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铜实验报告顾佳辉 万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镀铜及条件实验的探究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理解电镀等电化学方法的基本原理;
2.了解钢铁表面电镀铜的一般工艺,学习电镀操作;
3.理解电镀液的选择和影响镀层质量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
在电镀时,将待镀的工件作为阴极,用作镀层的金属作为阳极,两极置于欲镀
金属的盐溶液(即电镀液或电解液)中。在适当的电压下,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金属失去电子而成为阳离子进入溶液中,即阳极溶解(若为不溶性阳极,则一般是
溶液中的OH-失去电子放出O2);阴极发生还原反应,金属阳离子在阴极镀件上获得
电子析出,沉积成金属镀层。一般地,电镀层是靠镀层金属在基体金属上结晶并与
基体金属结合形成的。
电镀液的选择直接影响电镀质量。例如,镀铜工艺中,用基本成分为CuSO4和
H2SO4的酸性镀铜液,往往使镀层粗糙,与基体金属结合不牢。
本实验采用焦磷酸盐镀铜液,能获得厚度均匀、结晶较细密的镀铜层,而且操
作简便,成本较低,污染小。这种电镀液的主要成分是CuSO4和Na4P2O7(焦磷酸钠)。CuSO4在过量Na4P2O7溶液中形成配位化合物——Na6[Cu(P2O7)2](焦磷酸铜钠),化学
反应方程式为:
CuSO4+2Na4P2O7→Na6[Cu(P2O7)2]+Na2SO4
该配位化合物中的配离子[Cu(P2O7)2]6-比较稳定,稳定常数K稳=1×109,因此溶
液中游离的Cu2+浓度很低,阴极上的电极反应为:
[Cu(P2O7)2]6-+2e-→Cu+2 P2O74-
在具体电镀工艺过程中,镀液的pH、温度及搅拌程度、电流密度、极板间距、
施镀时间等因素对镀层质量均有一定影响。
三、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四、数据记录与处理
五、实验结果分析
先分析是否搅拌这个自变量,在20min情况下,是否搅拌对镀层厚度的影响不大。估计是长时间电镀后,镀层覆盖到一定程度,不再覆盖,从镀层均匀度来看,搅拌的镀层更
大,易于镀铜的关系。4组数据也说明了搅拌对镀层厚度影响不大,但是从镀层观察结果来看,搅拌后的镀层更均匀光亮。
再来看时间这个自变量,4组实验总库伦量相等,20min的镀层厚度明显比10min的大,而且镀层也更均匀。
以上结果说明,长时间、低电流、搅拌都有利于提高电镀效果。
六、心得
顾佳辉:通过这次试验,我理解了电镀等电化学方法的基本原理,了解了钢铁表面电镀铜的一般工艺,学习电镀操作,明白了电镀液的选择和影响镀层质量的因素。准备阶段方面,对碳钢片的预处理很重要,用砂纸打磨钢片的正反面,至表面绣层、毛刺除尽,然后用去离子水洗干净,这几步我们做的很仔细。在板间距的控制上,我们在搅拌过程中很难保持每个部位都是相距2cm,只能保证中线相距2cm。另外镀层结束后对镀层观察方面,对于均匀度这样的特性,我们只能通过肉眼观察,难免有较大误差,最好可以用专门的仪器来判定。
此实验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单一变量对电镀效果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我认为有两点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一是该实验作为分析实验,需要数据的精确性,但是因为本实验中质量差最大为0.04g,只精确到0.01g的数据不足以显示出其变量改变后对镀层厚度的影响,应该使用更高精度的测重仪器。同时镀铜过程实际镀层覆盖六个表面积,但是计算过程只考虑了两个,也会造成误差。其二是四次实验分两组由不同的操作者在不同的仪器上完成,尽管电镀液混合过,但是仪器本身有所差别,操作者也有差别,会导
致实验数据不准。综上,本次试验结论有待考究,结合以上两点改进后实验数据会更加精确。
万舜:这次“电镀铜及条件实验的探究”实验。实验的原理我们在化学课程中早已学习过,但是在实际的电镀工业中,考虑到镀层的光滑程度以及牢固度,所以我们选用的不是基本成分为CuSO4和H2SO4的酸性镀铜液,而是焦磷酸盐镀铜液,这样能获得厚度均匀、结晶较细密的镀铜层。
在实验操作方面,预处理阶段非常关键,直接关乎到整个实验的成功与否。所以打磨,清洗,去油等处理都需要很细心的去做。由于我们是要探讨不同条件下电镀的效果差异,所以我们需要与另一个小组保持其余条件的一致,所以电镀液需要实现进行混合平分。在电镀过程中,由于需要将钢板和铜片完全浸没在电镀液中,所以我们无法观察到电镀过程中的每一个变化。而且我们的比较的变量中有一个是是否搅拌,所以为了让数据更我说服力,我们最好是和另一个组同步搅拌速率。
最后称重,计算镀层厚度时,我们所做的两个数据结果非常接近,而另一组的结果相差则比较大。我觉的最终的原因应该是空气天平的灵敏度不够,达不到实验的精度要求,这一点在我们称量镀铜后的钢板质量时就可以发现了,两次质量差仅有0.02g或0.03g,质量产生的误差可能就达到了50%。再就是我们计算钢板表面积时,只计算了上下两个表面,没有加上侧面积,也没有减去打孔的面积,但是表面积引起的相对误差较小。
最后观察镀层时,虽然正反两面差距都不大,但是仍可以观察到,搅拌过的那组两面的镀层均匀程度更接近。
这个实验不但让我直接了解并操作了电镀铜的工序,也让我重温了电路的连接,更重要的是可以探究不同条件下对镀层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