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后作业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废墟.( ) 雏.菊( ) 呆滞.( )婆娑.( )扼.住( ) 踉跄..( )毛骨悚.然( ) 长歌当.哭( ) 二、成语释义。
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目瞪口呆:不可思议:三、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很多人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装修、扩建和改建。
B.有人每天都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
C.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D.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所以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四、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下面问题:1、作者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什么用很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3、本文是一篇新闻,而标题却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否矛盾?参考答案:一、xūchúzhìsuō è liàng qiàng sǒng dàng二、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不寒而栗:不冷却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目瞪口呆: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三、C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为“改建、扩建和装修”;B项,语序不当“有人每天都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应为“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D项,因果关系不当,“所以”应为“因为”。
四、1、解析: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维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
毫无疑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
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生畏,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震撼了!好处是: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使新闻具有客观性和清晰的可视性,令人回味无穷。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第二课时》课件-优质公开课-语文版必修1精品
8.作者说“那里没有别的东西”,应该怎么理解? (6 分)
答案 反语。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每一个参观者在这 里都会感到震惊,甚至窒息。
三、课堂延伸(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 彩色的荒漠 雷抒雁 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油田公 路。新修的油田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 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 漠,以及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车子全速 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 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 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 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 博弈。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 灰色。
6.文中描写参观者“突然张开大口,差不多叫出声 来”,有什么作用?(5 分)
答案 形象地表现了毒气室、焚尸炉等设备给参观者的 心理造成的极度恐惧,更有力地说明了德国法西斯丧失 人性的凶残。
7.“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 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5 分)
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这一条路将劈开 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那里,将是另 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 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 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 杨树林。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 一种刚劲和苍凉。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 疏。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地铺上一层黄沙。独立的 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雕;虽然,它们也许已经 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拨开了树皮,可是 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 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我喜欢这些树,视 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和我一样,石油工 人们也喜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 26 棵胡杨,他们七 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 200 万元人民币。渐行渐远,塔 里木河水显然已经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 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用事实说话2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258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
课后作业
1、学完本课,你对如何不负肩上的责 任和使命有什么想法?请写在课文下 面,作为对自己永久的提示。
2、观看反映纳粹暴行的电影:《辛德 勒的名单》
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2)为什么又要写——作为记者,感到 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使他要对纳粹的 历史罪行再次予以揭露,以祭奠亡灵,同 时让世人牢记灾难,铭记历史!
问题5:
本新闻曾获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 誉——普利策新闻奖,为什么这样一 篇“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获得如此 殊荣,其价值何在?
1、艺术价值:
视角独特: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 细节精妙:精选细节营造现场感和反差 语言隽永:含蕴丰富、发人深省 结构精巧:标题新颖、首尾呼应 情感深沉:突破“客观报道”பைடு நூலகம்的原则。字里
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 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 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 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 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 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 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 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 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1、如何理解开篇与结尾中那明媚 和平的景象在文中形成的反差效 果?
2、如何理解“毒气室和焚尸炉废 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一细节?
3、作者为什么要细致描述纪念墙 上正温和微笑着的姑娘照片?
(1)如何理解开篇与结尾中那明 媚和平的景象在文中形成的反差 效果 ?
