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案例分析全集

合集下载

环境法律案例及案例分析(3篇)

环境法律案例及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事件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为了加强环境保护,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法律法规,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环境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实施。

二、案例介绍(一)案情简介2018年,某化工企业(以下简称“甲企业”)在未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的情况下,擅自开工建设一个年产10万吨的化工厂。

2019年,该化工厂投入生产,由于生产工艺落后,导致废气、废水排放超标,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当地居民投诉不断,环保部门介入调查。

(二)争议焦点1. 甲企业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2. 环保部门在案件处理过程中是否存在失职行为?三、案例分析(一)甲企业法律责任分析1. 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九条,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依法经审批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不得开工建设。

甲企业在未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的情况下擅自开工建设,违反了该规定。

2. 违反污染物排放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四十四条,排放大气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符合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甲企业废气排放超标,违反了该规定。

3. 违反废水排放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三十条,排放水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符合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甲企业废水排放超标,违反了该规定。

综上所述,甲企业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环保部门失职行为分析1. 未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九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行为。

在本案中,环保部门未及时发现甲企业的违法行为,存在失职行为。

2. 未依法履行审批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查,并在法定期限内作出审批决定。

破坏环境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破坏环境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事件频发。

某化工企业污染事件便是其中之一。

该企业长期超标排放废水、废气,导致周边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危害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

在案件发生后,当地政府高度重视,依法对污染企业进行查处,并对责任人进行了追究。

二、案例基本情况1. 案件时间: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2. 案件地点:某市某区3. 案件当事人:(1)被告:某化工有限公司(2)原告:某市环境保护局、某区环境保护局、某村村民代表4. 案件事实:某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化工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该公司在生产过程中,长期未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废水、废气,导致周边生态环境严重受损。

2018年3月,某市环境保护局、某区环境保护局联合对该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发现该公司存在超标排放废水、废气等问题。

随后,两家环保部门依法对该企业进行了处罚,并要求其整改。

然而,在整改期间,某化工有限公司仍未达到环保要求,继续超标排放废水、废气。

2019年2月,某市环境保护局、某区环境保护局再次对该企业进行执法检查,发现该公司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此次事件引起了当地村民的强烈不满,村民代表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某化工有限公司的法律责任。

三、案件审理过程1. 一审法院判决:一审法院认为,某化工有限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污染,超标排放废水、废气,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判决某化工有限公司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环境修复费用共计人民币1000万元。

2. 二审法院判决:二审法院认为,一审法院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

某化工有限公司上诉理由不能成立,故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四、案例分析1. 案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1)某化工有限公司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超标排放废水、废气,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某市环境保护局、某区环境保护局在履行环境保护职责过程中,依法对某化工有限公司进行了处罚,保护了环境权益。

环境的法律问题案例分析(3篇)

环境的法律问题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工业园区位于我国某沿海城市,园区内有几十家企业,主要从事化工、电子、纺织等行业。

近年来,随着园区企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周边居民和政府的关注。

2018年,当地环保部门接到群众举报,发现园区内某化工企业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对周边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二、法律问题分析1. 环境污染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必须依照国家或者地方的规定,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在本案中,某化工企业排放的废气超标,对周边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损害,企业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环保部门的监管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在本案中,当地环保部门接到群众举报后,应当依法对企业进行调查,核实是否存在违法行为,并依法进行处理。

3. 环保监测数据的法律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加强对环境质量监测。

在本案中,当地环保部门对企业排放的废气进行了监测,监测数据可以作为判断企业是否违法的重要依据。

4. 环境损害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某化工企业的违法行为造成了周边环境和居民健康的损害,企业应依法承担环境损害赔偿责任。

5. 企业内部管理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八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和培训。

在本案中,某化工企业未能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暴露出企业内部管理存在缺陷,企业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应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

三、案例分析1. 环保部门应加强监管,加大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

法律_环境案例分析(3篇)

法律_环境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在某市一家大型化工企业,由于环保设施不完善,长期排放大量废气、废水,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引发了周边居民的不满和抗议。

二、案件经过1. 环境监测发现问题某市环境保护局在例行环境监测中发现,该化工企业排放的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浓度超标,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浓度也超过国家标准。

经调查,该企业未按照规定安装和使用环保设施,也未向环保部门申报排污情况。

2. 居民投诉和抗议周边居民反映,该企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对他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他们多次向环保部门投诉,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于是,居民们自发组织起来,举行抗议活动,要求政府严肃处理该企业环境违法行为。

3. 政府介入调查在居民的压力下,某市政府高度重视此案,成立调查组对该化工企业进行调查。

调查组通过查阅资料、现场勘查、询问相关人员等方式,掌握了该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证据。

4. 依法处理根据调查结果,某市环保局对该化工企业作出了如下处罚:(1)责令该企业立即停止排放污染物,并立即整改环保设施。

(2)对超标排放的污染物进行超标收费,并处以罚款。

(3)对该企业负责人进行行政拘留。

(4)将此案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三、案例分析1. 环境违法行为的危害该化工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损害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此外,该企业的行为还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2. 环保部门的监管责任环保部门作为环境保护的监管部门,有责任对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本案中,环保部门在接到居民投诉后,及时介入调查,依法处理了该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体现了环保部门的责任和担当。

