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
《走在教育的边缘》教师读书笔记
《走在教育的边缘》教师读书笔记第一篇:教师读书笔记《走在教育的边缘》偶然得到了这本《走在教育的边缘》,由于成为了本身的书,以是也没急着去看,反而将它弃捐一边任其生尘土.直到一天掀开,我就以为非要看完不行了.这本书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代价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善的亲子之教诲,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教育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厚的情绪气力,真的很巨大.全书以一个"教育"字贯串始终,这不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吗?刘铁芳先生对于目前教育革新近况并不乐观。
他认为,世纪之交大张旗鼓的课程革新,更注意情势层面的革新,而不是教诲内在自己的深化。
深度体制化之中的教育日渐成为一种越来越风雅的技能,而不关心这种实践样式本身的教诲代价与意义,教育缺少了内涵的魂魄。
认为,在一个话语时尚、标语迭出的期间,应更多地关注教育的根本题目,如,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应关注每一个教诲举动的代价意义,以期在观念层次面逐步超越教育的东西主义和技能主义,从而努力提升教育的品格。
同时,他还主张,教诲革新步子要稳,脚踏实地,反对过于理想化、急功近利,应以温和的心态审视教诲。
虽然刘铁芳先生被世人称作“现代教育家”,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教诲革新的弄潮儿,喜欢在时下流行的教育观点之中来一点反向的思索,是个“独守在寥寂的书柜边,秉持心中那一脉细细燃烧的理想之火踯躅而行”的人。
以上是我对此书作者观点和心态的一个大抵的明白。
联合成人高校教诲,我有言想发的有三点:一、尊重、审慎对待传统教育作者首先在《“靠”教育生存与“为”教育生存》一文中提出了教师教育创新的三个内容:第一,教诲看法的创新。
教师一方面立足自身生存履历积聚的同时,要积极接纳外在良好教诲理念,保持个人教育头脑空间的源头活水,在个人教育经验与外在教育知识的不停交换碰撞之中,获得个人鲜活的教诲理念的生长天生。
第二,自己知识的创新。
最新-小学教师《走在教育的边缘》读书笔记 精品
小学教师《走在教育的边缘》读书笔记《走在教育的边缘》读书笔记一我们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停留在有望升学的学生身上,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健康的发展。
要用自己的爱教学生学会爱。
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育人,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做人的道理,促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最终使他们以健全的人格在社会上安居乐业,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
新课改也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对象,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
关注的实质就是真爱、平等和公正。
身为人师,应该拥有一个满浸着人间大爱的灵魂,真正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牵挂他们。
没有爱的教学是苍白的,不懂得爱的教师是贫乏的,因为爱是教育的真谛。
同时关注学生,就要平等地善待学生,尊重他们。
公正地对待学生,是我们教师人格的体现,是现代教育的理念。
我们要让每个学生看到一生的希望,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爱,一个都不能少。
偏爱一小部分学生,往往会伤害一大部分学生的心,严重影响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
‚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以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意志品质方面较差的学生,作为教师,不要歧视他们,相反给他们以格外的关照。
而且,对于这些学生,激励永远比批评更奏效,让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是至关重要的。
公正地善待每个同学将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也将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那么,就让我们都来关注每一位学生吧!《走在教育的边缘》读书笔记二偶然得到了这本《走在教育的边缘》,因为成为了自己的书,所以也没急着去看,反而将它搁置一边任其生灰尘直到一天翻开,我就觉得非要看完不可了这本书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教育,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教育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全书以一个"教育"字贯穿始终,这不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吗?刘铁芳先生对于目前教育改革现状并不乐观。
《走在教育的边缘》教师读书笔记-读书笔记.doc
《走在教育的边缘》教师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第一篇:教师读书笔记《走在教育的边缘》偶然得到了这本《走在教育的边缘》,因为成为了自己的书,所以也没急着去看,反而将它搁置一边任其生灰尘.直到一天翻开,我就觉得非要看完不可了. 这本书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教育,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教育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全书以一个教育字贯穿始终,这不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吗?刘铁芳先生对于目前教育改革现状并不乐观。
他认为,世纪之交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更注重形式层面的改革,而不是教育内涵本身的深化。
深度体制化之中的教育日渐成为一种越来越精致的技术,而不关心这种实践样式本身的教育价值与意义,教育缺少了内在的灵魂。
