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分析
(完整)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稿件来源:《试教通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韦志榕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高中地理课程逐步从恢复走向了正常的发展道路。
地理教材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建,确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容;第二次是90年代中后期,编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
教材的主旨不变,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强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
作为对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课程,地理课程讲述人地关系的主旨没有变,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脚步不能仅停留于此,而是要加深与扩大其内涵和外延,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地理教材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需求和过程。
目前,人教版《地理1》《地理2》和《地理3》等3本必修教材和《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2本选修教材已经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初审。
回过头来,我们从教材的知识维度、思想文化内涵维度、教学维度,以及教材特色维度,对新教材作一次“盘点”,将有利于在编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教材的知识维度1.教材内容要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要求相符合。
《高中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高中课标》的要求。
分析本套教材与《高中课标》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教材与《高中课标》是相符合的。
当然,教材在有些内容上做了适当的扩展,以为实现《高中课标》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2.教材内容要反映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地理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成为《高中课标》的一条基本理念。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首先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基本地理观念。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教材分析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会备课的校长不是好老师!老师的天职是传授知识、教育学生,完成知识的传承与积淀,然而这一切都是以备课为基础,备课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先“吃透”教材。
为此,查字典地理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教材分析一篇,希望对老师们教学有所帮助。
本节主要介绍了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地球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教材从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介绍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教学时可以进行比较,加深理解。
太阳日和恒星日是本节的难点之一,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像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自转360度)1恒星日,所用的时间是23时56分4秒。
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地球自转了360度59分,用的时间是24小时。
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差异主要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引起的,也可以说是其参照点不同造成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读“恒星日和太阳日”这幅图,明确图上的三颗恒星是同一颗恒星。
为了加深对地球自转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动手画出自南极和北极俯视的地球自转示意图。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的变化也要通过课本上的两幅图来理解,从图上可以看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外都相等,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地球公转的速度变化,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地球与太阳的连线在单位时间扫过的面积应该是相等的,因此,在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的速度最快,在远日点附近最慢。
教材第二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主要讲了地球自转和时差的关系,这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东边总是早见到太阳,这样,在时间上就有了早和迟之分,相对于位置偏东的地点,总比相对位置偏西的地点的时间早一些。
同一经度的地方时一定相同。
经度每隔150,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0,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早西晚。
教学时要讲练结合,让学生学会计算地球上任意两点的地方时差。
新课标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册教材解读〖水循环内容要点〗
《水循环》内容要点说明情境设计1中国古代有许多学者对水循环现象进行描述和推测。
情境设计所引用的内容来自何承天在公元442年所著的《论混天象体》一文,该文收录在《宋书天文志》中。
教材选择这部分内容,一是因为原文比较浅显易懂;二是因为这种解释将海洋与陆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呈现朴素的水量平衡的思想。
为了减少学生阅读古文的难度,情境设计对原文进行了简要解释。
2本节的情境设计围绕“海水稳定性”展开。
古人认为海水既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的原因是海水蒸发的消耗与河流汇入海水的补给相互抵消,保持了海水的平衡。
值得肯定的是,古人注意到蒸发、地表径流等现象,提出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加热;但古人的解释没有考虑降水、水汽输送等现象,没有解释海水蒸发后去往何处,也没有用数据证实自己的猜想。
3情境设计最后设问“蒸发的海水去哪儿了”。
教材通过水循环示意图进行回应。
在海陆间循环与海上内循环中,蒸发的海水去往的空间、所经环节均有不同。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1教材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将水循环分为三类。
也有专家根据发生的空间尺度将水循环分为两类。
海陆间循环是全球尺度的水循环,也是规模最大、空间范围最广的水循环,因此海陆间循环被称为“大循环”或“外循环”。
与之相对应,较小尺度、发生在局部范围内的水循环被称为“小循环”或“内循环”。
2海陆间循环作为大循环,包括了许多小循环。
教材中所讲的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就是其中两个小循环。
小循环互相交织,不停地运转。
虽然小循环的规模不如大循环,但小循环也可以十分活跃。
例如,如果一个内陆地区河湖密布,地下水丰富,蒸发比较强烈,还有从海洋吹来的含有丰富水汽的风,那么这个地区的小循环就会比较活跃。
3只有海陆间循环是封闭系统,其他水循环都是开放系统。
由于地球与宇宙空间每年交换的水量非常有限,所以,海陆间循环可近似看作一个既无输出、也无输入的封闭系统。
它由无数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小循环组成。
