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论文.
论老子的道德观
论老子的道德观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其代表作为《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道德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老子的道德观,分析其主要观点和内涵,并对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进行一定的探讨。
背景老子的生平事迹并不为世人所知,仅据传说他是中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道家学派主张“无为而治”,讲求顺应自然、保持谦逊、回归本性。
老子所提倡的道德观也是基于这些核心理念构建起来的。
道德观的主要观点1.道的本质:老子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一个无法言说的终极真理,即“道”。
道是无形的、无物的、无名的,它包含着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动力。
道是一种自然法则的表达,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
2.道德的核心:老子强调道德的核心是“无为而治”。
他认为人们应当顺应自然,保持谦逊和柔顺,不要主动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而是随顺自然的变化。
3.柔弱之道:老子提倡“柔弱之道胜刚强之道”。
他认为过度的力量和争斗只会导致破坏和矛盾,而柔弱、谦逊的态度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和平衡。
4.道德修养:老子主张通过修养自身来达到道德境界。
他认为人们应当尽可能地回归本性,放下私欲和执念,保持谦虚和无私的态度。
5.道德的实践:老子认为实践是道德体现的关键。
他主张以非行政的方式治理社会,通过自然的力量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强调领导者要以身作则,通过道德榜样来影响他人。
道德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老子的道德观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首先,老子强调顺应自然和回归本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功利和物质的满足,忽视了对本性和自然的关注。
老子的观点提醒我们,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本性的关注,并以此为指导调整生活方式。
其次,老子主张通过道德修养来达到个人境界的提升。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关注物质的追求,忽略了对内在世界的培养。
老子的道德观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心的修养,通过谦逊和无私的实践来提升自己,成为更加完善的人。
老子700字论文
老子700字论文篇一:老子论文结合现实社会谈谈对道的理解摘要: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所在,人之圣也,道之恒也。
现今生活烦纷,人与人的关系愈加僵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恶化,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渐凸显出主人意识,这些都需要不断调节,而道对此则有着明显的积极的指导作用,道处之,事以顺。
老子之道从古就对我们有着重要影响,而今社会传统儒礼崩坏,愈加需要老子道对我们生活进行指导,顺道而行,药之方也。
关键词:道养生自然无为(一)道道老子之道是以身观身,以本身之思在情境下,自然而然的博弈智慧的经验之谈。
故而“正言若反”。
反起来说我们不轻易发现的大道理,而大道理从正面说就显呆板和生硬。
“大道废,有仁义”的情境。
这是老子的历史演化观。
老子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社会改革主张,首先是从对历史演化的回顾中得出来的。
老子生活的春秋后期是一个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
从社会的表象层面看,旧的制度、传统、习俗迅速崩坏,大大小小的统治者贪婪残暴,兼并战争加剧,人民陷入深重的灾难。
表现在更深的思想观念的层面上,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人们不再保有纯真质朴的自然之性。
老子曾是周王朝的史官,对过去的历史比较熟悉,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又亲身经历了社会上发生的一切,从而提出了自己对人类社会历史演变的独特而深刻的看法。
老子认为,天道是自然无为的,人道是天道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落实,是对天道的效法,因而也应是自然无为的。
然而统治者们却违背了自然无为的原则,肆意地扩张一己的私欲和野心,导致了社会的危机和人民的苦难。
“无为而治”的主张,就是对这种违背天道的“有为”政治的反思和纠正。
老子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二)养生现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苏丹红、地沟油、三聚秦安先后登场。
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之道。
少而富,老而安。
在享受今天的同时,关心明天健康也是至关重要,而老子对这方面也有着很深的研究。
《史记》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二养寿。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国际关系学院学期期末论文论文题目《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姓名系别文化与传播系班级传播学学号指导老师《老子》又名《道德经》,由前三十七章《道经》和后四十四章《德经》组成,共五千余言,相传是先秦时期老子所著。
它率先提出了“道”这一最高的哲学概念,且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遗产,对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化等均产生了甚远的影响。
而《老子》以及其所蕴含的道家的哲学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中又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如果要深入的理解《老子》的哲学,做到古为今用,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其自身的内容和背景。
魏源在《老子本义》中对其有着详细的解读,他认为:“老子,救世之书也。
”“老子着书,明道救时”,“此老子悯时救世之心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初衷是在于“救世”,那么,我们就要回到老子成书的春秋时期,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危机,以更好的了解《老子》。
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也就是社会上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周公“制礼作乐”千年后,礼乐制度走到了崩坏的边缘。
