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复习教材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学科地位: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
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
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区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新教材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一章地理基础必备第1讲地球仪与地图学生用书
第1讲地球仪与地图[课程标准] 高中课程标准没有专门要求,但是本部分是学习地理的必备基础知识,是高考的重要内容。
核心素养解读1.区域认知: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认识区域。
2.综合思维:结合经纬网判读,进行相关计算,分析区域特征;结合相关图表掌握地图三要素及比例尺的计算。
3.地理实践力:观察北极星仰角,确定地理纬度;借助地图等在野外辨别方向。
知识体系导学积累必备知识——基础落实赢得良好开端一、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椭球体。
2.地球的大小3.地球仪的概述地球仪是按一定比例缩小后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是一个________球体。
二、经纬线和经纬度1.经线和纬线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____________【疑难辨析1】地球上的点是不是都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2.经度与纬度经度纬度某地子午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之间的夹角(面面角) 某地到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线面角)从____________向东、向西各分已知一条经线的度数为X,那么与它正相对的另一条经线的度数Y=180°-X(X、Y所属的东西经度不同)。
【疑难辨析2】北半球某地观看北极星仰角度数与纬度数有什么关系,南半球能看到北极星吗?三、经纬网1.概念:在地球仪上,________和________相互交织而成的网络。
2.意义(1)定位置根据经度和纬度判断绝对位置,主要有经纬度位置、________位置、五带位置等。
(2)定方向经线指示________方向,________指示东西方向;依据经度和________的变化,判断地图上的方向。
(3)定距离①纬度相差1°,经线长约________千米。
②经度相差1°,赤道上长约________千米。
(4)定范围根据区域所跨经纬度的多少和纬度________,判断经纬网覆盖范围大小。
四、地图三要素1.比例尺(1)公式:比例尺=________________。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三版
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三版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及其与大气、水体、生物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通过对地球上各种自然要素的分析和研究,揭示地球表层形成和演化的规律,探讨地球自然系统的运行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陆地、海洋、大气等各个领域。
首先,自然地理学关注地球表层的构成和特征。
它研究地球的地壳构造、地貌形态、土壤类型等,分析不同地区的地质和地貌演化过程。
同时,自然地理学还研究地球的气候和气象现象,包括气温、降水、风速等气候要素的变化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的水体系统。
它研究地球上的江河湖泊、湿地和海洋,探讨水循环过程和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在研究水体系统的过程中,自然地理学还关注水质和水污染问题,以及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
自然地理学还研究地球的生物系统。
它关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动物种类和生物地理分布规律。
自然地理学还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策略。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地调查、遥感技术、数学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实地调查是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地球上不同地区的野外考察和样品收集,获取地质、地貌、气候和生物等信息。
遥感技术则利用卫星或飞机获取地球表层的图像和数据,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地理信息。
数学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则可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帮助研究人员揭示地球自然系统的规律和机制。
综合自然地理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地球的基础知识,还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地球表层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变化和发展,为资源开发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同时,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也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程目录2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伍光和,蔡运龙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二、从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四、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五、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及能量基础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二、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三、太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四、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循环和转化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一、分层结构二、渗透结构三、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第四节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一、对流层的物质交换二、水圈的物质交换三、岩石圈的物质交换四、有机界与其他地圈的物质交换第五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一、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一般发展过程二、新生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趋势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四、关于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节律性参考文献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第一节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一、地域分异的定义二、地域分异因素三、地域分异的尺度第二节纬度地带性分异与自然地带学说一、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热力分带性二、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分异三、海洋的纬度地带性分异四、自然地带学说第三节非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地域分异一、海陆分异二、海陆起伏分异三、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四、陆地干湿度分带性五、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六、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七、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八、小尺度非地带性分异第四节垂直带性分异一、垂直带性分异概说二、垂直带谱第五节三维地带性与高原地带性问题一、三维地带性(three—dimentional