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经营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跨国公司基本理论
马克思
“过剩资本” 更高的利润率
列宁
大量的“过剩资本” 提高利润
9
二、现代跨国公司理论
(一)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形成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
研究重点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与 决定因素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
转向建立综合性或一般化的理论
(二)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发展
2
第一节 跨国公司理论的演变 第二节 国家视角的跨国公司理论
第三节 企业视角的跨国公司理论
3
第一节 跨国公司理论的演变
一、早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一)古典资本流动理论及其发展
代表人物:
托马斯· 孟 亚当· 斯密 大卫· 李嘉图 俄林
4
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对原有理论的补充和修正 提出了一些新理论
10
跨国公司理论的演变 垄断优势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内部化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1
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跨国公司理论
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理论 以贸易理论与工业区位理论为基础形成的理论 市场内部化理论,以市场失效理论、交易成本 理论为基础 综合理论,典型的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0
主张FDI应该从投资国的边际产业依次进行 边际产业: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 微观上:投资者有效利用国际分工原则,充分发挥自身 的比较优势,丰厚的利润, 投资与贸易互补。 宏观上:投资国与东道国的社会福利都可以得到增进。 投资国:有利于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东道国:有利于推动其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跨国公司经营和管理第十章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本章教学难点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解释FDI的各种理论实际上可视为西方跨国公司理论
既然跨国公司是通过FDI形成的,其理论的重点应是解释投 资动机、投资流向和投资策略。
1.投资动机(Why)——企业为什么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趋势企业这样做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日本在国内生产已达到比较优势的部门,为了保持生产规模, 到比日本更具有优势的国家生产,使国内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还带动了日本零部件的出口。
二、“小岛清”模式的主要内容
小岛清运用比较优势原理,提出“边际产业扩张论” 解释了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问题 其理论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处于
降低成本,因此企业必须进行直接投资,到低 工资低成本地区进行生产,在国外投资建厂
净出口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模型
发展中国家
t0 t1
t2 t3
t4
t5
发达国家
0
时间
国
内
初
净进口
消 费
始 期
期
成 长 期
创新国 成 熟 期
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基本观点
阶段 1、创新 2、成熟 3、标准化
产品特征 技术密集 资本密集 劳动密集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以利用其垄断优势。
2.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企业自身必须拥有竞争优势,以抵消在与 当地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二是不完全市场的存在,使企业始终拥有和保 持这种优势。
3.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
(l)产品市场不完全优势。 (2)生产要素不完全优势。 专利技术限制竞争者进入 管理技术使竞争者难以为继 融资能力可优先获得资金,使竞争者无力抗争 (3)规模经济的优势。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一、名词解释1、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越出民族国家的界限,子啊国际范围内不断的运动的过程。
2、股权式合资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国民或企业按照所在国的法律联合起来,由各方提供资金、设备、技术知识、共同经营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3、技术咨询是指跨国公司对东道国企业存在的技术问题或者技术论证方案提供咨询和论证等技术性服务4、公司的外汇风险是表示汇率变动造成公司价值的变动性,也可以说货币变动改变公司未来现金流量预期数字的可能性。
5、交叉许可指交易双方将各自拥有的专利,专有技术的使用权相互许可使用,6、出口信贷是由出口国银行对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或进口国银行发放的贷款。