而在老子的道家思想之外,孔子的儒家思想显然更加为世人所熟知,孔子从继承与发扬礼乐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西周的礼乐制度已然足够完美,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用“礼乐”来教化百姓,让社会不再动荡,国家稳定。
孔子的一生都致力于追求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并且站在肯定礼乐文化的立场,对传统的西周继承下来的制度加以“损益”的改制。
而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则不然,他恰恰认为礼乐制度才是造成道德衰微的原因,才是社会动荡的根本。
他认真的反思着人为的一切因素在文明中,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并尖锐的指出了礼乐制度的危机正是其自身的缺陷所造成的。
正所谓“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混乱,有忠臣。
”如同他这番话的辩证思想,社会之所以产生危机的原因究其根本,不也正是人们自身自食其果吗。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德观
浅谈老子道德观与实现个人的自我和谐摘要:在老子思想中,"道"与"德"是分开的,却都蕴含着"和谐”的主题。
的道德观是对提升个人的素质,而社会本来就是由人所构成,个体的素养提高也就意味着社会的。
因此,笔者试图从社会个体提高自身的角度来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老子道德观和谐社会老子认为,道与德虽然不同,却都以和谐为内核。
和谐首先是一种协调、和睦的状态J和谐要求各种事物配合得匀称、适当。
"和而不同","和"中包含了多样性、差异性。
古人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谐中包含了统一性与创生性。
在西方文化中,和谐也有类似的意义。
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数的和谐",自然是一个和谐宇宙。
赫拉克利特认为相反者相成,对立即和谐;莱布尼茨用“预定和谐”来说明由无限单子所组成的宇宙的和谐一致。
可见,差异、多样、统一、化生是和谐的首要内涵。
换言之,和谐即"相异者或对立者之相济相成的结聚、其次,和谐还可以表现为对和谐状态的追求。
想要达到和谐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要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做事。
而上述这两点在老子的道与德中恰恰都有所体现老子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反对传统世俗的价值观,并建构了一套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
这套人生观与价值观虽然常被用于处世和治国,成为阴谋家与政客谋权夺利的道术与权术,但老学的主旨毕竟在于超脱世俗生活,在隐遁中寻求安身立命的基础,因此它的本意是要追寻内心的平衡与和谐,即自我和谐。
一老子道德观中蕴含的“和谐”思想在现代的分科之学中,自我和谐主要是心理学探讨的问题。
两千多年前的老子,用了另一番语言对自我和谐的问题做了精辟的阐释。
老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圣人。
圣人便是得道之人,他们不仅是道德上的楷模与典范,更拥有着最平和的心态。
老子从道与德的角度来描述圣人内在的和谐自我。
老子的道论文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老子的道论文篇一:老子的道论文浅析老子的道“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是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核心和逻辑起点。
老子所说的“道”是既超越又内在于一切形下之物及社会人生的形而上的存在本体和价值本体, 它的实质是矛盾法则或对立统一规律。
一,何为老子的道道是老子一切思想的核心,他的所有理论都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
道的本意是道路为人所行走。
后来它不仅指人行走的道路而且也指事物存在和发展运行的道路。
因此,道常常被理解为万物的本性和规律等,而道作用于人生则体现为生活准则。
“道”不是物质性实体, 而是形而上的实体。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周易· 系辞上传》)。
无论是道家之“道” , 还是儒家之“道” , 都是在形而上即超越于具体事物之上的意义上讲的。
认为道是物质性实体的,主要是根据《老子》中有“有物混成”、“道之为物”以及“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等文句。
但是,“物”并不等于物质性的实体, “物”只是表明它的客观性或实有性, 而一切具有客观性实际内容的非物质性实体也是“物”。
《老子》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其真,其中有信。
这个实有的存在体,在这个宇宙是唯一的、绝对的,它的本身是永久常存,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因外在的力量而改变,但同时它不是固定不变的,道本身是不断地变动着的,道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由于道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着自身的规律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切运动无不遵循道的规律。
因此道是生活准则。
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生活层面就成为人类生活的方式和处事的方法,这个作用于人生的道称之为德,从而作为人们的生活准则。
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_老子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_老子人生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老子人生哲学论文5800字(一):老子“尊道贵德”人生哲学思想探析论文[摘要]“尊道贵德”是老子人生哲学的核心价值。
“道”“德”内在于生命,展示于人生历程。
道德不仅是人生由来的依据,也是人生践履的法则。
“尊道贵德”,一方面需要认清每一生命的性德,做到顺遂本性;另一方面应持守俭约之德,做到“见素抱朴”,回溯生命本源之道,也就是在贵德中尊道,在尊道中贵德。
这一哲学思想对现世之人生模式选择与人生幸福获取亦不乏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尊道贵德”;人生准则;人生模式;当代价值①“地”据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48页改定。
②“国”据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51页和翟仁义著《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老子C》第一组改定。
老子(约公元前571至公元前478年),姓李,名耳,字伯阳,亦名老聃,春秋末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中国道家哲学的重要代表,其代表作《老子》,亦称《道德经》。
道家以其论“道”述“德”而见长,故又被称为“道德家”。
道家所谓“道”“德”,蕴含浓郁的生命气息,有其特定的生命内涵。
“尊道贵德”既是《道德经》的重要论题,又凝聚着老子人生哲学的核心价值。
即使是在科技昌明的今天,这一价值对于世人践行合理的生活方式、获取人生幸福仍不乏借鉴意义。
一、“道”“德”与人生老子之学不离现实人生,并以“道”“德”与生命直接关联。
