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都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第一章都市与都市发展1.居民点发展与分类;居民点旳含义: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汇集旳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构造旳一种基本形式。
居民点旳发展:无固定居民点——固定居民点——都市型居民点居民点旳分类:城镇型居民点(都市、城镇)和乡村型居民点(中心村、基层村、自然村)2.都市产生旳重要原因;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3.都市发展旳主线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旳经济发展工业化不仅增进原有城镇旳发展,并且导致新型都市旳涌现。
4.都市定义及界定原则现代都市旳含义包括三个方面旳原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
都市可以理解为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汇集为重要特性旳居民点,是一定地区范围内旳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
5.都市化定义及衡量指标都市化旳内涵: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人口职业转变),农村地区转化为都市地区(地区空间变化),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产业构造转变)旳过程。
都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旳过程,同步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老式方式转变旳过程。
衡量都市化旳指标包括三个方面:都市数量、都市人口规模和都市用地规模。
第二章都市规划学科旳产生与发展1.理解古代西方都市发展各阶段旳基本特性。
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略)2.中国古代都市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管子“度地篇”中都市布局都市选地以及道路系统均有精辟旳论述。
如选址:“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如布局:“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维绳”,这种观点打破了原《周礼考工记》旳单一模式。
——总结中国古代旳都市规划思想,受儒家礼制思想影响较大,强调中轴对称,但凸现人与自然友好发展旳“天人合一”旳思想也在古代都市建设中得到体现,某些都市规划布局考虑地质、地理和地貌特点,城墙不一定方,轴线不一定直,自由外在旳形式是富于哲理旳内在联络。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1.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布局原则、经济适度原则、生态环保原则、社会公平原则和人文关怀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城市调查研究、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四个阶段。
其中城市调查研究是规划的基础,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是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是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是规划的最终目标。
3.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均衡发展原则、核心区合理布局原则、分块开发原则、景观保护原则和绿地保护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功能协调和空间合理利用。
4.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居住功能、产业功能、商业功能、文化功能、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
这些功能的合理划分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5.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的街区形态、城市的建筑高度和城市的公共空间。
这些空间形态的合理设计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舒适度。
6.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住房公平分配原则、城市设施公共化原则、城市服务公众化原则和城市管理公正化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社会公平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7.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资源节约利用原则和环境污染控制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健康。
8.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适度规模原则、经济适度布局原则和经济适度功能划分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9.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体参与原则、利益相关方参与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 复习资料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的本质: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大系统。
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交通通讯子系统、空间子系统。
城市形成: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城市是生产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居民的人口规模。
城市化的含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土地使用的配置;城市空间的组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城市规划的内涵:(1)理想主义:城市规划的价值观;以未来为取向的基本准则。
(2)实践思想:城市规划的社会意义;城市规划作用的体现。
(3)理性思想:城市规划方法论基础,合理性的所在。
(4)系统思想:城市规划的基本思维方法。
(5)生态思想:城市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质量。
(6)保证规划实践和发挥作用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周朝:中原地区游牧生活的结束;丰、镐两座京城;召公和周公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战国:《周礼·考工记》,在周代“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阖闾城;范蠡,《孙子兵法》;赵国,北方特点,高台建设;《管子·度地篇》“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城市的空间布局采用功能分区制度,以发展商业和手工业。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1.城市的含义包括:⼈⼝数量,产业构成,⾏政管辖意义。
2.城市定义: city以⾮农业和⾮农业⼈⼝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政建制设⽴的市和镇。
3.城市系统的基本特征:P541、整体性和综合性;2、层次性、结构性(系统内部诸多要素按不同级别、层次有序地组成⼀个整体);3、系统的动态性;4、系统的环境联系性。
4.城市系统的构成有哪些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空间系统、⽣态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城市的系统构成的概念,就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和5.城市产业构成按两种不同的⽅法进⾏分类:(1)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分类:第⼀产业:城郊区的农、林、牧、副、渔业、采掘业。
(产品直接来源于⾃然界的部类)第⼆产业:制造业和加⼯业。
是城市发展的决定因素。
(对初级产品进⾏加⼯的部类)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服务服务的产业。
(对⽣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2)根据城市产业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主产业:超过城市经济总量20%-30%的产业。
(超过5%为⽀柱产业)配套产业:围绕主产业发展起来的产业⼀般性服务业:为市民提供⼀般性服务的产业。
所有城市都拥有,如交通邮电、供⽔、能源、饮⾷、服务、园林、绿化环境、环卫等6.城市规划区urban planning area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规划控制的区域。
