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一至八章教学教案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总论(4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概念及关系。
2、掌握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3、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熟悉其临床特点。
4、掌握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
5、熟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及影响流行因素。
6、熟悉国家法定传染病的病种及其报告时限和管理办法。
7、了解传染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一、引言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定义。
传染病学的定义。
学习传染病学的意义。
二、传染与免疫传染的概念。
宿主与病原体之间的互相斗争和适应。
共生状态。
机会性感染。
感染谱。
三、传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进入机体的途径。
感染后表现:(1)被清除与定居;(2)隐性感染的发生率与后果:获得免疫,携带状态;(3)显性感染的发生率与后果:恢复健康,恢复期携带者;(4)病原携带状态:定义,急性、慢性、潜伏期、恢复期与健康携带者;(5)潜伏性感染。
四、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的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五、传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保护性免疫与变态反应。
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六、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门户,机体内扩散与定位,排出途径);组织损伤的发生原理(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理);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体温升高,代谢改变,内分泌改变)。
七、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与影响因素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八、传染病的特征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临床特点(病程经过有一定的顺序与规律性、发热、皮疹和粘膜疹、毒血症)。
九、传染病的诊断依据临床特点、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强调病原学、分子生物学检测、血清学检查的重要诊断价值。
十、传染病的治疗治疗原则: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治疗包括一般支持疗法、病原治疗、对症治疗等。
十一、传染病的预防遵守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制度,针对流行过程三个基本条件采取的综合性措施。
1-传染病学总论-教案
1-传染病学总论-教案教案首页课程名称传染病学授课专业班级11临本9班学时 2 授课题目(章)第一章总论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2、熟悉传染病的概念、学习传染病的目的。
传染病发病机理、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
3、了解传染病学的发展现状,诊断与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
2、教学难点:传染病发病机理和流行过程。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总论100分钟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多媒体参考资料:《传染病学》翁心华,施光峰编教研室审阅意见:教研室主任签名:郝彩玲2015 年1 月12 日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总论概述传染病的概念: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二、感染过程的表现(一)消除病原体(二)病原携带状态(三)隐形感染(四)潜伏性感染(五)显性感染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一)侵袭力(二)毒力(三)数量(四)变异性四、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一)非特异性免疫(二)特异性免疫第三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一)入侵部分(二)机体内定位(三)排出途径二、组织损伤的机制(一)直接损伤(二)毒素作用(三)免疫机制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一)发热(二)代谢改变第四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总100分钟5分钟10分钟15分钟15分钟(一)传染源(二)传播途径(三)人群易感性二、疫源地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一)自然因素(二)社会因素第五节传染病的特征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一)有特异性病原体(二)有传染性(三)有流行病学特征(四)有免疫性二、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一)传染病发展的规律性和阶段性(二)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三)临床类型第六节传染病的诊断一、流行病学资料二、临床资料三、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资料(一)一般常规检查项目(二)病原学检查(三)免疫学检查第七节传染病的的治疗一、治疗原则二、治疗方法(一)一般支持疗法(二)病原疗法(三)对症疗法(四)中医中药及针灸治疗(五)康复治疗第八节传染病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二、切断传播途径(一)消毒15分钟10分钟10分钟15分钟(二)灭菌(三)隔离三、保护易感人群(一)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二)提高特异性免疫力(三)药物预防小结5分钟小结1、传染病的概念、学习传染病的目的。
传染病学总论-教案
二、临床资料
三、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资料
(一)一般常规检查项目
(二)病原学检查
(三)免疫学检查
第七节传染病的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
二、治疗方法
(一)一般支持疗法
(二)病原疗法
(三)对症疗法
(四)中医中药及针灸治疗
(五)康复治疗
第八节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一)消毒
(二)灭菌
(三)隔离
三、保护易感人群
(一)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
(二)提高特异性免疫力
(三)药物预防
小结
总100分钟
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5分钟
小结
1、传染病的概念、学习传染病的目的。传染病发病机理、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
2、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诊断与预防措施。
复习思考题
作业题
1、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包括哪些?
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包括哪些?