以残酷的历史和美好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 “以乐景衬哀情”, 虽无一句正面控诉,却 表达出对纳粹分子强烈的愤懑之情、对人们忘 记历史惨痛教训的隐忧,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 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沉重与压抑。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一个名字充满着血与泪的地方。
它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一个集中营,也是犹太人大屠杀的中心之一。
奥斯维辛,成为了那段黑暗历史中的一个记录点,记载着无数无辜生命的毁灭。
,现在的奥斯维辛再没有什么新闻。
相比于当年的恐怖景象,奥斯维辛现在显得更加安静,平静得让人几乎忘记了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应该忘记。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无辜的生命。
奥斯维辛是一个集中营的综合体,包括奥斯维辛一号营和奥斯维辛二号营。
奥斯维辛一号营是一个劳动集中营,囚犯们在这里被迫从事苦力劳动。
而奥斯维辛二号营则是一个灭绝营,千百万犹太人在这里被毒气室害死。
在奥斯维辛,囚犯们遭受着无尽的折磨。
他们被剥夺了尊严和人权,被迫执行反人类的任务。
那些幸存下来的人,身心都遭受到了巨大的摧残,他们的回忆成为了无法磨灭的伤痕。
,我们现在很少听到奥斯维辛的消息。
这并不代表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被遗忘的地方。
相反,奥斯维辛的存在和历史纪念馆的建设,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不要忘记那些无辜的生命。
奥斯维辛纪念馆是建立在原集中营遗址上的,它通过展示照片、文物和叙述,将那段黑暗历史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纪念馆中,我们可以看到囚犯们的照片、他们的个人物品,以及记录着他们悲惨生活的文字。
这些信息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奥斯维辛的恐怖。
它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个警钟,警醒着我们不要重蹈覆辙,不要让仇恨和歧视蔓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它仍然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一部分。
它是人类历史中最大的丑陋,也是我们面对这段历史中最重要的任务。
只有通过记忆和反思,我们才能够防止类似的悲剧发生。
,无论奥斯维辛是否成为了新闻头条,我们都应该记住,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在这里遭受无尽苦难的生命。
我们必须将历史真实地传承下去,让世世代代都能够明白,仇恨和歧视带来的伤害是多么深重。
在光阴的长河中,奥斯维辛可能真的没有什么新闻。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3)
• 主体部分,有哪些否定句?运用了什么手 法?这些否定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 “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下来了。” “导游也无需多说……” “……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结尾
• 作者为什么要写下这篇新闻?
学习目标பைடு நூலகம்
1.梳理该新闻的结构,理解其形式上的奇特 性;
2.通过理解对比和否定句来体会该新闻的内 涵,感受其对我们的教育警醒意义。
结构
• 请同学们结合《别了,不列颠尼亚》,找 出该新闻的背景和主体部分。
• 找出该新闻的导语和结尾部分?
导语
• 找出其中的一组对比。
昔日黯淡沉闷——今日明媚光亮
• 请大家找出导语部分的其他否定句。
拓展
• 请大家写出你读完这篇新闻后的感想。 • 要求:
• 使用对比或否定句式,也可使用其他修辞。 • 不超过四句;
• 提示:
• 可以写对罗森塔尔、奥斯维辛或该新闻的感想; • 最好突出对历史、对现实、对生命的感想。
示例:焚尸炉和毒气室静静矗立在尘埃之 中,绽放的雏菊和孩子们的欢笑无法湮没 历史的残酷。是谁的一抹微笑,刺痛了我 们的心?未知的明天,愿明媚的阳光永恒 照耀。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 作者为什么说“没有什么可供报道的新闻”?
主体
• 请大家找出主体部分的两组对比。
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怒放的雏菊花 表情木然的人们——面带微笑的姑娘
• 第一组对比,雏菊花的描写用了手法,它 的盛开指的是什么?
• 第二组对比,运用了什么手法?姑娘为何 而笑?
学习目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3、①教师引导学生简单而轻松地解决前三个问题。
②教师问:谁来解决4、5、6、7这几个问题中的某一两个问题?
学生各自回答,教师巧妙点拨。
生:第7个。笑或不笑,别人清楚死亡在等待着他们。年轻姑娘,我觉得是对比,对生命的象征,生命总是在继续,残酷的境遇里,对生命崇敬。
【教师营造的和谐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潜力,他们精彩的回答层出不穷,师生对话流畅、自然。】
三、1、如果你去奥斯维辛你见到是什么样的景象?我的问题是,尽管与期待不符,为什么会觉得恐怖?恐怖从何而来?
