的主要的特点或特征之一,甚至是它的最主要的特点或特征)。
黑格尔也正是这样提问题的(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形而上学》中经常在这周围兜圈子,并跟赫拉克利特即跟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作斗争)。
辩证法内容的这一方面的正确性必须由科学史来检验。
对于辩证法的这一方面,通常(例如普列汉诺夫)没有予以足够的注意:对立面的同一被当做实例的总和[“例如种子”,“例如原始共产主义”。
恩格斯也这样做过。
但这是:'为了通俗化’]……而不是被当做认识的规律(以及客观世界的规律)。
在数学中,正和负,微分和积分。
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
在物理学中,阳电和阴电。
在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
在社会科学中,阶级斗争。
对立面的同一(它们的“统一”、也许这样说更正确些吧?虽然同一和统一这两个名词在这里并没有特别重大的差别。
在一定的意义上两个名词都是正确的),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
要认识世界上一切过程的“自己运动”、自生的发展和蓬勃的生活,就要把这些过程当做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
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
根据第一种运动观点,自己运动,它的动力、泉源、动因都被忽视了(或者这个泉源被移到外部——移到神、主体等等那里去了);根据第二种观点,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泉源上。
第一种观点是死板的、贫乏的、枯竭的。
第二种观点是活生生的。
唯物辩证法提纲
唯物辩证法提纲[前言]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①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主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夸大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区别。
②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主张事物不仅存在着量变,同时存在着质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或者绝对否认事物的运动、变化,或者把事物的变化仅仅归结为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③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主张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整体;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以偏概全。
④矛盾的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
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从而陷入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泥淖之中。
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
2.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①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三条:其一,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二,质量互变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其三,否定之否定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③唯物辩证法包括一系列的基本范畴,主要有: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现实性和可能性,等等。
一、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世界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否认联系的客观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3.联系具有普遍性①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外部联系)②联系的普遍性同时还指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之内部各要素、部分、环节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题库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0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是: BA.革命性和批判性B.实践性阶级性C.科学性和历史性D.辩证性和彻底性2、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DA.唯心主义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3、“万物皆备于我”是DA.形而上学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要得出这一结论 AA.必须通过人的意识B.根本不要通过人的意识C.完全依赖于人的意识D.纯粹依赖于自然物的存在5、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CA.存在B.精神C.物质D.原子7、“运动应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他的量度”,因为静止是B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8、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
则表明 D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 B.时间随着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9、实践最本质的特征是 AA.直接现实性B.客观物质性C.主观能动性D.社会历史性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是C A.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是 B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2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以 AA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B.事物的共同性为前提的C事物之间相互转化为前提的D.事物的发展为前提1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是D.A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B.发展的观点和不变的观点的对立C.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D.是否承认矛盾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的动力观点的对立14发展的本质是CA事物的量的变化B.一切变化和过程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事物范围的扩大二、多项选择题 5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BCDA、意识和精神的关系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D、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问题E、存在与物质同一性的问题2、辩证唯物主义把运动理解为BDE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物质的存在方式C.思维领域以外的一切变化D.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E物质的根本属性3、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的联系表现BCA.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B.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成就的概括C.前者为后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D.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后者是前者的条件E.后者为前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4、人脑和意识的关系ABDA.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人脑自生的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E.人脑的生理活动就是意识活动5、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 B D.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C.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E.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6、下列论断是对矛盾概念的理解和表述的有 ABCDEA.“独中又自有对”B.“反者道之动”C万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D.无独必有对E.“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
试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根本分歧
试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根本分歧,并说明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怎样才能坚持唯物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
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因而它主张用联系的观点来观察事物。
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
因而它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不停的运动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仅有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且有性质的根本变化。
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过程。
因而它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
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一类事物只能产生同一类事物,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因而它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只见事物的现在,不见其过去和未来;只见一个个孤立的片段,不见总过程。
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因而它主张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坚持两点论。
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因而只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看不到另一方面,坚持一点论。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因为只有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才能科学地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坚持发展的观点;而且只有坚持发展变化的观点,才能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联系实际上是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引起其他事物的发展变化,一要素的发展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发展变化;并且,矛盾是世界最普遍最重要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对吗?