7、买方信贷出口国银行直接向进口商或进口国银行提供贷款并要求此项贷款只能用于购买债权国的商品。
8、卖方信贷指出口国银行提供给出口商的信贷。
9、国有化10、许可证贸易是指快过公司在获得一定的收益的情况下,授权东道国企业使用某种工业产权或者技术11、转移价格是指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项目约定的出口和采购商品、劳务和技术时所规定的价格。
12、知识产权13、非股权经营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企业中不参与股份,而通过向东道国企业提供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与股权没有直接联系的各项服务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从中获取相应的利益与报酬。
14、合同安排是指跨国公司以承包商、代理商、销售商和经营管理者的身份,通过承包工程、经营管理等方式参与东道国企业的经营活动,获取一定的报酬的经营方式。
15、对外证券投资分析是指投资者在国际证券市场上购买企业和政府的中长期债券,或者在股票市场上购买上市的外国企业股票的一种投资活动。
二、简答题1、采取收购方式的有利之处有哪些?(1)、可以迅速取得对国外企业的控制权,推行其跨国经营的意图。
(2)、可以直接接管和利用当地现有企业的生产设备和人才资源。
(3)、可以迅速扩大经营范围,提高经济效应(4)、可以吸收当地的先进技术,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5)、可以利用当地现有企业的销售渠道,扩大产品的销售。
跨国公司理论
06:28
33
图中:
Ⅰ—Ⅰ线是日本(甲国)的商品成本线,假定其中由a—Z 都是用1万日元投资生产出来的日本商品的成本顺序线。由 a(劣)—Z(优)即由成本高——低。
Ⅱ—Ⅱ线是对方国家(东道国或乙国)商品成本由低到高 的顺序线:两线交点,表示按外汇汇率计算的两国M商品的成 本比率相等。
a、b、c产业是日本的边际产业,应该从这些产业开始进 行对外直接投资。投资的结果,对方国家的成本可望降至a*、 b*、c*。这样,日本就能从对方国家进口,亦即实现数量更 多、利益更大的贸易。小岛清称这种投资为顺贸易导向的— 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
比较优势的度量:
1、用相对劳动生产率衡量 2、用相对劳动成本衡量 3、用机会成本衡量
1、相对劳动生产率
用相对劳动生产率衡量比较优势: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相对劳 动生产率,则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生产可能性(100人)
中国 美国
大米 (MT) 100 125
小麦 (MT) 50 100
绝对优势论:实质上是讲一国企业必须占 有绝对优势或利用绝对优势。如:垄断优势理 论、内部化理论、区位理论以及邓宁的国际生 产的综合理论。
比较优势论:主要以要素禀赋理论以及建 立在其上的现代比较成本理论。
06:28
31
日本的小岛清教授则一反跨国公司理论的传 统,他根据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独树一帜 地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亦称母国) 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亦即边际产 业依次进行,规避产业劣势,或者说扩张边际产 业,这是小岛理论的核心。
生产可能性(100人)
中国 美国
大米 (MT) 100 125
小麦 (MT) 50 100
跨国公司投资理论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并快速发展,成为世界 经济的强国和大国,在很大程度上与日本政府注重 培养本国经济的动态比较优势相关。※
1. 贸易结构优化理论 三、技术缺口理论
传统理论认为,比较优势产生于各国自然资源质上和量上的差异,经 济学家普斯纳尔认为,国际间技术水平的高低也是比较优势产生的重 要原因。
开辟新市场 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 克服贸易限制和障碍 跟随竞争者
(4)效率导向型投资动机 :
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5)分散风险型投资动机 ;
3.1 跨国公司投资动因
(6)技术导向型投资动机; (7)追求优惠政策型投资动机 ; (8)环境污染转移型投资动机 ; (9)全球战略型投资动机 。
?第一次从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角度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作为整体考察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把东道国的区位优势与企业的所有权优势结合起来说明了国际生产格局的形成?对制造业跨国公司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分析工具特别是对战后初期美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在欧洲国家的贸易和直接投资活动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跨国公司投资理论
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 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Different product Life cycle※
Product Cycle Model
The model suggests that firms innovate new products at home and in relation to home market.
How are these trade flows relat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country and how do they affect domestic factor prices?