老子论“道”多从生成论言起,如《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①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国②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P65-66)“道”是浑然一体的本根存在,虽然无形无名,却先于天地而在存,不妨称之为天地万物之母,此即宇宙万物之源。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摘要: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
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
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
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
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
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
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
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
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正文:第一部分:概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于前571年。
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
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
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
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
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底、不坚决,只要统治者对其不太苛刻,能保持其现有的经济地位就知足常乐了,老子的哲学正是反映了当时这个阶层的要求和愿望。
浅谈老子《道德经》思想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浅谈老子《道德经》思想对设计思维的影响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哲学宝库中的瑰宝。
老子在《道德经》中探讨了许多关于人生、道德、政治和宇宙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今的设计思维产生了一定的启发。
本文将从道德经的思想角度探讨其对设计思维的影响。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无为而成”等思想,强调了自然的调和和平衡。
在设计思维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思想。
在设计过程中,不要过分追求激进和急功近利,而是要顺其自然,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寻求设计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产品设计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无为而治”的思想,避免过度设计和临时应急,让产品在自然环境中得以自然生长和发展。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柔弱胜刚强”、“以柔克刚”等思想,强调了柔性的力量。
在设计思维中,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启发。
柔性设计是一种以人为本、关注用户需求、灵活变通的设计理念,强调设计的柔韧性和适应性。
在产品设计中,柔性设计可以让产品更贴近用户需求,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和需求,更有利于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了“道法自然”、“守静笃初”等思想,提倡了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
在当今的设计思维中,也可以借鉴这一思想。
返璞归真的设计理念强调回归自然、尊重生态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主张用简约、自然、纯粹的设计语言传递产品的本真和纯粹。
返璞归真不仅体现在产品的外观和形式上,更体现在产品的功能和使用价值上。
设计师可以通过返璞归真的设计理念,创造出更加符合人类自然属性和环境要求的产品,使产品在使用中更加舒适、便利和健康。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难得之事、大易始也”等思想,强调了以静制动、以慢制快的设计原则。
在设计思维中,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
设计师在产品设计中不宜急功近利,而是要按部就班,稳扎稳打。
通过精益求精、潜心钻研,才能创造出更加完美的作品。
老子《道德经》作文1500字
老子《道德经》作文1500字在孩提时代的我就曾经接触过圣人老子的《道德经》,大家可以轻而易举猜到当时懵懂孩童的我,对于这本书可谓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我对老子以及《道德经》的初步认识还得追溯到我爷爷跟我讲的故事。
爷爷跟我讲了很多的古代传说,其中就有关于圣人老子的传说——相传老子一夜间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道德经》,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成为神话传说中的太上老君。
小时候听着这些传说比较神秘、玄奥的东西,都是和老子相关的,但是老子是谁,什么是老子的学说,他所著作的《道德经》讲述的是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却知之甚少,而且那时根本看不懂。
读懂一本书,首先读懂一个人。
这是我阅读书籍的座右铭,若光看一本书所讲的内容,而不去深入了解作者为何做此书的种种原因,那就与作者做此书献于世的真正目的了。
我不乏有些人著书纯粹是为了赚取稿费或者立名,那样的人不配叫作者,只能勉强称为写作工作者罢了。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时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范文写作时代造英雄,时代也会造就文化精神上的佼佼者。
如今很多人称《论语》为做官必学,《道德经》为做人必学,想必有一定的道理可遵循,但便不是如如今说法那样的片面。
一本《道德经》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为人等多方面的内容。
换一种比较概括的话说可算为一本百科全书,但是《道德经》真正的分类还得算为哲学著作。
老子道家的学术充满着辩证法,从探讨宇宙天地、自然规律的变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真正地以人为本,直接从关注明民生,关注社会弱者,弱势群体出发,老子之道算是弱者之道,对社会人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道德经》揭示宇宙万物、自然天地、社会与人等及其运动规律,因而是一个博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了很多反映事物运动一般规律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黑格尔曾经感慨: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在老子《道德经》诸多哲学概念中,我最熟透的算是立身处世这方面知识。