zonation)二、高原地带性分异第六节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一、水平地带的平面结构二、水平地带和垂直带的关系三、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四、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第七节地域分异实例研究一、地带性特征和分异描述二、非地带性特征和分异描述三、地表结构参考文献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第四章土地与土地单位第五章土地分类与土地结构第六章土地评价第七章土地变化第八章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九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提纲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自然综合体2、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3、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成分概括为四大类,即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和活质有机体4、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土壤,它们既是物质的,又是动态的。
试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成分在以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
每一组成要素都按着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但是,其中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的。
换言之,没有一个要素不受其他要素的影响和给予其他要素以影响,因此,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环境组成为一个特殊的物质体系5、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①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②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③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④人类聚居的场所6、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一般特性①分层性:对流层、水圈、沉积岩石圈、生物圈(分层性是自然地理环境最普遍的结构特性)②交织性:大气层中包含水分、固体物质、生物体;水体包含溶解气体、矿物质、悬浮泥沙生物体;岩石圈包含空气、水、多种生物。
以上分层结构的共同点:不是单一成分,而是和其他成分处于彼此叠合、相互渗透之中③集中性④综合性⑤差异性⑥多级性7、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时间上稳定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的分布格局。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包括组成结构和地域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结构指自然地理环境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
8、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指维持着空间结构的自然综合体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模式9、系统:一般定义为相互关联的元素的集。
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10、系统的基本分类①功能类型:a孤立系统b封闭系统c开放系统②结构类型:a形态系统b级联系统c过程-响应系统d控制系统③其他分类:钱学森把系统分为a小系统b大系统c简单巨系统d复杂巨系统11、辐射平衡:一定区域辐射能的输入与输出的差额称为辐射平衡12、海洋潮汐、大气潮汐、固体潮汐的概念:在引潮力的作用下,地球发生潮汐变形。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资料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是从事自然区划工作的准则,是选取区划标志、指标,采用区划方法,以及建立区划等级单位系统的准则。
发生学原则——发生统一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
发生学原则:发生统一性和相对一致性是一切区域的本质属性,在自然区划中,必须阐明区域自然综合体的统一形成过程和古地理分化过程,即必须遵循发生统一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统称为发生学原则。
1.区域共轭性:自然区划的研究对象是自然区域,区域共轭性是一切自然区域的基本属性——统一性、唯一性、地域上的不可分割性。
1.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在自然区划工作中,必须查明区域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各种矛盾的各个方面,用全力找出其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是从事自然区划工作应当遵循的综合性原则。
自然区划的主要方法一、古地理方法1、基本思路:在自然区划工作中,运用古地理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去查明区域分异的历史过程,揭示地表区域分异规律,认识自然区域的发生统一性,是贯彻自然区域发生学原则的主要方法。
二、部门区划叠置法与地理相关分析法1、部门区划叠置法(1)基本思路:主要是利用部门自然区划的成果,直接将部门区划图(如气候区划图、地质地貌区划图、土壤区划图以及植被区划图等)相互重叠和对比分析,进行分区划界。
三、主导标志法1、基本思路:就是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某种能够反映地域分异主导因素的标志和指标作为分区划界的客观依据,是贯彻主导因素原则的基本方法。
四、地域聚类法1、基本思路地域聚类法:就是在土地类型制图或景观类型制图的基础上,自下而上逐级聚类分析,把具有发生学联系和共轭关系的不同土地类型单位或景观类型单位合并为一定的自然区域,是贯彻发生统一性和地域共轭性原则的一种区划方法。
五、自然区划工作程序1、两种基本类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进行自然区划,就是根据大、中、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性,在大的地域单位内逐级揭示其内在差异性,先划分高级区域单位,后划分低级区域单位。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自然地理环境:从系统论角度看,这个综合体与外界保持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内部具有有序结构和稳定功能。
2自然地理环境特点:1地球上两种能源(太阳能和地球内能)互相作用,特别是太阳能辐射集中分布,同时起着重要的作用的场所。
2地球表层同时存在着物质“三相”和三相圈层的交界面。
3地球表层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 4各圈层相互渗透,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交换和循环。
5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自然地理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人类活动及其影响最为集中的空间。
