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语文新课标》解读
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
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谈“有感情地朗读”——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口马之先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各学段关于朗读(三)故作深沉有的教师为了表现课文所谓的深度,让学生故作深沉地朗读。
有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一句时,让学生读得低沉一些,学生读得很压抑,像是受了多大的委屈似的。
(四)高喊有的学生把有感情地朗读理解为扯着嗓子高喊,读得很大声。
有位教师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英勇跳崖”部分,让学生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语句,顿时,教室里喊声震天,但是,五壮士对敌人仇恨、对党的热爱的感情却没有表现出来。
(五)缺乏层次有的教师在学生刚初读了课文,还没读通读顺时,就急忙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缺乏朗读的层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桥》《梦想的力量》四篇课文,单元导读中要求学习这组课文时“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要解读好“单元导读”,在课文中找出“感动的地方”,读出感动。
只有准确地把握编者的意图和目的,才能有效地和编者对话,读书时,也能在较快的时间内读好课文,读出感情。
(三)根据语文教学的要求一是体现阅读课是读书训练课。
阅读课要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悟情。
一节课至少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进行各种形式的读书,其中,朗读是重要的语言文字训练形式,因此,要引导学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包蕴的情感,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是体会文本的美。
大多数课文蕴含着美感,包括自然美、韵律美、人性美等等,而语文教学要表现出这种美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还有这么几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几句话虽然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朗读时只需要像平时说话那样,读得自然而朴实即可,只是语调稍高一些,读得坚定一些,读出希望的情感,才能表现出父子之间的深情。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已正式颁布,并于今年2月开始实施。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关注的是有哪些改动与自己的教学有关,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
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
它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
因为如何去教,课标虽有指导性建议,但不是具体方法。
新课标不是一根绳子,不是用来束缚大家的,它是动力,面对新课标, 不能只注重教学技巧模式的模仿,我们更应侧重在教学理念、目标上的对照与思考。
接下来,我想就老师们关心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标出台的背景是什么?那么课标是怎样出台的?原有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情况,大纲对各科教学的内容、要求都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这种现状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全面发展。
2001年起, 语文课标的实验稿在全国多个省、市、区试验,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亲历了课改推行的10年。
课标的制定,不管如何评价得失,有一点是公认的,在课程与教学观念上,已经产生大的冲击和突破,课标和课改带来新的教学理念,启发式学习、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从以往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转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实际上是向素质教育靠拢。
不能否认,课标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时候课改也是“水过地皮湿”,见不到突出的效果。
比如说把课标片面理解,不顾实际条件,一味追求课改的形式,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就不敢再提工具性,两者被生硬地割裂开来,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教育课,掏空了语文;再比如,强调学生为主体,就死板规定老师不能多讲,课堂教学追求无边的讨论,一堂课下来没有多少“干货”。
这次课标修订,在修改完善的同时,特别注意把课改实施中得到认可的那些理念和做法,坚持下来,体现出来。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语文新课标解读感悟篇一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不难发现,新版的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上,与2011版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发生了较大变化。
新版的“课程标准”保留了原实验稿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定义,同时增加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描述,从而使语文的课程性质具有四种基本属性,即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进一步阐明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与基本特点。
一、解读新课标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习母语,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叶圣陶先生关于“工具性”的论述,一以贯之地强调对培养思维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视。
在他看来,语文不是静止的知识,而是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解读新课标的人文性语文包括两个基本点:一是正确理解和掌握语言文字这一交流工具,二是学生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升华。
前者说的是工具性,后者则是人文性。
工具性是语文教育之根基,人文性是语文教育之生命。
我们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要正确进行思想引导,把人文教育有机渗透其中,而不是硬性贴上“人文”的标签。
三、解读新课标的综合性如果说“工具性”和“人文性”分别构筑了语文教育的根基和生命,新课标提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则指明到达语文教育理想“彼岸”的正确路径。
所谓“综合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语文课程的学习不能像数理化等学科那样单单追求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而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目标。
其次,新课标对“语文素养”的阐释,也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由此可见,语文学习应该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学习,必须实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融合,进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四、解读新课标的实践性语文学习必须遵循两个规律,一是学习母语的规律,二是人的认知规律。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正是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强调语文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仅仅通过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就能获得的,必不可缺的条件是学生能动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
2011年版语文新课标解读
2011年版语文新课标解读D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