关于道德经的论文
关于道德经的论文道德经是中国文化中一本极为重要的经典著作,它由老子所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道德经的影响非常广泛,它不仅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有着重要影响,也对世界各地的人们有深刻的启示和指导。
本篇论文将分别从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历史背景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地探讨。
道德经的思想内涵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之一,它包含了我们今天可谓司空见惯的许多道德准则。
在道德经中,最为重要的思想就是“道”。
“道”是老子介绍的一个概念,意思是泛指一切自然规律,它是实现本性的本源与崇高的境界,是伦理价值的根本所在。
在老子看来,要想实现人类的终极目标,必须全力追求道这种终极价值。
因此,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很多与道有关的思想,如“无为而治”、“淡泊名利”、“反其道而行之”等等。
这些思想也成为后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很多有追求的人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指导。
除了道之外,老子在道德经中还传达了很多其他的思想。
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表明了宇宙的创世过程,并暗示了创造的有机形式。
在有形的物质世界中,每个元素都具有独立的实体,“一”代表着天地之间的空气、能量、意识等等。
这“一”是神圣的核心;“二”就是在“一”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立两个方面,其中包括太极、男女、正邪等等。
这些对立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客观存在的;“三”是指三个方面的统一,即太极之中的中和状态。
这一格言阐述了人性的本质、宇宙的规律以及事物的间接相互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历史背景老子是中国春秋时期末期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亦是道教的创始人之一。
当时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存在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社会动荡、道德沦丧等现象。
在这种背景下,老子整理出了道德经这一思想体系,提出了道教的基本理念。
这样一种思想不仅有利于人们恢复社会秩序,而且对追求内心平衡、趋向禅境的人们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继而,道德经的思想渐渐传播至全国各地,成为中华文化的常识,直至今天仍在影响着中国和世界的各个领域。
老子的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的哲学思想论文老子的哲学思想论文老子哲学是指从老子写的《老子道德经》中提取出来的哲学道理的总称。
老子哲学顾名思义是老子所创办的哲学,在老子哲学中老子提出知识是没有单一性的。
同时老子还不相信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考量总结出治理国家建设发展的规律,所以他主张无为而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老子的哲学思想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老子的哲学思想摘要:老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研究老子的思想对于为人处世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阐述了老子哲学思维的来源,并在分析老子哲学思想观点概念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其社会功能。
关键词:老子;哲学思维;来源;概念;特征;社会功能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综观人类文明,耶稣影响了第一个公元千年纪;我的“感觉观点”是:老子(老聃)才是这次人类文明以来真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他的思想不仅是这两三千年来的真理,而且在下一个千年纪更会被认知和推崇。
人们都说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思想精髓,其实不然,老子的思想才是根源,是上升到哲学思想层面的理论基础。
而孔圣人的思想只是在这种理论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具体制国处事的方法论而已,说白了,老子是出主意的,孔子是具体干事的,两者的层次是不一样的。
一、哲学思想来源老子是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学习、查资料的优势得天独厚。
加之他生性豁达淳厚,遇事善于思考分析,所以能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透彻感悟天地宇宙万物之真理。
老子生于公元前6世纪,我们中国的纪年是从公元前861年开始的。
虽然关于老子之前的有具可考的文字记载只有只言片语,但一些传说和推理却验证了老子的思想却不是他自己偶然萌发的。
现在世界各个民族都有关于大洪水的传说,试想在5、6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没有手机、互联网、也没有卫星电视,中国和西方各民族之间相隔万里,所以之间的交流可以说是百千年“不仅鸡犬不相闻,而且老死亦不相往来”。
那为什么这5、6千年间大家都在传诵同样一个传说呢?其实可以这样解释,在大约5、6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的晚期,世界各地同时遭受了一次大洪水的天灾,使人类文明遭受了几尽灭亡的打击。
道德经论文范文3篇
道德经论⽂范⽂3篇肠道环境论⽂:果胶对肠道环境的影响作者:吕娇苏昕峰⽅国珊刘雄单位:西南⼤学⾷品科学学院⼤量的研究表明,果胶作为肠道益⽣因⼦,有利于肠道中乳酸菌、双歧杆菌的⽣长,产⽣丰富的SCFAs(short-chainfattyacids)改善肠道pH,促进肠细胞⽣长,抑制结肠癌等[5-8]。
前⼈研究结果暗⽰果胶可能具有改善辣椒素引起的肠道环境的不适症状。
薛荔做为⼀种野⽣常绿攀援植物常见于我国各省,适应⼒强,易于种植。
并且瘦果籽中含有丰富的果胶,研究表明薛荔籽果胶酯化度为38.57%,属于酸性低酯果胶[9]。
因此,本实验选择薛荔籽果胶作为添加物,考察果胶添加是否会改善辣椒素引起的肠道不适。
由于体外发酵作为动物实验的补充有很多优点:它可以跟踪发酵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及研究发酵产物的形成过程,弥补了体内发酵不能实现动⼒学检测的缺点;它还可以实现标准化操作,实验的重复性强。
因此,本⽂拟采⽤体外发酵试验观察果胶与辣椒素对肠道发酵环境的影响,以期为辣椒的科学消费提供理论指导。
1材料与⽅法1.1材料与试剂薛荔果胶由实验室研究⾃制。