下次课
预习
内容
病毒性肝炎
实施
情况及
分析
良好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
2、教学难点:传染病发病机理和流行过程。
3、教学难点:传染病发病机理和流行过程。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
总论100分钟
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多媒体
参考资料:
《传染病学》翁心华,施光峰编
《传染病学》翁心华,施光峰编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郝彩玲
教案首页
传染病学教学教案18章:传染病处理与救治指南
传染病处理与救治指南是传染病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主要涉及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治疗等方面,并根据不同传染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处理与救治方案。
本文将对传染病学教学教案1-8章中的传染病处理与救治指南进行介绍和分析。
第一章: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染病的基本概念是指传染病的定义、分类、传播途径等方面的知识。
在传染病的处理与救治中,对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根据传染病的定义,明确其特点和临床表现;需要根据传染病的分类,了解不同类型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需要做好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应对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第二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环境卫生的改善、食品卫生监管、医学防控措施等方面。
在传染病的预防工作中,首要的是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特别是在疫情期间要注意勤洗手、戴口罩;要加强环境卫生的管理,尤其是对公共场所、交通工具等区域的消毒和清洁;对于食品卫生监管,要严格落实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卫生标准;至于医学防控措施,则是疫情期间比较重要的一环,包括早期发现、流行病学调查、病例隔离、密切接触者追踪等。
第三章: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措施不同的传染病具有不同的传播途径,掌握这些信息对于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至关重要。
例如,对于通过飞沫传播的病原体,应该采取口罩、隔离和消毒等方法,降低感染率;对于通过食物、生物质传播的病原体,则需要加强食品卫生监管、防止传染源扩散等。
第四章: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是指通过检测样本中的病原体,确认患者是否感染了某种传染病,以及病原体的类型和数量等方面。
在传染病的处理与救治中,实验室诊断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它可以确定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并对疫情的监测和预测提供重要的参考。
第五章: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的使用在传染病的治疗中非常常见,但是,滥用抗生素也会导致传染病的耐药性扩散,给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
在传染病的处理与救治中,需要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病原体的类型和个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避免滥用抗生素和药物交叉使用。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Syllabusofcommunicablediseases课程号:课程名称:传染病学Communicablediseases周学时:1.5—1学分:2.0预修课程:医学微生物学Microbiology、寄生虫学Parasitology、免疫学Immunology 面向对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八年制、七年制、五年制)Studentstrainingclinicalmedicine授课语言:双语Chinese-English一、教学目的与任务(一)学习目标通过讲课与见习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常见传染病的理论知识和基本临床技能,熟悉《传染病防治法》以及常用消毒隔离方法,同时建立临床思维。
为今后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可测量结果1.重要的理论知识与技能(1)通过理论课的讲授,使学生掌握传染病学的主要理论,如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传染病的定义、感染过程的临床表现、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传染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预防等。
通过授课,学生需要掌握以下9种常见传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生理过程、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与预防。
9种常见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艾滋病、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霍乱、钩端螺旋体病、疟疾、日本血吸虫病。
(2)通过见习,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如何总结病例资料,形成初步诊断及鉴别诊断,制定治疗计划,并根据掌握的传染病学知识开展进一步的检查以得出正确的诊断。
(3)通过实习,培养学生学习如何收集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获得初步诊断及治疗方案,掌握传染病诊治过程中常用的腰穿、胸穿、腹穿、骨穿等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参考书、医学杂志及教科书来寻找问题的答案,传授自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培养临床思维:在传染科见习和实习期间,引导学生在查房过程中提出问题,并组织相关的病例讨论,以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
(整理)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一、了解传染病学的任务和目的。
二、熟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流行因素。
三、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四、掌握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
五、熟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一、引言:传染病的定义。
传染病学的定义。
学习传染病学的意义。
二、传染与免疫:传染的概念。
宿主与病原体之间的互相斗争和适应。
共生状态。
机会性感染。
感染谱。
三、传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进入机体的途径。
2、感染后表现:(1)被清除与定居。
(2)隐性感染的发生率与后果:获得免疫,携带状态。
(3)显性感染的发生率与后果:恢复健康,恢复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定义,急性、慢性、潜伏期、恢复期与健康携带者。
(5)潜伏性感染。
3、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的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4、传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1)保护性免疫与变态反应。
(2)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3)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四、传染病的发病机制:1、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门户,机体内扩散与定位,排出途径。
