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区别一.概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冲击和胁迫之下,以天皇为中心的至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此运动具有全面西化和资本主义的色彩。
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三权分立、学习技术、新兴产业、文明开化、发展教育等,使日本摆脱了西方列强的控制与威胁,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也使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给邻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1898年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通过光绪皇帝进行的一场改革。
因其共历时103天,所以也称百日维新。
主要内容有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改革教育、发展农工商等。
当年九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被囚,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变法失败。
二.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区别1.社会背景明治维新发生之前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时代——德川幕府。
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而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强大的商人、武士、诸侯和反对幕府的农民组成了“倒幕派”。
自“黑船事件”后,各种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民间倒幕派呼声更加强烈。
在“尊王攘夷”运动失败之后,许多人士认识到,要实现国家富强,摆脱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控制,就必须要推翻幕府统治。
各地武装倒幕运动风起云涌。
戊戌变法发生之前,中国刚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由于朝廷的镇压,各地武装革命处于低谷状态。
1895年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内忧外患之下,由“公车上书事件”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2.宗旨目的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推翻腐败的德川幕府统治,将王权奉还与天皇。
再以天皇为中心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富国强兵,摆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和控制。
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改良封建社会,学习日式发展富国道路。
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前提下,进行资产阶级政治改革。
“师夷长技以自强”,救亡图存。
3.支持与阻力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的,由于天皇的表率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使日本人愿意吸纳西方文化,以西方人为师。
主要阻力是幕府。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一.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历史背景的异同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日本迅速走上了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国迅速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决定两国不同发展命运的原因很多,我来简析中日两国历史背承的异同。
在商品经济和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方面,两国有近似的背景。
日本在19世纪中叶,商品经济已经渗入到农村,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受到破坏。
以丝织业和棉织业为代表的手工工场迅速发展,商业资本的崛起促进了国内境一市场的逐渐形成。
中国自明清以来,资本主义萌芽就在理慢发展。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也不亚于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也比较发达。
但是相对来说,中国是个大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内地与沿海差距很大,所以国内统一市场、商品经济及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等方面,从总体上说又落后于日本。
在改革发生前,两国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都是封建落后的国家。
但是.中日两国的封建制又存在着较大差异。
从经济基础看,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与日本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虽然都是封建制的基础.但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就缓解了很多矛盾,使得商人和高利贷者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转化为地主.从而形成了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在经济上的结合,地主土地所有制越来越巩固。
而日本的领主土地所有制禁止土地买卖。
新兴地主所获得的土地是非法的。
这种僵化的土地私有制经不起商品经济的冲击,建立在它之上的幕藩领主阶级的统治自然也容易发生动摇。
从制度方面来看,中日两国的封建政治制度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而在日本幕藩体制中,藩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
地方大名在自己的藩内拥有军事、行政、税收等大权,这就为反对幕府提供了条件。
地方拥有威胁中央的这些权力在中国自宋代以来就被禁止,明清时期在制度上更加完善。
所以维新派根本没有条件像日本那样进行一场倒幕运动。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异同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异同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异同: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以失败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区别
1.发生的背景不同:戊戌变法发生在封建势力强大的中国,明治维新发生在明治政府已经建立,封建势力处于弱势时期。
2.领导者的实力不同:明治维新掌握实权,戊戌变法依附于没有实权的皇帝。
3.改革的策略不同:明治维新符合日本国情,从各方面进行了实际有效的变法,戊戌变法太过急躁,脱离基本国情,变法大刀阔斧。
4.目的不同:前者为了维护大清统治,后者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5.结果不同:前者失败,后者成功,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滋长了日本的对外殖民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相同点
