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狂现象研究综述
我是“工作狂”?
我是“工作狂”?作者:沈歆来源:《软件工程师》2009年第05期在现代商业环境中,“工作狂”早已不是什么新名词。
他们可能是我们的同事、老板,或者就是我们自己。
这样的人总是过度地工作,无休止地加班,把工作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总是因为工作忽略了家人、朋友,没有时间参加业余活动,甚至忽略了自己的健康。
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有时候是非常推崇“工作狂”的。
因为我们发现,很多成功人士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工作狂”,好像巨大的财富累积必须要以疯狂工作为基础,企业也把“工作狂”看作加强版的勤力工作,认为疯狂工作的企业氛围也能创造让人疯狂的公司业绩。
但是,随着心理学界和管理学界对“工作狂”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工作狂”般的疯狂工作不仅对员工健康有害,也对企业的长期目标和绩效无益。
我们开始辩证地看待“工作狂”。
心理学对“工作狂”进行了分类:第一种“工作狂”,是因为内心的焦虑驱使而强迫性地过度工作,他们不断工作只是为了化解内心的焦虑,寻求解脱而已。
这种人本身是不热爱工作的;而另一种“工作狂”,也就是很多白手起家的商界传奇人士所属的类型,却是非常热爱工作的,他们在工作中获得乐趣,对他们来说,没有其他比工作更有趣的事情。
然而不幸的是,我们身边的很多“工作狂”都是第一种被迫性过度工作的类型。
他们是严格的“完美主义者”,一旦出现问题或差错便焦虑万分,暴跳如雷,对自己的工作不能放手,也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是最难缠、最难搞的老板和同事,是不被欢迎的员工,是和家人相处不融洽的伴侣和父母。
目前,各种企业员工健康计划的推广以及市面上各种自助手册的畅销都说明,“工作狂”们应该要改善和克服他们的这种过度疯狂的工作状态。
你陷入“强迫性过度工作”的怪圈了吗?我们可能会庆幸,自己以及大部分的同事都不像上面所说的这种“工作狂”,并没有那些“令人发指”的疯狂行径。
但是,我们却可能正处于一种“强迫性工作”的状态,可能也是未来能够飙升为“工作狂”的“潜力股”。
工作狂的几大表现
师提醒不要让自己成为工作机器-工作狂的症状!工作狂的症状与表现: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工作,即使在家里或者是在社交场合也是如此。
不愿意向他人授权,控制欲强。
忽视生活的其他方面,在Ta的生活中,工作永远排在家庭和私人感情前面。
将生活融入到工作之中,休闲和工作没有界限。
所有的朋友都是工作伙伴将公司当家,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更别说周末了。
据专家统计,今年来我国工作狂增加了4成左右。
也许在前几年,工作狂还是个褒义词,被称为“工作狂”的人无不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光荣的劳动者。
但是,随着这个代名词逐渐转化成贬义词时,随之而来的问题各种问题就出现了,比如工作效率降低,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也就凸显出来。
那么“工作狂”代表了现阶段的社会群体的一个怎样的心理和生理趋状态呢?首先,这类人群往往处于社会群体的中上层,控制欲强,具有运筹帷幄的能力。
这一类人的特征是:第一,能力强、具有极大地野心和好胜心。
第二,对自己和对别人要求很高,为实现目标,不惜任何代价。
第三,将事业发展规模作为人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第四,时刻处于神经紧绷状态,不会放松自己。
这种性格的人,他们的人生信条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因为自信,常常对自己抱着过高的期待,拼命完成超出自己实际能力的既定目标,以致在心理和生理上负担过重。
并且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节奏中,其信念、思想、态度、情感和行为的独特模式,在高频率快节奏的现实中,不断地产生内部的紧张和压力,这种压力在繁忙的工作中得不到释放,周而复始,慢慢累积,从而高度损害自己的健康。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工作狂”最常被“经常想到有许多事情要做,却没有时间去做”,这种左右为难的复杂心态所困扰,这样的不满情绪会使人感到紧张、忧虑得心力交瘁。
在出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会变现得羞愧、焦虑万分。
但是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不会向别人求救。
各种心理以及生理疾病便会随之发生。
而且“工作狂”往往生活并不美满,繁重枯燥的工作占据了他们的每一分钟,无力维持生活的其他方面。
工作狂不一定是坏事
工作狂不一定是坏事与黑莓手机寸步不离?在晚上10点钟给别人留工作语音短信?那你可能就是个工作狂人,这也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但是新的研究认为身为工作狂人不一定就是件坏事。
你陷入过工作狂的状态吗?你为工作感到兴奋吗?法国鲁昂商学院(Rouen Business School)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工作狂──其界定因素包括对工作的投入程度、被强迫工作的感觉以及工作所带来的快感──实际上是积极的。
参与这项研究的管理学教授耶胡迪·巴鲁(Yehuda Baruch)认为,只要工作的欲望是自发产生的,它就可以引发出个人的成就感(我完成了那个项目!我解决了那个财务问题!),也能让公司受益(那个项目比预定的时间提前完成了!我们的客户觉得我们很棒!)。
无可否认,许多人把工作狂看成一种有害的瘾,需要加以治疗,就像是酒瘾和毒瘾一样,因为工作狂偏离了社会上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方程。
但是许多工作狂人在生活中还是感到了平衡,只不过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比率与多数人不同。
在某些方面,工作狂和巧克力狂一样。
巴鲁解释说:经常吃点巧克力对健康有益,可以提供能量和满足感。
工作对工作狂人也是一样,工作给了他们活力,成功地完成一个任务让他们感觉良好。
除非巧克力狂或工作狂损坏了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否则就应该让他们自在地吃或工作。
不过,工作狂常常会与工作过度相混淆。
巴鲁说,这不仅仅是工作时数的问题。
你需要加班费,或者你有个冷酷的老板(《恶老板》(Horrible Bosses),有人看过这部电影吗?),这些都强迫你必须加班。
如果你对工作表现得太过热情,你的老板可能会因为你工作自觉而占你的便宜,最终让你觉得工作过度。
这时候,压力──一个积极的促进因素──就会转变为痛苦。