2、进一步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当今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标准(实验稿)》的修订继续坚持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对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再作适当的调整,在本课程里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自然,关注自己的成长,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不仅要让学生懂得这方面的道理,而且还应该在阅读、表达的活动中,通过引导,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激励、感染,让这种意识成为自觉的行动。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功夫,应避免围绕知识条文、概念定义耗费精力。
要培养这方面的实践能力,不能光靠反复做题,而是要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生活联系起来,和各种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根据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在运用中真正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
社会生活的发展对语文能力和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例如,修订中提出了关于“非连续文本”的新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第三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第四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
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功能十分明显。
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
除了应该学会借助传统的媒体阅读和表达,学生还应该能够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来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这也是实践能力的一部分。
同时,语文学科也应高度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语文课程中,应该逐渐改变“告诉式”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从习以为常的语言现象和事实中发现问题;在自己的表达中,努力摆脱模式化的套路,寻求语言运用的创新。
识字写字(新课标解读)
(多媒体出示一幅小男孩面向太阳辨方向的图,旁边写着“朝看
太阳辨西东”) 生:这句话告诉我们早晨看太阳就知道西东了。 生:就是分清楚哪边是西哪边是东的意思 教师出示词卡“分辨”,学生跟读。
师:(出示词卡“辨西东”)现在你们知道“辨西东”是什么意思了
师:你们发现“辨”字里哪个部分让我们可以认清楚它?
生:“辨”中间是点撇,像我们的眼睛,把东西分辨清楚 师:对!下面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中的句子。… …
马王点 太子桥北站 儿童医院 光华影院 市二中 人民市场 铁路巷 四棵槐 红领巾公园 大庙口…… 师:现在每个同学自己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自己认识几个? 测试:教师指一个,学生心里默念一个。统计:热你是3个、5个、7个的分别有几个人。 师:认识多的同学,不仅在课堂中学习,还留意随时识字、主动学习。希望大家都能像 他们一样,随时随地留意,主动的识字。 (组内互相学习) 师:如果大家留心观察,你还会看到这些词语:(贴词卡:限时 限速 限道 限行) 师:我很关心,你们看见这个不懂的词语,是否问过大人,他们是什么意思?(交流) 相信这样的同学会越来越多。
修改原因
1.增加“左右” 数量的弹性利于评价。减少“400个”的写字量, 意在降低难度,真正实现减负。 2.把“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调整到开头意在强调该目标;“会 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表达更准确、更严密。 3.删去“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是因为这属于 计算机学科。新增加的“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强调要 在前一学段“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基础上继续提高。
四个词中都有一个“限”字,大家跟我读。“限”是什么意思呀?分小组交流词语意思。
师:这几个同学不懂就问,问就是积极学习的态度。谁常问问题,谁的知识就增长的快。
第三学段课标解读
第三学段课标解读2011版《九年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解读(5-6年级)2011版的《语⽂课程标准》和2001年版本相⽐有了很⼤的变化。
这次课标修订的最⼤特点是进⼀步加强了德育教育,强调对学⽣能⼒的培养,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性,等等。
按照中⼼校的安排,由我来给⼤家做新课标⾼年段⽬标的解读。
下⾯,我将就2001版与2011版的新课标第三学段⽬标内容的变化,以及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的⼀些看法。
⼀、识字与写字部分1.继续强调5-6年级要“有较强的独⽴识字能⼒”,即学⽣在这⼀学段的识字主要是⽐较熟练运⽤字(词)典,联系具体的语⾔环境来独⽴认识的。
同时明确规定这⼀学段识字的具体数量,也就是3000个,但对会写字的要求不再⽤“左右”来限定,规定为2500个字会写。
⼤家都知道,“左右”是⼀个模糊的概念,虽然在⼀定程度上让语⽂⽼师对写字要求⽐较容易把握,容易操作,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这⼀点修订明确了⼩学⾼年级的写字底线,要求这⼀年段的学⽣必须、起码会写2500个字,来不得半点偷⼯减料。
这点变化要求每⼀位语⽂⽼师都要把写字教学真正重视起来,真正让学⽣会写、写好这些字。
2.第三学段的硬笔字除了原来的“写楷书,⾏款整齐,有⼀定速度”之外,还特别增加了“⼒求美观”的要求,这说明我们这⼀阶段的写字不仅要有范围的要求,有书写的整齐,有速度的要求,还要有写字达到美观的要求,就是要讲究实效性。
同时,新修订的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将识字写字表述为“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学各学段要做到每天的语⽂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要在⽇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甚⾄在写作中继续强化写字教学,注重习作的书写质量,把誊抄作⽂也当做练字的过程。
另外,标准还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要求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
事实上,电脑的普及和信息的⾼速传播,作为传统⽂化的汉字⽇渐式微,学⽣的汉字书写质量⼤⾯积滑坡,甚⾄还出现了⼀些晦涩难懂的“⽕星⽂”。
2011年版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
问:通过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请您与原课标对比一下,结合具体案例,谈一谈阅读教学的变化。
答: 2011年版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培养理解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旧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两相对照我觉得在阅读教学要求方面作了一些适当的调整:一、注重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初中阶段是阅读的黄金时期,也是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机。
如果错过大好阅读机会,将会终身遗憾,新课标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具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指导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其次,要指导学生养成读写结合的习惯。
第三,要指导学生养成小结整理的习惯。
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经养成,学生将终生受益。
面对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严重缺乏的事实,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想方设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以便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新课标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方面作了重点强调也是适应时代要求的。
二、强调有感情的朗读洪镇涛先生说,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
