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概况、特点,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3.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概况。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想象能力。
2.分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养成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3.学会分析图片和材料,从而培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郑和下西洋的盛况所体现出来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以及郑和下西洋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的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2.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其人格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二、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原因和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一、导入新课: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日为中国“航海日”。
它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而设立的。
郑和七下西洋,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使者。
郑和是谁?西洋又在哪儿?在同一时期中外关系史上还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去寻找答案吧!二、内容学习:(一)郑和下西洋1. 自主阅读,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目的、次数和意义。
(1)时间:1405 - 1433年(2)目的:提髙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冨强”,冋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次数:先后七次(4)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人教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目标1: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基本史实。
目标2: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相关史事,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分析其目的及条件,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感受郑和下西洋的精神。
目标3:结合教材及相关史事、《戚继光抗倭路线图》及相关史料,分析抗倭的背景,说出抗倭的经过,评价戚继光抗倭事件,学习戚继光的爱国精神。
目标4:结合相关史事,讲述葡萄牙是怎样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
教学重点: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播放视频素材—郑和下西洋同学们看完视频,有何感想!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
为什么说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戚继光是怎样率领广大军民浴血奋战,最终荡平倭寇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自学识记】结合教材,识记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基本史实。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1.阅读教材,分析概况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及历史条件。
分析归纳:①经济基础: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②皇帝支持: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2.阅读教材,结合史料,分析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1)出示材料:材料一: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材料二:“皇上……,命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赍(jī 带着)币往赉(lài 赐予)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
”(2)小组讨论,分析归纳:①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②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即宣扬明朝的国威。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优秀教案4页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优秀教案4页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2.掌握明朝国家的外交制度和手段3.对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有基本的认识教学重难点:掌握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了解周边国家的形势和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启发思考:“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外交事件?”2.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外交事件,简述其影响。
二、讲授(30分钟)(1)明代时期的外交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全和维护边疆稳定。
明朝的外交政策强调“以商治国”,并实行“通商闭关”政策。
(2)明朝的外交手段主要有派遣使臣、和亲、割地、赔款、贸易等。
(1)明朝的外交制度由礼部掌管,礼部可以派遣使臣,接待外国使臣。
(2)明朝实行“内外有别”的制度,外国使臣不能进入皇宫,不能拜见皇帝,要拜见官员。
(3)明朝的贸易主要由两条路线,一条是南海贸易路线,另一条是丝绸之路。
(1)明朝与朝鲜关系友好,有和亲之事。
(2)明朝与日本关系复杂,明成祖时期有和亲之事,但明朝晚期出现了宁波之战。
(3)明朝和蒙古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和和亲之事。
(4)明朝与西域国家关系也较为友好,多有贸易。
(5)明朝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友好,开展了繁荣的南海贸易。
1.为什么明朝实行“通商闭关”政策?2.明朝的外交制度有哪些特点?四、拓展(10分钟)为学生展示一幅明朝的外交地图,让学生通过地图了解更多的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了解更多的贸易路线。
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复习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资源:1.教学单元课件2.明朝外交地图教学评价: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有了深刻的认识。
2.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展示的方式,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于明朝外交的了解。
七年级历史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设计:
(1)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组织学生互相批改、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2.教学目的: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知识的掌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和影响。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明朝对外关系的重要事件或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或模拟外交,撰写剧本并进行表演,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与明朝对外关系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章,如《郑和下西洋》、《明朝与世界的交流》等,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历史素养。
4.家庭作业:
(1)要求学生向家长介绍本节课所学的明朝对外关系知识,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家庭亲子互动。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分享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2.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瓷器、丝绸等物品,引发学生对明朝对外关系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并尝试总结出重要事件、人物及影响。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补充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五、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