生:这里发生过那么多罪恶,那么平和,更其他地方无异,人类的罪行那么容易掩盖了。没有忆苦思甜的感觉。
师:几个词很重要,罪恶、忘记。美好景色就美景,恐惧不在风景在心里感受。难道忘记这个罪恶吗?作者为什么写这个文章?请大家齐读文中相关的部分。
上课流程如下:
一、导入:
今 天我们学习一篇特殊的新闻《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可写》。题目很有意思。本来是新闻,却说没有新闻……罗森塔尔说没有新闻,一经刊载,却吸引很多人眼球,各大 报刊转载,最后获得了美国新闻最高奖普利策奖。原因何在?原因有很多,但这个标题功不可没,它吸引我们的眼球。这篇文章写作不合常理。 大家预习文章,文章中不合常理的地方有很多。要求同学们找出这篇文章很多不合常理的地方。
师:祷告含义:第一希望得到上帝保护;第二希望得到谅解。看到母亲、妹妹推进火坑,我们还能祷告吗?有意义祷告吗?,矛盾解决了,总结一下。
第 一幅画面,是恐怖的。都有哪些词语,看到恐怖的反应?(突然张大口、目光、喉咙被扼住、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参观者的眼睛看到的,不需要讲刑法了。不需要 再写了,作者让我们看到生命存在。奥斯维没什么可写了,如果写恐怖没有人读了。我的新闻点在哪里?激起对生活生命的向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最新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这次帅气的为您整理了4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公开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教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背景知识介绍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
当年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津卡营、莫诺维策营。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
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
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目标:理解新闻写作中描写内心感受的细节描写手法和这篇新闻中“对比”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了解有关奥斯维辛的资料,体味这篇文章如何用细节手法来表达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爱国情感,领悟生命,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教材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
这是一篇短新闻,是学生们很少接触的文学样式,应该从新闻的写作、结构、特点三方面入手,才能体味新闻表达的意义、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和新闻价值的所在。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作者的时代背景凸显的意义,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学会叙事写人的技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
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
【学情分析】学习这篇文章时,学生处于升入高中的新阶段,具有表达自己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热情,态度是积极且富有朝气的。
其次,他们已具有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也具有一定的朗读水平。
其三,学生们对新闻报道并不陌生,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好奇心。
此时的学生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悲情题材作品的难度不是很大。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新闻写作中的细节描写手法。
通过学习这一手法,学习如何通过细节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倾向,最终达到感染大家的目的。
(二)难点:如何理解话语中的“弦外之音”,品味文中的话语蕴藉,学会分析作者的情感。
【教法设想】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特定语境,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氛围中,感受作者字里行间表达的强烈情感。
【教具准备】投影仪、PPT课件【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播放《辛德勒的名单》的截取视频,让氛围变得沉重、压抑,让学生体味这种心理体验活动,从而自然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肃穆悲壮的作品境界中受到情感美的教育,也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唤醒和平意识。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目标:理解新闻写作中描写内心感受的细节描写手法和这篇新闻中“反差”与价值(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自主搜集有关奥斯维辛的资料,体味这篇文章如何用细节手法来表达感情(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爱国情感,领悟生命,领悟世界和平的意义;勿忘历史,珍爱和平【教材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
这是一篇短新闻是学生们很少接触的文学样式,应该从新闻的写作、结构、特点三方面入手,才能体味新闻表达的意义、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和新闻价值的所在。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作者的时代背景凸显的意义,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学会叙事写人的技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
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
【学情分析】这篇文章是学生处于初中升高中的新阶段,具有表达自己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热情,态度是积极且富有朝气的。
其次,他们已具有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也具有一定的朗读水平。
其三,学生们对新闻报道并不陌生,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好奇心。
此时的学生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悲情题材作品的难度不是很大。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新闻写作中的细节描写手法。
通过学习这一手法,学习如何通过细节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倾向,最终达到感染大家的目的(二)难点:如何理解话语中的“弦外之音”,品味文中的话语蕴藉,学会分析作者的情感一、导入新课新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通过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
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呢?下面,我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
请打开课本第41页,用30秒的时间浏览这则新闻,回答以下问题:1、奥斯维辛在哪里?布热金卡在哪里?2、人们访问了哪些地方?二、背景知识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学过程播放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和集中营的的图片。
展示教学目标。
问题探究
1、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
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
样的感受,是那样的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没有什么
新闻。
惯了在奥斯维辛发生的骇人听闻的事件,曾今
的杀人工厂不在杀人,奥斯维辛因此没有了新闻,
学生根据图片,
给每张图片写
解说词。
学生看这节课
的目标。
小组合作讨论
完成,
学生结合单元
提示的新闻特
点,新闻报道的
时效性,得出答
案。
“追求新闻
时效性的记者
来说,的确没有
什么新闻。
”
察力和
文字表
达力。
有目
标,才
有方向
培
养学生
解决问
题的能
力
培养学
生的实。
高中语文-第2课-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同课异构2-语文版必修1省公开课获奖课件市赛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一作品本身旳价值在哪? 社会价值又在哪,能不能从这两个角度思索,几人合 作试写一段颁奖词?