7.城市建成区urban built-up area城市⾏政区内实际已成⽚开发建设、市政公⽤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8.城市⽤地分类及其代码(1)城乡⽤地分类H 建设⽤地 development landE ⾮建设⽤地 non-development land(2)城市建设⽤地分类R 居住⽤地 residential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地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servicesB 商业服务业设施⽤地 commercial and business facilitiesM ⼯业⽤地 industrial, manufacturingW 物流仓储⽤地 logistics and warehouseS 道路与交通设施⽤地 road, street and transportationU 公⽤设施⽤地 municipal utilitiesG 绿地与⼴场⽤地 green space and square9.城市化:urbanization⼈类⽣产和⽣活⽅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向城市⼈⼝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_重点
第一讲 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的定义: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我国是指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城市的含义:城:武器守卫土地,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居民点—有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产业结构的不同 城市的职能:1)非农业人员的居住场所2)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3)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4)商品交易的场所5)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 城市的实质:1)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2)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3)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4)城市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方式 二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三种不同的划分方式: (1)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2)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3)古代的城市和现代的城市 古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与防御的要求:筑城以守余—产生了不同的城墙;古巴比伦城;提姆加得城;欧洲城堡 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布局:社会阶级分化与对立影响着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方面有明显的反映(卡洪城平面图)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1)国家统一时期,城市建设快规模大:中国在秦始皇同一六国后,隋唐长安城、东都洛阳城、元大都发展国家战争时期,建设慢规模小:欧洲封建时代战事重重,在很长时间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城市规模小,直至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首都才发展起来 2)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治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1)经济制度:土地地主所有制—大地主离开农村集中居住在城市—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 土地封建领主制—封建领主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城堡或领地的庄园中—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2)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虽然缓慢,但在一些商路交通要道,河流的交汇点等,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往往形成一些商业都会,如苏州、扬州、广州等;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聚集: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1814年,史蒂芬发明机车实质上是个能源和动力的革命;人工能源-->生产集中于城市-->加工工业在城市迅速的发展-->带动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城市人口的发展就像马克思所说:人口也像资本一样集中起来 2、城市布局的变化随着城市职能的分工,城市类型增加,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城市,原来的大城市则发展成为工业、商业、金融、贸易等综合功能的经济中心1)圈层式的向外扩张是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工厂->居住区->生活服务设施区-->工厂-->居住区-->生活服务设施区) 2)城市仓储用地的产生3)商业及公共建筑用地的产生4)商务贸易活动区的产生5)铁路、车站、码头产生3 、城市与环境:城市扩展过程,就是自然环境变为人工环境的过程,城市成为人类改造最为彻底的地方,如何在城市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成为现在城市规划学科的重要课题4、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应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三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一)城市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改变: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2)产业结构的改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二)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也是一个经济发达程度及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表现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也成为城市化得推动力 (三)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三阶段: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得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到达70%或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总的工业发展、技术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转向第三产业(四)中国城市化的道路1、发展特点:1)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比西方晚,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 2)发展速度缓慢; 3)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较快,而内地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农业社会; 4)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但与同期一些国家相比仍然较慢;2、中国城市化道路如何走1)农村人口不能盲目的流入大城市,在城市外围形成环境恶劣的贫民区如印度的加尔各答、墨西哥城等;2)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道路:在大城市外围修建小城市,避免农村人口大量盲目的涌入大城市苏南模式:苏南地区本土创办乡镇企业,大量农民“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小城镇得到迅速发展;温州模式:温州地区地少人多,历史上就有经商打工的传统,以发展家庭工业和民间市场为主要模式,以私营家庭工业为主发展小城镇;外资促进型: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邻近港澳,以外资的“三来一补”劳动密型为主,乡镇工业也与很大发展; (五)城市化产生的问题 1、 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问题 1)产生原因:1.资本家对利润的片面追求2.资本家对劳动者生活的忽视3.城市对急剧膨胀的准备不足4.缺乏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2)具体表现:1.城市环境极端恶劣,工业区、生活区混杂2.城市用地性质、规模不合理3.道路狭窄曲折,交通堵塞4.劳动者生活环境极端恶劣 2、现代城市问题( 20世纪中叶之后) 1)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1.交通量急剧增加,车速提高,交通堵塞2.能量大量消耗,城市环境恶化3.信息技术大幅度改进,信息量大量增加4.大众消费社会形成,生产与生活产生矛盾5.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基础设施不敷使用2)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1.城市环境污染:空气、垃圾、污水、噪音2.居住环境不好:住宅密度过高,舒适性差3.交通状况堪忧:堵塞、事故4.城市灾害严重:地震、火灾、洪水5.社会问题很多:就业、刑事犯罪 第二讲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夏代:国土勘测——国民迁居到安全点定居——居民点聚集——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迹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得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夯打土坯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全