3. 政府的作用政府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案中,政府在接到居民投诉后,高度重视,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依法处理了该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环境保护案例分析

环境保护案例分析

2023-10-30contents •案例一:海洋污染事件•案例二:空气污染治理•案例三:水资源保护•案例四: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案例五:生态修复与保护•案例六:工业污染治理目录01案例一:海洋污染事件2021年,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海洋保护区发生一起原油泄漏事故,导致大量原油泄漏到海洋中。

事故发生时,正值鱼类繁殖季节,因此对当地渔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事件背景污染源与影响事故是由一条输油管道破裂引起的,导致大约1.6万加仑的原油泄漏到海洋中。

原油泄漏导致海洋水质恶化,大量鱼类和海洋生物死亡。

当地渔业受到严重影响,渔民失去了生计,同时清理工作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应对措施与效果当地渔业部门为渔民提供了紧急援助和就业指导,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随着清理工作的进行,海洋环境逐渐得到恢复,但渔业恢复需要更长时间。

当地政府立即启动应急响应计划,组织清理工作和调查事故原因。

02案例二:空气污染治理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城市空气质量逐渐下降,出现严重的雾霾和空气污染问题。

空气质量持续恶化季节性变化地区性差异不同季节空气质量存在差异,冬季由于采暖等原因,空气质量相对较差。

城市和工业区等特定区域,空气质量明显低于其他地区。

03城市空气质量现状0201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烟尘等污染物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工业排放汽车、公共交通工具等排放的尾气也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交通尾气如秸秆燃烧等农业活动也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

农业活动空气污染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如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影响健康污染源与影响0102工业污染治理通过技术升级和环保设施投入,降低工业废气和烟尘排放。

交通尾气治理推广新能源汽车,限制高排放车辆通行,减少交通尾气排放。

农业活动管制禁止秸秆燃烧,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农业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空气质量监测与信息公开加强空气质量监测与信息公开,让公众了解空气质量状况并参与环保行动。

效果经过治理,城市空气质量得到一定改善,污染物排放量有所减少,公众的健康状况得到一定改善。

环境保护经典案例分析

环境保护经典案例分析

环境保护经典案例分析
案例一:爱达荷州河流污染事件
- 时间:1972年
- 地点:美国爱达荷州
- 案情简介:
- 爱达荷州的河流受到了严重污染,河水中含有大量有害化学
物质,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威胁。

- 法律纠纷:
- 当地环保组织向法院提起诉讼,指控负责该地区污染的公司
侵犯了当地的环境保护法规。

- 法院判决:
- 法院裁定,污染公司需停止排放有害物质,并进行清理工作。

此外,还需支付巨额罚款作为对环境破坏的赔偿。

- 影响:
- 此案判决为环境保护立下了重要的先例,强化了环境法规的
执行力度,并提醒企业必须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案例二:巴西亚马逊雨林砍伐案
- 时间:2004年
- 地点:巴西亚马逊雨林
- 案情简介:
- 亚马逊雨林被大规模砍伐,导致大量珍稀植物物种灭绝,对全球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

- 法律纠纷:
- 国际环保组织起诉巴西政府,指责其未能有效控制对亚马逊雨林的砍伐行为,违反了国际环境保护协议。

- 法院判决:
- 法院认定巴西政府确实未能履行环境保护的职责,要求其采取立即行动保护亚马逊雨林,并进行相关修复工作。

- 影响:
- 这个案例促使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亚马逊雨林的保护问题,同时强调了每个国家在保护全球环境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以上是两个环境保护方面的经典案例,它们对保护自然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些案例的审判结果不仅创造了法律先例,也对未来类似案件的裁决产生了积极影响。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训,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

最新最全全国经典环境保护案例分析大全(自从颁布法律以来所有案例分析集锦)

最新最全全国经典环境保护案例分析大全(自从颁布法律以来所有案例分析集锦)

最新最全全国经典环境保护案例分析大全(自从颁布法律以来所有案例分析集锦)第一部分1、武胜县冷冻三厂被判赔偿损失案【案情】1996年四川省武胜县张明学自筹资金购买了100吨铁船1只,船内设养鱼舱5个,养鱼水面积93.5万平方米,于同年5月投入嘉陵江养鱼,船体距上游武胜县冷冻厂排污口100米左右。

1997年10月17日上午9时许,县冷冻厂检修机器,清洗高压储液氨桶,清洗的污水直接流入嘉陵江,进入张明学的养鱼舱内。

10时左右,鱼开始跳动、死亡。

12时许,舱内鱼大部分死亡,共约5570斤。

张明学获知情况,立即请县环保局卫生防疫站、公安局派员现场察看,经环保监测人员采集水样化验:县冷冻厂排污口处污水每升含氨氮1737.374毫克,张明学船舱内养鱼水每升含氨氮129.30毫克,其中,非离子氨浓度每升水1.62毫克,超过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非离子氨浓度应当小于每升水0.02毫克的80倍。

武胜县法院审理认为:县冷冻厂超标排污使部分江水变质,变质江水进入养鱼舱内,是张明学饲养的鱼类死亡的直接原因,应当依法赔偿张明学的经济损失。

为此,依照《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和《民法通则》等有关法律之规定,作出前述判决。