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既有水分输出也有水分输入,是一个开放系统。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通用12篇)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篇1一、说教材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
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
《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
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
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新课标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册教材解读〖宇宙中的地球教材结构分析〗
《宇宙中的地球》教材结构分析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它不断地和周围环境进行能量、物质等的交换与传输,从而推动各种自然地理过程的发生发展,这是自然环境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是认识自然环境的基础。
高中地理教材将与此相关的内容安排在第一章,以“宇宙中的地球”为章名,引导学生以宏观的视角来认识地球。
为落实《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1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内容,本章安排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两节内容。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帮助学生明确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层级,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在了解地球是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后,学生能够认识太阳是宇宙中对地球影响最明显、最直接的天体。
教材的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可以看作一则案例,用以进一步阐释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地球从诞生之初的一片荒芜到如今的生机盎然,自然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了解地球在这数十亿年中所经历的发展和演化,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及其现在的自然环境。
因此,本章第三节“地球的历史”重点落实课程标准中“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这一内容。
地球演化成为生命的摇篮,不仅与它所处的宇宙环境息息相关,还与地球的结构特点密不可分。
地球结构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物质组成呈圈层分布,因此针对课程标准中“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这一内容,第四节以“地球的圈层结构”为名,强调地球这一结构特点。
本节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从地球圈层尤其是外部圈层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这一宏观视角,认识自然环境的范围和结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特点等奠定基础。
在这四节内容后,本章设置了题为“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问题研究,将火星自然条件与地球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同为太阳系的行星,地球和其他行星存在差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上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尤其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对人类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 行星地球 问题研究 月球基地该是什么样子》_40
“问题研究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是2018年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后的“问题研究”。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终会枯竭。
一系列探测结果表明,在太阳系中,火星被认为是除地球外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火星基地的建立势在必行。
该节问题研究内容就是围绕本章内容“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所设计的研究主题。
“问题研究”设计的初衷就是完善教材过于重视系统知识呈现的问题。
教材通过提供研究思路、材料等方法促进学生自主研究。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研究性学习,通过搜集材料,小组合作交流等环节,培养丰富学生的认知网,培养综合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第一章中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历史以及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生了解了行星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认识了地球作为一颗行星的普通性和特殊性,能够辨认适合人类生存自然环境的基本状态,能够理解太阳对地球产生的一系列影响。
因此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要解决该问题又需要学生大胆的创新,科学的思考,团体的协作,对学习及合作能力要求很高。
学生在《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小节中学习到了大气圈对地表的生命具有保护作用,但没有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圈中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建议将相关知识点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现象,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本节内容教学目标设置如下:1.知识与技能(1)通过使用教材、互联网、书籍等收集、筛选火星表面自然状况、火星基地建设等相关材料。
(2)结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收集到的火星表面自然状况材料中,整理出火星上具备了哪些人类生存的条件,并说出火星基地还应解决哪些问题。
(3)根据火星概况和人类发展需求,说出火星基地应具备哪些功能。
(4)说出“月宫一号”试验对火星基地的建设能提供哪些参考。
(5)联系收集到的材料,大胆设想和创新,科学地尝试绘制火星基地构想图。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1_必修第一册
行为动词
– 活动24个
• 分析6 • 了解3 • 认识5 • 说明1 • 讨论1 • 判断2 • 观调4 • 绘制1 • 解释1
• 观调4 • 绘制1
• 了解3 • 认识5 • 说明1 • 讨论1
• 判断2 • 解释1 • 分析6
问题研究
• 每章后安排问题研究,引导学生做较为综合性的探究性学 习。问题是开放的,有吸引力,或结合时事热点,或联系 国家重要的发展问题,或对接科学畅想。教材建议了研究 思路,并按此思路给出相关资料及问题。由于原教材已经 使用了十几年,很多问题研究的话题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形 势,教材选择了一些时代感很强的话题,如何时蓝天永在 、能否淡化海冰解决环渤海地区淡水短缺问题、如何让城 市不再看“海”、实体商店何去何从、城市交通如何疏堵 等。有些虽然延用了原教材的话题,如如何看待农民工现 象、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等,也按现在的情况 作了较大的修改。
活动
– 活动24个
1. 4 2. 4 3. 4 4. 3 5. 4 6. 5
