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

合集下载

《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

《环境地质学》考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全球变化的研究;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3.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的研究;4.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5.城市环境地质研究;6.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7.医学环境地质的研究;8.生态环境的地质研究;9.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环境地质学的任务:是在分析地质环境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对策与方法,为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 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法4.环境地质制图方法5.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6.环境地质评价方法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第二章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地质环境:系指岩石圈层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层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具有一定空间概念的客观实体,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质量、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地质环境的容量: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地质环境的评价: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地质资源: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资源。

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形稳定性、地基稳定性、岩层性质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自然地质作用:是地质动力引起的,两种基本类型的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运动、地震以及变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以及成岩作用),推动着地壳的运动和发展。

环境地质学权威复习资料

环境地质学权威复习资料

第一章1、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第二章1、地质环境:狭义上是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与大气、生物、水相互作用最直接,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这部分岩石圈称为地质环境。

广义上是由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下部组成的体系。

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2、地质环境的上限是地表或岩石圈的表层;3、对地质环境下限位置的确定,目前有多种意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角度衡量,把下限定为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活动的能力所能达到的地壳深部;另一类则是从环境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适宜性来衡量,其下限达到与区域地壳稳定程度有关的地壳深部甚至地幔。

4、地质作用:地质环境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及宇宙环境进行着密切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

这种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关系常称为“地质作用”。

5、地质环境的作用: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场所;②提供地质资源;③接纳人类排放的废物。

6、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7、地质资源,指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取决于贮藏量和更新速度)。

在现阶段,至少有下列几个方面:①矿物资源;②能源资源;③建筑材料资源;④土地资源;⑤地下水资源;⑥地质景观资源;⑦地质空间资源等。

8、地质环境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弃物的容纳能力,取决于地下水、土壤和岩石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9、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定:①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地形稳定性、地基稳定件、岩层性质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②原生地球化学背景:环境的地球化学背景值是地质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环境地质学考试题

环境地质学考试题

环境地质的内涵:各个圈层环境地质:地质学在环境中相互作用。

GEOSS涉及到的九大领域:15水 6天气 7生态系统 8农业 9生物多样性。

根据灾害持续的时间:突发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环境的容量:可以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输入和输出) 地质资源:能源、矿物、地下水、地质景观、地质空。

环境地质作用:自然地质营力:内动力、外动力。

人为地质营力:;剥蚀、搬运、堆积、塑造、塌陷、矿物迁移与富集。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自然历史分析法:知;地球化学法:健康与环境的关系;系统分析法:非线性研究;环境地质制图:要素库、图形库;模拟预测:监测、机理、模型。

井工煤矿开采的主要特点:向地下开掘一系列井巷,其生产过程是地下作业,自然条件比较复杂,开采的主要特点是需要进行矿井通风,存在瓦斯、煤尘、顶板、火、水五大灾害。

煤矿环境地质灾害的特点:应衍生性:连带效应,地表-地下区域性:岩性、构造等地质背景多样性: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可预防性:规律、机理研究为基础影响范围:社会、经济、环境。

煤矿露采的主要特点 (1) (3)水土流失煤矿水害的界定:凡影响煤矿井安全的、增加吨煤成本使矿井局部或全部被淹没的水都称为矿井水害。

分区:1华北石炭二叠系岩2华南晚二叠统岩溶水害区;3东北侏罗系裂隙水水害区;4西北侏罗系裂隙水水害区;5西藏一滇西中生代裂隙水水害区和台湾第三系裂隙、孔隙水水害区。

形成煤矿水害的三大要素:水源:矿体及其围岩中赋存的地下水大气降水:降水地表水:渗地下水:老空水:采空区积水。

2 通道:构造裂隙带;岩溶塌空区上方冒裂带;隔水底板与突水通道. 3触媒:引发山压力;矿山排水;地震裂隙通道煤矿防治水规定:2009,12.1起执行。

九章140条矿井防治水地面防治的留设;排水系统;水闸门与水闸墙;疏干开采和带压开采;注浆堵水矿井水可分为洁净矿井水、高矿化度矿井水、酸性矿井水和特殊污染型矿井水等五种类型煤矿塌陷区分类:1丘陵地北、西南等区有众多煤矿分布在丘陵地带,塌陷后形成局部漏斗式的塌陷坑和锯齿状地裂缝,地形地貌无明显变化;2平原地带塌陷区:北等地相当一部分煤矿分布于平原地区塌陷坑内部分区:塌陷引起直移动和水平移动;在地表的变形则表现为倾斜、弯曲和水平变形。

