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中国农业生产率测算及实证研究
中国农业生产率测算及实证研究中国农业生产率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追求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实现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本文旨在对中国农业生产率进行测算及实证研究,探究其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为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率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一、中国农业生产率概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中国农业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率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劳动力投入下的产量,是衡量农业生产效率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二、中国农业生产率测算方法1.总产值法总产值法是通过测算农业总产值与投入资源之比来评价农业生产率的方法。
通过统计数据和调查问卷,可以计算出不同地区和农场的农业生产率水平,从而了解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贡献。
2.边际产量法边际产量法是通过测算单位投入资源所能增加的产量来评价农业生产率的方法。
通过建立生产函数和边际分析模型,可以分析不同农业生产要素的效率和配置,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率。
3.全要素生产率法全要素生产率法是综合考虑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来评价农业生产率的方法。
通过建立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关系,可以计算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并找出影响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因素。
三、中国农业生产率实证研究1.农业技术进步对生产率的影响农业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实证研究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2.农业人力素质对生产率的影响农业人力素质是影响农业生产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培训技能,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实证研究表明,农业人力素质的提高对农业生产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农民的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农业对生产率的影响农业是推动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基础,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措施,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优化。
农村女性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农村女性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女性就业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农村女性就业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女性就业率仍然相对较低,很多农村女性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融入就业市场,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经济效益的浪费。
农村女性就业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农村家庭认为女性的首要任务是照顾家庭,不应该外出工作,导致了女性缺乏就业机会;部分农村女性教育水平较低,技能不足,难以胜任市场需求的岗位;一些地区的社会观念较为保守,女性在就业时会受到性别歧视,限制了她们的发展空间。
对农村女性就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有助于为政府和社会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促进农村女性就业的蓬勃发展。
1.2 研究意义农村女性就业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生活质量、增强农村妇女自主权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一直备受关注,而就业是实现妇女自主、赢得尊重的一种方式。
通过对农村女性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农村女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研究农村女性就业也有助于促进性别平等,推动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在当代社会,尊重和支持妇女的就业权益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农村女性就业认真研究,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家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农村女性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通过对农村女性就业现状的分析,可以揭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通过研究影响农村女性就业的各种因素,可以帮助政府、社会和家庭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农村女性就业,从而提高其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这一研究目的旨在促进农村女性就业状况的改善,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27【作者简介】罗涛(1978—),男,讲师,博士,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研究方向:经济统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基金项目】中国物流学会面上项目(2019CSLKT3-171)。