城市规划原理一、名词解释居民点〔PPT: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城市化〔城市规划原理P12:城市化〔或城镇化是指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三个方面。
表象的城市化过程〔百度:注重于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数量、城市规模等硬性指标的数值,忽视对城市化质量的考量。
〔而这种发展路径不可避免的产生"被城市化"现象——即在城市化指标中"被计入"的现象。
邹德慈指出我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人口迁移型",农村人口通过直接<打工、经商>或间接<上大学毕业、参军复员后留城>两种方式迁居城市,每年流向大中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亿以上。
这群规模巨大的农村人口在统计上"被城市化",计入了所在城市的城市化率中,但他们在户籍上仍是农业人口,不能享受政府为当地人口提供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成为常年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候鸟"人群,最多只能做城市中的"过客",而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
这种城市化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不自觉、被动的过程,仅仅作为"城市化"数据的贡献者存在<PPT>①直接的城市化过程——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变化过程;②间接的城市化过程——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革命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甚至包括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等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带形城市"理论:带型城市是十九世纪四大城市设计〔田园城市,1903;工业城市,1904;带形城市,1882;方格形城市,1811理念之一。
《城市规划原理》考前复习重点+试题
第一节城市的定义: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指按国家行政建制的市和镇。
(按城市规划法,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镇)现代城市定义:有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为主的集居点。
(包含三方面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城市化含义:农业人口与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与过程。
(包括人口转变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与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的区域。
、产业结构转变、土地和地域空间的变化。
)(1)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2)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的各类群体、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3)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城市的定义:人口数量,产业构成与行政管辖的意义。
《墨子》记载有关于城市建设与攻防战术的内容。
中国古代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二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这些都是从防御要求出发的。
斯卡莫奇理想城市方案,从防御要求出发。
城市化:农业人口与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与过程。
城市化内容: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与地域空间的变化。
《周礼。
考工记》记载了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1,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简答):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2,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协调发展;城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协调发展;城市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相结合;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期控制相结合。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1,城市化: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市化的历史过程:初期阶段(30%);中期阶段(60%);稳定阶段。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1,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田园城市。卫星城市。邻里单位。(论述)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1,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①收集和调查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②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③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④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⑤拟定新区开发各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方法⑥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⑦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⑧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⑨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25,郊区规划的内容主要有:确定郊区的范围与界限;安排适宜的郊区建设的城市设施和工程项目(工业用地;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仓储用地;绿地游憩设施;其他设施);副食品生产用地规划;乡镇工业区规划;郊区居住点规划; 道路网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城市是怎么形成的?(1)最早因商品交换产生。
随着商人的出现,交换场所由临时地点改为固定的市。
(2)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别离,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和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城市。
(3)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出现了城市。
2.城市开展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各阶段主要产业前工业社会即是生产力开展水平不高,机械化程度很低,主要以农业、渔业、采矿等消耗天然资源的经济部门为主的社会形态。
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大机器工业生产取代了以往的农业、手工业生产。