读者们,你什么时候陷入过工作狂的状态?你为工作感到兴奋吗?你认为那样健康吗?Study: Nothing Wrong With WorkaholicsCan't step away from the BlackBerry? Leaving a work voicemail at 10 p.m.? You might be a workaholic. No surprises there.But new research suggests that may not be a bad thing.A paper out of the Rouen Business School in France says workaholism defined by work involvement, feelings of being compelled to work and work enjoyment can actually be constructive.As long as the compulsion to work is self-driven, it can lead to personal feelings of accomplishment (I finished that project! I solved that accounting problem!) and benefit the organization (That project is finished ahead of schedule! Our clients think we're great!) according to Yehuda Baruch, the management professor behind the study.To be sure, many view workaholism as a destructive addiction that requires treatment, just like alcoholism and drug addiction, as the workaholic strays from the work-life balance equation accepted by most of society.But many workaholics still feel balance in their lives, they just have a different work-to-'life' ratio than most.In some ways, workaholism is like chocoholism, Baruch explains: Eating some chocolate on a regular basis can have health benefits and provides energy and satisfaction. Same with work for a workaholic they are energized by their work and feel good when succeeding at a task. Unless a chocoholic or workaholic is damaging their physical or mental health, Baruch says they should just be left to eat or work in peace.However, workaholism is often confused with being over-worked. It's not just about the hours worked, says Baruch. The need for overtime pay, or a cruel boss, might force you to log long days. ('Horrible Bosses,' anyone?) And if you express too much enthusiasm about your work, a boss could take advantage of your willingness to work and ultimately make you feel over-worked. That's when stress a positive motivator turns into distress, he says.Readers: Where do you fall on a workaholism scale? Do you get a thrill out of work? Do you think that's healthy?。
浅谈“工作狂”领导对员工的影响
20专题研究文/张红卫浅谈“工作狂”领导对员工的影响当今社会工作压力大,“996”工作模式一经提出即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对于工作,很多人已经是一个”工作狂”,特别是有很多人就是因为对工作狂热进而为企业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而晋升为某一个部门或者公司的领导的。
因此对于很多“工作狂”领导来说,员工的工作中心性是“工作狂”领导关注的核心问题,“工作狂”领导期望员工具有高工作中心性,这样才能为企业创造利益,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
本文基于领导—下属匹配理论,探讨“工作狂”领导对员工工作中心性的影响机制。
“工作狂”领导的概念Oates 是最早提出“工作狂热”这一概念的,他将工作狂热定义为:个体对于工作很沉迷,导致了对人的身体健康、家庭关系以及婚姻关系、社会交往等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在工作狂热研究领域中,研究者将工作狂热定义为个体的工作成瘾倾向或者工作狂热倾向,即个体付出远超出工作要求和同事期望的努力,以至于忽视了工作之外的生活。
根据研究,工作狂热个体通常具备以下三种特征:首先,他们对工作的痴迷源于一种无法抗拒或控制的内在冲动,而不是外在刺激,如经济压力、糟糕婚姻或者来自组织的压力。
其次,他们沉溺于思考工作,将注意力聚焦在工作任务相关事宜上,即使下班之后也不能心无旁骛地放松自己。
最后,他们比其他人工作得更久、更努力,往往超出组织的正式要求。
本文则也采用这一定义。
工作中心性的概念Paullay 等人认为,工作中心性是指个体对工作在生活中重要性的价值判断。
Jiang 和Johnson 认为,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工作价值观念,工作中心性反映了个体对于工作的重视程度,即个体在多大程度上将工作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Bagger 和Li 将工作中心性分为“高工作中心性”和“低工作中心性”。
高工作中心性是工作和生活相比,对工作的重视程度更高;而低工作中心性则是在工作和家庭中选择家庭作为生活的中心,把工作排在家庭之后,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
工作狂 动力学解释
工作狂的动力学解释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释:
