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 知识点集锦

合集下载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重要知识点总结

1 / 4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重要知识点总结
文言知识

重点字 碣.
(jié)石 澹.(dàn)澹 竦峙..
(sǒngzhì) 悬.(xuán) 枯藤.
(téng) 天yá(涯) xiāo(萧)瑟
✧ 古今异义
1.东临.
碣石 古义:到达,登上。

今义:靠近。

2.次.
北固山下 古义:停宿。

今义:次序,等第。

3.乡书.
何处达 古义:书信。

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

✧ 一词多义
1.以⎩⎪⎨⎪⎧以.观沧海(来,连词)歌以.
咏志(拿,用,介词) 2.何⎩⎪⎨⎪⎧水何.澹澹(多么,副词)乡书何.
处达(什么,疑问代词) 3.行⎩⎪⎨⎪⎧日月之行.(运行,动词)行.舟绿水前(行驶,动词) 诗文对照翻译
观沧海
东 临 碣石①,以 观 沧 海②。

向东征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水 何 澹 澹③,山 岛 竦 峙④。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耸立在海边。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梳理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梳理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024-2025学年统编语文七年级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清单【知识梳理】(一)曹操(155年-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二)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三)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

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四)马致远(约1251年-约1321以后),字千里,晚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著名戏曲家、杂剧家,被后人誉为“马神仙”,还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著有《汉宫秋》《青衫泪》《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称为“秋思之祖”。

生难字词:谯县(qiáo)碣石(jié)澹澹(dàn)竦峙(sǒng zhì)萧瑟(xiāo sè)枯藤(t éng)天涯(yá)词语注释:《观沧海》①临:到达,登上。

②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③澹(dàn)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④竦峙(sǒng zh ì):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题

4.《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诗歌的分类: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简介曹操(155 - 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其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二、创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主题思想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通过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四、诗歌赏析1.参考译文(我)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海面浩渺,水波荡漾,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山岛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各种草的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幸运得很,好极了,就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此句是写观沧海时所见的全景。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

这两句相互映衬,动静结合,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考点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考点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考点知识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考点知识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一)注解内词语解释(勾划在书上)(二)背诵默写全诗(三)文意理解:1、本诗虚实结合描写沧海景物,实写的句子有(“水何澹澹....洪波涌起”);虚写的句子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2、实写景物中,动态描写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的句子是(“水何澹澹”、“洪波涌起”)3、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4、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该诗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5、全诗主旨句(表现了诗人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注解内词语解释(勾划在书上)(二)背诵默写全诗(该句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揭示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旧事物蕴含着新事物的哲理,给人以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力量。

)6、该诗中心句(主旨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7、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一)注解内词语解释(勾划在书上)(二)背诵默写全诗(三)文意理解:1、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该词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表现了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该词主旨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连用九个名词,勾画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的句子是(枯藤老师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该句画面(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西风,孤寂地行走在古道上,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盘旋的寒鸦,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3、全诗以乐景写哀情,对比衬托了天涯游子的孤独凄凉之情的句子是(“小桥流水人家”)4、该词中“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整理

七上《4.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整理《观沧海》【诗歌】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字词解释1、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2、竦峙: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3、星汉:银河。

4、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5、至:到达极点。

6、何:多么。

7、若:好像。

8、临:到达,登上。

二、诗人简介曹操,东汉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三、诗句默写1、对景物作总写,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自己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有句:“萧瑟秋风今又是。

”《观沧海》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四、问题探究1、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答:“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2、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显示了什么?答:“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全是实景,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3、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全是写虚景,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

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丰富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包罗万象的气势,表达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的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的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的知识点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包括《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 《观沧海》: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叙事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字不详,唐代洛阳人。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3.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这首小令以惊人的语言表现力,描绘了一个天涯游子秋日黄昏行旅的图景。

这首曲的意象都很像一幅白描的中国水墨画,只有几种颜色,却体现出了秋天的宁静和萧瑟。

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

全诗采用了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种意蕴极其复杂而且可以让人产生不同联想的感怀。