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实证研究罗涛(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摘要】 本文采用2005~2014年农业现代化数据,利用面板VAR模型研究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
研究发现: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格兰杰原因,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格兰杰原因。
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现代化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促进作用,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又能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最终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一、引言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在逐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
但当前我国农业仍然没有改变以农户个人经营为主的模式,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同样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理论上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但现有研究并没有将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这不利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因此,探讨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三者的关系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回顾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Martín,Maria&Juan (2016)指出哥伦比亚农业现代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1]。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农业生产中使用各种要素(如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所创造的价值。
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于增加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提升策略,以期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首先,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资源投入、土地利用、劳动力素质、科技创新等方面。
资源投入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包括土地、水资源、资金等。
土地利用的高效与否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着重要影响,例如科学合理的耕地利用、土壤改良和保护、种植结构调整等,都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而增加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劳动力素质提高同样是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力的重要因素,通过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水平、培训技能,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效益。
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通过推广高效农业技术、研发适合农业生产的新品种、促进科技与农业的结合等方式,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其次,针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可以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研机构的投入,鼓励科技人员开展农业科研工作,并将科技成果推广到农田实践中,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其次,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政府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等措施,提高农田利用效率和资源配置的灵活性。
此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再次,农业现代化是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改革,通过推行农业产业化、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村合作经济等措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基于安徽省1990—2010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引言