(1)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整理出明朝对外关系知识结构图,包括重要事件、人物、航线等,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2)布置相关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旨在巩固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
2.实践作业:
(1)鼓励学生搜集与明朝对外关系相关的资料,如图片、文物、故事等,进行深入研究,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和分析能力。
初中历史人教版(部编)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设计
七下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备课标】1、【课标要求】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2、【核心概念】了解、知道、理解二、【备教学重难点】:1、教材分析:明朝是我国古代史的晚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危机阶段。
与此同时,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
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和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所以郑和能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
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资本主义的强大,明朝中后期开始一直演绎着被动外交的局面,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本课的主题是明朝的对外关系,我对教材进行整理,分成两段:一是和平友好的主动积极的外交,郑和下西洋;二是:受外来侵略的消极被动外交,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由此说明明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友好交往和对外冲突并存2、【重点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学生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三、【备学情】1、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1)基础知识:85%以上学生能够掌握(2)重点知识:80%学生能够掌握(3)难点知识:70%学生能够掌握2、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等感性材料来学习历史。
与此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将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素养。
四、【备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得到培养。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学生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docx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郑和下西洋。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两个子目的内容,即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两部分内容反映出明朝的对外关系既有友好交往又有战争冲突。
这表明明朝在努力发展对外友好、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积极组织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讲述:2005年7月11日是郑学生阅读材料,回设置情景,激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我国的“航海日”。
提出问题:为什么把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定为我国的“航海日” ?答问题. 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探究新知(授新课)1.郑和下西洋郑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西洋是指哪些地方?教师讲述:西洋,地理概念,在不同时期含义有所不同。
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请同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乃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将士卒二万七千余人,多赍金币。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者六十二。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自福州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西南洋诸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慑之。
人教新版历史七年级下册(2016)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公开课教学设计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识记要求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观察比较郑和下西洋的路线综合分析根据所学内容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评价人物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归纳综合,使学生认识到戚继光是我国古代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道德情操方面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爱国主义方面使学生通过了解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以及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等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四、学情分析少数学生看过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电视剧,但对史实了解不具体五、探究新知(一)导入新课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
一位是伟大的航海家,一位是伟大的民族英雄,这节课我们通过他们伟大的事迹来了解相关的历史。
(二)自主学习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导学案。
(三)合作探究郑和下西洋——远航教师结合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材料一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又称南洋)、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摘自王介南著《中外文化交流史》教师结合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读图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读图分析的能力。
学习与探究: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学习与探究:材料一反映郑和下西洋具有哪些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明朝的对外关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明朝对外关系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本节课通过引入郑和下西洋等生动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在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分析史料的能力,为本节课的史料实证环节提供了保障。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喜欢互动和小组合作,因此,本节课采用小组讨论、分享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提高课堂参与度。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各个小组在讨论环节表现出色,能够围绕讨论主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提出有见地的观点。在展示环节,各个小组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与其他小组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学生们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检验。测试结果显示,学生们对于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概念、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以及海禁政策的背景和影响有了较好的掌握。
三、实践活动(用时1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明朝对外关系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海禁政策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明朝对外关系对国家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七下历史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34团中学王敏霞一、课程标准1.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2.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图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2.难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四、教法学法1.教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视频直播演示法。
