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资料
水文地质学资料
第一章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1.1 地球上的水①地球是一个富水的行星。
地球上的水不仅存在于大气圈、地球表面、岩石圈和生物圈中,也存在于地球深部的地幔乃至地核中。
关于地球上水的起源,曾有多种假说。
目前普遍接受的看法是:组成地球水圈的水(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是在原始地壳形成以后,在整个地质时期内从地球内部不断逸出而起源的。
地球各个层圈水的分布状况及其存在状态都有很大差别,可以区分为浅部层圈水与深部层圈水两大部分。
从大气圈到地壳上半部属浅部层圈水。
其中分布有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以及生物体中的水,这些水均以自由态H2O分子形式存在,以液态为主,也呈气态与固态存在。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料,不包括生物体中的水与矿物中的水,浅部层圈中水的总体积约为13.86×108km3。
若将这些水均匀平铺在地球体表面,水深约为2718m。
但其中咸水约占97.47%,淡水只占53%。
各类水体的体积及比例参见表1—1〔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1987〕。
表1-1 地球浅部层圈水的分布水 体 体积(km3) %大 气 体 12 900 0.001海 洋 1 338 000 000 96.5冰川和永久积雪 24 064 100 1.74 地表水湖 泊 176 400 0.013沼 泽 11 470 0.0008河 流 2 120 0.0002包气带水 16 500 0.001 地下水饱和带水 23 400 000 1.7永久冻土带固态水 300 000 0.022合 计 1 385 983 490 100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料,转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卷。
未包括生物圈及岩石圈矿物结合水。
表l—1中未包括生物圈的水及矿物结合水。
人体构成中水平均占70%。
植物体的水分含量可高达90%以上。
矿物结合水是指矿物结晶内部及其间的水,如沸石水、结晶水、结构水等。
水文地质学第一章-1
CH2-9
1.3 含水层的形态及其分类
二、含水层分类
3.根据渗透性的空间变化划分
均质含水层:含水层中各部分的渗透性与空间坐标无关, 是一个常量。 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各向同性均质、各向异性均质 均质含水层:
CH2-10
1.4 构成含水岩组的条件
一、含水岩组的定义
含水岩组:就是指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和一定的水化学特 征的多层含水层的空间组合。
含水介质的水理性质:
岩石与水接触后有关的性质即与水分贮容和运移有关的岩 石性质。 包括容水性、持水性和给水性,贮水性和释水性,透水性 以及毛细性等。
CH2-3
第一节 含水层及含水岩组
1.1 含水介质的水理性质
一、容水性、持水性和给水性
二、贮水性或释水性 三、渗透性或透水性 四、毛细性
CH2-4
第一节 含水层及含水岩组
2.2 水平岩层蓄水构造
一、水平岩层蓄水构造示意图
CH2-20
2.2 水平岩层蓄水构造
二、承托蓄水构造的富水性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隔水层的分布面积:面积越大,地下水就越丰富;面积 太小,只能形成季节性地下水. (2)隔水层的倾斜程度:水平隔水层最有利于承托地下水; 隔水层越是倾斜,地下水就越不易保持。 (3)隔水层和含水层的透水性: 隔水层透水性越小及它与 含水层透水性相差越大时,越有利于保持地下水. (4)地下水补给条件:气候、地形等条件对补给有利,补给 充分时,地下水丰富;补给不连续、不充分时,地下水也 不丰富,甚至只形成季节性地下水。
CH2-26
附件一、 洪积扇中的地下水
2、根据地下水埋深、径流条件及水化学特征,可将洪积扇 中地下水划分为Ⅰ、Ⅱ、Ⅲ水文地质带CH2-27源自附件一、 洪积扇中的地下水
水文基础知识点总结
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1 绪论1、水文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下水的科学2、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地下水与周围环境(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及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下,其水质、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兴利除害,造福于人类。
§2 地球中水的分布与循环1、水文循环是指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大循环是指海洋或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小循环是指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2、地质循环是地球浅部层圈和深部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3、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或空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是大气中的水汽含量。
有绝对温度、相对湿度、饱和差和露点等多种表示方法。
4、绝对湿度:表示某一地区某一时刻中的水汽含量,即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
用重量表示时,符号记为m,单位为g/m3;用压力表示时,符号记为e,为空气中所含水汽分压,相当于水银柱高度的mm数或mba(1mba=102Pa),表示空气中水分的不饱和程度。
5、相对湿度:大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饱和时水汽含量的比值,亦即绝对湿度与饱和水汽含量之比,数值上也等于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值,即r(%)=e/E×100%=m/M×100%式中,f为相对湿度,以百分数表示,表示实际水汽压,单位为毫米隶柱;E为饱和水汽压、(同一温度下,水汽压的最大值)。
6、蒸发:是指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亦即温度低于沸点时,水分子从液态或固态水的自由面逸出而变成气态的过程或现象。
7、径流是指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现象。
为水流的重要环节和水均衡的基本因素。
分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8、水系是指汇流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所构成的地表径流系统。