语文阅读教学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分析讲解也许是不可少的,但是最重要的、最有效的方法,我觉得莫过于朗读。
新课标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明读者已经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理解了,已经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11年版语文新课标解读
“2011年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
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 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 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 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 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 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 文学的阅读、创作和评论
开设语文课程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或者说 “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是要通过运用语言文字 的范例和实践,学习如何在生活中、在本课程和其他 课程的学习中以及将来在各种不同工作领域里,运用 好语言文字。
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出台背景
2001年:国家启动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实 践探索,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
2007年:教育部组成课标修订组,对29个省市区课改情况 进行大面积调查,开始进行修订。
2010年: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修改课标。
1.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的课程,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聚焦于“语言文字运 用”。
2.说明这门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 3.语文的学习和教学须在“语言文字运用”上 多下工夫,包括实用的语文运用和审美的语文运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学生要学习—— ·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准确、熟练地从别人的语言材料中获 取信息 ·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沟通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
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
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
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解读:与新课标对话,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的解读:与新课标对话,合理制定教学目标与新课标对话,合理制定教学目标郭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2011级研究生2011年语文新课标的制定,对于原有实验稿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关于教学目标方面,新版课程标准有的地方修改了对“目标”、“建议”的表述,力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
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及时研读新课标,把课标的新理念渗透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做个新课标理念的推行者和实践者。
要想上好一门语文课,“教什么”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
教学目标犹如茫茫知识海洋中的灯塔,时刻指引着语文教学任务前进的方向,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师上好每一堂课的前提。
通过研读新课标,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制定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之后,有很多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会把三维目标分开来写。
但是,造成了很多教师的困惑,这三部分的目标界限很难清晰地区分开。
基于此,2011版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与2001年比较,重点强调了“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这说明三维目标是有机联系,密不可分的。
机械地把教学目标分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不科学的。
与此同时,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需要有针对性,切忌一味的追求三维的全面而泛泛而谈。
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新课标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但不是每一堂课都要落实三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长期、隐性的目标,语文教育要靠熏陶,不可能在每一节课内全部落实三维。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相对集中,不可能完成太多。
”二、教学目标需体现层次性新课程标准体现了语文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总目标之下又按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
崔峦先生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2011年版)
崔峦先生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2011年版)崔峦:男,人民出版社编审,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教育部中小学继续教育教材评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四个坚持四个强调四条建议一、四个坚持1、坚持课程的基本理念。
A、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
语文素养:核心是语文能力,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道德、思维方法、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
B、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善于利用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汉字一字一形,数量多,多音多义字多,形近字多,汉字教学要注意辨析。
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核心:鼓励自主,每个学生都要动起来,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克服“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树立教师“服务”意识,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学习。
鼓励自由阅读,激励自由表达,适当开展合作探究的形式,确立有价值的内容、问题,有明确的任务,有具体的指导,人人有事做,人人动起来。
D、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核心:三级课程管理。
实施好中央课程;开发好地方课程;建设好校本课程。
语文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
2、坚持“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构建语文的目标体系。
3、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允许出现“杂音”。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4、坚持推进“儿童阅读”。
学习语文正如吕叔湘说的:“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激发阅读兴趣,加强阅读的指导、交流、展示。