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部门主要以制造业即第二产业为主。
后工业社会主要经济部门是以加工和效劳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甚至第四、第五产业,诸如运输业、公共福利事业、贸易、金融、保险、房地产、卫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
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概念〔1〕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2〕郊区城市化: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
〔3〕逆城镇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4〕再城镇化:即"二次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一个应对过程,使得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一般来说,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局部。
而逆城市化那么是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较高的时候,这时人口〔高收入较多〕往往向郊区迁移。
再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当城市化开展到一定水平时,过度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场凸现,城市开展开场倾向分散,最终导致“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开展缓慢,甚至开场衰落.4.城镇人口【名词解释】城镇人口是指城镇建成区实际居住人口,由三局部构成,即建成区的户籍非农业人口、户籍农业人口和居住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 现代城镇的本质特征产业结构、人口数量和职能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村庄;相对于村庄,城镇一般聚居更多的人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城镇一般还具有如下特征:城镇一般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村庄,城镇一般拥有相对于村庄更为完备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2 城镇化水平的概念及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2)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现特征:城镇化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城镇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3 诺瑟姆曲线的主要内容(13):在总结总结欧美城镇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把城镇化的轨迹概括为拉长的S形曲线,并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城镇化水平<30%加速阶段:城镇化水平30~60%稳定阶段:城镇化水平>60%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4 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的主要观点(28)(PPT)霍华德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等问题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了一些花坛和绿地,而霍华德所说的"garden"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书)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吸引人口“磁性”所致,如果把这些磁性进行有意识的移植和控制,城市就不会盲目膨胀,如果将城市土地统一归城市机构,就会消灭土地投机,而土地升值所获得的利润,应该归城市机构所支配;城市经费可从房租中获得,城市是会发展的,当其发展到规定人口,便可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另建一个相同的城市5 卫星城镇规划理念及其发展阶段(29)建立卫星城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在大城市外围建立既有就业岗位,又有教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有较密切的联系,与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发展阶段: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半独立的卫星城镇,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独立于主城的新城,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多中心敞开式的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6 (雅典宪章)的主要内容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1)建议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
(整理)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一、1、城市的概念: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2、城镇化概念:人口积聚于城市,乡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
城市化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
3、城市规划的概念:“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各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是政府确定城镇未来发展目标,改善城镇人民坏境,调控非农业经济、社会、文化、游憩活动高度聚集地域内人口规模、土地使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各各项开发和建设行为,以及对城镇发展进行的综合协调和具体安排;依法确定的城市规划是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公共政策。
”二、1、西周--奴隶制社会--《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翻译:工匠规划的城市是方圆九里,每边设三座城门,城中九条南北向道路九条东西向道路,南北向道路宽九轨,(宫殿)左边是祭祀的庙堂(太庙),右边是社稷坛,朝廷在前,市场在后,市场的大小如一夫之地,即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米左右)--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东周--奴隶制——封建制--儒家、道家、法家《管子》: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起来;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意义: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其影响极为深远。
西汉--封建制--“废黜百家,独尊儒术”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3点影响: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中国传统建筑类型;家哲学思想:居中不偏、不正不威;“天人合一”道家思想:阴阳、风水、八卦。
3、分散:霍华德“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1.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①人口职业的转变②产业结构的转变③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2.逆城市化:即由于人口在城市大量会萃,环境品质变差,城市问题突出,中高层收入的人群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的现象。
3.过渡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4.诺萨姆曲线: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干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摆布。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70%或者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份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镇化的总体历程- 四个阶段城镇化启动阶段 (1949-1957):这一阶段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的时期,重点是建设工业城市,形成为了以工业化为基本内容和动力的城镇化。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剧增,工人新村迅速崛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生了许多新型工矿城市。