9、流域是指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面积,亦即地表水、地下水的分水岭所包围的集水区域。
10、分水线(分水岭)是指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3 与水文循环有关的气象、水文因素 1.3.1 气象因素
自然界中水循环的重要环节——蒸发、降水,都与大气的物理 状态密切相关;气象和气候因素对水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 要影响。 1.3.1.1 大气圈的结构 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78%)和氧(21%),此外还有二氧化 碳、臭氧、水汽及固态尘埃等。水汽在大气圈中分布不均匀。 以体积百分比表示,大气中水蒸汽的含量平均为:赤道带 2.6%,北纬70°处0.2%,90°纬度带0.9%。在大气层中水 汽的垂向分布也不均匀。大气圈最下部3.5km 范围内集中了其 全部水量的70%,下部5km 范围内含全部水量的90%,再往 高处水汽含量已十分稀少了。
2011年1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 浅部层圈水 从大气圈到地壳上半部属浅部层圈水。其中分布有大气水、地表水、 地液下态水为以 主及 ,生 也物 呈体 气中态的与水固,态这存些在水。均据以联自合由国态教科H2文O 组分织子资形料式,存不在包,括以 生物体中的水与矿物中的水,浅部层圈中水的总体积约为 13.86×108km3。若将这些水均匀平铺在地球体表面,水深约为 2718m。但其中咸水约占97.47%,淡水只占53%。地球浅部层圈 水的分布水 体 体积(km3) %
(3)本世纪中叶至今的发展时期。1946年起,雅可布和汉图什等论述了孔隙承压含
水层的越流现象。英国博尔顿和美国的纽曼分别导出了潜水完整井非稳定流方程。
2011年1月
绪言
5、水文地质学相关学科 地下水动力学、 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 矿床水 文地质学、农业水文地质学、区域水文地质学、古水文地质学 以地质学为基础,同时又与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地 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地球化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工程地质学 是与水文地质学是同时相应发展起来的,因此两者有不少内容 相互交叉。 地下水积极参与水文循环,一个地区水循环的强度与频率,往 往决定着地下水的补给状况。因此,水文地质学与水文学、气 象学、气候学有密切关系,水文学的许多方法也可应用于水文 地质学。地下水运动的研究,是以水力学、流体力学理论为基 础的,并应用各种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
水文地质学重点
第一节:水文地质学基础1.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土层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地下水起源渗入水:降水渗入地下形成的水,是地下水形成的主要形式凝结水:空气中的水汽在颗粒和岩石外表凝结形成地下水初生水:岩浆中别离出来的气体冷凝形成的水埋藏水:与沉积物同时生成或海水渗入到原生沉积物的孔隙中而形成的地下水径流的定义:径流是指一个流域内的降水除去消耗于蒸发以外的全部水流。
径流流量决定于流域面积规模和降水量等。
第二节:地下水的赋存〔体积〕裂隙率:裂隙的体积〔Vr〕与包含裂隙在内的岩石的总体积〔V〕之比。
面裂隙率:裂隙的总面积与岩层面总面积之比线裂隙率:裂隙的总宽度与岩芯总长度之比。
给水性: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能。
给水度:地下水下降1个单位深度时,单位水平面积的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水的体积。
〔单位体积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水量〕〔注意与释水率的区别透水性:透水性指岩石可以被水透过的性能。
渗透系数〔水力传导系数〕:水力坡度为1时,渗透系数在数值上等于渗流速度。
渗透系数不仅取决于岩石的性质,而且与渗透液体的物理性质有关。
渗透率〔内在透水率〕:衡量岩石透水性大小的指标称渗透率。
与渗透液体的性质无关。
一般情况下,地下水的容重和粘滞性改变不大,可用渗透系数近似当作岩层的透水性指标。
含水层:能透过水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1.含水层形成的条件岩层具有储存重力水的空间〔孔隙、裂隙、溶隙〕2.具备储存地下水的地质结构〔透水-含水-隔水、隔水-含水-隔水〕3.具有充足的补给水源含水层与透水层的区别:含水层首先应该是透水层,是透水层中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经常为地下水所饱和的部分上部未饱和的部分则是透水不含水层。
故一个透水层可以是含水层,如冲击沙砾含水层,也可以是透水不含水层,如坡积亚砂土层,还可以是一部分为位于水面以下的是含水层,另一部分位于水面以上的为透水不含水层含水带:是指空间延伸长度较大,而宽度有限的狭长带状地带。
水文地质学总结(地质出版社)
第一章 绪论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水文地质学研究的是:地下水在与岩石圈、地幔、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和人类生活活动相互作用下,其水量与水质在时间上的变化,以及对各个圈层产生的影响,从而服务于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地下水的功能:资源、地质营力、致灾因子、生态环境因子和信息载体等方面。
第二章 地球中水的分布与循环水文循环:是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浅表地下水之间的水分交换。
地质循环:发生于大气圈到地幔之间的水分交换。
我国水资源具有的特点:(1)降水偏少,年总降水量比全球平均降水量少22%;(2)人均水资源量偏低;(3)空间分布不均匀,东部丰富,西部贫乏;(4)季节及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5)水质污染较严重。
地下水的优点:(1)分布广泛;(2)变化稳定;(3)具有天然调节性;(4)水质良好;(5)利于开发利用。
地下水的缺点:地下水隐藏于地下,查明分布规律才能利用;另外,虽然不易污染,但一旦污染,不像地表水那样容易自净修复,需要花费相当长时间和耗费昂贵成本。
第三章 岩土中的空隙和水孔隙:颗粒及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孔隙度:是单位体积岩土(包括空隙在内)中空隙所占的比例。
n 表示岩土孔隙度,V 表示包括孔隙度在内的岩土体积,V n 表示岩土中空隙体积,则: V n Vn = 或 %100⨯=V n Vn裂隙:是岩石在各种应力作用下破裂变形而成的。
按照裂隙的成因,区分为:成岩裂隙、构造裂隙、风化裂隙及卸荷裂隙。
溶穴:原有的裂隙或孔隙,经过地下水溶蚀,扩大而成的空洞。