(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
(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浅谈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110年前,中国发生了戊戌变法运动。
140年前,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运动。
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跃成为东方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
而戊戌变法只是昙花一现,中国依然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同时维新,为何结局不同?仔细分析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会发现其实有着诸多不同。
一、国际环境不同。
明治维新前夕的国际环境对日本极为有利。
英国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美国处于南北战争期间,法国处于普法战争前夕,沙俄则因克里米亚战争败北,元气大伤。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在远东的侵略对象主要是中国,对日本较为放松。
而在戊戌变法时期,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
列强纷纷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二、封建统治势力与维新派实力的强弱不同: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夕,幕府统治的基础—武士阶层,不仅在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而且广大下级武士也因自身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幕府统治越来越不满,甚至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开始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
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
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也已公开化。
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
中国自秦朝以来,基本上是一个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明清时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辛酉政变后四十多年,清廷实权一直牢牢掌握在慈禧手中。
晚清时虽出现过地方实力派,但关键时刻都无一例外地效忠慈禧。
维新变法和戊戌变法的异同介绍
维新变法和戊戌变法的异同介绍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等的政治改良运动,那么你了解戊戌变法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戊戌变法和维新变法的异同,希望能帮到你。
戊戌变法和维新变法的异同戊戌变法和维新变法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改革,对于它们,有很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那么戊戌变法和维新变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首先对于相同点,它们的背景相同,都是处于落后的封建统治末期,国家正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当时很多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关系刚刚发展,面临着西方殖民的威胁,除此之外它们的性质也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发展,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了重大的措施。
其实是它们的不同点,它们的不同点主要有三点,可以概括为结果不同、前提不同、力量对比不同。
首先,结果不同,维新变法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但是戊戌变法没有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维新变法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是戊戌变法没能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其次,它们的前提不同,明治维新的前提是日本推翻了幕府统治,扫清了改革的最大障碍,但是戊戌变法是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戊戌变法在进行的过程中,有着没有实权的皇帝的阻力,并且这个阻力很大。
最后,它们的力量对比不同,维新变法得到了群众的支持,但是戊戌变法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只得到了开明地主,爱国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
戊戌变法的目的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历程的发展。
纵观戊戌变法的目的和背景,这与晚清社会的现状密不可分。
戊戌变法的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19世纪末期,晚清社会进入了瓶颈期,因为清政府的夜郎自大而让外来列强有机可乘。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之下,维新派认识到只有在全国实行变法,才能挽救岌岌可危的清朝统治。
在戊戌六君子的倡导下,光绪皇帝萌发了变法的决心以及信心。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之六大不同
1、对政权的态度不同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都以西方为榜样,以改革为手段,企图在保留封建地主阶级特权的前提下,全面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
戊戌维新提倡君民共主,改革封建官僚机构,利用南学会变相推行地方自治制度;经济上要求“以工定国”;科学文化方面力主废除八股科举,积极发展资本主义教育、新闻、出版、文化事业,培养资本主义所需人才。
至于路线,戊戌维新领导人早期寄望于达官贵人,尤其是圣上光绪的一声谕旨。
政变后仍抱定“唯有一策,尊皇而已”。
明治维新的施政大纲同样是皇权专制与西方议会政治的结合。
早在政变前,维新派有名的《船中八策》就明言:“天下政权奉还朝廷,政令应出自朝廷”,“设上下议政局……万机应决于公议。
”这是明治政府的五条誓文的基石。
“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日本维新派在改革路线上死死抓住的也是个政变前并无实权的傀儡天皇。
明治维新是“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意义,并带有近代民族民主运动鲜明特点的一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它是以暴力夺取政权作为维新的前提。
虽然日本和中国都是封建专制国家,但两国历史差别很大,维新前夕的政局也截然不同。
日本大约在公元4—5世纪由大和朝廷完成了统一,经过7世纪中叶大化革新,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
公元12世纪末,源赖朝树立了武士政权,它代表新兴封建领主阶级利益。
这个政权的中央机构为幕府,把持全部朝政。
天皇大权旁落,只是日本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精神象征。
