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地壳
石大自然地理学课件第2章 地壳
产状三要素:走向 倾向 倾角
• 走向:岩层层面与任一假象水平面 的交线, 称走向线。
• 倾向 :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并沿斜面向下 的一条线。
➢倾角:层面上与走向线直交的倾斜线 和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夹角,称为 倾角。
2. 类型:① 地槽型建造 ② 地台型建造 ③ 过渡型
㈢ 地层的接触关系
1.整和: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互相平行、 连续
2.假整和:平行但不连续,有沉积间断 3.不整和:不平行、不连续 4.侵入接触:围岩老、侵入体深 5. 侵入体的沉积接触:沉积岩复与侵入体之 上。
三、地质构造
概念: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 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主要有四种类型:水平 倾斜 褶皱 断裂
有新矿物形成。
(1)溶解作用(solution) (2)水合作用(hydration) (3)水解作用 (4)碳酸化作用
(5)氧化作用
3、生物风化作用
(1)生物的物理风化作用 (2)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
二)沉积岩特征
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 生物化石。
沉积岩具有碎屑结构与非碎屑结构之分。
Strike and dip of a rock layer
㈢ 褶皱构造
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产生一系列 波状弯曲,但未丧失其连续完整性,称之 为褶皱构造。
单个弯曲叫褶曲,两个或两个以上弯曲 叫褶皱。
1. 褶皱要素
核— 褶曲的中心部分。通常指褶 曲两侧同 一岩层间的部分。
翼— 指褶曲核部两侧的岩层。 顶角— 褶曲两翼的交角。 轴面—平分褶曲顶角的假象面。 枢纽—褶曲岩层的层面与轴面的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自然地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包括了地球的构造、地理环境、地理过程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对自然地理学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一学科。
一、地球的构造地球是一个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的大型行星。
地壳是地球外部最薄的一层,包括了陆地和海洋,它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壳的厚度在陆地和海洋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陆地的地壳较厚,海洋的地壳较薄。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地球中最大的层次,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幔的温度高于地壳,同时也是地壳的主要来源之一。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最内层,它由液态铁合金组成,温度非常高。
二、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指地球上的地壳被分割成若干个板块,这些板块相互移动并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壳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础。
目前,有7个主要板块和数个次要板块,它们包括了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三种形式:板块的聚合、板块的分离以及板块的滑移。
三、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是指地球上一定地理范围内长期的天气状况,它受到降水、温度、湿度、风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气候常常通过气候要素来描述,其中包括了降水量、温度、湿度、风速等。
地球的气候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三个主要区域,不同气候区域的特点和气候现象有很大的差异。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科学家们通过气象观测和气候模型等手段来研究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原因。
四、地球的水循环地球的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的不断循环与再生过程。
水循环包括了蒸发、凝结、降水、融化等多个环节,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地球上的水资源。
在水循环中,太阳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得地球上的水蒸发并升华为水蒸汽,然后再凝结为云或雾,最终以降水的形式返回地球表面。
地球上的水循环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关键之一,它影响着降水分布、水资源的分布以及地球气候的变化等。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地壳
断层:破裂而发生明显位移的,称为断层。
简述断层分类并描绘简图。
答:断层由断层面、断层线、断层盘和断距等要素组成。断层面是岩层 和岩体发生断裂时的破裂面,断层线是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断层面两 侧的岩块称为断层盘,其中位于倾斜断面之上者为上盘,位于倾斜断面 之下的为下盘。两盘相对位移的距离是断距。按照两盘相对位移的特点 分类,上盘相对下降的断层为正断层。上盘相对上升的是逆断层。其中 断面倾角大于40°的为冲断层,小于25°为逆掩断层。沿断层走向即在水 平方向上发生位移的是平移断层。两盘沿断面某一点发生旋转的是捩转 断层或枢纽断层。
②海底扩张说:海底考察发现,海洋虽然历史悠久,海底却很年轻,几乎根本不存 在时代早于侏罗纪的地层,海底沉积物很薄,火山也很少。这表明海底年龄仅为数 亿年。狄茨和赫斯各自提出了海底扩展假说。其要点为1)年速度为1cm至数厘米的 地幔物质对流是地壳运动的最主要动力。2)对流发生在岩石圈下厚达数百千米、强 度很小的软流圈之内,对流产生的拽力并不作用于地壳底部,而是作用于70-100km 深的岩石层底部。3)海底为对流循环顶端。对流由发散区向外扩张,并在数千千米 外汇聚流入地下。4)对流形态决定于地球内部结构而与大陆的位置无关。5)海底 及其沉积物在对流汇聚区下沉,一部分受挤压变质而与大陆熔接,另一部分则沉入 软流层。6)海底年龄仅有2*10^8 ———3* 10^8,整个海底3* 10^8--4* 10^8 年即可更 新一次。7)地球体积基本恒定,海洋盆地面积也基本不变。