1. 心理满足感:工作狂往往从工作中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他们可能觉得,只有通过不断地工作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这种满足感可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使他们不断地追求更多的工作成就。
2. 焦虑和压力:一些工作狂可能由于焦虑和压力而选择不断地工作。
他们可能觉得,只有通过不断地工作才能缓解内心的焦虑和压力,使自己感到更加安全和稳定。
这种心理状态可能导致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3. 控制欲和自我价值感:一些工作狂可能具有强烈的控制欲和自我价值感。
他们可能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工作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从而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声誉。
这种心理状态也可能导致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4. 情感依赖:一些工作狂可能对工作产生了情感上的依赖,觉得只有工作才是自己的精神支柱。
他们可能觉得,只有在工作中才能找到自我价值和存在意义,从而对工作产生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
这种情感依赖可能导致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总的来说,工作狂的动力学解释是复杂的,可能涉及多种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
了解这些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工作狂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从而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工作狂”其实是一种变态心理
口 口
心 曩 导 舵
文 / 善 葆 施
4 岁的杜先生就是金茂大厦 4
意与同事和上司协调配合 , 因而人 际关系相对融洽。积极工作者无疑 是热爱工作 的 ,他们是 工作的主 人; 而工作狂是偏执地依赖于工作
内某外资公司的首席商务代表, 一
个别人眼中的“ 金领男人” 。然而杜
先生 自己却觉得根本无法驾驭 目 前
以这些工作狂人为楷模和榜样 , 因 喜欢 自己的工作 , 一般很难从工作 是在通过工作逃避生活上的烦恼 ,
此在那个时候 , 大多数工作狂会被 中得到快乐 , 只是拼命地工作以求 那么他就是可以治愈的。用工作方
单位评为“ 先进个人”成为公 司的 得某种“ , 心理解脱”此外 , 1 , f 在工 式逃避生活的烦恼,不但不能解决
● 完美 主 义 : 迷 于达 到不 可 何解决。 f 沉 让正确的人去做正确 的 他f往往不能够直接处理 能就是 “ ]
国家, 多数的企业老总和单位领导, 的体现,目 前主要分布于各大企业 总能够在任何时候控制局面” ……
一
直青睐于那些被称为“ 工作狂” 的 的中高层管理 ^ 员中。
员工, 不仅赞赏他们为本企业、 本单
“ 工作狂 ” 工作积极者” 与“ 有 两者都很容易上瘾 ,但如果某人知 位带来了巨大效益,也 号召同事们 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其实并不 道自己是工作狂 ,并且很清楚 自己
了许多。”
就健康层面而言 ,工作狂是一
个不折不扣贬义词。工作的目的说 白了无非两种: 生存和兴趣。 为了生 存, 你需要不得已拼命地工作赚钱 ; 为了兴趣 ,你会 自觉地忘情投 入工
作。但是中年男人的工作狂却很奇
怪, 他们既不是为了工作而打拼( 因
“工作狂”心理学
“工作狂”心理学工作狂类型:1、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以此为乐,乐此不疲,激情不减。
2、没有营造起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这样的人,要么因为客观原因两地分居家人不在身边,要么缺少与工作彻底无关只为愉悦身心的兴趣爱好,生活单调乏味,只有同事没有朋友,不得不从工作中寻找乐趣。
3、把工作当做逃避手段。
这样的人,可能在生活中有某种苦恼、不满或自卑,为了逃避或者忘却这些令人伤神的事,只好疯狂地投入工作,他们只有在忘我工作时才能体会到自信和快感。
刚刚失恋的人也很容易成为这样的工作狂。
4、不太容易相信别人的人。
这些人事无大小都要自己一个人来完成,所以必须超时工作。
所以,这些人永远都不能够放假,因他一直会担心公司如果没有他,这些工作怎么办?5、以不停的工作建立自信者。
其实,所有类型的工作狂-不管是本身是有自信,或是高度自信,还是缺乏信心的人,都存有一个共同点,既是这些人都很想证明自己的能力才干,想满足自己对于荣誉成就感的需求,强烈希望自己被认同。
所以,他们把生命的价值完完全全只寄托在工作上。
对他而言,生命的唯一价值就是工作的成就(这也是他生命的支持点),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其他事物,包括他的个人生活。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让人变成工作狂,但这种工作狂并非自愿性质,即是上班族受到整个环境的气候影响,即他们进去了一家以唯勤“上岸”,力争上游为企业文化的机构任职,在这大环境催促之下,大家都必须长时间努力地工作!心理特征:1、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关键的特征,因为解决问题控制了生活的所有其它方面。
而解决问题是通过在工作中失去自我来实现的。
于是,“工作狂”的生活变成了“为了工作而工作”的自我沉溺;2、否认现实:在组织中,一些个人屏蔽或者拒绝听不好的真实的信息或者分析。
在组织层面,否认可以是保密或者不能讨论工作的某些方面。
否认是封闭系统的一个关键特征;3、完美主义:这些上瘾的人沉迷于为不可能达到的完美状态而奋斗。
不像为一种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而努力,他们相信存在一个完美的产品或者某种组织形式。
工作狂现状研究综述
一、“工作狂”现象的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深入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工作沉迷”现象由此产生并有加剧的趋势,工作沉迷者俗称“工作狂”,与工作成瘾、工作成瘾者等术语一道来形容在工作上投入到沉迷的人。
理论上,20 世纪70 年代起,这类现象逐渐受到关注;实践中,不少企业鼓励工作狂般的工作方式,他们认为工作狂能够为组织带来效益。
事实上,工作狂的行为方式往往伴随许多负面影响,这些副作用很可能牵扯到企业本身。
例如:高工作压力下的员工会采取更多的破坏性行为对待企业,而更多的副作用则是来自对其身心健康的伤害,同时会损害员工与家庭、社会的关系。