对的。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运动由其内部矛盾推动。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主要的对立为:研究问题对立、发展过程对立、基本范畴对立。
唯物辩证法为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形而上学为一个哲学分支学科,是对存在的研究。
它亦被提出为是对科学以外、无形体、不可证明的事物的研究。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 (第一章)
一、辨析题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
(第一章)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中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只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之一,它们对立的焦点是承认矛盾及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和否认矛盾及不懂矛盾是发展动力观点的对立。
2、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误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
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来区别的。
②唯物论者是可知论者,如果说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就是片面的。
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如黑格尔这样一些唯心主义者。
只有少数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3、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第一章)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4、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5、有用就是真理。
(第二章)答:此说法是错误的。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本质特征不是有用,而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
“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
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马原习题整理
马原习题整理单选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斗争的焦点在于()A.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B.是否承认发展的观点C.是否承认内部矛盾的观点D.是否承认质变的观点2. “科学证明:不可再分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这是哪种唯物主义的观点?A.庸俗唯物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3. 作为哲学范畴,“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的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
这是()A.庸俗唯物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4. “离开了心中观念的前后相承,时间是不能存在的”,这一观点属于()A、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时空观C、主观唯心主义时空观D、客观唯心主义时空观5. 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实践活动的是()A.教师在上课B.警察在街上巡逻C.科学家在实验室做实验D.农民在田里插秧6. 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的观点是()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二元论D、不可知论7.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8. 在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上,存在着()A.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9. “8”就是“发”,“4”就是“死”,这种说法违背了联系的()A、客观性B、普遍性C、多样性D、条件性10. 实用主义鼓吹“有用就是真理”,把“有用”与“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定了真理的()A.客观性B.相对性C.价值性D.具体性11.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A.两种不同性质的真理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12.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13.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或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该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论述题)概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库(论述题)1、试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用以阐明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
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于:第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3分)。
第二,价值规律具有以下作用:首先,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其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必须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办事(3分)。
第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这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由于科技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日益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获得更多的盈利,企业才能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活力,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4分)2、试运用真理绝对性和真理相对性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一,相互区别,二者是同一真理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是有性别的。
第二,相互统一,表现为:相互联结,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相互转化,人类真理性的认识过程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5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正确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本质和规律,正确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具有真理的绝对性,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完全揭示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也具有真理的相对性也需要发展。
(5分)3、试用普遍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分析我们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答:联系的定义。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2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辨析题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
(第一章)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中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只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之一,它们对立的焦点是承认矛盾及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和否认矛盾及不懂矛盾是发展动力观点的对立。
2、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误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
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来区别的。
②唯物论者是可知论者,如果说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就是片面的。
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如黑格尔这样一些唯心主义者。
只有少数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3、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第一章)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4、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5、有用就是真理。
(第二章)答:此说法是错误的。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本质特征不是有用,而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
“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
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有用”的时间范围应该是广泛的而不是眼前的,空间范围应该是广泛的而不是狭窄的,“有用”的价值层次应该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有用”的最终客观判断标准应该是社会生产力6、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第二章)此观点正确。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
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7、国家是阶级合作的产物。
错误的。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能力。
8、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所以,“人人创造历史”。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针对个人而言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则是针对整个社会而言的。
而“人人创造历史”没有意识到独立的个体人与人民群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它理所当然的认为,每个人都创造整个社会的历史,将会形而上学和英雄史观。
并且,有些反社会发展方向而前行的人的某些行为,不仅不能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他们更不可能“创造”历史。
二、简答题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主要形式(第一章)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意识和物质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唯物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古代朴素唯物主论、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作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不过是人的主观意识的物;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确定为世界的基础,当作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物质世界只不过是“客观”精神的产物2、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答: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章)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第四,不得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4、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章)答: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3,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5、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章)答: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的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有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6、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第二章)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7、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第三章)答: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8、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答: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及其性质;其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原改变。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
9、简述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第三章)答: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组织设施,通称政治上层建筑。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二是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通常叫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
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等。
上层建筑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统一。
1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含义:即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11、简述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延长工作日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
12、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第四章)答:划分依据: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包括企业全部生产资料,可变资本的实物形式是劳动力;意义:①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通过分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可变资本产生的,是绝对和相对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因此,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②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来的,因此,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时,不应拿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相比,而只能同可变资本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