【思考题】1、作出此判决的法律依据是什么?2、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构成是什么?【法条链接】《环境保护法》第三十七条: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闲置防治污染的设施,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重新安装使用,并处以罚款。

《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

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形式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完全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于承担责任。

环境法律责任案例分析(3篇)

环境法律责任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化工企业(以下简称“甲企业”)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化工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甲企业位于我国某工业园区,占地面积约为20亩,员工人数约100人。

自成立以来,甲企业一直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

2017年6月,当地环保部门对甲企业进行例行检查时,发现其排放的废气、废水均严重超标,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案件经过1. 环保部门调查2017年6月,当地环保部门对甲企业进行例行检查,发现其废气、废水排放均严重超标。

经调查,甲企业未取得环评审批手续,且未按照环评要求建设环保设施。

此外,甲企业还存在擅自改变生产工艺、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等问题。

2. 环保部门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当地环保部门对甲企业作出以下处罚:(1)责令甲企业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整改环保设施,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2)对甲企业未取得环评审批手续、擅自改变生产工艺等违法行为,处以罚款10万元;(3)对甲企业排放废气、废水超标的行为,处以罚款20万元。

3. 甲企业整改甲企业收到处罚决定后,高度重视,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首先,甲企业投资1000万元,对环保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其次,甲企业调整生产工艺,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

最后,甲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环保意识。

4. 环保部门复查2018年3月,当地环保部门对甲企业进行复查,发现甲企业已整改到位,污染物排放达标。

至此,该案件圆满解决。

三、案例分析1. 环境法律责任概述环境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环境法律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行政责任:包括行政处罚、行政处分等;(2)民事责任:包括损害赔偿、停止侵害等;(3)刑事责任:包括罚款、拘役、有期徒刑等。

2. 本案涉及的环境法律责任本案中,甲企业因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被当地环保部门处以罚款、责令整改等行政处罚。

生态环境法律案例分析(3篇)

生态环境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大气污染成为困扰我国城市的一大难题。

XX市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大气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2018年,XX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仅为50%,严重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为了治理大气污染,XX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了执法力度,对一批违法排污企业进行了查处。

本文将以XX市某钢铁有限公司大气污染案件为例,分析生态环境法律问题。

二、案情简介XX市某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某钢铁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钢铁生产、加工、销售业务。

该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未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大气污染,导致废气排放超标。

2018年,XX市环保部门对该公司进行了现场检查,发现该公司废气排放超标,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相关规定。

三、案件审理1. 调查取证XX市环保部门在接到举报后,立即对某钢铁公司进行了调查。

经查,某钢铁公司确实存在废气排放超标问题。

环保部门依法对超标排放的废气进行了监测,并收集了相关证据。

2. 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环保部门对某钢铁公司作出了如下处罚:(1)责令某钢铁公司立即停止超标排放废气行为;(2)对某钢铁公司罚款人民币50万元;(3)责令某钢铁公司缴纳环境保护税。

3. 案件审理结果某钢铁公司不服行政处罚,向XX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法院经审理认为,某钢铁公司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相关规定,环保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合法、适当。

据此,法院驳回了某钢铁公司的诉讼请求。

四、案例分析1. 违法排污行为的认定本案中,环保部门通过现场检查、监测等方式,认定某钢铁公司存在废气排放超标行为。

这表明,在生态环境法律案件中,违法排污行为的认定需要依靠充分的证据。

2. 法律法规的适用本案中,环保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对某钢铁公司作出了行政处罚。

这说明,在生态环境法律案件中,法律法规的适用是确保案件公正、合法的关键。

环境保护案例分析

环境保护案例分析

01 Chapter事件背景0102污染源与影响应对措施与效果通过这些措施,当地政府有效地减少了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影响。

虽然原油泄漏事件已经过去,但当地政府仍继续加强海洋保护工作,提高公众对海洋保护的意识。

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紧急清理泄漏的原油、实施海洋监测计划、加强海岸线清洁等。

02 Chapter城市空气质量现状030201污染源与影响工业排放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对城市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交通尾气生活垃圾焚烧治理措施与效果工业污染治理交通尾气治理生活垃圾焚烧治理环境监测与评估03 Chapter中国西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地区环境现状沙漠化原因与影响原因影响措施政府和当地社区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包括限制放牧、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效果经过多年的防治工作,该地区的土地沙漠化程度有所减轻,生态系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同时,农牧业生产和当地经济发展也得到了促进。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沙漠化防治工作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防治措施与效果04 Chapter极端气候频发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如洪涝、干旱、飓风等。

全球气温上升根据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全球气温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持续上升,且速度加快。

海平面上升由于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对沿海城市和岛国构成威胁。

全球气候变化现状温室气体排放与影响国际合作与减排措施05 Chapter可再生能源现状太阳能与风能利用成本下降广泛应用技术进步03未来展望政策支持与产业发展01政策扶持02产业壮大06 Chapter1生态系统的重要性23生态系统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维持,包括人类。

没有健康的生态系统,人类将无法生存。

生态系统是地球生命的基础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持自然平衡,抵御外部干扰,同时为人类提供持续的生态服务。

