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水试验计算表
抽水、压水、注水试验技术要求及记录表格
抽水试验要紧技术要求一、钻探技术要求:1、抽水孔的孔位应由地质、钻探、测量人员共同在现场确定。
2、钻探完成后应及时测量孔〔管〕口高程及孔位坐标,孔内所有测深均应从一个固定点算起。
3、抽水孔应采纳跟管法钻进,也可采纳能保证抽水孔平直,孔身四面不受扰动,孔壁不被覆盖和堵塞的其他钻进方法。
严禁采纳泥浆和植物胶冲洗液钻进。
4、抽水孔孔径不宜小于200mm;过滤器直径不宜小于127mm,测压管内径不小于25mm。
5、取1-3组颗粒分析试验试样。
二、设备安装要紧技术要求:1、下过滤器前,应用清水将孔内泥质物质冲洗干净,具体记录过滤器各局部的规格和实际长度〔其中沉落管长度宜为2-3m〕和实际下进深度,并及时绘制抽水孔结构图。
2、采纳包网过滤器。
3、抽水孔的测压管应固定在过滤器外壁上,与过滤器同步下进孔内,并应采取适当措施,保证过滤器处于居中位置下到孔内预定深度。
4、抽水孔过滤器骨架的空隙率不小于30%。
5、抽水时,应将抽出的水排至碍事范围以外。
6、用水表测定流量前,应正确测定起始读数。
三、抽水试验:1、采纳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3次落深,以在抽水孔测压管内测得的落深为准,各次落深间的差值宜相等,落深宜从小到大,最小落深不宜小于0.5m。
2、试验前应对抽水孔进行清洗,直到水清、砂净、无沉淀时止。
3、洗孔后即可进行试验抽水,其落深宜逐渐增大,到达最大落深后的持续时刻不应少于2h。
抽水试验过程中,应瞧测抽水孔出水量及水位变化,检查抽水设备运行是否正常;确定稳定流抽水的最大落深。
4、正式抽水前,静水位瞧测应每30min瞧测一次,2h内变幅不大于2cm,且无连续上升或下落趋势时,即可视为稳定。
5、试验时抽水开始后的第5min、10min、15min、20min、30min、40min、50min、60min,宜各瞧测一次动水位和出水量,以后每隔30min瞧测一次。
6、动水位稳定标准:采纳地面离心泵和潜水电泵抽水时,抽水孔的水位动摇不应大于3cm;采纳空压机抽水时,抽水孔的水位动摇值不应大于10cm。
抽水试验计算表
含水 层厚 度
H(m)
抽恢 水复 时时 间间
tk(m tT(m
水位
恢复 时的 含水 层厚
渗透系数 K(m/d)
导水 系数 (m2/d)
单位涌 水量 (m3/d.
度
m)
in) in) h(m)
无补 给的 直线 法
民129# S'~lgt' 11.54 2.07 85 500 1.17 0.099 0.205 7.67
tT
T KH qQ
S
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
T q
Q K S H
K
Q
Ln(1 tk )
2 (H 2 h2 )
tT
T KH qQ
S
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
T q
Q K S H
K
Q
Ln(1 tk )
2 (H 2 h2 )
tT
果表 果表
T q
Q K S H
K
Q
Ln(1 tk )
2 (H 2 h2 )
tT
T KH qQ
S
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
T q
Q K S H
K
Q
Ln(1 tk )
2 (H 2 h2 )
tT
T KH
qQ S
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
T q
Q K S H
K
Q
Ln(1 tk )
2 (H 2 h2 )
tT
T KH
qQ S
果表
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
T q
Q K S H
K Q Ln(1 tk )
抽水试验计算成果表
井孔编 号
31#
选用曲 线
S'~lgt'
抽水试验记录表
第试验段抽水试验记录表总第页本表共页第 1页静止水位埋深(自地面)米降深次序涌水量(Q)升/秒抽水前孔深米测点地距米降深值单孔涌水量(q)升/米秒抽水后孔深米堰口零点虹吸管读数毫米序号观测时间水位观测水量观测气温(度)水温(度)备注(压风机工作参数、水浑浊度、各种故障、水样采取和编号及分析项目)日/月时分间隔持续观测读数(米)校正值(米)校正后读数(米)降深值S(米)测绳校正(米)虹吸管读数(厘米)堰口高度(厘米)涌水量Q(升/秒)时分时分长度误差(±)左右平均0 00.5 0.5 开始抽水1 11 21 31 42 62 82 105 155 205 255 3010 4010 5010 1 00记录者: 记录日期:年月日校核者:校核日期:年月日第试验段抽水试验记录表总第页本表共页第 2 页静止水位埋深(自地面)降深次序涌水量(Q)升/秒抽水前孔深米测点地距米降深值单孔涌水量(q)升/米秒抽水后孔深米堰口零点虹吸管读数毫米序号观测时间水位观测水量观测气温(度)水温(度)备注(压风机工作参数、水浑浊度、各种故障、水样采取和编号及分析项目)日/月时分间隔持续观测读数(米)校正值(米)校正后读数(米)降深值S(米)测绳校正(米)虹吸管读数(厘米)堰口高度(厘米)涌水量Q(升/秒)时分时分长度误差(±)左右平均20 