示例:对卡特里娜飓风劫难进行史诗般、多层次旳报 道,使得报纸在服务一种水淹城市中发挥了非凡作用。 勇敢、全方面地报道了卡特里娜飓风,给受灾读者提 供了一条主要旳生命线。
示例:因为他作品旳风格具有深远旳发明性和独特征, 与老式旳文学形式迥然不同。他才华中蕴含着旳理想 主义特征已经上升到一种神秘旳精神境界,它拨动了 我们心灵深处纤细旳心弦。
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
之后采写旳。刊登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
取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旳佳作。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 旳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 时旳感受当做文章旳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 一种良知者旳共同心声。
1、新闻与一般旳文章旳明显差别点是什么?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莫里斯·梅特林克,比利时著名旳象征主义戏剧家,一部六幕十二场旳童话剧作《青鸟》 对世界文学发生了深刻旳影响。该剧体现了对探索人类真理旳努力,强调幸福就在人 们身旁,只有慷慨地把幸福予以别人旳人才干得到幸福。1923年取得诺贝尔文学奖: 因为他作品旳风格具有深远旳发明性和独特征,与老式旳文学形式迥然不同。他才华 中蕴含着旳理想主义特征已经上升到一种神秘旳精神境界,它拨动了我们心灵深处纤 细旳心弦。
第2课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1945年1月27日,席卷波兰旳苏联红军在波 兰南部克拉科夫旳奥斯维辛小镇发觉了一座用铁 丝网围起旳集中营,当初有7000多人,他们大部 分是犹太人。全部人都表情呆滞,瘦弱不堪,奥 斯维辛集中营就此为外人所知。奥斯维辛集中营 是德军在1939年建立旳。到苏军解放时为止,有 400多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所以它又被称为 “死亡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旳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 旳一座,这里成为了犹太人永远旳“噩梦”。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2.能力目标:掌握对感情丰富、含义深刻的重要句子的鉴赏;3.情感目标:使学生领会作者对纳粹的强烈愤怒,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学情分析:1.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它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2.情感比较丰富,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融入悲情题材作品的难度不是很大;3.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鉴赏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具有深刻内涵的句子;2.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独到的新闻报道视角;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入:今年的9月3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为纪念中国抗日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的祖国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阅兵典礼。
列宁说过“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罗森塔尔,一起回到那个叫做奥斯维辛的地方,在那里聆听历史喘息。
2.奥斯威辛简介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的一个小城,1940年4月,德国法西斯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同年6月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
几年之内,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
我想语言的表达有时略显苍白,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组图片,以最直观的方式感受奥斯维辛的惨状。
看了这些图片之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请用一个词,一句话来概括。
(播放图片,创设环境,营造氛围)明确:恐怖、惨绝人寰、窒息……活动2【讲授】朗读课文,解读文本二.朗读课文,解读文本70年过去了,当我们今天再回过头去看这些照片的时候,依旧心有余悸,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奥斯维辛。
(一)快速浏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5分钟)问题引领一:新闻的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作者又写了些什么?(内容梳理)明确:参观者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用事实说话2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253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学生版)【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所藴含的情感和深远内涵,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正视历史,正确理解法西斯的罪恶,不要忘记历史,珍惜现在和平安定的生活:培养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的习惯。
2、理解作者独特的写作视角,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法西斯的罪恶2、新闻的内容要素及结构特点,为高考中“新闻”类型的题做准备3、培养学生准确、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及关心国内外大事的习惯【教学难点】1、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视角。
2、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知识链接】1.【奥斯维辛集中营简介】奥斯维辛集中营位于波兰南部小城,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
据统计报道,大约有400万人在这一集中营被杀害,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
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
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补充说明:为什么被杀的犹太人最多?——“日耳曼种族优越论”,希特坚持:“雅利安人最大的对立面就是犹太人。