• 活动 开展简单的天文现象观测活动 • 活动 分析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 活动 通过地质年代表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 • 活动 认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及其相互关系 • 活动 了解大气含氧量减少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 活动 说明地球大气的保温作用 • 活动 绘制海陆间大气热力环流模式图 • 活动 根据等压线确定风向和风速 • 活动 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 • 活动 分析海水温度对游泳活动的影响 • 活动 分析红海盐度高、波罗的海盐度低的原因 • 活动 讨论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活动 分析FAST落户贵州平塘的原因 • 活动 认识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地貌 • 活动 观察家乡的地貌 • 活动 通过调查,了解校园树木与环境的关系 • 活动 分析红树林植物特征的环境适应性 • 活动 观察家乡的土壤 • 活动 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 活动 分析我国洪涝灾害与旱灾的时空分布特征 • 活动 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 活动 认识地震专业救援队 • 活动 了解身边的应急避难场所 • 活动 利用GI技术判断舟曲泥石流灾害的影响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标分析:(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渗透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尤其是四大循环及地理过程。
(2)在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从地理要素整体性的角度,解释区域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二、教材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选择性必修 1 第五章第一节内容,本部分内容是地理必修第一册的拓展与延伸,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内容的总结和提升,同时为后面区域地理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是在学习了前几章大气、水、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基础上,讲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从整体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并从宏观角度探讨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这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学习第二节差异性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本节授课对象为安徽省马鞍ft市高二学生,对安徽省本土自然环境较为熟悉,之前已经学习“大气、水、地貌”以及生物学的相关内容,为理解自然环境要素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奠定基础。
同时,在学习“岩石圈物质循环”、“大气的运动”、“水的运动”时已经初步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但之前的学习内容相对宏观抽象,对具体的区域地理案例分析较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欠佳,加之本节内容的综合性、理论性较强。
因此,需要使用案例及相关熟悉的资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同化与整合。
四、教学目标1.人地协调观: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综合思维:掌握和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与区域综合的视角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所产生的整体功能。
3.区域认知: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规律,解释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4.地理实践力:通过处理材料信息,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剖析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稿件来源:《试教通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韦志榕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高中地理课程逐步从恢复走向了正常的发展道路。
地理教材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建,确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容;第二次是90年代中后期,编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
教材的主旨不变,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强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
作为对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课程,地理课程讲述人地关系的主旨没有变,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脚步不能仅停留于此,而是要加深与扩大其内涵和外延,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地理教材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需求和过程。
目前,人教版《地理1》《地理2》和《地理3》等3本必修教材和《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2本选修教材已经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初审。
回过头来,我们从教材的知识维度、思想文化内涵维度、教学维度,以及教材特色维度,对新教材作一次“盘点”,将有利于在编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教材的知识维度1.教材内容要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要求相符合。
《高中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高中课标》的要求。
分析本套教材与《高中课标》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教材与《高中课标》是相符合的。
当然,教材在有些内容上做了适当的扩展,以为实现《高中课标》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2.教材内容要反映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地理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成为《高中课标》的一条基本理念。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首先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基本地理观念。
新课标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册教材解读〖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内容要点〗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内容要点说明情境设计1情境设计选取了《台海使槎录》中记述福建、台湾两地海陆风的风向特点和风向差异的一段古文资料。
选择这段古文资料的原因:一是资料内容记载了海陆风的特点,与所要学习的内容吻合;二是资料内容与生活联系密切,有利于学生建立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台海使槎录》中的“内地之风,早西晚东”说的是台湾海峡西岸沿海地区,海陆风的日变化规律;“台地早东风,午西风”说的是台湾海峡东岸沿海地区,海陆风的日变化规律。
这里的“四时皆然”反映了海陆风的规律性。
海陆风是一种典型的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受热过程1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内部温度更高,所以太阳不停地向外辐射巨大的能量。
太阳辐射能主要是波长在04-076微米的可见光,约占总辐射量的50%;其次是波长大于076微米的红外辐射,约占总辐射能的43%;波长小于04微米的紫外辐射,约占7%。
相对于地球辐射来说,太阳辐射的波长比较短,故称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