1 2020 1 4020 2 0030 2 30 稳定30 3 0030 3 3030 4 0030 4 3030 5 0030 5 3030 6 0030 6 30307 00307 30记录者:记录日期:年月日校核者:校核日期:年月日第试验段抽水试验记录表总第页本表共页第3页静止水位埋深(自地面)米降深次序涌水量(Q)升/秒抽水前孔深米测点地距米降深值单孔涌水量(q)升/米秒抽水后孔深米堰口零点虹吸管读数毫米序号观测时间水位观测水量观测气温(度)水温(度)备注(压风机工作参数、水浑浊度、各种故障、水样采取和编号及分析项目)日/月时分间隔持续观测读数(米)校正值(米)校正后读数(米)降深值S(米)测绳校正(米)虹吸管读数(厘米)堰口高度(厘米)涌水量Q(升/秒)时分时分长度误差(±)左右平均308 00308 30309 00309 303010 003010 303011 003011 303012 003012 303013 003013 303014 003014 30记录着:记录日期:年月日校核者:校核日期:年月日总第页本表共页第 4页静止水位埋深(自地面)米降深次序涌水量(Q)升/秒抽水前孔深米测点地距米降深值单孔涌水量(q)升/米秒抽水后孔深米堰口零点虹吸管读数毫米序号观测时间水位观测水量观测气温(度)水温(度)备注(压风机工作参数、水浑浊度、各种故障、水样采取和编号及分析项目)日/月时分间隔持续观测读数(米)校正值(米)校正后读数(米)降深值S(米)测绳校正(米)虹吸管读数(厘米)堰口高度(厘米)涌水量Q(升/秒)时分时分长度误差(±)左右平均3015 003015 303016 003016 303017 003017 303018 003018 303019 003019 303020 003020 3030 21 0030 21 30 39.21记录者:记录日期:年月日校核者:校核日期:年月日总第页本表共页第页静止水位埋深(自地面)米降深次序涌水量(Q)升/秒抽水前孔深米测点地距米降深值单孔涌水量(q)升/米秒抽水后孔深米堰口零点虹吸管读数毫米序号观测时间水位观测水量观测气温(度)水温(度)备注(压风机工作参数、水浑浊度、各种故障、水样采取和编号及分析项目)日/月时分间隔持续观测读数(米)校正值(米)校正后读数(米)降深值S(米)测绳校正(米)虹吸管读数(厘米)堰口高度(厘米)涌水量Q(升/秒)时分时分长度误差(±)左右平均记录者:记录日期:年月日校核者:校核日期:年月日总第页本表共页第页静水位(自地面)抽水结束时间动水位(自地面)恢复结束时间水位恢复累计时间第时段第时段次序观测时间水位观测次序观测时间水位观测月日时分累计动水位(米)剩余降深(米)月日时分累计动水位(米)剩余降深(米)时分时分401 502 1 003 1 204 1 40681015202530记录者:记录日期:年月日校核者:校核日期:年月日总第页本表共页第页静水位(自地面)抽水结束时间动水位(自地面)恢复结束时间水位恢复累计时间第时段第时段次序观测时间水位观测次序观测时间水位观测月日时分累计动水位(米)剩余降深(米)月日时分累计动水位(米)剩余降深(米)时分时分记录者:记录日期:年月日校核者:校核日期:年月日。
机民井简易抽水试验参数计算说明
机民井简易抽水试验参数计算机民井简易抽水试验参数计算说明(2005年11月)2005年度共进行机民井简易抽水试验5眼,并进行了有关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
计算方法主要采用非稳定流的抽水数据直线图解法、恢复数据直线图例法、稳定流方法等。
一、抽水数据直线图解法 本次计算理论基础为泰斯公式:()u W TQ S π4=225.2ln 4r at T Q π≈(承压水))(42u W KQ H H S π--=2225.2ln2r atK Q H H π--≈ (潜水)其中:S ——降深; Q ——涌水量;T ——导水系数; K ——渗透系数; H ——初始水位; W (u )——泰斯井函数; u=r 2/4at ;r ——观测点至抽水井距离(抽水井取井半径); a ——压力传导系数(T/μ); μ——给水度(弹性释水系数); t ——抽水时间。
将实测数据投在单对数座标(时间正取对数天度)纸上并作成曲线,此实测数据曲线将在一定的区间上呈线直线,因而可以依据直线的两个要素确定含水层的两个参数。
本次采用S-lgt 曲线。
1、原理当u ≤0.05时,泰斯公式(承压水)可以近似表示为:t TQ r a T Q S lg 183.025.2lg 183.02+=此方程为直线方程此直线的斜率为:TQI 183.0=T QT 183.0=则此直线的截距为S 0 :22025.2lg 25.2lg 183.0raI r T Q S ⋅==则:)(210445.0IS r a ⋅=潜水时⎪⎩⎪⎨⎧⋅==SI r a I Q K 10445.0366.02()[]IS S H SI 02⋅-=maT S μμμ==(m 含水层厚度)2、步骤:①在单对数坐标纸上作S-lgt 曲线(承压水)或(2H-S )·S-lgt 曲线(潜水);②将曲线的直线部分延长,交纵轴坐标得S 。