岩土中的水详细分类:⎪⎪⎪⎪⎪⎪⎪⎪⎩⎪⎪⎪⎪⎪⎪⎪⎪⎨⎧⎪⎪⎪⎪⎪⎪⎩⎪⎪⎪⎪⎪⎪⎨⎧⎩⎨⎧⎩⎨⎧⎪⎩⎪⎨⎧气态水固态水毛细水重力水液态水弱结合水强结合水矿物表面结合水结合水岩土空隙中的水结构水结晶水沸石水矿物结合水)岩土“骨架”中的水(地壳岩石中的水 结合水:固相表面引力大于自身重力的水。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组成地球水圈的水(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是在原始地壳形成以后,在整个地质时期内从地球内部不断逸出而起源的。
地球物质的成分和分布是不均匀的,具有层圈构造。
地球固体表面以上的各层圈为外部构造(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水圈主要是呈液态及部分呈固态出现的。
自然界的水循环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层圈的范围,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两类。
水文循环的定义——地球浅层圈的水,即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特点——水文循环的速度较快,途径较短,转换交替比较迅速。
水文循环的组成: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水文循环的运动规律——海洋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大陆输入水汽量与输出水量基本平衡水文循环发生的动力条件——在太阳辐射和重力共同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作用:通过循环——水的质量得以净化、水的数量得以再生。
水资源不断更新与再生,可以保证在其再生速度水平上的永续利用──也是可持续发展保证。
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影响水文循环的因素:1、气象因素:气温、气压、温度、蒸发、降水2、径流:指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分类:径流可分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3)人类活动等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和水●岩石——水文地质学中指坚硬的岩石及松散的土层●空隙——岩、土中各种类型的空洞的总称孔隙的定义:松散岩石(洪积物、冲积物、黄土等)中颗粒之间的空隙。
2.表示方法:孔隙度n Vn:空隙体积,V:岩石体积孔隙度:是描述松散岩石中孔隙多少的指标定义:某一体积岩石(包括颗粒骨架与空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裂隙定义:由于内外地质营力的作用,而使岩石发生破坏的现象的总称1)什么叫孔隙度?孔隙度大与孔隙大有区别吗?结合水:定义:由于静电引力而吸附在固体颗粒表面的水。
毛细力的方向:作用方向始终指向弯曲液面的凹侧凹凸弯液面是指相对于液相一侧而言的凹形弯液面—负的毛细压强---如同真空吸力凸形弯液面—正的毛细压强毛细力大小与弯液面的曲率成正比含水量松散岩石实际保:留水分的状况(是某岩样某时的含水状态)又称岩石的天然含水量给水度定义:当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高度时,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来的水体积,称为给水度。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第一章地球上得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就是研究地下水得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与水质得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
地下水:地下水就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得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得地下水。
4。
自然界得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得地球各个层圈中得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得过程、5。
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与地壳岩石空隙中得地下水之间得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与深层圈之间水得相互转化过程。
7. 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得水分交换、8. 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得水分交换。
9. 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得含量。
10. 相对湿度:绝对湿度与饱与水汽含量之比。
11。
饱与差:某一温度下,饱与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与时得气温。
13 .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得过程。
14。
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与状态时,超过饱与限度得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14。
径流:降落到地表得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得水流。
1 5 .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得全部河流得总体构成得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
水系得流域:一个水系得全部集水区域、17。
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得连线。
18 .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得水量。
19。
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得水量。
20。
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得流量。
2 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得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得平均水层厚度、22 .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得径流深度与降水量得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就是研究地下水得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与水质得时空变化规律。
2024版水文地质学基础