环境法律法规案例及分析(3篇)

环境法律法规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事件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为加强环境保护,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环境法律法规。

本文以一起环境污染案例为例,分析环境法律法规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例简介2018年,某市某化工厂因违法排放废水,导致附近河流水质严重污染,附近居民饮用水受到影响。

接到举报后,当地环保部门立即展开调查。

经调查,该化工厂未取得排污许可证,且未按照规定进行废水处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当地环保部门对该化工厂作出了以下处罚:1. 责令该化工厂立即停止违法排污行为;2. 对该化工厂罚款人民币50万元;3. 责令该化工厂进行整改,确保废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4. 对该化工厂负责人进行行政拘留。

三、案例分析1. 法律法规适用本案中,环保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对违法排污的化工厂进行了处罚。

具体而言,环保部门依据以下法律法规进行处罚:(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三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排放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或者未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2. 法律责任追究本案中,环保部门对违法排污的化工厂进行了行政处罚,包括罚款、责令整改和行政拘留。

这体现了我国环境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的严厉打击。

通过对违法行为的追究,既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也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3. 案例启示本案给我们的启示如下:(1)企业应严格遵守环境法律法规,依法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保护环境,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2)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环境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提高企业和群众的环保意识。

环境法律责任案例分析(3篇)

环境法律责任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此问题高度重视。

在此背景下,环境法律责任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

本案例以某市某化工厂排放污染物导致周边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引发环境纠纷,最终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事件为切入点,分析环境法律责任的相关问题。

二、案例基本情况1. 案件当事人(1)原告:某市某区环境保护局(2)被告:某市某化工厂2. 案件起因某市某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未按照国家规定安装污染物处理设施,且排放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严重超标,导致周边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当地居民因此遭受健康损害,且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某区环境保护局在接到举报后,对某化工厂进行了调查,发现其违法行为。

3. 案件经过(1)调查取证:某区环境保护局对某化工厂进行了现场检查,收集了相关证据,确认其违法行为。

(2)行政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某区环境保护局对某化工厂作出了行政处罚决定,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罚款。

(3)诉讼:某化工厂不服行政处罚决定,向某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某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该案,并依法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4)判决:某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某区环境保护局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合法,驳回某化工厂的诉讼请求。

三、案例分析1. 环境法律责任概述环境法律责任是指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损害环境权益,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环境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2. 案例中环境法律责任的具体表现(1)行政责任:某化工厂未按照国家规定安装污染物处理设施,排放污染物严重超标,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应当承担行政责任。

(2)民事责任:某化工厂排放污染物导致周边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当地居民因此遭受健康损害,某化工厂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赔偿受害人损失。

(3)刑事责任:若某化工厂的行为构成犯罪,如环境污染罪,则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环境方面法律案例分析(3篇)

环境方面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化工厂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从事化工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该工厂地处我国某沿海城市,占地面积约100亩,拥有员工约200人。

多年来,该工厂在当地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污染事件近年来,周边居民反映,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污染物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具体表现为:1. 大气污染:化工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导致周边空气质量恶化,居民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2. 水污染:化工厂排放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附近河流,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影响了周边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3. 固体废物污染:化工厂产生的固体废物,如废酸、废碱、废活性炭等,未经妥善处理,直接堆放在厂区内,对周边环境造成了污染。

三、法律分析针对该化工厂的污染事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该法明确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对于造成环境污染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该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大气污染。

对于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该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水污染。

对于排放水污染物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二)行政处罚根据上述法律法规,当地环保部门对化工厂进行了调查,并依法作出了行政处罚。

具体措施如下:1. 责令整改:要求化工厂立即停止违法行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环境污染。

2. 罚款:根据化工厂的违法行为和造成的污染程度,环保部门对其进行了罚款。

3. 责令关闭:若化工厂拒不执行整改措施,环保部门有权责令其关闭。

法律环保案例分析(3篇)

法律环保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某市化工园区作为该市的重要工业基地,在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本案例以某市化工园区环境污染事件为切入点,分析法律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和效果。

二、案例描述1. 环境污染现状某市化工园区内共有20余家化工企业,主要从事化工产品生产、储存和运输。

由于企业生产工艺落后、环保设施不完善,园区内污染物排放严重超标。

主要污染源包括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

园区周边居民长期遭受环境污染,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2. 环保部门调查某市环保部门接到群众举报后,立即组织调查。

经调查,园区内部分企业存在以下问题:(1)废气排放超标。

部分企业未安装废气处理设施,直接排放废气,严重超标。

(2)废水排放超标。

部分企业废水处理设施不完善,处理效果不佳,导致废水排放超标。

(3)固体废物处理不当。

部分企业固体废物处理设施不完善,未按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储存和处置。

3. 法律依据针对园区内企业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环保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对相关企业进行处罚。

(1)废气排放超标企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五条规定,责令企业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治理,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2)废水排放超标企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八条规定,责令企业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治理,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3)固体废物处理不当企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五十三条规定,责令企业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4. 案例处理结果在环保部门的监督下,园区内企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包括:(1)安装废气处理设施,确保废气达标排放。

