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使用优劣势比较探究
![交际教学法使用优劣势比较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9284c201581b6bd97f19ea72.png)
交际教学法使用优劣势比较探究朱晓华自70年代开始,交际教学法成为国外语言教学颇受青睐的方法之一。
语言学家在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启发下,认为:语法规则告诉学习者知晓本门语言“合法”的语言规则,但跨越文化的交流,规则随即发生变化。
传授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知识传播,甚至传播方法变得尤其重要。
英语交际教学法提高学生语境的适应能力,因而成为国内语言教学法的主流。
尽管交际教学法在我国大中小学实施多年,诸多学者、师生反应良好,但客观的分析其使用的优劣势及其重要,多大中小英语课程教学起到了破砖引玉之作用。
一、交际教学法产生的背景交际教学法是随着语言学家对语言本身的认识发展起来的。
20世纪初索绪尔从社会学角度认为语言是某一社会集团认同的某一种语言规范、方法。
20世纪6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M.A.K.Halliday)提出了“语言潜势”和“实际语言行为”(linguistic potentialand actual linguistic behavior)的概念。
两位语言学家都承认语言不能脱离客观语境的现实,同时,强调语言的规则的固化性和语言使用的变化性。
随着对语言研究的深入,交际教学法也随即产生。
20世纪90年代应用语言学家巴克曼和帕尔默(Bachman and Palmer)提出了语言能力的概念,他们认为语言能力主要由语言知识和策略能力这两大部分组成。
本文从巴克曼和帕尔默(Bachman and Palmer)提出的概念入手,对英语交际教学法使用优劣势进行比较研究。
二、交际教学法的优势1. 强调语言的社会性功能该教学法认为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需要,其目的就是使交际双方达到理解和沟通。
斯大林指出:“语言是属于社会现象之列的,从有社会存在的时候起,就有语言的存在。
”交际教学法的运用可以迎合具有不同语言的同一名族及拥有不同方言的同一名族间,要达成相互间信息的畅通。
英国语言学家H.G Widdowson曾说:“现实生活中,人们使用语言,不是造句,而是表达概念,通过造句的形式展现语言交际的功能。
英语常用交际口语教学方法(最新完整版)
![英语常用交际口语教学方法(最新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cb0d2128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0a.png)
英语常用交际口语教学方法(最新完整版)英语常用交际口语教学方法英语常用交际口语教学方法:1.交际法:通过教学交际,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
交际法是建立在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新学科理论上的教学法,兼收并蓄、多功能、开放式。
2.听说法:早期交际法,结构法的一种,源于美国。
以结构——功能句型教学为大纲,以听说训练为主,以培养口语能力为首要任务,重视语音语调的正确,语法知识的讲解,课堂操练和真实情景的结合。
3.全身反应法:教与学都是从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开始的,学生通过全身各个部位的反应来学习英语。
4.自然法:学习者学习新的语言时,尽量在自然的环境中领悟语言知识并进行可理解性的输入。
5.全身动作反应法:它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身体各部分的反应,也就是在全身活动中学习。
6.合作学习法:它是指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的关键是“合作”。
7.自主学习法: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内在需求,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
8.情景教学法:情景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的情景对话。
以上就是一些英语常用交际口语教学方法,您可以根据您的需求和环境进行选择。
英语口语教学方法现状目前,英语口语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其中包括语法-翻译法、交际法、社团戏剧法和会话法等。
其中,语法-翻译法作为一种最简单的方法,适用于学习时间不长的英语学习者;交际法则是一种较为高级的方法,要求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场景中使用英语进行交流。
另外,交际法也是现阶段我国中学英语课堂使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在本质上是互动的、交际的。
此外,多媒体教学也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能够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形式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课件容易流于形式,效果上乘但操作上乘的课件价格昂贵等。
在口语教学方面,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大量的听力和口语练习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交际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https://img.taocdn.com/s3/m/0038a26e700abb68a982fbc8.png)
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一、引言交际教学法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现在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
总体来说,交际教学法的发展有效的弥补了翻译法和认知法等教学方法只重语法规则而忽略语言使用的缺陷,极大了促进了英语语言教学的发展。
但是交际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当中还有许多问题应该注意。
交际教学法的特点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语言交际活动;进行语境化教学二、交际教学法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1957年Chomsky认为语言结构理论已经难以解释语言的基本特点,他提出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行为(Linguistic Performance)两个概念。
而Hymes (1972)认为,语言不仅包含语言知识(language knowledge),也应该包含语言应用能力(language use ability),因此他在Chomsky对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划分地基础之上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Hymes认为,一个人语言掌握的好坏,不仅在于语法规则的正确,也在于能在特定的语境中恰如其分的运用语言。
这就扩大了语言和语言使用能力的内涵意义,涉及到了语言使用者语言之外的知识(陈坚林,2000)。
Halliday对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做了有益的补充,他为,语言是为交际服务的工具,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的语法规则,更要培训学生如何使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
在此基础之上,以学生为中心,分析学生的交际需求和学习动机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得以进一步发展,而实践和科研的成果又进一步促进了交际教学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对交际教学法做出突出贡献的还有Widdowson、Richard和Schmidt。
交际法教学教案模版八篇
![交际法教学教案模版八篇](https://img.taocdn.com/s3/m/3236254b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11.png)
交际法教学教案模版八篇第1篇:交际语言教学法交际语言教学法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交际语言教学法这一以培养学习者的语言利用和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语言教学方法,介绍了其发展,主要内容和特点并结合实例就此方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利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交际语言教学法外语教学语言交际能力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活动进一步融入到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体系中,我国对于外语人才的语言交际能力的要求也逐渐提升。
作为外语教学工作者,能在教学工作中有效地使用交际语言教学法对于组织教学过程,使学生更好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交际语言教学的起源,特点以及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应用此方法进行了逐一探讨。
交际语言教学(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产生于七十年代初期,社会语言学家海默斯在1971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被认为是交际法的直接理论根据。