2、组织损伤的发生原理: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理。
3、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体温升高,代谢改变,内分泌改变。
五、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与影响因素:1、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2、传染源的定义与种类: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3、传播途径:(1)空气、飞沫、尘埃;(2)水、食物、苍蝇;(3)手、用具、玩具;(4)吸血节肢动物;(5)血液、体液、血制品;(6)土壤。
4、人群易感性:易感者和易感者的比例。
5、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季节性,地区性。
(2)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文化水平。
六、传染病的特征:1、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点:(1)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再燃与复发,后遗症。
(2)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
传染病学授课教案
传染病学授课教案标题:传染病学授课教案引言:传染病学是医学领域中研究传染病的起源、传播途径、流行规律及预防措施的学科。
在当前全球疫情的背景下,传染病学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传染病学的授课教案进行详细阐述,以促进学生对传染病学的理解和应用。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传染病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 掌握常见传染病的分类、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3. 培养学生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意识;4.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染病学基本概念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起源、传播途径、传染源、致病机制、流行规律及预防控制的学科。
通过对传染病的研究,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2. 传染病的分类根据传染源的不同,传染病可分为人传人传染病、动物传人传染病和非生物传人传染病。
其中,人传人传染病是最常见的传染病类型。
3.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和血液传播等多种方式。
了解传播途径有助于选择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4.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是预防疫病的关键。
例如,针对呼吸道传染病,应加强空气流通,勤开窗通风;针对肠道传染病,应加强人员卫生和饮食安全管理等。
5. 传染病的应急响应管理传染病爆发时,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应急响应和管理,以控制疫情蔓延,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应急响应包括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研究、临床救治和宣传教育等方面。
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系统地介绍传染病学的基本概念、分类、传播途径和预防控制策略,使学生全面了解传染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后续的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打好基础。
2. 案例分析采用实际传染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传播途径以及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参观医学实验室、流行病学调查现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染病学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加深对传染病的认识。
《传染病护理学》教案
《传染病护理学》教案一、第一章:传染病护理学概述1. 教学目标:了解传染病护理学的定义、意义和任务,掌握传染病的特点、分类和传播途径。
2. 教学内容:传染病护理学的定义、意义和任务,传染病的特点、分类和传播途径。
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
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课堂讨论。
二、第二章:传染病的基本护理措施1. 教学目标: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护理措施,包括隔离、消毒、灭菌、健康教育等。
2. 教学内容:传染病的基本护理措施,包括隔离、消毒、灭菌、健康教育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操作演示。
4. 教学评估:操作考核、课后作业。
三、第三章:病毒性传染病护理1. 教学目标:掌握病毒性传染病的特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包括流感、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2. 教学内容:病毒性传染病的特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包括流感、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
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课堂讨论。
四、第四章:细菌性传染病护理1. 教学目标:掌握细菌性传染病的特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包括结核病、细菌性痢疾、布氏杆菌病等。
2. 教学内容:细菌性传染病的特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包括结核病、细菌性痢疾、布氏杆菌病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
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课堂讨论。
五、第五章:寄生虫病护理1. 教学目标:掌握寄生虫病的特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包括疟疾、血吸虫病、绦虫病等。
2. 教学内容:寄生虫病的特点、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包括疟疾、血吸虫病、绦虫病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
4. 教学评估:课后作业、课堂讨论。
六、第六章:消毒、灭菌与隔离1. 教学目标:掌握消毒、灭菌的方法和原则,了解隔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熟悉隔离措施的实施。
2. 教学内容:消毒、灭菌的方法和原则,隔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隔离措施的实施。
3. 教学方法:讲授、操作演示、角色扮演。
4. 教学评估:操作考核、课后作业、课堂讨论。
《传染病学》授课计划
《传染病学》授课计划一、课程简介课程名称:传染病学课程时长:48课时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以及预防措施。
授课内容:本课程将涵盖常见的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肺结核、疟疾等。