教材以脚注的形式解释了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的原因。
地面和大气吸收热能后,依据本身的温度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
由于地面和大气的温度远低于太阳的温度,地面和大气辐射的主要波长在4-12021。
相对于太阳辐射来说,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波长较长,故称为长波辐射。
对于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的原因,教材同样以脚注的形式解释。
而对于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的原因,因为其与地面辐射同理,所以没有单独解释。
2“大气的受热过程”这部分内容从课程标准层面来说,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以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和大气运动。
为此,不需要讲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只需讲清楚太阳加热地面、地面加热大气这一过程。
所以,教材简化了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内容。
在教材中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图29)中没有画大气的吸收、反射、散射等作用,只示意性地画出太阳短波辐射被大气少量吸收后到达地面、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大量吸收后射向宇宙空间。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1_必修第一册(共119张PPT)
• 课标有哪些内容要求 • 教材是如何落实课标 • 修订教材有哪些特点 • 教材章节的主要内容
课标要求
• 12条内容标准 • 5大要素
– 大气1.5-1.6 – 水1.7-1.8 – 地貌1.4 – 植被1.10 – 土壤1.9
• 地球本体1.1-1.3 • 自然灾害1.11 • GITs 1.12
• 说明
– 能够解释清楚(辐射、 活动)怎样影响(地理 环境、人类活动)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1.1 运用资料,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重点
– 不是辐射和活动本身 – 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
• 铺垫知识 • 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与传递 • 太阳的内部结构和大气结构 • 各种太阳活动及其产生的原因
继承的栏目
• 章首页 • 章首页继承了原教材的设计,但是对内容和呈现作
了一定的改进。章首页的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 分叙述文字,要求超脱具体内容介绍本章内容在全 书或地理体系中的地位及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是针 对具体的“内容要求”并用问句的形式呈现,这是 本章的学习目标。章首页的设计要求突出内容,改 变以前过分注重美工设计的状况。
• 说明
– 能够解释清楚(辐射、活动)怎样影响(地理环境、人类活动)
地球上根本的能量来源
• 光、热
•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6页9图
• 为地球提供能量 • 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 5页6图
1.3 地球的演化
• 1.3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 “描述”:会用文字或言语说出
“广义的情境即个体存在于其中的日常生活、社会和文化。”
——摘选自杨向东在高中课标修订大会上的发言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精品文档文档下载后可复制编辑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从容说课本节涉及到许多天文现象和天文知识,谈“天”是为了说“地”,讲述天体是说它们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强调宇宙的物质性;讲天体系统是为了说明宇宙有序、有层次,也是有结构的物质世界,要从天体层次中找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讲太阳系的组成和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是为了证明地球只不过是宇宙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这些都是围绕“地”来展开的。
教学中要围绕地球这一主体,通过录像的放映和图片的展示吸引学生的眼球,把学生带往神秘的宇宙探索,站在宇宙的某一个角度来审视地球,先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镜头一拉一伸,即可透彻解剖知识体系,又可创造神秘而激动人心的氛围,为后续的教学作好铺垫。
教学中要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使学生对日地距离和地球本身的体积、质量适中有准确的认识,理解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存在,并由此知道地球的特殊性。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 .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 .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 .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1 .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讲义及补充材料●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这是我们进入高中以来的第一节地理课。
我知道大家在初中学过地理,也许你对地理很有兴趣,也许你不曾重视地理,但只要你学过地理,你应该体会到地理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给你很多帮助。
今天我们学习的地理与初中时有了许多的不同,它不仅仅是学习某个地理事物在什么地方。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课标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说课稿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各位专家领导: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的《地球的圈层结构》,我把它分成了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个课时,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课标解读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1)标准中的“说出”属于了解水平,“概括”属于“理解水平” (2)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
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地球的圈层结构》是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1章第4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基础上,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基于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识记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这是历年来的考点,同时也是要求同学掌握的基本知识,是地质学的基础。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地理学习的重中之重在于学会读图和用图,本节的示意图较多所以在本节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至关重要,也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的基本能力。
高中地理要点解析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2、3)
高中地理要点解析必修Ⅰ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学习目标】1.地球的宇宙环境●能够说出天体系统及层次。
●能够说出太阳系概况及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并落实在地图上。