1 9 8 2年 1 月 1日, 中共 中央发 出第一个关于三农 问题 的
“
一
8 4 2万 人 , 2 0 0 9年流动人 口增加 到 9 9 2万人 , 流 动人 口规 模
的扩大 , 加速了农 村劳动力 的转移 。 研究表明 , 劳动力从农 业 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 , 劳动力 流动对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达到 1 6 %~ 2 0 % 。因此 , 研究 安徽 省农 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 , 为政府 制定 相应的 政策提供 决策依据 , 引导农村 劳动力合 理 、 有序 的转移 , 促进 城乡协调发展 , 推 动农村 的不断变革 和社会进 步 , 更好地 解
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 问题 。
一
号文件” , 至今 , 中央已出台 l 3 个关注三农工作 的中央“ 一
号文件 ” , 始终把 三农工作放在重 中之重 的地位 。 三农 问题 的
核心是农 民问题 , 农 民问题的核 心是收入 问题 , 收入 问题 的
核心是就业问题 ( 李盛曼 、 马朝红 , 2 0 0 7 ) [ 1 1 。农村 富余 劳动力
2 0 1 3 年第 1 5 期
总第 1 9 7期
经济研究导刊
E C0N0MI C RE S E ARCH GUI DE
No . 1 5, 2 0 1 3 S e i r a l No . 1 9 7
农 村 劳 动 力 转 移 的 影 响 因 素
基 于安徽省 1 9 9 0 —2 0 1 0年数据的 实证分析
业人 口比重 占全省 总人 口的 7 7 . 2 %, 三农 问题 一直制约安徽
农村 劳动力从农业 向非农产业 转移 的就 业规模 ; 该值解 释变量 X)
农业发展的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分析
农业发展的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分析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决定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评估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一、农业总产值的概念与影响因素农业总产值简单来说就是农业生产中所有可量化的产品的总和。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条件、资源配置、科技水平、农民素质等。
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定义与计算方式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农产品价值。
计算方式通常是将农业总产值除以农业劳动人口数量得出。
三、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农业总产值的提高往往伴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能促进农业总产值的增长。
四、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相互作用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农业总产值的增加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会促进农业总产值的增长。
五、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以及农业投入等都是决定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六、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我国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条件较好,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农业总产值和劳动生产率普遍较高;而北方地区则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农业总产值和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
七、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策略提高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管理,加大农业投入等。
八、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促进机制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农村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等都是农业总产值和劳动生产率提升的积极影响。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解释农 户生产效 率 的决定 因素 , 将公式 得到 的技 术效率与配置效率对表 1 中的主要变量进行 回归 。家庭成 员成员
的教育文化水 平在劳动力 迁移家庭 明显 高于非劳 动力迁移家庭 。
要素投入将会影响土地的生产能力。 对农产品的供给产生威胁。
女性与男性劳动力 比例 儿童与成人 比例 劳动力 比例 土地租入 比例
0 3 2 ( 0 . 0 5 )
0 . 9 2 ( 0 』 ) 3 ) 0 2 4 ( 0 . 0 2 ) O J 田( 0 旺; ) 0 3 2 ( 0 . 0 2 )
. 4 . 6 3 0 . 7 8 ( 0 . 1 1 )
本文假设所研究 的业生产活动处 于市场缺失或不完善 的状 况 下。这一不完善表现在三个方面 : 劳动力 市场 , 土地市场与信贷保 险市场。调查结果表 明 , 黑龙 江省雇佣 劳动力进 行农业 生产 的 比
1 3 7 ( 0 . 0 8 )
0 m( 0 . 0 7 )
1 . 7
.3
其 中 和 表示农户 0和农户 i 的投入水平 , 对应 的产 出为 Y 。 和Y ; 。 为在生产过程 中投入 ( 产出) 的数量 。整体 而言 , 0 ≤ T E ≤1 。应 用上述计算生 产效率 的方法计算得到 , 农 户的技术 效率
【 关键 词 】 劳动力 迁移 ; 农 业生产 效 率 i D E A
0 _ 4 3 2 . 8 3 3 O . 8 9 ( 0 m) O . 1 2 ( 0 . 0 3 ) 0 . 7 9 ( 0 . 0 2 )
生产 的不确定性 以及市场 的不完善使得农户越来越多的选择多元