授课方式:本课程将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讲解、演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二、授课内容与安排第1-2课时:介绍传染病学的基本概念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第3-4课时:讲解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第5-6课时:讲解艾滋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第7-8课时:讲解肺结核的病原学、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第9-10课时:讲解疟疾的病原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预防。
第11-12课时: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传染病预防措施。
第13-16课时:复习传染病学基本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训练,如消毒、隔离等。
第17-20课时:课程总结与答疑,布置作业。
三、考核方式1.出勤率;2.课堂表现(包括小组讨论参与度);3.作业;4.期末考试。
四、课程评估与反馈授课过程中,我们将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反馈和课程评估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以及对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的建议和意见,以便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五、课程资源我们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以丰富授课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我们也将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参考书籍,以供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
六、结语传染病学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传染病防治知识,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提高预防和应对传染病的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将不断努力,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传染病学知识。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人卫八版(温医)
教学大纲改为:临床本科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人卫8版,李兰娟主编)温医传染病学教学大纲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一.熟悉传染病及感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及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基本特征、临床特点。
二.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
教学内容: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重点讲解感染的概念。
二.重点讲解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体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三.重点讲解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四.一般讲解传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一般讲解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二.一般讲解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三.一般讲解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一.重点讲解决定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的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二.一般讲解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一.重点讲解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二.重点讲解传染病的临床特点:㈠.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
㈡.一般讲解常见症状与体征。
㈢.一般讲解传染病的临床类型。
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一般讲解传染病诊断的三大要素: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一般讲解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一般讲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
第二章病毒性肝炎目的要求:一.掌握病毒性肝炎病原的种类及临床表现。
二.熟悉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三.了解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一.概述:重点讲解病毒性肝炎的概念及其病原分型。
二.病原学:重点讲解病毒性肝炎病原的种类及其主要特点,重点讲解HBV 三大抗原抗体系统的意义,一般讲解HBV DNA和DNAP、HBV变异的意义。
传染病学 教案
传染病学教案教案标题:传染病学教案目标:1. 了解传染病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其对传染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教学内容:1. 传染病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传染病的分类和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
3.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4. 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5. 传染病的防控策略和应对措施。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个与传染病相关的新闻事件或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他们对传染病学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传染病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特点和危害。
2. 分类介绍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让学生了解不同病原体的特点和传播途径。
步骤三:案例分析(20分钟)选择一个常见传染病的案例,如流感,通过分析该疾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传染病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步骤四: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传染病,进行相关病例的研究和讨论,包括该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并提出防控策略和应对措施。
步骤五:总结归纳(10分钟)让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总结归纳,总结传染病学的重要概念和应用技巧。
步骤六:拓展延伸(10分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传染病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鼓励他们主动了解和关注当前流行病的防控措施。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所选传染病的病例分析和防控策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总结归纳:评估学生对传染病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括传染病学的基本概念和案例分析。
2. 传染病学相关的教材、参考书籍和学术文章。