《古代诗歌四首》 知识点集锦

《古代诗歌四首》  知识点集锦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诗歌的分类,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二、《观沧海》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三、《次北固山下》1、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2、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

既写景又点出时令。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梳理

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一)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

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分析1.炼字①“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是全诗的线索,写登山所见,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涌”字既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也写出了诗人对海的惊叹和赞美。

2.修辞方法“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夸张,写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表现了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3.表达方式、表现手法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将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结合在一起。

②虚实结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这六句写海水和山岛,是实写沧海之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是虚写。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沧海的壮丽景色。

③动静结合。

山岛耸立,是静态;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和海水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草木是静态;洪波是动态,草木和洪波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④想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诗人借奇特的想象,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著名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

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风格豪迈潇洒,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4.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复习)

4.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复习)

《观沧海》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

2、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3、作者描绘沧海景象有静有动,如“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静景。

4、描写大海全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的日月星辰。

先写实景,然后写虚景,借景抒情表现诗人统一天下的博大胸怀。

6、诗中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诗人所见景象。

7、最能体现诗人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8、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借助神奇的想象,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丽景象,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及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9、“若”字作用: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及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10、全诗的主旨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11、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表现的画面:秋风阵阵,树林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12、主题:描绘了大海壮丽的景色,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及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痛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1、诗中描写的景物有:杨花、子规,象征飘零之感,离别之痛。

2、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当作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表达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关怀、同情。

3、从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可看出龙标被贬之地极偏远。

4、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中写的景物有:杨花、子规,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学问点整理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学问点整理一、文学常识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如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大方悲壮见称。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有,轻财好施。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元代闻名散曲家。

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出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赞扬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正确者〞。

我国古典文学当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汉赋、先秦散文、明清小说毋庸置疑成为我国五千年文化炫彩夺目的代表。

律诗的四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翻译及理解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远眺苍茫的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密。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密。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星汉绚丽,假设出其里。

〔银河、太阳和月亮绚丽,好像出自大海里。

〕〔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特别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屹立——动静相衬托,显示了大海的宽阔和威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材解读古诗重点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材解读古诗重点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材解读古诗重点内容一、《观沧海》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观”,诗中描绘实景的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林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描写虚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诗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句写出了岛上景物的生机勃勃的特点。

3、汉乐府是配乐诗,最后一句是配乐时加的,其中“歌以咏志”提示了诗歌抒情的特点。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集中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从写景与表现精神品质两方面作些分析。

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写出大海包蕴万千的气势,描绘出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借景抒情,诗人以沧海自比,展示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5、这首诗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理想。

6、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想象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这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8、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9、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渲染了沧海苍茫动荡的气势。

10、在这些山水景物描绘中,你感受出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这是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渴望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诗中景物描写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其中与“左迁”相联系的意象是“杨花、子规”,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理解与同情。

2、诗中的词语“过五溪”和“到夜郎西”,很好地说明了作者为王昌龄“愁”的原因。

3、诗人撷取杨花落尽,子规啼叫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作用是什么?点明季节、时令。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四首》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四首》知识点归纳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一、文学常识①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②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③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④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元代著名散曲家。

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⑤我国古典文学当中的唐诗、宋词、元曲、汉赋、先秦散文、明清小说毋庸置疑成为我国五千年文化炫彩夺目的代表。

⑥律诗的四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翻译与理解《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①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②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古代诗歌四首课堂笔记