影响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
西部农 村劳动力转移 表层影 响因素分析
( ) 据 、 关 变 量及 假设 一 数 相
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很 多, 从转移的主体农民来说 , 其转移行 为主要受到经济收入 的驱动
力、 受教育程度 、 转移就业环境等因素的影 响。 为了考察各种相关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 本文采
一
12 — 0
维普资元线性 回归模型 , 考虑 国内外相关理论如二元经济理论 、 人力资本理论 、 供需 理论 、 同化理
论、 推拉理论等涉及的影响因素 , 从统计角度界定 了一些主要解释变量 : ①二元经济结构 , 用城乡居 民收 入差异代替 ; ②地区经济差异 , 用西部农 民人均纯收入与全 国平均水平的差异代替 ; ③劳动力素质 , 用高 中以上每百农村从业人员的比重代替 ; ④农村经济结构 , 用农村非农 就业 比重代替 ; ⑤土地资源状况 , 用 人均耕地 面积代替 ; ⑥农业劳动生产率 , 用农村从农人员人均农 业增加值代替 ; ⑦农村劳动力供给 , 用人 口自然增长率代替 ; ⑦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 , 用人均在本乡地域 内劳动得到的纯 收入及人均外 出从
家统计局农村经济社会调查总队所取得的农村住户数据则是反映整个农村住户小康生活实现程度 的一 个基础性数据。然而主要 由于资料和方法等方面的限制 ,至今为止 ,我们对万方 中文期刊数据库与重 庆维普 数据库查询 的结果显示 ,有关影响中国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 因素统计和强度评估 ,还没有 取得具有说服力 的研究结果 ,本文拟在对影 响中国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 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方面进行研
素的相 关性进行 了实证分析 , 并就户籍制度、 农用土地制度等深层影响 因素作 了简要说 明。
关 键 词 农村 劳动 力转 移 西部 实证 分析
传统农区农村劳动力产业间转移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以河南为例
考查 农村劳动力产业 问转移对城乡居 民收入差距 的影响 , 需要 重视影响城 乡居 民不同来源收入 的因素 , 并加 以控制 。工 资性 收入和家庭经 营收入构成城乡居 民收入 的主体 , 财产 性收 入和转移性 收入在城乡居民收入中的 比重变化 明显 。农村劳动 力产业 间转移直 接影 响农 户家庭 的工资性 收入 和家庭经 营收 入, 农村 劳动力能否克服制度 障碍实现成功迁移对于城 乡居 民 收入差距具有重要影 响。城镇和农村地 区的投 资水平 、 村地 农 区的农户 、 非农 户投 资差异 、 方政府财政 收入水 平及其 支 出 地 的 城 乡 差 异 对 于 城 乡 居 民收 入 差 距 也 具 有 重要 影 响 。财 产 性 收 入具有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
( ) 量 与 数 据 二 变
1变量选择 。我们使 用河 南省城镇 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与 . 农 村家庭人均纯 收入之 比来衡量城 乡居 民收入差 距 , 以河南省 乡村从业 人员 中非农林 牧渔业 就业者 的 比重表 征农 村 劳动力 产业问转移状况 ; 用每一年成 功实现到城市定居 的农村人 口增 长率衡量样本区间 内的制度性障碍变化情况。在其他控制变量 方面 , 包括城 乡 固定 资产投 资 比、 农村 固定 资产投 资方 面的非 农户与农 户投资 比 、 地方政府 财政收 入状况 、 财政 支 出中用于
产率拉大所致 。 文 献 综 述 综上所 述 , 当前 对于农村劳动力产业 问转移如何影响城 乡 农 村劳动力 由传统部 门向现代 部门转移 , 是传统农业 国工 收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距 波 动 , 者们 之间 尚存在 分歧 。本 文拟 采用河 南 省 学 业化 进程 中的重要 经济社会 现象 。 现代化进程 中的这种 就业结 19 年 以来 的时间序 列数 据 , 90 实证分析传统农 区农村 劳动 力产 构转 换必然导致收入分配结构 发生相应变化 , 直接表现 为城 乡 业 问转移对城 乡居 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 探讨 农村劳动力产业 间 收 入 差 距 的 波 动 。李 实 (9 9 、 ae 19 )李 强 (0 1 、 19 )H r(9 9 、 2 0 ) 阮杨 转移 影响城 乡居民收入 差距 的作 用机 理。 等( 0 2 、 志军和杜育红 (0 4 、 2 0 )孙 2 0 )盛来 运( 0 7 等认 为 , 村 20 ) 农
农业劳动日工价对农民收入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协整和向量自回归模型
于每个被检 验 的时 问序列 , 验 的原假 设 是序 检 列为非平稳 序列 , 备选假设是序列 为平稳序 列。 检验 规 则 是 : 显 著 性 水 平 为 时 , D 在 若 F— A F统计量 的概率 值 大于 或等 于 , 接 受原 D 则 假 设 ; 于 则 拒 绝 原 假设 。 在 D 小 F—AD F检 验 中, 滞后 长 度 的选 择 直 接影 响到 检验 的结果 。 为保证检验 结论 的可 靠性 , 们根 据赤 池信 息 我 准则 ( I 确定 滞后 长 度 , A C值 最 小时 的 AC) 以 I 滞后 长度 为最 优滞 后 长度 。D F—A F检 验 结 D
农业 劳动 日工价 对农 民收 入水 平影 响的实证 研究
宏 观 经 济
农 业 劳 动 日工 价 对 农 民收 入 水 平 影 响 的 实 证 研 究
基 于 协 整 和 向量 自 回 归 模 型
张 千 友
( 四川大学 经济学 院 , 四川成都 6 0 6 ) 1 0 4
【 摘
要 】 选取 17 9 8年 一 0 8 2 0 年全 国农业 劳动 日工价和农 民人 均纯收入的时间序列
原 因。脉 冲 响 应 分析 和 方 差 分 解均 显 示 , 自劳 动 日工价 在 过 去 三 十年 内对 农 民人 均 纯 收 来 入 产 生 了持 续性 的 贡献 。 实证 结果 表 明 , 业 劳动 日工价 与 农 民人 均 纯 收入 具 有 长期 稳 定 农 的关 系 , 需要 逐 步提 高偏低 的农 业 劳动 日工价 。
【 收稿 日 】 21.1 8 期 001- 1
【 目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 目(8 J04 、 项 0AY 3 ) 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9J 02 0XY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资源环境约束视角