1603年,德川家族在江户建立幕府,明令将日本分为士(武士)、农、工、商四个等级,而掌权的武士阶级,又细分为许多阶层,上下尊卑,等级森严。
以幕府将军为首,下有诸侯(大名),其领地称藩国,政治经济军事上皆具有相对独立性,自成行政系统。
所以德川幕府统治制度又称“幕藩体制”。
19世纪30—40年代,一些经济实力雄厚、政治影响较大的强藩,如长州、萨摩、土佐、肥前等,成功地进行了“藩政改革”。
他们顺应商品经济发展趋势,引进西方先进生产和军事技术,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促进了藩内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维新变法)的比较1、改革背景基本相同:都同样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殖民地的民族危机2、结果不同:日本改革成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迅速成为世界强国,开始对外侵略。
中国改革失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开始遭受日本侵略。
3、成败原因比较:第一、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强大(只靠有职无权的光绪皇帝和少数维新人士是不能成功的,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强大。
日本则不同,封建势力的德川幕府在农民起义下已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开明贵族与资产阶级结成倒幕联盟。
)第二、日本倒幕派利用人民的力量,通过国内战争手段夺取政权的,而中国仅局限于少数官僚和士大夫阶层,维新派力量脆弱,他们较软弱,不敢否定封建制度。
第三、日本资产阶级理解到,要救国救民必须主动学习西方,融入西方。
对资本主义采取主动接纳、学习的态度,所以成功了;而中国的封建势力对资本主义采取的是拒绝的态度,最终失败了。
第四、政策措施不同,明治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即使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涉及多方面的变法诏书,但资产阶级维新势力未掌握政权,变法不可能实施。
第五、国际环境不同。
戊戌变法时,世界资本主义已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他们不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支持中国的顽固派,反对维新派改革,中国封建势力对资本主义采取的是拒绝的态度。
而明治维新时,美国刚打完南北战争,无力顾及日本,给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家环境。
就决定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必然成功,而戊戌变法的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失败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始终没得到充分发展,且具有极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以上原因说明,只有依靠人民,通过革命手段,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比较
3.资产阶级领导力量强弱的不同
日本: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明治维新领导骨干这些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向往社会改革,同时对藩内政治有较多的发言权,并比较充实的掌握了藩 内实权,充实了政治才干。 中国: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大都缺乏政治实践锻炼,整个维新派没有同任何 一个有较大权力的地方建立起如明治维新和强藩之间建立那样密切的一体关 系。且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势力夹缝中产生的,具 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使得不可能提出彻底的革命纲领,也不可能充分的发动 群众,这就决定戊戌变法的结果必然戌变法的相似点
1、背景: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面临内 忧外患; 2、目的:两者都是希望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 家; 3、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实行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 4、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领导阶级相同:两国的维新领导人都出生在封建家 庭,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积极分子,代 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6、影响:促进了本国的近现代化进程。
4.变革过程中遭遇的国际环境与形势的不同,也是成 功与失败不同结果的重要因素。
日本:此时世界正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后期阶段,列强正陷入错综复杂的国际 国内矛盾之中,无暇顾及日本,日本乘此机会取得了明治维新的成功。 中国:此时世界资本主义已进入垄断时期,即帝国主义时代,列强为争夺资 本输出场所,展开了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激烈争夺。这使得中国自身的发 展处于重重困难之中。列强处于瓜分中国的目的,他们不允许中国实行资本 主义性质的改革,更不允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繁荣昌盛的资本主义国 家。因此,戊戌维新要取得胜利是相当困难的。
1.思想启蒙运动觉悟程度上的差异,是导致两者结果不 同的首要原因。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和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两个重要历史事件。
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近代化社会过渡的重要事件,为日本奠定了现代化基础;戊戌变法则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试图通过改革来解决国家的危机。
两个事件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首先,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在国家危机时期进行的。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面临着外来侵略以及社会分裂的问题。
而戊戌变法则发生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来入侵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危机。
其次,两个事件都试图通过改革来解决国家的危机。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
他们采用了西方的制度、科技、文化等,使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得以推进。
在戊戌变法中,改革的核心是政治改革。
通过政治改革,试图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同时也试图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推动对科学技术和现代思想的接受和研究。
第三,两个事件都涉及到了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摒弃了传统的武士道,取消了武士阶级的特权,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同时,传统的宗教、文化也受到了影响。