天然辣椒素(辣椒碱含量为95.7%)由河南倍特⽣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氯化钠(分析纯)、氢氧化钠(分析纯)、硫酸(优级纯)、亚硝基铁氰化钠(分析纯)、苯酚(分析纯)、次氯酸钠(分析纯)、冰⼄酸(分析纯)、吐温80(分析纯)、氯化铵(分析纯)、咔唑(分析纯)成都市科龙化⼯试剂⼚;⼄酸(⾊谱级)AJohnsonMattheyCompany;巴⾖酸(⾊谱级)、丙酸(⾊谱级)、丁酸(⾊谱级)、异丁酸(⾊谱级)梯希爱(上海)化成⼯业发展有限公司;EMB培养基(⽣化试剂)北京奥博星⽣物技术有限公司;BS培养基(⽣化试剂)、LBS培养基(⽣化试剂)青岛海博⽣物技术有限公司;D-半乳糖醛酸(分析纯)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纯⼆氧化碳⽓体(99.999%)重庆朝阳⽓体有限公司。
1.2仪器与设备Sepctrumlab22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司;WH-1微型旋涡混合仪上海沪西分析仪器⼚;JA2003A 电⼦天平上海精天电⼦仪器有限公司;DHG-9070电热恒温⿎风⼲燥箱上海齐欣科学仪器有限公司;PHS-3C精密酸度计上海⼤普仪器有限公司;HH-6数显恒温⽔浴锅⾦坛市富华仪器有限公司;5810型台式离⼼机德国Eppendorf公司;SIGMA低温离⼼机德国SIGMA公司;ARI14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爱朗仪器有限公司;GC-2010⽓相⾊谱⽇本岛津公司;KQ-100超声波清洗器昆⼭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SW-CJ-1FD洁净⼯作台苏州安泰空⽓技术有限公司;HH-B11电热恒温培养箱上海跃进医疗器械⼚;BC-J160S⼆氧化碳细胞培养箱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ES-315⾼压蒸汽灭菌锅KAGOSHIMASEISAKUSYOINC;ZHWY-100C恒温培养振荡器上海智诚分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Stabilwax-DA⽑细⾊谱柱美国RESTEK公司。
关于老子的作文
关于老子的作文关于老子的作文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生活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经》的著作,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以下是关于老子的作文,欢迎阅读。
关于老子的作文1老子的大气,是我们世人不能所为的。
初看道德经,谈一点点浅陋的认识。
老子第第八十一章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
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
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近期无聊读了几本佛教和道教的书,我非常崇拜老子的大气的思想和道德,对佛教的思想,我到不敢苟同。
从自己浅陋的认识中,体会到老子的道教,比较贴近现实。
也可以说老子是古代的唯物主义者。
老子针对世人爱听好话,不辨真假。
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警句。
老子教化世人,要以事实说话,不要只听花言巧语,不要卖弄学识,做一个胸有成竹的博学强识之人。
老子的道教,它不是讲对天、地、自然的崇拜,不是讲对图腾的崇拜,不是讲对神的崇拜。
而是老子基于万物皆有阴阳观点,对错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用辩证法思想去阐述。
你认为对的,也未必就对,你看是错的事情,换一个角度也未必就真错。
老子阴阳观点,有对立性,又有和谐统一性,既是现代哲学的对立,又是互相依赖,互相渗透的规律统一。
以及“柔弱胜刚强”是老子的精神,道家不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自然性。
老子在第三十三章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
老子与《道德经》
老子与《道德经》论文摘要:老子是中国本土哲学道家学派的鼻祖,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思想的哲学家之一。
老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春秋中末期,天下几百个诸侯国征伐纷争,人民生活非常痛苦。
为了排除百姓疾苦,老子在经过长时间的隐居修学,最终提出了他独具特色的治国之道,用兵之道和修身之道,同时还代表了他对人生、对自然规律以及对当时政治的态度的经典之作《道德经》。
《道德经》虽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是其作为学术著作,具有难以伦比的哲学,政治学,人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自然主义无为思想如今这个时代,我们习惯称父亲为“老子”,甚至一些人说狠话的时候也喜欢加上“老子”这个词来增加语气的泼辣。
而在诸子百家里面也有一个“老子”,可以称其为诸子的领军人物,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也是唯一可以与孔子并驾齐驱的思想家。
老子姓李,名耳。
有传说老子的母亲怀了他九九八十一年,并且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发白眉,所以当时的人们认定他非凡人,所言亦非凡语。
从少年时起,老子就立志向学,发奋读书。
老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春秋中末期,天下几百个诸侯国征伐纷争,人民生活非常痛苦。
老子立志找到一种能解除百姓疾苦的学问,遍寻所能读到的各种书籍,苦苦求索。
最终,老子以道为学、以诗为文,并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开创了我国散文以神理为体、以形文为用的文章体制。
老子著有一本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著作,世称《道德经》。
《道德经》也叫作《老子》,有历史记载这本书完成于战国中期,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
书中的主要内容是对“道”、“德”及其规律的论述。
“道”是老子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它是宇宙的本源,也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是宇宙的总源和总法则,这种法则是自然的,任由万物生长的,它的特征就是“自然”。
老子概括了一个最高实体的“道”作为宇宙的本质,从总体上说明了世界的构成情况,这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天道观划清了界限,无疑是哲学认识上一个巨大进步。
道德经论文3000字大学
道德经论文3000字大学浅谈道德经其实,刚开始我选课时,并没有抢到这门课。
在不选的时候,恰恰好有一个空余的位子,我就很幸运的选到了这门课。
让我能在喧嚣的社会里,寻到一扇门,通往相对宁静的世界。
通过上道德经这门课,使得我对《道德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过此书净化了我的身心。
对于《道德经》内容的认识,最粗浅的就是对老子的主要思想的认识,而道德经主要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
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老子对道、德的理解,在首章首句就阐述得非常清晰明显,气势磅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他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
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
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