资源 与环境 ・
资源开发与市场 R e s o u r c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M a r k e t 2 0 1 7 3 3 ( 6 )
d o i : 1 0.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5—8 1 4 1 . 2 0 1 7. 0 6. 0 0 6
・---— ----— —
Un de r t h e Re s t r i c t i o n o f Re s o ur c e s a n d En v i r o n me nt
ZHANG Yo n g— q i a n g, ZHOU Ni n g, ZHANG Xi a o— f e i , GAO Gu o— q i n g
Abs t r a c t: T hi s p a p e r u s e d t he p a n e l d a t a a n d SBM d i r e c t i o n a l di s t a n c e f u nc t i o n o f 3 1 p r o v i n c e s i n Ch i n a, t o me a s u r e t h e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t o t l a f a c t o r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v a l u e i n 2 01 0—2 0 1 4, t h r o ug h t he e s t a b l i s hme n t o f r e g r e s s i o n mo d e l t o a na l y s i s f a c t o r s o f t o t a l f a c t o r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T he r e s u l t s s h o we d t h a t t h e t o t a l f a c t o r pr o d u c t i v i t y o f a g r i c ul t u r e i n Chi n a wa s i n c r e a s i n g, b u t t h e r e wo r e o b v i o us d i f f e r e n c e s a mo n g he t hr t e e r e g i o n s. Fe ti r l i z e r a p p l i c a t i o n。 t o — t a l p o we r o f a g ic r u l t u r a l ma c h i n e r y, f a r ml a n d wa t e r c o n s e r v a n c y f a c i l i t i e s h a d a s i g n i i f c a n t p o s i t i v e i mp a c t o n t o t a l f a c t o r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o f a g ic r u l t ur e,
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摘要:十二五期间,“三农问题”仍然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本文通过梳理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特征,从城乡收入差异、经济结构、人口因素等方面来分析其影响因素,并运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关结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因素;逐步回归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再加上本来就存在的地少人多的矛盾,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
据统计,截止2011年底,湖南省城镇人口3218.16万人,乡村人口3917.44万人。
湖南省农村从业人员3168.85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力为1793.64万人,而人均耕地面积是3.18亩。
车昭益(2007)认为湖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过剩,而土地吸纳能力有限,转移就业及培训任务艰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
虽然每年有许多农村劳动力选择转移就业,但是仍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如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确保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
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更多的是从理论方面进行探讨。
如佘济云、邓隆叶(2009)运用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出影响湖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首要因素是户籍制度,其次是自然环境状况、劳动力市场、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劳动力的素质,其中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湖南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作用是积极的,而另外三个因素起消极作用。
在实证研究方面,杨维维(2011)结合2000-2009年的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得出农业生产条件因素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其次分别是经济因素、制度因素、劳动力自身因素,其中前三个都是外生因素,并起到主要影响作用。
谭程伟(2010)认为,湖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决于排斥力、吸纳力、摩擦力三类作用力的支撑。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研究——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