最新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终结版

最新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终结版

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环境地质学和地质环境概念,二者联系。

环境地质:应用地质数据和原理,解决人类占有或活动造成的问题(如:矿物的采取,腐败物容器的建造,地表侵蚀等的地质评价。

)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地质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地质体及其与大气、水、生物圈相互作用的总和。

它包含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和动力作用三种基本要素。

2.环境地质学内容、对象、主要分支学科。

内容:1.全球变化的研究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3.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4.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5.城市环境地质研究6.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7.医学环境地质研究8.生态环境地质研究9.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主要分支学科:1,环境水文地质学;2,环境工程地质学;3,环境地球化学;4,灾害地质学;5,城市环境地质学;6,矿山环境地质学;7,农业环境地质学等。

3.我国的地质环境变迁分为那四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原生地质环境相对稳定阶段2.60年代初-70年代末的地质环境问题孕育发展阶段3.80年代初-90年代末的地质环境急剧恶化阶段4.21世纪以来的地质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凸显阶段。

第二章1.如何评价地质环境的质量和地质环境的容量地质环境的容量:既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评价:可以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资源:矿物资源;能源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地质景观资源;地质空间资源等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评价:地质环境质量好坏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价: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 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环境水文地质学考试重点(部分)

环境水文地质学考试重点(部分)

自然(原生)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无关,是地球环境及宇宙环境等物质交换及能量流通过程中发生的。

如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自然环境质量恶劣所引起的地方病等。

人为(次生)环境问题:人类活动时对地球环境的干预而产生的。

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滥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植被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等。

典型的如太湖蓝藻污染,青岛浒苔侵袭等。

环境自净作用: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逐步消除污染达到自然净化的过程。

(1)物理净化:通过稀释、扩散、淋洗、挥发、沉降等作用将污染物净化。

(2)化学净化:环境自净的化学反应有氧化和还原、化合和分解、吸附、凝聚、交换、络合等。

(3)生物净化:生物的吸收、降解作用使污染物浓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

环境影响评价:在一项工程动工兴建前,对工程的选址、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特别是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

主要包括对水资源、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的影响,以及噪声影响。

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关系以及地质作用与人类环境关系的学科,是地质学新的分支,也是环境地学的组成部分。

它主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地质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和人为活动改变地质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

环境质量指数:它是依据环境标准用数学方法求得评价环境质量的数值。

是无量纲的分单要素指数与综合指数两种,前者只能作单要素对环境影响的评价,后者是多因素对环境影响的总体评价。

污染指数是依据环境背景值或对照值,用数学方法,求得得环境污染程度得的数值。

与环境质量指数一样,无量纲,分单要素指数及综合指数。

环境效应,是指自然过程或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恶化,引起环境系统和功能的变化。

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如生物的死亡、人类的致病、致癌、致畸、致突变及生态平衡的破坏等。

环境化学效应是指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引起的环境效果。

如环境酸化、水污染、光学烟雾等。

《环境地质学》考试题型

《环境地质学》考试题型

《环境地质学》考试题型1. 名词解释(每题3分,10题,共30分)2. 选择题(每题4分,10题,共40分)3. 简答题(每题10分,2题,共20分)4. 论述题(10分)《环境地质学》重点考察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 环境地质学概念?2.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法(4)环境地质制图法(5)模型模拟和预测方法。

(6)环境地质评价(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3.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1)地质环境的容量,即某个特定的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2)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由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其评定好坏的条件有: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原生地球化学背景,地质资源丰富程度,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3)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4)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即地质环境受人类活动干扰后对这种干扰做出某种反应的作用。