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
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
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
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
“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
“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老子眼里,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言的,而“德”为具体事物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为事物的原理。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以下是精心的老子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浅析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老子的政治哲学以“道”论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他的政治哲学非常有远见,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深刻反思。
一、“道”论体系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道”,其一切主张皆是围绕着“道”展开的。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不为”,道与德既然密不可分,那么自然和政治也应该密不可分。
老子认为既然自然界拥有自己的规律,人类社会也拥有着自己的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自然而然的运行下去。
只有人们认识并掌握了自然界的规律并遵守它,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安居乐业,才能得到顺其自然的发展,这就是老子说的“言人事必本之于道”,可见“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
1、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也是贯穿《老子》的核心思想。
《老子》开篇就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言说的道不是“常道”,能给出的名不是“常名”,不可道之道是永恒的、不变的道,可道之道是暂时的、可变的道。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本体,是万物的宗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宇宙万物的实现根基,道归根到底是浑然完整的“一”,无名无形,道是宇宙人生的总法则、总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进而指出,人以地为根据,地以天为根据,天以道为根据,道的法则是自然,即“道”是根据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而运动的。
2、道的存在状态是自然老子认为道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状态。
老子用“法自然”来规定“道”,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应该遵从自然的法则。
但是天地是没有思想的,没有意志和情感,听任万物自然生长与消亡,圣人可以体天地无心之道,不刻意表现仁爱,也不以个人意志干涉老百姓的生活,让百姓自然而然的生老病死。
老子道德经关于洼则盈的作文
老子道德经关于洼则盈的作文《洼则盈:生活中的智慧》在生活里,我特别留意到一个有趣的事儿,这事儿让我对老子道德经里的“洼则盈”有了更深的体会。
我们小区有个小广场,那地方一到下雨天就成了个小水洼,周围还有一些排水的小槽子。
有一次下完暴雨,我路过小广场的时候就停下来瞅了瞅。
我发现了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
那些排水槽周围呢,地势比较低,是洼洼的地方,水就都往那流。
最后啊,那些洼洼的地方全被水填满了。
而旁边有些稍微高一点的地方,干巴巴的,一滴水都没有。
就像在我们人际交往中一样。
有个朋友,他可不起眼了,平常也不怎么咋咋呼呼表现自己。
看起来就像那小洼坑一样,不引人注目。
但是呢,大家都爱跟他聊天,因为他特别能倾听。
不管谁跟他说话,他就像那洼坑接纳水流一样,都能好好接受。
慢慢地,他就像那洼满了水的洼坑一样,周围全是愿意跟他亲近的朋友。
他心里装满了大家的故事和喜怒哀乐,大家也都觉得他这人特靠谱。
这朋友可不像那些老是争着出风头的人,那些人就像那广场上高出的地面,虽然看着显眼,可是却没有什么能容纳进来,干巴巴的。
老子说的“洼则盈”真不是随便说说的。
我这朋友的例子就跟那小广场的水洼似的。
你别看一开始他地位不高,不怎么被人重视,但是因为他懂得接纳,就像洼坑能接纳水分一样,慢慢地他内心就被各种各样的友情、关爱的“水”填满了。
这个真实的事儿就摆在那,让我明白做人不必太出风头,低一点,像洼坑一样,往往能收获更多的东西,无论是知识还是情感之类的东西。
这个道理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在生活里被验证了。
《洼则盈:心灵的低谷与满盈》从我们小区保安大爷身上,我再次见识到了“洼则盈”这三个字的妙处。
我们小区保安大爷呢,话不多。
他住的那个小屋子啊,小小的,又简陋,和那些高楼大厦相比,就像个凹在角落里的小洼坑。
但是他可一点都不觉得自己可怜或者怎么样。
每天啊,他脸上都是乐呵呵的。
大爷就守着他那一小片地方,跟每一个进出的邻居打招呼,静静地听我们这些业主唠嗑。
老子《道德经》的观后感作文范例600字5篇
老子《道德经》的观后感作文范例600字5篇《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观后感作文6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老子《道德经》的观后感作文600字1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可以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静心,静安人生坐标.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老子《道德经》的观后感作文600字2老子的仙风道骨,被传的神乎其神.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说世界上没有什么神仙的话,那么老子预知未来从何而起;况且历史上的诸葛孔明也能神机妙算;再者,灵宝函谷关的尹喜怎么能看见紫气东来就判断将有圣人到来?其他人为什么没有看见?思索了好久,难道他们真的得了道,成了仙?答案曰:非也!其实,他们的仙风道骨都源于知识的渊博.他们能把万事万物之间联系上.就像古语所说: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他们从这几件事情的迹象上,能推断出将要发生的事情.比如尹喜所见的紫气,其实其他人是看不见的,因为尹喜也是一个修养极高的人,而且懂得气象.要是平常人,没有这些学识的人,见了就和没见一样.有些人的学识也很渊博,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事物之间的联系,看待问题不能多角度,多方位,而只是局限于事情的本身,所以学识再多也只是平常人!最初读《道德经》,感觉老子什么事情都追求自然,不去强求.我总在想,我是年轻人,积极上进非常应该,如果一切顺其自然的话,最终无为.所以,对那种消极思想很是抵触.但这次诵读,却有了不同感受.虽然早都知道书多读一遍,感受就会增加一层,许是因为它难懂的缘故吧,搁置了许久.现为了学生能懂意思,我查了许多资料,对它的理解又深了一层.