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 (1958-1965):该阶段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城镇化大起大落时期。
1958 年在大跃进的号召下,为了追求高速度,各地盲目扩大基本建设摊子,导致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
但由于宏观政策的失误,加之天灾人祸造成国民经济萎缩,此时国家又采取了调整政策,通过行政手段精简职工,动员城镇人口回乡,并同时调整了市镇设置。
城镇化的停滞阶段 (1966-1978):由于十年动乱,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粮食生产停滞不前,当时的城市甚至无法容纳因自然增长而形成的城市人口,再加之大批知青和干部下方到农村,城市人口下降,大量工业配置到“三线”,分散的工业布局难以形成会萃优势来发展城镇。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是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
2城市人口: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3户籍人口:指在当地公安派出所所登记户口的人口。
4流动人口: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一定期限(一般有半年以下,半年以上,一年以上几种说法)的人口。
5暂住人口: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在该地区暂时居住一定期限的人口。
6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某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7城乡规划的调整,是指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情况按照需要对已经批准的规划作局部性变更。
8城乡规划的修改,是指城市人民政府在实施城乡规划的过程中,发现城乡规划的某些基本原则和框架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做出重大变更。
9城市用地,既是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10土地的自然属性,即是土地各自具有的自然环境性能的附着与不可变更的特性。
11土地的社会属性,是指在自然属性外,由于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而赋予土地的特性,也被称为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
12地震震级:指地震本身强度的大小是由地震释放的能量总值决定的,共分为10级。
13盛行风向:一定时段内,风向频率最大的风向称为该时段内的盛行风向。
P19814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
15城市发展战略:指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
16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17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致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18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1.邻里单位:为适应现代城市因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规划理论,指城市中一个相对完备的居住地区。
2.两证一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或者《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书》或者《建设用地批准书》3.绿地率、绿化率:绿地率描述的是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用地的比率;绿化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化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4.城市的性质和城市的职能: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5.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6.城镇化水平和指标: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市人口和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用于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
7.城市规划区与城市建成区: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的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建成区:指市行政区范围内经过征用的土地和实际建设发展起来的非农业建设地段。
8.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城市设计是指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工作,介于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
9.道路红线与用地红线:道路红线,指规划的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道路红线一般是指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用地红线是指各类建筑工程项目用地的使用权属范围的边界线。
10.建筑红线:建筑红线,也称“建筑控制线”,指城市规划管理中,控制城市道路两侧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及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与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与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与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与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到达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到达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根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根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开展与技术的进步,一局部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开展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立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场进入都城建立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
意义:提出开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那么;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
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效劳设施。
(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及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及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及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一书两证: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立工程选址意见书、建立用地规划许可证与建立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开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各章知识点1. 要避免因地形等条件造成的空气滞留或风速过大。
在居住区内部,可通过道路、绿地、河湖水面等空间,将风引入,并使其与夏季的主导风向一致。
2. 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3. 柯布西埃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
4.集中型形态:即城市建成区主体轮廓长短轴之比小于4:1,是长期集中紧凑全方位发展状态,其中包括若干子类型如方形、圆形、扇形等。
5. 居住用地占有城市用地的较大比重,包括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绿地、道路用地。
6. 对多层住宅而言提高层数能降低建筑的造价,6 层住宅无论从建筑造价和节约用地来看都是比较经济的。