跨国经营战略专题
19
2、跨国公司经营网络的分类
1 规模经济型全球经营网络
是跨国公司垂直分布其产品的价值链,整合产品价值链,并依据跨 国公司整体战略意图进行拆分,然后布置于许多国家,以接近最优 的资源。
其特点:纵向一体化,集中每一加工过程以形成规模经济,并减少生 产设备的重复配置。汽车、计算机、民用飞机等产品。
如庞蒂亚克-莱曼牌汽车,在德国进行设计,在澳大利亚制造发动机, 在加拿大制造变速器,轮胎和电气配线来自于韩国,汽车用的钢板 是日本所产,无线电设备在新加坡制造,燃油泵和和转向系统的零 部件出自美国,在韩国进行最后的组装。
1、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网络的概念和特征 1 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网络的概念 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网络是指跨国公司分布于世 界各地的内部相互协调结合的,具有分享、节 约等机制及动态反应能力的经营系统。
14.04.2023
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18
2 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网络的特征
✓ 具有地理上全球性分散而各节点之间紧密协调结合的特征; ✓ 具有分享和节约机制; ✓ 具有高效的通信和信息处理系统及有效的可分享的数据库;利
第三,这种企业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信息以及社会效 益,引起世人注目;
14.04.2023
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4
如果我们把1865年德国拜尔化学公司在美国纽
约州开设的苯胺工厂视作为世界上第一家跨国公
司,那么,跨国公司至今为止已有130多年历史。 1885年创建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1875年创建 的日本东芝公司,1899年的通用电气公司,德国 乐嘉文洋行等等,这些集团在19世纪末期就具有 当今世界公司的雏形。但在二次大战前,跨国公 司的发展缓慢,其经济实力十分有限,对国民经济 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微不足道。
第二章跨国公司投资理论
市场具有不完全性 不完全性产生于四个方面: ①产品市场不完全。这主要与商品特异、商
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因素有 关; ②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这主要是特殊的 管理技能、在资本市场上的便利及受专利 制度保护的技术差异等原因造成的; ③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④由于政府的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 等政策原因造成的市场不完全。
不能完全适用于解释其他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 资行为。
第二章跨国公司投资理论
二、内部化理论 ( The 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
(一)产生背景 1.起源
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Peter J. Buckley)、 卡森(Mark Casson)
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llan M. Rugman) ---1976《跨国公司的未来》、1978《国际经营论》、
第二章跨国公司投资理论
第二节 跨国公司投资理论概述
一、跨国公司投资理论的产生与逐步自成体系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致力于建立一个统一的 或一般的跨国公司理论,用以说明不同国家(地 区)、不同行业的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3.1976-1979年 巴克利、卡森、拉格曼 内部化理论
4.1981年 邓宁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第二章跨国公司投资理论
(三)垄断优势理论的贡献及缺陷 2.缺陷 ①该理论只进行了经验的分析与描述,缺乏抽象的
实证分析; ②该理论不能解释生产部门跨国化的地理布局问题
和服务业企业跨国投资行为的区位选择问题; ③缺乏对信息不对称、市场外部性等方面的理解和
运用; ④以美国制造业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为研究对象,
(一)产生背景
2.内部化的定义 内部化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教材
内部化优势
▪ 指企业在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其资产或所有权内 部化过程中所能拥有的优势。也就是说,企业将 拥有的资产通过内部化转移给国外子公司,可以 比通过交易转移给其他企业获得更多利益。
内部化理论
▪ 针对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公 司内部交易来实现其经营目标这一现象, 英国里丁大学的巴克利和卡森(1976年) 提出了跨国公司内部化理论,并由加拿大 学者拉格曼(1981年)等加以发展。
内部化理论的基本思想
世界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跨国公司 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克服外部市场的某 些失效,以及某些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 势力的存在,导致企业市场交易成本的增 加,而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将本来应在外 部市场交易的业务转变为在公司所属企业 之间进行,并形成一个内部市场。通过外 部市场内部化,降低成本和交易风险。
▪ 跨国公司理论发展过程的两个阶段:20世 纪60年代以前的新古典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阶 段。
▪ 本章所阐述的跨国公司理论是以20世纪60 年代以来的对外直接直接投资理论为研究 对象,对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条件、特征、区位与方式等决定因素作出 解释和推断。