我们再拐回来说说老子的思想,他的无为其实是有为.我喜欢他说的例子.车子有轮子,轮子中间是空的,空是无为.但正是因为是空的,因此可以插上车轴,然后轮子可以滚动,可以在中,可以做人,所以又有为了.这也是他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了.他的无为中,其实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思想,也就是我们常日所说的欲速则不达.他的这种丝丝昂,其实是一种大智慧.没有说不让你不上进,只是在上进时应该遵循规律罢了!老子《道德经》的观后感作文600字3〝道可道,非常道……〞我不情愿的背道.又到了爷爷所说的的修心养性的时间了.我叫张雪晴,是店子中学五年级三班的一名学生,我有一名略显神道的爷爷.我的爷爷非常的古板,每天都要我背这懂都不懂的《道德经》,其实我是不想背的课时爷爷非逼着我背.有一天,我背到一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的意思我能明白,大概就是说好事是坏事,坏事是好事.但是我觉得这个道理很没道理,好事就是好事,坏事就是坏事.完全相反怎么能划等号呢?于是我就去问爷爷,爷爷说:〝这个世界分阴阳,物极必反,所有的东西都不是绝对固定的,所以坏的有可能变好,虚弱的有可能变强壮.〞〝骗人,你这是封建迷信,我以后再也不背这个没用的经了!〞我说道.爷爷笑了笑.期中考试的时候,我语文得了满分,数学还差三分满分.我高兴极了,爷爷也很为我高兴.我乘机说〝爷爷你带我去吃肯德基吧.〞爷爷答应了.我高兴的蹦蹦跳跳,爷爷在后面换鞋子,我边跑边跳得出了门.结果一个不小心踩到一片沙子上,水泥地配沙子和冬天的冰面没有多大差别.站了一下发现站不起来了便做在地上哭了起来.爷爷听到哭声急忙跑出来把我送进了医院,经诊断软组织挫伤需要卧床休息.结果吃肯德基的计划也泡汤了.下午躺在床上无聊得很,就想我怎么这么倒霉.本来多好的计划.多么美好的一天怎么到了如此地步.突然听到爷爷的收音机里传出了那句我开始认为很没道理的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物极必反,乐极生悲.我用自己的切生体会加深了对这话的理解.希望我以后无论悲伤还是高兴都能控制住度不要重蹈覆辙.老子《道德经》的观后感作文600字4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灰常好的中华珍宝,包含了丰厚的人生哲理.还记得小时分跟着他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分还不晓得这是出自何处,更别说是什么意义了.时过几载,再次看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还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道德经》倡导欲壑难填.无为而治.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化史上的聪慧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华.当今社会科学兴旺,社会经济高速开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肉体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更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辰坚持狂妄自大.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要〝不妄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义务,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经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无动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的创新才能.实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呼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本人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打动和难过,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文章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老子《道德经》的观后感作文600字5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 ,但是却赢得了精神 ,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老子《道德经》的观后感作文6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论文姓名郝耀栋学号201116050233班级经济111602班时间2012 5 26[摘要]:老子的仁义思想是以道”为基础。
凡是人类所有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皆是仁”的表现。
凡是所有人类价值判定均收敛至社会福利及伦理共识”的适宜性,皆是义”的表现。
老子认为,仁义”是在人类社会的大道不受重视之后,才被突现出来的人为道德规范,因而,从道”来立论,才能论述道德仁义礼的等级与其间之差异。
[关键词]仁义、礼、德正文极图二段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
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受周氏的影响,《易经》与新儒学的伦理中心思想,也是仁与义。
而另一方面,老子是中国哲学的主根;佛学嫁接在中国哲学上,其砧木是老庄哲学;西学嫁接在中国哲学上,其砧木是老子哲学。
辩证法嫁接在中国的辩证法上,皆自老子始。
老子的最高原则是道法自然,这是以一本万殊的殊相为着眼点,但并非没有共相(即道。
新儒学的主流则是以一本万殊的共相(即道为本,但也并非没有殊相。
因而,由老子《道德经》来看易经”与新儒学的伦理中心思想之仁与义,应有其一番新意义。
、仁义的涵意《说文》指出:仁,亲也,从人二。
”段注: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字从人二。
”可见仁是指人际的伦理关系。
从孔子开始,儒家对仁作了系统阐发,把人的血缘感情作为仁的合理出发点,并运用忠恕之道将血缘感情推广到社会人际关系上去,认为仁是人的内在心理感情和自觉的道德意识形态。
仁的性质与作用有双重性,一方面仁爱有差等(属阳,以宗法等级之礼为仁的标准;另一方面,仁学中有重民倾向(属阴,要求对人民宽惠仁爱,反对暴政虐民。
而义字在《周易》中凡三十九见,全部见于《易传》,其意有四:一为适宜。
《周易.乾.文言》说: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周易.需彖》亦说:需,须也,险在前也。
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匕意已支持笔者新儒学大系统理论中人类的价值判定须收敛至社会福利共识的适宜性观点。
二为意义、意思,与本文推论无关。
三为道理、正理,与本文推论关系较浅。
四为道德规范,常与道、仁、礼连用。
《系辞.上传》说:成性存存(指宇宙万物和反映宇宙万物的易’道义之门。
”《系辞. 下传》说:理才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说卦传》说: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序卦. 传》说: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此意显然也可与社会伦理共识及社会福利共识”合流。
依据笔者新儒学大系统理论(即无极而太极,太极的主动性生出天地两仪,天地两仪的主动性生出五行及三才。