例如,经年累月的工作使员工身体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可能导致头痛、高血压、胃溃疡、心脏病、糖尿病以及慢性疲劳综合症等疾病;同时,由于长期处于心理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工作狂的心理空间弹性非常有限,受到微小的刺激都容易发怒,甚至造成精神崩溃、自虐、过劳死、自杀及其他危害他人的非理智行为。
有报道称,竞争和压力使美国的工作狂在过去10 年中增加了50%。
加班加点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粘在办公椅上,过劳、过胖带来的疾病,每年夺去30万美国人的生命。
正是由于工作过度的负面影响,许多学者开始逐步关注工作狂。
1971年,美国宗教学教授Wayne E.Oates 在《一名工作狂的忏悔》中开始使用“工作狂”这一术语。
书中,他把自己和同伴自嘲为“一班工作狂”,他们对待工作就像酗酒者看到酒精一样兴奋,但他们的人生是悲剧的。
由于长期沉浸在工作中,导致他们没有快乐,没有朋友,家庭关系紧张,甚至带来许多疾病。
因而,有学者把工作沉迷看作为一种“病态”,视其为一种成瘾症。
自此,“工作狂”一词开始流行。
当时对工作狂的报道大多只是一些轶事性、非理论性和非实证性的文章,学术性的研究论文相对匮乏。
二、“工作狂”的类型划分在定义的基础上,不少学者提出工作狂由不同的维度构成,因此存在不同的类型,每种工作狂都有不同的前置因素和后续结果。
“工作狂”男人
“工作狂”男人“工作狂”男人生活的概念要比工作大得多,生命的意义,也不能仅仅依靠工作上的成功来证明。
过分依赖职场竞争带来的成就感与充实感,忽视对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必要的经营与维护,不但不能逃避寂寞空虚,结果往往是吞咽更深的失望和孤独。
作为男人,他们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脑子里从来没有周末、节假日的概念;他们基本不会有上下班的界限,家是一个有床的办公地点,而办公室则随时可以成为加班时躺倒睡觉的“家”;偶尔陪家人朋友散心逛街,他们也多半是人在心不在,脑子里念念不忘的还是工作……对于工作,他们可以说是已经到了一种痴迷状态,一旦离开了工作,就会精神不振,毫无生气,陷入无所事事的状态,他们就是“工作狂”。
观察身边的工作狂,大概有几种不同原因:其一,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以此为乐,乐此不疲,激情不减。
其二,没有营造起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这样的人,或者因为客观原因两地分居,家人不在身边,或者缺少与工作彻底无关只为愉悦身心的兴趣爱好,生活单调乏味,只有同事没有朋友,不得不从工作中寻找乐趣。
其三,把工作当作逃避手段。
这样的人,可能在生活中有某种苦恼、不满或自卑,为了逃避或者忘却这些令人伤神的事,只好疯狂地投入工作,他们只有在忘我工作时才能体会到自信和快感。
刚刚失恋的人也很容易成为这样的工作狂。
对企业来说,雇用工作狂具有积极作用。
因为他们会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去,而且,也会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所有下属的工作。
因此,他们的工作推进速度会更快,成绩也可能比较明显。
而对他们的下属来说,受他们的影响,不得不在工作上花费更多时间,投入更大力气,业绩相对来说也就会更出色。
不过,作为男人,这些成果都是有代价的。
作为下属,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跟上工作狂上司的工作步伐,虽然在一定时间内,这些下属可能“敢怒不敢言”,但是时间长了,必然会造成下属的满腹牢骚。
除非经济收入上有不可抵制的诱惑,否则很少有人能忍受在心理不愉悦的状况下长期超时工作,最后结果往往就是下属被迫离开原来的岗位。
人性弱点解析为何我们容易陷入工作狂的怪圈
人性弱点解析为何我们容易陷入工作狂的怪圈人性弱点解析 - 为何我们容易陷入工作狂的怪圈人类是复杂的生物,我们拥有众多的优点和弱点。
在当代社会中,工作狂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现象。
为了深入了解为何我们容易陷入工作狂的怪圈,本文将对人性的弱点进行解析,并探讨与工作狂相关的因素。
一、需求驱动:对成就的追求与满足人类的内在需求对我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
其中,对成就的追求与满足是我们容易陷入工作狂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希望通过工作和事业的成功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我们往往将自身的价值与工作成果绑定在一起,认为只有通过不懈地努力工作才能获得认同和满足感。
二、浮躁心态:追求短期成果而非长期目标浮躁心态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遍问题。
我们经常被眼前的小成功所吸引,追求短期成果而忽视了长期目标。
这种心态往往导致我们不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工作,以追求即时的成就感,进而落入工作狂的怪圈。
因为我们忽略了平衡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无法享受工作以外的其他领域带来的愉悦。
三、自我价值感:依赖工作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是人性中的另一个主要弱点。
工作狂往往通过追求工作成就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
由于内心的不安全感,他们无法从内心接受自己的价值,需要通过工作的成功来获取他人和社会的认可。
这种依赖性导致他们不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追求工作上的成就,以期达到心理上的满足。
四、社会压力:迎合他人的期望和社会标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受到来自家庭、朋友、同事和媒体等多方面的社会压力。
面对这些压力,我们倾向于迎合他人的期望和社会标准,而不是关注自身的需求和欲望。
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为了迎接挑战和保持竞争力,很容易陷入工作狂的状态。
我们不敢放慢脚步,因为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停下来就意味着被甩在后面。
五、工作环境:重复强化工作狂行为工作环境对我们的行为和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工作环境鼓励和重视工作狂行为,将过度工作和奉献视为成功和进步的象征。
工作而狂
工作而狂
工作而狂其实是有两个概念:一是工作狂,再一个是因工作而狂,特别是发狂状态。
然而工作狂也可以分做两类:一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作狂,是指这个人真的喜欢这项工作,对于工作是一个持续的、执著的、发自内心的、快乐的工作状态。