2.学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播放热点视频《中美高层对话》同学们,视频里面的对话体现我们中国外交官怎样的特点?生:霸气、对等、强硬等。
说的很棒。
综合国力决定我国国际地位,体现我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增强,那么在明朝的时候我国的对外关系是怎么样的了?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讲授新课目标学习一:扬帆远航大国风范自主学习: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的概况,结合教材P70--P72,完成表格:合作学习一: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是什么?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
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
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眼光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健全朝贡体系。
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材料四:郑和,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出生在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家庭里,祖父和父亲都曾经跋涉千里,朝觐麦加。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的识图发现能力、史料分析的能力||。
通过学习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学习郑和和戚继光二位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开拓||,坚韧不拔的精神等||。
过程与方法1、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2、搜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学生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明朝的对外关系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戚继光》相关视频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大家看到的是发生在明朝中后期的戚继光抗倭的场景||,这场战争发生在明朝中后期||,那么明朝除了战争||,对外关系还有哪些方式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讲授新课世界历史发展分两条途径:(一)、和平交往;(二)暴力冲突(战争)(一)、和平交往:郑和下西洋1、多媒体课件出示郑和的生平简介的课件||,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查的资料介绍一下郑和||。
郑和||,原名姓马||,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后皈依佛教这是郑和受到东南亚各国人民爱戴的原因||,也为他下西洋奠定了基础||,云南人||。
十二岁丧父||,在流浪中被明军掳去成为太监||。
后跟随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屡建战功||,战功赫赫得到明成祖的器重||,所以他有非常强的政治组织才能||,在明成祖的支持下下西洋||。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案
课题:明朝的对外关系一、内容分析:(一)内容的作用与地位:本课分为两部分: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整体的趋势是“明朝的对外关系”,第一部分突出体现交往,第二部分突出体现冲突,主线是明朝国力的变化。
在整本教材中,处于重要的过渡阶段,明朝中后期中国的海洋政策有了重大改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郑和、戚继光等历史人物丰富了这段历史,使教材充满鲜活的生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成功条件、意义,对中西航海家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2. 了解戚继光抗倭概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学会挖掘历史人物人格魅力能力。
3. 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整体趋势,体会外交背后的国力因素。
4. 将课堂活动融入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比如语言、自信、组织、合作、表演、创作、主持能力。
过程方法:1. 通过“课本剧表演”,让学生登上历史舞台,培养学生体验历史情境,感知历史的能力,提升学生创作、语言、表演能力,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
2. 通过选择最新的视频资料使学生置身于古今时空的意识和画面中,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选择最新前沿的资料,让历史具备很强的现实感,关注身边的历史与现实。
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法的指导。
5.利用云课堂For Class,学生用平板拍照书写内容,上传同步到老师教学平台与同学们分享,有助于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情感态度:1. 对郑和的性格进行挖掘,培养学生的梦想、坚持、视野、团队、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正能量。
2. 对戚继光的品德进行挖掘,培养学生对富贵名利的正确态度和健全人格,对国家安危的爱国情怀与使命感。
3.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用全球的眼光去看待中国的处境,体会民族的危亡与发展,将个人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结合起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难点:郑和能成功实现下西洋的目的;本课的知识点多、在时间处理安排与材料处理上,有一定的难度。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明朝对外的关系》 教学设计4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对外的关系》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5课《明朝对外的关系》,主要内容涵盖了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内容,对于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这些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梳理历史线索,深化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掌握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历史事件的主要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历史事件的主要史实。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基本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郑和下西洋、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历史事件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些历史事件。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部编版⼈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课标分析:知识与能⼒: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争性质;知道葡萄⽛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过程与⽅法: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以及《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与勇⽓,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1、学习⽬标(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的、时间、经过、意义、评价郑和下西洋。
(2)分析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功绩、和取胜的原因、综合评价戚继光抗倭。
(3)掌握葡萄⽛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2、学习重难点(1)郑和下西洋(2)戚继光抗倭(3)掌握葡萄⽛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教学过程⼀、(导⼊新课)情景设问师提问:(利⽤鉴真和⽞奘)图中的历史⼈物是谁?⽣回答:鉴真和⽞奘他去了哪些国家?⽣回答:鉴真去了⽇本,⽞奘去了天竺。
他们去⼲了什么?鉴真去⽇本弘扬佛法,⽞奘去天竺求取真经。
教师导⼊新课:唐朝时期,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的声望,中国⼈被称为“唐⼈”,(学⽣回答)有中国⼈居住的地⽅叫什么,叫唐⼈街(学⽣回答)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化的交流与合作,今天我们的伟⼤领袖习近平⼜重启⼀带⼀路,加强了与亚欧各国的经济与⽂化的合作与交流。
明朝时期,对外关系如何呢?学习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学释疑:出⽰教学⽬标,(让学⽣齐读,制造声势,加强记忆,引起重视)1、学习⽬标(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的、时间、经过、意义、评价郑和下西洋。
(2)分析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功绩、和取胜的原因、综合评价戚继光抗倭。