其创始人之首先是英国语言学家D.A.Wilkins,1976年维尔金斯出版了《意念教学大纲》(Notional Syllabuses)一书,把交际法置于更可靠的基础之上。
交际语言教学法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一种为世界语言教学界所普遍认同的教学思想和方向。
它的理论主要来自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并受到话语分析、语言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影响。
交际法认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会一种语言不但要掌握其语言形式和使用规则,还要学会具体利用,也就是说要知道在什么场合利用。
其核心是教语言应当教学生怎样使用语言,用语言达到交际的目的,而不是把教会学生一套语法规则和零碎的词语用法作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
因此交际教学法强调的是要教授语言功能方面的知识,学生如果没有掌握这门语言的交际本领,没有具备这门语言交际方面的能力,就不能说学会了这一门外语。
交际教学法强调要把学生真正置于尽可能真实的交际场景中,并且要由学生亲历一种活的交际活动的过程。
交际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及体现
![交际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及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b307ef71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85.png)
4.交际活动
A.Game 1:Listen,point and say 规则:三人一组,一人读出一词,另外两人在书中词汇部分指出并 读出该词,比比谁指的快而准确,且读声正确响亮。 首先抽机组学生和教师一起利用黑板上的板书在讲台前做示范,然后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查。
Game 2:What’s missing? 规则:学生四人一组,一人先出示课本所有生词卡片,然后悄悄抽调 其中一张,让其余学生猜出说哪张不见了。 B.活动 分组或自由组合问答。就自己的真实想法进行问答,要求运用句型 What do you like?和What about you?及I like...或I don’t like...就自己对不 同天气的喜好进行问答,并说出为什么。也可把天气换成食物,玩具 等。 C.完成调查表,调查班上同学对不同天气情况的喜好 例表:I like 用J表示,dislike 用L表示
表演式 情景式
形式
游戏式 说唱式
巩固练习阶段
小组活动形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学习,是外语课
堂常常采用的教学形式,它强化了学生之间的交流,高效率的利用 了课堂时间。在小组活动中他们能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学会 团结合作,共商互谅的工作方式,而几个小组同时进行时,也引进 了相互竞争,团队精神的意识。
课外活动
英语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与课堂 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是英语课堂必不可少的辅助形式。 开展课外活动,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创造 更多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环境,又有利于了解学生的真实水 平,因材施教。这正沿用并体现了交际教学法中学以致用, 学用结合的特点。课外活动的形式多样,如英语活动小组 (歌曲组,游戏组,戏剧表演组等),英语竞赛,英语晚 会,英语角,英语学习园地等。就拿英语角来说吧,通过 指定话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意交谈,不必过分纠 正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交流,尽量创造比较 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这样不但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言语交 际能力和胆量,而且活学活用,起到了互相学习,共同进 步的效果。
交际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
![交际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d10966b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d1.png)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交际教学法通过真实的语境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 感受到语言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交际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书面表达和跨文 化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会运用语言,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3、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际教学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发挥 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二、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交际教学法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强调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语言,语言的得 体性。它认为,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掌握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过程。在这个 过程中,学生不只是记忆语言的规则和形式,还要理解和运用这些规则和形式, 以便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有效的交流。
三、交际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课堂 中的应用
4、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际教学法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交际教学法,作为一种广为接受的教学理念,强调语言学习的目标是实现有 效的沟通与交际。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交际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 用能力,增强跨文化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本次演示将探讨交际教学法在高 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需要用英语进行交流、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 提高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实施交际教学法应注意的问 题
1、教师角色的转变:在交际教学法中,教师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 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他们需要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引导他们在真实 的语境中运用英语。
(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共 同学习、互相帮助。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对话 练习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自己的英语交际能力。
交际法与教学法
![交际法与教学法](https://img.taocdn.com/s3/m/39f4d30c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72.png)
交际法与教学法交际法和教学法是语言教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交际法强调语言的实用性和交际能力的培养,而教学法则关注语言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探讨交际法与教学法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一、交际法和教学法的关系交际法和教学法在语言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
交际法以交际为中心,注重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法则是实现交际法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在交际法的指导下,教学法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为目标,通过灵活的教学形式和策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交际法和教学法的结合有助于实现有效的语言教学。
交际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注重情境中的交际实践。
教学法则为学生提供语言技能和知识的系统化学习。