是准确预测环境变化的基础,是环境地质学的核心问题。

4. 环境地质作用?是指人类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

(1)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

(2)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

人为地质作用,是环境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人为剥蚀地质作用,2、人为搬运地质作用,3、人为堆积地质作用4、人为塑造地形作用5、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

5.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发展模式。

第二章河流和洪水1. 侵蚀基准面与河流的平衡剖面侵蚀基准面,对大多数河流而言,是河流所流入的水体的表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然河流在泥沙的侵蚀和沉积之间趋于一种平衡或均衡,这时一条河流从河源至河口的纵剖面呈现一种独特的凹形,称为河流平衡剖面,代表河流已发育成熟。

环境地质学考研题库和答案

环境地质学考研题库和答案

环境地质学考研题库和答案环境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环境与地质作用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涉及到地质环境的评估、地质灾害的防治以及地质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多个方面。

考研题库和答案的编制,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

一、单选题1.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的是:A. 地球内部结构B. 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C. 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D. 地球的大气层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A. 地质灾害防治B. 地质环境评估C. 地质资源开发D. 地球物理勘探答案:D3. 环境地质学中的“环境”一词主要指的是:A. 社会环境B. 自然环境C. 经济环境D. 政治环境答案:B二、多选题1. 环境地质学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A. 地震B. 滑坡C. 洪水D. 干旱答案:A, B2. 环境地质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A. 土地利用规划B. 城市防洪设计C. 城市绿化D. 城市交通规划答案:A, B三、判断题1. 环境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地质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多个领域。

(对)2. 环境地质学只关注地质环境的保护,不涉及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错)3.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可以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对)四、简答题1. 简述环境地质学在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环境地质学在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评估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指导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同时,通过地质环境的监测和评估,为资源开发提供安全保障。

2. 描述环境地质学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

环境地质学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包括:通过地质环境的调查和评估,识别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区域;利用地质学原理,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和机制;基于地质环境特征,制定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五、论述题1. 论述环境地质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环境地质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它有助于理解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评估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通过地质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支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环境地质学重点[试题]

环境地质学重点[试题]

1、环境地质学定义:环境地质学是应用地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和自身演变规律的学科,侧重研究人类工程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环境地质学研究对象: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环境地质学任务:研究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趋势,全面评价地质环境质量,提出对策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4、地质环境指的是与人类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岩石圈之表层,是人类生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5、地质环境基本要素: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动力作用6、地质环境的容量:是指区域地质环境或环境要素(如土地、水体等)对资源开发或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容许承受量或负荷量。

7、地质环境的相容性: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8地质灾害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9、崩塌定义:是较陡斜坡上的部分岩土体在以重力为主的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10、滑坡:斜坡上的岩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

11、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12、水土流失: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13、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14、盐渍化是一种渐变性地质灾害,它是盐分在地表土层当中逐渐富集的结果(含盐量超过0.3%)。

15、水资源开发的负环境效应:(1)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原因是地下水多年平均开采量超过多年平均补给量,破坏了地下水的动态均衡状态,消耗含水层的“储存量”,其结果就是出现了直观上的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环境地质学试题库

环境地质学试题库

环境地质学试题库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1、环境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地质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2、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外界自然因素的总和。

3、原生自然环境:又称第一环境,其最基本的要素组成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浅部表层,是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就已客观存在着的空间和物质环境。

现在一般是指未经人类活动影响,仍保持自然状态,环绕于我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4、次生自然环境:又称第二环境,是受人类活动因素的冲击、影响而改变了原来面貌的自然环境。

5、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因素6、环境背景(本底)值:原生值.是环境不受或未受污染影响的“纯自然”情况下,各环境要素的化学元素正常含量和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7、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变质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8、地质环境的容量:一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工程发展的最大潜能。

9、自净作用:环境自身能逐步清除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目的,这种作用称环境的自净作用10、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一般是指在一具体环境内,环境的某些要素或总体对人类或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11、环境效应:是指在环境要素作用下环境受到影响的现象及其后果。

环境效应可分为自然环境效应及人为环境效应,一般所称的环境效应多数是指人为环境效应12、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概括为环境问题。

