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激励为手段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激励为手段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质,只是各人创新的发展价值不同而已。学生在小学阶段正处于创新精神勃发的时期,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时期。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自身潜能的发挥与是否受激励有很大关系。因此,教师有意识、合理地运用激励手段,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发挥激励作用促创新

为求创新而发挥激励作用,就是要求教师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鼓励学生不满足现成答案,大胆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或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通过教师的激励形成一种自发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

激励应该循序渐进。刚开始训练时,教师可以采用半扶半放的激励方式,给学生指明方向,鼓励自我创新。例如:解决问题“用绳子测井深,把绳子三折来量,井外余16米,把绳子四折来量,井外余4米,求绳长。”学生大都遵循一般解决问题思路。为鼓励学生另寻创新解法,教师可以激励学生再从方程知识、

分数知识、比例知识等角度再作详细考虑,促使学生悟出:可以用方程知识解决问题。解:设绳长为x米。x- x=16-4或x-16= x-4;也可以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16-4)÷(- );还可以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解:设绳子四折时每折长x米。4x=3×(x+12),x=36,绳长=36×4=144。

学生有了一定的创新成果后,激励手段的运用并未结束。此时采用情感激励,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与自豪感,更能坚定他们下一次创新的信心,逐?u培养他们的自觉创新意识。例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一位学生很快突破教科书上呈现的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形四边形,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做法。他提出一种创新方法:通过割补梯形,得到与原梯形等面积的平行四边形。因为割补后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梯形上底和下底长度的平均数,即(上底+下底)÷2,所以也可据此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对该学生的创新成果及时肯定,并将这种推导方法命名为“××(该学生名字)推导法”,学生的自豪感倍增,很快又提出另一种更为巧妙的推导方法:把梯形沿对角线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因为甲三角形的面积=上底×高÷2,乙三角形的面积=下底×高÷2,梯形的面积即甲、乙三角

形的面积之和=(上底+下底)×高÷2(图1)。

二、捕捉激励时机助创新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环境、机会和条件等多因素的支持。教师仅是空泛地言语激励学生去创新是很不够的,更重要的要帮助他们捕捉各种创新时机,激励他们寻找创新的条件,把握创新的机会。数学课堂上,激励学生开展创新的时机大致有以下几种。

1. 当学生质疑问难,思维遇到“问题”时。

疑问是创新的前提,可以让学生萌发创新思想,产生创新意识。例如:解决问题“某专业户种植小麦和水稻,去年共收500吨。今年小麦增产,水稻增长,两种作物共增产44吨,这个专业户去年分别获成小麦和水稻多少吨?”由题意可知,本题有两个单位“1”,且都是未知量,学生不能根据一般解法求解,迫切地提出一些问题。问题1:这两个不同的单位“1”能否相互转化?问题2:小麦和水稻增产的分率不相同,能否假设它们增产的同样多?其实,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就意味着他们已有了创新思维的火花。此时,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思考创新解法。解法1:假设今年小麦和水稻都增产,今年的总增产量就是500×=50(吨),这个增产量比实际增产量多50-44=6(吨),这个差应是去年水稻收成的- = ,去年水稻

收成是6÷=260(吨),去年小麦收成是500-260=240(吨)。解法二:假设今年小麦和水稻都增产。(解法略)

2. 当学生激烈讨论,思维处于临界限状态时。

讨论、争辩是学生创新的重要途径。以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为例。课堂上许多同学通过操作学具,发现把圆若干等分后,不仅可以拼成教科书上出现的近似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还可以拼成近似的梯形和三角形,于是展开激烈的讨论。这样就是说明此时学生思维发生了碰撞,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时机。应该适时引导学生,让他们的思维不停留在拼图上,而应该深究从拼成的图形中怎样地推导出圆面积公式。方法1:把圆16等分后,拼成近似的梯形,因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所以圆的面积=πr?2r÷2=πr2。方法2:把圆16等分后,拼成近似的三角形,因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所以圆的面积= ×4r÷2= ×4r×=πr2。

3. 当学生大胆想象,求异思维异常活跃时。

在课堂上,教师应努力创设有利于求异思维发生的氛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启发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发现一些与众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并及时给予肯定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

解决问题“某人从甲城骑车到乙城需要2天。第一天骑行了全程的还多72千米,第二天骑行的路程是第一天的,求甲、乙两城的距离。”本题若用分数知识的一般解法,找已知数量的对应分率求解单位“1”,比较繁琐。但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展开想象,并适时给予鼓励,就会得到创新解法:根据“第二天骑行的路程是第一天的”展开想象:“第一天骑行的路程是第二天的3倍,把第二天骑行的路程看作一倍数,那么第一天骑行的路程可看作三倍数,全程可看作四倍数”;再根据“第一天骑行了全程的多72千米”展开想象:第一天(三倍数)走了全程的(二倍数)多72千米,72千米即一倍数。由此得出本题的创新解法:全程=72×4=288(千米)。

当然,学生的创新时机远远不止以上三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开放式的宽松教学环境,适时敏感地捕捉学生的创新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施展创新才能的机会。

(作者单位:福建省罗源县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