3自然地理学学科划分:部分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地植物学、动物地理学等)与综合自然地理学。
4在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思想萌芽较早,主要表现在几部著作在我国综自的萌芽较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部著作①《禹贡》(《尚书》中之一篇)公元前五世纪左右a.在《禹贡》中将全国划分为九州b.隐含着综合自然地理学中的地域分异思想②《周礼》——世界上最早关于土地类型划分的著作③《管子·地员篇》a.它是一部最早最完全的划分土地类型的代表著作之一。
b.“三等质”思想,成为有关土地评价的代表著作。
5洪堡(亚历山大·洪堡)(德)a.创立了自然地理学b.注重因果关系分析,创立了比较地理学,发现了一系列自然地理规律c.创造性地运用了对比法和地理相关法,坚持自然界是统一的思想6李希霍芬①地理学必须限于研究地球表层②把世界当作一个整体研究,然后考察地球表面细小的片段③地球表面的任何一个区域是自然要素的集合体,对它们必须进行全面描述④注重因果关系的研究,区域地理不限于单纯描述地理事物现象,还要寻找其发生规律7俄国道库恰耶夫①提出了自然综合体的概念, 创立了自然地带学说②自然地带研究具有明显的生产性③把无机界、有机界的关系分析得较为透彻8地球系统演化的四个阶段:天文阶段、地文阶段、生文阶段、人文时代9地球系统演化过程的四个特征1方向性低级→高级,简单→复杂无机环境→生物环境→人类环境2非线性地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的演变过程具有自组织、突变、混沌等一切非线性动力学的特征。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 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二)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他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规划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系,探求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1、古代地理知识的积累从远古到18世纪地理大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搜集和积累材料阶段,这一阶段为古代地理学时期,在社会进程中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原始社会——一切地理现象和过程被误认为是神的行为,而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这一时期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奴隶社会——地理学显著发展,地志学应运而生。
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代表:埃拉托色尼、斯特拉波、托勒密。
埃拉托色尼(古希腊)——地理学之父代表作:《地理学》论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把地球表面分为五带,把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利比亚三个主要地区,并绘制了当时的世界地图斯特拉波(古罗马)代表作:《地理》阐述了尼罗河的泛滥的理由,应归因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丰富的降水托勒密(古罗马)把地理学分为地理学和地志学两部分。
地理学把地球作为整体来研究,反映的是最本质的东西,能使我们看到整个地球的一般图景;地志学则是详细描述个别国家,给我们提供的仅是个别的单一画面。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滴血雄鹰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2.地球表层的六大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2)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个圈层的界面(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本身发展的形成物,例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地貌形态、沉积岩和粘土矿物等(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等(5)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特别显著,在极小的距离内都可能发生变化(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的范围已远远超出海陆表面,达到地球高空甚至宇宙空间,但地球表层仍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
3.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科学。
4.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地理地理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与功能,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域综合体(自然区划),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与整体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5.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过程: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地理系统学说阶段、耗散结构阶段(1)自然综合体(杨勤业):是自然地理各种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规律地结合而成的,具有内部相对一致性的整体;分为不同的等级,大至整个地理壳,小如一个土地类。
这些不同等级的单位,有区域的,也有类型的。
它们彼此联系,当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必然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并不断发展和演变。
等级愈高,内部相对一致性愈小;反之,内部相对一致性愈大。
通常较高级别的区域性自然综合体也称区域自然综合体。
自然综合体直接或间接受到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除了终年积雪的高山、极地及人类无法生存的荒漠,现在地球上已难找到完全不受人类影响的自然综合体。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1、简述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系统及其要素2、简述地理学的科学体系答:三分法(地理学分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三层次(综合层次):部门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统一地理学三重性(研究性质):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三时段(时间性质):过去地理学、现代地理学、未来地理学横断面(横断科学):地理哲学、方法论等横断科学(地图学、3R 、测量学等)3、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1)属于自然地理学(2)位于第二层次综合层次(第一综合层次)(3)包含理论、应用和区域三重属性4、地球表层是指那个范围?有何特征?答:1)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底部到大气圈对流层顶的空间范围2)特征:(1)内外能的叠加区(2)三相物质共存并相互转换(3)有表层体(新生体)的生产(4)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与循环(5)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场所 5、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理论 4)土地科学5)人类活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6、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7、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形成答: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8、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答:1)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性质。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