二是,因为出于一种责任意识,出于对金钱追求,出于对工作压力等因素所产生的“工作狂”的一种状态。
其实,无论从最开始的两个大的分类来看,还是上面解释的两类工作状态,其实都是我们对待一项工作或是一件事再或是一次学习内容的态度。
我之所以产生这种态度上的偏差,是因为我们是否真正喜欢现在所做的事情上。
当一个人真的喜欢一项工作的时候,他的那种认真的工作状态其实就一种“工作狂”。
“工作狂”不是说你加班了多少时间,也不是你完成了多少任务,而是这个人对于这项工作所产生的那种热情和喜爱。
如果一个人能达到这种状态的话自然而然就会忘记时间长短、忘记任务的多少。
每一个人对于一件事、一项工作或是学习本事,如果出于一种热爱就会出现一种狂热的境界。
但是,我们又如何找到自己所喜爱的事情?从技术角度来分析看,我只要不不断的去尝试不同的工作、不同的事情、不同的学习内容,然后否定了这个过程中自己不喜欢的,确定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
这样,我们就有极大的可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确定什么是自己可以去做的。
从心里层面来看,无论是对于工作也好,还是学习也好,我只要连续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就可以
达到探知究竟的目的。
比如拿当下最热的考公务员来说,就可以从为什么我要来考公务员这个问题展开来问自己,当第一个问题有了答案后,以这个答案再问为什么,就这样不断问下去,大概八个问题之内就可以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了。
工作狂的病态心理解析
工作狂的病态心理解析工作狂的病态心理解析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工作狂和酗酒一样,其实是一种病,现在很多人遭受这种病的困扰。
如果从工作狂为生计而工作的观点看,他们这种疯狂的工作状态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工作状态对心理、生理都没有好处,对家庭生活也没有好处。
面对生活工作的压力,为了让自己能够快速的被提升,为了自己能够有好的业绩,很多人都会愿意牺牲自己,把自己的时间大部分的花在工作上,整个人一心一意扑在这上面。
但在收获的时候,你会面对更大的压力,稍有不慎,就会使自己面临更大的问题。
专家指出,“工作狂”属心理变态,在各单位的低、中级管理人员中尤为常见。
“工作狂”与对工作有热情者有本质区别:前者往往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一般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而只是拼命地工作以求某种“心理解脱”,此外他们在工作中还常常强迫自己做到“完美”,一旦出现问题或过失便羞愧难当、焦虑万分,却又将他人的援助拒之门外。
而后者那么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从工作中能获得宏大乐趣,出现失误时既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懊恼不已,相反却会聪明地修正目标或改正错误,同时也注意与同事和上司协调、配合,因而人际关系相对融洽。
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是工作狂,并且很清楚自己是在通过工作逃避生活的烦恼,那么工作狂是可以治愈的。
用工作方式逃避生活的烦恼,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使病情进一步恶化,所以这种方法不可龋遭受这种疾病困扰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许多心理专家认为这些人经常感到忧虑,他们不能把工作委托给别人,而且梦想他们能够在任何时候控制场面。
为防止这种疾病,首先应该鼓励家庭成员关心工作狂。
工作狂的问题之一是他们很难分清努力工作与沉溺在工作中的区别。
一个努力工作的人是热爱工作的,而工作狂是依赖于工作的人,是工作的奴隶。
努力工作的人会给自己休息时间,但工作狂不会。
这也正是两者的区别。
在家庭中,即使是一个懒惰的人也可能把自己埋进工作中,继而成为工作狂。
对未来忧虑者、孤独者,如果经常与朋友或家人交流,就能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工作狂的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4):618~622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工作狂的研究述评刘杰石伟(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工作狂是指那些在强烈的内部动机的驱动下,长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到工作上的个体,其形成和发展可以用成瘾模型、强化理论、特质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来解释。
工作狂的测量工具主要有工作成瘾风险测验、工作狂问卷和工作狂行为量表。
该领域的研究者对于人格变量、人口统计学变量和组织因素等工作狂前因变量及健康、人际关系等工作狂的结果变量的探讨比较深入,但在概念界定、理论整合、测量工具、取样和变量探索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工作狂,成瘾模型,特质理论,WorkBAT问卷。
分类号 B849;C931 工作狂的概念自1971年Oates将工作狂(workaholic)这一日常概念作为一个学术研究的主题提出之后,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关于工作狂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
概括起来,这些定义主要包括两个维度:积极/消极维度和态度/行为维度。
在积极/消极维度,Oates认为工作狂指的是那些因工作需要过多而影响到个人的健康、幸福、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的个体[1]。
Robinson认为工作狂是个体的一种强迫冲动障碍,通过自我强迫的需求表现出来。
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工作习惯,过度沉溺于工作而忽略了生活的其他方面[2]。
显然,这两位学者是从消极的角度来定义工作狂的。
而Harpaz和Snir对工作狂做了比较中性的定义,认为工作狂是指个体实际投入和惦记工作活动的时间非常多,且具有跨时间的稳定性,不受外界需要的影响[3]。
在态度/行为维度,Spence 和Robbins认为工作狂就是那些在工作态度上具有高工作卷入、高工作驱力和低工作乐趣的个体[4]。
而Scott等人则把工作狂看作是一种行为模式,它包含三个要素:个体把大量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花在工作上;在工作时间之外思考关于工作的事情;所做工作超出了组织的要求和自身基本经济的需要[5]。