认为,在一个话语时尚、口号迭出的时代,应更多地关注教育的基本问题,如,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应关注每一个教育行为的价值意义,以期在观念层次面逐步超越教育的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从而努力提升教育的品格。
同时,他还主张,教育改革步子要稳,脚踏实地,反对过于理想化、急功近利,应以平和的心态审视教育。
虽然刘铁芳先生被世人称作现代教育家,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教育改革的弄潮儿,喜欢在时下流行的教育观点之中来一点反向的思考,是个独守在寂寞的书橱边,秉持心中那一脉细细燃烧的理想之火踯躅而行的人。
以上是我对此书作者观点和心态的一个大致的理解。
结合成人高校教育,我有言想发的有三点:一、尊重、审慎对待传统教育作者首先在《靠教育生存与为教育生存》一文中提出了教师教育创新的三个内容:第一,教育观念的创新。
教师一方面立足自身生活经验积累的同时,要积极接纳外在优秀教育理念,保持个人教育思想空间的源头活水,在个人教育经验与外在教育知识的不断交流碰撞之中,获得个人鲜活的教育理念的生长生成。
第二,个人知识的创新。
包括知识的更新,知识结构的更新。
走在教育边缘读后感
走在教育边缘读后感刘铁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xx年中选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著有《生命与教化——现代性道德教化问题审理》、《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等。
而《走在教育的边缘》这本书是刘铁芳先生在继《守望教育》之后有关教育系列的第二本文集。
《走在教育边缘》是针对一些普通教育中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思考与探讨,读了这本书后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今天我们如何做老师的观点。
仔细阅读之后对于刚做老师的我确实有许多帮助,它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教师生涯的开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我们今天究竟应该如何做教师?教师应该以何种姿态生存?这不仅仅是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同时也是一种教师生命姿态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最主要的关键就是师德建立。
在本书中提到了三个当前师德建立着力解决的问题:一、“敬业”是师德的起点,“乐业”是师德修养的根本与归宿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认为“敬业者,专心致志事其业”,就是以专心致志的态度来对待教育,以教育为自己的终生事业。
确实对于大多数的老师来说都是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不管在什么状况和环境下都会自觉地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都会凭借自己内心的意识活动认真地对待教育事业。
但光光敬业还是不够的,“敬业”只是师德的起点,“乐业”是师德修养的根本与归宿,在本书中有提到教师职业道德选择的两种根本模式:“为”教育而生存,“靠”教育而生存。
前者是一个教师能从教育中找到人生的乐趣,并逐渐把个人生命融入其中,而靠教育而生存,只是把教师看成一种职业,踏实工作,那么如何做到乐业呢?一、教师要树立新的职业观,如果不想换工作,就要乐业才能对的起自己的人生。
作为一个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学生,如果每一天都无精打采,毫无激情没有创造力地活着,那么你的生活必然暗淡无光。
二、不断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不断变化、开展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快乐,学生的快乐也将成为你的快乐。
《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2篇
《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 (2)《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 (2)精选2篇(一)《走在教育的边缘》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籍,它揭示了现代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教育边缘群体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作者通过实地调研和个案分析,深入剖析了贫困地区学生、残障学生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等群体在教育中所面临的不公平待遇和不平等机会。
书中用大量数据和事实论证了当前教育体制的缺陷和问题,让我对教育的公平性和平等性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这本书不仅仅对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通过引入更多的资源,改善教育设施和教师培训,提升教育质量,为边缘群体提供更多机会和平等待遇。
这些方案给予了我对改善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希望和信心。
读完这本书,我对教育的认识有了新的启迪。
教育是一项庄严的事业,它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眼前的成绩和竞争,而是要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和平等性。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每个孩子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让他们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总的来说,这本书以鲜活的事例和严谨的逻辑,深入剖析了教育的边缘群体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它引发了我对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思考,并激励我为改善教育环境和机会不均等做出自己的努力。
我相信,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关注,我们才能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平等。
