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香港公共交通枢纽建设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香港公共交通枢纽建设的启示

1、集约利用土地,提升土地利用价值

新加坡和香港都十分关注土地的综合利用,在建设交通枢纽的同时,都考虑了与枢纽紧密结合的物业开发,通过合理引导乘坐交通工具的客流为配套的商业物业带来无限生机。

与香港荃湾地铁站连接到新之城就是集约利用土地进行交通枢纽及上盖物业一体化开发的典型例子,建筑物首层建设巴士公交站场,二、三层群楼利用大量的换乘客流开发为商铺及酒楼餐饮,塔楼开发为写字楼物业。由于各部分功能衔接紧密,因此物业经营十分良好,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也十分便捷。

同样地,新加坡的盛港枢纽也利用物业的首层作为与地铁换乘的交通枢纽总站,枢纽上盖开发为商业住宅,在大大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程度的同时,通过商业的经营提高了换乘枢纽的活力,使整个枢纽物业成为一个人气旺盛、安全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

此外,国外一些公用建筑在建设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给了我们宝贵的借鉴经验。香港窝打老道附近一个垃圾收集场就利用其边角用地及上盖,加建了社区康乐体育设施(乒乓球、羽毛球场),十分紧凑、实用和有趣。

2、统筹区域规划,扩大换乘枢纽的辐射能力

每一种交通方式都有其特定的辐射范围,恰当地组织不同交通方式在特定区域进行有效的衔接,结合交通和商业的辐射作用,才能有效发挥公共交通系统的作用,新加坡卫星城的交通枢纽建设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清晰的概念。

以新加坡大巴窑卫星城为例,公交枢纽就像是区域的心脏,不仅通过地铁、巴士等交通方式有效解决区域18万居民的出行需求,

而且在规划之初就把整个卫星城主要的商业设施集中在枢纽周边用地,合理引导区内居民利用方便的接驳巴士出行和消费,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交通组织困难、管理难以协调统一的问题。

3、枢纽功能布局清晰,“动、静分离”

在新加坡,换乘枢纽与商业物业是紧密连接的,但即使商业区域人头涌动、交易活跃,也不会影响换乘枢纽的正常运作;在换乘枢纽内部,就算同时多辆巴士落客、上客,都不会相互干扰。这都是归功于枢纽站场的建设清晰的划分了不同的功能区,这是实现快速、高效换乘的关键。

大巴窑枢纽整个用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室内面积约5千平方米,室外设28个固定停车位,13个非固定停车位,满足19条始发线路和两条中途线路的需求。

该枢纽采用“堤岸”式设置上、落客点,避免相互干扰。

在站内针对不同区域的线路也设置了5个候车区,围绕地铁进出口呈环状布置,大大缩短了地铁换乘巴士的距离,旅客也可以很方便地知道自己将要换乘的线路位于车站内的明确位置。

为了减少乘客在换乘区域的停滞时间,换乘大厅没有设置较大规模的商业,一个短距离的过渡空间,就能使两种不同的行为活动独立分割,实现“动态换乘“和”静态消费“活动的分离。

4、在站内适合的位置设置简明直观的信息发布

乘客最关心的是自己到达目的地可以换乘哪些线路、在哪里候车、什么时候开车这几个重要的信息。

大巴窑换乘站只在站内中央位置设置了一台动态信息发布器,滚动播出不同线路的开出时间和候车区域。其余地方设置了六个固定的导乘信息牌,提供换乘站地图、换乘线路及覆盖范围等信息。

同时,每一个候车点都会明确标明该候车点的线路名称。

地铁与公交转换区域提供了明确定地铁信息,同时,在连接地铁站厅及枢纽公交候车厅的通道,也进行动态的地铁运行信息发布。

在香港的荃湾枢纽站,我们看到了更为“前置”的换乘导引,由于巴士站设在枢纽的首层,而乘客从地铁站厅出来已经是枢纽的第二层,因此枢纽在第二层就开始把换乘不同巴士线路的乘客分流到首层的“岛”,每一个“岛”都是特定的线路的候车区。

5、以人为本、注重细节,提升服务水平

新加坡的交通枢纽建设很注重人性化的设计,在很多细节上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枢纽的服务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大巴窖换乘枢纽是新加坡第一个全冷却候车枢纽,自动感应的屏蔽门在待发车进入感应区域后才自动开启。

为了减少乘客在换乘大厅的停留时间,大厅内只设置了极少的座椅。为了有效解决乘客候车休息的问题,候车的栅栏设计成可以靠坐的“长椅”形式,十分人性化。

换乘大厅内还安放了若干个资料索取栏,派发印有换乘信息的广告单张,供乘客自由取用。

换乘大厅内没有夸张地“滥登广告”,乘客可以很容易、直接地获取各种导乘的信息。

6、优化停车及行车流线,提高枢纽运作效率

无论在新加坡还是香港,交通枢纽的行车流线都尽量避免出现交叉或对冲,同时,在站场内会预留足够的车辆疏解通道,以防车辆在枢纽站场内堵塞。

落客区采用锯齿形的停车位设置,可以增大停车位的转弯半径,更方便巴士的进出停靠。

7、立体设计,设置便捷的垂直通道,缩减换乘距离

由于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立体化已成为交通换乘枢纽发展

的必然趋势。

在新加坡的盛港枢纽,我们看到了架空轻轨(s k y t r a i n)、巴士、地下铁道组成的三层立体换乘系统,由于设置了紧凑的换乘通道,乘客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不同交通方式的快速换乘。

在香港,地铁荃湾地面站是一个全方位的地铁与各种交通方式立体衔接的紧密系统。以地铁站为核心,首层设置了屋邨楼盘的专线巴士接驳区域,地铁站厅层通过二层过街天桥和连廊通达独立的换乘枢纽和公交换乘总站。为了有效的引导乘客换乘公共交通工具,甚至在户外也设立了自动扶梯。此外,枢纽的规划设计不仅考虑了缩短行人的换乘距离,也尽量使接驳的巴士路线在地铁车站最便捷的灵活的设置上落客点,比较特别的是由于有一座高架桥跨在该地铁站之上,就因势利导地在高架路上设置了一个地铁公交换乘点。

8、舒适的连通空间,有利于客流引导及商业氛围的培育

在新加坡,由于经常会出现骤雨,因此,公共活动空间很多都会设置风雨连廊,使人能不受天气的影响而进行户外活动。而然,这样的设计理念在交通引导和商业氛围的培育上却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

我们发现,很多地铁站都设置在主干道的交汇点,地铁出入口外不适宜设置公交上落客点,而通过连廊,可以让地铁出入口“延伸”到50~100米的范围外,地铁乘客可以很自然的顺着连廊到达公交和的士的换乘点,避免主干道路口的交通拥堵情况的出现。

在香港,不同商业物业之间也往往建设了连廊,有效引导客流并提升物业的商业氛围。

9、智能调度,高效管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调度已经成为可能,在新加坡的大巴窑换乘枢纽,只需要一台智能信息管理器,2~3个管理人员就可以完成整个枢纽车辆的调度工作,十分高效。

在枢纽始发的线路,当巴士停泊在固定的停车区后,司机就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