或[(2H-S )S]。
;③求直线斜I ;④利用上述有关公式求有关参数。
抽水试验公式计算
(1)采用承压转无压完整式大 井涌水量解析法公式计算,即:K[(2H M)M ho]inR o式中:Q —大井涌水量,m 3/d ;K —含水层渗透系数,m/d ;H —抽水前大井的水柱高度(从含水层底板到初始静止水位)(m )M —承压含水层厚度,(m )h o —抽水稳定后大井中的水柱高度(从含水层底板到动水位)(m )r o —大井的引用半径(基坑的等效半径),(m ); R o —引用影响半径,R o =R+r ,其中R —为用抽水试验资料或者经验公式计算出的影响半径,(m ):(1)基坑等效半径的确定r o 引用半径为基坑的假想等效半径,当基坑为矩形或者长条形时,基坑的等效半径可可按下式计算:式中,a――基坑长度;b --- 基坑宽度(m);(3)对于潜水,当降深一定时,可采用下面的经验公式来计算大井的影响半径:R 2s 「KH(4)n 为概化系数,n 值取值见下表:(基坑工程手册)表1 系数n 与b/a 关系表本次降水基坑长度为98m ,宽度为3m ,这样计算出的r 为:r 0=1.15 X 98+43 ) /4=40.54m (2)大井法引用影响半径的确定对承压水,当降深一定时,可采用承压水影响半径的经验公式吉 哈尔特公式近似计算大井的影响半径:R 10sJkR --- 影响半径,m ; s --- 大井中的水位降深,m ; K --- 渗透系数其中,H ――含水层厚度,m ;若采用承压水计算影响半径的公式,贝卅算出的影响半径为:R 10s虑10 5.0 J75.17 =433.5m若采用潜水计算影响半径的公式,则计算出的影响半径为:R 2s、KH 2 5.0、75.17 6 212.37m由于本次基坑的降水过称为承压转无压,所以既不能采用承压水的经验公式,也不能采用潜水的经验公式来计算大井的影响半径。
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以往经验综合判定。
结合以往的降水经验,本次采用二者的平均值,即323m。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及抽水试验技术要求表格
钻孔抽水试验要求1孔径:松散地层含水层不小于Φ127mm,基岩含水层不小于Φ108mm。
2孔深:含水层底板以下必须能安放3~5m沉淀管。
3井管结构:必须按技术人员现场设计的井管结构进行安装,滤管不得错位。
4洗井及抽水试验:抽水试验必须进行洗井及试抽,以检查抽水设备及观测设备的完善性。
5试验落程:涌水量≥需水量时,进行1次,抽水试验;否则,需进行2~3个落程抽水试验,每次抽水试验降深与前一次试验降深落差应大于1m。
6抽水时间:松散地层含水层:动水位稳定延续时间8~16小时,若动水位不能稳定,则需连续抽水24小时以上;基岩含水层:动水位稳定延续时间24小时,若动水位不能稳定,则需连续抽水26小时以上。
抽水试验必须连续抽水,中间不能间断,否则需重新开始抽水。
抽水试验结束后应立即进行孔内恢复水位的观测。
7抽水记录:按规定的间隔时间同时测量水位和流量,水位测量数据精确到厘米,流量(三角堰度数)精确到毫米;试验过程中进行2~3次气温与水温的测量(同时)并记录。
抽水测量间隔时间(分):1、1、1、1、2、2、2、5、5、5、5、30、30、30、30、30、30 30、30、30、30、30、30、30、30、30、60、以后每隔60分钟记录一次,直至抽水试验结束后。
停抽后恢复水位测量间隔时间:同抽水测量间隔时间,直至水位恢复到或接近静止水位为止。
8抽水取样:抽水试验结束前半小时取样,并且必须在出水管口提取,不得在孔口和池中取样。
取样前,取样壶应用所取水样水清洗3次以上,确保水样壶干净。
取完样后用蜡封口,贴上标签并及时送验。
9抽水设备:抽水泵必须具有可调节性,能满足不同抽水降深的要求。
本次水井需水量要求为50~150t/d,且水井基本处于贫水区,因此要求泵量不宜过大。
10观测设备:毫安或微安表、探头、测钟(2个)直尺、金属夹、三角堰、温度计、测管等必须齐备。
工程勘察处杨军国2010-12-18稳定流承压水计算公式抽水试验记录表第张共张。
水井抽水试验记录计算
定152030456590120150180210240270300330360390420450480510540570600630660690720750780810840提(抽)水试验记录表山西中南部大能力铁路对外通道抽)水试验记录表870900930 960990 1020 1050 1080 1110 1140 1170 1200 1230 1260 1290 1320 1350 1380 1410 1440 1470 1500抽)水试验记录表510152535456090120150180210240270300330360390420450480510540570600630660690720750780抽)水试验记录表8108408709009309609901020105010801110114011701200123012601290132013501380106.56抽)水试验记录表定山西中南部大能力铁路对外通道抽)水试验记录表抽)水试验记录表抽)水试验记录表定山西中南部大能力铁路对外通道抽)水试验记录表抽)水试验记录表抽)水试验记录表定山西中南部大能力铁路对外通道抽)水试验记录表山西中南部大能力铁路对外通道定抽)水试验记录表定山西中南部大能力铁路对外通道抽)水试验记录表抽)水试验记录表定山西中南部大能力铁路对外通道Array抽)水试验记录表定山西中南部大能力铁路对外通道Q= 