水文地质学基础CONTENTS •水文地质学概述•地下水基本知识•岩土体水理性质•地下水动态与均衡•水文地质调查与评价方法•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策略水文地质学概述01定义与发展历程定义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分布、运动、形成、性质以及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发展历程从19世纪中叶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水文地质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研究对象与任务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地下水,包括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分布规律、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地下水的运动、补给、排泄等。
任务评价地下水资源,预测地下水动态,防治地下水害,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B CD地质学水文地质学与地质学密切相关,地质学为水文地质学提供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中的许多问题都与水文地质学有关,如地下水污染、地下水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
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在研究工程建设中的地质问题时,需要考虑地下水的因素,因此与水文地质学有一定的交叉。
水文学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在研究对象上有重叠,但水文学更注重地表水的研究,而水文地质学则更侧重于地下水的研究。
与其他学科的关联A地下水基本知识02地下水的定义及分类定义地下水是指存在于地下岩土层中的水分,包括土壤水和岩石水。
分类根据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根据含水介质类型,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地下水的来源与补给来源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等。
补给大气降水入渗、地表水入渗、越流补给等。
地下水的运动与排泄运动地下水的运动遵循达西定律,受水力梯度控制,由高水位向低水位流动。
排泄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主要有泉排泄、向河流泄流、蒸发排泄和人工排泄等。
岩土体水理性质03渗透系数表示岩土体渗透性能的重要指标,反映流体通过岩土体的难易程度。
影响因素岩土体的颗粒大小、形状、排列、孔隙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其渗透性。
测定方法包括实验室测定和现场测定两大类,如常水头渗透试验和变水头渗透试验等。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水文地质学
04
工程地质问题中水文地质作用
工程地质问题概述
1
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地质 条件与工程活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地质现象 和问题。
2
工程地质问题涉及多个领域,如岩土工程、水利 工程、交通工程等,对工程建设的安全、经济和 可持续性具有重要影响。
3
工程地质问题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滑坡、崩塌 、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震等。
06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新技术新方法在水文地质领域应用前景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
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对地下水资源 进行非破坏性探测,提高勘查效
率。
遥感技术
通过卫星、无人机等遥感平台获取 大范围、高分辨率的水文地质信息 。
数值模拟技术
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再现和预测 地下水流动、溶质运移等过程。
大数据时代下水文地质信息挖掘与利用
水文地质学
contents
目录
• 水文地质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 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 •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技术 • 工程地质问题中水文地质作用 • 区域性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水文地质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水文地质学定义及研究对象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主 要研究地下水在岩石圈中的分布、运 动、形成、性质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 系。
数据整合与共享
建立水文地质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多源数据的整 合与共享。
数据挖掘与分析
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提 取有价值的信息。
决策支持
基于大数据分析,为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提 供决策支持。
跨学科融合推动水文地质学创新发展
水文学与地质学融合
01
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
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2.地下水:地下水是指赋存和运动于地表以下土层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3.地下水的功能:1)地下水是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
2)工业生产需要大量使用地下水。
3)农业生产需要有充足的水源保证。
4)地下水是良好的载热物质,可将热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地表供人们使用。
5)某些地区的地下水含有特殊的化学成分,并具有较高的温度,利用这些地下水可治疗某些疾病。
6)有些地下水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矿产资源。
7)利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作为找矿标志寻找某些有用矿产的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4.理想液体:指液体是不可压缩的,没有黏滞性的,没有表面张力,均质,各向同性的连续介质。