《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 (2)精选2篇(二)《走在教育的边缘》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畅销书,作者通过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和研究,深入剖析了当前教育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同时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教育是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获取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我们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许多教育现象和问题,比如应试教育、功利主义教育等。
这些问题都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和个性的发展。
我深感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我们教育体系亟需改革的原因。
读走在教育的边缘有感
读走在教育的边缘有感作为现代社会中一个受教育者,我们似乎都绕不开撕裂我们内心的问题:这样的教育模式到底是在为我们的未来做出贡献,还是在折磨我们的灵魂?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所接触的知识越来越广泛,但是较之过去,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内容已经和以往有了非常明显的差异:现有的教育模式并未能够让我们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尤其是在信息科技及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许多学生的学习压力已经大的几乎难以承受。
让我们来看看读走在教育的边缘有感。
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背诵题海一样的内容才能够让他们获得高分。
对于初中生来说,则需要更多的文化知识,包括历史、地理、政治,及常识等。
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则需要扮演“专家”的角色,以更高的高度了解更复杂的学术知识。
而这一切,都是基于我们对于标准化测试的那份狂热。
我们不断地跪在教育的祭坛上,为了一场“成绩竞争”,而将最好的青春岁月毁于机械重复的知识向导中。
称为“千军万马走单骑”的教育方法像是在强迫我们遵循着一个什么也不能偏离的标准的轨迹。
我们在这样的教育中被训练成了一群没有想象能力的小火车,仅在一个轨迹上前行而已。
因此,我们无法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及体验实践去学习新知识。
在这样的教育中,我们不得不忍受头痛、力竭,甚至是神经衰弱所带来的种种困惑与不适。
而教育分数则慢慢成了我们的生活中的标准,成为了衡量我们能力的唯一途径。
但是,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高分。
我们在这样一个时代生活,也需要有更多的技能来生存。
与其说我们按照教育规格出厂的模式,尝试去获得更高的分数,不如还是花些时间和精力去探究那些能够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受益的测试和要求。
比如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在跟人面对面交流的时候更自信和有效地与他人交流,以及积极锻炼早期的创造和实践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毕竟,成绩不过是我们教育之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我们所学习和获得的能力。
当然我们同样需要在学术上不断努力。
仅仅停留于尝试渲染成绩的可耻思想,就可能会再次被这个世界所抛弃。
《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
《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走在教育的边缘》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些对教育系统的思考和观点。
这本书让我对教育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作者提到了教育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局限。
他指出,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很少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且容易让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作者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其次,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个性化教育”。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天赋,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
个性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这种教育理念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能。
最后,作者介绍了一些个性化教育的实践案例。
他讲述了一些学校和教师采用个性化教育模式取得的成功。
这些案例证明了个性化教育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也为其他学校和教师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通过阅读《走在教育的边缘》,我对教育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教育模式亟需改革。
我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成为独立、有创造力的人才。
总的来说,《走在教育的边缘》是一本很有启发性的书籍。