楚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院、部)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2105104课程中文名称: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英文名称: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使用专业:地理科学开课学期:第三学期总学时: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实验学时:4)总学分:2.5学分预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课程系统讲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与结构、土地评价与土地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教材建议:伍光和,蔡运龙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1]刘南威、郭有立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景贵和主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 陈传康,伍光各,李昌文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33。
[4] 赵松乔等编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 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 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7] 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蒙吉军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课程的基本特性: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基础理论课程。
它是在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研究地球表层整体性特征及其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特别着重研究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机制、地球表层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综合自然地理主要复习内容
《综合自然地理学》习题集一、名词解释:1、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在掌握了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气象气候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及土壤地理学等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2、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
(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3、节律性——我们把自然地理过程及其现象随时间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称为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简称节律性或节奏性、韵律性。
(是指由于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
亦称周期性。
)4、地域分异规律——支配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也称是地域分异规律。
5、地带性——纬度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在自然地理学中很早就称之为地带性规律,所以地带性就是指纬度地带性。
6、土地分级——是指土地地段的个体研究,即采用地域系统研究方法划分不同级别的具体土地地段,或逐级合并为更高一级的土地单位。
7、综合自然区划——以地域分异规律为指导,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逐渐划分或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通常简称为自然区划。
8、垂直带性分异——垂直地带性是指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随地势高度发生垂直更替的现象。
(气温随着地现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以及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使土壤、植被、水文特征等相应发生垂直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垂直带性或垂直分异。
)9、垂直带谱——山地所有垂直带的总体叫做垂直带谱。
10、基带——垂直带底部的第一带称为基带。
11、地理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开放系统,其应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研究中,则认为地理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它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地理耗散结构。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案(新教材湘教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234
明确 命题方向
2.近年来,随着克里雅河断流情况的不断恶化, 下游河道附近
√A.植被平均高度下降
B.植被覆盖度上升 C.浅根植被快速扩张 D.植被物种数增加
1234
明确 命题方向
1234
由图可知,若克里雅河断流,则下游河道附近 水资源缺乏,植被难以生长,植被因缺水平均 高度下降,A正确; 部分植被因缺水难以生长导致植被覆盖度下降, 植被物种数减少,B、D错误; 而存活下来的植被则需从土壤深处获取地下水,故多以深根植被为主,C错误。
明确 命题方向
1234
考向预测
考向1 通过“要素的内在关联性”考查“区域认知” (2023·福建南平市模拟)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
北坡,生态系统依河而生,两岸生长着大面积的柽 柳(乔木或灌木)和芦苇(草本)等植被,形成了一条 东西宽十千米,南北长三百多千米的绿色走廊。下 游河道两侧100~150 m内是柽柳和芦苇的交界处。 如图示意下游河道两侧不同距离内植被覆盖度、平均高度、平均物种数的变化。据此 完成1~2题。
剧
气候变化
蒸发加剧,趋于干旱
(二)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 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强弱,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整体性强,系统抗干扰的能力强,稳定性好
组分和结构简单,功能不协调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与 土壤→生物 生物 生物→土壤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5.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分析角度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阶段复习课(含解析)课件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问题探究·素养创新
核心素养·评价案例
情境 材料一 漫画。
样题示范