王崧舟所在的学校大力开展学生读书活动,组织对学生阅读进行“考级”,小学生小学六年下来阅读量高达1000万字。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和详细解析)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宗和“替献曲”或“睃贼”、“曚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泰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贼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贼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贼诗言志”。
这种“贼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贼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成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贼《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金安区梅山路小学车福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正式颁布并实施。
新课标篇幅不大,涉及面宽,凡课程性质、理念、总目标与学段目标、教学内容、方法、评价、考试、教材编写,等等,都说到了,但多是一些很精练的原则性的表述。
需要我们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对照课标的要求,看哪些符合标准,哪些还有差距,或者哪些一时很难做到,看有没有办法逐步达到要求。
更应侧重在教学理念、目标上的思考、对照与探究。
课标的学习,为我们更新观念、全面提升教学水准提供了契机,也为继续推进课改提供了动力。
在解读之前,先了解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课标的功能国家那么大,学校那么多,从管理上说总得要有一些基本的规范,课标就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依据。
教材编写、教学评估、考试命题都应当以课标为依据,以后相关部门对学校进行教学的检查评估,就要以课标为依据,不能另立标准。
中考、高考情况如何?升学率多少?都不应当作为检查评估的标准。
中考的考试大纲要以课标为依据。
课标是有一定的政策约束力的。
对老师来说,有了课标,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培养起码达到什么水平,也就有依据,做到心中有数。
应试教育仍在发挥其负面影响力,课标的功能就更加重要,它代表正面的力量,(正能量)对不良倾向起着抑制、抵挡的作用,引导教学往健康的方向走。
课标实施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的枢纽。
10年前有过语文课标的实验稿,这个实验稿的推行,其实就是课改。
课标提出了一些新的先进的教育理念,现在学习新课标,也是为了深入课改。
有的老师阅读新课标,关注的是有哪些改动与自己的教学有关,有哪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间如何安排,等等。
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抱着这种期待,课标可能不太“解渴”。
因为课标毕竟和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不同,它是指导性文件,在教学的安排上不可能做很具体、统一、硬性的规定。
大家不要因此觉得课标是“务虚”的,与自己关系不大。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关于去青岛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精讲解读高效课堂教学引领研讨活动”的汇报各位领导、各位教师:本次活动是由国家教育培训中心组织的,聘请北京市各个学校相关特级教师组成培训团到全国各地讲学。
参加与会人员有山东省各个市县教师和兴安盟各旗县教师,此次讲座的教师,都是人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培训团专家。
一、二年级是乔亚孟老师主讲的,乔老师是北京市宣武区教育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员(主要讲新旧课标区别与联系)。
三年级:张红教师主讲的,张老师是北京市小学语文教师(主要是作文教学有独特方法)。
四、五年级:陈延军老师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专家。
(主要讲国际教育方面内容美国教育注重尊重教育、日本个性化教育和生命教育)。
六年级:武琼老师是教育部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北京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主要讲如何把握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实践)以上四位教师都是北京市特级教师。
会期2天,27日报到28、29日两天学习,学习地点在青岛市航天疗养院。
下面我就把这次学习主要部分汇报一下:一、2011版课程标准颁布的背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国家教育部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从小学一年级开始。
2011年版的制定实在实验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本版主要是占在国际上、国情上、实际上角度来修订的,来进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减轻学生负担、回应社会关切热点、焦点问题背景下出台的。
二、 2011版的出台主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科教学中渗透。
2、关注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继续推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3、切实落实2011版课程标准中减负的要求。
解读2011版语文新课标PPt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学习,三分课内, 七分课外。语文大课堂更是要落实好这“三 七分层”。
习作部分: 1.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 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 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 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 抵制抄袭行为。 2.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 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低年级:田字格;字、词 中年级:方格;词、句、段 高年级:条格;句子、语段;有一定速度
第一步:读帖(注意观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第二步:描红(关注写字姿势、握笔) 第三步:临帖(照着字帖把字写)
一看、二写、三对照。一遍要比一遍好。
阅读部分:
1、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 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 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4、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 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解读培训
掌政中心小学 黄瑞 2014年3月20日
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 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义务教育 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 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 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 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 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 点。
精读的评价:
第一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 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 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 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 大意的把握;
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 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
课外阅读的评价: 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 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 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 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 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 PPT课件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版)解读