(#2018年)③板块构造学说:该学说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把海底扩张、大陆 漂移、地震、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之中,用统一的动力学 模式解释全球构造运动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是海底扩张假说的具体引申。板块学说 的立论依据在于,地表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被大洋中脊、岛弧、海沟、深 大断裂等构造活动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即板块构成。几大板块的相互 作用是大地构造活动的基本原因。板块内部比较稳定,各板块间的结合部则是活动
高一地理地壳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壳知识点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是一切地表活动的基础。
它由岩石、土壤和少量的水组成,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两部分。
一、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地壳主要由岩石构成,分为三种类型:基性岩、酸性岩和中性岩。
其中,基性岩富含镁和铁,颜色较暗,密度较大;酸性岩富含铝、钾和钠,颜色较浅,密度较小;中性岩介于两者之间。
地壳的结构可分为岩石圈、地幔和地核三层。
岩石圈是包裹在地幔表面的地壳,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厚度在5-70公里之间;地幔是位于岩石圈下方的较厚地层,厚度约2900公里;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由铁和镍组成。
二、地壳的运动和变动地壳具有很大的运动性,并且会不断发生变动。
地壳运动主要表现为构造运动和地质灾害。
构造运动是指地壳内部岩石的变动和地球外部岩石与地壳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有地壳的隆升和下沉、地震和火山喷发等现象。
地壳隆升和下沉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是由于板块运动引起的。
地震是地壳中岩石断裂导致的地表振动现象。
火山喷发是地壳内岩浆和气体向地表喷发的过程。
地壳的变动表现为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火山喷发、地面塌陷、滑坡和泥石流等。
地震是地壳在构造运动过程中释放能量导致地表振动的自然现象。
火山喷发是地壳岩浆运动的结果,岩浆从地下喷发到地表,释放出大量气体和熔岩。
地面塌陷是地质构造活动导致地表下陷,形成坑洼。
滑坡是由于地壳构造运动和地表水力作用的共同作用造成的地表滑动现象。
泥石流是由于地壳灾变下的大量泥沙、石头和水形成的流体混合物,具有极高的破坏力。
三、地壳与自然环境地壳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基础,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地壳的性质和特点对自然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壳的岩石和土壤是农业的基础。
不同类型的岩石和土壤含有不同的养分和矿物质,对不同的植物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
其次,地壳还影响着水文循环和水资源的分布。
地壳中的岩石和土壤可以储存水分,形成地下水,为人类提供生活用水。
同时,地壳的构造也影响着地表水的流动和分布。
伍光和自然地理第二章地壳
矿物抵抗切割、锤击、弯曲、拉引 等外力作用的能力称韧性.
云母的极完全解理
2021/6/19
冰洲石的完全解理
2021/6/19
方 铅 矿 的 完 全 解 理
2021/6/19
璞 玉 的 贝 壳 状 断 口
2021/6/19
燧燧石为玉髓的隐晶结构来自石的贝
壳
状
断
口
2021/6/19
暗 色 的 燧 石
◆比重:矿物重量与4℃时同体积水的 重量之比,称为矿物的比重。
轻矿物 1 ~ 3.5 : ——石英、长石等造岩矿物;
重矿物 3.6 ~ 6 : ——赤铁矿、闪锌矿等金属化合物;
极重矿物 > 6 : ——金、方铅矿等重金属矿物。
◆磁性:矿物可被磁铁吸引或本身能吸引 铁屑等物体的性质。一些含铁、钴、镍等 矿物有磁性,如磁铁矿。
硅酸盐矿物是构成地壳的最主要的
造岩矿物,有 800多种,约占已知矿物
的1/3,占地壳总重量的3/4。
18、正长石; 19、斜长石;20、橄榄石;
21、普通辉石;22、普通角闪石;
23、云母; 24、绿帘石;25、绿泥石;
26、蛇纹石和石棉;
27、滑石;
28、石榴子石;29、红柱石;30、高岭石。
2021/6/19
方铅矿PbS3
2021/6/19
5、闪锌矿 ZnS
2021/6/19
闪锌矿
2021/6/19
6、辰砂 HgS
2021/6/19
辰砂
2021/6/19
辰砂集合体
2021/6/19
7、辉锑矿 Sb2S3
2021/6/19
辉锑矿
2021/6/19
8、辉钼矿 MoS2
石大自然地理学课件02地壳-1地壳的组成物质
透明矿物
半透明矿物
不透明矿物
(5)硬度
指矿物抵抗外力刻画、压入、研磨的 程度。 • 德国摩氏(Mohs F)选择10种标准矿物,
将硬度分为10级,制成摩氏硬度计;摩★
氏硬度计是相对硬度。 野外缺少摩氏标准矿物时,可用其
他工具进行测试: 指甲——2-2.5;铜钥匙——3;小钢刀——
5-5.5;玻璃——6
金刚光泽
金属光泽
半金属光泽
玻璃光泽
丝绢光泽
油脂光泽
珍珠光泽
土状光泽
(4)透明度
矿物透过光线的程度,可分为三级: ①透明:矿物像玻璃一样能透过光线
– 如:水晶、冰洲石
②半透明:只有边缘薄处才能透过少量的光线
– 如:闪锌矿、辰砂等
③不透明:矿物一点光线也透不过去
– 如:黄铁矿、磁铁矿等 矿物的透明程度常与矿物的光泽有关,一般玻 璃光泽、油脂光泽和金刚光泽的矿物都是透明 至半透明的矿物;金属光泽和半金属光泽矿物 都是不透明矿物
自然地理学(一)
第2章 地壳
沉积壳 花岗质壳层 玄武质壳层
主要的内容
✓ 第一节 地壳的组成物质 ✓ 第二节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 第三节 大地构造学说 ✓ 第四节 火山与地震 ✓ 第五节 地壳的演变化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
一、化学成分与矿物 (一)化学成分
在108种已知化学元素中,自然界中 存在92种,并有300余种同位素。
矿物晶体内部——格子构造
2、晶形
晶形——晶体外部形态,基本可分为2类: • 由同形等大的晶面组成的晶体,称为单形 • 由两种以上的单形组成的晶体,称为聚形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晶体由规律的连生在一起,
称双晶: • 接触双晶——简单平面相接触 • 穿插双晶——按一定角度相互穿插 • 聚片双晶——平行重复连生在一起
高中地理教案:认识地球的地壳构造和自然地理环境
高中地理教案:认识地球的地壳构造和自然地理环境一、地球的地壳构造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固体壳层,是我们生活和活动的基础。