两者相结合,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和交际能力。
二、交际法的应用1. 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交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创设逼真的情境,学生能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并与他人进行真实交流。
教师可以设计真实情境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对话交流。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交际法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合作解决问题,互相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师可以设立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三、教学法的应用1. 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是教学法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以任务为导向,将学生置于实际语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标。
任务型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实际任务的完成来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实际任务,如购物对话、旅行计划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
2. 情感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互动。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关怀和理解,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交际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https://img.taocdn.com/s3/m/b3ae1edabcd126fff6050b1c.png)
交际法简介交际学派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语言结构,还要包括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语句。
交际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主张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和使用外语。
交际法自从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
培养学生外语交际能力早已成为世界各国外语教学的目标。
1。
交际教学法的特点交际法是70年代根据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和韩礼德(Halliday)的理论形成的,是全世界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
交际教学法是目前英语教学上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交际法有着明显的特征.第一,教学的实质是交际,何谓教学,“教学就是人与人主体之间进行思想、感情、信息交流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学中应努力使课堂教学交际化,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变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际,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交际的技能。
教师的教起引导、组织作用,关键在于学生积极主动通过思维活动去获取知识。
现代英语教学法衡量课堂教学质量高低要视双向传递是否畅通,即不只看教师说了多少英语,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开口说了多少英语。
因为学生积极的自我价值观念是在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形成的。
教学中不能以交际为核心开展教学,交际教学法也就失去了意义.第二,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习得不是一个被动的、模仿言语行为的过程, 而是主动地通过大量的语言交流从而提高掌握语言的过程。
随着学生习得的语言技能的熟练化,学到的知识相应地增多,他们就会归纳出语言的规律,也会增强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和要求。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内容,理解和熟悉教材,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把教学活动化为生活交际,吸收学生参与,让学生有大量的语言交流机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harvey 的交际教学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harvey 的交际教学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ba3fda3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7f.png)
harvey 的交际教学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Harvey的交际教学法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方法。
该方法侧重于学生在语言交际中的能力培养,强调实践和应用。
通过模拟真实的交际情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提升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Harvey的交际教学法注重学生参与和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需要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教师在实施该教学法时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言技能。
总的来说,Harvey的交际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实践和互动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包括对整篇文章的布局和内容安排进行说明,包括各个章节的涉及内容和逻辑顺序。
在这篇关于Harvey的交际教学法的文章中,文章结构应该按照以下方式展开:1. 引言部分:1.1 概述:介绍Harvey和他的交际教学法的背景和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说明文章的框架和各部分内容安排。
1.3 目的:说明写作此文的目的和意义。
2. 正文部分:2.1 Harvey的交际教学法概述:介绍Harvey的交际教学法的定义、特点和理论基础。
2.2 Harvey的交际教学法要点:详细解释Harvey的交际教学法的核心要点和具体方法。
2.3 Harvey的交际教学法实践:举例说明Harvey的交际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
3. 结论部分:3.1 总结: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强调Harvey的交际教学法的重要性和优势。
3.2 应用:探讨如何将Harvey的交际教学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水平。
3.3 展望:展望未来Harvey的交际教学法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改进方向。
文章结构应该清晰地呈现出每个部分的内容和逻辑关系,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论述。
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最新教育资料
![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最新教育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e46f9acb9d528ea81c77930.png)
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我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对外贸易日趋繁忙,这对各类人才的英语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英语学习者的综合语言应用水平已经成为当前整个英语教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交际教学法是用来提高语言学习者交际能力的教学法,它通过交际的形式将学习者明示的语言知识内化成隐含的语言知识,同时语言学习者通过语言的接触习得目标语国家的价值体系、道德标准等文化内容,把语言的学习变成一个培养能力、体验新文化的过程。
一、交际教学法的研究现状纵观全局,我国在英语教学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随着大量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当前英语教学一线得到展开和应用,我国的英语教学在思路和理念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在交际教学法的研究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第一,交际教学法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