在戊戌变法中,改革者试图打破传统文化的束缚,推动学习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先进思想。
不同之处首先,两个事件的社会背景不同。
明治维新是在幕府时期进行的,幕府时期的日本是一个封建社会,社会结构刚性化,千年不变。
戊戌变法则是在晚清时期进行的。
尽管晚清时期中国存在封建社会的残余,但实际上中国已经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两个事件的改革领域以及力度也有所不同。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试图在各个领域进行改革,其力度及广度都非常大,而在戊戌变法中,主要集中在政治方面,同时改革力度有所不足。
第三,两个事件的改革策略不同。
在明治维新中,日本借鉴了西方的制度、科技等,融合了日本传统文化。
在戊戌变法中,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改革派倾向于直接引入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思想。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之异同
相同点
1背景:改革前都面临严重的社会(民族)危机。
2性质: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目的: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机、维护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4领导阶级相同。
两国的维新领导人都出生在封建家庭,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积极分子,他们的行为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5内容:两国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戊戌维新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进行的。
6作用: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
1结果不同:日本成功中国失败
2内容不同:日本经济上有土地改革扶植垄断,政治上有设议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军事上有灌输武士道精神,文化教育上有建立一套完整学制文明西化内容,而戊戌变法这些都没有。
3影响不同:日本改革后摆脱了民族危机,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成为亚洲强国,中国民族危机统治危机更加严重。
4成败原因不同:日本封建势力相对较弱,资本主义发展则相对充分,是在倒幕成功后在以天皇为首的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改革,中下级武士政治斗争经验丰富,改革措施行之有效,并大力推行,且当时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因此改革成功,最终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
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改革又急于求成,且脱离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又想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改革,且当时世界处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所以改革必然以失败而告终,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戊戌变法与同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点及认知
戊戌变法与同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点及认知
比较戊戌变法与同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点及认识。
(1) 相同点:①历史背景相同:都遭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②领导阶级相同:都以最高统治者为首。
(2) 不同点:①时代背景不同:中国戊戌变法时期,世界资本主义已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开始瓜分中国,不愿意中国强大起来;国内的封建顽固势力掌握着清朝实权。
而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世界正处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从而使明治维新有一个很好的国际环境;国内的幕府极端孤立,日本的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为变法扫除了障碍。
②变法的领导者及其实力不同:中国是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和士大夫,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进行变法,力量比较薄弱;而日本是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不共戴天,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明治天皇拥有实权,力量强大。
③改革措施及落实情况不同:明治维新的措施得力有效,戊戌变法的措施大部分无法落实。
④结果不同:中国的戊戌变法仅维持了103天就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日本强大起来,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注:以上①②③点是中国戊戌变法失败、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3) 认识:改革就意味着一种新事物要代替旧事物。
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
社会要发展,就必须要排除制约发展的因素。
变革要想成功,就要敢于果断,并注意发动群众。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改革,事实证明,改革促进经济的发展,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李老师: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选修一中两次重要的变法,二者都发生在19世纪,同样是变法,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个是失败一个是成功。
您能给比较一下吗?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末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从两次变法中,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是闹革命还是干事业,我们都要与群众站在一起,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所有背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事情,都注定要失败。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异同点
政治
1.帝国主义国家瓜分狂潮使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
2.民主资产阶级成为新的政治力量,迫切要求变革,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3.爱国官员的推动