认识地球的地壳构造对于高中地理学科来说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它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组成和演化过程。
下面将介绍地球的地壳构造以及相关的自然地理环境。
1. 地壳的组成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主要是由火成岩形成,如花岗岩、玄武岩等;沉积岩是由岩屑经过风化、侵蚀等作用沉积而成,如砂岩、泥岩等;变质岩则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如片岩、云母片岩等。
2. 地壳构造的类型地壳构造可以分为陆地构造和海洋构造。
陆地构造主要是指大陆板块,是由地壳相对稳定的陆地组成,其上分布着山脉、高原、河流等地貌特征;海洋构造则是指大洋板块,主要由深海平原、海底山脉、海沟等地形组成。
3. 地壳运动的影响地壳运动是地壳构造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地震、地壳抬升和沉降等现象。
构造地震是地壳发生断裂和移动时释放的能量,会产生震感和地质灾害;地壳抬升和沉降则会影响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环境。
二、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和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1. 气候与气候变化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水等要素。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在时间尺度上发生的变化,其结果可能导致全球气温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繁等。
学生应该了解不同气候带的特点和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土地利用与荒漠化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根据自身需要对土地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活动。
荒漠化是指原本湿润的土地逐渐变成荒漠的过程,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
学生应该了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特点,以及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农业产出的影响。
3. 水资源与水污染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而水污染则会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自然地理学 地壳运动及其构造课件
2011.01.29,日本新燃岳火山喷出的火山灰烟柱 ,
(2)熔岩穹丘 )
2011.01.26开始喷发的日本九州岛 开始喷发的日本九州岛 新燃岳火山喷出的岩浆几乎填满了 700m宽的火山口 宽的火山口
(3)基性熔岩盾 ) (4)次生火山锥 )
(5)复合火山锥 )
2、与火山形成有关的 、 地貌类型: 地貌类型: (7)火山塞 ) (6)破火山口 )
地震震级测定 震级:表示地震大小的等级。 震级 表示地震大小的等级。 表示地震大小的等级 依据释放能量多少. 震级越高,释放能量越多,破坏力越大。 依据释放能量多少 震级越高,释放能量越多,破坏力越大。 世界常用“里氏震级” 里氏震级 最初由地震学家查尔斯·里克特 里氏震级” 里克特1935年 世界常用“里氏震级” (“里氏震级”最初由地震学家查尔斯 里克特 年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技术学院公布)标准区分地震震级 标准区分地震震级。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技术学院公布 标准区分地震震级。 。 小震或微震:<里氏2.5级的地震,人们通常不易察觉; 小震或微震:<里氏 级的地震 人们通常不易察觉; :<里氏 级的地震, 里氏2.5级 里氏 级的地震, 里氏4.0级的地震 有感地震 :里氏 级---里氏 级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 觉; 中强震: 级 级以下; 中强震:5级- -6级以下; 级以下 强烈地震:> :>6级 可对建筑物造成损害; 强烈地震:> 级,可对建筑物造成损害; 大地震: > 7级,破坏力巨大,受损区域通常可达震中周边数百公里。 大地震: 级 破坏力巨大,受损区域通常可达震中周边数百公里。 全球每天都在发生地震,大约发生 万次/ 其中大约5万次可被感知 万次可被感知, 全球每天都在发生地震,大约发生500万次 年,其中大约 万次可被感知, 万次 可造成破坏的地震约有1000次/年,里氏 级以上大地震平均一年发生十几次。 次 里氏7级以上大地震平均一年发生十几次 级以上大地震平均一年发生十几次。 可造成破坏的地震约有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 地壳(伍光和)【优质PPT】
4、区域变质作用 区域性构造运动导致的深广范围的变质作用; 代表性岩石: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等。 5、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 代表性岩石:混合花岗岩。
第二节
一
构造运动与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及其基本方式: 1、定义: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 。构造 运动使地壳发生变位或变形,形成各种地质构造, 促进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 2、特点: 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 性 3 、基本方式 : ①水平运动 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大地水准面切线 方向的运动。 相邻块体因水平运动而相互分离、分裂或相向汇聚, 或侧向错位。
2、地台型建造 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厚度不大,未受强烈构造变动, 地壳升降幅度均较小的地台上的建造。 3、过渡型建造 兼有地槽型与地台型建造的特征但以碎屑岩占优势、陆 相沉积与泻湖相沉积分布广泛,海相沉积只见于剖 面下部。 (三)地层的接触关系 分为整合、假整合与不整合三类。 1、整合: 指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且相互平行,时代连续,没有 沉积间断,表明两种地层是在构造运动持续下降或 上升而未中断沉积的情况下形成的。
二 岩浆岩:
岩石定义:造岩矿物按一定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 岩石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主要成份:岩浆是来自上地幔的高温 熔融状物质,主要成分为硅酸盐,金属 硫化物,氧化物,部分挥发物。