交际教学法不仅需要在形式层面进行研究,更需要对方法的理论基础、方法的实践环境以及方法的应用原则等诸多方面进行研究。
从目前来看,我国对交际教学法的研究还存在表面化、肤浅化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交际教学法这一英语教学方法的应用,也不利于整个英语教学研究的完善。
第二,交际教学法缺乏系统实践指导。
在交际教学法应用过程中,能否有效地从实践出发优化教学效果是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
目前来看,我国在交际教学法应用层面有很大的缺陷,尤其是在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等方面,有待于进行系统的提升。
因此,如何依托英语教学方法现状,对交际教学法今后的改进思路进行探讨,也是当前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方向。
第三,交际教学法的具体应用也有待创新。
环境在改变与时代在变迁都对英语学习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英语教学法也必须不断地与时俱进。
在这一方面,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借助我国当前的教学环境不断深化交际教学法的研究体系,是今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交际教学法的特点(一)语言教学的四项基本技能是统一的整体语言教学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
英语教学法 交际法
![英语教学法 交际法](https://img.taocdn.com/s3/m/b9da55477f1922791788e865.png)
交际法介绍、描述与评析一.交际法的背景和理论依据交际法(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又称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或意念法(Notional Approach), 是以语言的“功能——意念”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外语教学法。
交际法是20世纪70年代根据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和韩礼德(Halliday)的理论形成的,是全世界影响较大的外语教学法流派。
交际学派认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语言结构,还要包括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语句。
交际法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采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主张句型加情景来学习语言,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和使用外语。
交际法的代表人物有荷兰的范埃克 Ek),英国的语言学家威尔金斯( D. A. Wiklin) ,威多森( H. G. Widdowson)等。
交际法从诞生起就明确地把目标定位于使学生获得交际能力, 它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语言的形式同等重要。
交际法针对传统教学法的弊端, 提出了重视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 坚持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打破传统语言教学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局面。
因此, 交际教学法一经产生就风靡全球, 成为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语言教学流派之一.长期以来,语言学界围绕语言的“形式一功能”争论不休,对它们的研究几乎涵盖了语言学研究的所有内容,而这些争论必然又反映在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法理论和实践上。
交际法的流行反映出功能主义者在这场论战中取得胜利。
他们认为语言的本质在于它是用于人类交际的一种工具,外语教学应体现这一本质;能用外语进行成功的交际,就说明外语教学是基本成功的。
交际法对于语言本质的描述抓住了外语教学的关键所在,第一次为外语教学指明了方向。
同时,他们设计了各自不同的教学模式,丰富了外语教学理论,促进了教学法的发展。
交际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源于功能主义的语言学理论和心灵主义的心理学理论:146)。
6、现代外语教学法 ---交际法
![6、现代外语教学法 ---交际法](https://img.taocdn.com/s3/m/5e00f0ca192e45361166f515.png)
交际法交际法(Communication Approach)又称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
交际法是以语言功能—意念项目为纲培养交际水平的一种教学法。
它的主要教学思想是,交际功能是语言在社会中使用的最本质的功能,交际功能也是英语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即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要表达交流什么思想观点,就选学能够负载这些思想观点的言语形式和语言规则,也就是说内容决定形式。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特里姆、范艾克、威尔金斯、为多森和亚历山大等。
以海姆斯为代表的社会语言学、心理学的发展为交际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他们认为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
语言作为工具是为社会上各项交际活动服务的。
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所从事的职业不同,使用语言交际的目的和场合也就不同,使用语言的变体也不同。
一个学语言的人,他的语言水平不但仅是能否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而且包括是否能恰当地使用语言的水平,后者是人们对语言的实际使用,是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的实际体现。
1、交际法的特点1)教学内容,以语言功能为例,针对小学对象的不同需要加以安排,即专用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
例如,科技工作者、教师、工人、农民、旅游服务人员、外交人员、经济工作者等,因为职业不同,他们的外语需要也不相同,就理应选择实现他们某种交际最必需的语言材料,并且是最常用的结构形式。
将来用什么,现在就学什么,不用的不学,急用的先学。
语言形式上的难易如何,则不加考虑。
2)教学过程交际化。
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充分接触所学语言,并且要求学生讲该语国家的人在真实的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
教师要提供真实的情景和创造外语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去学习和使用语言。
3)认为学生犯语言错误是正常的,语误是学习语言过程中一个由“不完善达到完善的路牌”。
这好像是学习母语过程中存有“中继语言”interlanguage 一样,标志着语言学习中各个阶段的发展水平。
交际教学法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交际教学法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https://img.taocdn.com/s3/m/f0d5e95f6529647d262852b6.png)
级英语1班李雪 13001059令狐采学一交际教学法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相同点和不合点?不合点:1.界说方面:交际法是一种将语言交际能力作为语言教学的目标并供认语言与交际的相互依赖关系是培养学生四项语言基本技能的语言教学法。
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一种基于任务或以任务为基础的语言教学途径,它是交际法的延续。
2.理论基础方面:交际法的理论主要来自社会语言学、心理学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包含互动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交际法是以行为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而任务型教学法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3.特点方面:交际法以培养交际功能为宗旨,以功能为纲、教学过程交际化、以话语为教学的基本单位。
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语言,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做中学,在用中学”。
4.教学模式方面:交际法包含两个模式 PPC、PPP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Willis、Ellis5.优缺点:优点交际法仅教授有关并且必须的语言信息,比那些试图教给学生整个语言体系的办法更省时间和精力。
任务型教学法的活动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年夜,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缺点交际法在同一方面可用于多种形式表达,如何选择和取舍,没有客观的标准。
任务型教学法中,当教师与学生缺乏资源,立异精神和合作精神时,任务型语言教学很难展开。
