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GX—3代谢产物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GX—3代谢产物研究
摘要: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法等分离纯化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GX-3的代谢产物,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表明,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GX-3的菌体中分离得到6个代谢产物。经波谱解析,分别为:环(苯丙-甘)二肽(1)、环(丙-亮)二肽(2)、Fusaric acid (3)、3,6-di-sec-butyl-1,4-dihydroxypiperazine-2,5-dione(4)、环(脯-亮)二肽(5)、环(甘-亮)二肽(6)。初步药理活性显示化合物1对口腔癌细胞KB、KBv200的抗肿瘤活性的LD50值分别为6.5和11.2 μmol/L。通过鉴定,所有化合物均系首次从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GX-3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红树林;内生真菌;代谢产物
海洋微生物资源由于具有可持续开发性,其活性物质生产不受天然资源难再生的限制,能通过发酵进行胞外生产,与现代微生物技术相结合,较容易实现工业化生产,特别是其生产不对环境造成危害,符合当今绿色化学发展的方向。而多数报道均显示海洋真菌都与红树林有着紧密的联系[1,2],对红树林真菌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已成为海洋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寻找天然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途径。近十几年来,已有学者对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从中分离获得了一系列结构新颖、药理活性良好的海洋天然化合物[3-9]。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和试剂
美国Varian公司的INOV A-500NB超导核磁共振谱仪、INOV A-300NB核磁共振仪、VG ZAB-HS双聚焦质谱仪、Thermo DSQ电子轰击电离质谱仪和Thermo MAT95XP高分辨质谱仪;北京泰克仪器有限公司的X-4数字显示显微熔点测定仪。所用试剂均为广州化学试剂厂生产,化学纯,溶剂经重蒸后使用;柱层析硅胶为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的200~300目硅胶,硅胶H,薄层硅胶GF254。
1.2 菌种培养
红树林内生真菌GX-3采自中国香港,经鉴定为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保存于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10 g/L、蛋白胨2 g/L、酵母膏1 g/L、粗海盐2 g/L、pH 7.0。500 mL三角瓶内装培养基200 mL,1.25×105 Pa 灭菌15 min后接种100 mL,在25 ℃静置培养30 d。分别收集发酵液和菌体。
1.3 提取与分离
100 mL发酵物过滤得菌体和发酵液,发酵液浓缩后用乙酸乙酯充分萃取,菌体用甲醇多次浸泡。提取浓缩物分别以体积比1∶2拌硅胶(200~300目)进
行柱层析,以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进行梯度加压洗脱。收集各组分再经反复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重结晶等方法进行纯化。从菌体粗提物(约20 g)分离p 2 结果与分析
化合物1~6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
化合物1:白色粒状晶体,FABMS显示分子离子峰为205[M+1]+,NMR 结合质谱,得到分子式为C11H12N2O2。1HNMR中,δ 8.07 (brs,1H)和7.80 (brs,1H)表明存在2个酰胺质子信号;δ 7.27 (m,3H)和7.17(m,2H)提示存在单取代苯环;δ 4.05 (dd,8.0,5.0 Hz,1H)说明存在连接杂原子的-CH;δ 3.09(dd,13.5,4.5Hz,1H)和2.89 (dd,13.5,5.0Hz,1H)是苄亚甲基的特征;δ 3.36 (dd,17.5,3.0Hz,1H)和2.80 (d,17.5Hz,1H)mg/L的偶合常数相同,说明是连接杂原子的-CH2的2个同碳质子。根据这些信息推出该化合物为环(甘-苯丙)二肽。进一步与标准谱图及文献[11]对比得到确证。
化合物2:白色粉末,IR(KBr)νmax1 679、1 648/cm提示分子中存在酰胺键,2个活泼氢8.09(brs,1H),8.00(brs,1H)证实了酰胺基的存在。δ 3.99(q,7 Hz,1H)和δ 3.93(dd,4.5,5.5 Hz,1H)分别为连在酰胺氮上的CH,分子中有3个甲基,其中一个裂分为两重峰δ 1.44(d,7 Hz,3H),与δ 3.99的CH相连,另外2个也裂分为双峰,与δ 1.64(m,1H)相连,说明分子中存在异丙基结构。1HNMR谱中还剩下一个与δ 3.93的CH相连的CH2。根据NMR 数据参照文献[12]可确定其为环(丙-亮)二肽。
化合物3:无色晶体,薄层层析显示有拖尾现象,可能推断是羧酸类化合物。EIMS给出分子离子峰m/z 179,结合NMR数据分析推出分子式C10H13NO2,不饱和度为5。1HNMR中 2.7 (t,7.8 Hz,2H),1.6(m,7.8,7 Hz,2H),1.4(m,7.5,7 Hz,2H),0.9(t,7.5 Hz,3H)几组氢之间的偶合关系,表明分子中的CH3与3个CH2互相连接成一个丁基链,8.8(s,1H),8.2(d,8.1 Hz,1H),7.8 (d,8.1 Hz,1H)显示分子中存在两个邻位芳香质子和一个孤立的芳香质子。13C NMR和DEPT谱图显示10个碳,其中3个季C,3个CH,3个CH2,1个CH3。除掉丁基链的4个碳外,剩余的6个碳的化学位移和类型分别为165.6 (C)、147.7(CH)、145.4(C)、143.2(C)、138.8(CH)、124.6 (CH),其中165.6(C)应为羧酸基团,其余5个碳同剩下的一个N对应4个不饱和度,可推测为吡啶环。综合以上信息,可以推测该化合物为一个取代了一个丁基和一个羧酸的吡啶。对照文献[13],确定该化合物的结构为5-丁基-2吡啶甲酸,又名Fusaric acid。化合物4:无色晶体,溶于甲醇。TLC碘缸显色为泛白拖尾尖头带状。EIMS显示分子离子峰为258,结合核磁可得化合物C12H22N2O4。在13CNMR只显示六组碳信号[161.5(C),65.8 (CH),36.3 (CH),25.8 (CH2),14.9 (CH3),12.2 (CH3)],表明化合物存在对称结构。参照文献[14],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为3,6-di-sec-butyl-1,4-dihydroxypiperazine-2,5-dione,该化合物也曾在黑曲霉真菌中被分离得到过。
化合物5:白色粉末固体,溶于常见溶剂。EIMS显示分子离子峰为210,结合核磁数据可推出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11H18N2O2。13CNMR和DEPT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