(2)完善废水处理设施,提高废水处理效果。

环境保护案例分析

环境保护案例分析

生态影响
森林的破坏导致了土壤侵蚀,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质和水量,以及下游 地区的生态环境。同时,动植物物种的减少和消失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和功能造成威胁。
经济影响
当地依赖森林的旅游业受到影响,同时木材供应减少也导致相关产业的 发展受阻。
03
社会影响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下降,他们开始意识到环境
保护的重要性。
解决方案与实施效果
推广减少、再利用和回收利 用的策略,减少塑料垃圾的
产生。
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提高 公众对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
认识和意识。
01
02
03
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 ,对违规排放塑料垃圾的企
业和个人进行处罚。
开展海洋清洁行动,组织志 愿者和政府机构共同清理海
洋塑料垃圾。
04
05
通过科技创新,开发高效、 环保的塑料降解技术和循环
利用技术。
02
案例二:森林保护与生态修复
背景介绍
时间地点
本次案例发生在2010年左右的美国 西部地区,主要涉及的是黄石国家公 园附近的森林。
问题起源
由于多年的采矿、伐木等人类活动, 该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 坏,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水 土流失严重,气候也受到影响。
问题分析
01 02
环境保护案例分析
汇报人: 2023-12-12
目录
• 案例一:海洋塑料垃圾污染 • 案例二:森林保护与生态修复 • 案例三:空气污染治理与城市
绿化 • 案例四: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
治理
目录
• 案例五: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 利用
• 案例六: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 治理
01

环境法律实务案例分析(3篇)

环境法律实务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加强环境保护,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环境法律法规。

本案例以某化工厂环境污染事件为背景,分析环境法律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二、案情简介某化工厂位于我国某市,主要从事化工产品的生产。

近年来,该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环保设施不完善,导致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污染物排放严重超标,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当地居民多次反映该厂污染问题,但该厂未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整改。

2018年,当地环保部门对该厂进行了调查,发现该厂存在以下环境违法行为:1. 废水排放超标:该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超过国家排放标准。

2. 废气排放超标:该厂废气处理设施不完善,废气排放超标,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3. 固体废物处置不当:该厂固体废物处置不符合国家规定,存在非法倾倒、填埋等行为。

三、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环保部门对某化工厂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了处罚:1. 责令该厂立即停止违法行为,完善环保设施,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2. 对该厂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超标的行为,分别处以罚款。

3. 对该厂非法倾倒、填埋固体废物的行为,依法予以处罚。

四、案例分析1. 环境法律实务中存在的问题(1)企业环保意识淡薄:某化工厂作为一家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环保意识淡薄,导致环境污染事件频发。

(2)环保执法力度不足:当地环保部门在查处某化工厂环境违法行为时,执法力度不足,导致该厂违法行为长期存在。

(3)环保监管体系不完善:我国环保监管体系尚不完善,部分环保法律法规存在漏洞,导致企业违法成本低,监管难度大。

2. 解决途径(1)加强企业环保意识教育:企业应树立环保意识,加强内部环保管理,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环评法律法规案例分析(3篇)

环评法律法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工业园区位于我国某省,占地面积约100平方公里,规划为综合性工业园区。

园区内拟引进一批重点企业,涉及化工、钢铁、能源等多个行业。

在园区建设过程中,部分企业因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而引发了一系列纠纷。

本案例将围绕一起环评审批纠纷展开分析。

二、案件经过1. 纠纷起因某化工企业(以下简称“A企业”)在园区内进行项目建设,未按规定进行环评审批。

当地环保部门在巡查过程中发现该企业存在违法行为,责令其立即停止建设并补办环评手续。

然而,A企业认为环评审批程序繁琐,影响项目建设进度,遂向当地政府提出异议。

2. 政府回应当地政府认为,环评是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对A企业的违法行为应予以严肃处理。

政府表示,将严格按照环评法律法规,对园区内所有项目进行全面审查,确保环评审批工作的顺利进行。

3. 纠纷升级A企业不服政府决定,向省环保厅提出行政复议。

省环保厅在审查过程中,发现园区内部分企业也存在类似问题。

于是,省环保厅要求当地政府对园区内所有企业进行全面核查,并依法进行处理。

4. 依法处理在当地政府和省环保厅的督促下,园区内所有企业均按规定补办了环评手续。

对于未按规定进行环评审批的企业,当地环保部门依法进行了处罚。

同时,政府加强了园区环境管理,确保园区内项目建设符合环保要求。

三、案例分析1. 环评法律法规的重要性环评法律法规是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污染的重要法律武器。

本案例中,A企业因未进行环评审批而引发纠纷,暴露出部分企业对环评法律法规的认识不足。

环评审批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合法合规,更关系到整个园区乃至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

因此,企业应充分认识环评法律法规的重要性,自觉遵守相关要求。

2. 政府监管职责政府作为环保监管主体,应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本案例中,当地政府积极响应省环保厅的要求,对园区内所有企业进行了全面核查,确保环评审批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表明政府在环保监管方面具有积极的态度和责任感。

环保法律案例分析(3篇)

环保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在此背景下,环保法律在维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以某化工企业污染事件为例,对环保法律进行案例分析。