1.幕府封建统治没落,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导致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
2.倒幕运动推翻幕府,成立明治政府
二.主观原因
1.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2.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3.没有得到人民群众支持,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
4.对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列强抱有幻想
5.企图用和平合法的手段进行至上而下的改革
6.措施不当,打击面宽,树敌太多,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改革中善后措施未跟上,有些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2.经济上:殖产兴业,币制改革,地税改革,土地制度改革
3.文化上:文明开化。原则:和魂洋才
4.军事上:建立新军队(武士道精神,忠君思想)
改革影响
1.推动中国近代化
政治上:试图变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思想上: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传播了西方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道路
2.经济上:改变封建落后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迅速成为先进工业国
3.文明上:近代文明的传播改变了日本文化落后的风貌
4.军事上:建立近代化军队
5.国际地位:半殖民国家转为主权完整国家,摆脱民族危机,崛起为东方强国
成败原因
失败,标志:戊戌政变
一.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为何成败各异
三,关于民众的反抗斗争
• 中国民众反抗斗争的敌对面比日本更强大 • 中国资本主义因素太弱小,所以只有不代
表新生产力的农民孤军奋斗 • 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像日本幕末那样,出现 民众反抗斗争与具有资本主义倾向和强烈 民族危机感的下级武士、新兴资产阶级、 地主的倒幕运动相结合的局面。
二,成败各异的原因 (1),外因
(1)历史背景。中国的自然经济 (1)历史背景。中国的自然经济 解体进程不及日本,封建统治 阶级的分化也不像日本那样巨 大,故中国维新势力远远小于 日本维新势力,而各自的对立 面则正相反。 (2)维新主体。日本维新派以豪 (2)维新主体。日本维新派以豪 农、豪商和手者为社会基础, 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重视并 巧妙地利用了民众的反抗力量, 而中国维新派却只能从统治集 团内部寻求并不可靠的支持, 并且轻视民众,因而陷于孤立 境地。
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 为何成败各异?
------关于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成败探讨 ------关于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成败探讨
戊戌变法导致因素
一,二者异同 (1)相同点
• ①背景相同:改革前中日都面临着严重的
社会危机。 • ②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 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 ③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重大 措施; • ④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关于两者的性质,学术界有两种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两者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 良运动。(注:张凤琦:《对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成败 (注:张凤琦:《
的一点看法》 的一点看法》,《昆明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 昆明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2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戊戌变法虽然效法明治维新, 宗旨相同,但却没有像明治维新那样以革命暴力 夺权,两者在性质上有改良与革命之分。(注: 伊文成:《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实质— 伊文成:《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及其历史实质— —与中国戊戌变法略作对比分析》,中国日本史 与中国戊戌变法略作对比分析》 学会编:《日本史论文集》 学会编:《日本史论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143页;前揭吴廷嘉文。) 1985年版,第143页;前揭吴廷嘉文。)
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五、与明治维新相比,戊戌变法失败 的历史启示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民族资产 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改良的道 路行不通。 2.中国的改革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3、要主动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学习 、 外来文明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开放与自主 创新相结合
4.应避免急躁主义、拿来主义,政治改革的 发动者要有充足的、能使改革措施切实实行 的权力资源 5.转型社会的改革在全面而充分地展开的时 5. 候,一定要在充分协调社会各个利益团体矛 盾的基础上,有理有节地进行。 6.在政治层面改革的同时,经济层面的改革 必须跟上。
(3)脱离民众。维新派没有掌握政权,仅依靠一个没有实 权的光绪皇帝发号施令,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原本维新派应该与会党 民众的斗争相结合,以造成强大的声势,迫使当权者采取相 应的改革措施,但维新派却采取了脱离人民群众的方针,甚 至害怕和敌视民众,他们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理由之一就 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这使维新运动得不到 广大民众的支持,其活动范围仅局限于地主阶级开明派和知 识分子圈子内。此外,维新派还缺乏军队的支持,到了大难 临头,他们才想起兵权,结果被袁世凯出卖。,装备新式兵 按新法练兵。 器,按新法练兵。 改革科举制度; 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办 准许民间创办报馆、 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 设立译书局。 会;设立译书局。
文化上
二、明治维新与戊戌维新的不同点
