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26、月光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光曲》
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清幽、恬静、陶醉”等词语的意思。进一步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2、积累语言,背诵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
3、以课文为例,让学生体会“联想”这种写作方法的作用,并
尝试运用。
课前准备:
1、为课文标注小节号。
2、把生字读正确、课文读通顺。
教法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这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信息,凭借朗读,凭借联想,激活已有的知识库存、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再现课文中描述的情境,使学生主动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以复习为导入,在旧知识里面带出新课内容的线索,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顺理成章地进入新知识领域,并产生强烈求知欲,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小步骤:
1、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2、复述《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3、聆听《月光曲》第一乐章。
师:《月光曲》是一首“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的传世名
曲,此时,我们耳边聆听的正是这首曲子。
4、谈一谈听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往往比语言来得更直接,更贴切,更能激发人的感情。因此,让学生在回顾课文内容以后,我便让学生欣赏《月光曲》。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很快把学生带入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感受其情趣的境界,在学生谈感受中的自然地把他们从静态的课堂拉向了课文中的情境。
二、提出学习目标
为了确定了这一节课的学习方向,我提出这个问题:同学们,刚才,大家都用语言表达了听到乐曲后的感受,可是,从你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用语言文字来表达音乐是比较困难的事,那么本文的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来描写音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音乐文字)
刘勰曾说:“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引
导学生学习写《月光曲》内容的第九自然段,通过默读思考、读后交
流、朗读悟情、欣赏体会等活动,将《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达到学生个性化体验,使之与兄妹俩产生情感共鸣。具体做法是:
1、默读课文,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课文第九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自己默读本段,并想象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2、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再次想象画面,感受语言魅力。
(1)课件出示:“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引导学生
A、想象画面
B朗读感悟
C体会画面美、旋律美
师:同学们,贝多芬音乐的魅力就这样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了,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感受乐曲的画面美和旋律美。
3 、继续交流:出示“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
—- ”
云。”
A 、通过文字描绘的画面感受旋律的起伏。
B、层层深入,由旋律的变化走进贝多芬内心,感受乐曲中蕴含
的情感美。
C、朗读体会。
过渡: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忽然,乐曲的旋律发生了变化,作者是这样来描写的:
4、出示:“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说说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月光曲》第三乐章的音乐和画面及这段文字一起出示,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老师的层层深入引导,使学生在谈感受时会被作者用文字来表现音乐的能力而深深折服,从而感受到语言表达音乐的魅力。)
5、回归整段,边读,边想,边体会。师:同学们,《月光曲》值得我
们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
得我们反复诵读体会,自己试着背一背。
6、师生诵读。
三、精要点拨过渡:同学们,这个传说之所以写的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与文章在记叙中展开联想有很大关系。
回顾八、九段,对比阅读,体会“联想”这种表达方法的好处。
四、强化训练听《森林狂想曲》放飞思维,展开联想,书写美文,
用上这样的开头:“教室里放着欢快的音乐,我静静地听着,仿佛(好像)……”
练笔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提笔即练字”,一笔一划,工整有力。)
五、作品展示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月光曲
音乐文字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