”“雅利安人才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2.【了解作家作品】罗森塔尔,美国记者,本篇新闻是他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写的,报道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当年美国普立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普立策新闻奖,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Pulitzer)的遗愿设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
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被称为“新闻界的诺贝尔奖”。
23、【零度写作】即“零情感写作”,多指作者在文章中毫不掺杂任何个人情感得出写法。
正如“焦点访谈”中所说的:新闻就是用事实说话。
但这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写作者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世界上很难找到这 让学生说说他 播放一小段来自电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样一个地方,一个民 《辛德勒的名单》 们所知道的奥 影 课 族的命运、许多民族 斯维辛集中营。 中关于纳粹焚尸的 的命运都和它紧密地 剪辑,为学生理解
联系在一起。”大家 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 地方吗?同学们对这 个地方有所了解 吗? 1、体会新闻写作的特 例,感受作者别样的 情感 二、出示目标 2、 揣摩、 理解意蕴丰 学生齐读 富的语言 3、思考战争对生命的 毁灭,对人性的摧残; 关注社会,深入思考 1、请用一个词语概括 你阅读本文后的感 受,并加以说明。 2、本文的行文思路一 目了然了,谁能给大 家概括一下?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 闻两篇》。作为一个消息,它具备典型的消息特点,适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这方 面知识传授的蓝本。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想。 二、学生分析 现代学生生活于和平年代, 对战争与灾难没有太多的感触, 这也往往造成了他 们对于和平与安宁的不屑,这篇课文旨在教育学生珍惜和平,给学生带来心灵上 的震撼与触动。 三、教学目标 1、 体会新闻写作的特例,感受作者别样的情感 2、 揣摩、理解意蕴丰富的语言 3、 思考战争对生命的毁灭,对人性的摧残;关注社会,深入思考 四、教学环境
四、讨论探究
幻灯片展示问题
3、为什么这篇并没有 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 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 闻奖,成为新闻史上 的佳作呢? 教师组织提升:罗 森塔尔突破了“客观 报道”“零度写作” 的框框,把自己和其 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 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 章的主要内容来定, 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 的共同心声。这也是 本文不同于其他新闻 的地方。 这篇新闻处处流露出 作者的情感,请从文 中找出一两处仔细揣 摩。 1、“从某种意义上 说,在布热金卡,最 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 然阳光明媚温暖,一 学生组织答案 行行白杨树波娑起 舞。”2、“对另外一 些人来说,这样一个 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 记:在德国人撤退时 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 室和焚尸炉废墟上, 雏菊花在怒放。” 余秋雨说,人类是需 要废墟的,没有皱纹 的老祖母是可怕的; 同样,人类也是需要 奥斯维辛的,没有伤 学生齐读 疤的历史只会催生新 的罪恶、产生新的苦 难。忘记历史意味着 背叛,忘记过去的痛 苦就意味着新的痛苦
国家一等奖《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2015年3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学习目标】1.通过对比阅读,准确说出本则新闻的结构。
2.分析富有意蕴的句子,概括本则新闻的写作特点,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重点难点】分析富有意蕴的句子,概括本则新闻的写作特点。
【学情分析】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常见的新闻,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新闻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对“二战”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对“奥斯维辛”很陌生。
因此,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课文所写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非常必要。
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对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可通过对比阅读,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进行突破。
【资源整合】网络、多媒体、学案材料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声乐图文,情境导入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
(多媒体演示)(教师低沉缓慢地:)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杀人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
这里是——奥斯维辛。
(板书标题中的“奥斯维辛”)同学们,你知道奥斯维辛是什么地方吗?(学生简答)1939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61个国家,伤亡人数达9000余万,仅在奥斯维辛死亡人数就达到了400万,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震惊的数字啊。
因此,奥斯维辛一出现于人们的视野,关于它的新闻就铺天盖地。
(板书标题中的“新闻”)美国记者罗森塔尔在二战结束13年后,参观奥斯维辛纪念馆,写了一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
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作者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奖。
(板书“罗森塔尔”“没有什么”及“普利策奖”)设计意图:图片配以文字、背景音乐以及老师低沉缓慢的抒情语言,渲染气氛,同时对奥斯维辛作一简介,一举多得。
标题中“新闻”二字点明本文体裁,“没有什么”是作者特意设置的富有深意和悬念的独特点,“普利策奖”是本节课主体生成环节的纲目,此处呈现是一个重要的铺垫。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用事实说话2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254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