它对教育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观点,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教育的未来有了更加乐观的看法,相信在个性化教育的引领下,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有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
走在教育的边缘
《走在教育的边缘》读书笔记1(2010-08-26 08:49:12)转载▼分类:专著阅读标签:杂谈《走在教育的边缘》关键词解释1、精神成人即引导未成年个体精神世界的生长成长,启迪他们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美好情怀,诸如爱、希望、善良、诚实、正直、幸福感等,给他们一生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刘铁芳:《走在教育的边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页。
2、教育素养指对教育理解,把握与实践的能力。
刘铁芳:《走在教育的边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0页。
3、教育行为的创新教师的教育创新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之中,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之中。
当然教师的教育行为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指在观念和知识引导下的创新,是有内涵的创新。
刘铁芳:《走在教育的边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页。
4、权责意识即引导个人在公共生活中如何积极承担个人的基本社会责任,同时有效地维护个人的正当权利,权责意识成为个人以公民姿态进入公共生活的内在依据,是独立、自由,有责任感的公民人格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形态。
刘铁芳:《走在教育的边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0页。
5、社会参与社会参与具有广泛性和层次性。
就空间而言,社会参与包括对班级、学校、社区以及民族国家甚至全球事务的关注。
就内容而言,社会参与包括对公共事务的决策参与,对公共问题的意见和态度的表达,对公共生活的参与等。
就形式而言,社会参与可以通过对公共事务发表言论,进行调查分析,参与实际行动等方式进行。
社会参与其实是一种渗透在每个人日常生活之中的,从个体身边开始的,表达对个人周遭公共事务关注的生活习惯。
刘铁芳:《走在教育的边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2页。
6、三重世界即客观世界、心灵世界和社会世界。
引导个体面对客观世界追求知识和真理,有一种求知的热情。
面对社会世界追求正义和和谐。
面对心灵世界追求德性和幸福。
刘铁芳:《走在教育的边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0页。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集锦五篇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集锦五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自我鉴定、实习报告、心得体会、祝福语、美术教案、音乐教案、数学教案、语文教案、教学计划、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elf-assessment, internship reports, personal experiences, blessings, art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math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teaching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集锦五篇我相信,每个在从事教育的人都希望自己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是坦然的,自信满满的,胸有成竹的。
《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
《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走在教育的边缘》是我读刘铁芳先生的第二本文集。
这本著作,研究的问题深入、具体,有些理性和沉重感。
本书为三方面:坚持理想、沉思现实和扣问心灵。
每一方面的题目就给人以灵魂深处的思维跳跃。
学习了这本著作后,有一点感受。
首先我们必须认清我们的学生:他们的意志品质尚未形成,自制力较差,因而导致某些学生对有些错误明知故犯,甚至一错再错。
他们对道德评价标准掌握不准,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导致某些学生犯了错误也不知错在哪里。
所以教师要宽容他们,宽恕他们的过错,允许他们犯错误,理解他们,并能容纳各种类型的,特别是有缺点、犯过错误、伤害过自己的学生。
教师用“宽容”对待学生,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会使师生关系更融洽,交流更多,教学的效果自然更好,教书育人的目的也就容易达到了。
要用好宽容,那么对于学生所犯错误,教师应努力做到:上出现问题,尽可能放在后处理,切忌在上就和学生计较起来,甚至把学生赶出教室等;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不可随便停其,或把他赶回家和家长一起来校承认错误、作出保证等,这既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也会招致学生及家长的反感正如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言:我们应该模仿天上的太阳,它把光、热与生气给予整个世界,让凡是能够生存、兴旺和能够发芽的东西都可以生存、兴旺和发芽。
老师的宽容与谅解造就了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更造就了一颗颗健康明朗的心灵,在老师的宽容之下,同学们会看到希望的曙光,在老师的善意的尊重与信任中,同学们会更加自律与自强,充分发挥内在潜能,日异其能,岁增其智,创造一个完美的人生。
其次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停留在有望升学的学生身上,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健康的发展。
要用自己的爱教学生学会爱。