5.绝对压强:以没有气体存在的绝对真空作为零点来计量的压强称绝对压强,用p’表示。
p=p’-p(a), p(a)当地的大气压强6.相对压强:把一个压力表放在大气中,指针度数为零,那么用这一压力表所测的压强值称相对压强,用p表示。
7.迹线:液体质点运动时走过的轨迹线8.流线:某一瞬时子流场中绘出的一条曲线,该曲线上所有各点的速度向量都与该曲线相切。
9.流网:在渗流场的某一典型剖面或切面上,有一系列等水头线与流线组成的网格称流网。
a)流网特征:1)在各向同性介质中,流线与等水头线处处垂直,流网为正交网格2)各相邻两水头线间的水头差值彼此相等,各相邻两流线见得单宽流量彼此相等3)在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流网每一网格的边长比为常数。
b)流网的应用(意义):1)确定水头和渗透压强2)确定水力坡度和渗流速度3)确定流量4)从流网的定性分析,可了解渗流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10.自然界的水:分布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和地下水11.自然界的水循环包括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12.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13.小循环:是指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又以降水形式降落入海洋;或是大陆表面蒸发的水汽,仍以降水形式降落回陆地表面。
水文地质资料
水文地质资料什么是岩石?三大岩类有哪些?岩石:矿物的天然集合体。
大岩类(根据成因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沉积岩:由成层堆积的松散堆积物固结而成,占陆地表面的75%。
变质岩:原岩(岩浆岩或沉积岩)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变质作用的特点:①地下较高温度、较大压力下进行,不同于外力地质作用;②固态下进行,不同于岩浆作用;③产生变质矿物:为鉴定标志。
地层接触方式有哪些?各自的特点和形成过程?1、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一致,时代连续。
形成过程:缓慢下沉,顺序接受沉积,下老上新。
2、不整合接触①平行不整合接触:又称假整合。
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一致,时代不连续,有沉积间断(不整合面,风化剥蚀面)。
形成过程: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地壳抬升→风化剥蚀,形成不整合面地壳下沉→接受新的沉积。
②角度不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时代不连续。
形成过程:地壳下沉,接受沉积,挤压运动→岩层弯曲,地壳抬升→风化剥蚀,形成不整合面地壳下沉→接受新的沉积。
不整合面处由于沉积环境发生了阶段性变化,上下地层岩性及古生物等显著不同。
不整合面以上岩石后沉积,时代新;不整合面以下岩石先沉积,时代老。
根据地层的接触关系可以推测地壳运动发展史和岩层形成的相对年代。
三大岩类的形成过程,结构和构造类型?岩浆岩的主要结构有:①晶粒状结构:缓慢冷却、从容结晶,深成岩特有;②斑状结构:主要浅成岩,部分喷出岩;③玻璃质结构:迅速冷却,来不及结晶,玻璃质,喷出岩。
(2)构造:矿物的排列和充填方式所反映出的外貌特征。
①流纹状构造:酸性喷出岩,流纹岩;②气孔状构造:基性喷出岩,玄武岩;③杏仁状构造:玄武岩中常见;④块状构造:花岗岩。
液态的岩石沿着构造薄弱带上升,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沉积岩结构:岩石组成部分的颗粒大小、形状和胶结特征。
1)碎屑结构:由原岩的风化产物胶结而成,沉积岩特有。
2)泥质结构:由化学风化而成的粘土矿物(如高岭石、水云母等)组成,粒径 < 0.005 mm,质地均一,致密而性软。
水文地质学基础
孔隙水
裂隙水
岩溶水
包气带
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
潜水
孔隙潜水
裂隙潜水
岩溶潜水
承压水
孔隙承压水
裂隙承压水
岩溶承压水
上层滞水(a) 、潜水(b)、承压水(c)
a
b
c
一、潜水与潜水含水层概念 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稳定含水层中的水。 自由表面—没有隔水顶板或只有局部隔水顶板,与大气直接相通,除大气压强外不受其它任何附加压强。 稳定—具有一定的空间连续性(范围),以与上层滞水区分。 潜水含水层:赋存潜水的岩层。 建筑房屋时的基坑排水,大堤堤角处的散浸渗漏(潜水)
3.1 包气带与饱水带
3.2 含水层 隔水层 弱透水层
一、基本概念 饱水岩层中,根据岩层给水与透水能力而进行的划分: 含水层(Aquifer): 是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各类砂土,砂岩等 隔水层(Aquifuge): 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裂隙不发育的基岩、页岩、板岩、粘土(致密) 弱透水层(Aquitard): 渗透性很差,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但在较大水力梯度作用下,具有一定的透水能力的岩层——各种粘土,泥质粉砂岩、砂质页岩
某地潜水等水位线图(平面)
河
河
流
流
由于潜水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流动,一般情况下,潜水面不水平,是一个向排泄区微微倾斜的曲面 。 该曲面往往与地表面一致,但起伏比较平缓 。 潜水面首先受地表水文网密度和切割深度的控制。 在地形切割强烈地区,地下水补给河水,潜水面向河道倾斜;在河流的下游,河床往往高于地面,河水位高于潜水位,河水补给潜水,则潜水面向河流外侧倾斜。 潜水面形状还受含水层岩性及过水断面大小影响 含水介质透水性越强,其中潜水水面越缓;介质透水性越差,潜水面越陡。在均质的介质中,当潜水流经较大的过水断面时,其水力坡度变缓。
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重点资料
一、名字解释1.动储量:单位时间流经含水层(带)横断面的地下水体积,即地下水的天然程流量;静储量:地下水位年变动带以下含水层(带)中储存的重力水体积;调节储量:地下水位年变动带内重力水的体积;开采储量:用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工程能从含水层中取出的水量,并在预定开采期内不致发生水量减少、水质恶化等不良后果。
2.补给量:补给量是指天然状态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通过各种途径进人含水系统的水量。
3.储存量:指地下水补给与排泄的循环过程中,某一时间段内在含水介质中聚积并储存的重力水体积4.允许开采量:允许开采量就是用合理的取水工程,单位时间内能从含水系统或取水地段取出来,并且不发生一切不良后果的最大出水量5.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系统是以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把地球水圈一定范围内的地下水体作为一个系统,运用系统理论分析、研究地下水的形成与运移的机理,并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解决地下水资源的勘察、评价、开发利用和管理问题。