1.366K(2H-S)SLog(R/r)R=13.67881单位降深涌水量S(m)H(m)K(m/d)Q(m3/d)R(m)r(m)1.35 3.319.5001680.8321.660.13.3米m3/s Q(m3/d)864000.9355320.692987水位降深出水量3.70000,00,00095.653.690.027230415,-3.715,-26.666666666666751.390.03696.193.67-0.02-201620,-3.6920,23.333333333333359.10.04196.393.670030,-3.6730,056.530.03996.783.650045,-3.6745,052.680.03797.333.620065,-3.6565,054.60.03898.093.620090,-3.6290,053.320.03799.023.6000120,-3.62120,0540.038100.143.5800150,-3.6150,0540.038101.273.5600180,-3.58180,052.680.037102.363.5500210,-3.56210,0540.038103.493.5200240,-3.55240,0540.038104.613.5200270,-3.52270,0540.038105.743.5100300,-3.52300,0540.038106.863.4900330,-3.51330,0540.038107.993.4700360,-3.49360,0540.038109.113.4600390,-3.47390,0540.038110.243.4700420,-3.46420,0540.038111.363.4700450,-3.47450,0540.038112.493.4500480,-3.47480,0540.038113.613.4400510,-3.45510,0540.038114.743.4200540,-3.44540,0540.038115.863.4100570,-3.42570,0540.038116.994.0200600,-3.41600,0540.038118.11-1.9000630,-4.02630,0540.038119.24 -1.90-0-48660,1.9660,0.555555555555556540.038120.36 -1.9000690,1.9690,0540.038121.490.000720,1.9720,0540.038122.611.500750,0750,0540.038123.741.540.002780,-1.5780,-1.66666666666667540.038124.861.57-0810,-1.54810,1.11111111111111540.038125.991.620840,-1.57840,0540.038127.111.670870,-1.62870,0540.038128.241.690900,-1.67900,0540.038129.36 1.740930,-1.69930,0540.038130.49 1.780960,-1.74960,0540.038131.611.830990,-1.78990,0540.038132.74 1.8501020,-1.831020,0540.038133.86 1.8501050,-1.851050,0540.038134.99 1.8901080,-1.851080,0540.038136.11 1.9101110,-1.891110,0540.038137.24 1.9501140,-1.911140,0540.038138.361.9801170,-1.951170,0540.038139.492.0201200,-1.981200,0540.038140.61 2.0201230,-2.021230,0540.038141.74 2.0501260,-2.021260,0540.038142.86 2.0701290,-2.051290,0540.038143.99 2.0701320,-2.071320,0540.038145.11 2.0501350,-2.071350,0540.038146.24 2.0701380,-2.051380,0540.038147.36 2.0801410,-2.071410,0540.038148.49 2.0801440,-2.081440,0540.038149.61 -1.9001470,-2.081470,0540.038150.74 -1.90-01500,1.91500,0.555555555555556540.038151.86540.038151.86 0m3/d恢复水位1#VALUE!