材料二 有关专家分析,目前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人口数将近5亿,到2025年, 面临此问题的人口数将到达28亿。 材料三 水资源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据调查显示,在欧洲,莱茵河河水严 重污染,44种鱼类有8种已销声匿迹,还有25种处于濒危状态。 (1)漫画中分别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2)分析材料二所反映问题的产生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 (3)如何解决材料三所反映的问题?请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综合思维——水平3 结合“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角度分析答复。 ①水污染的人为原因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排放大量的不经无害化处理的废 水,自然原因主要是水体自净能力不能够净化人类排放的有害废水,导致水体生 态效劳功能降低甚至丧失; ②水资源短缺的人为原因主要是需求过多和现有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包括浪费 严重、循环利用不合理等,自然原因主要是水资源的地理时空分布差异。
案例评析 此题以漫画情景和水资源资料表达目前水资源出现的问题。重点考查了区域
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三大核心素养,具体质量水平如下: (1)区域认知——水平2
①两幅漫画,第一幅河流出现“黑水〞说明是水污染;第二幅漫画,地球“借水 〞说明地球本身水资源短缺;
②危害可以通过材料二危及人类饮水平安;材料三水污染危及水环境平安得出。
答案:(1)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 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制约社会经济的开展,危 及人类和生物的生存。 (2)自然原因:地球上淡水资源有限,水资源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的开展,导致用水量增加;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 和利用(或者水浪费和水污染)。 (3)减少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加强对污水的治理;在农业生产中合理施 用化肥、农药;依靠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920综合自然地理学参考书 -回复
920综合自然地理学参考书-回复1. 什么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学科,旨在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演变和变化过程。
它涵盖了地表地貌、气候系统、水资源、地球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内容,旨在综合分析地球自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表地貌、气候系统、水资源、地球生态系统等。
地表地貌研究探讨地球表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平原等地貌类型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气候系统研究揭示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包括气温、降水、风向等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水资源研究关注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包括降水、蒸发、地下水和河流等,以及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和可持续利用问题。
地球生态系统研究探讨地球上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圈的结构与功能等。
3.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综合自然地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观测、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数学模型建立等。
实地调查观测是通过野外勘验和采集样本数据来收集地理信息和探索地表地貌、气候、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特征。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和航空器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影像数据,可以提供大范围、多时期的地理信息,用于研究和监测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
GIS分析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整合和分析地理数据的工具,可以对多种地理要素进行空间分析和模拟。
数学模型建立将自然过程以数学方式表达,通过建立模型来模拟和预测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
4.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意义是什么?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可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揭示地球的演化史和自然灾害的成因,为地质灾害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可以预测和评估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为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等提供决策支持。
新教材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和水的运动第12讲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学生用书
第12讲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课程标准] 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核心素养解读1.综合思维:说明海水理化性质的特征及成因;结合洋流分布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和类活动的影响。
2.区域认知:认识不同海区海水性质、洋流的分布规律。
3.地理实践力:绘制大洋环流模式图或某海区洋流图。
4.人地协调观: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
知识体系导学积 累 必备知识——基础落实 赢得良好开端一、海水的性质 1.海水的温度 (1)分布规律 ①垂直分布规律⎩⎪⎨⎪⎧1千米以内:随深度增加而显著 1千米以下: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②水平分布规律⎩⎪⎨⎪⎧空间上⎩⎪⎨⎪⎧不同纬度:由低纬向高纬 同纬度:表层水温大致 时间上:同一海区, 季普遍高于 季(2)影响因素⎩⎪⎨⎪⎧主要因素:纬度、季节其他因素:海陆分布、 运动、海水运动 (3)产生的影响①影响海洋生物: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 ;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导致海洋生物 游动;远洋捕捞和近海 等人类的渔业活动。
②影响海洋运输: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 ,航行需要装备 设施。
③影响气温变化⎩⎪⎨⎪⎧从全球尺度看: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 作用从区域尺度看⎩⎪⎨⎪⎧沿海地区:气温变化幅度 内陆地区:气温变化幅度 【易误辨析】 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为什么从表层向深层,水温渐低,1 000米以下海水温度变化很小?2.海水的盐度(1)水平分布规律: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由 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逐渐降低。
(2)影响因素①外海⎩⎪⎨⎪⎧温度的高低:海水温度越高,盐度越 降水量与蒸发量⎩⎪⎨⎪⎧降水量<蒸发量:盐度降水量>蒸发量:盐度 ②近岸地区:河流注入的海域,海水盐度一般较 。
③封闭海域:受 和气候的影响尤为明显。
(3)产生的影响①提取化学物质:海水 ;海水制碱;提取镁、溴等资源。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_(1)