6.地下水动态:1、地下水的动态——指表征地下水数量与质量的各种要素(如水位、泉流量、开采量、溶质成分与含量、温度及其它物理特征等)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7.地下水均衡——指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地下水水量、溶质含量及热量等的补充(或流入)量与消耗(或流出)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8.给水度:给水度(产)是表征潜水含水层给水能力或储水能力的一个指标,9.水文地质参数:表征含水介质水文地质性能的数量指标,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基础资料,主要包括含水介质的渗透系数和导水系数、承压含水层的储水系数、潜水含水层的重力给水度、弱透水层的越流系数及水动力弥散系数等,还有表征与岩土性质、水文气象等因素的有关参数,如降水人渗系数、潜水蒸发强度、灌溉入渗补给系数等。
10.渗透系数:渗透系数(K)又称水力传导系数,是描述介质渗透能力的重要水文地质参数,11.导水系数(T):是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与含水层厚度的乘积12.储水率:表示当含水层水头变化一个单位时,从单位体积含水层中,因水体积膨胀(或压缩)以及介质骨架的压缩(或伸长)而释放(或储存)的弹性水量13.越流系数:表示当抽水含水层和供给越流的非抽水含水层之间的水头差为一个单位时,单位时间内通过两含水层之间弱透水层单位面积的水量14.降水人渗补给系数:是降水渗人量与降水总量的比值,15.水动力弥散系数:是表征在一定流速下,多孔介质对某种溶解物质弥散能力的参数。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I •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 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 •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 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 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II •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 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 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 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 •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 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 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 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 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 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 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 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 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1.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4-水文地质学
第四部分:水文地质学一、地下水(一)了解地下水赋存空间的特征广泛埋藏于地表以下的各种状态的水,统称为地下水。
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
地下水是一个庞大的家庭。
据估算,全世界的地下水总量多达1.5亿立方公里,几乎占地球总水量的十分之一,比整个大西洋的水量还要多!地下水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井水和泉水是我们日常使用最多的地下水。
不过,地下水也会造成一些危害,如地下水过多,会引起铁路、公路塌陷,淹没矿区坑道,形成沼泽地等。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地下水有一个总体平衡问题,不能盲目和过度开发,否则容易形成地下空洞、地层下陷等问题。
赋存在地下岩土空隙中的水。
含水岩土分为两个带,上部是包气带,即非饱和带,在这里,除水以外,还有气体。
下部为饱水带,即饱和带。
饱水带岩土中的空隙充满水。
狭义的地下水是指饱水带中的水。
地下水可开发利用,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的水源。
地下水具有给水量稳定、污染少的优点。
含有特殊化学成分或水温较高的地下水,还可用作医疗、热源、饮料和提取有用元素的原料。
在矿坑和隧道掘进中,可能发生大量涌水,给工程造成危害。
在地下水位较浅的平原、盆地中,潜水蒸发可能引起土壤盐渍化;在地下水位高,土壤长期过湿,地表滞水地段,可能产生沼泽化,给农作物造成危害。
地下水中分布最广的是钾、钠、镁、钙、氯、硫酸根和碳酸氢根 7 种离子。
地下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量称总矿化度,总矿化度小于1克/升的,称淡水,1~3克/升的,称微水,3 ~10克/升的,称咸水,10~50克/升的,称盐水,大于 50 克/升的,称卤水。
地下水中钙、镁、铁、锰、锶、铝等溶解盐类的含量称硬度,含量高的硬度大,反之硬度小。
绝大多数地下水的运动属层流运动。
在宽大的空隙中,如水流速度高,则易呈紊流运动。
地下水主要有降水入渗、灌溉水入渗、地表水入渗补给,越流补给和人工补给。
在一定条件下,还有侧向补给。
地下水的排泄主要有泉、潜水蒸发、向地表水体排泄、越流排泄和人工排泄。
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一、名词解释:1:水文地质学: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浅表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4.简述水文循环的驱动力及其基本循环过程?水文循环的驱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
地表水、包气带水及饱水带中浅层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而变为水蒸气进入大气圈。
水汽随风飘移,在适宜条件下形成降水。
落到陆地的降水,部分汇聚于江河湖沼形成地表水,部分渗入地下,部分滞留于包气带中,其余部分渗入饱水带岩石空隙之中,成为地下水。