4.结果不同 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使日本免 于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地, 成功地走上了发展 资本主义的道路, 迅速崛起为东方资本主义强国。 , 戊戌维新:戊戌变法没有给中国带来希望, 它在封建 顽固势力的镇压下, 最终归于失败。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戊戌变法(1898年)与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两国都是落后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都有一定发展,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2)方式相同:都是本国封建主自上而下进行的;(3)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内容相似: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5)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6)作用相同: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1)民族危机程度不同:中国在甲午战争后,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帝国主义在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而日本被美国打开大门后,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化的危机;(2)依靠力量不同:中国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而本国封建派势力又过于强大,而日本则是在推翻本国幕府统治后,下层的大名、武士纷纷支持变法;(3)结果不同:戊戌变法失败了,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4)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但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而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并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不久后,对中国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虽然都是具有反封建性质的运动,但是它们有很多不同之处,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欢迎大家阅读。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虽然都是具有反封建性质的运动,但是,它们各自所拥有的力量,和作为其对立面的力量,却有很大的不同。
戊戌变法的思想旗手是康有为,他是这场变法的精神教主。
而政治上的权威或旗帜,则是光绪皇帝。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应该说,在思想理论的准备和宣传上,都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为这个运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然而,无论是公车上书也罢,建立学社也罢,以及后来的行走军机也罢,都主要是在发表言论、提供方案的范围内行动。
这一切,在中国思想史和政治史上,诚然发出过耀眼的光芒,在其时沉闷喑哑的思想、政治界中所发生的震撼,也类乎核的裂变。
而光绪皇帝,在名义上也是“九五之尊”,可以统帅一切、指挥一切。
但是,维新志士们全是手无寸铁的书生。
谭嗣同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而可悲的正在于,他们手中没有刀,没有任何的武装力量。
至于光绪皇帝,又是一个瑟缩在西太后淫威阴影之下的儿皇帝,在没有武装力量拥簇的条件下,他表面上的“无限权力”事实上却是极其有限的。
光绪一生处于无权的地位,早在他入宫时已经确定了。
光绪生于深宫,但他通过审阅奏章,认识到封建官僚集团的腐败无能、营私舞弊;军队无战斗力,对外战争一败涂地;洋务企业耗费国家大量钱财而亏损有加。
光绪面对处于列强虎视眈眈威胁下的这样一个烂摊子,认识到不改革、不维新只有亡国。
他又具有一定的西方文化知识,这使他接受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成为可能。
他比较早地接触到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如冯桂芬、康有为、汤震等人的著作,也积极主张向西方寻求治国之道。
光绪,这个处于丧权辱国时期的末世皇帝在19世纪末中国的社会条件和局势中,力图变革,他主战、支持变法都是顺应历史潮流的。
然而,维新改革是一场严酷的政治斗争,其锋芒所向,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腐朽势力,维新改革必遭专制制度的卫道士及盘踞要津的大僚的抵制,维新的精神也为保守的世俗所不容。
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比较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和1898年中国的戊戌变法,两次改革都是挽救民族危亡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19世纪60年代起,日本进行的这场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不仅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且使其一跃成为近代的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但是,19世纪末中国所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戊戌变法,却并未扭转中国每况愈下的情况,也没有摆脱民族危机。
相同点:1. 历史背景相似:二者改革时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戊戌变法时,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面临着民族和民主的双重革命任务。
美国的佩里叩关、黑船来航事件打开了日本紧闭的国门,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使日本面临着民族和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
中日两国在这种内忧外患的社会状况下进行了改革。
2. 目的相同:二者都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使国家走上富强之路。
戊戌变法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形态,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国家富强。
明治维新希望建立起天皇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使国家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3. 性质相同:二者都是在最高统治者的领导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希望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4. 改革内容大致相同: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政治上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提倡兴办实业,发展资本主义;文化上提倡科学,兴办新式教育等。
二者的改革措施都不是局部性的,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较为全面。
5. 列强态度相似:戊戌变法中,广学会对戊戌变法的推动起到了不小作用。
英美日驻华使馆,在政变时保护过部分维新领袖,政变后,康梁等人得到了列强的保护。
英美处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明治维新竞相扶植,政治上偏袒强藩,经济上提供资金等,帮助日本训练军队等。
不同点:1. 社会基础不同:戊戌变法时,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基础,顽固派势力根深蒂固。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异同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异同比较总结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很多方面是存在相似性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首先,从背景上看,两次改革都是在本国受到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社会面临殖民化的严峻形势下进行的。