目前所指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利用环境不当和人类社会发展中与环境不协调所致。

13、原生环境问题: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由自然界原来的环境给人类造成的,如许多自然灾害,是大自然活动的必然结果;又如疾病的流行或某些地方病的发生等。

14、次生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复习资料一.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历史分析法2.地球化学法3.系统分析方法4.环境地质制图方法5.环境模型模拟与预测方法6.环境地质评价方法7.现代化学地质方法二.地质环境1.地质环境的内涵: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和现象。

2.地质环境的特征:(1)地质环境的容量(某个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2)地质环境的质量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原生地球化学背景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3)地质环境的相容性三.环境地质作用1.自然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以及变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2.人为地质作用(1)人为剥蚀地质作用(2)人为搬运地质作用(3)人为堆积地质作用(4)人为塑造地质作用(5)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四.土壤与土地资源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2.土地的基本特征:(1)土地的固定性(2)土地的不可替代性(3)土地面积的有限性(4)土地资源的可更新性(5)土地随时间的变化性(6)土地用途的广泛性五.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1.水土流失(1)水土流失的现状:全球水土流失相当严峻,据统计,全球每年有750×108t 的耕地表土流失,其中美国每年流失40×108t,前苏联约23×108t,印度约66×108t,中国约50×108t。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中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每年约16×108t进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

(2)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植被覆盖度、水文、降水和土壤结构等。

人为因素:人口增长过快,加速陆地开垦、毁林毁草开荒、滥砍乱发、耕地的不合理利用。

(3)水体流失的危害:①破坏土地资源,影响粮食生产②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③流域下游泥沙淤积,影响调洪、灌溉和航运④污染水体2.土地沙质荒漠化: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而引起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是非沙漠地区出现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退化过程。

环境地质学重点

环境地质学重点

环境地质学1.环境地质学:是指研究与人类有关的地质环境及其问题的科学。

2.地质环境:系指与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有相互影响的地质体及地质作用的总和,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3.土地功能:土地具有的可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需求的功能。

4.环境水文地质作用:指地下水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下,由水化学、水动力学、水物理学和生物学性质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制约作用。

分环境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环境水动力学作用、环境水文地质生态作用。

5.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露天矿的复垦与利用;废石堆、尾矿池复垦;地面塌陷和废弃矿井整治;矿山“三废”的综合利用。

6.地热能: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能源,起源于高温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分水热能、地压地热能、干热岩地热能、岩浆热能。

7.人类聚居:指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人类生活环境。

8.地质灾害:是不良地质作用的结果。

不良地质作用是指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威害,以及对人居环境造成较强烈破坏的地质作用。

9.城市地质环境质量:城市地质空间适应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程度。

10.地质资源:主要指地球资源中的非生物资源,包括地球表面的冰川、水、海洋等地球非生物资源,以及油气、地下水、固体矿产等地下资源。

11.土壤盐渍化: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

12.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

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

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13.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14.环境地质问题:通常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等15.地质环境条件:环境地质的组成要素称为环境地质条件。

一般包括自然地质条件、生态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16.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指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综合估量。

是在查明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规模和承灾对象社会经济属性(价值、可移动性等)的基础上,从致灾体稳定性和致灾体与承灾对象遭遇的概率上分析入手,对其潜在的危性进行客观评估。

环境地质学(考点)

环境地质学(考点)

环境地质学一,二章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等自然因素的总和;地球环境指的是自然环境,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类的一切生命活动和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环境。

地球的环境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地质环境容量指某个特定的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的最大潜能。

地质环境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地球物理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决定的,其好坏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地质环境质量的好坏,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评定。

(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自然地质条件是决定地质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有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岩石性质、地质灾害情况等。

(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地球上人类都处在一定的地球化学场作用下。

一定数量的钙、镁、钾、钠、碳、氮、氧、磷等元素及某些微量元素,是人体和其他生物体发育所必需的。

环境中某些元素含量过高、过低均会影响人体健康。

所以,环境的地球化学背景值是地质环境的一个重要标志。

(3)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地质环境脆弱的地区,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很差,工程经济活动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是环境状况恶化。