课程名称: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版本教材:人教版授课年级:高一授课课时:1授课教师:张世豪教师单位:海南省文昌中学教学分析教材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中的一课。
文章聚焦德国纳粹设置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是教材中少有的反映二战、反思历史的课文。
同时,作为一篇优秀的新闻稿,本文很多语言都很精妙,极具张力,值得细细品味。
在和平崛起但却并不和平的今天,这篇文章应该要带给学生更多关于当下的思考。
学情分析对于琼海嘉积中学的学生本人不甚了解,只能以同等水平的学校学生来估计。
高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对于二战和德国纳粹所犯下的罪行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文本的分析能力、从文本出发去联系历史学科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可能比较薄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点拨。
设计理念【1】以教师自身参观过程中的感受带动学生对课文的品读,在师生一起品读的过程中希望可以达到情感上的“共振”。
【2】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和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点来构建课堂,力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这四方面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都得到锻炼。
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的细节处体悟文章的感情。
判断标准:课下印发句子赏析的阅读题,10道题中,学生可以达到70%的正确率即为过关。
【2】通过奥斯维辛,正确看待历史,有阴影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光,学会思考当下、珍惜当下。
判断标准:课堂最后的齐颂中学生情感较为昂扬、充沛。
同时注意看本日学生的的随笔,是否有相关的内容。
课前作业读完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你肯定有很多想说的话,请从下面两个角度中任选其一,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1.现在的你想对当时奥斯维辛的人说些什么?2.如果你是当时奥斯维辛集中营里面的人,在生命的最后,你想给这个世界或者这个世界上的某一个人留下怎样的一段文字?课前准备教师及学生教师如有条件可下发预习作业及相关补充材料,并准备好幻灯片。
学生如有条件可提前预习课文。
教学资源幻灯片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导入:奥斯维辛。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全程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全程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全程教案《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了解本篇消息报道与一般消息报道的不同。
二、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
三、了解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本文是一则消息报道,发表于1958年8月31日《纽约时报》上。
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埃·姆·罗森塔尔的这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简介普利策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
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分为14个新闻奖和7个艺术奖两类。
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在4月宣布,5月颁奖。
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代表美国新闻界的最高成就。
该奖以约瑟夫·普利策的名字命名,他是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经营者,先后买下了圣路易斯的《电讯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创立了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
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
普利策对报纸的经营与编辑独树一帜,强调报纸发表新闻要真实和准确,文字要简洁和通俗,要花力气写好社论。
普利策1911年去世,为纪念他的贡献,人们于1912年设立了普利策新闻奖。
三、初读课文,掌握下列词语毛骨悚然(sǒng)和煦(xù)纳粹(cuì)废墟(xū)不寒而栗(lì)思绪(xù)踉跄(liàngqiàng)祈祷(dǎo)呆滞(zhì)嬉戏(xī)四、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1?本文共17段,请同学大致复述课文内容。
参考:作者先写布热津卡现在“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悚然”;进而写到当年纳粹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暴行;游人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重温历史,参观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女囚绝育实验室、长廊上的照片、窒息室等;最后作者再次强调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 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 1、 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 2、 对受害者的哀悼。 3、 对历史的反思。 4、 提醒大家“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任时间长河滚滚不息,他们没有 忘记。犹太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知耻而后勇,于是在诺贝尔 奖面前,他们经常是胜利者。德国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把昨 日的罪过当作今日的教训,防止明日的错误。全世界人民都没 有忘记,因为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渴望。那天,奥斯维辛警 钟长鸣;那天,犹太人民饱含热泪;那天,记忆流经这和平的 世界;那天,和平在向那极端的功利者和道貌岸然的战争者宣 判;胜利的钟声会在和平者的心中响彻整个胸膛。
这里曾经是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了人性的堕落; 也奥斯维辛!