“工作狂”效率反而低
“工作狂”效率反而低文章目录*一、“工作狂”效率反而低 *二、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三、工作狂的危害“工作狂”效率反而低“工作狂”被用来形容那些强制性沉迷于工作,并长时间保持这种状态的员工。
1、经常加班加点、把工作带回家,或用太多时间来思考工作,甚至把过多的感情投入在工作上,意味着工作狂们没有时间来用于自我“恢复”。
在努力工作之后,必须要有适当的时间用于生理与心理的放松和恢复,以保障身体机能的最佳状态。
2、工作狂状态还会导致心理压力不断增加,使工作表现变差、病假时间变长。
因此,如果你是工作狂,那应该考虑改变一下自己的工作节奏和习惯了。
让自己能有一个更好的状态来面对工作。
3、工作狂有许多特征,首先是雄心勃勃,争强好胜,对自己寄予极大的期望;其次是苛求自己,不惜任何代价实现目标;第三是以事业上的成功与否,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第四是把工作日程排得满满,试图在极少的时间里,做极多的工作;最后是终日忙忙碌碌、紧紧张张,不知道放松自己,极不情愿将时间花在工作以外的事情上。
4、工作狂与对工作有热诚者有本质上的分别--前者往往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一般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而只是拼命地工作,以求某种心理解脱;此外,他们在工作中还常常强逼自己力臻完美,一旦出现问题或差错便羞愧难当、焦虑万分,却又将他人的援助拒之门外。
而后者则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从工作中能获得巨大乐趣,出现失误时既不怨天尤人,也不懊恼不已,相反却会聪明地修正目标或改正错误,同时也注意与同事和上司的协调、配合,人际关系相对融洽。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1、不管你面对的工作怎样艰巨,你都保持心平气和,集中精力,把自己需要完成的事情都记录下来。
2、把整件工作划分为几个独立完成的部分,每个部分又分成多个容易解决的步骤,使工作变得有条理,方便自己着手进行。
3、每天为自己制定出先完成的工作目标,并且分先后次序,一切按照计划进行。
4、把较为复杂又艰巨的工作,放在最先完成,这样可以帮助你减轻工作的压力,发挥你的潜能。
你如何看待“工作狂”
你如何看待“工作狂”工作狂就相当于完美主义者,他们不容许自己犯一点点错,他们经常不接受别人的帮助,暗自伤脑。
工作狂一般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出现失误时经常会怨天尤人。
你如何看待“工作狂”工作狂的心理特征1、否认现实在组织中,一些个人屏蔽或者拒绝听不好的真实的信息或者分析。
在组织层面,否认可以是保密或者不能讨论工作的某些方面。
否认是封闭系统的一个关键特征。
2、外部证明自我意识是由外部决定的,从其他人的感觉产生的。
这就导致难以辨别自我和他我的界限。
3、过于认真太把自己当真会导致孤独感及无能力与他人联络。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过于认真,那就难以要求高层次的自我意识及他人意识。
4、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关键的特征,因为解决问题控制了生活的所有其它方面。
而解决问题是通过在工作中失去自我来实现的。
于是,“工作狂”的生活变成了“为了工作而工作”的自我沉溺。
5、害怕失败害怕失败与害怕失去控制相联系。
恐惧比成功的欲望更能够驱动工作狂,而对失败的恐惧影响着工作狂的选择。
专家建议:要是发现自己出现“工作狂”的某些典型症候,那么首先须有意识地减轻工作压力并强迫自己减少工作量。
具体做法1、列出一份工作日程表,先将自己现时的所有工作项目和工作时间一一写明。
2、考虑哪些可以完全放弃,或至少暂时放弃,哪些可交由他人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同时注重提高工作效率。
3、订出新的工作日程表,并请家人或同事予以监督。
此外,不妨培养一些与工作不搭界的业余嗜好,丰富业余生活。
如能接受心理医生的科学治疗,情况会更好些。
专家们的另一新发现是,“工作狂”的“生成”还可能与其童年时代接受的教育息息相关。
实际上在“工作狂”中,有占8~9成的人在孩提时代受到来自望子成龙的父母亲的过分严厉的教育。
在这样的家庭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往往过高甚至高得“离谱”,可怜的孩子一旦稍有闪失便会遭到批评乃至重罚,最后孩子心理上可能出现障碍,长此下去,孩子长大了极可能成为“工作狂”。
每天给自己半个小时作为一个假期,在这个半小时里做简单的体操,或者只是深呼吸。
职场工作狂: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
职场工作狂: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
梅雅文
【期刊名称】《中国集体经济》
【年(卷),期】2022()24
【摘要】工作狂被描述为痴迷于工作而无法自拔的状态,随着时代发展,外部竞争愈发激烈,企业和员工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员工工作狂行为已成为组织常态。
工作狂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身心健康等产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影响。
文章在回顾国内外工作狂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工作狂的内涵及演化逻辑、相近概念、
前因和结果变量以及理论视角进行了梳理和述评,提出了相应干预措施和未来展望。
旨在为工作场所员工的管理实践以及本土工作狂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对员工压力管理、时间管理、幸福感等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启发。
【总页数】4页(P79-82)
【作者】梅雅文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
【相关文献】
1.工作狂的研究述评与展望
2.国外晋升研究述评及中国情境下职场晋升研究展望——基于文献计量法和定性研究
3.职场完美主义:研究述评与展望
4.职场焦虑的研究
述评及未来展望5.多元视角下的职场精神性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工作狂是一种心理疾病
工作狂是一种心理疾病
最近科学研究发现,工作狂和酗酒一样,其实也是一种心理疾病,现在很多人遭受这种疾病的困扰。
如果从工作狂为生计而工作的观点来看,他们这种工作状态是可以理解的,但这种工作状态对心理、生理都没有好处。
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是工作狂,并且很清楚自己是在通过工作逃避生活的烦恼,那么工作狂是可以治愈的。