地表水与地下水有的重新蒸发返回大气圈,有的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返回海洋。
5.大循环与小循环的区别?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为大循环。
6.地质循环:发生于大气圈到地幔之间的水分交换。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二、填空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7.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8.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三、判断题2.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 )4.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
(× )5.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 )6.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 )8.降水、蒸发与大气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
(√ )10.蒸发速度或强度与饱和差成正比。
(√ )四、简答题3.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 分子态水的转换,通常更替较快;地质循环发生于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与合成,转换速度缓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系统思想与方法的核心:把所研究的对象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并从整体的角度去考察、分析与处理事物。
8.2 地下水系统的概念1.地下水系统概念的产生2.地下水系统的概念:☆地下水含水系统: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岩系。
☆地下水流动系统: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
3.地下水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比较(1)含水系统将包含若干含水层与相对隔水层的整体作为所研究的系统。
系统的边界是不变的;流动系统以地下水流作为研究实体,边界是可变的。
(2)含水系统的整体性体现于它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整体性体现于它具有统一的水流。
(3)含水系统与流动系统都具有级次性。
•控制含水系统发育的主要是:地质构造•控制地下水流动系统发育的主要是:水势场8.3 地下水含水系统含水系统在概念上是含水层的扩大,因此,关于含水层的许多概念均可用于含水系统。
8.4 地下水流动系统1.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动力特征2.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化学特征地下水流动系统的不同部位,由于流速和流程对水质的控制作用,显示出很好的水化学分带:在地形复杂,同时出现局部、中间、区域流动系统时,以垂直分带为主。
地形变化简单,只出现区域流动系统时,主要呈水平分带。
3.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温度特征地下水流动系统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用的水文地质分析框架;根据渗流场、水化学场、水温度场之间的密切内在联系,利用地下水流动系统这一理论框架,可以将各方面零散的信息综合成一副有序的图景。
第9章9.1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1. 地下水动态: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含水层(含水系统)各要素(如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水温等)随时间的变化。
2. 地下水均衡:指某一时段某一地段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能量)的收支状况。
3.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关系◆均衡是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内在原因(实质);动态是地下水均衡的外部表现;◆均衡的性质和数量决定了动态变化的方向与幅度;动态反映了地下水要素随时间变化的状况。
4.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研究的意义①查清地下水补给、排泄与资源条件、含水层之间、含水层与地表水之间的关系;②认识区域水文地质条件;③进行水量和水质评价;④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防止地下水危害;⑤检验水文地质结论。
9.2 地下水动态一、地下水动态的形成机制二、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1. 气象(气候)因素:对潜水动态的影响最为普遍而明显。
☆昼夜变化:往往会形成伪变化。
☆季节变化:潜水表现的极为明显。
☆多年变化:供水时,应注意多年最低水位,排水时应注意多年最高水位。
三、地下水天然动态类型1.潜水及松散沉积物浅部的水:☆蒸发型动态: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平原或盆地。
地下水径流微弱,以蒸发排泄为主。
地下水向盐化方向发展,并使土壤盐渍化。
☆径流型动态:山区及山前。
潜水埋藏深,蒸发排泄可忽略,以径流排泄为主。
水质季节变化不明显,长期中趋于淡化。
☆弱径流型动态:气候湿润的平原与盆地。
潜水埋藏深度小,但气候湿润,蒸发排泄有限,以径流排泄为主,但径流微弱。
水质季节变化不明显,长期中向淡化方向发展。
2.承压水:径流型动态。
动态变化的程度取决于构造封闭条件。
四、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动态人类活动通过增加新的补给来源或新的排泄去路,而改变地下水的天然动态。
☆若新增加的补给量与新增加的排泄量相等,会出现新的动态平衡。
☆若天然排泄量的减少量与新增加的补给量之和不足以补偿人工排泄量时,将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兴建水库、引水灌溉等,增加了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在干旱半干旱区会因强烈蒸发而出现土壤盐渍化。
9.3 地下水均衡一、地下水均衡有关概念地下水均衡研究,实质就是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去分析参与水循环的各要素的数量关系。
研究某地区某时段内的收入、支出项,列出均衡方程式,确定各均衡项,并推求未知项。
均衡区:最好是具有隔水边界的完整水文地质单元。
均衡期:可以是年、季、月,也可以是若干年。