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育人”,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做人的道理,促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最终使他们以健全的人格在社会上安居乐业,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篇1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经验,没有教学技巧,没有管理方法,就不能胜任教学工作,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读了朱永新的《走在教育的路上》后,心中体会颇多,我还真是第一次细致的去读,下面我就把自己的读后感与大家分享。
如何进行德育,朱永新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主要有:实行、榜样、教训与规则和惩罚、避免不良社交等。
他关于这些方法作了以下简明的罗列:(1)实行。
他认为“德行是由常做正当的事情学来的”。
因为“我们是从学习知道我们应当学习什么,从行动知道我们应当怎样去行动的。
孩子们容易从行走学会行走,从谈话学会谈话,从书写学会书写;同样,他们可以从服从学会服从,从节制学会节制,从说真话学会真实,从有恒学会有恒”。
而且他认为德育应当尽早进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灵之前,早早就教”。
由此看来,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道德教育非常重要;(2)榜样。
道德教育需要榜样和教诲;他主张“父母、导师和同学的生活榜样应当不断地放到儿童的跟前。
”因为孩子们善于模仿,所以易于接受榜样的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素质,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让孩子模仿的榜样。
还有我们的家长,如今我们正在努力的通过各种途径,帮助我们的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水平,提升家长素质,一切都是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3)训条、规则与惩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朱永新在文中非常严肃的提到了纪律,但是我们现在对于体罚学生是绝对禁止的,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向朱永新说的那样“鞭挞”学生,但是有度的惩罚是必要的,既然有奖励就要有相对应的惩罚。
我们可以借鉴魏书生老师的一些惩罚方式,如罚学生表演一个节目等,在不伤害学生身心的前提下,给予必要的惩罚或引导其自我反省、自我教育。
(4)避免不良的社交。
他认为儿童必须非常用心地避免不良的社交,“青年人应当小心地防备一切腐败的根源,如不良的社交,不良的谈话,没有价值的书籍之类。
”我认为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努力,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小学教师《走在教育的边缘》读书笔记
小学教师《走在教育的边缘》读书笔记第一篇:教师读书笔记《走在教育的边缘》偶然得到了这本《走在教育的边缘》,因为成为了自己的书,所以也没急着去看,反而将它搁置一边任其生灰尘.直到一天翻开,我就觉得非要看完不可了.这本书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教育,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教育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全书以一个"教育"字贯穿始终,这不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吗?刘铁芳先生对于目前教育改革现状并不乐观。
他认为,世纪之交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更注重形式层面的改革,而不是教育内涵本身的深化。
深度体制化之中的教育日渐成为一种越来越精致的技术,而不关心这种实践样式本身的教育价值与意义,教育缺少了内在的灵魂。
认为,在一个话语时尚、口号迭出的时代,应更多地关注教育的基本问题,如,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应关注每一个教育行为的价值意义,以期在观念层次面逐步超越教育的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从而努力提升教育的品格。
同时,他还主张,教育改革步子要稳,脚踏实地,反对过于理想化、急功近利,应以平和的心态审视教育。
虽然刘铁芳先生被世人称作“现代教育家”,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教育改革的弄潮儿,喜欢在时下流行的教育观点之中来一点反向的思考,是个“独守在寂寞的书橱边,秉持心中那一脉细细燃烧的理想之火踯躅而行”的人。
以上是我对此书作者观点和心态的一个大致的理解。
结合成人高校教育,我有言想发的有三点:一、尊重、审慎对待传统教育作者首先在《“靠”教育生存与“为”教育生存》一文中提出了教师教育创新的三个内容:第一,教育观念的创新。
教师一方面立足自身生活经验积累的同时,要积极接纳外在优秀教育理念,保持个人教育思想空间的源头活水,在个人教育经验与外在教育知识的不断交流碰撞之中,获得个人鲜活的教育理念的生长生成。
第二,个人知识的创新。
《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660字
《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660字
《走在教育的边缘》这本书让我对当今教育系统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教育实践,揭示了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
作者提到,现在的教育系统过于注重升学率和分数,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和价值。
这种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评判方式,让许多学生在竞争中备受压力,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对教育改革的呼唤和批判。
他提倡从传统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出教育的边缘,创造一种更加人性化和关注个体差异的教育方式。
这种新的教育理念,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术成就,更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生活技能和情感情绪的培养。