摘 要: 结合 中 国 实 际情 况 , 哈 里 斯一 达 罗模 型 的 基 本假 设 进 行 修 定 , 农 民追 求 预 期 净 收 益 现 值 最 大 化 对 托 从 出发 , 用动 态宏观 经 济 学 的递 归 方 法 , 导 出均衡 条 件 下 中国城 乡劳 动 力 流 动 影 响 因 素 的理 论 模 型 , 采 用 动 运 推 并
态面 板 计 量 方 法 实证 检 验 各 影 响 因素 对 城 乡 劳动 力 流 动 的 作 用 方 向 和程 度 。研 究发 现 : 乡 劳动 力 流 动 率 的 滞 城
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值 、 乡实 际收 入 差 距 、 农 产 值 比和 农 业 比较 劳动 生 产 率 对 城 乡劳 动 力 流 动 有 正 的 影 响 , 城 乡实 际收 入 差 城 非 但
一
、
引 言
引 导农村 劳动 力有 序有 效 流动 , 解农 村 劳 动力 迁 缓 移 与城 镇 失 业 的矛 盾 ,已成 为亟 待 解 决 的重 要 问 题 。其 中 , 哪些 关键 因素将 影 响我 国城 乡 劳 动力 的
随着 中 国市 场化 和工 业化 的发展 , 村 人 口的 农
迁 移权 利不 断 扩大 , 市部 门对 劳 动力 的需求 不 断 城 增 加 , 之城 乡 收入 差 距 持 续 扩 大 , 批 农 民开 始 加 大 向 城市 非农 产业 谋 求 出路 , 城镇 化 进程 加 速 。这 一
力 供 求 缺 口每 年 将 达 到 10 3 0多 万 , “ 一 五 ” 比 十 时
释 。 ar n o ao17 )把预期 收入差异作 为迁 H r sad T dr(9 0 i [
移决策 的主要 因素 , 建立 了著 名 的哈里斯 一 托达 罗模 型 。B a w t e a. 9 4[ h g ai t 1 17 )通过 哈 里斯一 达 罗模 型 ( 2 ] 托 分 析 了在 特定 部 门粘性 工 资 下 的政 策 排名 。Fed ils (9 5[ 对其 做 了改 进 , 17 )也 3 j 增加 除 了预期 收 入之 外 决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济
素 。农村 劳动 力 要实 现从 农 村 到城 镇 的转 移 ,
分 析 。我 国学 者胡 必亮 (94 也运 用推 拉理 论 19 ) 建立 了研究我 国农 村剩余 劳 动力转移 的推拉 理 论模型, 着重 分 析 了在 我 国 户籍 制度 下农 村 剩
所谓劳 动力 的不充 分就业 则 是指每个 单位农 村 劳 动力 每年有 效工作 的时数 低于公 认 的单位农 村充 分就业 劳 动力 年 度 有效 工 作 时 数标 准 的一 种状 态 。 过 多的农村 剩余劳 动力 影响 着农业 生 产 率 的提 高 , 加快 农 村 剩余 劳 动力 向 第二 、 三产 业的转 移 , 快城镇 建设 和城 市化 是我 国劳 动力 就业 和产业发 展 修正 了刘 易斯 模 型 , 为造 成人 1 17 ) 认 : 3
城 乡转 移 的原 因不 是现 实的城 乡 实 际收 入 , 是 预期 收入 差距 和城 市 的 失 而 业率 。周 天勇对托 达 罗模型 进行 了否定 , 周天 勇 (0 1认 为 , 国按 照托 达 20 ) 我
约力量 , 笔者 称其 为 : 向乡力 。向乡力 也主 要表 现在两 个方 面 , 方面是 : 一 制度 因素 的制约 。户
的客 观要 求 。 农 村 剩余 劳动力 转移受 到多方 面 因素 的影 响 。刘 易 斯 (94 创 立的 经 15 ) 典模 型提 出城 乡居 民收入 的绝对 差 距 是造 成 人 口在城 乡之 间 流动 的原 因 。
刘 易斯模 型是 完全 自由的 、 无摩 擦 的 、 无城 市 失 业 的 剩余 劳 动力 转 移模 型 。
罗模 型制定 了一些发 展农村 的经 济政策 , 这些 政 策产 生 了明显的 副作用 , 导
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省际迁移动因的实证分析——基于新劳动力迁移理论
基 于 新 劳动 力迁 移理 论
王 新 军 , 玮 玮 刘
( 山东大学 经济学院 ,山东 济 南 20 0 ) 5 1 0
摘要 : 利用 2 0 中国 1 人 口抽样调查数据 中的农村劳动力省际迁移数据 , 0 5年 结合新 劳动力迁移 经济理
论 , l i 型进行了扩展 , 了农村信贷市场 、 对 ot g模 加入 农业生产 性 固定资 产 、 业受灾 比例和 老年抚养 比, 农 考察 它们对省际迁移的影响 。结果显示 : 农村信贷市场越不完善 、 生产性 固定资 产原值越 高、 农业 农业受灾 比例越
第 2 卷第 7 5 期
V0 5 No 7 L2 .
统 计 与 信 息 论 坛
Sai i tt t s& I fr t n F r m sc nomai ou o
21 00年 7 月
J 1,0 0 u. 2 1
【 统计应 用研 究】
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省际迁移动 因的实证 分析
的角度、 D 的角度、 FI 城乡迁移距离 的角度、 少数 民 族的角度等等E 卜引。而从新劳动力迁移学角度研究 的还 比较少 , 新劳动力迁移经济理论主要有两个分
作者简介 : 王新军 (97 , , 15一)男 山东郓城人 , , 士生导 师 , 教授 博 研究方 向: 险精算 与风险管理 、 保 金融计量与社会保障 ; 刘玮玮 (91 , , 18一)女 山东莱西人 , 博士生 , 研究方 向 : 农村经济与社会保 障。
进一步增 大 , 国各 地 区经 济 之 间 呈 现 出越 来越 大 中
移成 本 的影 响 。在此 理论 中迁 移被认 为是 个人 收人 最大 化 的决 定 , 中最 著 名 的理 论 就 是 刘 易斯 模 型 其 和托 塔罗模 型 ; 二是 新 劳 动 力迁 移 经 济 理论 认 为 迁 移 的动机不 仅来 自于 城 乡两 地 之 间 的 收入 差 距 , 还 应 该 关注农 业 生产 的特殊 性[1 1鲫。 ] 现 有 不 少 文 献 研 究农 村 劳 动 力 迁 移 的 影 响 因
农村劳动力转移: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证分析
均提高超 过 1 个百 分点 , 第三产 业对 非农 就业 的增 长贡献 大 于第 二 产 业 ;城 镇从 业 人 员 比重 提 高 了 1. 4 4个百 分点 ,年 均提高不 到 0 5个百 分点 , 农 . 非 就业不完 全集 中在 城 市 ;同期 城 镇 化 水 平 提 高 了 2 7个 百分点 ,年均提 高接近 1 个百分 点 , 表现 出与
一
、
农 村 劳 动 力 转 移 的 基 本 情 况
是 同 步 的 , 即 改 革 开 放 前 非 农 就 业 主 要 集 中 在 城 市 ,并 且 非 农 就 业 的 增 加 主 要 来 源 于 工 业 就 业 比
我 国农 村 劳 动 力 大 规 模 向 二 、三 产 业 转 移 是
Hale Waihona Puke 重 的增 加 。同期 城镇化 水平提 高 了 5个百 分点 ,年 均提 高 0 2个百分 点 ,慢 于非农 就业增 加与城镇 就 .