一、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的情况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与“实验稿”通识部分的对比解读
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分模块解读
四、全面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几点建议
第一部分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实验稿”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 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 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 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 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 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 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 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 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 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 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第一部分 一、课程性质
• “实验稿”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 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此段内容在 “2011年版”被移至引言 中,上文已有分析,不 再赘述。)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2011年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 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 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 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 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 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 课程的基本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的情况
• (三)语文课标修订的基本思路 七个坚持
• 6.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吸取以往的成功经 验,在学习语文的各种环节中,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 置;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 资源。
• 7.坚持不断探索语文课程的创新发展,使语文课程保持 “开放”的态势,避免故步自封,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使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有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而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使用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总来说之,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而语文课程改革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2001年7月语文新课标(实验稿)正式颁布至今已过去十年,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观点也发生了变化。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在这次新课标的学习中也收获很多。
因为我基本教的是小学中年级学生,所以现在我把我对新课标第二学段一些所得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新课标中对第二学段识字与写字的目标: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理解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水平。
会使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写字姿势准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能够看出本次新课标修订的具体目标有改动:控制识字写字的字数提升常用字的书写质量要求。
这主要是针对识字写字教育中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普遍偏低,有的地区学生写字教学负担过重等突出问题提出的。
通过学习我也注意到了平时的识字写字教育,力争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提升学生的书写质量。
而我班学生书写质量普遍偏低,有的学生写的字甚至自己都不理解。
针对这个情况,我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课堂上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练习写字;学生上台板演练习题时,我也注意提醒他们书写规范并就学生出现的问题即时纠正、指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学生的书写质量明显提升,如我班的小沙和小鹏进步明显,错别字减少了,字规范了,作业面也整洁了。
看到学生的提升,我知道我的方法凑效了,但仍有些同学进步不大,还需要继续努力。
二、阅读、习作与口语交际: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把这三者分开阐述,但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这三者即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促动的。
所以我把它们放在一起来阐述。
新课标中对阅读部分也做出了相对应的改动:如把第一学段中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责的要求放到了本学段,降低了要求。
当然对阅读部分要求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和思考,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而教师仅仅在其中起着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作用,从这里能够看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然,除课堂阅读外也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和积累。
同时还应提倡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或课外阅读中遇到的自己感兴趣或认为好的句段、图书资料等。
其实这点与口语交际的目标不谋而合,仅仅口语交际的目标更深入一些而已,对说与听都做了具体要求。
在阅读中注重积累和体会、交流,在口语交际中能清楚明白的讲述自己的见闻,这些都能很好的为习作服务。
而新课标中对习作的要求减少了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感兴趣的,想写的内容。
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并积极交流自己的感受,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能为习作增色很多。
而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因为口语交际内容往往与习作息息相关,而且又是与我们的生活或环境相联系的,如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敢说、想说并能清楚明白的表达出自己要表述的内容。
我想学生在习作中自然就有话可说,知道如何下笔了。
而我也在教学中结合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理论,持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我班学生的习作水平有所提升。
仍以小鹏为例,小鹏是我班的后进生,基础很差,更不用提习作了。
对于习作他往往不知如何下笔、写些什么,所以无论是习作练习还是测试卷,他交上来的基本上是文不对题的短短几句。
但经过我一学期的努力,小鹏同学的习作水平终于有了起色,看到他的习作已经能按要求较通顺的写下一段不短的话了,我心里也非常高兴。
虽然仍不太理想,但我想只要他继续努力,加上老师的辅导与鼓励。
他一定能脱去后进生的帽子。
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更好的促动学生的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以新课标为依据,持续学习,充实自己,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