(美)罗森塔尔
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 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 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 工厂”。1939年9月,德军占领波兰。1940年4月, 开始建造奥斯维辛集中营主营,内设哨所看台、绞形 架、毒气杀人室和焚尸炉。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 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戳。
课堂小结
这就是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却阻挡 不了世界各地爱好和平的前去参观。学习这 篇文章,我们不仅了解到了德国法西斯的罪 行,日本法西斯的滔天罪行也出现在眼前。 我们的记忆永远不能也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高考满分作文。
高考满分作文
当记忆流经奥斯维辛
当历史的车轮压过奥斯维辛,听到的是男人的怒吼与女人的 尖叫,看到的是母亲的哭泣与孩子的惊恐。而今,奥斯维辛的 天空湛蓝而且透明,一排排高耸的建筑直插云霄,似要打破这 里的宁静。
艺术特色上
语言上: 1、用反讽的语句表达对噩梦般历史的冷峻审视。
如“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 媚……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最可怕”“居 然”“还有”这些修饰语越是极化人们的“难以置 信”(“噩梦”的消释),就越反衬出那段黑暗、 恐怖历史的罪恶。又如“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 可怕地颠倒了”,冷嘲热讽中寄托着人们对法西斯 行径的惊恐与痛恶,对重获自由、光明的惊喜与兴 奋。
集中营里的 万人坑
堆积如山的 遇难者遗物
一批犹太人在毒气室里等待死亡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 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1、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 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2、培养爱好和平的思想,珍惜 现在的美好生活。
问题探究
1、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新闻? 2、既然没有新闻,作者为什 么要写?写了什么?
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里面 只剩下7000名活着的囚徒,包括200多名儿童。
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 。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1979 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集中营被处死 的囚犯的尸体
美国士兵注视 着死亡列车上 的犹太人尸体
3、对于奥斯维辛来说,什么 才是新闻。 4、为什么没有新闻,却能获 “普利策新闻”大奖。
一批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 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是那样的震 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对于追求新 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没有什么新 闻。
人民听惯了在奥斯维辛发生的骇人听 闻的事件,曾今的杀人工厂不在杀人, 奥斯维辛因此没有了新闻,也不值得记 者报道了。
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 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 之后,如果不说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 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牢房、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不 孕实验室、墙上的相片
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 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 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里天气晴朗,绿树成阴,门前 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
2、细节描写:本文细节刻画细致传神。有对历 史遗迹、遗物的细节特征的描画,如“在德国人撤 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 花在怒放”,这个细节象征着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 的,自由与光明之花必将灿烂地开放。“这是一个 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 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 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这是对历史遗照中人物 表情的浮雕似的特写,
时间永远不会将奥斯维辛风化在记忆底层。
作业
仿照上面的高考满分作文,结合今
年抗战胜利70周年,以“当记忆流
经
”为题,写一篇800字的
作文。
谢谢聆听,欢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