(一)岩浆岩的矿物组成:
1、超基性岩 SiO2含量小于45%,多铁、镁而少钾、钠。 2、基性岩 SiO2含量为45%~52%,主要矿物为辉石、钙斜长 石等。 3、中性岩
变质作用类型与常见变质岩 1、动力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使原岩碎裂、变形及一定程度 的重结晶,称为动力变质。 相应的变质岩: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等。 2、接触热变质作用 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 岩石:斑点板岩、角岩、大理岩、石英岩。 3、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挥发性物质与热液与围岩的交代作用; 碳酸岩、矽卡岩。
自然地理学--第一部分地壳04
第一部分 地 壳
断层产生巨大能量的原因:
A 弹性回跳说:这种理论认为,在断裂刹那间,已经变形 的岩石在力消失后,便向相反的方向整体的回跳过去,暂 时恢复原来的平衡状态,这种弹性回跳可以产生巨大的速 度和力量,把长时间积累的能量释放出来。
B 岩浆说:这种理论认为,由于地下岩浆受热,部分熔化 为岩浆,其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岩层破裂,从而产 生地震。
第一部分 地 壳
第一部分 地 壳
第一部分 地 壳
二、地 震
一、地震的基本概念
1 概念:是地壳任何一个部分的快速颤动。 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有规律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
一种形式。
2 要素: A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震动的地方。 B 震中: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 C 震源深度:从震源至震中的距离。
第一部分 地 壳
第一部分 地 壳
第一部分 地 壳
第一部分 地 壳
第一部分 地 壳
第一部分 地 壳
第一部分 地 壳
地震造成铁轨变形
被震垮的桥梁
被震毁的唐山市胜利桥
第一部分 地 壳
二、地震成因类型
<一>构造地震: 1 含义:由地质构造运动产生的地震。这种地震危
害最大。
2 成因:断层说,目前最重要的一种假说。
主要内容:岩石正在地应力的作用下,积累了大量 的应变能,当应变能一旦超过岩石所承受的极 限数值时,就会使岩石在一刹间发生突然断裂, 或原来已经存在的断层突然活动,从而释放出 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以弹性波――地震 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当地震波传播到地表时, 就引起地面的震动――地震。
大多以中酸性熔浆喷发为主,含气体多,爆炸力强,形 成大量火山碎屑,特别是火山灰。如意大利:维苏维火山。 2 溢流式:平静喷发的火山,数量少。 大多以基性熔浆为主,熔浆温度高,气体较少,不爆炸, 没有固体喷发物。如美国:夏威夷火山。 3 混合式:介于以上两者之间。
自然地理学地壳
强烈的构造变动:线形褶皱和逆断层,大规模的 碾掩构造。
频繁的岩浆活动:中基性——中酸性——酸性。 显著的变质作用:
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
2、 地台 platform 地台的发展过程
地槽回返形成褶皱带,由活动——稳定,形成地台。 地台是地槽发展演变的产物。
厚度较小的沉积建造:下降开始有.铁、铝质岩建造, 可燃有机岩建造,继续下降有石灰岩建造,可形 成丰富的沉积矿产。
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都微弱。
3. 槽台学说存在的问题
机制不清,为什么这个地方形成地槽,那个地方形 成地台?
固定论的观点
仅以陆壳为研究重点,无法说明全球构造的演化
对地槽区只知其终不知其始,对地台区只知其始 未知其终。
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对大陆拼合
由剑桥大学布拉德完成最佳吻合,按大陆架外缘915M
大地构造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地壳的大型和全球构造的 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地壳运动问题。前者如地槽和地台、板块 构造,后者如地壳运动的力的来源、方式、空间分布、时间。
一、地槽地台学说
是传统的大地构造学说,是在研究大陆地壳时形成的。 1859年美国地质学者J.霍尔对美国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研究中,
注意到地层厚度达12KM以上,认为山脉最初是在地壳的巨大凹 陷中形成的,后期上升成山,称这种长条形的凹陷为地槽。是 地壳中的活动区。 1885年E.休斯提出地壳中还有稳定的地区,称为地台。 1900年以来,认为在元古代以后的地质年代中,地壳上仅有这两个 对立的大地构造单元。产生了地槽地台学说。
1930年WEGENER遇难。
大陆漂移说这支航船,在茫茫大海中迷失了方向,四处漂泊,期盼着 战胜惊涛波浪,到达胜利的彼岸。
自然地理学(王加虎)7 地壳运动
板块运动
• 衰退期:海底扩张——洋盆一侧或者两侧出现海沟、俯冲消减作用开始进行(太平洋) • 残余期:随着俯冲消减作用的进行——两侧大陆相互靠近,其间仅残留一个狭窄的海盆(地中
海) • 消亡期:两侧大陆直接碰撞拼合——海域完全消失,转化为高峻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
火山口积水——火山口湖
火山地貌
与火山口相连的岩熔通道——火山颈
火山地貌
基性火山喷发——熔岩流和熔岩被
• • •
大阿环 西尔太 洋卑平 海斯洋 岭-火 火喜山 山马带 带拉
雅 火 山 带
火山带
中国火山
• 我国近代火山多属于死火山或休眠火山,火山锥约有900座。
• 我国东部(北起黑龙江、吉林、经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 台湾至广东的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属于环太平洋西带范畴,多火山分布
•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二大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 华北地震带(含东北南部):包括郯城-庐江断裂带(沿郯庐断裂,从安徽庐江经山东郯,穿越渤海 至辽东半岛、沈阳一带)、燕山带、河北平原带(太行山东麓)、山西带(主要沿汾河地堑)、渭河 平原带(主要沿渭河地堑)。
• 东南沿海地震带: 包括东南沿海带(主要在福建及广东潮汕地区),台湾西部带,台湾东部带 • 中部南北地震带:沿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南北构造带分布。主要包括银川带、六盘山带、天水-兰
地震的发生
• 发生
• 地球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中积累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 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