修正后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可以分为,以创新为基础的寡占阶段、成熟的 寡占阶段和衰老的寡占阶段。 ▪ 创新为基础的寡占阶段:新产品的生产主要以母 国资源禀赋条件和市场特点为基础,因而各国的 垄断优势有所不同。 ▪ 成熟的寡占阶段:规模经济构成寡占优势的基础。 采用相互牵制战略和盯住战略。 ▪ 衰老的寡占阶段:利用联合或产品改良来维持市 场。最后的寡占者主要根据成本因素来选择生产 区位,市场距离和寡占反应放在次要位置。
2、跨国公司投资微观动因
▪ 追求高额利润型投资动机 ▪ 资源导向型投资动机 ▪ 市场导向型投资动机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
正文
第一节 早期跨国公司的形成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跨国公司的发展 第三节 跨国公司的演进方向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思考题 案例分析
第一节 早期跨国公司的形成
一、跨国公司的起源(公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 二、跨国公司的形成初期(19世纪60年代中期)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19 世纪末及20世纪初) 四、早期跨国公司形成的原因 五、早期跨国公司发展的特点
5.联合国用跨国化指数来综合评价企业国际化程度,即 跨国化指数越高,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就越高。 6.跨国公司的特征是有统一的中央决策、对外直接投资 是跨国公司最主要的活动形式、灵活多样的经营策略、 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具有较大的经营风险 7.按经营项目分类,有资源开发型跨国公司、加工制造 型跨国公司和服务提供型跨国公司;按经营结构分类, 有横向型跨国公司、垂直型跨国公司、混合型跨国公 司;按决策行为分类,有民族中心型公司、多元中心 型公司和全球中心型公司资。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跨国公司的迅速发 展 (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十几年内,美国半数以 上的大公司都开始向海外投资, 在国外设立工厂 或分公司。 如国际收割机公司(International Harvester)、西方联合利华公司(Unilever)、 贝尔电话公司(Bell Operating Company)、爱迪 生电器公司(Addison Electronics)等。 同时,其他国家的跨国公司生产经营也相继增多, 如英国的尤尼来弗公司、瑞士雀巢公司(Nestle)、 英国的帝国化学公司等。
一、跨国公司的起源(公元16世纪末17世 纪初)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第二章:跨国公司基本理论
2.3.3 关于小岛清理论的评价 1.存在的问题 1.存在的问题
对小岛清理论的批评意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所谓日本式贸易创造型投资,日本集中对经济发展水平较 低、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主要是东南亚地区)的资源开发工 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直接投资。 第二,小岛清关于“美国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将最具有比较优势 的产业转移至国外”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 第三,小岛清理论全盘接受了完全竞争的假设,闭口不谈垄断因 素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是不现实的。 第四,小岛清理论回避了“边际产业扩张”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过于美化了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积极 作用,掩盖了发达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维护现存的不合理的 国际分工格局。
3
2.1.3 跨国公司理论学派的共同出发点
1.以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
2.以市场不完全和垄断优势为立论基础
4
第2节 垄断优势理论
2.2.1 基本观点
金德尔伯格详细列举过跨国公司所有拥有的各种垄断优势并将之 分为以下三类。 1)在商品市场上,产品的差异化、商标、促销技术与价格联盟 等,都可能导致不完全竞争,从而使企业产生垄断竞争; 2)在生产要素市场上,专利、技术、技术秘密、、特殊的管理 技能、资本市场的优势条件和商誉等,可能造成不完全竞争、给 企业带来垄断优势; 3)规模经济现象的存在也能给大规模企业带来垄断优势,包括 跨国公司拥有的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13
第5节 内部化理论
2.5.1 市场内部化的主要内容
内部化理论认为,市场不完全并非规模经济、寡占或关税壁垒引 起的,而是由于市场失效(Market Failure),以及由于某些产品 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导致企业市场内部化。 外部市场失效是内部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1)外部市场失效是内部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企业外部市场失效,促使内部市场的建立,该理论认为,市场分 为两大类:一类是存在于企业之外,受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支配 的外部市场;另一类是企业内部的市场,不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 响,也不存在买卖双方在市场上按独立竞争原则确定的价格,交 易价格是根据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和谋求最大限度利润的目 的,由公司少数决策人制定的,即转移价格。
第十章 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PPT课件
(二)垄断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1. 市场的不完全性
市场不完全竞争是指在市场结构中,众多 生产者生产和销售同一类产品,但具有差异 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产品的质量、性能、 档次、规格等方面,以及产品的牌子、商标 方面。由此产生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和非 价格的激烈竞争。
市场不完全可分为四种形态:
(1)由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2)产品市场的不完全; (3)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不完全; (4)由政府课税、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引起的市 场不完全。
第十章 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从传统的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中分离出来的。其理论依 据和分析方法可分为:垄断优势理论、产品 生命周期理论、 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中 理论和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理论按其理论依据和分 析方法分类,可分为:
(1)以产业组织力量为基础的理论,如垄断优 势论和寡占反应论;
前三种市场不完全使企业拥有垄断优势,第 四种市场不完全导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利用 其垄断优势。
2. 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企业自身必须拥有竞争优势,以抵消 在与当地企业竞争中的不利因素;
二是不完全市场的存在,使企业始终拥有 和保持这种优势。
3.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
跨国公司垄断优势主要表现在: (1)知识资本优势; (2)产品差异化优势; (3)规模经济优势。
(2)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中小企业; (3)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大多采用合资经营方 式;
(4)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是“顺贸易导向 的投资”。
四、小岛清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主张 (一)小岛清的基本政策主张 (1)以投资确保资源来源的政策; (2)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以中小企业为主; (3)日本以开发国外自然资源为目标的投 资,以开发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为主要目标; (4)日本与其他发达国家开展交叉投资; (5)日本式对外直接投资的多样选择性;
跨国公司理论(全)
一、利润差异论
▪ (四)理论评价 ▪ 利润差异论现在很少被提及的一个重要原
因是,它无法解释现实中有关对外直接投 资的真实现象。 ▪ 例如:某些落后国家虽然利润很高(表现 为利率高),但很少有跨国公司去投资( 也许风险同样很高);美国等部分发达国 家虽然利率极低,却有很多跨国公司愿意 前往投资。
二、曼德尔国际货币资本投资理 论
▪ ==当某产品最先在创新国被发明和生产出来 ,其它国家均还没有;当某产品在某国衰退 ,但其它一些国家并未衰退。
4.不同技术水平国家的分类
▪ 弗农把世界分为三类国家: ▪ 创新国家——最发达国家(美国),开始最先进行技
术创新,发明、生产并消费世界上最先进的产品;
▪ 发达国家——(欧、日)开始没有掌握创新国的技术 ,不生产、不消费;早期开始从创新国进口消费;中 期掌握生产技术自己生产、消费(减少从创新国进口 );后期出口到创新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最后自己 不生产,从发展中进口;
▪ 弗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场上的营销生命 ,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 、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就产品而言,也 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 衰退的阶段。
3.不同国家同一产品的生命周期不一样
▪ 弗农认为: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 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 ,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 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 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 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 资的变化(进而决定了跨国公司的发展)。
▪ (一)理论概述
▪ 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曼德尔提出,从国际贸 易与跨国投资相互关系的角度解释FDI的原 因,进而解释跨国公司产生发展原因的理 论。
二、曼德尔国际货币资本投资理论
自考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知识点总结
跨国公司与管理第一章跨国公司概述1.跨国公司:是一种在多个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全球性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企业组织。
2.直到1974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第57次会议的有关决议文件中,才正式采用了“跨国公司”这一名称。
3.跨国公司的判断标准用那些?结构性标准:即通过研究一个公司的跨国范围,及对子公司的股权安排和控制程度,来判断其是否属跨国公司。
营业实绩标准:主要是通过研究一家公司在国外经营的资产额、销售额、官员人数和利润等指标来判断它是否属于跨国公司。
行为特性标准:任何一家跨国公司都应有全球性经营战略。
4.经营大师彼得F德鲁克认为,虽然跨国公司的总部不设在某国,但其生产经营、组织形式都是全球性的。
5.跨国公司的特征?1跨国公司是“国际化”了的企业2对外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经营跨国化的基本手段3全球战略和内部一体化4技术内部化6、绝大多数跨国公司都包括三种基本单位:母公司:负责对外直接投资,并对接受投资的经济实体进行控制的公司。
子公司:经母公司直接投资而在母国内外设立的经济实体。
分公司:母公司的分部。
7、跨国公司的类型1按经营项目分类:(从跨国公司的投资领域和经营范围出发,跨国公司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经济资源为主的跨国公司。