例如,处于半干旱、半湿润的华北平原,农田水利活动不当,很容易使土壤盐渍化加剧。

(4)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现在,地球上几乎不存在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

天然的地质环境越来越少,人为因素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必须考虑人为因素对地质环境的干扰。

其中,最主要的使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工程-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

人类-地球环境复合系统是由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两大系统耦合成的、远离平衡态的、复杂而有序的开放系统。

地质学重点

地质学重点

1.环境地质学定义、任务、研究内容(了解)(P1)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2.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问题,环境容量(P11)3.环境地质作用(认为、自然)(P13)4.水资源特征(P40)5.水环境问题(P46、47)(了解)6.我国地下水污染特征,污染方式(P54)水污染定义: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使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工业污染源特征①悬浮物质含量高:最高可达30000mg/L ,而生活污水一般在200~500mg/L 。

②需氧量高:有机物一般难于降解,对微生物具有毒害作用。

一般COD 为400~10000mg/L ,BOD 为200~5000mg/L (生活污水BOD 为210~600mg/L)。

③pH 值变化幅度大:一般在5~11,甚至在2~13之间。

④温度较高:排入水体可引起热污染。

⑤易燃:常含有低燃点的发热液体,如汽油、苯、甲醇,酒精等。

⑥多种多样的有害成分:如硫化物、氰化物、汞、镉、砷等。

城市生活污染源的污染特征①含氮、磷、硫高:易引起水体富营化;②含有机物质多:主要有纤维素、淀粉、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它们大多呈胶体状态。

在厌气细菌作用下,易产生恶臭物质,如H2S 等;③含有大量合成洗涤剂: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④含有多种微生物:每毫升污水中可含几百万个细菌,病原菌也多。

一般生活污水,相当混浊,温度约高于自然水温1~2°C ,pH 值在7以上(软水区为6.5~7.5,硬水区为7.5~8.5),BOD 为100~700mg/L 。

农业污染源污染特征①有机质、植物营养物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如我国农村牛圈所排污水COD 可高达4300mg/L ,是生活污水的几十倍。

环境地学期末复习重点概要

环境地学期末复习重点概要

环境地学期末复习重点——xiaoqiang1314222——2014/1/9总论地球环境的概念:地质环境是人类环境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与人的生存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的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发生空间的总和,又称为地质环境系统。

灾害的定义相同的内涵:强调结果;强调发生的过程;强调自身的属性。

地质灾害的概念:可对人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危害后果的突发性的地质现象及地质过程。

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区分的必要性:①地质环境问题内涵多、地质灾害内涵小,前者包含后者(地质环境问题包含了地质灾害和非地质灾害即渐进性的地质环境问题)②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和突发性地质灾害研究的理论体系不同③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和突发性地质灾害社会管理及风险防范措施不同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严重制约着灾害多发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①与地质环境背景有关:新构造运动活跃、地形复杂②与气候因素有关:集中的暴雨、洪水以及霜冻、干旱等各种不良气候条件更为各种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形成制造了条件③与人类活动有关:人口过多,资源不足“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的区别:①地质环境是一种空间概念,如××地区地质环境调查②环境地质一词常具有思辨的成分,如环境地质学。

土壤盐渍化定义:又称土壤盐碱化,是指在自然和人为作用下土壤表层盐分含量不断增加以至超过某一限度的地质过程和现象形成条件:外部条件:※地形条件:①地势低洼处多是地下水的排泄区。

地下水从补给区到排泄区的径流过程中,随蒸发浓缩和水岩相互作用,盐分不断积聚,矿化度不断增高,为土壤盐渍化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盐分来源②低地和洼地通常也是地表水的汇区,地表径流将盐分从周边地势较高处携带到此,也为土壤的盐渍化提供了盐分来源③低地或洼地处的潜水埋藏深度相对较浅,水分蒸发散失在大气中,而盐分则留在土壤中,不断在地表积累。