• 导致原因
• 构造地震——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当地应力达到并超过岩层的强度极限时,岩层就会突然 产生变形,乃至破裂,引起大地震动,——90%以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第二章:地壳1 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厚度差异很大。
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
地壳是指地球表面的刚性外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
地壳的组成可以从元素、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
2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各种元素丰度不一。
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3矿物: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
4 矿物的特征: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
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
5 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6 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7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8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有两种方式: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
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9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
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四个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10成岩过程: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四个阶段。
地理学入门知识地球的构造与自然地理环境
地理学入门知识地球的构造与自然地理环境地理学入门知识地球的构造与自然地理环境地球是我们居住的行星,它由多个层次组成,每一层次都对我们的生活和地理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
了解地球的构造和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地球的构造和自然地理环境,并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地球的奇妙之处。
一、地球的构造地球的构造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薄壳,厚度约为5到70千米。
它由岩石和土壤组成,被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两部分。
陆地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而海洋地壳主要由较重的玄武岩构成。
2.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地球的中间层。
它的厚度约为2890千米。
地幔由固态岩石组成,温度和压力较高。
地幔中的岩石能够流动,形成了地球上的板块运动。
3. 地核地核是地球的内核部分,位于地幔之下。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外核是由液态铁和镍组成的,而内核则是由固态铁和镍组成的。
地核是地球的最热部分,温度高达5500摄氏度。
二、自然地理环境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重要要素。
1. 大气大气是地球周围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其他气体组成。
大气对维持地球上的生命至关重要,它能吸收太阳辐射并调节地球的温度。
2. 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和地下水等。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它对地球的气候、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产生着重要影响。
3. 岩石圈岩石圈是地球的固态外壳,包括地壳和部分地幔。
岩石圈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不断漂移、碰撞和分离,形成了地球上的地震、火山和山脉。
4.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存在的范围。
它包括陆地、海洋和空气中的各种生物。
生物圈对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生命之网。
总结:地球的构造和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理学入门的重要内容。
了解地球的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变。
高中地理地球的构造与自然地理现象
高中地理地球的构造与自然地理现象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对于地球的构造和自然地理现象的了解,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一部分,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口。
本文将从地球的构造和自然地理现象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球的构造地球是由多个不同层次的部分组成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这些层次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球的整体结构。
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厚度较薄。
它由岩石和土壤构成,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部分。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等岩石组成,而海洋地壳则主要由玄武岩等岩石构成。
2.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下方,是地球上最厚的一层。