#VALUE!2#VALUE!#VALUE!3#VALUE!#VALUE!6#VALUE!#VALUE!11#VALUE!#VALUE!21#VALUE!#VALUE!36#VALUE!#VALUE!66#VALUE!#VALUE!96#VALUE!#VALUE!126#VALUE!#VALUE!156#VALUE!#VALUE!186#VALUE!#VALUE!216#VALUE!#VALUE!0.70000,00,00.750.0032885,-0.75,-3.33333333333333 0.810010,-0.7510,00.900015,-0.8115,00.980025,-0.925,01.050035,-0.9835,01.120045,-1.0545,01.200060,-1.1260,01.310090,-1.290,01.3900120,-1.31120,01.3500150,-1.39150,01.4400180,-1.35180,01.5200210,-1.44210,01.5000240,-1.52240,01.5400270,-1.5270,01.5200300,-1.54300,01.4800330,-1.52330,01.4800360,-1.48360,01.500390,-1.48390,01.480420,-1.5420,01.510450,-1.48#NAME?1.510480,-1.51480,01.500510,-1.51510,01.460540,-1.5540,01.480570,-1.46570,01.500600,-1.48600,01.500630,-1.5630,0-1.100660,-1.5660,01.40-0690,1.1690,0.555555555555556 1.480.002720,-1.4720,-1.66666666666667 1.55-0750,-1.48750,1.11111111111111 1.600780,-1.55780,01.670810,-1.6810,01.650840,-1.67840,0 1.680870,-1.65870,0 1.720900,-1.68900,01.750930,-1.72930,0 1.770960,-1.75960,0 1.800990,-1.77990,0 1.7801020,-1.81020,0 1.8101050,-1.781050,0 1.8301080,-1.811080,0 1.8501110,-1.831110,0 1.8901140,-1.851140,0 1.9301170,-1.891170,0 1.9101200,-1.931200,0 1.9401230,-1.911230,01.9601260,-1.941260,02.0001290,-1.961290,0 2.0301320,-21320,0 2.0701350,-2.031350,0 2.1001380,-2.071380,00m3/d恢复水位1#VALUE!#VALUE!2#VALUE!#VALUE!3#VALUE!#VALUE!6#VALUE!#VALUE!11#VALUE!#VALUE!21#VALUE!#VALUE!36#VALUE!#VALUE!66#VALUE!#VALUE!96#VALUE!#VALUE!126#VALUE!#VALUE!156#VALUE!#VALUE!186#VALUE!#VALUE!216#VALUE!#VALUE!R'=2S√HK涌水量R'21.659070.6691650.5353320.2052110.3925770.5487150.7583870.9256781.1251.1251.097431.1251.1251.1251.1251.1251.1251.1251.1251.1251.1251.1251.1251.1251.1251.1251.1251.1251.1251.1251.1251.1251.1251.1251.125 1.125 1.1251.125 1.125 1.125 1.125 1.125 1.125 1.125 1.125 1.125 1.125 1.125 1.125 1.125 1.125 1.125 1.125 1.125 1.125。
大排矿区抽水试验及涌水量计算
隙发育强。ZK403 稳定水位为 14.49m。因此砂质黏性土和 强~中风化花岗岩为透水层,98.8m~106.8m 微风化花岗岩 为含水层,厚度 8m,为承压水。 1.4 水文孔构造
水 文 孔 ZK403 孔 径 :开 孔 219mm,0m~11.0m 孔 径 219mm ;11.0m~23.7m 孔径 170mm ;23.7m~29.5m 孔径 150mm ;29.5m~57.8m 孔径 130mm ;57.8m~82.7m 孔径 110mm ;82.7m~124.2m 孔 径 91mm ;124.2m~185.17m 孔径 75mm。0m~10.3mPVC 管隔水。抽水试验时水泵位于 25m。
层,采用类似提桶发对进行抽水试验,试验结果比较符合要求。
关键词 :类似提桶法 ;抽水试验 ;涌水量
中图分类号 :TD7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065(2021)10-0217-2