此外,微地形的变化也会引起土壤盐分的再分配※气候条件:①降雨与蒸发②风的作用※地表水的作用:※土壤冻融※人为活动内部条件※地下水※介质盐分单向输入模式: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塌陷的概念:由于地下地质环境中存在着天然洞穴或人工采掘活动所留下的矿洞、巷道或采空区而引起的,其地面表现形式是局部范围内地表岩土体的开裂、不均匀下沉和突然陷落形成过程:a、在抽水、排水过程中:地下水位降低,水对覆土层的浮托力减少,水力坡度增大,水流速度加快,水的侵蚀作用加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地质学考试参考1.自然环境: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所组成,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是人类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即客观物质世界或自然界。

2.社会环境:人们生活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的环境条件,如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及其相应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和机构等社会环境。

3.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地质作用(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体现了自然对人类的作用。

如火山爆发、地震、洪水、滑坡及地质环境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引起的生物效应问题(地方病等);二是人为活动改变地质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是人类对自然的作用改变了环境或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所带来的问题。

如水污染、资源枯竭、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废物处置不当使地表元素分布更为不均等。

ﻫ4.1962年国外首次提出了“环境地质学”的概念;我国70年代末“环境十年”,80年代末“减灾十年”,90年代末“能源十年”。

5.环境地质学研究方法首先要以地质环境的研究为基础,其次要以系统理论为指导,最后环境地质学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综合性学科。

6.生态学的资源与环境保护意义:物物相关、相生相克、能流物复、负载定额、协调稳定、时空有宜。

(P7)7.地质环境:是指与大气、生物、水相互作用最直接,又是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那部分岩石圈。

地质环境是有空间概念的。

环境地质:是研究人类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

环境地质则无空间概念。

(P9)8.自然系统具有典型的复杂性:(1)在自然界某一行为过程中,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2)自然界中完全不同的行为作用可能导致相似的特征现象;(3)盲目地遵循“均变法则”或“递变法则”而导致的误解。

9.环境的负效应,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的必然表现。

表现方式不同:超采—地表形变(坍塌,沉降)表现程度不同;表现时间不同:短期,长期认识意识与手段的差别水坝建设;具有异位特点:地下水污染,与水的流动性有关;具有连锁性:过量开采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资源枯竭-水质恶化,农业漫灌-土壤盐渍化-肥力降低-农业成本提高。

10.地质环境具有开放与封闭的两重性:开放性指的是系统与外界存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而封闭性则是指体系与外界没有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1.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理论上讲是可以持续利用的,即用了一次之后,可以更新再被利用。

水、土壤、动物、植物(包括森林、草场)、微生物等等。

可更新资源的速度不同,有些较快,有些较慢。

不可更新资源是指储量有限,能被用尽的资源。

形成极其缓慢,有的需要数千年,有的需要数百万年,甚至上亿年。

矿物是不可更新资源,例如,大多数岩石、泥炭、煤、石油、各种金属矿、非金属矿等。

12.地质循环:地球(表层)物质在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中形成、运动与转化的过程。

构造循环和水文循环是其中重要的两个次循环。

13.造岩矿物仅有六种: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是地壳岩石的主要组成。

14.八种元素构成了岩石重量的98%: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15.根据决定矿物特征和出现的阴离子或阴离子团,矿物通常分为八类:硫化物类、氧化物类、卤化物类、碳酸盐类、硫酸盐类、磷酸盐类、自然元素类。

16.岩石是指除了水、沉积物、土壤和有机物以外的地球组成物。

分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17.影响岩石强度的五个因素:力的类型与大小、岩石类型、围岩压力、温度和时间。

18.因大气、地表作用力而使岩石强度衰变的作用为风化作用。

这个作用可以使地球表层的固体岩石发生物理崩解和化学分解。

19.风化作用的物理化学分类:物理风化:(1)应力释放:开挖岩石围岩或盖层导致岩石剥离;(2)晶体生长:如一些盐类矿物;(3)植物生长:根系发育产生膨胀压力;(4)昼夜温差变化可引起岩石内部物质膨胀与收缩;(5)冰楔作用:岩石缝隙中水结冰可以对围岩产生压力,从而导致局部岩石破裂。