二是以经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跨国公司。
三是以提供服务为主的跨国公司。
2按公司决策中心进行分类:(从决策上分类)一是以民族为中心的跨国公司,主要考虑母公司的权益。
二是以多元为中心的跨国公司,以众多子公司的权益为主。
三是以全球为中心的跨国公司,以全公司在世界各地权益的统筹考虑为依据。
3按公司内部经营结构分类:一是横向型跨国公司。
二是垂直型跨国公司。
三是混合型跨国公司。
8、跨国公司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
9、近代的跨国公司始于德国的拜尔化学公司。
10、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中大型跨国公司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继续占主导地位。
11、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所起的作用?1加速生产国际化,促进生产力发展。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复习资料重点
1、跨国公司的定义:跨国公司系指由在两个或更多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企业,不论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该企业在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决策中心得以具有一致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该企业中各个实体通过所有权或其他方式的结合,使其中一个或更多的实体得以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加有效的影响,特别是分享知识资源和分担责任。
——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守则》,19862、结构性标准:--跨国的程度(transnationality index)跨国指数=(国外资产/总资产+国外销售额/总销售额+ 国外雇员数/总雇员数)/3 x 100% 3、跨国公司理论:以国际贸易学说为基础的跨国公司理论——跨国公司的宏观理论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理论的提出:维农(R.Vernon),《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以美国为基础的三阶段模式(早期模式)-创新阶段:美国宏观经济的特点(高收入、高消费、高劳动力成本、资本丰富、技术发达);美国适合生产的产品;出口西欧-成熟阶段:通过投资到西欧生产,因为比较接近于美国,但成本低;-标准化阶段:到LDC生产,返销美国。
寡占反应理论——Frederick T. Knickerbocker寡占反应行为模式:一些跨国公司的FDI是对其他企业FDI所作出的反应。
进攻性投资和防御性投资Vernon在70年代对该理论的修正以创新为基础的寡占阶段成熟的寡占阶段衰老的寡占阶段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分析评价:-符合美国当时的情况,有一定解释力-理论具有局限性:很多产品起初并不由母国向海外输出;对诸如日本的对外投资缺乏解释力;美国并非优势丧失后才对外投资。
二、小岛模式(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小岛模式的提出:小岛清(KIYOSHI KOJIMA),一桥大学教授,《对外贸易论》▊基本观点:“一国应从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依次进行”。
(顺贸易导向的投资模式)▊解释: - 比较劣势产业(边际产业)的概念: a’,b’,c’- 边际产业转移的作用——夸大两国的比较优势差距- 从“边际产业”到“边际性生产”-日本模式与美国模式的比较——小岛的顺贸易导向思想对小岛理论的评价(p 42)以产业组织学说为基础的跨国公司理论——跨国公司的微观理论一、垄断优势理论理论的提出:海默(S.H.Hymer)和金德尔伯格(C.P. Kindleberger):基本观点:▊垄断优势:指企业对某些经营要素大量占有或者完全独占而形成的优势。
跨国公司经营的基本理论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在1977年撰写的《经济活动的贸易区位与多国企业:一种折衷理论的探索》(Trade Location ofEconomic Activities and the MNE: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邓宁认为,过去的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都只是从某个角度进行片面的解释,未能综合、全面地分析,因此需要用一种折衷理论将有关理论综合起来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一)基本观点该理论的核心是,企业跨国经营是该企业具有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优势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所有权特定优势(Ownership Specific Advantage),又称垄断优势(Monopolistic Advantage),是指企业所独有的优势。
所有权特定优势具体包括:①资产性所有权优势,指在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上的优势,前者指对生产设备、厂房、资金、能源及原材料等的垄断优势,后者指在专利、专有技术、商标与商誉、技术开发创新能力、管理以及营销技术等方面的优势;②交易性所有权优势,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跨国经营、合理调配各种资源、规避各种风险,从而全面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所获得的优势。
邓宁认为,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必然具备上述所有权特定优势,但具有这些优势并不一定会导致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也就是说,所有权特定优势只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企业仅仅具有所有权特定优势,而不具备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国内生产出口销售或许可也是企业实现其优势的可行途径。