地幔由固态的岩石组成,其中含有大量的硅和镁。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较高,使得岩石呈现出半塑性流动的状态,这种状态被称为地幔对流。
3. 外核外核位于地幔下方,是一层液态金属物质组成的层。
外核主要由铁和镍构成,温度较高。
外核的流动产生了地球的磁场,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阳风暴等有害辐射的侵害。
4. 内核内核位于地球的中心,是地球最内部的一层。
内核由固态金属物质组成,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与外核相比,内核温度更高,但由于巨大的压力,使得金属物质仍然保持固态。
二、自然地理现象地球的构造不仅决定了自然地理现象的产生,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发展。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自然地理现象。
1. 地壳构造运动地壳构造运动是地壳中岩石层的移动、变形和改变位置的现象。
其中包括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板块运动等。
地震是指地壳中岩石发生断裂释放储存的能量,造成地面振动和震动的现象。
火山活动则是指地壳中岩浆喷发到地表,形成火山口和喷发物的现象。
地壳板块运动是指地壳上的板块相互移动、碰撞和分离,形成了地球上的大陆和海洋。
2. 气候和气象现象地球的构造和大气层的存在决定了气候和气象现象的形成。
气候是指一个区域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风力等因素。
气象现象是指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发生的具体天气现象,如暴雨、台风、雷暴等。
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等因素对气候和气象现象有重要影响,如靠近海洋的地区一般气候湿润,而位于高山地区则气候凉爽。
自然地理学--第一部分地壳03
第一部分 地 壳
二、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内容 海洋地壳在不断的移动和更新,其动力是来自 地幔物质的对流。地幔对流体在海岭下部上升,使 得海岭隆起。拉张形成大洋裂谷,部分岩浆从裂谷 涌出形成新的洋壳,同时把地壳先前形成的洋壳向 两侧推开。这样,洋壳就随着地幔对流体的侧向移 动而向海岭两侧扩张,所以,海岭是洋壳的生长地 带;洋壳被推到海沟处,便向陆壳之下俯冲下沉而 熔化,其物质重新返回地幔,再补充到海岭下部, 形成一个地幔物质循环,因而海沟俯冲带是洋壳的 消亡带。海底就这样一面生长,一面消亡,不断更 新。
第一部分 地 壳
三、海底扩张说的主要证据 1 一系列正反相间的由洋脊向两侧线形对称的磁条 带。 2 洋底的热流值从洋脊向两侧海底逐渐降低。 热流值: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向外散失的热量。 3 地震震中多分布于洋脊和海沟处。 4 转换断层造成洋中脊的不连续延伸。
第一部分 地 壳
三、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又称全球构造学说,是在六十 年代末逐步兴起的。大陆是固定的还是移动的,海 陆的相对位置是不变的还是变化的,是本世纪以来, 一直争论很激烈的地质课题,分别被称为固定论和 活动论。固定论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而活动论今年 来有所发展,板块构造理论就是它的代表。板块构 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 进一步引伸和发展起来的。 1967年-1968年,麦肯齐、摩根、勒比雄等提出 1967年-1968年,麦肯齐、摩根、勒比雄等提出 板块学说。
第一部分 地 壳<二源自主要证据: 1 大陆的几何拼合。 2 大陆地质界线的连接。 3 古地磁的证据。 4 海洋沉积物厚度和地质年龄的证据。 5 古生物、古气候的证据。
第一部分 地 壳
二、岩石圈板块的划分 地震带常作为板块划分的重要标志,其原因在 于地震带明显的呈条带状分布,地震的发生可以认 为是板块运动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法国地球物理学家勒比雄,把全球岩石圈共分 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 (大洋州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 块。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
(二)岩浆岩的产状、结构和构造 当岩浆侵入地壳便成为侵入岩 深成侵入岩
浅成侵入岩 其产状:整合侵入体:岩盆、岩盖、岩床、岩鞍等;
不整合侵入体:岩株、岩榴、岩脉等。
喷出地表即成为火山岩或喷出岩。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
(三)岩浆岩类型
依据化学成分与矿物成分,岩浆岩可分为酸性、中性、 基性和超基性岩四类;依据其结构、构造与产状又可 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三类。其综合分类见P33 表2-2。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
5、海底及其沉积物在对流汇聚区下沉,一部分 受挤压变质而与大陆熔接,另一部分则沉入 软流层;
6、海底年龄仅有2~3亿年,整个海底3~4亿年即 可更新一次;
7、地球体积基本恒定,海洋盆地面积也基本上 不变。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
(三)板块构造说 :
地表岩石圈并非浑然一体,而是由被诸如大 洋中脊、岛弧、海沟、深大断裂等构造活 动带所割裂的几个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即
断层由断裂面、断层线、断层盘和断距等要素组成。 断层面:岩层或岩体发生断裂时的破裂面; 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 断层盘:断层面两侧的岩块;其中位于倾斜断面之上
者为上盘,位于倾斜断面之下者为下盘。 断距:两盘相对位移的距离。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
断层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
节理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
第二章
地壳
地壳的定义: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 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
地壳厚度及差异:大陆上平均厚度为35km, 大洋下平均为5km。但山系地带厚度较大, 如喜马拉雅65~70km.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 化学成份与矿物 1,自然界元素构成:108种已知化学元素中,自然
自然地理学——地壳地质构造全球构造体系
《自然地理学——地壳•地质构造•全球构造体系》一、填空题1、____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最外层,它与________等地球外部圈层的联系最为紧密。