Pumping test and water inflow calculation in DAPAI mining area
+100m 4439.27
表 2 矿区涌水量计算表
+30m
+30m~+100m
流量
12650.44
8211.17
Q2(m3/d)
Q=Q1+Q2=12650.443/d
Q’=Q1+Q2’=12650.44m3/d+3964.41m3/d=16614.85m3/d
采 用 标 定 容 器 的 水 桶,应 用 不 同 时 间 间 隔 :60min、 30min 和 15min,抽 取 一 桶 水,按 照 抽 水 试 验 规 程 1min、
抽水试验公式计算
采用承压转无压完整式大井涌水量解析法公式计算,即:20ln ])2[(r R h M M H K Q --=π (1)式中:Q —大井涌水量,m 3/d ;K —含水层渗透系数,m/d ;H —抽水前大井的水柱高度(从含水层底板到初始静止水位),(m )M —承压含水层厚度,(m )h 0—抽水稳定后大井中的水柱高度(从含水层底板到动水位),(m )r 0—大井的引用半径(基坑的等效半径),(m ); R 0—引用影响半径,R 0=R+r ,其中R —为用抽水试验资料或者经验公式计算出的影响半径,(m ):(1)基坑等效半径的确定r 0引用半径为基坑的假想等效半径,当基坑为矩形或者长条形时,基坑的等效半径可可按下式计算:40ba r +=η, (2) 式中,a ——基坑长度;b ——基坑宽度(m );η为概化系数,η值取值见下表:(基坑工程手册)表1 系数η与b/a关系表本次降水基坑长度为98m,宽度为3m,这样计算出的r为:r0=1.15×(98+43)/4=40.54m(2)大井法引用影响半径的确定对承压水,当降深一定时,可采用承压水影响半径的经验公式吉哈尔特公式近似计算大井的影响半径:kR10=(3)sR——影响半径,m;s——大井中的水位降深,m;K——渗透系数对于潜水,当降深一定时,可采用下面的经验公式来计算大井的影响半径:=(4)KHR2s其中,H——含水层厚度,m;若采用承压水计算影响半径的公式,则计算出的影响半径为:==k⨯sR=433.5m7517.0.51010⨯若采用潜水计算影响半径的公式,则计算出的影响半径为:2=0.52⨯==⨯75⨯sKHmR37.176212.由于本次基坑的降水过称为承压转无压,所以既不能采用承压水的经验公式,也不能采用潜水的经验公式来计算大井的影响半径。
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以往经验综合判定。
结合以往的降水经验,本次采用二者的平均值,即323m。
Q-S曲线的类型判别方法要点
· 原理:根据抽(放)水试验所获得的资料建立起来的Q- s曲线方程,预测井筒、矿井开采水平或开采地段的涌水量, 反之,也可以根据涌水量预测水位降深。
· 应用条件:预测地区与试验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基本相 似,同时,要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稳定降深和阶梯流量抽 水试验资料。
· 计算方法:
Q-s曲线法
差分法:
一阶差分误差的大小,可用曲 线拟合误差c来表示,C越小, 拟合的越好。
Q-s曲线法
(2)判别曲线类型,选择计算公式
曲度法
判别式: 当n=1时,为直线; 1<n<2时,为幂函数曲线; 当n=2时,为抛物线; 当n>2时,为对数曲线; 如果n<1,则抽水资料可能有误。
Q-s曲线法
(3) 确定参数a、b.
方法有:图解法、
均-s曲线法
图解法确定参数a、b
Q-s曲线法
均衡误差法确定参数a、b
Q-s曲线法
最小二乘法确定参数a、b
谢谢
计算方法:
(1)分析整理抽水试验资料,一般列出这样的表格:
抽水试验资料表
Q2
q2
Q2
Q-s曲线法
Q-s曲线法
① 曲线Ⅰ,当含水层均质、等厚且抽水试验水位 (2)判别曲线类型,选择计算公式 降深不大,水井附近地下水运动状态保持层流
时,呈直线关系; ② 曲线Ⅱ,在富水性强的承压含水层中进行强烈 抽水时,抽水井附近水流呈紊流状态,而在离 抽水进较远的地方则水流仍保持层流状态;大 裂隙中的水呈紊流状态,而小裂隙中的水仍呈 层流状态时,Q-s曲线呈抛物线型; ③ 曲线Ⅲ,在地下水以储存量为主且补给来源差 和导水性强的地区,水位降深小时,涌水量随 降深大幅度增加;当水位降深过一定深度后, 涌水量随降深增加的幅度很小,曲线有明显的 下垂现象,曲线呈幂函数型, ④ 曲线Ⅳ,对数曲线型,在富水性弱或分布范围 有限,以及地下水补给贫乏且储量不大的含水 层中抽水时; ⑤ 曲线Ⅴ通常表明试验有错误或资料不可靠
抽水试验规范方法及计算公式.
第四章抽水试验抽水试验是确定含水层参数,了解水文地质条件的主要方法。
采用主孔抽水、带有多个观测孔的群孔抽水试验,包括非稳定流和稳定流抽水实验,要求观测抽水期间和水位恢复期间的水位、流量、水温、气温等内容。