相同点:1.两者都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主,这样有利于全面成长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强调语言教学资料、内容和学习活动的真实性3.鼓励学生年夜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创作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4.在缺点方面,两者都比较难做出评价。
5.都利于学生成长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6.两者都适合高水平阶段的学生。
两者之间的关系: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延承和成长。
二翻译法和直接法的比较?不合点:1.界说:翻译法是用母语教授外语的一种办法,而直接法是直接教授外语,不必学生的母语。
2.理论支撑:翻译法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直接法以行为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交际教学法的设计流程
![交际教学法的设计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96239621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8d.png)
交际教学法的设计流程
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交际法,也称为“功能法”,这意味着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信息空间,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用必要的信息来填充这些信息空间。
交际教学法以语言为交际工具组织教、学、使用,它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使用语言知识与他人沟通,以及获得信息和形成的交际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是一种交流方式,获得外语知识和交际能力依赖于听、说、读、写等具体的交际活动。
(1)学生应被视为教学的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了语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要求学生使用语言描述真实的场景,并在这方面进行真正的对话。
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将学生带进各种语言技能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2)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调整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学生有个体差异,但有一点是绝对的,那就是每个人都有愿望。
只要教师重视学生学习的特点,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来教他们不同的材料,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进步。
(3)利用不同的活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英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在课堂上建立一些有趣的、真实的对话场景,设想一些能组成学生和语言的游戏。
同时,教师要重视课外活动的设计和检查。
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际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交际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8f939afb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40.png)
交际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交际教学法是一种基于交际能力培养来提高语言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由于其对于语言学习实效性的重视,也使得其在当前语言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大专英语教学对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尤其是针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更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交际教学法也能够有效的适应大专英语教学的需求,为保证大专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将针对交际教学法在大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展开分析。
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教学,对于语言的良好运用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因此,大专英语教学在实际开展中不仅仅要关注学生英语知识的掌握,还应注重对学生英语交际运用能力的培养,采取交际教学法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有效运用交际教学法能够对大专英语教学起到良好的作用与效果,并能够进一步推动大专院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
1 交际教学法概述交际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而语言是交际所必须的工具,外语教学中的交际教学法就是将交际作为教学的目的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为学习者创造尽可能真实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利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与表达的过程中,加强对语言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外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该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还体现出一系列的特点,主要包括:(1)交际教学法重视语言的交际性和构造性。
(2)学生学习语言和交流的过程是互相促进的。
(3)在使用交际法进行教学时,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尽可能创造真实,有意义的教学环境和活动。
(4)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的不同,积极性的不同,了解不同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预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可能达到的水平。
(5)学生的水平和努力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帮助每个同学找到适合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方法。
(6)交际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进行交流,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的鼓励学生进行交流,保持课堂活动的轻松活泼,提升学生对交际教学法的课堂兴趣。
交际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https://img.taocdn.com/s3/m/cfca1add6529647d2628521c.png)
产生背景
明年工作计划
产生缘由:1958年, 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15个国家之间的密切交往和
合作使人们认识到需要通晓外语以互相沟通的重要性。因此组织了一批语言 学专家和教学法专家着手研究能快速取得效果的外语教学方法。突出语言的 社会功能,希望即学即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交际法逐步形成。
产生时间: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
Communication)一书,由此,交际教学法应运而生。
03 章 节
Part
理论基础
成功项目展示
语言学理论基础:
社会语言学
➢海姆斯——交际能力论 ➢韩礼德——功能语言论,
话语分析论 ➢威多森——语言交际观
心理学理论基础:
社会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
➢掌握语言对意念的表达法 ➢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 需要 ➢中继语言,对错误不苛求,逐
成功项目展示
优点:
1.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学过程交际化 2.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学习目标 3.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缺点:
1.打破了语法教学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对语法知 识系统的掌握 2.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语言能力和课堂设计组织能力 3.难以评估学生的交际能力
成功项目展示
2.教学过程交际化原则:交际过程中出现的交际性大致可以归纳为信息差、
自由选择和信息反馈三个要素,尽可能在课堂上重现语言使用的交际过程。
3.容忍错误原则:对学生的语言错误采取容忍的态度。语言教学以流畅为
主,而不是以准确为主,交际的最终评判标准是意义倾向的真实转达。