读完这本书,让我更加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成为有独立意识和创造力的人才。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助力学生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与此同时,我也反思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和责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反思,在实践中寻找新的教育方法和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在教育的边缘,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思考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也激发了我对教育改革的热情和动力。
希望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行动,为实现优质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走在教育的边缘》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它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思考人的成长和发展,为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
读后感《走在教育的路上》(二篇)
读后感《走在教育的路上》近期我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走在教育的路上》,这本书主要记录了朱老师关于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从中可以听到的是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的“行者心语”。
通过学习我收获颇丰,同时也感受到了朱永新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的挚爱,他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令人感动。
其中收获最大的是朱教授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
一、爱的教育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走在教育的路上》里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
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走在教育的路上》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
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作品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走在教育的路上》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
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走在教育的路上》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二、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朱教授却认为,教育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他说,教育是为了学生未免太狭隘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教育就是为了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他将此理念作为新教育理念的核心。
《走在教育的边缘》教师读书笔记
《走在教育的边缘》教师读书笔记偶然得到了这本《走在教育的边缘》,因为成为了自己的书,所以也没急着去看,反而将它搁置一边任其生灰尘.直到一天翻开,我就觉得非要看完不可了. 这本书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教育,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教育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全书以一个教育字贯穿始终,这不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吗?刘铁芳先生对于目前教育改革现状并不乐观。
他认为,世纪之交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更注重形式层面的改革,而不是教育内涵本身的深化。
深度体制化之中的教育日渐成为一种越来越精致的技术,而不关心这种实践样式本身的教育价值与意义,教育缺少了内在的灵魂。
认为,在一个话语时尚、口号迭出的时代,应更多地关注教育的基本问题,如,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应关注每一个教育行为的价值意义,以期在观念层次面逐步超越教育的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从而努力提升教育的品格。
同时,他还主张,教育改革步子要稳,脚踏实地,反对过于理想化、急功近利,应以平和的心态审视教育。
虽然刘铁芳先生被世人称作“现代教育家”,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教育改革的弄潮儿,喜欢在时下流行的教育观点之中来一点反向的思考,是个“独守在寂寞的书橱边,秉持心中那一脉细细燃烧的理想之火踯躅而行”的人。
以上是我对此书作者观点和心态的一个大致的理解。
结合成人高校教育,我有言想发的有三点:一、尊重、审慎对待传统教育作者首先在《“靠”教育生存与“为”教育生存》一文中提出了教师教育创新的三个内容:第一,教育观念的创新。
教师一方面立足自身生活积累的同时,要积极接纳外在优秀教育理念,保持个人教育思想空间的源头活水,在个人教育经验与外在教育知识的不断交流碰撞之中,获得个人鲜活的教育理念的生长生成。
第二,个人知识的创新。
包括知识的更新,知识结构的更新。
第三,教育行为的创新。
教师的教育创新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之中,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之中。
【读后感《走在教育的路上》】 读后感作文