3. 实际案例和新闻报道,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前言传染病就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
其重点在于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以达到防治结合目的。
教材为彭文伟主编《传染病学》(第六版)。
本大纲适用于预防医学本科五年制学生,课程总学时46学时,其中大课30学时,见习16学时。
第一章总论绪论一、目的要求:1、了解传染病定义和我国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成就。
2、了解传染病学的研究范围及其研究重点。
二、计划学时数:0.5学时 (理论授课0.5学时)三、讲授内容:1.传染病定义。
2.传染病学的范畴,它与其它邻近科学的关系。
3. 传染病学的发展和我国的传染病学成就。
祖国医学对传染病的认识(自学内容)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目的要求1.掌握感染的慨念和感染过程的表现。
2.熟悉传染过程中病原体作用和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
二、计划学时数:0.5学时(理论授课0.5学时)三、讲授内容1、重点讲解感染概念的四个要素及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的不同及其意义。
各种表现形式发生的比例、结果和意义。
2、详细讲解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四个方面在传染过程的作用。
3、详细讲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一、目的要求l、了解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2、了解传染病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二、计划学时数:0.5学时(理论授课0.5学时)三、授课内容一般介绍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的共同特征和在传染病中导致组织损伤发生的三种的方式。
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一、目的要求1、掌握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2、熟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二、计划学时数:0.5学时(理论授课0.5学时)三、授课内容1、重点讲解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特别是传播途径2、一般介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在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影响。
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一、目的要求1、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2、熟悉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二、计划学时数:0.5学时(理论授课0.5学时)三、授课内容1、重点讲授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2、详细讲解传染病中复发、再燃的概念3、重点讲解传染病常见症状和体征、特别是热型和皮疹出现时间、分布、顺序与疾病的关系。
模板-《传染病学》一至八章教学教案
《传染病学》一至八章教学教案《传染病学》一至八章教学教案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一、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原则。
二、熟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和免疫应答的作用、传染病发病机制、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三、了解我国传染病的历史、现状与防治方面的成就,传染病学的范畴,传染病流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我国传染病的历史、现状与防治成就,传染病病种的变迁,传染病学的范围和内容,学习传染病的目的。
二、重点讲解传染病的特征,强调基本特征是与其他疾病鉴别的要点。
三、重点讲解感染的基本概念(感染、共生态、机会性感染、感染谱、首发感染、获得性感染、交叉感染、自身感染等)、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四、介绍病原体致病力(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对感染过程的作用、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五、重点讲解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必备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六、介绍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七、重点讲解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应包含: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三方面。
特别是流行病学资料、病原学、分子生物学检测、血清学检查在诊断上的重要价值。
八、重点讲解传染病的治疗原则,特别强调传染病的隔离、消毒、病原治疗的特殊性、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九、介绍传染病预防的三个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人群免疫力)。
强调法定传染病的分类和病种,强调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制度与时限。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参观病房、观看录像【教学时数】 2学时第二章第一节流行性感冒【目的要求】一、掌握流行性感冒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
二、熟悉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清学检查的诊断意义,并发症及预后,治疗原则及预防的主要措施。
三、了解流行性感冒的治疗,病毒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学第二章第二节流行性腮腺炎【目的要求】 1.掌握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诊断,治疗及预防原则。
传染病学教学教案18章:临床应用及诊断方法
传染病学教学教案是学习传染病学的重要教材,其中1-8章是临床应用及诊断方法。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广泛传播的疾病,具有高传染性和危害性,是公共卫生领域的严重问题。
掌握临床应用及诊断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章:病原体特征与抗原检测本章主要介绍病原体的特征、生物学特性、菌群组成、感染原理和诊断方法。
病原体特征是诊断传染病的基础,对临床医师进行快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作用。
第二章:病毒感染及临床应用本章主要介绍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
病毒感染的诊断方法主要有病原体抗原检测、核酸检测、血清学诊断及病原体分离和鉴定等方法。
第三章:细菌感染及临床应用本章主要介绍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
细菌感染的诊断方法主要有病原体分离和鉴定、快速诊断试纸、血清学诊断等方法。
第四章:真菌感染及临床应用本章主要介绍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
真菌感染的诊断方法主要有病原体分离和鉴定、快速诊断试纸、血清学诊断等方法。
第五章:寄生虫感染及临床应用本章主要介绍寄生虫感染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
寄生虫感染的诊断方法主要有显微镜检查、快速诊断试纸、血清学诊断等方法。
第六章:病毒性肝炎及临床应用本章主要介绍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方法主要有Serology检查、PCR检测及病原体分离等方法。
第七章:输血传播病原体与标本的质量控制本章主要介绍输血传播病原体的特点、预防控制和标本的收集、质量控制等内容。