4.学习者中心原则:突出学生主体,提供交际化的教学活动。教师的重要
因而又称为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交际教学法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交际教学法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https://img.taocdn.com/s3/m/c27105dda6c30c2258019e4e.png)
2013级英语1班李雪201313001059一交际教学法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1.定义方面:交际法是一种将语言交际能力作为语言教学的目标并承认语言与交际的相互依赖关系是培养学生四项语言基本技能的语言教学法。
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一种基于任务或以任务为基础的语言教学途径,它是交际法的延续。
2.理论基础方面:交际法的理论主要来自社会语言学、心理学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包括互动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交际法是以行为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而任务型教学法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3.特点方面:交际法以培养交际功能为宗旨,以功能为纲、教学过程交际化、以话语为教学的基本单位。
而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语言,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做中学,在用中学”。
4.教学模式方面:交际法---包含两个模式PPC、PPP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Willis、Ellis5.优缺点:优点---交际法仅教授有关而且必须的语言信息,比那些试图教给学生整个语言体系的方法更省时间和精力。
任务型教学法的活动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缺点---交际法在同一方面可用于多种形式表达,如何选择和取舍,没有客观的标准。
任务型教学法中,当教师与学生缺乏资源,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时,任务型语言教学很难展开。
相同点:1.两者都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主,这样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强调语言教学材料、内容和学习活动的真实性3.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4.在缺点方面,两者都比较难做出评价。
5.都利于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6.两者都适合高水平阶段的学生。
二者之间的关系: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延承和发展。
二翻译法和直接法的对比?不同点:1.定义:翻译法是用母语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而直接法是直接教授外语,不用学生的母语。
2.理论支撑:翻译法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直接法以行为心理学理论为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RIC Identifier: ED357642Publication Date: 1993-06-00Author: Galloway, AnnSource: ERIC Clearinghouse o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Washington DC.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 Introduction and Sample Activities. ERIC Digest.This digest will take a look at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It is intended a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for teachers and teachers-in-training who want to provide opportunities in the classroom for their students to engage in real-life communica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Questions to be dealt with include what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s, where it came from, and how teachers' and students' roles differ from the roles they play in other teaching approaches. Examples of exercises that can be used with a communicative approach are described, and sources of appropriate materials are provided.WHERE DOES COMMUNICA TIVE LANGUAGE TEACHING COME FROM?Its origins are many, insofar as one teaching methodology tends to influence the next.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could be said to be the product of educators and linguists who had grown dissatisfied with the audiolingual and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s of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They felt that students were not learning enough realistic, whole language. They did not know how to communicate using appropriate social language, gestures, or expressions; in brief, they were at a loss to communicate in the culture of the language studied. Interest i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ve-style teaching mushroomed in the 1970s; authentic language use and classroom exchanges where students engaged in real communication with one another became quite popular.In the intervening years,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has been adapted to the elementary, middle, secondary, and post-secondary levels, and the underlying philosophy has spawned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known under a variety of names, including notional-functional, teaching for proficiency, proficiency-based instruction, an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WHA T IS COMMUNICA TIVE LANGUAGE TEACHING?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akes use of real-life situations that necessitate communication. The teacher sets up a situation that students are likely to encounter in real life. Unlike the audiolingual method of language teaching, which relies on repetition and drills,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can leave students in suspense as to the outcome of a class exercise, which will vary according to their reactions and responses. The real-life simulations change from day to day. Students' motivation to learn comes from their desire to communicate in meaningful ways about meaningful topics.Margie S. Berns, an expert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writes in explainingFirth's view that "language is interaction; it is interpersonal activity and has a clear relationship with society. In this light, language study has to look at the use (function) of language in context, both its linguistic context (what is uttered before and after a given piece of discourse) and its social, or situational, context (who is speaking, what their social roles are, why they have come together to speak)" (Berns, 1984, p. 5).WHA T ARE SOME EXAMPLES OF COMMUNICA TIVE EXERCISES?In a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for beginners, the teacher might begin by passing out cards, each with a different name printed on it. The teacher then proceeds to model an exchange of introduction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Guten Tag. Wie heissen Sie?" Reply: "Ich heisse Wolfie," for example. Using a combina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gestures, the teacher conveys the task at hand, and gets the students to introduce themselves and ask their classmates for information. They are responding in German to a question in German. They do not know the answers beforehand, as they are each holding cards with their new identities written on them; hence, there is an authentic exchange of information.Later during the class, as a reinforcement listening exercise, the students might hear a recorded exchange between two German freshmen meeting each other for the first time at the gymnasium doors. Then the teacher might explain, in English, the differences among German greetings in various social situations. Finally, the teacher will explain some of the grammar points and structures used.The following exercise is taken from a 1987 workshop on communicativ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given for Delaware language teachers by Karen Willetts and Lynn Thompson of the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The exercise, called "Eavesdropping," is aimed at advanced students."Instructions to students." Listen to a conversation somewhere in a public place and be prepared to answer, in the target language, some general questions about what was said.1. Who was talking?2. About how old were they?3. Where were they when you eavesdropped?4. What were they talking about?5. What did they say?6. Did they become aware that you were listening to them?The exercise puts students in a real-world listening situation where they must report information overheard. Most likely they have an opinion of the topic, and a class discussion could follow, in the target language, about their experiences and viewpoints.Communicative exercises such as this motivate the students by treating topics of their choice, at an appropriately challenging level.Another exercise taken from the same source is for beginning students of Spanish. In "Listening for the Gist," students are placed in an everyday situation where they must listen to an authentic text."Objective." Students listen to a passage to get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topic or message."Directions." Have students listen to the following announcement to decide what the speaker is promoting."Passage." "Situacion ideal...Servicio de transporte al Aeropuerto Internacional...Cuarenta y dos habitaciones de lujo, con aire acondicionado...Elegante restaurante...de fama internacional."(The announcement can be read by the teacher or played on tape.) Then ask students to circle the letter of the most appropriate answer on their copy, which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multiple-choice options:a. a taxi serviceb. a hotelc. an airportd. a restaurant(Source: Adapted from Ontario Assessment Instrument Pool, 1980, Item No. 13019)Gunter Gerngross, an English teacher in Austria, gives an example of how he makes his lessons more communicative. He cites a widely used textbook that shows English children having a pet show. "Even when learners act out this scene creatively and enthusiastically, they do not reach the depth of involvement that is almost tangible when they act out a short text that presents a family conflict revolving round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 children should be allowed to have a pet or not" (Gerngross & Puchta, 1984, p. 92). He continues to say that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puts great emphasis on listening, which implies an active will to try to understand others. [This is] one of the hardest tasks to achieve because the children are used to listening to the teacher but not to their peers. There are no quick, set recipes.That the teacher be a patient listener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p. 98).The observation by Gerngross on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as one of listener rather than speaker brings up several points to be discussed in the next portion of this digest.HOW DO THE ROLES OF THE TEACHER AND STUDENT CHANGE IN COMMUNICA TIVE LANGUAGE TEACHING?Teachers in communicative classrooms will find themselves talking less and listening more--becoming active facilitators of their students' learning (Larsen-Freeman, 1986). The teacher sets up the exercise, but because the students' performance is the goal, the teacher must step