业 增 加 ,城 镇 化 水 平 滞 后 于 工 业 化 水 平 。 17 9 8— 20 0 7年 , 农 就 业 比 重 提 高 了 2 . 非 9 7个 百 分 点 ,年
在 17 9 8年 改 革 开 放 以 后 ,17 9 8—2 0 0 7年 ,第 二 、 三产业 产值年 均增长率 分别高 达 1. %和 1. % , 8 1 07 远 高于农 业产值 4 2 的年 均增 长率 。产业 结构 发 .%
摘 要 :改 革 开放 以 来 , 中 国 大 规 模 的 农 村 劳 动 人 口 向 城 市 转 移 , 劳 动 力 转 移 对 于 农 民 增 收 、 农 业 增 产 和 城 乡和 谐 发 展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 意 义 。 利 用 17 2 0 9 8— 0 7年 中 国 劳 动 力 转 移 的 内在 影 响 因 素 的 时 间序 列 数 据 ,在 对 所 研 究 的 变 量 进 行 单 位 根 检 验 和 协 整 分 析 的 基 础 上 ,采 用 向 量 自回 归
我国农村城镇化制约因素实证分析
( 58 ) .1
( .9 47)
( 28 ) 一 .4
F= 2 2 7 0 9
在 0 O 的显著水平下, .1 回归系数显著。这表明, 农产 品商品率 、 农业劳动生产率 、 乡镇企
业工业总产值 、 人均 G P以及城乡收人差别都对城镇化有显著影响。 D 模型表明, 乡镇企业对城镇化的影响居第 1 位。但正如笔者前面分析的一样 , 乡镇企业大 量分散在农村 , 其发展和城镇人 口的增长存在一定 的矛盾 。乡镇企业 在吸纳从业人员 时一般 采取 “ 离土不离 乡、 进厂不进城” 的方式, 从而导致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与城镇化滞后 的反差十分 明显。19 年苏州市非农劳动力 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达到 7 . %, 97 19 但城镇人 口占总人 口的比重 仅有 2 %, 2 办在集镇 的乡镇 企业仅 占全市 乡镇企业 总数的 4 . %。19 13 97年浙 江省非农劳动 力 比重为 5 .%,98 87 19 年城镇化水平 为 3 %, 5 在全国排名 中还排在 内蒙古、 山东之后 。在过 去 2 年中, O 乡镇企业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有限。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的路还十分漫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摘要:利用1990-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就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市场化程度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6.05%,且该影响作用存在省际地域差异,东、中、西部依次增大,说明落后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大。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实证分析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Factor of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Based on the Inter-provincial Panel Data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impact factor of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using the panel data of 30 provinces from 1990 to 2010 to make an empirical research.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arket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If the market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increases by 1%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will increase by 6.05%. The impact also has regional differences,namely,the impact grows in the sequence of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which shows that the marketiz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plays a greater role in promoting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in backward areas.Key words:agricultural labor force;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empirical analysis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工业和第三产业,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低下,农业GDP占比处于下降趋势。
2010年农业GDP为36 941亿元,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 919元,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1%,农田无人耕种现象日趋严重,留守农村的多为妇女、儿童和老人。
因此,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解决“未来无人种田”问题是当务之急,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长期任务。
Lewis[1]认为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能够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促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
周英[2]也认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有效途径是转移更多的农业劳动力。
薛国琴[3]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陈来等[4]对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趋同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必须通过加大投资、进行制度创新、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等措施来缩小区域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
还有一些学者从促进农民增收的角度入手,认为除了增加对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外,促进农村劳动力参与市场化进程也十分重要[5,6]。
已有文献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农村劳动力转移。
本研究将从农村劳动力市场化、农业机械化水平、化肥使用强度、复种指数等角度,研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东、中、西部3个区域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差异。
1 数据来源、变量处理和描述性统计1.1 数据来源和变量处理本研究收集了30个省份1990-2010年的面板数据(由于重庆市数据不全,因此剔除了该市)。
由于不同地区地理区位及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本研究参考国内学术界广泛选择的省份区域划分法,将我国30个省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3个区域。
东部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龙江等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甘肃、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西等11个省(自治区)。
本研究的数据取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及各个省份的统计年鉴。
本研究的变量主要有3类: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
1)被解释变量。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用第一产业GDP与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比值测度。