第二,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是指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的企业,为了避免外部市场不完全对企业利益的影响而将企业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邓宁在1977年撰写的《经济活动的贸易区位与多国企业:一种折衷理论的探索》(Trad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the MNE: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邓宁认为,过去的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都
只是从某个角度进行片面的解释,未能综合、全面地分析,因此需要用一种折衷理论将有关理论综合起
来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一)基本观点
该理论的核心是,企业跨国经营是该企业具有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优势
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所有权特定优势(Ownership Specific Advantage),又称垄断优势(Monopolistic Advantage),
是指企业所独有的优势。
所有权特定优势具体包括:①资产性所有权优势,指在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上
的优势,前者指对生产设备、厂房、资金、能源及原材料等的垄断优势,后者指在专利、专有技术、商
标与商誉、技术开发创新能力、管理以及营销技术等方面的优势;②交易性所有权优势,指企业在全球
范围内跨国经营、合理调配各种资源、规避各种风险,从而全面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所获得的优势。
邓宁认为,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必然具备上述所有权特定优势,但具有这些优势并不一定会导致
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也就是说,所有权特定优势只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
件。
企业仅仅具有所有权特定优势,而不具备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国内生产出口销售或许可也是
企业实现其优势的可行途径。
第二,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是指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的企业,为了避免外
部市场不完全对企业利益的影响而将企业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的能力。
内部交易比非股权交易更节省交
易成本,尤其是对于那些价值难以确定的技术和知识产品,而且内部化将交易活动的所有环节都纳入企
业统一管理,使企业的生产销售和资源配置趋于稳定,企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但邓宁同样认为,内部化优势和所有权特定优势一样,也只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而不
是充分条件,同时具有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企业也不一定选择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因为它也
可以在国内扩大生产规模再行出口。
第三,区位优势(Location Specific Advantage),是指某一国外市场相对于企业母国市场在市场
环境方面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利程度,也就是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因素上具有的优势条件,具体包括:当
地的外资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基础设施、资源禀赋、劳动力及其成本等。
如果某一国外市
场相对于企业母国市场在市场环境方面特别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那么这一市场就会对企业的跨国经
营产生非常大的吸引力。
邓宁认为,在企业具有了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这两个必要条件的前提下,又在某一东道国
具有区位优势时,该企业就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对外直接投资就成为企业的最
佳选择。
(二)理论评价
邓宁的折衷理论在理论渊源上融合了以往各种学说的精华,并加以归纳与总结,使理论更加丰富,
较以往的各种理论更全面地解释了企业国际经营的动因,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理论体系。
但是,
该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过于注重对企业内部要素的研究,忽略了企业所处的特定社会政治、经济条
件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
一、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Monopolistic Advantage),又称特定优势
理论,被认为是西方跨国公司理论的基础和主流,是由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在其1960年撰写的博士论文《本国公司的国际性经营:一种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中首先提出来的。
海默的导师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在后来的著述中对海默的理论进行了阐述和补充,使之成为系统、独立地研究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最早和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因此一些文献中将他们的研究称为海-金传统(H-K Tradition)。
(一)基本观点
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市场不完全”与“垄断优势”。
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认为,企业面对的海外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即市场参与者所面对的市场条件均等,且无任何因素阻碍正常的市场运作。