●能够举例说明和解释地球是太阳系中普通而特殊的行星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能够描述太阳辐射的概况,说明和解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能够举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的运动●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并能在地球自转运动图上标注和识别。
●能够联系所学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解释、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能够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并能在地球公转运动图上标注和识别●能够联系所学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解释、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地球的圈层结构●能够识别、描述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其空间位置特点。
●能够识别、描述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空间位置特点。
【要点解读】1.重、难点透析(1)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是“考纲”的重点要求。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来看,主要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
关注的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
但是,为了说明对地球的影响,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
(3)地球的运动地球运动包括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用心爱心专心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设计思想】以高中地理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全面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采用新颖、恰当、易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教材的基础、能力、心理。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
(2)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3)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教材分析】本课结构明确,主要讲述两部分内容:一是太阳辐射与地球。
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的范围、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以及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是太阳活动与地球。
着重介绍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太阳的基本特征及其外部结构。
2.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源。
3.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展示的图片理解太阳活动增强时会使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及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因。
2.通过对各种资料的观察以及课前室外的观测,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宇宙观,和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1.知道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2.知道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太阳的外部结构和能量来源。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课时安排】 1课时【教具设计】多媒体资料库(电脑动画、录像如太阳能量来源录象、文字资料、图片如太阳黑子、耀斑、日珥、极光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则神话叫“后羿射日”:相传后羿生来就有射箭的天才,长大后更是臂力惊人,箭法超群。
原先天空中有10个太阳,强烈的阳光烤焦了大地,庄稼枯死了,甚至连石头都快要熔化了,海水如同开水一样沸腾起来。
人们在灼热的阳光下几乎喘不过气来,凶狠的毒蛇野兽乘机出来残害人类。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材分析
第一章《行星地球》《行星地球》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内容。
地球作为人类宇宙中的唯一家园,探讨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和运动状态对我们人类是最基本的,因此将《行星地球》是我们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
在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课本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也涉及相关内容,简单认识和了解了地球和地球仪、地图的基础知识以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而高中地理则是更加详细的介绍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重点介绍地球的运动以及对我们产生的影响。
这一章主要有四节内容和一个问题探究,第一节讲述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讲述太阳队地球的影响,第三节讲述地球的运动,第四节讲述地球的圈层结构。
问题探究的课题是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主要探讨的问题有六个:1、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2、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3、太阳对地球有什么影响?4、地球的运动有什么规律?5、地球运动有哪些重要的意义?6、地球具有怎么样的结构?从以上内容结构来看,第一章是严格遵循《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来组织和编排的,并且通过问题的形式将本章重难点问题呈现出来。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宇宙中的地球》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在整个高中地理学习中占有基础性地位,为以后地理的学习做好铺垫作用。
在《全日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料资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活动建议是“选择一种形式(如一片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者制作一个计算机动画等),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本节内容在人教版初中地理课本中没有涉及,对于高中地理学习者来说属于新增内容,而且跟我们实际生活距离较远,需要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
因此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采用比较多样化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三大问题,按照先后顺序依次是: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三者之间属于并列关系。
具体分析:1、知识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知识结构图如下图2所示:2、三维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如知识结构图2所示,本节主要讲述三个内容,其中第一部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中文字内容较少,以图示和文字注释为主,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所以这部分内容以了解为主,让学生了解并且可以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二部分内容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具体缩小到太阳系,讲述地球所处的太阳系中的宇宙环境。