back and observe, sometimes acting as referee or monitor. A classroom during a communicative activity is far from quiet, however. The students do most of the speaking, and frequently the scene of a classroom during a communicative exercise is active, with students leaving their seats to complete a task.Because of the increased responsibility to participate, students may find they gain confidence in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in general. Students are more responsible managers of their own learning (Larsen-Freeman, 1986).WHERE CAN I LEARN MORE ABOUT COMMUNICA TIVE TEACHING?All of the following documents o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re in the ERIC database. They can be read on microfiche at any library housing an ERIC collection or purchased in microfiche or paper copy from th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EDRS), 7420 Fullerton Road, Suite 110, Springfield, V A 22153-2852 (1-800-443-3742).REFERENCESBen-Barka, A. C. [1982]. "In search of a language teaching framework: An adaptation of a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functional practice." (EDRS No. ED 239 507, 26 pages)Das, B. K. (Ed.) (1984).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RELC seminar (Singapore). "Anthology Series 14." (EDRS No. ED 266 661, 234 pages)Littlewood, W. T. (1983).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CLCS Occasional Paper No. 7)." Dublin: Dublin University, Trinity College, Centre for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EDRS No. ED 235 690, 23 pages)Pattison, P. (1987).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and classroom realities." (EDRS No. ED 288 407, 17 pages)Riley, P. (1982). "Topics in communicative methodology: Including a preliminary and selective bibliography on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EDRS No. ED 231 213, 31 pages)Savignon, S. J., & Berns, M. S. (Eds.). (1983).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Where are we going? Studies in Language Learning," 4(2). (EDRS No. ED 278 226, 210 pages)Sheils, J. (1986). "Implications of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for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EDRS No. ED 268 831, 7 pages)Swain, M., & Canale, M. (1982). "The role of grammar in a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EDRS No. ED 221 026, 8 pages) (not available separately; available from EDRS as part of ED 221 023, 138 pages)Willems, G., & Riley, P. (Eds.). (1984). "Communicativ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e training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EDRS No. ED 273 102, 219 pages)Readers may also wish to consult the following journal articles for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Clark, J. L. (1987). Classroom assessment in a communicative approach. "British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25(1), 9-19.Dolle, D., & Willems, G. M. (1984).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 teacher's case.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7(2), 145-54.Morrow, K., & Schocker, M. (1987). Using texts in a communicative approach. "ELT Journal," 41(4), 248-56.Oxford, R. L., et al. (1989).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and their classroom implications.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22(1), 29-39.Pica, T. P. (1988).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 aid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ome insights from classroom research. "English Quarterly," 21(2), 70-80.Rosenthal, A. S., & Sloane, R. A. (1987). A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The UMBC project.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20(3), 245-53.Swan, M. (1985). A critical look at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1). "ELT Journal," 39(1), 2-12.Swan, M. (1985). A critical look at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2). "ELT Journal," 39(2), 76-87.Terrell, T. D. (1991). The role of grammar instruction in a communicative approach.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5(1), 52-63.REFERENCES AND RESOURCESBerns, M. S. (1984). 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language and language teaching: Another look. In S. Savignon & M. S. Berns (Eds.), "Initiatives i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 book of readings" (pp. 3-21).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Gerngross, G., & Puchta, H. (1984). Beyond notions and functions: Language teaching or the art of letting go. In S. Savignon & M. S. Berns (Eds.), "Initiatives i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 book of readings" (pp. 89-107).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Larsen-Freeman, D. (1986).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Littlewood, W. (1981). "Language teaching.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Savignon, S., & Berns, M. S. (Eds.). (1984). "Initiatives i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