要求了解试验基地及其所在地区的水文气象、地质地貌及水文地质条件,了解并掌握抽水试验的目的意义、工作程序、现场记录的主要内容、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掌握相关资料的整理、编录方法和要求,了解对抽水试验工作质量进行评价的一般原则,能够利用学过的理论及方法进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并对参数的合理性和精确性进行分析和检验。
§4.1 基本要求掌握抽水试验的目的、分类、方法及抽水试验准备工作。
4.1.1 抽水试验的目的(1) 确定含水层及越流层的水文地质参数:渗透系数 K、导水系数 T、给水度、弹性释水系数∗、导压系数 a、弱透水层渗透系数 K'、越流系数 b、越流因素 B、影响半径 R等。
(2) 通过测定井孔涌水量及其与水位下降(降深)之间的关系,分析确定含水层的富水程度、评价井孔的出水能力。
(3) 为取水工程设计提供所需的水文地质数据,如影响半径、单井出水量、单位出水量、井间干扰出水量、干扰系数等,依据降深和流量选择适宜的水泵型号。
(4) 确定水位下降漏斗的形状、大小及其随时间的增长速度;直接评价水源地的可开采量。
(5) 查明某些手段难以查明的水文地质条件,如确定各含水层间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边界的性质及简单边界的位置、地下水补给通道、强径流带位置等。
4.1.2 抽水试验分类抽水试验主要分为单孔抽水、多孔抽水、群孔干扰抽水和试验性开采抽水。
(1)单孔抽水试验:仅在一个试验孔中抽水,用以确定涌水量与水位降深的关系,概略取得含水层渗透系数。
(2)多孔抽水试验:在一个主孔内抽水,在其周围设置若干个观测孔观测地下水位。
通过多孔抽水试验可以求得较为确切的水文地质参数和含水层不同方向的渗透性能及边界条件等。
抽水试验线型及经验公式
抽水经验公式及其适用条件序号线型曲线类型及其经验公式经验参数计算公式S值外延极限适用条件说明Q=f(S)图像抽水曲线方程式直线图解法解析法均衡误差法最小二乘法Ⅰ直线型Q=q n S 当抽水试验有两次水位降深时,可由两相应的出水量点绘Q=f(S)曲线是否通过原点来判断有无直线关系<1.5S n承压水近似计算Q:推算设计出水量(吨/日)。
S:相应Q时的水位降深(米)。
Q n:单井实抽最大出水量(吨/日)。
S n:相应Q n时的最大水位降深(米)。
q n:单位出水量(吨/日米)。
S0=S/Qq、a、b、m、n:由抽水试验决定的经验参数。
N:降深次数。
n1、n2:均衡误差法求参数时将三次以上抽水试验资料分成两组,计算第组和第二组的次数。
曲度法鉴别曲线类型:用Q=f(S)曲线的曲度值(n)来鉴别:n=(lgS2-lgS1)/(lgQ2-lgQ1)当n=1时,为直线型;当n=2时,为抛物线型;当1<n<2时,为指数曲线型;当n>2时,为对数曲线型;当n<1时,一般为异常型曲线。
Ⅰ为抛物线型,Ⅱ为指数曲线型,Ⅲ对数曲线型。
Ⅱ抛物线型Q={(2H-S)S}/[2H-]S n]S=[H2-S n\Q n(2H-S n)Q]1\2Q n=Q n/S nA=q n/(2H-S n)/ / <1.5S n<(0.5-0.8)H潜水近似计算Ⅲ抛物线型Q=[√(a2+4bS)-a]/(2b)S=aQ+bQ2S0=S/Qa=(S1Q22-S2Q12)/(Q1Q22-Q2Q12)b=(S1Q2-S2Q1)/(Q12Q2-Q22Q1)a=(∑S0-b∑Q)/Nb=(N∑S0-∑S0∑Q)/[(N∑Q2-(∑Q)2)(1.75-2.0)S n用于承压水,当抽水试验与公式计算相符时,也可用于潜水Ⅳ指数曲线型Q=nS=(Q/n)mm=(lgS2-lgS1)/(lgQ2-lgQ1)lgn=lgQ1-lgS1/m=n1lgn+1/m=n2lgn+1/mm=N∑(lgS)2-(∑lgS)2/[N∑(lgslgQ)-∑lgQ∑lgS]lgn=(∑lgQ-1/m∑lgS)/N(1.75-2.0)S n用于承压水,当抽水试验与公式计算相符时,也可用于潜水Ⅴ对数曲线型Q=a+blgSS=arclg(Q-a)/ba=Q1-blgS1b=(Q2-Q1)/(lgS2-lgS1)=n1a+b=n2a+ba=(∑Q-b∑lgS)/Nb=(N∑(QlgS)-∑Q∑lgS)/[(N∑(lgS)2-(∑lgS)2)(2.0-3.0)S n用于承压水,当抽水试验与公式计算相符时,也可用于潜水QSQSQSQSQ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T
T KH qQ
S
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
T q
Q K S H
K
Q
Ln(1 tk )
2 (H 2 h2 )
tT
T KH qQ
S
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
T q
Q K S H
K
Q
Ln(1 tk )
2 (H 2 h2 )
tT
果表 果表
T q
Q K S H
K
Q
Ln(1 tk )
2 (H 2 h2 )
)
含水 层厚 度
H(m)
抽恢 水复 时时 间间
tk(m tT(m
水位
恢复 时的 含水 层厚
渗透系数 K(m/d)
导水 系数 (m2/d)
单位涌 水量 (m3/d.