化学风化:包括有机体的生物化学作用,它可以破坏岩石结构,降低矿物密度,增加岩石溶解能力,主要化学反应有:(1)氧化作用;(2)水化作用;(3)水解作用;(4)碳酸盐化。

20:土壤:土壤学认为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由风化产物经生物改造作用形成的具有肥力的薄的疏松物质层。

而工程学则认为土壤是地面以下所有的松散沉积物;地质学则认为土壤厚度是基岩以上所有的风化层厚度。

21.土壤发育的影响因素:母质因素(不同岩石风化壳,冲积土)、生物因素(植被类型,草地与森林)、气候因素(影响风化,控制植被生长)、地形因素(影响物质与能量的分配)、时间因素(控制土壤发育进程)。

22.重力运动大致可分为三种基本运动形式:蠕动、滑坡和下沉。

23.目前,世界上大约有850座活火山,其中超过3/4的火山环绕太平洋形成火山环带。

24.活动期:活火山:现在尚在活动或周期性活动的;死火山:史前曾经喷发而有史以来不再活动的;休眠火山:有史以来曾经有过活动,但长期以来处于静止状态的。

25:根据火山喷发的剧烈程度和爆发程度分类:培雷式火山:熔岩粘性大,不易流动,含气体多,爆炸猛烈,呈中心式喷发。

其典型的火山是西印度群岛的培雷火山。

维苏威式火山:喷发时宁静——猛烈阶段性明显,间歇时间长,节奏性喷发。

其典型的火山是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

斯特隆博利式火山:爆发时形成炽热的碎片及白色烟云。

其典型的火山是意大利的斯特隆博利火山。

夏威夷式火山:流动性大,含气体少,没有爆炸现象,呈中心式喷发。

冰岛式火山:熔岩沿构造裂隙溢出,非中心式喷发。

26.火山活动的益处:火山活动喷发的气体营造了大气圈和水圈,而且火山活动也是陆地地表的主要营造过程。

常常产生意外的肥沃土壤,尤其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快速风化使火山物质变成了利于植物吸收的营养物质。

为人类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矿藏。

常常提供重要的地热资源。

旅游资源。

27. 地震的分布:地震震源是地球深部能量释放的位置,有浅源(<60km)、中源(60~300km)和深源(300~700km)地震之分。

地震的震中是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点,是地表的地理位置。

地震的发生与天气、时间似乎没有关系。

28.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这五个地区: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29.洪水是指流域内集中的大暴雨,大面积、历时长的大量降雨或不寻常的融雪而汇入河道的径流。

30.厄尔尼诺:影响全球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大气和海洋循环变化的现象。

指中东太平洋地区海洋表面异常增温并与低层大气相互作用,能产生较为显著的天气影响。

与之相对应,自1985年起,中东太平洋海表异常变冷的现象被称为“拉尼娜”。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已成为影响我国乃至全球气候的主要因素。

31.碱性弱碱性氧化的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元素富集腐殖质贫乏,气候干旱;属于草原景观和荒漠景观。

热量充分,蒸发强烈,水分不足,地表径流不发育,潜水位低,土壤透气性好,为氧化环境。

腐殖质缺乏。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淋溶作用十分微弱;土壤中钙、钠、镁、硫、氯、硼、钒、锌、铬、铜、钼、镍、硒、砷等元素富集。

钙过饱和。

标型元素是钙、硫、氯和钠。

32.大骨节病(Kashin-Beck disease)一种地方性、多发性、变形性骨关节病。

主要病变是发育期儿童的关节透明软骨变性、坏死及继发的骨关节炎,严重者可导致矮小畸形,终生残疾。

地界性地方病。

关节疼痛、增粗,晚期关节畸形、功能障碍各类地貌、地形的相对低洼处:水流不畅,土壤潮湿,植被发育,腐殖质富集;或是位于黄土高原的残垣边坡,沟壑地形;或是有湖沼相沉积的平原或宽谷,而在高亢、开阔的地形中,病情几乎很轻。