7. 住宅群体组合方式: 成组团组合形式、成街成坊组合方式、整体式组合方式8. 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应占有一定比例,通常用干道网密度来衡量。
9. 主干道(全市性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企业,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
10. 居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
一般车行道宽度不小于9m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
当该级道路通行公交车时,车行道宽度不小于11米。
11. 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
而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12. 《管子》论著认为采用功能分区制度,以发展城市商业和手工业。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的著作,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确建立起来了,其影响极为深远。
13. “邻里单位”理论因为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以后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1.邻里单位邻里单位,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每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2.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1)城市规划是综合性工作需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各项要素,对城市的各项要素统筹安排,使之各得其所、协调发展。
(2)城市规划是法制性、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
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加强法治观点,努力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管理知识,在工作中严格执行。
(3)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城市规划要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编制,既要遵循科学规律又要符合当地条件,尊重当地人民意愿和当地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才能更合理制定规划。
(4)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工作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的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它既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计性。
规划要与时俱进,正确反映城市发展的客观实际展现城市发展的动态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可缩你懂的)
第一章城市、城市化和城市规划1.中西方城市概念和发展过程的比较(1)城市发展阶段——西方城市的进化阶段较为明显;我国长期墨守《周礼》的王成营造规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2)建城目的——西方古代每个时期建城主要目的并非仅仅围绕君主或领主等单一权利中心展开;我国则始终体现着王权至上的理念。
(3)城市职能——相对于欧洲而言,我国古代城市中经济因素体现得较少,城市的对外防守、对内统治功能居首位。
(4)城市规模——除古罗马之外,欧洲城市的个体规模普遍较小;我国古代不同人口超过百万的就有7个,一般城市的数量也多达1200-1700座。
不仅如此,我国古代单一城市的用地规模也较欧洲城市为大。
(5)城市形态——欧洲城市主要源自不同的时期,如古罗马时期的城市与中世纪的城市;而我国则主要因城市类型而异,如都城和个别的商业、手工业城市,且自然发展起来的城市位数较少。
(6)城市规划——以《周礼·考工记》为核心的理智思想以及阴阳五行、易学、风水成为我国古代都城,乃至地方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指南,历经两千余年得到不间断的发展完善和传承,形成了一系列一脉相承的古代城市建设实例。
相反,欧洲城市虽在不同时期出现过有关理想城市的描述(如《乌托邦》、《理想的城市》)和规划技法(如希波丹姆创建的方格网道路系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式的城市设计),但并不存在一个连续的具有传承关系的规划理论体系。
2、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又会促进经济发展。
二者之间是一种粗略的线性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国际上习惯于把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时,……;低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名词:城市、城市化、城市化水平、城市: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产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人口职业、产业结构、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第二章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和主要理论1、了解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大体了解即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划原理复习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的发展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城市的定义: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指按国家行政建制的市和镇。
(按城市规划法,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镇)现代城市:有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为主的集居点。
(包含三方面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罗马帝国盛时的为于今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Timgad)保存的最完整。
罗马帝国代表为公元69年火山爆发所掩埋的庞贝城(Pomoeii)。
商都“殷”城以宫廷区为中心,近宫外围是若干聚落。
魏邺称以一条东西干道将城市划分为两部分。
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转变、产业结构转变、土地和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 4.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的区域。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礼·考工记》记述《周礼。
考工记》记载了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讲究的是皇权至上。
《周礼》反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战国时《管子》城市选址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和谐。
《管子。
度地篇》已有关于居民点选址要求的记载:“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而近水而沟防省。
”强调自然至上。
《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城市的定义: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墨子》记载有关于城市建设与攻防战术的内容。
中国古代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二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这些都是从防御要求出发的。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存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西特:《按照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斯卡莫奇理想城市方案,从防御要求出发。
希波丹姆模式:希波丹姆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繁盛时期的著名的建筑师,他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这种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以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隋唐长安城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