2)解释变量。
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借鉴程国强[7]的研究方法,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非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的产值比重表示。
3)控制变量。
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化水平、化肥施用率、复种指数等[8]。
本研究将这些变量作为控制变量,以取得无偏的参数估计。
4)虚拟变量。
由于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不同,引进虚拟变量。
变量的计算方法见表1。
1.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1)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市场化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
为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以1990年为基期进行了平滑。
从全国范围来看,农村劳动力市场化水平均值较低,且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0.66和0.22,差距较大;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总体也不高,且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7倍之多,差距十分大。
从东、中、西部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两变量均成下降趋势,但农村劳动力市场化差距没有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显著,且中、西部差距较小。
2)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轨迹如图1所示。
1990-2010年,两变量都呈现增长趋势。
农业劳动生产率在2002年以前处于稳步上升阶段,2002年以后上升速度逐步加快,可能的原因是得益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特别是近几年实施的一些惠农政策。
农村劳动力市场化水平呈现波浪式前进,在2002年之前,整体呈上升趋势,其后至2008年相对平稳,而在近两年有所下降。
2 实证分析2.1 模型设定本研究主要采取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农村劳动力市场化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贡献。
为了减小数据的波动性与异方差,对有关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
基本模型的设定如下:lnyit=α+βxit+γzit+μit (1)式(1)中,i表示省,t表示年。
lny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代表农业劳动生产率。
x是我们重点关注的解释变量,代表农村劳动力市场化水平。
Z是一组控制变量,包括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对数(lnz1)、化肥施用率的对数(lnz2)、土地使用率(z3)和代表样本所属区域的虚拟变量的D2和D3。
μit为随机扰动项。
2.2 估计方法和结果在进行每种估计之前,需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以确定数据的特征和存在问题。
对于面板数据的估计,常用的估计方法有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两种。
当样本数据满足随机变化的个体影响与解释变量不相关的假设时,使用随机效应估计方法更有效;但如果不满足该假设,则只能使用固定效应估计方法。
通过Hausman 检验来判断是采取固定效应方法还是随机效应方法。
Hausman检验的原假设认为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估计结果是系统一致的,如果检验结果接受原假设,那么就应该采用随机效应估计;反之,原假设被拒绝,则需要选择固定效应进行估计。
利用Eviews 6.0,通过对全国数据进行Hausman检验,发现P值为0.101,接受了原假设,所以应该采用随机效应方法。
估计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知,在全国样本下,农村劳动力市场化水平x在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检验,且符号为正,表明农村劳动力市场化有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且农村劳动力市场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自然对数相应提高1.80%,也即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6.05%。
其他控制变量的结论: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化肥施用率的系数均为正数,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机械化水平和增加肥料的施用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与理论完全相符合。
复种指数系数为负,但不显著。
对于复种率,农业专家褒贬不一:复种指数高,可以提高短期农业劳动生产率,但从长期来看,不利于土壤休整和营养循环,从而又会降低劳动生产率。
本研究从21年的时间跨度上也证实了,从长期来看,复种率高反而会降低土地效率,降低农业劳动生产率。
虚拟变量系数均为负,D1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D2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了中西部和东部存在差距,且西部与之差距显著。
为了进一步说明东、中、西部各区域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化水平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分别对东、中、西部进行回归。
与全国回归模型所不同的是这里去掉了区域虚拟变量。
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东部和西部接受了原假设,采用随机效应估计,中部在1%的显著水平拒绝了原假设,采用固定效应估计(表4)。
由表4可知,从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市场化水平的系数可以看出,符号为正,说明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东、中、西部地区系数依次为0.49、1.13和2.36,呈明显的阶梯性增长。
从东部来看,农村劳动力市场化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结合表2可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村劳动力市场化水平本身也相对较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转向依赖其他条件,这也说明了农村劳动力市场化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是有限的。
从中、西部来看,农村劳动力市场化的作用是显著的,且具有正向效应。
东、中、西部的差距反映了农村劳动力市场化在落后地区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影响较大,在发达地区影响相对较小。
控制变量的结果:农业机械化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率在东、中、西部3个地区都很小,且东部和西部为负但不显著,中部为正。
从化肥的施用率对劳动生产率作用看,东部地区的最高,中部地区其次,西部地区的最低。
由于东、中、西部地区农业结构和土地特性不同,复种率所产生的作用在各区域也存在差异。
3 结论与建议本研究利用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针对农村劳动力市场化水平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加快农村劳动力市场化进程对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效果较好,农村劳动力市场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6.05%。
我国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一个重要原因是东部地区拥有较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农业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