第二,从性质上看,两者都具有资产阶级维新的性质。
第三,从目的上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为了救亡图存,富国强民。
从背景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变法维新之前,中国和日本都在遭受外来势力的践踏,国内都有改变当时状况的强烈呼声。
在中国,从洋务运动开始就提出向西方学习,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以期振兴中华。
戊戌变法更是从制度层面上提出变革要求。
同样,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尊王攘夷”为精神,天皇成为了民族团结、抵御外来入侵的精神中心,于是天皇颁布了一系列政策,以求促进日本各个方面的进步。
第四,从作用上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两者在各自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鼓励工商业发展等一系列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对政治方面的改革使民众获得一定权力,并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对军事的改革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对文教方面的改革培养了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和技艺的人才,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
明治维新开始了日本有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并使日本逐渐摆脱了民族危机,在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军事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方面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可以说有了明治维新,才有了现在的日本。
然而,上述这些相同点并没有使两者“同归”,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以下几方面上:从变革的经济条件上看,日本是优于中国的。
变革之前,虽然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出资本主义的萌芽,但中国的自然经济具有绝对的优势,力量十分强大,资本主义萌芽只是一个生长在封建经济夹缝之中的弱苗,中国根本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
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在幕府统治后期,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一些大名与各藩的大商人相勾结,发展藩营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鼓励了工商业,因此,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是优于中国的。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在面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他们的异同点你知道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欢迎大家阅读。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1)社会背景不同: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前夕,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的不满增强,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前夕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不同:其一、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
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其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不同:其一、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其二、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不同: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
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同点:
第一,从外部环境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在本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社会面临着殖民地化或半殖民地化严重危机时所发生的政治运动。
第二,从运动的社会性质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本质上都是以带有某种半殖民地化色彩的封建社会为母体,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变革。
第三,从改革的内容上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包括着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变革,两个运动所涉及、所要解决的,都不是枝节性的而是社会体制、社会制度问题。
第四,从运动的实行方式上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由围绕着皇帝的一个政治集团酝酿、引发、组织、施行,自上而下地采取颁布政令、法令等方式进行的。
区别:
第一,维新派没有军政实权,也没有广大人民作后盾,只有一个连自己地位也朝夕难保的傀儡皇帝。
在明治维新前夕,以长州蕃为首的革新派即以“开港倒幕”、“强蕃割据”为口号,展开反封建的倒幕运动。
长州、萨摩、土佐、肥前诸蕃,不仅有“船中八策”、“王政复古”、“辞官纳地”的方案、纲领,还有事实上的“王政造成的以天皇为核心的政治权威”,它恰恰是改革的领导者和推行者。
第二,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另一个重要区别点是,它们历史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
日本民族具有开放性
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
中国的情况比较复杂。
思想文化上的闭关自守则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落后的重要原因。
正是在这样封闭的历史氛围中,戊戌志士们悲壮而激越的呼号,才显得特别的孤独。
第三,中国是一个大国,而日本,则是一个相对狭小的岛国,这种空间背景的差异,也给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成败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第四,从革新派所运用的策略来比较,以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派显得较为条理、有序,而戊戌变法在操作上则显得紊乱和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