古代诗歌四首课堂笔记

古代诗歌四首课堂笔记
一、重点字词
1. 陶渊明【田园生活】
(1)芳草长堤,横桥柳岸
(2)隐隐笙歌处处随
译:悠扬的笙歌声,伴随着春天美丽的景色,满天飞翔。

(3)无风水面琉璃滑
(4)不觉船移
(5)夕阳西下几时回
(6)无可奈何花落去
2.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1)曲径通幽处
(2)禅房花木深
(3)山光悦鸟性
(4)潭影空人心
3. 杜甫【登岳阳楼】
(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译: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译:大湖广阔浩瀚把吴楚两地东南隔开,天地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4. 杜牧【赤壁】
(1)折戟沉沙铁未销
(2)自将磨洗认前朝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曲折美、层次美的名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 杜甫《登岳阳楼》中表现洞庭湖宏伟气势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 杜牧《赤壁》中以小见大的名句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4. 杜牧《赤壁》中写历史机遇难再现的名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 王之涣《登鹳雀楼》中脍炙人口的名句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 刘禹锡《望洞庭》中君山和湖水相映照的名句是:白银盘里一青螺。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笔记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笔记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笔记一、《观沧海》1. 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 诗句解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诗意: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赏析: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诗意: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赏析:描写海水和山岛。

“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

“竦峙”,写出山岛的高耸突兀。

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诗意: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赏析:描绘了岛上欣欣向荣的景象。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诗意: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赏析:展现了大海的汹涌澎湃。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大海的宏伟气势。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意: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赏析:诗人运用想象,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魄,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3.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写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宽广的胸怀。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2. 诗句解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诗意:在杨花落尽、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赏析: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漂泊无定,暗喻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悲哀,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

次句点明友人被贬之地的偏远。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意: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它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赏析: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当成使者,寄托自己对友人的同情和牵挂,使诗歌意境更加优美。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考点精析:诗歌抒情方式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考点精析:诗歌抒情方式

考点精析:诗歌抒情方式考点一:咏志诗(1)考点解析:咏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咏志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会有以物、借物来抒发志向、理想的参照物或手法。

(2)例题验证阅读古诗文,回答下列各题。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例题解析:答案: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解析:本诗通过对自己身世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身世飘零,国家败亡的痛心,体现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可抓住诗句中“谁无死”、“丹心”、“汗青”等词语来理解与把握主题思想。

类题解题技巧: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要注意结合整首诗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来分析。

考点二:羁旅诗(1)考点解析: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对自我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等内容的诗歌。

羁旅诗的创作手法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还有乐景衬哀情,侧面落笔。

(2)例题验证古诗鉴赏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例题解析答案:(1)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2)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述,不能等同于翻译,要加入个人的联想和想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要点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要点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要点【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2.了解诗歌的有关知识。

3.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每首诗歌的主题。

【语言积累】1.生字正音碣(jié)石澹澹(dàn dàn)竦峙(sǒng zhì)没(mò)2.词语解释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海日:太阳从海上升起。

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

旧年:过去的一年。

指旧年未尽,春之气息已到,点明节候已到初春。

贾亭:即贾公亭。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

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初:副词,刚刚。

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天涯:名词,这里指天边。

断肠人:形容伤心被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的旅人。

【语法与修辞】1.借景抒情《观沧海》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

2.用词形象传神《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炼字炼句极见功夫,如“阔”“悬”“生”“入”等字,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情趣。

3.运用巧妙的景物描写方法。

《钱塘湖春行》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相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荡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

诗的结构巧妙。

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是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

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

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二、《观沧海》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三、《次北固山下》
1、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2、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

既写景又点出时令。

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

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

“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3、中心思想:《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壮丽画面,写出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漂泊之情,并流露出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怀。

四、《钱塘湖春行》
1、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太原人,晚年又号香山居士。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题目解说:“钱塘湖”,即杭州西湖;“春行”,即春天出游。

诗歌通过“行”着意再现“春”。

题目点明了地点、季节、内容。

这是诗人于早春骑马春游时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3、注意细节描写。

如“水面初平”;“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

4、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

因为还是初春季节。

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连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5、中心思想:《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初春明媚的风光和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作者那对西湖美好景色的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五、《天净沙·秋思》
1、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2、题目解说:“天净沙”,曲牌名。

“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里的思念。

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

3、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

“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

“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

“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4、此曲描绘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