《【读后感《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作文》摘要:《走在教育的路上》里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他说,教育是为了学生未免太狭隘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教育就是为了人,为了一切人的发展,他将此理念作为新教育理念的核心读后感《走在教育的路上》近期我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走在教育的路上》,这本书主要记录了朱老师关于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从中可以听到的是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的行者心语。
通过学习我收获颇丰,同时也感受到了朱永新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的挚爱,他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令人感动。
其中收获最大的是朱教授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
一、爱的教育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走在教育的路上》里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
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走在教育的路上》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
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作品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走在教育的路上》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边缘中守望
——读《走在教育的边缘》有感没有了初涉教坛的热情,也没有了启迪学生心智的雄心,四年的时间磨平了我教学的初衷与渴望,只剩下在理想和现实的边缘踽踽独行。
当有幸邂逅刘铁芳先生主编的《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到刘先生对我或许已所遭遇的困境作出自己的解答时,我才发现自己的浅陋和愧疚。
刘先生的书无不体现着一个教育者的人文忧思,教育现状的沉重,教学宗旨的渐行渐远都让刘先生痛心不已,但他依然愿意“独守在寂寞的书橱边,秉持心中那一脉细细燃烧的理想之火踯躅而行,黾勉以求,无怨无悔”。
这也是我曾经的心声,只是少不更事的我没有刘先生的勤勉和执着。
聆听大师的谆谆教诲,我百感交集,这些年在教坛的蜗行摸索在脑海中一一浮现。
一、沉思现实浮华蔽日
初涉教坛的我满怀希望,坚守梦想。
纪伯伦在《先知》中曾这样写到:“如果他确实智慧,他不仅邀请你进入他的智慧之屋,而且把你引向你自己的心智之门。
”这样的智慧就是我在教学中所要努力的方向。
于是,在教学中极力附和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的标准,期待完成柏拉图所说的教育要“照料人的心魄”这一永恒使命。
教学的第一年,自主研习式、讨论交流式、质疑探究式等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充斥着我的教学课堂,而且我时不时的还会跟学生换位,让学生来体悟上课的激情。
学生很喜欢这种教学模式,轻松自在,而我亦沾沾自喜于自己教学初探的成功。
但是,到了第二年,学生的上课热情在逐渐消退,自己努力想要创设的课堂效果也在渐渐流失。
因为,这样的课堂除了欢笑、除了自由,除了人性化的体验,知识的传授被挤压到被遗忘的角落,学生实效性的获得不多。
当心灵的自由遭遇应试,自由不言而败。
于是,一切课堂都为应试服务,教学回归以知识讲授为主,模式化训练为辅的方式。
当学生的努力化为显而易见的分数,他们的喜悦不言而喻,而我却有种说不出的失落。
如刘先生在书中所说的:学生的知识视野正是被活生生掩盖在这些成人世界精心或不精心制作的训练“方案”、“工程、“策略”之中。
这种“浮华蔽日”的教学天空,却成了学生甘之如饴的氧气。
二、叩问心灵渐行渐远
先哲海德格尔有言:“多思,少说,保护语言。
”我作为师者的思索呢?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个体,他们个性的语言呢?“几乎没有”这个答案在我脑中久久萦绕。
刘先生说“润泽或点化生命”是教育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教育要努力成全
学生,成全学生生命各自不同的发展目标。
他所说的其实就是将柏拉图的“教育要照料人的心魄”具体化。
这样的教育绝不等同于知识的灌输,虽然它也强调知识,但它用知识来服务于人的发展。
在高三的教学活动中,我要求学生的作文是为阅卷老师而作的。
想到这,我真的是悔恨交织。
我的教学方式,从完全地注重心灵,忽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作用,到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完全忽略学生的心灵发展这个极端,在不知不觉中暴露出自己的肤浅和无知,还让学生“心灵的发展“渐行渐远。
我曾一度将责任都归罪于应试体制,殊不知诚如刘老师所说的:教育研究要想在体制化的时代赢得足够的自由创造的空间,就必须坚持自身的独立思考、批判,保持一种“边缘心态“,避免陷于形式主义漩涡,更多地接近历史,接近当下,直面人生,融现实关切与学术情怀为一体。
三、坚持理想边缘守望
古往今来,许多杰出的教育家,从孔子到陶行知,对教育无不时时充溢着恢弘的理想情怀。
现当代中国许多教育学家亦致力于将教育发展成“人”的教育,但所有的理想在遭遇“现实的吁求”后都面目全非,徒留一声叹息和一片迷惘。
刘先生说他努力追寻的人生目标就是: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遗忘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心中的朴素和静谧。
即使常常被名之为实际的脱离者,时代的落伍者,但他依然在寂寞中执著地思索。
反观我自己,短短的四年迷惘已让我动摇初衷,一味地随波逐流,遗失最初的梦想。
纷繁社会,生活迷茫,个体人格急剧萎缩,教师尚且如此彷徨,更何况处于价值观亟待完善阶段的学生们!
林语堂先生说:“人生不能无梦,世界上做大事业的人,都是有梦得来,无梦则无望,无望则无成,生活也就没有兴趣。
”《走在教育的边缘》让我懂得:虽然现在如履薄冰,步步惊“心”,稍一不慎就抹杀了学生心灵的发展。
但是,只要我们自身保持对身份的清醒认识,学会倾听学生心灵深处的微颤,让教育成为师生心灵自由徜徉、共同依恋之乡的梦想是指日可待的。
教育行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我亦行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这条路崎岖坎坷,前途漫漫,但我始终选择坚守!在边缘中守望,在困境中坚强!
(永嘉县碧莲中学金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