度
m)
in) in) h(m)
无补 给的 直线 法
民129# S'~lgt' 11.54 2.07 85 500 1.17 0.099 0.205 7.67
4MS
tT
果表
T q
Q K S H
K Q Ln(1 tk )
4MS
tT
T KH
qQ S
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
T q
Q K S H
K
Q
Ln(1 tk )
2 (H 2 h2 )
tT
T KH
qQ S
tT
T KH qQ
S
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
T q
Q K S H
K
Q
Ln(1 tk )
2 (H 2 h2 )
tT
T KH
qQ S
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
T q
Q K S H
K
Q
Ln(1 tk )
2 (H 2 h2 )
tT
T KH
qQ S
果表
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
T q
Q K S H
K Q Ln(1 tk )
抽水试验计算成果表
井孔编 号
31#
选用曲 线
S'~lgt'
采用数据
计算结果
出水量 Q(m3/d
)
含水 层厚 度
H(m)
抽 恢 水位
水复 时时 间间
tk(m tT(m
恢复 时的 含水 层厚 度
渗透系数 K(m/d)
导水 系数 (m2/d)
单位涌 水量 (m3/d.
m)
in) in) h(m)
无补 给的 直线 法
井孔编 号
选用曲 线
出水量 Q(m3/d
)
含水 层厚 度
H(m)
抽恢 水复 时时 间间
tk(m tT(m
水位
恢复 时的 含水 层厚 度
渗透系数 K(m/d)
导水 系数 (m2/d)
单位涌 水量 (m3/d.
m)
in) in) h(m)
无补 给的 直线 法
S2# S'~lgt' 5.00 1.10 153 360
度
m)
in) in) h(m)
无补 给的 直线 法
计算方法和计 计算方法和计 计算方法和计 计算方法和计
井孔编 号
3#
选用曲 线
S'~lgt'
抽 恢 水位
出水量 Q(m3/d
)
含水 层厚 度
H(m)
水复 时时 间间
tk(m tT(m
恢复 时的 含水 层厚 度
渗透系数 K(m/d)
导水 系数 (m2/d)
单位涌 水量 (m3/d.
m)
in) in) h(m)
1.42 1.60 280 250 0.8 0.088 0.142 0.70
无补 给的 直线 法
采用数据
抽水试验计算成果表
计算结果
井孔编 号
选用曲 线
抽 恢 水位
出水量 Q(m3/d
)
含水 层厚 度
H(m)
水复 时时 间间
tk(m tT(m
恢复 时的 含水 层厚 度
S1# S'~lgt' 2.30 6.62 104 10 6.36 0.266 1.759 1.53
计算方法和计
果表
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
K
Q
Ln(1 tk )
2 (H 2 h2 )
tT
T KH
qQ S
果表 果表 果表
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
T q
Q K S H
K
Q
Ln(1 tk )
2 (H 2 h2 )
渗透系数 K(m/d)
导水 系数 (m2/d)
单位涌 水量 (m3/d.
m)
in) in) h(m)
无补 给的 直线 法
民81# S'~lgt' 10.39 3.23 165 265 2.66 0.239 0.77 18.16
采用数据
抽水试验计算成果表
计算结果
井孔编 号
选用曲 线
出水量 Q(m3/d
抽水试验计算成果表
采用数据
计算结果
井孔编 号
选用曲 线
出水量 Q(m3/d
)
含水 层厚 度
H(m)
抽恢 水复 时时 间间
tk(m tT(m
水位
恢复 时的 含水 层厚 度
渗透系数 K(m/d)
导水 系数 (m2/d)
单位涌 水量 (m3/d.
m)
in) in) h(m)
无补 给的 直.83 42 44 1.42 0.044 0.124 0.94
抽水试验计算成果表
井孔编 号
选用曲 线
采用数据
计算结果
出水量 Q(m3/d
)
含水 层厚 度
H(m)
抽恢 水复 时时 间间
tk(m tT(m
水位
恢复 时的 含水 层厚
渗透系数 K(m/d)
导水 系数 (m2/d)
单位涌 水量 (m3/d.
抽水试验计算成果表
采用数据
计算结果
井孔编 号
选用曲 线
抽 恢 水位
出水量 Q(m3/d
)
含水 层厚 度
H(m)
水复 时时 间间
tk(m tT(m
恢复 时的 含水 层厚 度
渗透系数 K(m/d)
导水 系数 (m2/d)
单位涌 水量 (m3/d.
m)
in) in) h(m)
无补 给的 直线 法
民7# S'~lgt' 13.57 3.11 70 180 2.64 0.263 0.817 14.48
抽水试验计算成果表
采用数据
计算结果
井孔编 号
选用曲 线
出水量 Q(m3/d
)
含水 层厚 度
H(m)
抽恢 水复 时时 间间
tk(m tT(m
水位
恢复 时的 含水 层厚 度
渗透系数 K(m/d)
导水 系数 (m2/d)
单位涌 水量 (m3/d.
m)
in) in) h(m)
无补 给的 直线 法
11# S'~lgt' 0.85 3.16 245 20 1.58 0.047 0.147 0.31
0.128 0.141 3.32
采用数据
抽水试验计算成果表
计算结果
井孔编 号
选用曲 线
出水量 Q(m3/d
)
含水 层厚 度
H(m)
抽恢 水复 时时 间间
tk(m tT(m
水位
恢复 时的 含水 层厚
渗透系数 K(m/d)
导水 系数 (m2/d)
单位涌 水量 (m3/d.
度
m)
in) in) h(m)
无补 给的 直线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