《2024年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为例》范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设计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为例,就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设计进行研究,旨在为高中地理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促进自然地理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以自然地理为主线,涵盖了地球运动、大气环境、地表形态变化、水文循环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的图表、案例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地认识自然地理现象。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及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自然地理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自然地理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强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科学精神及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针对高中自然地理的教学特点,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教学等。
教师可结合具体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设计实例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地球运动”章节为例,教学设计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地球运动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教师运用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意义。
同时,结合图表、案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4.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地球运动模拟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
5. 作业布置: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地理现象,培养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
1-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理解规律和成因
–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 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五带等 –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P13 一般性;P15特殊性出发) –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 –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 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同是讲“气压中心”,写法不同
旧教材P38 1. 提出论题 2. 分析高低气压 中心的形成原因 和过程(叙述) 3. 结论
31
新教材P37用一段很短的 文字介绍原因和结果 新教材P37用“活动”的 方式分析和印证结果: 1. 利用热力环流理论解 释冬夏大陆气压状况 (复习) 2. 引导学生边画边想, 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 成高低压中心,由此 形成认识
出现 出现 异常 异常
气候
特征 特征 综合 综合
全球气候变化对 人类活动的影响
16
三、必修1教材的内 容呈现分析
17
(一)必修1内容组织分析
《必修I》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包括地球的 宇宙环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形 的塑造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等传统内容, 但又不拘泥于纯自然地理结构,紧扣“人地关 系”的核心论题 《必修I》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 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 律和基本过程,并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 理来探究地理过程、地理事物现象发展变化的 成因 18
问题研究
21
文字是教科书的主体。 课文在注重内容的规 范、文字的规范和逻 辑结构的规范的同时, 还要更好地体现教科 书的工具性
3.内容 呈现
对图表的观察、分析和运 用,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 法。针对图表设计读图思 考,加强了图表的思维价 值。随文增加思考可以培 22 养学生思维能力
p77侵蚀是怎 样发生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 培训
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用钊
1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诲
学习吧,因为学习是一种福利和
幸福。
C · 《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123页
每个教师应当成为自己学科的出
色专家。
C ·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一)》第802页
3
高中地理课程性质 基础课程 人文社会领域
高中地理
研究 地理 环境
因地制宜, 促进区域发 展
8
必修1的主要任务
重点完成课标中“知识与技 能”目标的第一条目标 ——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 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 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 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 的相互关系。(课标P5)
二、必修1教材的内容落实了《课程标 准》(举例) 逐一落实“内容标准”——基本要求
25
—小实验— 例
注重培养实践能力
必修《地理1》中的小实验
教材内容
地球的运动p15 热力环流p29 大气环流p35
小实验的内容
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 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 动的 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26
注重探究性学习
教材中的“问题研究”
畅想型问题 么样子 分析型问题 郊区高 p24月球基地应该是什 p51为什么市区气温比
综 合 性 学 习 地 球 科 学 知 识 掌 握 地 理 学 习 研 究 方 法 地 域 性 树 立 可 持 续 发 展 观 念
必修1.2.3 选修1.2.3.4.5.6.7
科学领域
研究 人地 关系
高中地理课程的框架结构
必修
共6学分
地理1
地理2
地理3
选修
各2学分
宇 宙 与 地 球
海 洋 地 理
旅 游 地 理
必修3
7
学科背景 地自 理然 1 地 理 地人 理文 2 地 理 理区 3 域 地 理 地
内容结构 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 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 地理过程和规律
价值追求 尊地之规, 建设美好家 园
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 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以地为生, 协调人地关 系
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 核心,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 过程、结果和对策,体会区 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p78堆积 是怎样发 生的?