_______使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参与地壳外部形态的塑造,从而奠定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骨架。
具有____特点的地壳,可抑制岩浆不致大量无规则地涌出地表,对____起着作用,从而使人类获得一个较为安宁的自然环境。
2、______按形态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和。
如果两个以上同种晶体有规律地连生在一起,称为____。
最常见的双晶有:___- 。
3、结晶习性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4、矿物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矿物的和。
矿物光学性质包括。
矿物力学性质含等。
矿物其他物理性质还有等。
5、是矿物对可见光中不同波长光波选择性吸收和反射的物理性能的表征。
分为和。
6、据反射光亮程度,光泽可以分为:(可以进一步分为(如在石英的不平坦断面上的;闪锌矿断面上的;具纤维状集合体形态的石膏和石棉呈现出的白云母、滑石等片状矿物表面上的;粒分散集合体的高岭石的,这种光择最弱,易称。
矿物的光泽也表现出各个方面的。
7、矿物硬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内部结构。
德国莫氏(F.Mohs)选择了常见的10种矿物,将硬度由小到大排列,分为,这就是习称的,其中,滑石硬度为,石英硬度为,刚玉硬度为,金刚石硬度为。
野外鉴定矿物时,如找不到标准矿物,可利用一些代用品测试,如指甲(硬度2-2.5 ),铜钥匙(约3 ) ,小钢刀(约5.5-6 )。
通常,可以将矿物硬度略列划分为软(其硬度<指甲)、中( 指甲-小刀)、硬( >小刀) 和极硬(石英刻不动) 四类。
8、矿物受力后沿着一定结晶方向断开,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裂开的光滑乎面称。
解理一般沿着晶体内部构造联系力量弱的方向发生。
根据裂成光滑解理面的难易程度,可以分为:。
9、矿物断口依其裂面形状分为:等。
完善程度与发育程度是的,解理极完全则无断口,反之断口发育,则无解理或者解理极不完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壳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地壳的组成物质可从元素、矿物和岩石三方面来说明。
在地壳中,各种元素化合为矿物,各种矿物集合为岩石。
它们彼此相关又各有差异。
一、地壳的平均化学成分地壳的平均化学成分或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很早便有人进行研究。
F.W.克拉克等(1924年)最先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地壳元素丰度的数据,后来又经许多学者的修改和补充。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地壳中自然存在的九十多种化学元素,它们的相对平均含量(即克拉克值)是极不均匀的。
若按元素含量的递减顺序排列(表2-1),最丰富的氧和硅便占地壳总重量的74%多,另六种较丰富的元素即铝、铁、钙、钠、钾和镁共占24%多,而其余几十种元素的总和则不足2%。
这些微量的元素,其含量也十分悬殊,有些还是超微量的。
表2-1 地壳中若干元素的克拉克值元素元素O Si Al FeCaNaKMgTiHPMnSC重量%46.60 27.72 8.13 5.00 3.63 2.83 2.592.09 0.44 0.14 0.12 0.10 0.05 0.03 (据B.马逊)元素是组成地壳的物质基础。
元素的丰度在一定程度上可支配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例如化学性质相似的碱金属元素,其中丰度较高的钾和钠在地壳中易形成各种独立矿物,而丰度低的铷和铯则难于达到饱和的浓度,不能形成自己的独立矿物,总是呈分散状态存在于由其他元素(主要是钾)组成的矿物当中。
当然,元素的富集与分散除受丰度影响外,更主要的是取决于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构造及其地球化学特性,如金和汞的丰度很低,它们也能形成独立的矿物。
二、矿物自然界的矿物是由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或单质。
矿物是构成岩石或地壳的基本单元。
(一)矿物的基本特点及其生成方式天然矿物的绝大多数是化合物,仅极少数为单质。
各种矿物的化学组成一般可用化学式表示,但其中或多或少都含有某些杂质(常是稀有分散元素),而化学式只能表示其主要组分。
矿物的绝大多数为固态,但也有一些呈液态(如自然汞、石油)和气态(如各种天然气)。
固态矿物多数为晶质,仅少数为非晶质。
晶质矿物的各原子有固定的比例以及有确定的排列格架(内部构造),在适宜的空间环境中可生成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但在受限制的情况下常形成不规则的外形,并与其他矿物紧密地镶嵌在一起。
通常,化学成分不同的矿物具有不同的结晶构造及相应的性质和外形。
但化学成分相同,也可形成不同的结晶构造及不同性质和外形的矿物。
如同是由碳原子组成的金刚石和石墨便是两种不同的矿物。
矿物的化学成分和内部构造的相互关系是其本质的属性,而矿物的几何形态和物理性质是其表现的特征。
根据这些属性与特征便可区分或鉴定各种矿物。
用肉眼识别矿物的简便方法就是根据矿物的解理、硬度、比重、颜色和条痕以及外形特征等进行的。
由于矿物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生成的,它们的性质可直接反映当时成矿或成岩的地质作用和环境。
当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时,矿物亦相应地发生变化。
如在内生环境中通过岩浆结晶作用形成的长石,在表生环境下经风化分解可成为高岭石。
这说明矿物只能在一定的物理和化学条件下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
矿物形成的实质是从晶体构造中增添原子的过程;矿物的破坏则是从构造中移去原子的过程,如溶解及熔化。
控制矿物形成或破坏的最重要因素是热力、压力和离子浓度。
此外,矿物在一定限度内还可发生离子置换作用。
矿物的形成与破坏过程,既可发生在地壳深处也可在地表。
在自然界,矿物的形成方式可分为如下四类:1.由气体升华生成的矿物。
如从火山气体中直接结晶而成的硫黄、雄黄等。
2.由液体或熔融体中直接结晶而成的矿物。
前者如石盐和石膏;后者如岩浆岩中的各种矿物。
3.由胶体凝固而成的矿物。
如蛋白石、褐铁矿和硬锰矿等。
4.由固体再结晶而成的矿物。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如煤变质成为石墨,石墨变质成金刚石。
(二)主要造岩矿物目前已知的天然矿物有三千种左右,其中硅酸盐类矿物约占1/3,其他的含氧盐类共占1/3,其余为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类、硫化物及硫酸盐类、卤化物类和自然元素类。
按地壳重量计,硅酸盐矿物约占地壳重的75%,氧化物类占17%(其中石英一种矿物就占地壳重的12.6%)。
可见,硅酸盐和自由硅氧(即SiO2)是构成地壳的主要造岩矿物,控制着岩石的性质,大矿床构成中亦起很大的作用。