但用工作方式逃避生活的烦恼,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使病情进一步恶化,所以这种方法不可取,遭受这种疾病困扰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许多心理专家认为这些人经常感到忧虑,他们不能把工作委托给别人,而且幻想他们能够在任何时候控制局面。
为避免这种疾病,首先应该鼓励家庭成员关心工作狂。
工作狂的问题之一是他们很难分清努力工作与沉溺在工作中的区别。
一个努力工作的人是热爱工作的,而工作狂是依赖于工作的人,是工作的奴隶。
努力工作的人会给自己休息的时间,但工作狂不会。
这正是两者的区别。
工作狂并不是从小就喜欢工作,而是因为这些人心理出现了问题。
在家庭中,即使是一个慵懒的人也可能把自己埋进工作中,继而成为工作狂。
对未来忧虑者、孤独者,如果经常与朋友或家人交流,就能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从拒绝感情这一方面来说,工作成了他们的保护伞。
所以,“醉心于工作”不仅让爱人感到失望,也有可能加大与孩子们的生疏感,最严重的能导致夫妻双方感情的破裂,直至离婚。
公司老板可以用另一套方法对待属于工作类型的员工。
对老板而言,他们比其他人更便于管理和控制。
工作狂对待工作的原则与其他员。
“工作狂”容易出现强迫症
龙源期刊网
“工作狂”容易出现强迫症
作者:
来源:《大众健康》2016年第07期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与具有较好的工作、生活平衡能力的人群相比,工作狂可能容易产生精神健康障碍。
该项研究的作者表示,这些精神健康障碍可能包括:焦虑、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症(OCD)和抑郁症等。
“医生们不应该理所当然地认为:一个看似成功的工作狂人不存在精神问题风险。
”挪威卑尔根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说。
普通的努力工作的人,不应该被贴上工作狂的标签,因此,专家们表示,必须让大众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
研究结果显示,三分之一的工作狂表现出多动症,非工作狂的多动症比例则为13%。
对于那些能够较好地平衡生活与工作的人群来说,9%的人表现出强迫症迹象。
(《健康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作狂”现状研究综述教科院0705班张瑾2007306020110[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深入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工作沉迷”(Workaholism)现象由此产生并有加剧的趋势,并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总结有关工作狂的近期研究结果,包括工作狂的定义、类别、成因和测量,为工作狂现象的现状认识做一个概括。
[关键词]工作狂工作沉迷组织一、“工作狂”现象的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深入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工作沉迷”(Workaholism)现象由此产生并有加剧的趋势,工作沉迷者(Workaholic)俗称“工作狂”,与工作成瘾(WorkAddiction)、工作成瘾者(Work Addict)等术语一道来形容在工作上投入到沉迷的人。
理论上,20 世纪 70 年代起,这类现象逐渐受到关注;实践中,不少企业鼓励工作狂般的工作方式,他们认为工作狂能够为组织带来效益。
事实上,工作狂的行为方式往往伴随许多负面影响,这些副作用很可能牵扯到企业本身。
例如:高工作压力下的员工会采取更多的破坏性行为对待企业,而更多的副作用则是来自对其身心健康的伤害,同时会损害员工与家庭、社会的关系。
例如,经年累月的工作使员工身体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可能导致头痛、高血压、胃溃疡、心脏病、糖尿病以及慢性疲劳综合症等疾病;同时,由于长期处于心理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工作狂的心理空间弹性非常有限,受到微小的刺激都容易发怒,甚至造成精神崩溃、自虐、过劳死、自杀及其他危害他人的非理智行为(石金涛、刘云, 2008)。
有报道称,竞争和压力使美国的工作狂在过去 10 年中增加了50%。
加班加点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粘在办公椅上,过劳、过胖带来的疾病,每年夺去 30 万美国人的生命(王馨影、刘晓阳等, 2006)。
正是由于工作过度的负面影响,许多学者开始逐步关注工作狂。
1971 年,美国宗教学教授Wayne E.Oates 在《一名工作狂的忏悔》中开始使用“工作狂”这一术语。
书中,他把自己和同伴自嘲为“一班工作狂”,他们对待工作就像酗酒者看到酒精一样兴奋,但他们的人生是悲剧的。
由于长期沉浸在工作中,导致他们没有快乐,没有朋友,家庭关系紧张,甚至带来许多疾病。
因而,有学者把工作沉迷看作为一种“病态”,视其为一种成瘾症。
自此,“工作狂”一词开始流行。
当时对工作狂的报道大多只是一些轶事性、非理论性和非实证性的文章,学术性的研究论文相对匮乏。
二、“工作狂”的类型划分在定义的基础上,不少学者提出工作狂由不同的维度构成,因此存在不同的类型,每种工作狂都有不同的前置因素和后续结果。
研究者如Oates、 Rohrlich、 Fassel 等都提出了各自的分类方法,但这些划分大多缺乏理论根据,其产生的过程或不够具体,或不能被实证检验,划分维度比较模糊。
对工作狂比较科学的、代表性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四种。
Naughton(1987)以“职业承诺”(CareerCommitment)和“强迫症倾向”(Obsessive-compulsiveTendency)两个维度为基础,提出工作狂分为两类。
一类是“工作卷入型工作狂”(Job-involvementWorkaholics),他们具有高工作承诺和低强迫症倾向,在过分要求的工作中表现良好,对工作很满意,但是对非工作性的事情则不大感兴趣。
另一类是“强迫型工作狂”(Compulsive Workaholics),他们具有高工作承诺和高强迫症倾向,可能会是那些工作表现差劲的人,他们的问题源于缺乏耐心和具有形式主义的工作习惯。
Spence 和 Robbins (1992)根据样本在工作卷入、被强迫工作感和享受工作三个维度上的得分,通过聚类分析分别提取出三类工作狂。
一是“真正的工作狂”(True Workaholics),他们具有较高的工作卷入和被强迫工作感,而享受工作得分则较低。
与第二类工作狂相比,真正的工作狂在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不愿授权(Non -delegation of Responsibility)、健康诉求(HealthComplaint)和工作压力(Work Stress)等变量上的得分都较高。
二是“工作狂热者”(WorkEnthusiasts),他们有较高的工作卷入和享受工作得分,而被强迫工作感较低。