其后天地人三才的主动性继续维持,是为宇宙社会的主动系统;天地人三才的阳位、阴位及天地人主动中和力变换为一操作系统;阴阳两仪本身则变换为开放演化互动卦变的被动系统;木火土金水的木位、火位、土位、金位、水位及天地人主动中和力亦变换为一操作系统;木火土金水五行本身则变换为封序循环生克稳定的被动系统。
在此阴阳五行的宇宙社会被动系统中,开放中有封序,演化中有循环,互动中有生克,卦变中有稳定;反之亦然。
”广而言之,凡是人类活动所有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皆是人的仁”之行为表现,并不只受限于伦理;而人类活动所有价值判定均应收敛至社会福利及伦理共识”的适宜性以作为行为准则,则是人的义”之行为表现。
、以道为基础的仁思要理解老子的仁义思想,必须先理解老了《道德经》的总源头道”老子《道德经》讲道”的地方有七十六处之多。
道”是宇宙的根源和宇宙的本体,是宇宙的总原理。
人虽是万物之灵,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五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是指天地无所偏爱,纯任万物依其本性自然生长,即不有所作为,也不刻意创造,更不对任何某一物类表示仁慈,非凡给它一些好处,因此它对于万物的生生死死,好比祭奠时所用的草札成的刍狗一样,用完以后,自然拆除,自然抛弃,纯粹任其自然,并不会去非凡希罕它。
同样的道理,圣人效法天地之道,也把百姓看作刍狗一样无所偏爱,不对任何一类百姓表示仁慈,非凡给他们好处,让百姓均随其性情发展,使他们自相为治。
此处的不仁”就是不偏爱”不感情用事(sentimental。
”从道”的角度来看,凡是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皆是仁”之行为表现。
既已良性互动,则天地何必对某一物类非凡偏爱,非凡感情用事?圣人何必对某一类百姓非凡偏爱,非凡感情用事?阴阳两仪既已良性互动,则不仁”的不偏爱”不感情用事”反而是大仁”之行为表现。
此其一。
阴阳两仪若未能良性互动,则《道德经》第九章提出:揣(揣度探求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灾。
”亦即常显露锋芒,这种锐势总不能长久保住;因为过于坚强则轻易折断,惯于逼人的人,也轻易遭受到打击;锤炼金属使其尖锐亦然,不能长久保住其尖锐;金玉满堂的人虽然富有,却不能永久保住他们的财富;不是子孙奢侈浪费,就是强盗土匪要动他的脑筋;而那恃富而贵且骄傲的人,最后也必会自取其辱或招来祸患。
《道德经》第十二章另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亦即过分追求色彩的享受,终于导致眼花缭乱,视觉迟钝,视而不见;过分追求声音的享受,终于导致震耳欲聋,听觉不灵,听而不闻;过分追求味道的享受,终于导致口味受损,味觉丧失,食而不知其味;过分纵情于骑马打猎,追逐鸟兽,终于导致心理发狂,心神不宁,狂荡不安;过分追求金银珍宝等难得的财货,终于导致防窃和行窃,自由的行为受到妨害,品德变坏,身败名裂。
《道德经》第十三章又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亦即,世人重视外来的宠爱和欺侮,没有本心的修养,所以得宠或受辱,都免不了因而吃惊惶恐;得宠必遭嫉妒,受辱必遭打击,也有可能大患临身;又因不能把生死置之度外,留恋自身,畏惧大的祸患临身也要因而吃惊惶恐,为什么得宠和受辱都要吃惊惶恐呢?因为在世人的心目中,一般都是宠为上等,辱为下等,宠尊辱卑;得到宠荣就觉得非常尊显,受到耻辱就觉得非常丢人,因此不论得宠受辱,得之也惊,甚至于失宠失辱,失之也惊;为什么留恋自身畏惧大的祸患临身也要吃惊呢?因为我们留恋自身时,常只想到自己,假使我们能以大公无私的态度,置自己的身体于不顾,忘了自己,那么还有什么祸患值得去挂怀忧虑呢?这都是阴阳两仪未能良性互动的一些状况。
是故,阴阳两仪未能良性互动,才是真正的不仁”阴阳两仪未能良性互动,天地又何能施其仁?圣人又何能施其仁?以道”为基础的大仁”与以世俗好恶为基础的不仁”虽只有一线之隔,但其差异实有天渊之别。
此其二。
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就是仁”之行为表现,《道德经》第八章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亦即,随遇而安,乐于与卑下的人相处,心境十分沉静,交友真诚相爱;救人助人待人出于满腹仁慈;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国泰民安,行事尽其所长,事情当然办得最好,举动当然适合其时会。
这些仁”之行为表现,必是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方能有以致之。
此其三。
三、大道废,有仁义《道德经》第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
”亦即人类社会的大道废弃以后,才有人提倡仁义德行,因为大道比仁义德行还要基本,还要高明得多,所以在大道未废弃之时,就用不着人为地提倡刻意的仁义德行。
所以仁义”的道德规范,是在人类社会的大道不受重视之后,才被一些圣人不得不突显出来的人为道德规范。
《礼记•礼运》中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夏、商、周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全文自选贤与能”至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皆是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皆是仁”之行为表现,但未见其提起任何一个仁”字。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类活动所有价值判定均应收敛至社会福利共识及社会伦理共识”的适宜性以作为行为准则,其举动自是义”之行为表现,但全文亦未见提起任何一个义”字。
大同世界是极其公平又极其平和之盛世,仁与义之行为表现已自然而然地浮显出来,何必刻意去提倡仁与义”之道德规范?清末康有为撰《大同书》以《礼记•礼运》大同之说附合公羊三世之说,其目有:1.入世界观众苦(受佛教影响);2.去国界合大地(受交通科技发展影响);3•去级界平民族(与中产阶级之兴起相关);4.去种界同人类(要害在以王道或以霸道去同人类” ;5.去形界保独立(确保自然人及法人合理而独立的行为能力);6•去家界为天民(受基督教影响,但创世纪神学受科学基础的冲击已经瓦解);7.去产界至极乐(佛教理想世界,但不在人间)。
在康有为的《大同书》中,亦应有不少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并收敛至社会福利及伦理共识之价值判定。
《礼记•礼运》又说: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小康之治,以天下为家,虽政教修明,人民康乐,而犹逊于五帝时大同之世。
小康的经济制度是货力为已,社会制度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政治制度是大人(指诸侯)世及(指世代相传)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小康社会之仁与义”是人为规定的道德规范(以著其义,刑仁讲让,示民有常),有别于大同世界的仁与义”行为之自然而然地浮显出来。
《道德经》第十九章又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亦即真仁和真义虽是人类社会的道德标准,但是小仁和小义常会束缚天性,假仁和假义更会破坏天性,所以弃绝后者,人民反而能够恢复子女孝顺、父母仁慈的天性,归真返朴。
例如,左氏僖二十二年记载:冬^一月已巳朔,宋襄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阴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十八史略•春秋战国》亦记载:宋襄公欲霸诸侯,与楚战。
公子目夷,请及其未陈击之,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
’遂为楚所败,世笑以为宋襄之仁。
” 这位好言仁义的宋襄公在战场上却表现出其不应有的小仁假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