(一)事件概述2018年,某市一家化工企业(以下简称“化工企业”)因超标排放污染物,导致周边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该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相关部门迅速介入调查。

(二)事件影响1. 环境污染:化工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包括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对周边土壤、水体和大气造成严重污染,影响生态环境。

2. 人体健康:污染物进入人体后,可能导致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严重危害周边居民健康。

3. 社会影响:事件曝光后,引发公众对化工企业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对当地社会稳定产生一定影响。

二、法律分析(一)环保法律法规适用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该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规定了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该法规定了水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明确了水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和措施。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该法规定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明确了大气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和措施。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该法规定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明确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责任主体和措施。

(二)责任认定1. 化工企业作为污染源,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未履行监管职责,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 受污染影响的居民,可依法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化工企业承担赔偿责任。

三、案例分析(一)化工企业违法行为1. 超标排放污染物:化工企业未按国家标准排放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

2. 未按规定进行污染治理:化工企业未采取有效措施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导致污染物直接排放。

环境法案例分析全集

环境法案例分析全集

环境保护法案例分析1、【案情】某市郊四个村委会起诉位于该市郊的水泥厂。

原告诉称,被告在生产水泥过程中超标排放粉尘,污染环境,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人畜健康,给原告造成了损害。

因而请求赔偿11年的经济损失共约693万元,水泥厂停产或搬迁。

被告辩称,水泥厂因建于十年动乱时期,初期的确有超标排污问题,但自《环境保护法(试行)》及其他相关法律公布以来,经过治理,排尘已经达标,成分性能与一般尘土相同,而不是水泥粉尘,因此不必承担责任。

该市中院审理此案,认为原告起诉依据是以硅酸盐水泥粉尘为研究对象的试验结论,而调查化验发现被告排放粉尘主要为未经煅烧的生料粉尘。

生料粉尘的危害尚无确切研究结果和定论。

原告无法提供确切证据,因此不予完全支持。

而被告以前确实曾有长期超标排放的行为,因此判决被告赔偿该时期的损害,并一次性赔偿原告35万元。

【问题】1、该中院的判决是否恰当?为什么?2、您认为合适的判决应为如何?【分析】(1)该中院的审理过程不太恰当。

因为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对于原告提出被告污染环境引起损害而请求赔偿的,被告否认侵权事实,由被告负责举证。

本案中,应由水泥厂承担证明生料粉尘无害的责任,而不应由原告证明生料粉尘有害。

水泥厂无法证明的,即视为该事实成立。

对于超标排放的损害应予赔偿的判决是恰当的。

(2)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不要求行为的违法性,因此仅仅以是否超标排放来划分是不正确的,这至多是其损害事实的一个证据。

本案中,被告无法证明其排放物无害时,根据法律规定,应推定存在因果关系,应由他承担赔偿责任。

同时,应充分考虑自然灾害、气候等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害,分清被告承担责任的大小。

2、【案情】1989年,辽宁省某乡岗岗村群众向市环保局投诉,称自1988年以来,该市矿务局设在该村的排矸场,由矸石自燃产生大量有毒烟气,使附近农田果园受到污染损害,要求赔偿损失。

市环保局受理了此案。

经调查化验发现,排矸场矸石自燃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硫,严重超标,持续时间长,是造成附近农作物、果木损害的主要原因。

环境法律法规案例分析

环境法律法规案例分析

(一)某市某废弃物交换中心于1995年成立,目的是为收集、贮存、处理该市废弃物。

致使五亩多鱼塘及数亩菜地,藕田遭到污染,损失严重。

1该废弃物交换中心将含苯酚的化工废料随意委托给他人处理合法吗?2哪些单位或者个人应该对此次污染事件负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于2004年12月29日修订通过,自2005年4月1日起施行。

第五十七条:从事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从事利用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向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

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禁止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危险废物手机、贮存、利用、处置的经营活动。

禁止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从事手机、贮存、利用、处置的经营活动。

第七十七条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魔兽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

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前款活动的,还可以由发证机关吊销经营许可证。

第八十三条违反本法规定,手机、贮存。

利用、处置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四条收到固体废物污染损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依法赔偿损失。

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调解处理;调解不成,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公诉、国家鼓励法律服务机构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诉讼中的受害人提供法律援助。

第八十五条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应当排除危害,依法赔偿损失,并采取措施恢复环境原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保护法案例分析光明造纸厂位于某河流中上游。

1998年6月,环境监测站对该造纸厂的污水进行监测,发现该厂对所排放的污水的净化处理不够,多种污染物质的含量严重超标。

遂向该厂提出限期治理的要求,但光明纸厂不予理会,没有采取任何净化措施。

1998年10月,市环保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其征收排污费,但该厂领导却以经济效益不好为由,拒绝缴纳。

环保局在多次征收未果的情况下,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光明纸厂缴纳应缴排污费。

问题:市环保局提出的诉讼请求是否合理?答案:本题关于污染环境拒交排污费争议问题。

环保局提出的诉讼请求是合理的。

征收排污费是我国环保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事业单位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治理污染,改善环境。

《水污染防治法》第十四条规定:“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的规定,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拥有的污染物排放设施、处理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并提供防治水污染方面的有关技术资料。