长安城特点:作图题:周王城平面想象图,曹魏邺城(实现了城市能分区布局)平面图,唐长安复原图,元大都复原图。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1.空想主义的乌托邦,托马斯·莫尔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3.欧文的“劳动交换银行”和“农村合作社”,主张建立“新协和村”4.博立叶“法郎吉”田园城市是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今天的规划界都把“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花园城市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1771-1858)提出的。
“花园城市”(也称园林城市)的理论最早是由英国建筑学家霍华德提出,1898年,霍华德发表了题为《明天的花园城市》专著。
阐述了“花园城市”的理论,提出城市建设要科学规划,突出园林绿化。
他的“花园城市”模式图是一个由核心、六条放射线和几个圈层组合的放射状同心圆结构,每一个圈层由中心向外分别是:绿地、市政设施、商业服务区、居住区和外围绿化区,然后在一定距离上配置工业区,整个城市区被绿带网分割成不同的城市单元,每一个单元都有一定人口容量限制(约30000人左右)。
卫星城镇规划理论①“卧城”——子城只有居住建筑,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的生产工作及文化生活的需要仍需到母城解决。
②半独立卫星城镇——子城镇除了居住建筑外,还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仍去母城工作。
③独立卫星城——城市规模较前两种形式大,完善了城市公共交通及公共福利设施。
子城具有多种就业机会,社会就业平衡,生活接近自然,减少了对母城的依赖。
《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规划原理复习典开会,中心议题的城市规划,所制定了的个《城市规划大纲》叫《雅典宪章》。
大纲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自动解决城市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核心内容: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引导规划向科学方向发展。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一个完整的城市《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国际建协·秘鲁利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城市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提出了动态规划的概念。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体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对比一、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二、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的各类群体、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三、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邻里单位: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佩里将邻里单位作为构成居住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细胞(如图)。
这种邻里单位以一个不被城市道路分割的小学服务范围为邻里单位的基本空间尺度,讲求空间宜人景观的营建,强调内聚的居住情感,强调作为居住社区的整体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美国建筑师C.Stein设计的雷德朋(Radburn)新镇大街坊充分考虑了私人汽车时代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采用了人车分离的道路系统以创造出积极的邻里交往空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为“小区规划”的理论。
城市化内容: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邻里单位:邻里单位理论有机疏散思想:凡·沙里宁(E. Saarinen)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的理论。
他认为,城市与自然界的生物一样,是有机的集合体。
他对欧洲中世纪的城市以及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建设状况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提出了治理城市问题的对策。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偏重于对城市环境认知的经验研究。
他把城市空间的“意象”看作由路径、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五种元素构成,企图以此揭示城市空间的本质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1.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
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
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4.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我国1989年通过《城市规划法》1991年颁布《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目前我国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在正式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城市规划纲要,对总体规划需要确定的主要目标、方向和内容提出原则性意见,作为总体规划的依据。
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各自需要,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可以在总体规划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进一步控制和确定不同地段的土地用途、范围和容量,协调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
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工作一般有三个方面(简答题):1.现场踏勘。
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对城市的概貌、新发展地区和原有地区要有明确的形象概念,重要的工程也必须进行认真的现场踏勘。
2.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主要应取自当地城市规划部门积累的资料和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专业性资料。
3.分析研究。
这是调查研究工作的关键,将收集到的各类资料和现场踏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系统地分析整理,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定性到定量研究城市发展的内在决定性因素,从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这是制定城市规划方案的核心部分。
城市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是:1.论证城市国民经济规划原理复习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2.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4.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设施开发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1.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2.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3.处理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建制镇总体规划的期限可以为10~20年,近期建设规划可以为3~5年。
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1.原则规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及用地的容量控制指标。
2.确定市、区、居住去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范围。
3. 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支路的走向、宽度以及主要交叉口、广场、停车场位置和控制范围。
4.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等5.确定工程干道的位置、走向、服务范围以及主要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分区规划的主要任务: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