综合自然地理学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人地关系1、综合自然地理学: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进行综合、系统研究的学科。
着重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地域分异和类型特征。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整体性、综合性、相关性、尺度性、动态性、多样性。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
包括:(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4)人类与整个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3、自然地理环境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智慧圈共同组成的。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1)是太阳辐射能转换的场所。
(2)是三相圈层的耦合界面(3)是自组织协调发展体系(4)是高强度的物质流、能量信息交换的复杂系统(5)多尺度分异显著(6)属于耗散结构(7)是人类的发生场所P10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被誉为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地理学之父——埃拉托色尼P2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1)更高层次的综合和集成(2)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3)“3S”成为重要技术手段(4)应用研究领域不断扩展P23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1)区域科学的研究;(2) 环境问题的研究;(3)土地利用的研究;(4)地理预测的研究;\\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属性: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动态性、开放性。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经历的阶段:(1)自然综合体——内在联系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3)耗散结构理论——非平衡有序开放系统的整体性;3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自然地理复习一、名词解释1.地理节律: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随时间的演化而表现出的周期性规律称为地理节律。
2.整体性:整个物质世界是一个开放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双列系统:分别按照地域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所拟定的两种并列的等级系统。
4.地质循环:在自然地理系统中,岩石圈的内部以及与其环境之间所存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称为地质循环。
5.节律性:把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之为节律性,或周期性。
6.水平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沿水平方向呈带状的地域分异,是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度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的统称。
7.综合自然区划双列系统:双列等级系统是把各级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并列的等级系统,其理论基础是以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为两种互不从属的规律作为前提,双列系统中的地带性单位是以表现地带性规律为主的单位,非地带性单位则是以表现非地带性规律为主的单位。
8.土地评价:土地评价是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及生产性能进行评定的过程。
9.开放性:系统不断地与外部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10.耦合性:自然地理系统中任何一种组分同时要受到多种层次节律的作用,这种节律在地理事物上得到巧妙的耦合,使地理事物不断向前进化。
11.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随纬度的变化而发生的水平地带性分异。
12.单列系统:综合反映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统一的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等级系统。
13.土地:土地包括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基础地质、水文和植物,还包括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当前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
14.自然地理系统: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这样的物质整体,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使其内部维持着有序的结构和稳定的功能,是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体系,这个特殊的物质体系,我们称之为自然地理系统。
15.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发生水平分化的现象叫地域分异。
支配这种分化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16.主导标志法:这是贯彻主导因素原则经常运用的方法。
区划时,通过综合分析选取某种反映地域分异主要因素的自然标志或指标,作为划定区界的依据。
17.土地潜力评价:通过对土地自然要素(土壤、气候、地形等)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的评价,揭示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土地的潜在生产能力。
18.综合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地理综合体,它根据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
二、选择填空(多选题20分,每小题2分)1.洪堡的主要贡献是:()A.首创了多种自然地理研究方法B.创造性地运用因果联系法则C.提出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D.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2. 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现代特征是:()A.分析手段的科技化B.解释途径的确定化C.研究领域的系统化D.分析方法的模式化3.下列著作哪一部是世界上最早的土地分类和分等著作。
()A.《管子•地员篇》B.《汉书•地理志》C.《宇宙》D.《地学通论》4.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循环结构有:()A.地质循环B.水分循环C.大气循环D.生物循环5.贯彻发生学原则的主要区划方法是:()A.地理相关分析法B.类型制图法C.古地理方法D.主导标志法6.自然地理系统的进化发展分哪几个阶段:()A.天然生态系统B.社会生态系统C.原始生态系统D.人类生态系统7.下列地域分异规律属中尺度分异的是:()A.地方性气候引起的区域分异B.省性C.干湿度地带性D.垂直带性8.土地评价的类型按评价目的不同可分为:()A.土地适宜性评价B.土地经济评价C.农用土地评价D.土地潜力评价9.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驱动力研究的主要方法:()A.定性分析法B.统计分析法C.系统分析法D.模型化方法10.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A.依附自然、顺应自然B.采集渔猎、农业社会C.工业化、人地协调D.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11.自然地理系统不同于其他各圈层的主要特征是:()A.太阳能集中分布B.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C.自然地理环境D.存在物质的三相和三相圈层界面12.下列著作哪一部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