最常见的造岩矿物有下列几种:长石:是地壳中最大量的一类矿物,常见于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中。
具瓷状光泽,摩氏硬度为6,二向完全解理。
解理呈正交者为正长石(KAlSi3O8,即钾长石),多为肉红色;解理呈斜交者称斜长石,多为浅灰白色。
由于长石晶体构造中容许大量的离子置换,因而有多种类型。
如斜长石中的钠和钙可以完全置换,故产生了从钠斜长石(NaAlSi3O8)至钙斜长石(CaAlSi3O8)的一系列种类和成分的变化。
石英:在大陆地壳中的数量仅次于长石,亦常见于各类岩石中。
成分简单(SiO2),无解理,呈贝壳状断口,玻璃光泽,硬度7,质纯者无色透明,含杂质时会有各种颜色。
石英在自由生长时结晶成六面锥体(图2-1),但在结晶岩中因晶体发育受空间限制,皆呈不规则形状。
石英性质稳定,难于风化。
云母:晶体构造呈层状,故有一向极完全的解理,易剥成具弹性的光滑透明薄片;珍珠光泽,硬度2-3,成分复杂多样。
常见的有黑云母(富含铁镁,黑色)和白云母(含铁镁少,白色)两种。
在酸性岩浆岩、砂岩和变质岩中常见。
角闪石:成分复杂多变,常见的一种为普通角闪石Ca2Na(Mg.Fe2+)4(Al,Fe3+)[(Si,Al)4O11][OH]2,呈长柱状或条状,暗绿至黑色,硬度 5.5—6,比重3.1—3.3,二向完全解理呈彼此斜交,性脆;在中性和酸性岩浆岩和某些变质岩中常见。
辉石:成分与角闪石近似,但含铁镁较多而不含羟离子。
其中常见的为普通辉石,呈短柱状,二向中等解理呈彼此正交,绿黑色,硬度5-6,比重3.2—3.6;常与角闪石、橄榄石、某些斜长石等共生,在基性和超基性岩浆岩中常见。
橄榄石:成分为(M g·Fe)2SiO4,粒状,橄榄绿色,玻璃光泽,硬度 6.5—7,性脆;为超基性岩和基性岩的主要组成矿物。
上述造岩矿物又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为长英质(或浅色)矿物,包括石英、长石和白云母,其色浅,比重较轻,含铁镁少;一为铁镁质(或深色)矿物,包括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和黑云母,其色深,比重较大,富含铁镁而得名。
两者共占地壳重量的80%多。
此外,其他常见的造岩矿物有方解石(CaCO3),白云石(Ca·Mg[CO3]2)和各种粘土矿物,它们是某些沉积岩的主要造岩矿物。
三、岩浆岩岩石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产状的地质体,主要由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集合而成。
其中由可供开采的有用矿物组成的集合体称为矿石。
实际上它是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供利用的一种特殊岩石。
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和形状以及颗粒间相互关系的特征,称为岩石的结构。
岩石中矿物的组合形状、大小和空间上相互关系和配合方式,称为岩石的构造。
结构和构造是识别岩石的重要特征之一。
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一)岩浆作用和岩浆岩的概念岩浆岩是由岩浆在地下结晶或喷出地表凝固而成的岩石。
岩浆是来自上地幔软流圈及地壳局部地段的一种成分复杂的高温熔融状物质,主要成分为硅酸盐以及部分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和挥发性物质(如H2O、CO2、H2S 等)。
在地壳深部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岩浆,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便会发生运动。
当岩浆沿着岩石圈破裂带上升而侵入到地壳中时,称为岩浆侵入活动;由此冷凝结晶而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
当岩浆喷出地面时,称为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由此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称为火山岩或喷出岩。
岩浆的活动和冷凝的整个过程统称为岩浆作用。
(二)岩浆岩的矿物组成本源岩浆在其活动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影响,自身的性质也将不断发生变化。
如各种矿物有规律地从熔融体中先后结晶出来,并因重力作用而下沉和集中,从而造成熔离和结晶分异。
所以同一岩浆可以分化为理化性质各异的岩浆,固化后成为矿物组成不同的岩石。
岩浆岩按其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超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45%,含铁镁较多,含钾钠甚少。
主要由橄榄石、辉石组成。
如橄榄岩。
2)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45—52%,主要由辉石、钙斜长石和少量橄榄石和角闪石组成。
如辉长岩、玄武岩。
3)中性岩——二氧化硅含量52—65%,主要由角闪石、长石和少量石英、辉石、黑云母等组成。
如闪长岩、安山岩、正长岩和粗面岩。
4)酸性岩——二氧化硅含量>65%,含钾和钠较多而铁镁较少,主要由长石、石英和云母组成。
如花岗岩、流纹岩。
此外,岩浆在地下大量结晶后剩下的残余部分,因富含挥发组分且易与多种金属元素化合。
当它侵入围岩裂缝缓慢结晶时,常形成各种脉岩和矿石,其中以晶体巨大的伟晶岩最为常见。
在岩浆结晶期后析出的含矿气水热液,也将沿上覆岩层的裂隙而上升,并与围岩相互接触和发生化学作用,形成各种矿脉。
岩浆作用形成的矿床主要是多种金属矿床及一些非金属矿床,在工业上有重大的经济价值。
(三)岩浆岩的产状由岩浆冷凝固结而成的岩体在地壳中有一定的产状,即有一定的形状、大小和与围岩接触的关系,以及形成时的深度和构造等地质环境。
根据岩体在地壳中形成的深度和方式,可分为喷出岩体和侵入岩体,后者又可再分为深成岩体和浅成岩体。
按岩体的形状及其与上覆岩层的关系,可分为整合侵入体和不整合侵入体。
前者如岩盆、岩盖、岩床、岩鞍等;后者如岩株、岩瘤、岩脉等(图2-2)。
(四)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由于岩浆岩的形成条件和产状不同,矿物的结晶程度和颗粒大小以及矿物集合体的形状和组合方式等特征也各异。
这些特征都充分反映在岩石的结构与构造上。
岩浆岩常见的结构有:1)在喷出的熔岩表面,因快速冷却而来不及结晶时,常形成玻璃质结构。
2)在熔岩体内部冷却稍为缓慢些,常结晶成显微级的晶体,这称为隐晶质结构。
3)岩浆在地下缓慢冷却和从容结晶时形成肉眼明显可见的晶体,这称为显晶质结构。
依晶体的大小又可分为:粗粒、中粒、细粒和伟晶等结构。
4)岩浆在侵入过程中,前期因冷却较慢,从中先结晶出一些粗大的晶体,称为斑晶;后来则冷却变快都结晶成细粒或微粒的晶体,称为基质。
因此,在基质中存在斑晶的结构称为斑状结构,又称不等粒结构。
岩浆岩常见的构造有:1)块状构造,即岩石中各种矿物的排列无一定方向和特殊的组合,大致呈均匀的块体。
在侵入岩和一些火山岩中常见(图2-3a)。
2)斑杂构造,即石中矿物的成分和结构呈不均匀分布,在颜色和粒度上乱杂排列。
常见于侵入岩体的边缘(图2-3b)。
3)流纹构造,即岩石中保存有熔岩流动的形迹,其中矿物和气孔等呈定向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