”第十五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

”“超标准排污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制定规划,进行治理。

” 因而,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当地环保部门申报登记排污设施和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经环保部门或其指定的监测单位核定后,作为征收排污费的依据,由环保部门按《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征收。

本案光明纸厂不按期缴纳排污费的行为是错误的。

至于该厂提出的“企业效益不好,无力支付”的理由,是不能支持的,因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并没有这类可以免费的规定。

1、【案情】某市郊四个村委会起诉位于该市郊的水泥厂。

原告诉称,被告在生产水泥过程中超标排放粉尘,污染环境,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人畜健康,给原告造成了损害。

因而请求赔偿11年的经济损失共约693万元,水泥厂停产或搬迁。

被告辩称,水泥厂因建于十年动乱时期,初期的确有超标排污问题,但自《环境保护法(试行)》及其他相关法律公布以来,经过治理,排尘已经达标,成分性能与一般尘土相同,而不是水泥粉尘,因此不必承担责任。

该市中院审理此案,认为原告起诉依据是以硅酸盐水泥粉尘为研究对象的试验结论,而调查化验发现被告排放粉尘主要为未经煅烧的生料粉尘。

生料粉尘的危害尚无确切研究结果和定论。

原告无法提供确切证据,因此不予完全支持。

而被告以前确实曾有长期超标排放的行为,因此判决被告赔偿该时期的损害,并一次性赔偿原告35万元。

【问题】1、该中院的判决是否恰当?为什么?2、您认为合适的判决应为如何?【分析】(1)该中院的审理过程不太恰当。

因为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对于原告提出被告污染环境引起损害而请求赔偿的,被告否认侵权事实,由被告负责举证。

本案中,应由水泥厂承担证明生料粉尘无害的责任,而不应由原告证明生料粉尘有害。

水泥厂无法证明的,即视为该事实成立。

对于超标排放的损害应予赔偿的判决是恰当的。

(2)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不要求行为的违法性,因此仅仅以是否超标排放来划分是不正确的,这至多是其损害事实的一个证据。

本案中,被告无法证明其排放物无害时,根据法律规定,应推定存在因果关系,应由他承担赔偿责任。

同时,应充分考虑自然灾害、气候等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害,分清被告承担责任的大小。

2、【案情】1989年,辽宁省某乡岗岗村群众向市环保局投诉,称自1988年以来,该市矿务局设在该村的排矸场,由矸石自燃产生大量有毒烟气,使附近农田果园受到污染损害,要求赔偿损失。

市环保局受理了此案。

经调查化验发现,排矸场矸石自燃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硫,严重超标,持续时间长,是造成附近农作物、果木损害的主要原因。

排矸场认为,国家对排矸污染问题没有具体规定,拒不承担责任。

同时主张在煤矿生产中必然环节是排放煤矸石。

限于我国煤矸石及煤炭技术水平,可燃物品不可避免地进入矸石,这才导致自燃。

它认为属于不可抗力,因此不必承担责任。

【问题】(1)该场应否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2)该场的主张能否成立?这是否属于不可抗而构成免责理由?【分析】(1)该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虽然国家对排矸污染没有具体规定,但是这不妨碍该场因其侵权行为承担赔偿责任。

因为环境民事法律责任的承担不要求行为的违洳洼。

并且化验结果已经证明该排污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该场主张矸石自燃属于不可抗力不能成立,因此不能成为免责事由。

我国法律规定不可抗力是指无法预见、无法避免、无法克服的客观情况。

矸石自燃虽然无法避免、无法克服,但是可以预见到的;而且自燃造成的损害也是可以采取一定措施防止和避免的。

3、【案情】1991年9月,湖南某市发生严重大气污染事件。

21日凌晨,工业街一带居民被有毒气呛醒,感觉喉咙堵、胸闷、全身乏力。

居民纷纷的湿毛巾捂鼻口躲避。

上午,群众认为是于该街中部的电镀厂造成,出现围攻情况,当地政府与公安机关将厂房封锁停工。

当日午,该街又出现相同的气体。

小部分情绪失控的群众推倒了电镀厂围墙,毁坏了一些设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万余元。

经市环保局调查,该污染事故是因为当地一农药厂的化磷反应锅使用不当致使防爆膜破裂,三氯化磷泄人大气反应生成酸雾和有毒气体。

图该厂在工业街东北方2公里处,东北使有毒物质从电镀厂平房上方侵入工业街,致使群众误认电镀厂为污染源。

【问题】(1)农药厂对工业街居民应承担何种责任?为什么?(2)你认为电镀厂的损失是否应由农药厂承担?为什么?【分析】(1)农药厂应当对该街居民承担赔偿责任。

该厂的行为(使用不当致使发生事故)与居民们所受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电镀厂的损失不应由农药厂承担。

电镀厂的损失是因为部分失控群众造成,构成普通的民事侵权关系;而环境民事经权关系则仅存在在农药厂和居民之间。

农药厂的行为与电镀厂的损害之间没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电镀厂损失应由肇事者承担。