标本的质量控制是确保诊断结果准确的前提。
第八章:CDC与WHO的指导思想本章主要介绍CDC和WHO的指导思想、防治策略及防控措施。
这些指导思想和措施对全球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1-8章是传染病学教学教案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覆盖了传染病的临床应用及诊断方法,是进行传染病医学教育和科研的基础。
对于临床医师来说,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可以更好地诊断和治疗传染病,从而更好地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传染病学教学教案18章:传染病的病因机制与药物治疗
传染病学教学教案1-8章:传染病的病因机制与药物治疗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或原生动物引起的疾病。
传染病是人类面临的严重威胁之一,它危害着全球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了解传染病的病因机制和药物治疗对我们进行卫生防疫工作的指导和开展合理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染病的病因机制1.细菌性病原体的病因机制细菌性病原体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病因,它们通过多种途径,如空气、食物、水以及补鼠等方式感染人体。
细菌侵入人体后,通过它们的毒素、酶和细胞壁蛋白等分泌物来引起疾病。
例如,葡萄球菌分泌外毒素、类脂质酶和细胞壁分解酶,引起皮肤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等。
2.病毒性病原体的病因机制病毒性病原体是多种传染病的致病原因,它们侵入人体后,通过它们的核酸、蛋白和毒素等产物引起疾病。
例如,流感病毒通过细胞膜糖蛋白(H)和神经氨酸酶(N)结构基因的变异来引起人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且很容易在人群中传播。
3.真菌性病原体的病因机制真菌性病原体是一类常见的传染病病因,它们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人体容易感染。
它们通过它们的酶、多糖和类胡萝卜素等产物引起疾病。
例如,白色念珠菌通过它的胞内代谢产物和胞外分泌产物导致侵染人体酸碱度更低、氧气更少的胞内部位,引起感染和致命性疾病。
4.寄生虫性病原体的病因机制寄生虫性病原体是一类广泛存在的传染病病因,它们通过多种途径,如水、食物、虫媒等方式感染人体。
它们通过它们的咀嚼、刺吸和粘附等方式,引起人类感染。
例如,疟原虫通过它的血吸虫和蚊媒生命周期引起的疟疾,在全球范围内导致许多疟疾病例和死亡。
二、药物治疗现阶段,能够治疗多种传染病的药物种类繁多,治疗手段不断更新迭代。
传染病的治疗主要包括防治传播、控制病情和减轻病人痛苦等方面。
以下是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药物治疗方法:1. 结核病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它容易引起肺部感染、积水和肺纤维化。
目前结核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组合用药方法来控制病情。
2024年传染病基本知识公开课教案
2024年传染病基本知识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公开课依据《传染病学》教材第1章“传染病基本知识”展开,详细内容涉及:1. 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及分类;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3. 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及临床表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认识到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2. 使学生掌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控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3. 培养学生关注公共卫生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
重点: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分类及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和临床表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模型;2. 学具:传染病学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传染病传播的短片,让学生了解传染病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20分钟)(1)讲解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及分类;(2)介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3)分析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及临床表现。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传染病基本知识。
4. 随堂练习(10分钟)出示练习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互动环节(15分钟)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疑问,共同讨论传染病相关问题。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传染病基本知识框架;2. 传染病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3. 常见传染病病原体及临床表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及分类;(2)列举三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防控方法;(3)分析两种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及临床表现。
2. 答案:(1)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及分类见教材第1页;(2)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防控方法见教材第23页;(3)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及临床表现见教材第45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次教学提供改进方向;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公共卫生问题,了解我国传染病防控政策,提高社会责任感。
传染病学课件向1备课讲稿
4.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5.传染病的特征包括基本特征和临床特征。 6.传染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
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三方面资料进行综合 分析判断。
3.数量 对同一种传染病而言,入侵 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4.变异性 病原体可因环境或遗传等 因素而发生变异。变异后的病原体致病力 可减弱(如人工培养多次传代的麻疹减毒 活疫苗),也可增强(如肺鼠疫)。病原 体的抗原变异可逃避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作 用而继续引起疾病(如流感病毒、HIV等)。
三、临床类型 根据起病缓急及病程长短分 按病情轻重分 按病情特点分
第5节 传染病的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二、临床资料 三、实验室检查
第6节 传染病的治疗
1.一般及支持疗法 2.病原或特效疗法 3.对症疗法 4.中医中药及康复治疗
第7节 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但通过免疫学检测可 发现机体已获得特异性免疫。
4.潜在性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 双方力量保持暂时平衡状态,病原体潜伏 在身体的某一部位不被排除,不出现临床 表现,一旦人体防御能力降低,病原体乘 机繁殖,引起发病。