三是“狂热的工作狂”(Enthusiast Workaholics),他们在三个维度上的得分都较高。
Scott、Moore 和 Miceli (1997)提出工作狂行为的三个分类,包括“强迫依赖型工作狂”(Compulsive -dependent Workaholics)、“完美主义型工作狂”(Perfectionist Workaholics)和“成就导向型工作狂”(Achievement-oriented Workaholics)。
强迫依赖型工作狂与他们的焦虑、压力、生理和心理问题有正相关关系,而和工作绩效、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负相关。
当组织没有向完美主义型工作狂提供适当的时机来得到调节时,那么他们与非工作狂相比更易于遭受压力、生理和心理问题以及更易于自发性离职和旷工。
此外,当工作要求和工作狂的意向不匹配时,他们就与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呈负相关。
完美主义型工作狂大多受神经质完美主义驱动,具有更多敌视的人际关系和更少的有效授权,又分为“正常完美主义者”和“神经质完美主义者”两类。
正常完美主义者有具积极的人格品质以及实现高标准和努力完成任务的愿望;神经质完美主义者则“过犹不及”,他们力求尽善尽美地完成任务,并伴随批判性自我评估倾向的人格特质,具有消极意义。
类似于Korn 等(1987)提出的“亢奋执行者”(Hyper-Performers),成就导向型工作狂能够有效使用压力管理,因此承担更少的压力、愤怒及其他生理与心理的问题。
他们具有更多的适应和创新能力,也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可能参与一些亲社会行为。
假如组织能够满足成就导向型工作狂的工作渴望和奖励他们个人的成就,他们就会具有更高的组织承诺和更低的自发离职率。
如果这些工作渴望的满足可以在没有压力和非工作职责范围内实现,那么成就导向型工作狂会经历更多的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且具有更高的工作卷入。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种类型并非互相排斥,一个工作狂可能是其中一种或多种类型的综合体(石金涛、刘云,2008)。
Robinson (1998)根据员工在工作开始与工作完成时工作水平的比例划分出四类工作狂。
一是“无情的工作狂”(Relentless Workaholics),他们日以继夜,从工作开始到结束都具有较高的工作水平,善始善终。
二是“贪吃型工作狂”(BulimicWorkaholics),他们在工作开始时很拖拉,在临近结束时却极其夸张地高效投入工作。
三是“注意缺陷型工作狂”(Attention Deficit Workaholics),他们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工作当中,喜欢寻求刺激和容易烦闷,他们在工作开始时水平很高,但是在结束时却很低。
四是“享受型工作狂”(SavoringWorkaholics)做事节奏较慢,喜欢深思熟虑,有方法。
这类完美主义的工作狂总是担心完成了的工作还不够好,于是就会延长或者创造一些额外的工作,他们在开始和结束时的工作水平都很低。
三、“工作狂”的形成要素Spence 和 Robbins (1992)提出由工作卷入、强迫工作和享受工作三个独立维度构成的“工作沉迷三维论”。
其中,工作卷入得到最广泛的认同,众多学者都认为工作沉迷就是一种对工作的高度承诺。
强迫工作认为工作狂具有一种对工作的强迫症,其压力源自个体内部,而非如金钱、晋升等外部所需。
此外, Flowers 和 Robinson(2002)提出工作沉迷的核心维度应包括强迫症倾向。
享受工作受到最大的争议,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工作沉迷带来的影响有不同的理解。
例如,从管理取向角度,他们认为工作沉迷会带来更多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公民行为;但从临床医学角度,则认为工作沉迷是一种积累的、潜在的和致命性的疾病,会影响个人健康以及会带来家庭冲突和不良的人际关系。
此外,“工作沉迷三维论”还受到一些实证派的批评。
一些国家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工作沉迷并非三维论,如日本学者 Kanai(1996)等,而工作卷入具有较低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不稳定的因素结构。
研究表明,工作狂大都拥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和价值观,而后天的家庭环境、组织文化和行为强化又加速了工作沉迷的成形,有的甚至不断得到加强。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类形成因素。
一是性格特征(Personality)。
研究发现,自尊心较低的人更容易产生沉迷行为(Robinson &Kelley,1998; Burke,2004)。
有的人因为缺少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意愿,只能以更多的时间来避免参加社会活动(Berglas,2004)。
成就导向性格,如A型人格(Type A Personality)、强迫性格、成就需要等会使人们沉迷于工作。
毕竟,持之以恒地努力被认为是达到目标最可靠的方式(Thomas 等,2007)。
此外,一个人在工作中的自我效能较高,也容易导致工作沉迷。
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更适合处理好工作,因此尽可能将更多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并逐渐沦为工作狂(Thomas 等,2007)。
二是价值观(Value)。
那些高度强调成就和自律的人更容易成为工作狂(Schwartz,1992)。
成就价值观反映了一个人追求成功、才干、野心和影响力的愿望;自律价值观则反映了一个人独立自主的倾向。
它们共同推动人们更加专注工作和职业目标,坚信工作是生活的最为重要的任务,甚至到了无可替代的地位。
三是家庭环境(Family Environment)。
Matthews与 Halbrook (1990)认为,在一个家庭氛围很差的环境中成长的人倾向于选择高压力、高卷入的工作,因其成长环境培养了他们对抗混乱的忍耐力。
此外,过度严厉或溺爱的家长行为也容易让孩子成为工作狂。
当孩子不能满足父母的要求,或当父母不能提供更多的保护时,孩子都可能产生不足感,从而认为勤奋工作是必要的满足手段(Lawson, 1983)。
此外,通过观察其他工作狂的行为,一个人也会养成工作沉迷习惯(Bandura,1986; Barnes,1990)。
因此,如果一个人发现其家庭成员过度投入工作,他很可能会去效仿。
四是组织文化(Organization Culture)。
家庭环境中的效仿模式在组织中同样可行,尤其在组织内部竞争氛围浓郁时,一个人的工作沉迷行为甚至会引发整个团队的集体行为,所谓“见贤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