完全竞争市场所具备的条件是:①有众多的卖者与买者,其中任何人都无法影响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涨跌;②所有企业供应的同一商品均是同质的,相互间没有差别;③各种生产要素都在市场无障碍地自由流动;④市场信息通畅,消费者、生产者和要素拥有者对市场状况和可能发生的变动有充分的认识。
海默认为,对市场的这种描述是不正确的,“完全竞争”只是一种理论研究上的假定,现实中并不常见,普遍存在的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受企业实力、垄断产品差异等因素影响所形成的有阻碍和干预的市场。
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商品市场不完全,即商品的特异化、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以及价格联盟等;②要素市场不完全,表现为获得资本的不同难易程度以及技术水平差异等;③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即企业由于大幅度增加产量而获得规模收益递增;④政府干预形成的市场不完全,如关税、税收、利率与汇率等政策。
海默认为,市场不完全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企业不具备支配市场的力量,它们生产同样的产品,同样地获得生产要素,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特别利益,而在市场不完全条件下,企业则有可能在国内获得垄断优势,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生产并加以利用。
在此基础上,海默认为当企业处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是为了充分利用自己具备的“独占性生产要素”即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足以抵消跨国竞争和国外经营所面对的种种不利而使企业处于有利地位。
企业凭借
结构、管理水平、生产和销售技术以及企业文化等。
弗农在1966年发表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一文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试图用产品生命周期假说来揭示美国企业二战后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的规律。
(一)基本观点
该理论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创新、成熟和标准化阶段,说明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同,并把企业的区位选择与海外生产及出口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动态分析。
该理论将世界各国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即创新国(一般是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
1、创新阶段
创新阶段,是指新产品开发与投产的最初阶段。
创新国企业凭借其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进行技术创新,开发出新产品并投入本国市场。
由于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力量和人力资本,产品的技术密集度高,且由于生产技术不稳定、产量低,所以成本很高。
生产主要集中在创新国,因为新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创新企业通过对新产品技术工艺的垄断地位即可在国内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次发达国家偶尔的少量需求,创新企业通过出口即可满足,因此这一阶段无须到海外进行直接投资。
2、成熟阶段
成熟阶段,是指新产品及其生产技术逐渐成熟的阶段。
随着新产品生产和市场竞争的发展,市场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新产品的生产技术日趋成熟,开始大批量生产;产品的价值已为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次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所认识,国外需求强劲;需求价格弹性增大,企业开始关注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工艺和方法已成熟并扩散到国外,研发的重要性下降,产品由技术密集型逐渐转向资本密集型。
与此同时,随着创新国向次发达国家的出口不断增加,进口国当地企业开始仿制生产,而进口国为了保护新成长的幼稚产业开始实施进口壁垒限制创新国产品输入,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创新国的对外出口能力。
因此,创新国企业开始到次发达国家投资建立海外子公司,直接在当地从事生产与销售,以降低生产成本、冲破市场壁垒,占领当地市场。
3、标准化阶段
标准化阶段,是指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定型化阶段。
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产品和生产达到了完全标准化,研发费用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降低,资本与非技术型熟练劳动成为产品成本的主要部分。
企业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价格竞争,创新国已完全失去垄断优势。
于是,创新国企业以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将标准化的生产工艺转移到具有低成本比较优势的欠发达国家,离岸生产并返销母国市场和次发达国家市场。
最后当该技术不再有利可图时,创新国企业将其通过许可方式转让。
可见,随着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生命周期演进,比较优势呈现出动态转移的特点,国际贸易格局相应发生变动,各国的贸易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创新国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而劳动成本低的欠发达国家最终则由进口国变为出口国。
根据该理论,各国应当依据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决定生产区位选择与贸易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