5.显性感染 由于入侵的病原体数量 多、毒力强,人体的防御机能受到破坏,
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 期。
症状明显期:病情逐渐加重,并表现出某 种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的时期
恢复期: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体征逐渐消
退,体力和食欲逐渐恢复,直至完全康复 的这段时期。
2.常见症状和体征 (1)发热 (2)皮疹 (3)毒血症状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学》一至八章教学教案《传染病学》一至八章教学教案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一、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原则。
二、熟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和免疫应答的作用、传染病发病机制、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三、了解我国传染病的历史、现状与防治方面的成就,传染病学的范畴,传染病流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我国传染病的历史、现状与防治成就,传染病病种的变迁,传染病学的范围和内容,学习传染病的目的。
二、重点讲解传染病的特征,强调基本特征是与其他疾病鉴别的要点。
三、重点讲解感染的基本概念(感染、共生态、机会性感染、感染谱、首发感染、获得性感染、交叉感染、自身感染等)、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四、介绍病原体致病力(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对感染过程的作用、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五、重点讲解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必备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六、介绍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七、重点讲解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应包含: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三方面。
特别是流行病学资料、病原学、分子生物学检测、血清学检查在诊断上的重要价值。
八、重点讲解传染病的治疗原则,特别强调传染病的隔离、消毒、病原治疗的特殊性、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九、介绍传染病预防的三个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人群免疫力)。
强调法定传染病的分类和病种,强调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制度与时限。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参观病房、观看录像【教学时数】2学时第二章第一节流行性感冒【目的要求】一、掌握流行性感冒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
二、熟悉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清学检查的诊断意义,并发症及预后,治疗原则及预防的主要措施。
三、了解流行性感冒的治疗,病毒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学第二章第二节流行性腮腺炎【目的要求】1.掌握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诊断,治疗及预防原则。
2.熟悉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学,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预防的主要措施。
3.了解流行性腮腺炎的预后。
【教学方法】自学第二章第六节病毒性肝炎【目的要求】一、掌握各型肝炎病毒的相关抗原、抗体系统及临床意义;病毒性肝炎临床分型及临床表现;急性黄疸型肝炎、重症肝炎、淤胆型肝炎临床表现特点;重点掌握重症肝炎的诊断要点、诱因及处理原则;掌握乙肝的抗病毒治疗及适应症。
二、熟悉各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熟悉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熟悉肝性脑病诱因、发病机理及处理原则;熟悉常见化验指标的临床意义;熟悉乙肝的预防。
三、了解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中的传染源、易感人群。
【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病毒性肝炎的定义。
二、一般介绍肝炎病毒病原学类型:甲、乙、丙、丁、戊、庚六型肝炎病毒,以及TTV(输血传播病毒);三、详细讲解乙型肝炎病毒的特点,重点讲解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区及其所表达的蛋白功能及意义。
四、一般介绍各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详细讲解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及其意义;一般介绍人群易感性;一般介绍流行特征:季节、人群分布。
五、详细讲解病毒性乙型肝炎发病机理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理。
六、重点讲解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肝衰竭(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慢性)的临床表现特点。
七、详细讲解肝功能检查中ALT、AST、AKP、CHE、蛋白、PT、血氨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重点讲解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系统的检测及意义。
一般介绍其它各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八、详细讲解肝性脑病临床表现,一般介绍其它并发症。
九、详细讲解慢性肝炎的分度依据,重点介绍肝衰竭早、中、晚期,淤型肝炎的诊断要点,一般介绍其它各临床类型的诊断依据。
十、详细讲解病毒性肝炎与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黄疸等疾病的鉴别诊断。
十一、一般介绍各型病毒性肝炎的预后;一般介绍乙型病毒性肝炎与肝硬化和肝癌的关系。
十二、重点讲解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一般介绍其它治疗措施,保肝药物的应用原则,免疫调节治疗。
重点介绍重症肝炎治疗及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一般介绍人工肝支持系统及应用。
十三、一般介绍控制传染源,详细介绍切断传播途径以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乙肝疫苗、甲肝疫苗、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的应用、母婴传播的预防、献血员严格筛选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4学时第二章第八节流行性乙型脑炎【目的要求】一、了解乙脑病毒的特征与分型,发病原理,病理解剖的特点与预防原则。
二、熟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特点,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
三、了解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的特点及其并发症,流行性乙型脑炎与其它脑膜炎及败血症的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特点,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
二、一般介绍流行性乙型脑炎与其它脑膜炎的鉴别诊断。
【教学方法】自学、见习时介绍、VCD多媒体演播。
第二章第九节肾综合征出血热【目的要求】一、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表现: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各期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各期的处理原则。