23
阅读是为了丰富和补充知识 而设计的;活动是依据教学 内容的需要设计的,侧重对 问题的分析过程,以启迪思 维、自主探究。
紧密配合各 章内容,选 择学生感兴 趣的话题进 行问题研究。 侧重过程与 方法,结果 具有开放性。
案例的选择突出其 典型性、说明性, 对课文中的相关内 容起到诠释、实证、 应用等作用 24
第二节自然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的 的地域分异规律 。(3.3) 差异性 15 次序上灵活安排
★每章各节对应的课程标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例§2地球上的大气) 冷热不均引 起大气运动 大受热 过程
决定 决定
气压带 和风带
影响 影响
常见天 气系统 锋面和高、低压 系统的特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及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全球气 候变化
(P72图4.8) • 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 演变 • 岩石的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 了解每一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 • 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 • 把握转化的起点、终点以及先后顺序,并 由此过程形成“循环”的认识
37
1-4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 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 “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 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 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P21~P23) • 显性要求: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 点 • 隐性要求: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38
2-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 循环过程
城 乡 规 划
自 然 灾 害 与 防 治
环 境 保 护
地 理 信 息 技 术 应 用
培训提纲
一、高中必修模块需要阐明的基本地理思想
二、必修1教材的内容落实了《课程标准》(举例) 三、必修1教材的内容呈现分析 四、必修1教材编写的主要思路 五、遵照《课程标准》,认定其基本要求,组织编写 必修1教材内容 六、必修1教材编写特点介绍 七、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解读学习要求,准确把 握教学重点和教学难度 八、对“阅读”“读图思考”和“活动”的处理 九、就必修1模块的教学,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呈现顺序不拘泥“内容标准”—— 灵活安排
10
例 必修 《地理1 》 各章节与课程标准的对应
章 节 标 准 (4条)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 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 又特殊的行星。(1.1) 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2)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3)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 的主要特点。(1.4)
– 宏观上: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 微观上: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 重点: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 衍(P6存在生命的行星)
– 分析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 – 分析恒星际空间条件
• 有关资料:如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比较数据、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 件等 35
1-2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河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 流地貌的发 线路分布的影响 。(4.1) 育
灵活安排
14
章
第 五 章 自然 地理 环境 的整 体性 与差 异性
节
标 准 (3条)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 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 第一节 自 中的作用。(3.1) 然地理环境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 的整体性 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 环境的整体性 。(3.2)
(二)教材内容结构分析
《地理I》的章、
节一般由文字 (包括数字、 字母)+图像 (示意图、地 理景观照片、 地图、图表) 等组成
19
1.图像系统很重要
地图 像片
29
51
49
示意图
16
图表
20
2.体例 内容提要(以 设计 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 问题的形式出
现)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 思考或读图思 的行星? 考 必修1 文字+图像 太阳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活动 地球的运动有什么规律? 阅读 地球运动有哪些重要的地理意义? 案例 地球具有怎样的结构?
一般规律
“变”在哪里?
全球尺度
局地尺度
—— 教学内容重点的变化 原教材内容全面 新教材重在大气运动
—— 教学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的变化 直白地表达概念、观点、 结论等各种信息 注重表达形成概念、观点、 结论和事实的过程 在活动设计中,把传授和形 成经典知识的两个过程综合 30 在一起呈现
把经典知识的传授和形 成经典知识的过程分开 讲述
实际联系理论——用案例作为分析问题的素材, 从中归纳出理论。
例 《地理》必修1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山地的形成p73 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内力作用对地貌 影响的实例
第二节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p77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外力作用对地 貌影响的实例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32
必修1教材重视基本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 地理规律的揭示
地球的运动 人口过程 大气过程
城市化 水文过程
地貌过程
农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地域的形成
33
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
五、遵照《课程标准》,认定其 基本要求,组织编写必修1教材内 容
34
1-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 宇宙环境: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P2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