正均衡:收入> 支出负均衡:收入< 支出二、水均衡方程式: A-B=△W1.天然状态下总的水均衡:2.潜水均衡方程式三、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均衡收入项增加了灌溉入渗补给量及其它人工补给量;支出项增加了排水沟渠排泄量、人工开采量、矿山排水量等。
四、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均衡大规模开采承压含水层中的地下水,会导致含水层压密释水,引起地面沉降。
粘性土层压密释水量往往占地下水开采量的百分之几十,在地下水均衡方程中不能不考虑粘性土层永久释水的影响。
五、大区域地下水均衡研究需注意的问题注意避免上、下游之间,潜水、承压水之间,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水量的重复计算,人为地夸大可开采利用的水量。
第十章孔隙水孔隙水最主要的特点是:①水量在空间分布上连续性好,相对均匀。
②一般呈层状分布,与岩层分布相一致;③同一含水层中的孔隙水具有密切的水力联系,并具有统一的地下水面;④通常呈层流流态,符合达西定律。
10.1 洪积扇中的地下水Ⅰ带:潜水深埋带(盐分溶滤带)潜水埋藏深,地下径流强烈,蒸发微弱而溶滤强烈,形成低矿化水;多为HCO3型水。
Ⅱ带:溢出带(盐分过路带)水位抬高,埋深变浅,甚至溢出地表,蒸发加强,水矿化度增高。
Ⅲ带:潜水下沉带(盐分堆积带)潜水埋深又略增大,但仍不大,蒸发为主要排泄方式,水矿化度高。
☆新构造运动对地下水位的影响☆气候条件对水化学分带的影响呈二元沉积结构。
下部砂砾石层水量丰富,多为低矿化的淡水,是良好的供水源地,也是矿坑充水的重要水源。
•现代河道与近期古河道:地势高、岩性粗,渗透性好,利于接受地表水与降水的入渗补给,地下水埋深大,蒸发弱,以溶滤作用为主,水质良好。
是良好的供水源地。
•河间洼地:岩性细,渗透性差,地下水位浅,蒸发增加,矿化度增大。
易发生土壤盐渍化。
10.3 湖积物中的地下水◆湖积物沉积特征:岸边浅水处沉积砂砾等粗粒物质,向湖心逐渐过渡为粘土。
◆湖积物中的砂砾层(岸边)构成主要的含水层,湖心一般为贫水区。
◆湖积物中水资源一般并不丰富。
10.4 黄土高原的地下水◆水量不丰富,地下水埋深大,水质较差。
◆黄土塬赋存地下水比较丰富。
黄土梁、茆不利于地下水赋存.梁、茆间的宽浅谷地可当作小型供水水源。
一、裂隙水的类型1、成岩裂隙水(层状裂隙水)◆多见于硬脆性岩石中。
玄武岩中的层状裂隙含水系统。
岩脉及侵入岩接触带,形成的带状裂隙含水系统。
◆常呈层状或似层状分布,具有良好的水力联系和统一的地下水面,往往形成水量丰富的含水层。
2、风化裂隙水(面状裂隙水)◆成层状分布于地表风化带中,具有良好的水力联系和统一的地下水面,含水量不大。
3、构造裂隙水(脉状裂隙水)◆是裂隙水研究的主要对象。
◆具有强烈的非均匀性、各向异性、随机性二、裂隙介质及其渗流1. 裂隙及裂隙网络◆风化裂隙网络:密集均匀,普遍连通◆成岩裂隙网络:密集均匀,普遍连通◆构造裂隙的树状(或脉状)结构网络:☆微小裂隙:有一定的贮水意义☆中裂隙:贮水、导水功能☆大裂隙(包括断层):控制地下水的传输2. 裂隙水流的基本特征◆流场不连续◆局部流向与整体流向往往不一致三、裂隙介质的研究方法1. 等效多孔介质方法:☆用等效的多孔介质场来近似代替复杂的裂隙介质场.☆应用条件:1)等效时含水系统的补、径、排条件不能改变。
2)等效是两种介质在特定功能上的等效。
2. 双重介质方法☆分别用两种等效的多孔介质去近似代替大小两种空隙。
☆特点:1.两种空隙空间分别刻画,各有自己独立的参数;2.两种空隙存在水力联系,可以进行水量交换。
3. 非连续介质方法☆对裂隙网络中每条具有实际导水意义的裂隙进行精确的描述。
☆优点:可以准确计算出裂隙网络内任意一点的水头、孔隙水压力、渗透速度、流量等。
☆缺点:对实际资料的要求很高,计算复杂,要求用电网络模拟或计算机模拟。
◆三种方法的适用范围☆等效多孔介质方法:大范围的流量问题☆双重介质方法:介质中存在两种导水能力相差悬殊的空隙☆非连续介质方法:小范围的以求解孔隙水压力、流速为主的问题四、断裂带的水文地质意义断层两盘的岩性及断层力学性质,控制着断层的导水-贮水特征同一条断层,由于两盘岩性以及力学性质的变化,不同部位的导水性可以很不相同。
◆导水断层带的水文地质意义:①贮水空间。
当围岩本身裂隙不发育而仅断层带局部破碎时。
初期涌水量及水压可能较大,但迅速衰减,以至干涸②发育于透水围岩中的导水断层,不仅是贮水空间,还兼具集水廊道的功能。
涌水量较大且稳定。
③导水断层沟通若干个含水层或地表水体时,断层带兼具贮水空间、集水廊道与导水通道的功能。
涌水量大且长期保持稳定。
④当存在厚层隔水层且断层断距较大时,形成阻水断层。
有利于排水疏干而不利于供水。
重点内容1. 裂隙水的类型及特征2. 裂隙水流的特征3. 裂隙介质的研究方法及使用范围4. 导水断层的水文地质意义第十二章岩溶水12.1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一、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1)可溶岩的存在可溶岩的岩性愈纯,含易溶组分就愈多,岩溶愈发育。
(2)可溶岩必须是透水的岩石的空隙性是控制岩溶发育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构造裂隙的意义最大。
(3)具有侵蚀能力的水CO2溶于水形成碳酸,或水含有其它酸类(4)水是流动的12.2 岩溶水系统的演变1. 地下水流对介质的改造不均匀介质不均匀水流差异性溶蚀更不均匀的介质更不均匀的水流进一步的差异性溶蚀,……2. 地下水流动系统与岩溶发育垂直分带12.3 岩溶水的特征一、岩溶水的分布特征空间分布极不均匀二、岩溶水的运动特征1. 层流与紊流共存2. 局部流向与整体流向常不一致3. 岩溶水可以是潜水,也可以是承压水三、岩溶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灌入式的补给•畅通的径流•集中的排泄四、岩溶水的动态水位动态变化非常强烈,变化迅速且缺乏滞后。
泉的流量变化也很大。
五、岩溶水的水化学特征化学成分通常比较稳定,水质好,大多为重碳酸钙型水。
12.4 我国南北方岩溶及岩溶水的差异以秦岭淮河为界,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岩溶与岩溶水的发育都存在一系列差别。
☆南方的岩溶发育比较充分,岩溶现象比较典型。
地表可有峰丛、峰林、溶蚀洼地、溶斗、落水洞、竖井等,地下多发育较为完整的地下河系。
☆北方地表除可见流水造成的溶沟外,少有坍塌造成的溶斗、落水洞等,地表多呈现常态的山形,而不呈峰林状。
至今在我国北方尚未发现形态完整的地下河系。
重点内容1.岩溶发育的条件2.岩溶水的特征:空间分布特征运动特征补径排特征动态特征水化学特征第十三章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资源的概念◆地下水资源的特征系统性、可恢复性、可调节性◆地下水资源的分类及其供水意义: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第十四章地下水与环境◆人类对地下水的不利影响通过三个方面发生:☆过量开发或排除地下水☆过量补充地下水☆污染物进入地下水◆过量开发或排除地下水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与水资源枯竭☆地面沉降与塌陷☆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过量补充地下水引起的环境问题:(1) 引起土壤的次生沼泽化;(2) 引起土壤盐渍化及地下水咸化;(3) 孔隙水压力增大,有效应力减小,导致斜坡土石体失稳;(4) 水库诱发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