二、熟悉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传播途径、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机理、肾综合征出血热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肾综合征出血热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原则。
三、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染源及流行病学特征。
【教学方法】自学第二章第十一节狂犬病【目的要求】一、掌握狂犬病的临床表现,狂犬病暴露后的预防。
二、熟悉狂犬病的流行病学,内格里小体的意义,诊断与治疗。
三、了解狂犬病病毒学特点,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教学方法】自学录像教学【教学时数】0.5学时第二章第十二节艾滋病【目的要求】一、掌握艾滋病临床表现。
二、熟悉艾滋病实验室特点。
重点了解HIV初筛试验和确证试验。
了解CD4+T 淋巴细胞计数及病毒载量检测方法及原理。
三、熟悉治疗原则。
了解抗病毒治疗方法、免疫重建及常见机会性感染的治疗。
四、了解艾滋病的流行概况。
重点了解传播途径。
五、了解艾滋病发病机制。
六、了解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艾滋病(AIDS)的基本概念及艾滋病的病原。
二、一般介绍HIV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征。
三、一般介绍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高危人群。
四、详细讲解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
重点讲解免疫损伤机理(CD4+T 淋巴细胞受损的机理)。
五、重点讲解艾滋病的分期及各期的临床表现、艾滋病常见的指征性疾病。
六、重点讲解艾滋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CD4+T淋巴细胞计数,血清抗原、抗体检查(初筛试验及确证试验)。
七、详细讲解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原则,抗病毒药物种类及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疗效判断。
八、一般介绍艾滋病的预后及预防。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2学时第二章第十三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目的要求】一、掌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表现及特点、尤其是早期、疾病进展期的特征。
诊断要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及疑似病例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二、熟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特点、实验室检查和鉴别诊断。
三、了解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原学、预后和预防措施,强调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控制疾病的扩散与流行。
【教学方法】自学第三章第一节流行性斑疹伤寒【目的要求】一、熟悉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临床表现,血常规检查的特点、外斐反应的意义,诊断及治疗方法。
二、了解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鉴别诊断;【教学方法】自学、见习时介绍、VCD多媒体演播。
第三章第二节地方性斑疹伤寒【目的要求】一、熟悉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临床表现,血常规检查的特点,确诊依据及治疗方法。
二、了解地方性斑疹伤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与流行性斑疹伤寒如何鉴别。
【教学方法】自学、见习时介绍、VCD多媒体演播。
第三章第三节恙虫病【目的要求】一、掌握恙虫病特征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与病原治疗的方法。
二、熟悉恙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鉴别诊断及防治措施。
三、了解恙虫立克次体病原学特征、发病机理。
【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病原学特征。
二、详细讲解恙虫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流行病学特征。
三、一般介绍发病机理与病理。
四、重点讲解恙虫病的临床表现,尤其强调特征性溃疡、焦痂特点及其好发部位。
五、详细讲解外斐反应的临床意义。
六、重点讲解恙虫病诊断要点。
七、详细讲解鉴别诊断及预防的主要措施。
八、重点讲解病原治疗选择的药物及疗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1学时第四章第二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目的要求】一、了解脑膜炎双球菌的特征与分型,发病原理,病理解剖的特点与预防原则。
二、熟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普通型和暴发型的临床特点,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
三、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的特点,实验室特点,临床分型及其并发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与其它脑膜炎及败血症的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特点,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
二、一般介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与其它脑膜炎及败血症的鉴别诊断。
【教学方法】自学、见习时介绍、VCD多媒体演播。
第四章第四节沙门菌感染【目的要求】一、掌握伤寒的临床表现,并发症,血常规,血、骨髓、粪便培养病原体的时间及其诊断价值;血清凝集反应(肥达氏反应)的意义和应用;治疗方法。
二、熟悉伤寒、副伤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鉴别诊断;伤寒主要的预防措施。
三、了解伤寒杆菌的性状、抗原结构及其特性、意义,副伤寒的临床特点。
【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伤寒的定义,临床特征及主要并发症。
二、一般介绍伤寒杆菌的病原学特点。
伤寒的菌体抗原及鞭毛抗原。
三、详细讲解伤寒流行病学,传染源与传播途径,发病原理及病理改变特点。
四、重点讲解伤寒的典型临床特点,临床类型,小儿伤寒与老年伤寒的临床特点,解释什么是伤寒的复发与再燃。
五、重点讲解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的改变(伊红细胞计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血、骨髓、粪便培养病原体的时间及其诊断价值。
肥达氏反应的临床意义。
六、重点讲解伤寒的诊断条件,详细介绍鉴别诊断的主要疾病。
七、重点讲解伤寒的治疗原则,病原治疗的主要药物及疗程。
并发症的处理。
八、详细讲解伤寒预防的主要措施。
疫苗的研究与应用。
九、一般介绍副伤寒的临床特点,尤其是丙型副伤寒临床表现多样性及易复发。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2学时第四章第五节细菌性痢疾【目的要求】一、掌握菌痢的临床表现、临床类型、典型菌痢、中毒型菌痢的临床特征。
二、熟悉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断方法与鉴别诊断及其治疗原则。
三、了解痢疾病原菌的病原学特点,发病原理及病理变化,菌痢的预后及预防。
【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志贺氏菌的性状特点,抵抗力、分类及其毒素。
二、详细讲解流行病学特点: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传播途径与传播类型(食物、水等)、流行特征(散发与暴发流行、季节性)及易感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