4、【案情】某水泥厂将用于生产的放射性物质钴6。

封存于山洞,但该厂疏于管理,而且并未作出具体警告以告知其危害性等,致使该物质被附近一村民甲误以为贵重物品偷走并藏于该村一旧屋中。

钴源造成核污染,致使该村民甲及附近的十户村民健康状况下降,乃至生病住院治疗。

【问题】(1)对于该村无辜受害的村民,其损失由谁赔偿?(2)偷盗钴源的村民甲应承担何种责任?同时有何权利?【分析】(1)显然,本案中无辜村民的受害是因为水泥厂的管理不当和甲的偷盗藏匿行为造成。

水泥厂管理疏忽和告示不详细是根本原因;甲将其作为贵重物品偷窃,此行为违法,但也不能使水泥厂免责。

因此应由水泥厂和甲对受害村民负连带赔偿责任。

(2)甲虽然自身行为违法应受法律制裁以外,在作为第三人与水泥厂负连带赔偿责任同时,也是一个受害人。

无疑对其自身的损害结果,很大部分是他自己的偷窃行为引发的。

但这一行为能否使水泥厂免除对甲的责任,还应考虑水泥厂的警告、甲的行为等具体情节后才能确定。

不过至少水泥厂对甲不会承担全部责任,按混合过错原则,双方应各自承担部分。

5、【案情】养鸡场经营者甲发现自她所在市某公司在她鸡场附近修建预制板厂以来,小鸡纷纷死亡,产蛋鸡也不再下蛋,经济损失达数万元。

同时,其住宅出现裂缝,家人住院。

主要原因是各种设备产生的震动和噪声。

据环保局监测,其住宅及养鸡场噪声已达80分贝和95分贝。

该厂自规划以来,未履行“三同时”手续,也未安装任何消声防震措施。

环保局在调解同时,对该厂罚款3万元,并要求补办“三同时”审批手续,审批通过前不得生产。

【问题】(1)环保局的处罚有无法律依据?(2)该厂若拒不履行调解协议时,甲有何救济?【分析】(1)环保局的处罚是有法律依据的。

首先,该厂未执行“三同时”规定,违反了《环境保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要求。

其次,该厂排放噪声及震动等已严重超标,违反了法律规定。

(2)该调解属于行政调解,不具强制执行力。

当该厂拒不履行时,甲可以到法院起诉该预制板厂。

当然甲必须注意诉讼时效的规定[案情介绍]地处渤海之滨滦河三角洲的河北省乐亭县,海岸线长98公里,滩涂面积65万亩,是全国滩涂贝类精养区之一。

2000年10月上旬,来自,河北迁安第一造纸厂、迁安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9家企业的工业污水,沿滦河河道滦乐灌渠大量排放到乐亭县王滩镇大清河、新潮河、小河子、长河入海口海域,涌入孙某等18户渔民经营的6家海水养殖场,致使即将成熟上市的文蛤、青蛤、毛奸、蛏子以及梭鱼、鲈鱼等滩涂贝类、鱼类等成批死亡,大部分绝收,经济损失2 000余万元。

2001年5月,孙某等18户渔?民将迁安第一造纸厂等9家排污企业一起诉至天津海事法院,要求9名被告共同赔偿损失2 000余万元,并停止污染侵害。

天津海事法院委托农业部渔业环境监测中心黄渤海区检测站对本次污染事故的原因进行鉴定,该站认定原告养殖物的死亡是各被告排放污水所致,并派出鉴定人到庭接受质证。

[案件结果]天津海事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孙某等原告持有国有海域使用许可证及滩涂承包合同,具有合法的养殖资格。

本案被告排放含有毒物质COD、悬浮物的污水;是造成原告养殖生物死亡的实质原因,9名被告的排污行为与原告的损害结果之间具有直接必然的因果关系,已构成共同侵权行为。

于是于2002年4月12日作出判决:(1)9名被告连带赔偿原告损失136 597;5‘’元;(2)责令9名被告立即停止侵害,不得再排放污水入海,消除继续污染养殖区域的危险。

此案经上诉审理,2003年3月24日,二审法院维持了一审法院的第2项判决,对第1项中的赔偿数额作了改判。

法院认为原告等的水产品应以批发价而非零售价计算,另外原告等在签订承包合同时应考虑到上述企业多年排污的历史原因,在靠近排污河道和入海口从事养殖业有一定的风险,应自行承担由于对养殖环境风险评估不足的相应损失,最后判决迁安第一造纸厂等8家超标排污企业连带赔偿原告损失655 325;~元,迁安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被当地环保部门确定为达标排污企业,在承担民事责任上应与超标排放企业有所区别,单独承担赔偿责任14万元,不承担连带责任。

[基础知识]本案是一起因海洋环境污染引发的纠纷,涉及的法律问题主要是达标排污致害的情况下,加害人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如何理解《民法通则》第124条和《环境保护法》第4l条规定上的矛盾问题,以及有关共同侵权和混合责任等问题。

[争点与评析]本案首先的争议焦点是:被告达标排放污染物的行为是否构成免除其侵权民事责任的免责事由,也即行为的违法性是否作为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1.环境侵权行为的认定环境侵权是一种特殊的民事侵权行为,其民事责任构成要件与一般民事侵权构成要件有着密切关系。

目前学说一般分两种:三要件说和四要件说,区别就在于对行为的违法性是否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之一的认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