()A.《管子•地员篇》B.《周礼》C.《梦溪笔谈》D.《禹贡》13.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表现为:()A.分层结构B.整体性C.渗透结构D.地域结构14.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体系要素作用过程包括:()A.地质循环、大气循环B.地貌过程、气候过程C.水文过程、生物过程D.水循环生物循环15.地球表层最主要能量是:()A.地球内能B.太阳能C.宇宙射线D.放射性元素16.新生代以来的自然地理系统的演化分哪几个阶段?()A.新生代自然地理系统B.天然生态系统C.第四纪自然地理系统D.全新世自然地理系统17.下列分异规律属小尺度的分异是:()A.地方性B.干湿度地带性C.带段性D.省性18.综合自然区划的主要方法是:()A.古地理法B.地理相关分析法C.发生统一性D.叠置法19.土地分类单位自上而下为:()A.科—属—种B.立地—土地单元—土地系统C.相-限区—地方D.级—亚级单元20.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A.依附自然、顺应自然B.采集渔猎、农业社会C.工业化、人地协调D.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21.综合自然地理学总的发展趋势是:()A.模式化B.系统化C.技术化D.理论化22.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A.《汉书•地理志》B.《管子•地员篇》C.《梦溪笔谈》D.《禹贡》23.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系统可分为:()A.开放系统B.封闭系统C.半封闭系统D.孤立系统24.自然地理系统物质循环结构的模式有:()A.地质循环、大气循环B.地貌过程、气候过程C.水文过程、生物过程D.水循环、生物循环25.道库恰耶夫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主要贡献是:()A.自然综合体概念B.自然地带学说C.景观学说D.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26.综合自然区划中特有的关键性原则是:()A.发生统一性原则B.相对一致性原则C.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D.区域共轭性原则27.区域性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形式有:()A.大地构造—地貌单元引起的景观分异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C.带段性分异D.省性分异28.双列系统中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为:()A.自然区—自然地区—自然省—自然州B.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亚地区—自然州C.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D.自然区—自然亚区—自然小区29.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是:()A.相B.限区C.自然区D.地方30.人类与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可分为下列哪几个阶段:()A.工业化阶段B.采集渔猎阶段C.人地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阶段D.农业社会阶段3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自然综合体B.景观圈C.自然地理环境D.地球表层32.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土地分类与分等著作。
()A.《管子•地员篇》B.《周礼》C.《梦溪笔谈》D.《禹贡》33.系统的基本特征是:()A.整体性B.差异性C.层次性D.相关性34.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循环结构有:()A.地质循环、大气循环B.地貌过程、气候过程C.水文过程、生物过程D.水循环生物循环35.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性表现为:()A.垂直结构B.结构整体性C.功能整体性D.时间结构36.自然地理系统的进化发展分哪几个阶段?()A.天然生态系统B.新生代C.人类生态系统D.原始生态系统37.下列分异规律属区域规模尺度的分异是:()A.热力分带性B.干湿度地带性C.带段性D.省性38.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是:()A.区域共轭性B.地理相关分析法C.发生统一性D.相对一致性39.土地分级单位自下而上为:()A.相-限区—地方B.立地—土地单元—土地系统C.科—属—种D.级—亚级—单元40.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过程分哪几个阶段?()A.依附自然、顺应自然B.采集渔猎、农业社会C.工业化、人地协调D.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三、填充题1.道库恰耶夫提出了:(1)自然综合体概念,(2)自然地带学说,(3)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
2.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理论基础是: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理论基础是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3.系统的主要特征是: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稳定性与变异性。
4.《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把中国境内划分为三个大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5.自然地理系统的要素作用过程包括有:气候要素及其作用过程、地貌要素及其作用过程、水文要素及其作用过程、生物要素及其作用过程、土壤要素及其作用过程、岩石要素及其作用过程。
6.洪堡的主要贡献是:(1)首创了多种自然地理研究方法,(2)创造性地运用因果联系法则,(3)提出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
7.道库恰耶夫提出了:(1)自然综合体概念,(2)自然地带学说,(3)建立一门新学科的必要性。
8.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评价纲要》的评价系统:(1)土地适宜性纲(2)土地适宜性级,(3)土地适宜性亚级,(4)土地适宜性单元。
9.地质循环包括风化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构造作用四类基本的地质过程。
10.自然地理系统节律的特点是:(1)层次性(2)耦合性(3)变异性(4)地域性。
11.水平地带性是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分带性的统称。
12.大气环流结构有三个基本模式,即全球性环流系统、海陆间季风型环流系统和地区性环流系统。
13.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现代特征是:(1)解释途径的确定化,(2)分析方法的模式化,(3)研究领域的确定化。
14.大陆和大洋的地域分异分别表现为:大陆: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巨大构造体系造成的分异;大洋:大洋表层的纬度地带性,大洋底层的非地带性。
15.双列系统中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的构成:自然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亚地带16.从综合自然地理学角度来看,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构成方向主要决定于区域的水热条件和区域的土地结构17.土地结构是指各种土地类型在某个区域内的组合方式、比例和彼此间的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
18.水平地带性两种表现形式是带段性和省性。
19.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是:不可逆的前进过程,不断重复的节律过程,前进与节律的统一过程20.自然地理环境节律性可概括为三种类型:一是周期性节律,二是旋回性节律,三是阶段性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