地区分布:1)主要分布在我国从川藏到黑龙江的狭长地带2)自然延长波及苏联的西伯利亚和朝鲜北部山区3)世界其他地区没有该病存在时间分布:1)霜期早、秋雨大、粮食水分高的次年多是大骨节病的高发年2)各病区多发季节有所不同,一般春季多发3)致病因子活跃的地方,四季都有新发病人人群分布1)多发生于儿童和少年,成人中新发病例极少2)未见明显的性别差异3)民族间患病率差异取决于主食的粮食种类和生活方式33.克山病(地方性心肌病) (keshandisease)一种病因未明的、以心肌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坏死性心病。

根据心功能状态和发病过程分为:急型、亚急型、慢型、潜在型。

病因学:地球化学说,微量元素(主要是硒)、氨基酸、维生素缺乏或失衡等引起克山病早期心肌损伤生物病因学说,包括自然疫源性虫媒学说、肠道病毒传染学说和真菌毒素中毒学说,至今均未取得足够的证据证实。

地区分布1)病区从东北至西南形成一条较宽阔的地带病区2)多为大山脉两侧半山区或丘陵地带3)地貌多呈侵蚀区,地表水流失严重,致使硒等元素贫乏日本和朝鲜北部山区也有过本病报告。

时间分布年度多发:急型、亚急型克山病年度发病波动较大,有高发年、平年和低发年之分。

季节性:虽然该病在一年的每个月份均可发生,但急型和亚急型有明显的季节多发的特点。

人群分布年龄生育期妇女和儿童为高发人群性别北方急型克山病女性发病比同龄男性多1~2倍以上,高时可达4~7倍职业决大多数是自产自给的农业人口家庭集聚性克山病有家庭多发现象民族民族混居地区,若其生产、生活方式无相似则发病无明显差异34.地方性氟中毒按氟的来源不同分为:饮水型、燃煤型、饮茶型地区分布世界广范分布,以中国、印度最为严重国内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目前重病区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四川3省交界的山区和重庆东部、湘西、鄂西的山区,北方也有散在发生;饮茶型氟中毒分布在有饮砖茶习惯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包括四川、西藏、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云南等省区时间分布该病的发生与季节年份无明显相关人群分布氟斑牙无明显的性别、种族差异婴幼儿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白垩样改变氟骨症主要发生在成年16岁以后,特别是30岁以后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病情通常女性比男性严重35.地方性碘缺乏病⎪⎪⎪⎨⎧⎪⎨⎧⎨⎧)冰川()淡水()深层高矿化度水()陆地()海洋()全球(%7.1%2%4%6%94%100碘缺乏病(Io dine deficiency dis orde rs,IDD )是由于自然环境碘缺乏造成机体碘营养不良所表现的一组疾病的总称。

包括 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肿)地方性克汀病(地克病)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亚克汀)由于碘缺乏引起的胎儿流产、早产、 死产、先畸形等病因学:碘缺乏 碘缺乏病的影响因素:致甲状腺肿物质、营养因素、环境污染、遗传因素地区分布ID D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受威胁人口最多的一种疾病流行较重亚洲的喜马拉雅山区 欧洲的阿尔卑斯和比里牛斯山区南美的安第斯山区 非洲的刚果河流域大洋洲的巴布亚新几内亚 北美洲的五大湖盆地全球共有22亿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38%)生活在缺碘地区我国是世界上IDD 分布广泛、病情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流行 特征是山区多于平原,内陆多于沿海,乡村多于城市 时间分布人群分布流行地区的人群任何年龄均可发病5岁以下儿童发病较少,一般在青春发育期开始发病,随着年龄增高患病率增高 ,40岁以后逐渐下降愈是病情严重的地区,甲状腺肿发病的年龄愈早10岁以前男女患病率无显著差异成人患病率女性>男性,但重病区患病率性别差异小预防策略“全民食盐加碘” 合格碘盐的碘含量标准: 35 ± 15mg/k g预防措施碘盐 碘油 碘化饮水 碘化食品和调味品36. 按照矿产的可利用成分及其用途可分为金属、非金属、能源三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