(3)掌握葡萄⽛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2、学习重难点(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3)掌握葡萄⽛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教学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明朝的对外关系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教师出四张中国人民邮票,这些邮票(1985年)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生:郑和下西洋。
见第2张PPT。
过渡:那么郑和下西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第一篇章:郑和下西洋师:介绍郑和(1371—1435)明代杰出的航海家。
——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回族。
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使郑和从小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
由于他在朱棣夺取皇位的斗争中多次立功,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他被赐名郑和。
人称三宝太监,是我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
见第6张PPT。
课件展示:学生看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见第7张PPT。
师提问:西洋是指什么地方?学生活动:现在文莱以西各地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教师提问:郑和的船队会遇到哪些困难?见第8张PPT。
学生活动:1、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
2、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
3、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思考讨论: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见第9张PPT。
学生活动:1、明朝国家强盛统一,政治清明,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2、明朝造船业发达,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3、指南针及航海图的利用,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4、郑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及出众的个人能力。
5、统治者的支持。
教师:点评学生的讲述。
阅读课文、自主学习:1、目的: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见第10张PPT。
2、起止时间:1405——1433年。
3、次数:先后七次。
4、主要人物:明成祖、郑和。
5、出发地点:刘家港6、到达地区: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7、意义: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课件展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
详细介绍郑和下西洋出发地点、到达的国家和地区及详细路线。
见第11张PPT。
课件展示:介绍郑和下西洋的宝船。
郑和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其甲板面积大约相当于4个篮球场的面积,或一个标准足球场。
见第12张PPT。
师:郑和每到一处,赠送礼物,表达友好平等交易。
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
师生互动: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之比。
见第13张PPT。
1、郑和从1405—1433年,航海7次,所用共200余艘船只,大船长151.8米,宽61.6米,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
有2.7~2.8 万人,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哥伦布从1492—1504年,航海4次,所用共17艘船只,旗舰长24.5米,宽6米,船上有罗盘针。
有1000~1500人,到达美洲。
3、达·伽马从1497—1498年,航海1次,所用共4艘船只,长34米,宽8米,船上有罗盘针。
有160人,到达印度。
教师明确:郑和下西洋——1、时间早、规模大、到达范围广。
2、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师生互动: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见第14张PPT。
学生讨论:1、郑和的远航,连接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
2、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3、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师:我们要学习郑和航海中的什么精神呢?郑和精神是什么呢?见第15张PPT。
学生讨论:1、百折不挠、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探险精神。
2、开放交流、勇于开拓、和平宽容、自强不息、睦邻友好、献身祖国。
过渡:明朝沿海的倭寇又是怎样剿灭的呢?让我们进入第二篇章:戚继光抗倭。
第二篇章:戚继光抗倭师:什么叫倭寇?见第17张PPT。
自主学习:从元末明初开始,一些人在国内失意的日本武士、商人纠集一批无赖,聚在海上进行武装走私和海盗抢劫,被称为“倭寇”。
师:什么叫倭患?自主学习:倭寇与中国一些走私商人和不法豪绅狼狈为奸,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长期侵扰我国沿海被称为“倭患”。
课件展示:戚继光: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字元敬,登州(今山东蓬莱)人。
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
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他本人也与俞大猷等同为抗倭名将,声名远扬。
见第18张PPT。
师生互动:戚继光斗争经过。
戚继光在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严格训练组建“戚家军”。
在广东、福建和俞大猷配合,荡平倭寇。
见第19张PPT。
想一想: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结合地图)见第20张PPT。
学生讨论: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见第21张PPT。
一、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二、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
四、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课件展示: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师:你认为他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见第22张PPT。
学生活动: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
3.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郑和下西洋,了解其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认定戚继光为民族英雄,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师:史海扬帆的时候到了。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史海扬帆。
练习:1. 明朝时,我国最伟大的航海家是()A.戚继光B.吴承恩C.郑和D.徐霞客答案:C2. 下列历史人物中,被称为民族英雄的是()A 郑和 B. 岳飞 C. 文天祥 D.戚继光答案:D3.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①波斯湾②红海一带③非洲东海岸④非洲最南端A.②④B.③④C.②③D.①③答案:C4、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明朝社会安定,国力强盛,造船航海技术先进B、掠夺土地和财富C、明统治者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答案:C4.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后,渤泥、满剌加、苏禄的国王和王后回访中国。
苏禄国王率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病逝于中国,即在中国安葬。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和下西洋后,明朝有许多人到南洋(即今东南亚)去做工和经商。
材料三:明宪宗时有的大臣劝阻皇帝说“三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回答问题:三则材料分别说明郑和下西洋的利弊是什么?答案:(1)增强了中国的威望,促进中国与西洋各国的经济交流。
(2)宣扬了中国文化,同时丰富了国人的海外地理知识,开阔了国人眼界。
(3)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难以为继4、感情提升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5. 布置作业(1)写一篇想象作文“我随郑和舰队下西洋”(2)做同步练习【板书设计】条件1.郑和下西洋时间、目的、次数、人物、地点地位、意义明朝的对外关系倭寇的形成、抗倭经过2.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教学反思】教学环节方面:根据教学内容整合了两个板块:(一)郑和下西洋、(二)戚继光抗倭。
两个板块都使用大量的历史图片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了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不足方面:学生的参与度较广,但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
学生上台展示和回答问题时,有点放不开,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